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幽默短故事

幽默短故事

幽默短故事

幽默短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动画短片 艺术特征 情感特征 形象特征 审美特征

1 故事介绍

《老太与死神》是西班牙Kandor Graphics and Green Moon公司于2009出品的电脑CG动画片,总片长为8分26秒。此短片为观众讲述了一名孤独老太等待与已故丈夫在另一个世界“续前缘”的动人故事。短片的开头用一个大全景介绍了一个偏远的农场,时间流逝缓慢,随着镜头的切换,镜头焦距在一栋老旧的弥漫着过往记忆的房子里。伴随着久远的歌声,牵动着孤独老太往昔的回忆。老太深知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她再次深深地凝望着丈夫的相片,想着马上就要见到她那深爱的老伴而深感欣慰。死亡并不使她畏惧,爱的思念让她慨然向死神微笑伸手。然而,正当她即将踏入天国之门的一刹那,上天却跟她开了一个玩笑,她的生命被医生一把拉回。紧接着是死神和医生展开的生死争斗大赛。最后先进的医疗器械战胜了死神,老太看着死神愤怒而郁闷地离开,想要伸手抓住却无能为力。愤怒的老太用手反抗击打医生,然后用抢救她的医疗器具触电自杀。

2 艺术特征

动画艺术以其呈现的虚拟性为人类带来了无限的美感。动画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它都是充满创造性和想象力。《老太与死神》以情感为线索,用独特的幽默与趣味性、离奇的构思与夸张性,紧紧地抓住观者的心灵,不断地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老太与死神》的画面造型流畅、色彩鲜艳、效果逼真,与幽默搞笑的故事情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1 情感特征

艺术是情感的符号,情感是艺术的心脏,是艺术产生魅力的内在动力。在这部架构明晰、段落有致的作品中,在充满搞笑的气氛中,当观众欣赏完这部短片时,也同时让人们陷入了深思。影片的开头对故事起铺垫作用,用农庄、麦田、风车寓意故事主人公所在的环境和她此时拥有的心境。这部寓意深刻,表现方法独特的短片,在思考关于对死亡的看法。不得不说,在教人思考死亡时,它是成功的。它没有明确指出生与死的意义,却告诉人们,人无时无刻都得有一个精神的寄托,这要比物质更重要。也告诉人们,有时候,死亡对于死者来说,可能并不可悲,或许也是一种解脱与救赎。

2.2 形象特征

形象特征是动画短片的灵魂,动画片中的形象设计决定着整个动画短片的艺术风格,也决定了整个动画短片的成败。动画片中的形象设计折射了角色的性格和人格魅力,具有强有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动画中所有的形象都是人为制造设计出来的,这些形象一般都具备“简化”与“夸张”两个重要特征。在《老太与死神》中,角色的造型简洁明了,短片中的角色的形象设计用最简洁的线条表达主体,此短片中,老妇人的的形象生动可爱――扎着两条小辫的老妇人,拿着镰刀黑袍骷髅的死神的形象倾向于符号化,如死神的骷髅头骨和镰刀,这样赋予了死神鲜明的角色个性和特点。医生和护士的阳光且又肥硕有力的外形设计,使得故事中的角色的形象鲜明有力。

2.3 审美性特征

审美性特征是指艺术形象能够使人产生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艺术形象与生活中的物象不一样,它是在生活形象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加工而成的,是具体性与概括性的有机统一,它是艺术家情感、审美理想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体现为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2.3.1 夸张幽默的视觉呈现

动画片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夸张与幽默。从艺术学角度来讲, 夸张在动画中是一种特有的手法,其主要功能在于强化效果,制造幽默的气氛。在短片《老太与死神》中,角色表情丰富,在不同的时刻表达了人物特定的情感,刻画了人物的内心思想变化。同时,角色的神态表情和动作设计都运用了大量夸张与幽默元素,从而增添了影片的趣味性。在争夺战中,死神的表情时而痛苦,时而无奈,又为暂时争夺到老太时窃喜不已。医生在整个短片中都以自信、果断且又睿智的形象出现,医生夸张的动作、自信表情也反映出现在高科技的水平。老妇人更多地表现出郁闷和无奈。《老太与死神》的动作夸张和幽默性可以说是故事最为精彩的地方。在整个短片中,可以说医生和死神夸张而又剧烈的肢体语言,在充满想象的时空中,不断为观众制造笑料。

2.3.2 多变而又绚丽的色彩

色彩是动画短片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色彩强弱充分体现出动画影片中的主题、风格、韵味及情调。在动画影片中,不同的环境往往应配以不同的色彩。在《老太与死神》中,整个色调具有强烈的、永恒的、高度化的个人情感色彩,这些色调根据剧情的变化而变化,这反应出导演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在故事的开头采用夕阳西下晦暗的色彩交代故事的开头,整个色调渲染着空灵悲寂的情绪气氛,与老太当时的心境完美融合,给人一种凄美的感觉。当老太灵魂离开身体,跟随死神离去时,画面的色彩以深蓝色为主。在故事的高潮部分――医生和死神的抢夺战,短片的色彩大幅度地采用暖色调,从而营造出搞笑幽默的氛围。

2.3.3完美的背景音乐

在音乐上,老式的留声机里一首百老汇老歌响起,它那优美、恬然的琴声曲调蕴含着老太对死亡没有半点恐惧,并带有一定的向往,她知道,她终于可以跟她的老伴相聚了。梦境般的音乐换成了忧伤的小提琴音,幽蓝的强光亮起,伴随着轻快的音乐,短片里,一扇大门中出现了一位来接老太的死神,说明故事按事物的正常规律行使。突然,一个重音乐又把老太带进了现实社会,老太被医生抢救过来了,此时低沉并逐渐明亮的音乐响起,老太迷茫地环看四周,发现自己在医生的抢救室。短片也由此进入了高潮部分,伴随着一种幽默诙谐的欢快音乐,死神和医生展开了抢夺战。如果说前面音乐都是忧郁消沉的风格和曲调的话,那么到这里,搞笑的篇章拉开了。在抢夺战中,死神与医生你拉我抢,再到追逐老妇人的跌落楼梯,整段剧情既搞笑又轻松,还有些恶搞的成分。最后医生的胜利,死神的战败,导致了老太痛苦而又郁闷地自杀,背景音乐再次以轻快幽默的音调响起,使观者没有一丝的悲凉,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3 结语

现代人在追求科技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人类内心中最真挚的情感。在《老太与死神》中,创作者用一种幽默但又令人深思的动画短片向人们阐述了人类并不需要过多的科技水平,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更符合社会的发展。创作者描述的内容只是生活中的点滴,但他用独特的视角反映事物状态或观念,探寻生命的价值、生存的意义和探寻精神的归依,他通过动画作品中一幅幅连续的精彩画面与观众达到了心灵的沟通、思想的交汇。

参考文献 :

1、隋春艳. 动画短片《父与女》的视昕语言分析[J]. 电影文学, 2010(20).

2、 苏小芹.夸张与幽默元素在动画造型中的运用[J].商情,2010(30)

3、 钟康云 钟祥铭.电视电影的艺术特征与特点探究[J].新闻界,2010(3)

4、 张艺琼.简析动画艺术的特征与本性[J].大众文艺,2009 (20)

幽默短故事范文第2篇

一、幽默性语言艺术的主要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大家之所以重视教学语言的幽默性,是因为幽默性语言具有以下作用。

(一)幽默性语言具有吸引作用,可以引起学生注意

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被一些无关的事情所吸引,注意力不集中。幽默性语言可以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幽默性语言可以将无意注意诱导到有意注意中来,实现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结合。学生注意力集中,专心致志地听讲、思索,学好思想政治课就有了基本的保证。

(二)幽默性语言具有协调作用,可以创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活动,而且同时伴随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学生如怀着课业负担、升学压力等因素造成的紧张心理进入课堂学习,决不会对学习产生浓烈兴趣。幽默性语言的含蓄深刻、轻松自然,给人以温和友善之感,这对于缩短教师应用教材与学生心理之间、情感之间的差异和距离是十分有益的。幽默性语言起到了调节气氛,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和氛围的作用。

(三)幽默性语言具有激发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习兴趣。思想政治课相对于其它学科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只是平铺直叙地按教材内容讲解,容易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幽默性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深刻,既令人发笑,又促人深思,可以起到保持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倦,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

(四)幽默性语言具有陶冶作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幽默性语言含蓄委婉,引人入胜,妙趣横生,是一种艺术。它是高雅的,不是嬉皮笑脸,轻薄逗乐,也不是哗众取宠,低级趣味。它是人们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的外显,是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教师恰当地运用幽默艺术,持之以恒,对学生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品质,养成健全的人格。这正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任务之一。

二、幽默性语言艺术的主要技巧

教学中,幽默性语言的方式多种多样,常用形式可归为以下几类。

(一)妙语开场法

妙语开场法就是指教师开始授课时,用妙言隽语把学生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中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在学生注意力被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所吸引,教师“投其所好”,以获得情感上共鸣,集中学生注意力。如有一位教师去上课时,教室里还在议论着上节课的数学测验。于是,这位教师改变了原来的新课导入设计,在黑板上写了a÷b=a×1/b,并问同学们在什么条件下这一等式成立?一下子就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他们纷纷回答说在b≠0的条件下成立。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指出:“在b≠0的条件下,'除'就可以转化为‘乘’,这种转化从哲学上说就是矛盾的转化,我们今天就学习矛盾。”这就自然地组织了教学,导入了新课。用这种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比简单生硬的批评,效果要好得多。

(二)抑扬顿挫法

抑扬顿挫法就是教师在陈述过程中,通过语言的轻重、快慢、停顿等方法取得幽默效果的方法。如在讲“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主观臆造的联系”时,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模仿街上算命先生的模样,戴上眼镜,板着指头,装模作样的卡算。然后装出惊喜的表情夸张地说:“你的命真好----啊----(停顿)。明年一定能(重音)上大学(停顿),30岁发大财40岁官运亨通50岁荣华富贵……(连句快速)”,把全班同学都逗笑了。稍后,语气一转,正色道:“‘指纹手相决定人的命运’,这是臆造的联系。”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哲理,也懂得了看相、算命、占卦,纯系诈骗钱财的封建迷信勾当。

(三)诗词歌赋法

诗词歌赋法就是运用诗词、歌谣、对联的风趣诙谐而取得幽默效果的一种方式。诗词、歌谣、对联的音节匀称,节律感强;语言凝炼集中,概括力强,尤其适用于教学语言。如在讲农村联产联包责任制时,用过去是“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现在是“一年到头不敲钟,从种到收不记工,队长不再乱点名,农民干活满天星”。这就能有力地说明农村改革前后的变化。再如,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毕生追求真理时,可活用一首名诗,改为“财产诚可贵,金钱价更高,若为求知故,二者皆可抛”。由于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又改用得恰到好处,读来上口,听来悦耳,学生颇感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俚俗故事法

幽默短故事范文第3篇

漫画助教

漫画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形式,饱含哲理,极富趣味性。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笔者精选和巧用一些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联、贴近现实生活的漫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资本主义两党制”时,笔者复制了《人民日报》刊登的漫画《驴象斗法》,挂在黑板一侧。学生看到这幅漫画后,兴趣大增,议论纷纷。此时,笔者不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先看课本,结合课本内容思考这幅漫画的寓意。通过看书和思考,学生很快理解了美国和共和党一个在朝一个在野,互相攻击,吵吵嚷嚷,表面上制造一种“民主”的气氛。实际上,不论是哪个政党上台,都是代表整个资产阶级掌握政府权力,实现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漫画助教,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诙谐的形象、深刻的寓意,给人乐趣,发人深思。它所创设的情境,既富有启发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幽默助教

幽默生趣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一种轻松、诙谐的情调来表达深刻的内容。思想政治课教学恰当地运用幽默是启迪学生思维、增强吸引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法国著名演讲家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大凡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语言的幽默,主张“要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

教师语言幽默可以打破课堂的沉闷,融洽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如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知识点时,笔者给学生讲了一个“量体裁衣”的幽默故事:从前北宋有个裁缝,替人做衣除量身材之外,还对穿者的相貌、性格、年龄以至何时科考中举等情况都作一番调查研究。有人问他何故。他便大讲其裁衣的“短长之理”:体胖的腰要宽,体瘦的腰要窄;性急的衣宜短,性慢的衣宜长;少年中举,趾高气扬,走路挺胸凸肚,因而衣要前长后短;老年中举,意气消沉,走路弯腰驼背,故衣服要前短后长。学生听了这个故事捧腹大笑,而在这笑声中同时也加深了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哲理的理解。

幽默助教,能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迅速领会和掌握。它既富幽默感,又具有启发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助教

运用歌曲情景是一种高效的、生动活泼的情感型教学,是实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重要渠道。把歌曲引进政治课堂,必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为政治课创设出最佳的教学氛围。如在讲“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这个观点时,笔者演唱了歌曲《山不转水转》。当唱到“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在转”时,笔者问:“这说明什么道理?”学生思索考虑后回答:“说明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认识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笔者紧接着归纳说:“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根本不存在不运动的事物,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再针对后面的歌词再次激发学生思考,学生热烈讨论后,笔者进行小结:“必须在运动中把握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才能做好各项工作。”

音乐助教,既增强了教材内容的渲染力,又加强了教材思想性、趣味性与教育性的统一,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助教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体现出其特有的图文并茂、声情兼备的教学效果,能有效发挥学生视觉、听觉的作用,消除学生听课的疲劳,创造愉悦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以积极欢快的情绪去从事学习,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一知识点时,首先用投影仪演示几篇关于香港、澳门被列强占领的图片资料以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白当今炎黄子孙面临着双重使命: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富强。接着用录像机播放驻港部队进驻香港的片断,同时用投影仪打出一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驻港部队是怎样组建出来的,驻港部队驻香港说明了什么?学生在录像与教育内容的交互启迪下,很自然地认识到“一国两制”的前提。接下来播放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片断,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笔者抓住这一契机设问:“这一情景的政治含义是什么?”安排学生讨论、发言。最后播放一曲《春天的故事》,表达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的赞美之情。

幽默短故事范文第4篇

幽默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幽默的语言,能使社交气氛轻松、融洽,利于交流。人们常有这样的体会,疲劳的旅途上,焦急的等待中,一句幽默话,一个风趣故事,能使人笑逐颜开,疲劳顿消。在公共汽车上,因拥挤而争吵之事屡有发生。任凭售票员“不要挤”的喊声扯破嗓子,仍无济于事。忽然,人群中一个小伙子嚷道:“别挤了,再挤我就变成相片啦。”听到这句话,车厢里立刻爆发出一阵欢乐的笑声,人们马上便把烦恼抛到了九霄云外。此时,是幽默润湿调解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还可以寓教育、批评于幽默之中,具有易为人所接受的感化作用。在饭馆里,一位顾客把米饭里的砂子吐出来。一粒一粒地堆在桌上,服务员看到了很难为情,便抱歉地问:“净是砂子吧?”顾客摆摆头说:“不,也有米饭。”“也有米饭”形象地表达了顾客的意见,以及对米饭质量的描述。运用幽默语言进行善意批评,既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又避免出现使对方难堪的场面。

幽默还有自我解嘲的功用。在对话、演讲等场合,有时会遇到一些尴尬的处境,这时如果用几句幽默的语言我解嘲,就能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缓解紧张尴尬的气氛,从而使自己走出困境。一位著名的钢琴家,去一个大城市演奏。钢琴家走上舞台才发现全场观众坐了不到五成。见此情景他很失望。但他很快调整了情绪,恢复了自信,走向舞台的脚灯对听众说:“这个城市一定很有钱。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二三个座位票。”音乐厅里响起一片笑声。为数不多的观众立刻对这位钢琴家产生了好感,聚精会神地开始欣赏他美妙的钢琴演奏。正是幽默改变了他的处境。

幽默虽然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但倘若运用不当,也会适得其反,破坏人际关系的平衡,激化潜在矛盾,造成冲突。在一家饭店,一位顾客生气地对服务员嚷道:“这是怎么回事?这只鸡的腿怎么一条比另一条短一截?”服务员故作幽默地说:“那有什么!你到底是要吃它,还是要和它跳舞?”顾客听了十分生气,一场本来可以化为乌有的争吵便发生了。所以,幽默应高雅得体,态度应谨慎和善,不伤害对方。幽默且不失分寸,才能促使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也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那么,应当怎样培养自己幽默谈吐的能力呢?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宽阔的胸怀,对生活充满信心与热情。其次,要有高尚的情趣、丰富的想象、开朗乐观的性格,才能成为幽默风趣、自然洒脱的人。..幽默在人际交往中作用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幽默短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警察与赞美诗》 幽默 人性 批判 情趣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美国著名小说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因其独特的写作技巧、巧妙的结构布局、幽默的语言艺术以及深刻的批判意识而在世界文坛中独树一帜。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篇小说中,作家充分运用了他所擅长的幽默艺术和批判意识,通过流浪汉苏比一系列荒唐可笑的遭遇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幅“含泪”的幽默场景,深刻批判了当时美国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其在光鲜外表下遮蔽着的肮脏与鄙俗。

《警察与赞美诗》讲述了一个名叫“苏比”的流浪汉穷困潦倒、无家可归,在寒冬来临之前想要找到一个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并且安全过冬的安逸处所,于是,他千方百计地故意以身试法企图让警察把自己带到来克莱岛监狱去,但是,因为警察荒唐可笑的办案方式以及自以为是的狂妄态度而使得苏比始终没有达到去来克莱岛的目的。最后,当苏比听到优美感人的赞美诗而被感化,突然顿悟想要改邪归正、重新做人时,却被警察毫无理由地逮捕,阴差阳错地实现了自己想要去来克莱岛监狱过冬的愿望。通过苏比的遭遇,读者可以真切感受到社会底层劳动人们的生活窘境以及美国社会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作为一位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欧·亨利在《警察与赞美诗》中,并没有采用沉重严肃的笔调让主人公悲愤地控诉万恶的美国社会,而是采用轻松幽默的方式,以“含泪的微笑”有力地鞭挞了无情的社会现实。

二 《警察与赞美诗》的“幽默”艺术

1 幽默与黑色幽默

“幽默”一词源自拉丁文,其原本的含义是指“体液”。从英国人文主义戏剧家琼生的戏剧创作和戏剧理论开始,“幽默”一词就开始被推广开来并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通俗地讲,“幽默”指的是某一事物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特征,即荒谬可笑的内容形式、曲折含蓄的表现方式以及出人意料、令人回味无穷的结局。

“黑色幽默”一词,原本指的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该流派的文学创作风格是对荒唐和矛盾的社会现实进行无情鞭挞以及冷嘲热讽。但是,“黑色幽默”并不是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小说家欧·亨利就利用短篇小说创作将这种讽刺意味浓厚、无奈又苦涩的文学表现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欧·亨利在其短篇小说创作中,常常对社会现实进行毫无保留的嘲笑和抨击、揭露与讽刺,并在作品中流露出悲观无奈甚至是绝望的思想情绪,这正是“黑色幽默”的范畴。

2 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黑色幽默”的具体呈现

(1)“警察”与“赞美诗”的二元对立

《警察与赞美诗》的小说题目在形式上的并列并不能代表两者之间存在对等和谐的关系。通览整篇小说不难发现,警察并不是劳苦人们的保护神,也不是作者要赞美的对象,而是苏比仇恨和诅咒的对象。警察先后多次破坏了苏比想去来克莱岛监狱安然过冬的完美计划,当苏比在教堂被赞美诗感化而立志从头开始、重新做人时,却被警察莫名其妙地逮捕入狱。在西方社会,赞美诗是统治阶级麻痹劳苦大众的精神鸦片,而警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级的工具,虽然两者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是两者的功效却有所不同。赞美诗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正力量、是苏比的精神支柱,它能重新唤起苏比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而警察则似乎代表的是一种破坏性的负面力量,不仅破坏了苏比去监狱过冬的计划,也将苏比重新做人的希望无情地浇灭了。在《警察与赞美诗》中,作者欧·亨利一方面渲染了宗教强大的精神感化和支撑作用,让苏比在赞美诗的熏陶下实现人性的开化和顿悟,想要重新开始,重新做人;另一方面,欧·亨利通过苏比无奈苦涩的命运结局体现了宗教在以警察为代表的统治阶级面前是多么的不值一

提、多么的无能为力。小说的题目把赞美诗和警察放置在一起,这正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幽默风格和讽刺艺术。欧·亨利以他那独特的幽默艺术,巧妙地表现出在“警察”与“赞美诗”的二元对立中所蕴含的讽刺力量。

(2)夸张和变形的语言艺术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物质的外壳,是人们传递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载体。在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通过使用夸张、变形的语言艺术,对人物语言以及事件进行夸张和变形的处理,使得小说文本呈现出巨大的文学张力和感染力,突出表现了在美国那种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面前,底层小人物的可笑经历和悲惨命运。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充分运用了拟人、夸张、象征和反讽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使整篇小说充满了深刻的批判意识和反讽意味,作者主要通过主人公苏比的眼睛所观察到的世界来深刻地体现这一点。在苏比的眼睛里,冬日里的“霜冻”是可爱的杰克·佛洛斯特老人,而飘落的“枯叶”则是老人的一张张名片;“都市广场”是属于自己的露天公寓,而“克来克岛监狱”则是舒适好客的度假村;看似贤良温和的“淑女”却是无赖卑贱的妓女,威武庄严的“警察”却自以为是、无知荒唐。小说中的这一切都是通过苏比的眼睛观察到的,都是作者用调侃的口吻来表述的,在诙谐幽默的言语之间,读者们既可以领略到社会底层人们艰难困苦的生活窘境,也由衷地感受到美国当时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充满了矛盾与荒诞。欧·亨利的“黑色幽默”将悲剧场面用夸张而荒诞的语言进行变形和处理,将“苦难”与“幽默”放置在一起,将原本悲剧的人物放在哭笑不得、忍俊不禁的境遇中展示,既突出地表现了他们滑稽可笑的一面,又表现了他们在生活的重压下的无奈与苦涩以及对自身生存的幻想、否定,直至最后的绝望。  (3)精心巧妙的情节布局

在《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前后一共安排了五次苏比与警察邂逅的情节。第一次是苏比故意砸碎商店的玻璃,警察却跑去追赶赶车人。这反映出警察无视现实、自作聪明的办案作风;第二次是苏比调戏女性,结果招致妓女的纠缠,而警察对此却熟视无睹,由此可见当时肮脏、鄙俗的社会风气;第三次是苏比故意扰乱治安,警察却帮他开脱罪名,表现了警察的愚笨无知、荒唐可笑;第四次是苏比去偷别人的伞,警察却忙着搀扶穿晚礼服的金发女郎过街,突出表现了警察阿谀谄媚的丑态;第五次是在教堂受赞美诗影响的苏比下定决心改过自新时,却莫名其妙地被警察带走了,体现了警察颠倒黑白的办事风格。小说中这些精心巧妙的情节布局共同特点就是,在警察的干预下,主人公苏比一直事与愿违、一事无成,最后希望落空。欧·亨利用幽默的笔调、诙谐的语言刻画出了小说主人公苏比荒诞纠结的人生经历,同时在这可笑可叹的经历背后又蕴藏着浓烈的批判色彩和深刻的讽刺力量。

三 从《警察与赞美诗》看欧·亨利幽默艺术的重要意义

1 欧·亨利式“含泪的微笑”的审美价值

欧·亨利式“含泪的微笑”含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审美客体即小说文本本身为读者传达和呈现出来的精神内涵。小说中主人公苏比无处安身立命、荒诞可悲的人生遭遇呈现出来的悲剧性,在笑声中传达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精神;另一方面是审美主体即广大读者在小说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心灵冲击和阅读快感。读者们在阅读小说《警察与赞美诗》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为主人公的命运遭遇而感到可笑、可悲、可叹,从而体味出人性的真谛,得到了心灵的进化。欧·亨利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创造了苏比这样一个可怜、可悲、可笑的社会底层小人物形象,并通过他为了实现自己去来克莱岛监狱过冬的愿望而三番五次地以身试法,最后受赞美诗人性顿悟想要从头开始而不得的荒诞经历,充分体现出作家那“含泪的微笑”的写作风格,呈现出意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美学内涵。

2 突出了人性在生存困境中的顿悟

在《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透过苏比这一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充分揭示了在两极分化下的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窘境和在生存环境中人的顿悟。小说中,苏比在对温饱的执着追求过程中遭到了命运戏剧化的调侃和捉弄,他的种种反抗看似可笑、可怜,实则可悲、可叹。苏比的生存困境折射出在当时的美国社会,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为了满足自身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甚至是挣扎。但

是,在这种努力和挣扎中,苏比并非是一个失去人性的行尸走肉,并非是一个为了满足温饱需要而完全放弃自我完善、自我价值实现和追求自由的故意作恶者。当苏比聆听到优美温馨的赞美诗时,人性的光辉在他的身上重新闪现,他立志要把自己拔出泥沼,重新做人。由此可见,欧·亨利在充满幽默情趣的小说创作中,从另外一个层面体现了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尽管生活窘迫,但是他们却依然保持了乐观向上、求善求美的可贵精神,身上依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欧·亨利在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创作意图主要是,通过主人公苏比的心理变化和人性顿悟,引领广大读者寻找到一种积极乐观的应对艰难人生的方法和道路。

3 对美国社会现实进行有力的批判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发表于1904年,众所周知,当时新工业革命正在美国社会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美国资本主义物质文明获得了飞速发展,同时它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两级分化非常严重。小说《警察与赞美诗》的故事背景就发生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精神力量日益匮乏的美国大都市纽约,在小说的一开头作者就通过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苏比与身穿海豹皮大衣的富家女人的强烈对比,深刻暗示了美国社会两极分化的社会现实和主题基调。小说中写到,在寒冷的冬天富人可以买票去棕榈滩和里维埃拉游玩,也可以去地中海度假,或者到维苏威湾漂流;而以苏比为代表的广大劳苦大众们却为冬天的食宿而辗转反侧,不能入眠,甚至故意以身试法来求得到来克莱岛监狱安然过冬。欧·亨利在小说中深刻描述的苏比的命运遭遇就是当时美国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以“含泪的微笑”体现了美国下层社会小人物的命运悲剧,深刻揭示了外表光鲜的美国社会的肮脏、卑鄙以及颠倒黑白的内在本质。作者用高超的幽默手法和尖锐的讽刺技巧,对两极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极大、黑白颠倒的美国社会现实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有力的批判。

四 结语

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最著名的小说作品之一,该小说自发表以来,就因其高超的幽默艺术、诙谐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情节结构以及深刻的现实批判意识,而深受广大读者的追捧和热爱。欧·亨利通过运用多种不同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从“警察”与“赞美诗”的二元对立、夸张变形的语言艺术和精心巧妙的结构布局对事件进行夸张和变形处理,展示出在荒诞的现实面前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卑微无助和无以安身立命的生活窘境以及混淆错位、颠倒黑白的社会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学审美意义和社会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顾险峰:《〈警察与赞美诗〉的幽默艺术》,《文学教育》,2009年第6期。

[2] 陈妍、张清东:《〈警察与赞美诗〉的主题探析》,《电影文学》,2010年第23期。

[3] 李学:《人性向善的光芒——简析欧·亨利小说》,《新西部》,2012年第12期。

[4] 郝薇薇、邹德刚、鲁华山:《浅析欧·亨利“含泪的微笑”的写作特点》,《时代文学》,2011年第9期。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