首页 > 文章中心 > 幽默的文章

幽默的文章

幽默的文章

幽默的文章范文第1篇

虽然林语堂和鲁迅都是主张“幽默”的志同道合者,然而他们的幽默风格却迥然不同,因此导致了两人在三十年代初的对立。对此,不少学者和评论家对两人的幽默风格做出比较和分析。看过不少研究林语堂和鲁迅的专著、论文及评论文章后,我认为林语堂和鲁迅的幽默主张是有相同之处的,因两人的对立掺杂了时代背景和政治历史因素,所以大多评论家会偏向鲁迅的幽默思想,认为其更为积极。但是撇开复杂的社会、政治、历史因素,单从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来看,林语堂和鲁迅的幽默风格孰好孰坏,难以比较,因两人幽默个性突出,不尽相同,倒也反映出文学的多样性,两人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影响至今仍未消退,地位牢固,而这里我要比较的是两人幽默风格相同和不同之处。

说到林语堂和鲁迅幽默风格的相同之处,那就是两人都运用幽默这种文学载体来反映社会和关注民情,且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并传达出高于生活的感悟。这些地方能表现出两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人文情怀,对生活有着敏感的洞察能力,对社会怀着强烈的责任感,笔下文章除了能使人感到诙谐外,又能使人有所收获。

(一)在幽默中反映社会,关注民情

许多评论文章都把林语堂和鲁迅作为完全对立的代表作出分析和评论,认为鲁迅的幽默观才是进步的,而林语堂是落后的,这源于这些学者认为林语堂倡导的性灵、闲适的幽默不合时宜,对于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力度不够,而且只是一味地主张幽默能够改变思想,陶冶性情。实际上,林语堂并没有脱离社会,从他的作品中还是能看出他是关心政治和百姓疾苦的。正如鲁迅认为当时的幽默文学作家只是不想做“文字狱“中的主人,只能“肚子里总还有半口闷气,要借着笑的幌子,哈哈的吐他出来[1]。”阅读林先生的散文和小说后,不难发现他在幽默的掩护下,抒发了自己对军阀统治的不满之情,只是较之鲁迅稍有隐晦。林语堂先生通过写《中国的国民性》、《论政治病》、《谈言论自由》、《京华烟云》等文章和小说来反映社会和关注民情,把幽默作为救治社会弊端的良药引进。

而鲁迅则更为大胆地用幽默作为讽刺旧社会的尖锐武器,在《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作品中有着鲁迅独有的辛辣讽刺,饱含沉郁的幽默浸透了他的思想和态度。这些作品同样反映了当时波动的社会和疾苦的民情。例如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中写道:“近来还有一种说法,是思想革新紧要,文字改革倒在其次,所以不如用浅显的文言来做新思想的文章,可以少招一重反对。这话似乎有理。然而我们知道,连他长指甲都不肯剪去的人,是不肯剪去他的辫子的。”这里的语言诙谐幽默,却很好地表现出鲁迅的态度“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整篇文章指出,由于长期受到封建专制的统治,中国人民不敢反抗,所以中国变得没有声音了。这里反映出社会的懦弱和人民的不争,鲁迅认为只有把“中国变成有声的中国”,才能冲破旧社会的束缚。

(二)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林语堂认为“幽默为人生之一部分”,也是“一种态度,一种人生观”[2]。所以他写的散文、小品文和小说反映生活的很多,把幽默贯穿生活,把生活融进幽默,让文章显得轻松闲逸。而鲁迅写的很多散文也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对材料加以艺术夸张和渲染,把境界提升,以传达出高于生活的信息,这样就能让幽默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来俯视人生百态。

林语堂写的《看电影流泪》、《坐在椅中》、《论游览》等散文内容无不是来源于生活。他在《记纽约钓鱼》中写道:“想起渔樵之乐,中国文人画家每常乐道。但是这渔樵之乐,像是风景画,系自外观之,文人并不钓鱼。惠施与庄子观鱼之乐,只是观而已。中国不是没有鱼可钓,也不是没有钓鱼人,只是文人不钓罢了。”这篇散文取材于林先生与他女儿在纽约钓鱼的日常乐事,然而通过俏皮的文字却把钓鱼这件生活小事延伸,联想到中国文人只观景写诗不钓鱼的有趣现象。为了增加说服力,林语堂还列举了古代著名诗人的例子,其中一例:“像陆放翁那种身体,力能在雪中扑虎,可以钓,而不钓。他的游湖方式,是带个情人上船,烹茗看诗看情人为乐,而不以渔为乐。”十分俏皮活泼,调侃陆游只是观看写诗却没有亲自垂钓的事情,最后还升华了主题,指出凡人在世总会俗事羁身,何不接近自然,放宽胸怀呢。

鲁迅笔下的《喝茶》、《秋夜纪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也都是源于生活的点滴片断,例如杂文《随便翻翻》写的是鲁迅自己所总结的读书见解,认为读书可以“随便翻翻”,但希望读者们要“自己有主意”,不要害怕“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东西,懂得进行比较和分析,最后他还指出人们应该多读史。其中生动辛辣地写道:“所以我想,无论是学文学的,学科学的,他应该先看一部关于历史的简明而可靠的书。但如果他专讲天王星,或海王星,蛤蟆的神经细胞,或只咏梅花,叫妹妹,不发关于社会的议论,那么,自然,不看也可以的。”[3]这样日常的内容都源于鲁迅的生活经验,平凡之余道出真谛。鲁迅借此呼吁读者要学会灵活读书,且建议编者要保存书的原味,不要随意删节,这已经传达出高于生活的感悟了。

三十年代以来,林语堂和鲁迅一直被文学界定位为对立的流派,相关论文和专著不胜枚举。林语堂曾经说过:“左派不谅吾之文学见解,吾亦不肯牺牲吾之文学见解以阿附初闻鸦叫自为得道之左派”对于鲁迅,他则这么评价:“鲁迅与其称为文人,无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以为乐。”鲁迅在林语堂的眼里是一名战士,文笔无比锋利,每当讽刺人和社会时往往会一针见血,丝毫不留任何的余地。而鲁迅曾在《“论语一年”》中公开反对林语堂:“老实说罢,他(林语堂)所提倡的东西,我是常常反对的。先前是对于‘费厄泼赖',现在呢,就是幽默。”不难看出,两人的幽默观是存在矛盾和对立的部分,所持的幽默风格也是不同的。

(一)对幽默内涵的见解不同

林语堂写过很多文章来表达自己对幽默的理解,如《论幽默译名》、《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会心的微笑》、《幽默杂话》、《论幽默》等。而鲁迅也一样,通过撰写《论幽默到正经》、《论讽刺》、《论讽刺到幽默》等文章来阐述自己的幽默观,其中的很多观点都与林语堂的观点相悖,而且鲁迅还大胆地在文章中公开表示他不赞成林语堂的幽默观,并反对林语堂对幽默的诠释,从这里可以看出两人对幽默内涵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林语堂在《论幽默》讲到:“不过中国人未明幽默之义,认为幽默必是讽刺,故特标明闲适的幽默,以示其范围而已”、“其实幽默与讽刺极近,却不定以讽刺为目的。讽刺每趋于酸腐,去其酸辣,而达到冲淡心境,便成幽默。欲求幽默,必先有深远之心境,而带一点我佛慈悲之念头,然后文章火气不太盛,读者得淡然之味”。他认为幽默与讽刺是不一样的,因为讽刺会使人感到不愉快和不舒服,而“幽默则如从天而降的温润细雨,将我们孕育在一种人与人之间友情的愉快与安适的气氛中”。幽默应该是人类心灵舒展的花朵,温柔乐观的,能让人感到轻松舒服。

对此鲁迅是不赞成的,他一直用幽默来批判黑暗的现实,笔下很多作品都采用了辛辣的幽默风格,跟讽刺相融,讥笑现实的残忍,嘲讽当时社会的各个黑暗面,还同情着身在水深火热的百姓,却也哀其不争。鲁迅敢说敢写,决绝明了,不遮遮掩掩,大胆地用幽默作为对抗黑暗社会的武器,无情地打击着反动派,所以他认为幽默不应该是温厚和包容的。在《从讽刺到幽默》中,他就明确表明过“幽默”既非国产,中国人也不是长于“幽默”的人民,而现在又实在是难以幽默的时候。于是虽幽默也就免不了改变样子了,非倾于对社会的讽刺,即堕入传统的“说笑话”和“讨便宜”。就当时的社会背景而言,幽默是不允许存在的,若它存在,只是披着幽默外壳的讽刺罢了。所以归根到底,那个时代的幽默就应该是一把与黑暗势力对抗的利剑,严肃而正义,这恰恰跟林语堂闲适、性灵的观点截然不同。

(二)含蓄温厚的笑和嘲讽冷峻的笑之间的区别

林语堂认为幽默的最佳形式是“含蓄思想的笑”或“会心的笑”。他在《论幽默》中讲到幽默只是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常于笑中带泪,泪中带笑。文中所写的“泪中带笑”表现出林语堂所表达的幽默是温厚和包容的,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生活或者是社会,甚至于对敌人。他在文章中表态:世事看穿,心有所喜悦,用轻快笔调写出,无所挂碍,不作滥调,不忸怩作道学丑态,不求士大夫之喜悦,不博庸人之欢心,自然幽默。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笑,是用来表现林语堂的幽默。这样的笑,是一种自然率真的笑,带有孩子般的天真和俏皮,来自内心深处,

林语堂认为幽默既不像滑稽那样使人傻笑,也不是冷嘲那样使人在笑后而觉得辛辣;它是极适中的使人在理智上以及在情感上感到会会心的甜蜜的微笑的一种意味。他始终认为幽默不应该让人感到难受,辛辣大可不必,反而达观超脱才是王道。就最高级的幽默而言,微笑为最上乘。他没有受时代的影响,有些作品甚至大胆地脱离了整个时代背景,坚定地守护自己的幽默风格和文学理念。在生活中不懈地挖掘童趣童真,引人发笑,这笑无疑是轻松的,是含蓄的,是温厚的。

而鲁迅的幽默风格是不允许出现这样不顺应时代潮流的纯喜剧因素,喜剧只能用来陪衬悲剧。看了鲁迅的文章,他所描绘的笑是冷峻的,那是嘲讽当时社会的讥笑,而不是林语堂所认为的“会心的笑”。鲁迅笔下的大多作品都是在讥讽无情的社会和封建的思想,例如《谈皇帝》、《无声的中国》、《流氓的变迁》等等都是在裸地讽刺封建势力和旧社会,这是严肃的控诉,在黑色幽默的渲染下却让人发出自嘲的笑,无奈至极。如他在《可惨与可笑》中写道,国事犯多至五十余人,也是中华民国的一个壮观;而且大概多是教员罢,倘使一同放下五十多个“优美的差缺”,逃出北京,在别的地方开起一个学校来,倒也是中华民国的一件趣事。这里读起来倒是让人感到滑稽可笑,但若深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就能了解文中的笑饱含嘲讽。此文实则揭露了当时反动统治阶级,在尽量苛刻地援用法律条文,陷无罪之人入罪,实在可恶可笑。

(三)对幽默功用的观点不同

在那个悲剧的三十年代,在那个中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社会里,喜剧的出现只为了突出悲剧,只能为悲剧存在。文学界大多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学者都会推崇文学的社会功能,而鄙视文学的审美和娱乐功能。源于深刻的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鲁迅把文学当做武器,用以揭露社会丑陋,给人们以巨大的冲击,呐喊抗争和进步,把文学的战斗性开发得淋漓尽致。他认为若是真的猛士,就要勇敢面对一切残酷的现实,不逃避,不退缩。鲁迅所在的左翼作家群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善用文学批判社会。对于幽默,鲁迅始终认为幽默是为了让人民更加清醒,在反差中感受到悲凉,激励人们勇敢改变。发挥幽默的社会、教育和战斗功能,讽刺矛盾重重的旧中国,抨击封建阶级和反动派,用尖锐的幽默唤醒百姓的麻木,这便是鲁迅眼里幽默的功用。

而林语堂却倡导宽容、真实、同情的幽默观,这明显违背了当时整个时代的潮流。他更重视文学艺术的内部规律,发挥幽默的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林语堂在《论幽默》里提到,幽默家知道世上明理的人自然会与之同感,所以用不着热烈的谩骂讽刺,多伤和气,所以也不急于打倒对方。因为你所笑的是对方的愚鲁,只消指出其愚鲁便罢。明理的人。总会站在你的一面。所以是不知幽默的人,才需要谩骂。林语堂这样的观点显然跟鲁迅所在的左翼作家群的观点相对立。而鲁迅在《中国文坛上的鬼魅》中提到了“第三种人”,这种人是温和的,是和平的,但却是不负责任的。他们认为文学不应该与政治相挂钩,因为一挂钩,就会失去文学的永久性和伟大性,毕竟政治斗争只是暂时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文学反映政治是不纯粹的,也不会永久的。在这篇文章中,鲁迅用锐利的笔锋讥讽那些只活在纯文学世界里的文学家,当然林语堂也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多少有点脱离文学的革命性。但是,我认为这只能说林先生所推导的幽默不太符合当时时代的潮流,而不能说这是错误的。西方的教育和老庄哲学的影响让林语堂更加看重幽默的宽厚性和含蓄性,以幽默为趣,不能否认它能以委婉温柔的语气感染人性,改变人心,进而以达到改变人生,改变中国的目的。

林语堂和鲁迅都是伟大的幽默家,尽管两人的幽默风格大有不同,却也不乏相同之处。毋庸置疑,他们都是爱社会,爱人民的,是散发着人性光辉的优秀作家。两人的幽默都反映了社会和生活,传达出独有的智慧和感悟。即便两人对幽默的内涵和功能态度不一,笔下诠释的“笑”也大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幽默观都是值得传承的,其幽默风格都应该受到推崇。如此两种不同味道的幽默,一样指引着中国文学史的前进,如明珠般照亮一个又一个探求幽默意义的后来者,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背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6.

幽默的文章范文第2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善于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去启迪学生的智慧,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语文教科书中很多优秀的篇章,都是通过对其艺术特色的欣赏和品味,使学生顿悟的。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不但能在同学们面前展现自己端庄的仪态、潇洒的举止、亲切的笑容,而且能结合教学内容及特定的教学情境,不时地运用轻松活泼、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去激活沉闷的教学气氛。这样,学生大脑中那根紧绷的“弦”就会松弛下来,心境就会自然平和,从而达到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

一、语文课教学幽默的基本特征

教学幽默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体态幽默和言语幽默来表现的,而言语的幽默更为重要。语文教学上的幽默,应是指语言和举动的机智风趣,能使学生在听到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时开心大笑或在会心微笑中领悟教师深刻的意旨。前苏联教育家斯特维洛夫认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语文教师调动幽默因素可借助多种手段,把喜剧因素融进语文教学之中,使语文课产生了教学幽默。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目的,语文教师就应相应地具备幽默感知和幽默创作能力,也就是具有感受、欣赏和创作教学幽默的能力。他不同于一般人对幽默浅层次的感知,他的幽默感知能力应高于普通人。当然,他也不必具备喜剧作家那种很高水平的创作能力,只要把语文教学作为审美对象时表达的一种轻松的调侃、点滴的幽默、灵机一动的滑稽,这是一种“轻”幽默。语文课的教学幽默要借助作为艺术手法的幽默手段,同样是以“笑”为其主要特征形态,同样表现为温文尔雅、委婉轻快、既不粗浅,也不过于辛辣、刺激,而是富于哲理和饶有意蕴。有时三言两语却又妙趣横生,有时片言只语,也会令人忍俊不禁,让人在笑声中明其智、悟其理。

和艺术幽默所不同的是,语文课的教学幽默总是与语文知识结伴而行,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总是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服务,且总是以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为其根本目的。其语文性决定了它以充分调动语文学习内容的幽默因素为主,同时又由于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它又可以采集生活中的幽默,并对之加工改造,使之符合语文课堂情境,适合教学需要,其认知性决定了它是让学生在笑声中进行认知活动,在认知活动中伴随着笑声。其育人性决定了它不应该是粗俗的,而应该是健康的;不应该是油滑的,而应该是一种亦庄亦谐又以庄为主的轻幽默,同一般幽默一样,也是一种心理的暂时解脱和心灵的松弛替换,获得一种压迫被移除的。

二、幽默教学的作用

1.语文教学中的“幽默效应”是开启学生心智的“佐料”。

“幽默效应”是一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有人把课堂45分钟比作一道菜,那幽默的教学语言就好比一盘很好的“佐料”,将使“这道菜”变得更加丰盛可口。但是,如果“佐料”太多,那将使“主菜”变得华而不实,令人难以下咽。因此,课上,教师合理利用幽默来调节氛围、优化主旨的做法无可厚非,但切不可为了幽默而幽默,为了幽默而偏离课堂的主题。记得朱光潜在《诗论》中说过:“丝毫没有谐趣的人大概不会作诗,也不能欣赏诗歌。”是的,常有些教师在看完一些国内外名师的上课录像后,赞不绝口,他们的课堂是那样轻松活泼、诙谐有趣,学生的回答如此绘声绘色,讲台前没有神色呆板、语言教条、机械木偶等情况。的确,我相信有很多的教师都喜欢幽默、轻松的事物:相声、小品、漫画、喜剧故事,等等。但在喜欢的同时,是否也想过抛开一切急功近利、唯语文成绩是图的“小九九”,为自己的课堂营造一点点的幽默。

2.幽默能缩短师生们心理距离,是融洽师生关系的剂。

在笔者的很多论文里,都反复提到了一点。在初中这个年龄阶段,老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的影响非常之大,许多学生某学科成绩的非常突出,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是否和老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语文学科当然也不例外。而在搞好师生关系这一环节,幽默就是非常有力的一个杀手锏。我们有时候向学生提问,被提问者一时语塞,站在那里不知所措,我们不妨幽默一下,使师生双方均能摆脱窘境。记得一节语文课上,适值外面在搞一场丧葬演出,教室外面的锣鼓声、演唱声非常之大,已经严重干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学生当然也受到了一定的干扰,注意力显然被窗外的声音所吸引。我此时灵机一动,挑了一位平时就爱走神的学生进行提问,这次当然他更是不知所云,更意外的是,他竟然直言外面的声音太吵,他在听外面的声音,没有在听我讲课,我顺口一句:“难道我说的不比他们唱的好听?”一句话令学生们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匆匆收回了溜走的思绪,开始关注起课堂与文本,让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顺利完成。可以说,就是那一句幽默的话语解开了师生之间的一个心结,如果发火训斥显然只能使情况更糟。

三、发挥教学幽默功能所采用的方法

1.巧用修辞。

指幽默依赖比喻、类比、拟人、借代、双关、歇后语等修辞手法表达出来,从而增加幽默语言的效力。

2.借题发挥。

教师借助教学中某一话题或某一问题进行临场发挥,以风趣幽默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念,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在学生出错、犯错时或出现突发事件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时,借题发挥的效果最明显,而且还能表现出教师的智慧,赢得学生的尊敬。

3.有意差错法。

在教学中,教师故意设置一些错误,引起学生的反思,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上课精神不集中时,有意差错法能够发挥其作用,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外,有意差错法还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学会变通。

幽默的文章范文第3篇

在此后几年的工作中,我有幸拜读了数以千计的杂文界前辈们的作品,其中独到的观点、犀利的文风、缜密的逻辑都令我折服,而那些点缀文间、无处不在的幽默,尤其让我为之倾心。

提起杂文,人们总是会想到那个著名的比喻――“匕首与投枪”。我以为,似乎不能仅仅从字面上简单的理解这个比喻,将杂文看成战斗檄文式、疾风烈火般的文字。匕首和投枪有两个特点:小,杂文固有的特点短小精悍,自不必说;锐利,那是一种直刺人心的效果。直刺人心,就是令读者产生共鸣,令读者与作者心有戚戚焉,令读者与作者站到同一条阵线里来――恰到好处的幽默,就拥有这种神奇的力量。

嬉笑怒骂皆文章,“嬉笑”是在“怒骂”之前的。因为快乐是人类最能接受的一种情感,通过它来传递的信息,最容易直指人心、打动人心。当我们想让别人认同某种观点时,一条条排布论点的“讲道理”式长篇大论常常会令对方心生厌倦;而杂文则以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和风趣的文字传递自己的观点,融大义于轻松有趣的微言之中。假如人们阅读你的文章时会心一笑,那么他们的想法离你也就近了。

在史书上,我们常看到这样的记载,在面对那些诤臣正义凛然的犯颜直谏时,帝王们总是会龙颜大怒,甚至把他们扔进鼎里烹了。但与此同时,也流传着不少聪明的臣子以幽默的方式劝谏帝王的故事。那些用讽喻等办法巧妙表达自己观点的臣下――如淳于髡、东方朔、敬新磨、纪晓岚,却往往能够成功地说服帝王,达到自己的目的。当然,如今杂文所要面对的,并非需要劝谏帝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将读者视为上帝,向读者传递自己的观点,这两点是没有错的。无论是对于古之帝王,还是对于今之读者,幽默都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回到前面所说的“匕首和投枪”,杂文的终极目的,还是要直指人心,要取得读者的认同。幽默可以说是杂文这道大菜最好的调料。一个好的观点、看法、意见,就好像一条肥嫩的大鱼,好固然是好,可我们不能让读者囫囵个儿的将它吞下去,而需要像幽默这样的好佐料把它烹制得美味而容易入口,最好还能有那么一些悠长的回味。

在杂文里运用好幽默这种调料,并不是简单的事,它往往带有很大随意性,无法刻意去追求。在我读过的优秀杂文里,有的幽默成分多些,有的少些,有的甚至只是略有一笔,却宛如画龙点睛。正如出色的大厨,在烹制不同的菜色时,有不同的调料用量,用手一抓,看似随心所欲,其实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但无论怎么运用,总的原则只有一条,手法是为观点服务的,正如配料是为主菜而服务一样。

如若违背这一原则,为了迎合读者喜爱幽默文章的需要,刻意去追求幽默,则不可取。我看过这么两种文章,第一种炫耀自己的才华,大量堆砌风趣华丽的辞藻。这种文章常常能让人看得哈哈大笑,也佩服作者的幽默,但笑过之后却忘了它到底要说些什么东西。作者的调料是放得足了,但一道只有调料而没有鱼的菜,真是不堪设想。第二种则是缺乏了智慧的内涵,以扔蛋糕式的低俗“滑稽”为幽默,自以为风趣的不得了,但其实是满口等而下之的所谓“笑料”,令人不忍卒读,这就好像是厨子用了劣质的调料,调料味道不正,就难免让食客要怀疑鱼也有问题,掩鼻而去。

幽默的文章范文第4篇

站长很高兴和你相约“金色QQ站”,今天你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见面礼?

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今天我想谈谈如何让议论文幽默一把。

站长这个话题很新鲜。当年你那篇《买镜者言》能获得满分,也多亏议论文助了你一臂之力吧?

江不错!首先我想谈谈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话题。孔子说得好,“信,词欲巧”。意思是说,文章内容要有真情实感,遣词造句要巧妙。很多中学生在写记叙文和散文时,尚且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幽默的手法,而写议论文则认为把道理讲明白就行了,结果写出的文章常显单调枯燥、索然无味。殊不知,议论文同样需要幽默的技巧,有时调侃一下,有时诙谐一下,有时讽刺一下,这样就能让文章锦上添花,取得很好的表达效果。林语堂先生曾说,幽默是基于明理,基于道理之渗透。这说明议论文中的幽默是很好的教育武器,它在谈笑风生中将观点和主张阐述出来,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悉事明理,回味无穷。

站长听你这么一说,幽默对于议论文来说还真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啊,否则真会导致“营养不良”!那么,怎样将这个元素融入议论文中呢?

江这个元素不是临时可以发挥的,和很多作文技巧一样,它需要平时的积累,正如有人说,幽默是“高级的智慧和高尚的人生态度的自然流露”,可见,幽默作为一种教育、批判的武器,需要作者本身具有很好的知识储备,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再运用一些幽默技巧,才能让人信服。

站长你这番话让我也想起了钱钟书先生的一句话:“幽默是一种很高级的人性,不是随便笑一笑、逗一逗就叫‘幽默’的。”看来,幽默里头还有着很高深的学问哪!那你可以具体谈谈怎样融幽默于议论文之中吗?

江行文幽默技巧有很多,我就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着重谈谈修辞方面的技巧,比如比喻、反语、仿词、夸张等等,它们都是表现幽默的很好的修辞手法。

一、巧于设喻,能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形象化,使读者易于接受。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有这样一段话:

“方鸿渐受到两面夹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张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拿文凭与遮羞树叶相提并论,算是极尽了讽刺嘲弄之能事,既贴切又形象,既幽默又轻松,读者在嘴角儿轻轻一笑的同时,也深深看到了其虚伪与可笑,发人深省。

二、运用反语,强调观点和主张,加深读者的理解和印象,给人一种火辣辣的难忘之感。在《反对党八股》中写道:

“党八股也就是一种洋八股,这洋八股,鲁迅早就反对过的。我们为什么又叫它做党八股呢?这是因为它除了洋气之外,还有一点土气。也算是一个创作吧!谁说我们的人一点创作也没有呢?这就是一个!”

读罢这段文字,我们会有一种酸酸辣辣的感觉,那些党八股忠实的奴仆们也应该是脸红心跳,羞得无地自容吧!在反语中将自己的观点主张推销出去,幽默中见睿智。给人以警示、启迪。

三、所谓仿词,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造出新的词语。它突破了现行语言规范的束缚,在文中表现讽刺或诙谐幽默的味道,常能深刻有力地突出事物的本质,显示出新鲜而又风趣的表达活力。在《反对党八股》中说:“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出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这里的“小众化”就是换“大众化”中的“大”为“小”而造的词语,让人忍俊不禁。还有鲁迅先生也是尤善此法,“拿来主义”是他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独创的新鲜而奇特的概念;《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中有这样两个句子:“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曾经有过‘他信力’。”“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里的“他信力”和“自欺力”都是根据“自信力”仿拟的新词,讽刺了当时舆论界的悲观论调,鼓励民众树立自信心,不能一味地依赖别人,更不能自欺欺人。

总之,体现幽默的方法有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站长这真的是一些很实用的方法啊!综合运用这些方法,行文效果就会更好。在平时的作文中,同学们就应该有意识地来运用,用多了,自然就会有驾轻就熟的一天。

幽默的文章范文第5篇

论黑色幽默的特点 文 章 来源 自 3 e d u教 育网

摘 要:黑色幽默文学是世界文学中重要的现代派文学,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盛极一时。黑色幽默诉诸于人类形而上的灾难命运,厚重的悲剧意味与浓烈的喜剧色彩之间分外矛盾,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描绘出了美国历史上的这个荒诞世界。它在文学艺术上表现的特征也值得剖析和探讨。

关键词:黑色幽默;荒诞;喜剧;论文下载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文坛,许多作家的创作风格呈现出相似性:单纬性的人物性格,人物与感情被有意地割裂,滑稽、怪诞,对悲剧材料异乎寻常地处理,散乱、分离的叙述结构;对现实不可靠的清醒认识和超脱的观望;不分善恶,无功无利的模仿、嘲笑等等。他们引起了读者和批评家的注意。1965年,弗里德曼出版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十三位作家的作品片段选集,名为《黑色幽默》。这些作家没有集会、结社,也没有共同纲领、宣言,但他们的作品却以相似的面貌出现在当时的美国文坛。由于这种相似性,他们被称为“黑色幽默”派。

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的文学方法。“黑色”代表死亡,是可怕滑稽的现实,“幽默”是有意志的个体对这种现实的嘲讽态度。幽默加上黑色,就成了绝望的幽默。这派作家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艺术手法,将周围的世界和自我的滑稽、丑恶、畸形、阴暗等放大、扭曲,使其更加荒诞不经。

一、 题材

黑色幽默的题材选择涉及到它产生的土壤。美国社会在上世纪60年生了激烈的变化,出现了大量的社会异质。传统小说江河日下,嬉皮士、战争忧郁症、两性混杂、荒谬的社会现实成了热门题材。这都为黑色幽默的产生提供了基础。黑色幽默选择意义不明,摇摆不定,似梦似醒的场景。这种场景为作家提供了否认旧标准,树立新标准的无穷题材。这些题材大都超越表面,形成对人的精神和社会的关注。以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它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支美国空军中队的经历为题材。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而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了你是一个正常人,还是在劫难逃。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小说,海勒并没有真心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是试图通过第二十二条军规下的军人,刻画人类在敌对环境中的内心体验,揭露社会现实的丑陋。其最终目的是阐述人生哲理,而非历史。

以外,黑色幽默作家还在科技领域里挖掘题材。他们大都是大学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喜欢把自然科学领域的概念带进文学。如,《五号屠场》里主人公毕利·皮尔格里姆有超时空的能力,还被飞碟绑架到541号大众星。

二、人物形象

传统小说的主角一般都体现小说主旨,并与历史的主流意识保持一致性,具有正面性。而这正是黑色幽默所背离的。黑色幽默作品的人物没有严格的正反面定义。一方面,这些人物荒诞懦弱,企图逃避责任,另一方面,他们又走在潮流的反面,揭示人性的荒诞与丑恶,成为一种另类的英雄形象。这些反英雄形象怀疑一切传统价值,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尤索林是反体制的斗士,也是懦弱的逃兵。这样的人物形象成了黑色幽默独特的风景,是其艺术表现手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叙事结构

与传统小说不同,黑色幽默小说的情节结构混乱无序。这幅由散乱情节构成的复杂场面就是荒诞无序社会的写照。但它能让读者享受到从无序中建造有序的乐趣。例如,在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中,时间和空间都是随着人的思维变化而变化。主人公毕利·皮尔格里姆的思绪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层面以及地球和541号大众星之间的空间层面中跳跃。小说的开始,作者就说:“听!毕利·皮尔格里姆摆脱了时间的羁绊。”接着都是在毕利·皮尔格里姆在时间和空间的穿越中进行叙述的,似乎是由一个个简短画面构成。他一会儿在战场上,一会儿在埃廉市,一会儿在541号大众星上,使读者觉得整个结构看起来杂乱无章,时空颠倒。冯内古特认为,小说不需要有开端、中心、结尾,甚至不需要情节。有的作家还主张采用拼贴的方法写作,那作品情节就更为杂乱了。

虽然黑色幽默小说中穿插着无数的分支情节和人物,叙事顺序混乱,但是作者通过巧妙的组织,利用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将各个情节有机联系,形成了完整的故事架构。这种谋篇布局反映出黑色幽默作家不仅通过内容,而且运用形式来揭示世界存在的无序性和荒诞性。

四、黑色幽默中的幽默

用语言来界定幽默是很困难的,因为幽默并不存在于语言本身,而是在语言描述的场景中。在大街上见到狗不觉得奇怪,但在会议中闯入一只狗,人们会大笑不止,因为这不是狗该出现的地方。幽默就产生于这不期而遇、超出常规的场景中。

至于黑色幽默,冯内格特是这样解释的:这是一种Gallow Humor,我们可将其理解为“绞架下的幽默”。有这样一个美国民间笑话:在一个对死囚执行绞刑的日子,绞架旁聚集了大批观众。可是囚犯迟迟未来。监刑人、刽子手和人群已开始不耐烦。终于,狱卒押着囚犯来到刑场。囚犯看到人们焦急贪婪的目光不禁笑了,他得意地说:“没有我,你们什么也干不成。”看到绞架旁的人群,囚犯却是大笑。这就体现了与传统描写的大不同。它是企图把内心无形的恐惧,变成有形的大笑。它使人发笑,但却未能带来愉悦,因为在滑稽背后隐藏着痛苦和不幸,这会让人哀怨和恐惧。可以说,幽默和恐惧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就是黑色幽默的本质。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第八章,克莱文杰因为“专爱闹事,又是有头脑的人”,为沙伊科普夫少尉憎恨,并被推上审判台。海勒用极其戏谑的口吻描写这次审问,但读者却不能笑得舒怀。因为揭开了滑稽的面纱,读者看到的是恐怖:一个无辜的人,随时都会成为黑暗现实的牺牲品;咄咄逼人的军官不仅让克莱文杰,也让读者胆颤心惊。在这场审讯中,幽默和恐惧互相交融,读者感到乐中有惧,惧中有乐。

可见,黑色幽默是将悲剧内容按照喜剧来进行艺术处理,本应让当事人惆怅悲伤的死亡、战争等成了调侃的对象,读者在欢笑中能感受到背后的悲凉和恐惧,达到“绝望的喜剧”效果。《五号屠场》中,毕利无论描述多模血肉横飞的惨状,都是以一副轻松、戏谑的口吻说:就这么回事。黑色幽默作品正是以营造这种荒诞扭曲的喜剧氛围,形成了特有的流派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