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子的传说

影子的传说

影子的传说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庄子》;寓言;影响

庄周以其散文家的笔调、诗人的气质、小说家的手腕所创造的独特的《庄子》寓言文学对后世作家创作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广泛的,《庄子》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直接启发了后代辞赋、散文、小说、诗歌等各种文学样式的产生和发展。

一、对汉赋的影响

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如是评价《庄子》寓言对汉代辞赋的影响:《庄子》寓言大多是由庄子那葱茏的想象力所构造出来的,立意异想天开,行文铿锵有韵,汉代的辞赋分明导源于这儿。由此可见,汉赋导源于《庄子》寓言。《庄子》寓言是通过极度夸张的语言和奇特丰富的想象来体现奇情异彩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庄子》寓言中华美的文辞、生动的比喻、荒诞的夸张、奇特的虚构以及夸饰的语言等均直接影响了汉代辞赋作家的创作。如赵壹的《穷鸟赋》、贾谊的《f鸟赋》以及祢衡的《鹦鹉赋》等著名辞赋,其华美的辞采、巧妙的讽喻,可以说与《庄子》寓言的精神和手法如出一辙、一脉相承。

二、对小说的影响

庄子本人具有小说家的手腕,《庄子》寓言故事中含有传奇、小说等大量原料和素材。庄子在创造寓言时有意识地运用艺术虚构手法来写人叙事,故事情节离奇古怪,人物对话个性十足,刻画的人物形象个性突出且鲜明生动,启发了后代小说的产生。如西汉文学家刘向的《列仙传》《列士传》和《列女传》以及魏晋时期文学家嵇康的《高士传》,均是仿效《庄子・让王》篇的形式而创作的。另外,《庄子》寓言中记述了许多鬼怪神异之事,被后世文学评论家普遍认为是魏晋以后志怪小说的鼻祖,最著名的如干宝的《搜神记》,可以说与《庄子》寓言一脉相承。再如明清时期的《西游记》《聊斋志异》等记述鬼怪神异的长篇小说,可以说是对《庄子》寓言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此外,《庄子》寓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唐传奇的创作。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评论传奇和寓言的关系说:“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典型的有《枕中记》以及《南柯太守传》等唐传奇。而《庄子》寓言对现代小说创作的影响也依然存在,如对鲁迅作品的影响,郭沫若先生曾在《庄子与鲁迅》一文中指出,鲁迅先生文章中的许多句式即是仿照《庄子》寓言中的经典句型而写的。不仅如此,鲁迅先生的一些短篇小说甚至是由《庄子》寓言中的故事直接加工改编而形成的,比如《出关》和《起死》这两篇短篇小说。可见《庄子》寓言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之深远。

三、对散文的影响

《庄子》一书可以说是以寓言形式呈现的哲理散文,对后代散文创作的影响无处不在,前人评论说,庄子可以说是后代散记文学的鼻祖。后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重要特点其实是来源于主要以寓言形式呈现的《庄子》一书,因为只有庄子的文章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如《逍遥游》,全篇紧紧围绕“何为逍遥”这一核心的主题思想展开,其所有的寓言、论证看似顾左右而言他,时间空间跨度很大,常常从一个视角跳到另外一个视角,形式上很散即所谓的“形散”,但却都是紧紧围绕“何为逍遥”展开的,真正做到了“神不散”。自汉代以来,《庄子》文就成为后代散文家学习、模仿的经典之作。如枚乘、贾谊的散文就频繁引用《庄子》寓言中的故事和文字;而大范围多数量引用《庄子》寓言中文句的著作,最典型的为西汉文学家刘安及其门客撰写的《淮南子》。清代文学家刘熙载曾指出:《淮南子》的“连类喻义”写作手法,就是本源于《易》与《庄子》。唐宋家之一的柳宗元一直把《庄子》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并教导当时拜他为师的青年学子,要“参以庄老以肆其端”。故柳宗元的文章大多出自于《庄子》寓言,如柳宗元文章中的许多寓言,就是来源自《庄子》一书中的寓言故事。同时,柳宗元散文中所体现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思想以及用“养木之术”喻“养人之术”的写作手法,都是由《庄子》寓言中的某些故事脱化而来的。

四、对诗歌的影响

庄子本人具有诗人的气质,是一位“真实的诗人”,故《庄子》寓言具有“诗歌的原质”,其寓言故事的描写尽量采用简洁而齐整的句式,并使之有诗的语言、诗的旋律并配以画的意境,如《逍遥游》末段的文字,简直就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抒情诗,给予后世诗歌创作无穷的启发。《庄子》寓言用天马行空的奇妙想象代替了对现实的如实描写,无限拓展了人的想象空间,其想象奇特、变幻、夸张,其语言生动优美,文辞瑰丽多姿,节奏音韵和谐,如行云流水,恣肆,构成了《庄子》寓言浪漫主义的特色。后代著名诗人李白、坡等汲取了《庄子》寓言的浪漫主义特色,形成他们诗歌的浪漫主义情调。据不完全统计,被称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李白至少有七十多首诗引用了《庄子》中的寓言典故;前人评价说,苏轼的诗“出于《庄》者十之八九”。就连伟大领袖的诗词都借用《庄子》寓言中的事物来赋予新意。

综上所述,《庄子》寓言的文学价值之大,对我国后世文学的影响之深远和广泛。

参考文献:

[1]李淑霞.《庄子》寓言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影子的传说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老子;周易;归藏;辩证思维;宇宙生成论

 was the ideology of lao-zi originated from the ancient text of zhouyi?

 

abstrac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ideology of lao-zi was originated from guicang but not from zhouyi. the author states three evidences for his viewpoints: at first, there are more aspects putting the hexagram of  kun(《坤》)in the first place while putting  qian(《乾》)in the second place (which follows the order of the hexagrams' order of guicang) in  lao-zi, but not in turn (which is in conformity with the hexagrams' order in zhouyi). secondly, lao-zi's dialectical thinking mode belongs to a mod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ancient text of zhouyi. and thirdly, lao-zi's view on the universe's generating & producing differs from that of zhouyi's ancient text too.

key words:  lao-zi; zhouyi; guicang; dialectical thinking mode; view on the universe's generating & producing

 

  《老子》五千言的思想源自何处,我看是源自殷易《坤乾》(即《归藏》)。不是源自《周易》。理由有三。

  第一,《老子》书中不见首乾次坤的思想,倒是首坤的思想明显居多。这就说明,《老子》思想与《周易》古经不是一路,而与《坤乾》相近。

  古代有三部易书,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三部易书当然有不同的思想。前两部已不存在,经文是什么内容不可知晓。但是它们和现存的《周易》一个样,都有八卦和六十四卦。有六十四卦,就有卦序问题。有卦序,必然有思想。据古人说,夏易《连山》首艮。首艮有何意义,我们暂且不管。殷易《归藏》,《礼记.礼运》记孔子一段话值得重视。孔子说:“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体会孔子语意,知《坤乾》反映殷道。据汉人说,《坤乾》就是《归藏》。

孔子所谓殷道是与周道相对而言的。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说,殷道亲亲,周道尊尊。自君位继承制度而言,殷道亲亲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周道太子死立嫡孙,殷道太子死立其弟。从父亲的统系看,应当父死子继,从母亲方面看,应当兄终弟及(《礼记.表记》)。“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礼记.表记》)可见,殷道亲亲是以母统为重,周道尊尊是以父统为重。《周易》古经首乾次坤,显然以父统为重。《坤乾》,顾名思义,无疑以母统为重。两部易书,一个重父统,一个重母统,《老子》五千言的思想接近哪一个呢?显然接近《坤乾》。有人强调《老子》五千言重母、牝、雌,与《周易》古经之坤卦思想一致,所以《老子》接受的是《周易》古经的思想。这样说,我以为不对。应当看坤卦在六十四卦中占怎样的地位。犹如看中国封建社会对待女人的态度,不可因为中国当时除男人之外还有女人而且有些女人很优秀,就以为中国封建社会是女权社会。只看有女人不行,重要的是看女人的处境和地位。看《周易》重视什么不重视什么,道理也是一样。说坤卦,就要看坤卦在整个六十四卦中的地位。坤卦与乾卦并列,共同居首,坤则处乾之后。乾卦辞讲“元亨利贞”。不管怎么训释这四个字,这四个字简单明确是显然的。而坤卦辞则复杂得多,讲“利牝马之贞”,讲“先迷后得主”等等。都是说坤与乾比,好象牝马,牝马在马群中要受未骟牡马的管制和呵护。而且一切都居于未骟牡马之后,一定不要抢到它的前面去。总之,《周易》古经,乾坤两卦是彼此相对而言的,不可以分开理解。有人因此说乾坤看上去似两卦,实是一卦,是有道理的。

《周易》古经这乾先坤后的思想,与《老子》不同。《老子》是“我有三宝……三曰不为天下先。”(《老子》第67章),“人皆取先,己独取后。”(《庄子.天下》)。《老子》讲的居后是有普遍意义的。它主张居全天下之后,不管别人如何,自己绝不争先。《周易》坤卦讲居后不争先有针对性,它不说不为天下先,仅仅说不为乾先。它对乾而言,绝对居后。此一不同。《老子》五千言中明显有贵母、守雌的思想,《周易》古经六十四卦哪里有贵母的意思!它讲“利牝马之贞”(坤卦辞)、“畜牝牛吉”(离卦辞),只是言及而已。根本没有《老子》所言“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第六章)的意思。此二不同。

高怀民先生《先秦易学史》说:“孔子的一生表现了乾之健,老子的一生表现了坤之顺。” 〔1〕 这话就孔、老二人一生的实践而言,可以说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就二人思想而言,则似可商榷。孔子乾之健、坤之顺都一样地强调,不分轻重而且言行一致。《老子》强调“柔弱胜刚强”,乍看,好象强调坤顺,然而仔细一想则又不然。如果《老子》以为坤应该顺乾,则“柔弱胜刚强”一语就该说成“柔弱顺刚强”。既然说“柔弱胜刚强”,就是认为柔弱作为一方,应该也能够战胜刚强之另一方。这哪里是《周易》古经六十四卦的思想!六十四卦之乾坤两卦,两条卦辞,十二条爻辞,一条用九一条用六,都是在讲乾与坤的关系,告诫人们乾坤两种精神都要有。绝不讲谁战胜谁的问题。还多少有一点崇乾抑坤的意向。《老子》强调柔弱、谦卑、居后,与乾坤两卦的思想根本不同。所以我觉得高先生说孔子一生乾健,老子一生坤顺,不甚妥当。若说孔子一生乾坤,老子一生坤乾,庶几近之。

  第二,《老子》的辩证思维模式属于与《周易》古经不同的另一类。中国古代辩证思想模式是只有一种,还是有多种。我看不是一种,而是两种。一种在六经尤其《周易》古经中,后来由孔子及早期儒家继承、发扬下来。另一种就是《老子》五千言中的。前者,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就是孔子和子思、孟子发挥的“中”的哲学。“中”的哲学最早始于尧舜时代的“允执其中”(《论语.尧曰》),然后是殷周之际完成的《周易》古经六十四卦。然后是孔子道中庸,子思讲中和,孟子说权,完成“中”哲学体系。“中”哲学,说穿了就是辩证思想的一种中国模式。它的特点有二,一是对立统一,包括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物极必反三个意思。二是时中。前一个特点是《易》、《老》共同的。后一个特点,却只见于儒家承传的六经,特别是《周易》古经之中。时中,以承认变化为前提。时就是变化,有变化才有中与不中的问题。《周易》是讲变化的书。这是古今人所公认的,不须证明。《系辞传》不论是什么人作的,它说《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一段话,谁也不能说它讲的不是《周易》六十四卦的实际情况。

《老子》五千言恰好相反。它虽然也讲变化,但是它反对时中。强调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要守柔、居后,即在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中死丁丁地坚守一个方面。例如《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67章)“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76章)“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第52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第26章)“清静为天下正”(第45章)“致虚极,守静笃。”(第16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第28章)“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第20章)乃至力主“抱一”(第22章)、“抱朴”(第19章)、“守柔”(第52章)。《老子》五千言最反映他辩证思维特点的是第40章的两句话:“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前一句讲事物一分为二之两面相反相成,是变化的动力,这当然是对的。后一句则暴露了老子与人不同之处:强调弱是对立两面之有意义的一面。《吕氏春秋.不仁》说:“老聃贵柔”,柔与刚是对立的,既言“贵柔”,就必轻刚。《吕氏春秋》对老子的概括,再恰当不过。《老子》思维正处于“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的反面。正如金景芳先生所说,老子是半截子辩证法。 〔2〕

  这样一来,则不能说《老子》五千言的辩证思维方式源自《周易》古经六十四卦。如果按《老子》的思想,以柔为好,则《周易》古经八卦六十四卦也就无从谈起。

  若一定想说《老子》五千言的辩证思维模式与《周易》古经一个样,就一定要想办法把《老子》贵柔,守雌,居后,抱一的主张消溶掉,或者给《周易》六十四卦卦爻辞加入类似的内容。而这是无法实现的。

  所以,《老子》五千言的辩证思维模式与《周易》六十四卦不是同一类。除此,我们得不出另外的结论。

  第三,关于宇宙生成问题,《老子》的主张也与《周易》古经不是一路。《老子》是这样说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

又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

《老子》认为宇宙间一切自“无”产生。“无”是什么?依《老子》的意见,“无”就是“道”。道是什么呢?《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 者同出而异名。(第1章)

《老子》说,道有两种,同出而异名。一种叫做“非常道”,一种叫做“常道”。非常道是可以名状,有物有形,看得见,摸得到的。如《庄子.知北游》里讲的“在蝼蚁”、“在钕稗”、“在瓦甓”、“在屎尿”的道。这种道在万物之中。“常道”是不可以名状、无影无踪,看不见、摸不到的。这种道在天地之先。《老子》对于“常道”是这样描述的:

和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第25章)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第14章)

《老子》想象的这个无名的“常道”,说来说去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无”。由此看来,《老子》的宇宙论就是:宇宙天地是被创造出来的。是“无”中生“有”。

  《周易》古经六十四卦的宇宙论又是怎样的呢?按照一些人的意见,《老子》思想在《周易》古经影响下形成,则在宇宙论问题上,二者应当大体一致。然而实际上二者大体不一致。

  《周易》六十四卦卦爻辞不曾涉及宇宙论问题。可以这样说,《老子》五千言的宇宙论出于它自身,并非受《周易》古经的影响所致。

  六十四卦卦爻辞不见宇宙论,但从六十四卦排列看出一些端倪来。它只是从乾、坤开始,一卦接一卦地讲,就是说,《周易》古经只讲“有”。“有”之前是怎样的,它不讲。根本搭不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边。有人说《老子》五千言思想受《周易》古经影响而成,这在宇宙论上是无法讲通的。

  有人说《周易》古经影响《老子》,《老子》影响《易传》。画出《周易》古经—《老子》—《易传》一条线。如果事实如此,则《老子》的宇宙论一定影响到《易传》。可是《易传》的宇宙论完全是另一样。《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话既是讲八卦生成的过程,也是讲万物生成的过程。《系辞传》讲万物生成始于太极。太极之前是什么,它不讲了。太极相当于《老子》讲“一生二”的“一”,“有生于无”的“有”。如果《老子》没说“道生一”,没说“有生于无”,就与《系辞传》讲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段话一致了。那样,说《易传》受《老子》影响,还可以成立。

  《序卦传》的宇宙论和《老子》也明显不同,更加证明《周易》经传与《老子》实非一路。《序卦传》说: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这两句话与《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意思相同,都说天地不是无中生有出来的。它根本不符合《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

  《周易》经传宇宙论讲“有”不讲“无”,《老子》讲“有”又讲“无”。后世学者有人早已注意到这一明显差别。宋人张载说:“大易不言有无。言有无,诸子之陋也。”(《正蒙.大易》)意谓《周易》经传宇宙论与《老子》是不一样的。

但是,也有人把不同的二者混同起来。周敦颐画《太极图》,作《太极图说》,给《周易》太极之上画出一个无极来,《太极图说》曰:“无极而太极”。《系辞传》本来是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而周氏平添一个“无极”。于是就和《老子》“有生于无”、“道生一”合流了。朱熹赞成周敦颐,作《太极图说解》,为周敦颐打圆场。而程颐取另一种态度。程颐是周的弟子辈,可是从来不言《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之事,仿佛不知道。想必是不赞成周氏“太极”之上架“无极”的作法。

可见,古人已经注意《易》、《老》不同。有人想把《易》、《老》混合为一的努力一直未曾取得成功,却也一直不曾歇息,20世纪以来《易》、《老》合流的势头愈演愈劲,至90年代孔子、儒家几乎要被赶出易学领域,以至于竟有人一步步把《周易》划归道家,第一步把孔子与《易传》剥离开来,第二步把《易传》划归道家,第三步把《易经》也划归道家,建构所谓道家易。目前正进行第三步, 〔3〕其方法大体有三,一是置《易传》于不顾,解《经》另起炉灶。二是肢解卦爻辞的整体意义,一词一句地与《老子》挂钩。三是对待《易传》的态度,很象乾卦的“龙”,变化无定。先说“以传解经”不对,要严分经传。一边断定《易传》的思维方式就是道家思维方式,一边大讲《彖传》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和“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且夸奖说这样讲“元”字是对《周易》古经“元”字的创造性诠释。于是“元亨利贞”到底该不该讲成“大顺通,有利于占问”,经传到底该不该严分,就是问题了。

  把《周易》经传思想体系主要划归道家,还有一道障碍,就是《庄子.天运》记孔、老的一段话: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

  老子曰:“……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也!今子之所言,犹迹也……”

孔子对老子当面说,他治《易》经已经很久了,不见效果,老子当面承认《易》是孔子研究的东西。《庄子》书寓言居多,但是说孔子治《易》经的事不至于是假。连老、庄自己都承认《易经》是孔子研究的东西。这条材料对于把《周易》古经六十四卦对孔子的影响改归对老子的影响,十分不利。

  今之学者有思考周全者也提出与此有关的想法,也构成持《周易》古经影响《老子》、《老子》影响《易传》主张的一道障碍。

台大教授黄沛荣先生说:

吾人研究《易》、《老》关系,于《老子》与《易传》间确实存在之某种关系,亦不可径行认定,而须再作另一层面之考察。《易传》为说《易》之作,对于卦爻辞之义蕴,自应予以阐发;换言之,影响《易传》最大者当为卦爻辞矣。是以若将某些《老子》、《易传》同受卦爻辞影响之处,误认为《易传》受《老子》所影响,势必似是而非。

黄先生接着又说:

以谦卦为例,其谦道思想一方面为《老子》所吸收而成为其哲学之一环,另一方面,谦《彖》既为谦卦之传,则其申明谦卦之义乃理所当然,自不必由《老子》转化,且谦《彖》之用语亦无承袭《老子》之迹象。 〔4〕

黄先生书原则上是赞同《老子》思想与《周易》古经有关联的,但他考虑周全,不把话说绝。他承认《易传》有直接受《周易》古经影响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在这一点上我赞成黄先生。读黄先生书,我更加坚信,《老子》思想并非源自《周易》古经。《老子》必不是《周易》古经与《易传》之间一座必经的桥梁。

 

 参考文献:

〔1〕高怀民.先秦易学史〔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5.

〔2〕金景芳.知止老人论学〔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98.114.

影子的传说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光影;影音;艺术之美

59集历史文化系列片《话说京西第一》,是近几年来河北省张家口电视立组织拍摄的一部大型电视文化专题片。该片集中展示了张家口的人文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画面语言优美流畅。下面,仅从画面艺术和解说词运用两个方面来谈一下创作体会。

一、凸显光影和谐的画面艺术之美

电视画面构成了电视艺术的本体语言,也赋予了观众构图的美、光效的美、色彩的美和影调的美。电视艺术独具的画面美,是其他艺术形态难以比拟的。《话说京西第一》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剪辑中,就非常注重凸显光影和谐的画面艺术之美。

在张家口市区北端,矗立者万里长城第一门――大境门,大境门踞长城之要隘,扼边关之锁钥,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为拍摄和表现好这一张家口人引以为荣,早已成为张家口象征的古城堡,摄制组多次到大境门实地查看,选定了用于拍摄的近10个拍摄机位,制订写出了60多个运动画面组成的分镜头脚本。在实际拍摄时,摄制组除了作好不同机位的拍摄,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摇臂拍摄上,从“大好河山”的牌匾处摇移甩动,从夕阳照射的古城门移动拉开,透过环环光晕,色彩斑斓中,镜头又向城市的座座现代建筑延伸开去,历史和现代就这样完成了以影像为载体的时空转换。

通过一个个充满艺术魅力的运动镜头,远眺塞外苍莽的大好河山,欣赏日新月异的现代张家口高楼林立的美景,我们对张家口的地标性建筑大镜门,又多了一份了解和亲近。大量承载着过去与现在符号的运动镜头的使用,投射出画面语言散文般的诗意美,更承载着历史年轮般的沧桑美,让我们如临其境般的感受到了大境门的形势险要和历史沧桑,收到了听竟不如看景的传播效果。

二、 凸显影音和谐的解说艺术之美

有了前期的画面拍摄,结合主题,片子的解说词写起来就更有针对性,更能为画面服务,为主题服务。在解说词运用方面,《话说京西第一》十分注重突出影音和谐的解说艺术美。

580年前,堡子里筑城兴业,成为了张家口城市发展的起点。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堡子里内较完整保留的明清建筑仅仅是一座文昌阁,曾经存在的50多座古寺庙和大量的明清民居,在历史流逝中渐渐远去。要想通过电视画面来来表现和勾勒堡子里曾经的辉煌,告诉观众张家口这座城市的由来,在画面单调的情况下,解说词就显得很关键。

“溯历史长河而上,张家口的发祥地就是今日这片被现代繁荣包围下的城区――堡子里。”这是《堡子里》一片的第一段解说词,画面上出现的虽是现代的堡子里城区,但配上这样一句话,既能交代和说明堡子里的地理位置,又能向人们传达出这里曾经是张家口发祥地的关键信息。解说词充分发挥出了构建影音和谐,展现和勾勒出了画面之外、想象之中的视觉感受。

电视解说既包括画外音的运用,也包括主持人现场讲解。在历史文化风光片的拍摄中,一些传说和掌故,通过主持人的讲解,更是能让观众在特定的影音情景中,睹物思人、浮想联翩,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话说京西第一》系列片中的《堡子里》一集中有关小北门的传说,就是通过主持人在小北门现场讲解,来告诉观众的。

“据民间传说,堡子里建城的时候由于听信风水先生的意见,只设东、南、西三个大门,而在北面开了一个仅仅行人能过的小门,原因是风水先生认为,北方邪气太重如果开了大门,就很难阻挡,如果不开门,也会地脉隔绝,生气不畅。所以就建了这个小门。后来,有两个大户人家结亲,轿子要通过此门,就把小门改成了大门,当年,堡子里的居民就得了一种传染病,大家都认为是北方邪气侵入的缘故,官司打到了宣化府,大人命令大户立即把北门恢复原状,并在玉皇大帝面前报地亲表永不改动。也不知是巧合还是天意,从此以后,堡子里则是一片太平。”

影子的传说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影片《洗澡》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片中以“上善若水”为代表的传统思想的精华,以及淳朴的亲情,是我们永远不能丢失的人文情怀。

在浮躁喧嚣的氛围中,我更加怀念一部时隔七年的影片《洗澡》。

《洗澡》是一部拍给老百姓的片子。片中的故事,是一个像生活的故事.一个朴实无华的老百姓的故事:北京.一个父亲,两个儿子。父亲老刘早年丧偶,开了一个澡堂子叫“清水池”。大儿子大明.因为不能忍受澡堂子,或者说不能忍受那种平凡的百姓生活,离京到深圳发展去了。小儿子二明,是个弱智。老刘带着痴傻的儿子二明,苦心经营着澡堂子。当大明被弟弟一张恶作剧的明信片骗回家后,一切矛盾开始凸现。明信片上是傻二明画的画——二明在看父亲睡觉。但大明误会了,以为父亲去世了,便火速赶回家。他到家后发现父亲安然无恙,不免迁怒于二明。因为深圳的业务还等着他去处理,耽误一天时间,便意味着要失去很多机会和效益!大明在家里,面对暮年的老父亲和傻弟弟以及一个破败的澡堂子,感觉无法适应。接到妻子电话后,买机票准备飞回深圳。不幸老父犯病,大明只好留下来照管澡堂,才开始真正理解父亲和澡堂。其间,发生了许多琐事:二明走失、雨夜补漏屋、做发财梦的人为躲债逃进澡堂子、业余歌手离开了水就无法发声、时好时闹的夫妻、父亲去世、澡堂被拆等,大明心有所悟,慢慢地为人情美所感动,并理解和认同了那种朴素的、彼此关爱的、和谐的传统价值观。

影片中都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片断.却向我们展示了亲情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让人倍感亲切与温馨。为什么会收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呢?因为影片中有我们最需要的东西。“清水池”与其说是个澡堂,不如说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文化就在这一池清水之中。澡堂里高挂着“上善若水”、“大道无言”等道家的精髓之言。俨然在昭示着某种人性、某种思想、某种信仰。而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美德,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是在中国当下的社会语境中,还是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未来世界中,都是不可缺失的。特别是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要想在时代的浊流中保持精英的本色,更要打好精神底子。夯实文化底蕴。作为中文教师,对此义不容辞。为此,我带领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对影片的内涵作了较深的挖掘。

一、关于“上善若水”

电影承载着文化传播的任务,那么《洗澡》要传播的是哪种文化?影片中所涉及的场景主要是澡堂这个特定的环境,“洗澡”离不开“水”,所以。水是最主要的道具。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了赫然醒目的匾额“上善若水”,它仿佛是神来之笔,昭示着影片的主题。所以,影片中的“水”具有了明确文化意义,影片的主旨便在于“上善若水”这四个字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影片也特意通过一些反复性的镜头来强调水的内涵。看过影片的人都不会忘记二明的一个习惯性动作,即手持水笼头举过头顶,让喷出的水从天而降。二明的这个动作反复出现五六次之多。这样,就使观众的视觉记忆得到了强化。我们第一次看到这个镜头时,也许会以为弱智的二明完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幼稚可笑的行为。但随着影片的深入。这个镜头反复出现,我们就不能不思考其中的含义。我们知道,传统文化中水是无形无声而又无为的,这正是中国传统的处世哲学,源自于中国古老的道家学派。二明的弱智角色,恰好可以使导演利用仿佛是现实的手法来拍摄这个具有表意特征的画面。这种无为中的有为,无意识的亲情与温情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体现。因此,这个镜头反复出现,就是要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高于一切的地位。给人印象深刻的镜头还有一个:一位名为苗壮的胖小伙儿,总是在老刘的澡堂里放声高歌《我的太阳》.而且他在这个传统澡堂里从来不泡浴,而是选择更“西方化”的淋浴。我们知道,《我的太阳》是意大利歌曲。代表着一种西方文化。后来苗壮走上舞台时,也是西服革履。这一切都在暗示苗壮的“西化”。然而,奇怪的是,这位“西化”的胖小伙儿若不沐浴在水下,他的喉咙就无法张开,这个镜头也反复出现了三四次。更令人难忘的是,一但有人听不惯他的西洋歌曲,关上水龙头,他就会像断电般哑然失声:而一但恢复供“水”,他定能大展歌喉。傻二明则是“我的太阳”最忠实的听众和知音。当苗壮走上没有“水”沐浴的舞台,无论如何也唱不出来的时候,恰恰是傻二明明白了“水”才是关键。所以,当他傻乎乎地将水龙头喷向舞台上的苗壮时,“我的太阳”那热烈、奔放的旋律才喷涌而出,响彻环宇。西洋歌曲“我的太阳”在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水”的浇灌下。产生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中西交融的狂欢场面!可见,这些特写镜头把中国以水为形的传统文化推向了极致,并且外来文化若没有“水”的滋润也无法成形。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这样,以水一样的情怀,恩泽着华夏子孙!

影片中还一次又一次地插叙人们对水的崇拜和留念。一次是老刘对陕北地区风俗的回忆,也就是二明他妈出嫁前的洗澡。在陕北人的习惯中,再穷,女儿出嫁时也要洗个澡。但是,打不到水给女儿洗澡,父亲就把刚够吃的小米拿出去换水。捧出一碗米。倒入一碗水,镜头在米与水之间重复着。米袋子空了,木桶里的水多了,然后母亲摇动风箱,女儿在水中慢慢解开辫子,轻轻地抽泣。这个插叙把少女对家的依恋、对水的崇拜表现得细致入微。另一个插叙讲的是藏族祖孙二人长途跋涉,到圣湖洗澡的故事。老刘深沉地讲道:“圣湖的水不仅能洗净人的身子,还能洗净人的灵魂,治百病呀,所以这一辈子他们一定要到圣湖去洗次澡!”在西藏人的心目中,再远,一生一世也要到圣湖洗次澡。这两个“清水池”外的关于洗澡的故事,一个是用纯洁的身体去迎接新生活,一个是净化灵魂的仪式。说明洗澡与人的信仰有关。把洗澡神圣化了,表现了中国人民对水的传统膜拜。并且,水之万能在影片中被反复强调,传统之“水”是解决所有危机的灵丹妙药。影片中一对处于家庭危机的夫妻,也通过老刘提供的澡堂之水得到了解决。所以。影片告诉我们,上善之“水”具有一种吐故纳新、养育万物的神圣性。也就是说。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宝贵的。也是崇高的,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净化和升华。

二、关于亲情

电影作为审美的主体,需要我们用最纯真的心去感受。《洗澡》这部电影的故事性并不强,它是靠生活中的细节,一点一滴勾勒出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影片中几乎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镜头都有多重用意,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深具匠心。这样,内涵就非常之大,情感也非常之深。特别是刘氏父子三人之间那细腻真实、令人心动的亲情。下面,我们就从细节入手,来品尝影片中的亲情。

父亲老刘代表着传统社会和它的价值

观;大儿子大明代表现代白领阶层:“弱智”二明则是粘合剂。虽然父子间存在着价值观上的差异甚至对立,但亲情的纽带把他们系得很紧很紧。父亲老刘不仅外貌慈祥、温和,而且性格开朗、豁达,倔强但通情达理、与人为善。他是良知、慈悲、博爱的化身。“清水池”之所以能成为北京人的大乐园,不仅是因为能够洗掉一身的污垢,或者是可以下象棋、斗蛐蛐,更重要的是老刘那上善若水的作风。在亲情面前。老刘表现出中国式的内敛爱得越深,就越怕道破,就越是小心翼翼地隐藏!他的父爱温煦、深沉,犹如一池清水!他的需要的是什么?是儿女绕膝,老友常聚,颐养天年,这也是所有中国人老了的期待,虽然他从来都不说。由于大明远在深圳,很少回家,与父亲的沟通也很少。但是我们通过眼神的顾盼、举止细微的变化、话语的弦外之音。也能够体会到那份父子深情。影片中有许多细节:远在深圳的儿子意外地回来了,家里照样吃炸酱面,父亲接过折了半截的黄瓜问儿子。还吃得惯吧?儿子说还好,就是南方没有这么好的酱。大明给老爸买回来按摩器,他乐呵呵地坐上去,跟旁边的二儿子说:“还挺舒服啊!”当大明说要去买返回深圳的机票时,他先是愣了一下,可马上又接着说:“啊.去吧!”然后在两个儿子都出去之后怔怔地坐着。由于天儿热,大明睡不着起来冲凉。他见儿子用的是凉水,虽然儿子说在南方凉水习惯,他还是戴上手套拧开了热水管,面部表情很严肃……大明说要走,他和二明正在水里玩“憋气”的游戏,头也没抬.因为他的内心太沉重.抬不起头来!他和二明每天晚上出去跑步,在胡同口比赛,还略施小计来逗笑。这是多么深沉而又细微的父爱!这一切都提醒我们:亲情如水。都是那么平常,却是那么重要。水是生命的源泉,而亲情是精神的支柱。

影片中还有几件很特别的事。一件是大明在买票时不慎将二明弄丢了。天已晚了。老刘心急如焚,独自走出家门找二明,大明跟在身后。在急躁激动的情绪下,老刘挑明了与大明的隔阂:“我知道你看不起澡堂子,你看不起我,我不在乎,我搓了一辈子澡,我看着那些老客人,我知足了!你要干大事业,你就去干呀!我丢了一个儿子我认了,我不能都丢了呀!’’由此我们不免长叹!这两代人间的矛盾是时代的巨大差异造成的,是传统的守礼知足与当代的开放竞争的人生信条的矛盾。而作为一个父亲,不被儿子理解以及思念儿子而不得的种种委屈,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了发泄。这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父亲的复杂情怀。接下来是一个雨夜,老刘、大明父子二人苫盖浴池的房顶:老刘一个人在上面忙着,大明爬上房来帮忙.老人一愣,大明无声地递过工具……天亮了,父子俩肩并肩坐在房顶,看着远近的老房子。大明说:“跟我小时候一样,一点都没变。”父亲说:“哎,旧多了,一下雨呀。没几家不漏的。”大明接着说:“那应该好好修修啊。”父亲回答说:“这房于跟人一样,老了。你再修也就这样啦.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住了一辈子的地方!”短短几句话。道出了一个老父亲的感慨与眷恋。两人起身要下来时,大明自然地搀了父亲一下。这无声地一搀,却意味深长,表明了大明对亲情的感动和不愿言表的关爱!至此,父子的隔膜也烟消云散了,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博大与力量,它能消解一切矛盾!同时,父亲老刘的形象也定格在每一个观众的心中,他不仅是一种家庭身份,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他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父爱的象征!

总之,《洗澡》以其独特的艺术空间、独特的艺术韵味,以及独特的艺术视角,为中国传统文化做了一份影像记忆。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关怀,亲情的浓郁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形态,无论人类如何进步,我们都需要厚德载物的精神,都需要温柔敦厚的性格,都需要中华民族优良的古风遗韵。所以,无论市场经济的逻辑如何残酷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们都需要一种人文情怀,都需要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影子的传说范文第5篇

本文认为,一部电影要取得成功,取决于许多因素。而主要的是:要有强大的演出阵容;要做好电影的宣传工作,让观众去知道它、了解它、期待它;要选择合适的影片上映档期;要切实提高影片的艺术水准。

【关键词】

电影产业;成功;影响因素;票房收入

对于一个不折不扣的影迷,上网浏览网页也是看一下新的电影资讯以及观看几部电影;静下来时看看报纸也格外关注电影新闻。不能说是电影通,那也算是个电影达人了。人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电影看多了,也就懂得了一些电影规律,及怎样才能使电影成功,取得高票房,这里面是有规律可循的、有道理可讲的。电影成功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说票房、口碑等等,而我要讲的也主要侧重于票房,其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只要抓住其中两三点,就有可能成为票房黑马。随着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物质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提高物质享受之后,越来越追求精神享受,于是电影事业悄然发展起来。真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前几年一部电影要想获得过亿的票房,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今天,亿元俱乐部的成员便源源不断的增加,一部电影票房过亿已是稀松平常的事了。在这些过亿的高票房影片中,我们或许得到很多经验,发现很多规律。在这个观众是上帝,票房是王道的电影时代,拍电影就像是在与观众打一场心理战,把观众心里怎么想的、想要的在影片中表现出来,那么你的电影就成功了。下面试作一详细分析。

一、电影要有强大的演出阵容,即使不是大明星,也要是脸熟的

记得多年前的小品《追星族》,里面疯狂的小姑娘其实是我们当代很多人的真实写照、我们的影子。在那个物质充足、精神匮乏的时代,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想找个偶像来取得精神寄托、来崇拜,舞台上光鲜耀眼的明星成为首选。因此明星便有了票房号召力。即使没有明星,那也得是名导吧。若非如此,张艺谋拍的《山楂树之恋》启用了新人缘何还能取得过亿的票房呢?那是因为张艺谋有号召力。在今天全明星阵容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一部高投资的电影一定要新请明星加盟。最近还出现了一个叫“粉丝电影”新名词,就是粉丝们包场或组团去看电影,贡献票房,给自己的偶像加油助阵。比如说杨幂主演的惊悚电影《孤岛惊魂》,一部小成本电影却取得了近九千万的票房成绩,这其中杨幂的粉丝们算是功不可没;韩庚、吴尊主演的大武生也是粉丝电影的代表作。

二、要做好电影的宣传工作,让观众去知道它、了解它、期待它

其实电影宣传是一个很宽很广很复杂的概念、范畴。电影宣传遍布时间长,从电影未开拍便先做舆论,吊足观众的胃口。在开拍中拍摄后宣传显得尤为重要,电影拍摄完成只是完成工作的70%,那剩下的30%就要靠电影宣传了。尽可能地利用各种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等去宣传自己的电影,尽可能达到“谈片色变”的效果。电影宣传遍布空间范围广,在电影的拍摄现场、电影的新闻会、电影的首映式等各种各样的场合都是电影宣传的战场。宣传工作是与观众打心理战的关键阶段,把观众所期待的,在电影未上映之前传递给他们,以此转化为他们走进影院的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电影为了宣传不惜制造绯闻、桃色新闻等热点敏感话题。在我看来,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制造绯闻虽然会在一段时间内受到吸引眼球的效果,可观众并不傻,他们知道绯闻与电影上映在同一时间绝非偶然,而是……。 电影宣传最好达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不要不露,如果那样就收不到电影宣传的效果了,无法传递给观众具有吸引力的电影冲动,但也不要太露,露太多,电影就失去了神秘感,要有悬念,直到走进影院看过片子才见证奇迹。所以说朦朦胧胧的感觉刚刚好。如果问你是什么原因让你走进影院看那部片子的,相当部分人会说:“网上说这部电影不错,值得一看”。这便显示了宣传工作中影评的重要性了、功效了。它就像一个定位仪、指南针、风向标,指引着人们去选定那部影片去观看,即使不是指引,至少是个参考吧。可以说,目前国内的影评机制尚不健全、不完善。相对而言,英国的影评是很完备的。所以当务之急是形成有权威性的影评机制,不仅给观众以正确的观影指导,更为了促进中国电影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选择合适的影片上映档期

这对许多国产小片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大片横行的时代,小成本电影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那就是避其锋芒,趋利避害。贺岁档可谓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一时期,大片们也纷纷上映,攻伐不断,炮火连天,很多小成本电影也想在贺岁档这块肥肉上分一杯羹,不是说不行,也有奇迹发生,很多小片成为票房黑马,但多数情况下,他们在大片混战中沦为炮灰。那选择符合影片主题、特色的上档时间不失为一种优越的选择,在这一点上,《失恋三十三天》算是这方面的成功典范了,2011年11月11日被称为千年难得一见的“神棍节”,剩男剩女、男光棍女单身各有各的哀伤,各有各的寂寞,这时便需要一剂安慰药以弥补空虚的心灵。即使是甜蜜的情侣们,也被它给打动,看了这部电影去发现自己拥有的甜蜜,《失恋三十三天》就是看中了这一点,见缝插针,打出了“恋爱就疯狂,不爱就坚强”的口号,无疑是很应景的,可谓是冬日里的一股小清新。票房自不必说,几千万的投资换回三亿的票房,赚大发了,可喜可贺。

四、影片确实要好看、有艺术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