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子传说

影子传说

影子传说范文第1篇

“A.I.飞了起来,好球!A.I.的扣篮漂亮极了!”如今看76人队的比赛,球迷往往能听到这样的惊呼,但此A.I.并不是“答案”艾弗森,而是76人队的小前锋伊古奥达拉。由于全名是安德烈・伊古奥达拉(Andre Iguodala),因此他名字的缩写和艾弗森(Allen Iverson)一样,都是A.I.,而伊古奥达拉在加盟76人队之后也一直以艾弗森为榜样,因此才能在加盟NBA的第二年就坐稳球队的首发位置。

伊古奥达拉就像是阿伦・艾弗森的影子。虽然他还不是联盟得分王,也还没有经历总决赛的洗礼,但对于一个刚刚加入NBA年的新人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本届全明星周末伊古奥达拉过足了扣篮的瘾。在新秀对抗赛后他就说过,自己将更精彩的扣篮留在了扣篮大赛上。果然,伊古奥达拉在扣篮大赛的第1轮第2扣就将观众和评委的激情点燃。

当时,艾弗森站在篮板侧后方将球抛向篮板的背面,从底线记者席位置助跑的伊古奥达拉在空中接反弹球,依靠长达5秒的滞空时间“滑翔”到篮板前,与此同时,他的脑袋还巧妙地躲过了篮板下沿,并回头对艾弗森说了句:“Nice!”随后用眼角的余光瞥到了篮圈的位置,最后反手将球扣进篮筐……是的,慢镜头回放就是这样!这个动作难度极大,如果起跳过高,头部就无法躲过篮板,起跳过矮,后面的扣篮将无法完成。此动作算得上2000年之后的扣篮大赛中最具创意的动作,评委与观众都为之撼动,并打出满分50分。伊古奥达拉顺利地进入了下一轮的角逐。

在决赛第1扣中,伊古奥达拉再次以一个“空中左手接球――背后换手――右手爆扣”的动作赢得了满分。本以为这个满分动作可以让他稳拿冠军。但最终他还是输给了土豆2代――奈特!罗宾逊。

赛后,他回答了记者的问题。

问:比赛怎么样?

伊古奥达拉:罗宾逊扣得很棒,他是个出色的扣将,他应该夺冠,球迷应该得到他们喜欢的结果,我并不嫉妒。

影子传说范文第2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 电子报刊 版面 视觉说服力

电子报刊的全面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最早发行的电子报刊为《杭州日报・下午版》。电子报刊和传统纸质报刊各具优势,媒介融合使得二者之间的优势形成互补、融合之力,亦更具吸引力,更能增强传播影响力。然而,读屏时代下的电子报,目前依然是以短平快的时效新闻信息传达为主,图文结合是其吸引注意力的主要视觉手段,与传统纸媒报刊相比,并没有发挥好其多媒体、互动性的数字媒介特色和传播优势。对电子报的研究,目前主要涉及用户需求、编排设计方面,关于版面视觉说服与传播方面的研究很少,文章就视觉说服对改变读者态度的作用及增强信息传播的策略进行分析。

1 电子报刊版面视觉设计现状

1.1 互动体验差,影响读者阅读积极性

传播学中对说服性传播的研究,其主要领域就是关于说服对态度改变的研究[1],与传统纸质报刊在阅读感受上的深度五感体验相比,数字媒介电子报刊则能够充分凸显受众的媒介参与感受即互动性体验。然而,今天的电子报刊基本是纸质报的电子版,在用户体验功能和信息结构上缺少变化、创新,且由于屏幕的视觉域限制,其丰富性和互动性都没有得到有力展现。换句话说,数字媒介实时交互的便捷性和吸引力,在电子报刊上并没有得到合理利用,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电子报没有很强的视觉吸引力和视觉说服力。

1.2 视觉叙述形式缺乏创新,吸引力和传播力弱

电子报版面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便捷时效、清晰易读。目前国内电子报刊多以图文为主,可视化的图形和视频也多以链接形式呈现,在网络、平板或手机屏幕上,整体视觉和印刷版相似,导航与页面层级多在三级以内,版面竖3分栏为主,整体形式比较刻板单一。由于目前报刊仍以纸媒为主要盈利点,所以电子报的也多以维护和提升品牌传播影响力目的为主。这种情况下便出现了品牌间为节省资源而相互借鉴、链接的情况,许多品牌电子报版面设计雷同,缺乏品牌个性、创新性,新闻信息传达的视觉形式及视觉叙述缺少整合设置,视觉说服力弱,从而影响了新闻作品对读者的吸引力和传播效能。

2 媒介融合下的视觉说服优势

媒介融合的显著特点就是全媒体和互动性[2],它是一个融合或整合多种传播形态(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图书、杂志等)和表现形式(博客、微博、微信、文字、图像、声音等)的动态发展过程。媒介融合时代以其实时、双向的传播优势对传统媒体造成重大冲击,传播理念的更新和受众角色的转换,也影响了电子报刊媒介传播的视觉表达。媒介融合为电子报刊的流媒体制作、多媒体集成编排的形象整合设计提供了前所未有技术支持,以往对电子报刊中图文编排、空间布局、稿件组合和导读引导等视觉设计的关注,开始转向对融媒背景下集成流媒体的交互方式及议程设置的叙事互体验上。多媒体技术提供了电子报刊个性化形象设计和交互式阅读体验的可能,个性化的帮助、检索和定制服务及交互式的阅读体验是媒介融合下特有的视觉说服优势。然而,多元素的融合也容易产生杂乱无章的效果,电子报刊视觉设计各要素及整体文化理念要与品牌统一的识别系统保持风格一致性。

3 影响电子报刊版面视觉说服力的因素

3.1 信息繁杂多彩

电子报内容信息之海量是影响视觉说服的首要因素。在说服性的传播研究中,视觉说服即运用视觉要素作为一种主要的说服手段,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说服技巧[3]。电子报刊版面在运用各种可能的视觉要素(媒介)作为说服手段,使所要表达的信息从众多内容中凸现出来时,以版面中由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色彩构成的主要说服要素,构成视觉要素整体,直接作用于读者五感系统和潜意识,异彩纷呈的内容和视觉说服手段,直接影响读者思维和行为意识的说服效果。

3.2 板块形式多元

电子报的版面视觉形态主要受报刊品牌定位、受众划分、媒介形态和信息叙述形式因素影响。各个板块上的信息内容通过界面所展现的视觉形态,是由多个视觉元素组合生成的整体,各视觉要素并非是随心所欲的简单套用,而应该结合电子报的相应版块主题来恰当确定。形式的多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干扰视觉说服效果的重要因素。

3.3 传播时效为主

为争得时效性,目前电子报刊基本是纸质版的直接扫描,缺少运用互联多媒体形式进行多元深度展示的形式表达。信息的时效性应建立在品牌定位、受众群、媒介形态及信息表现形式等因素为基础的框架之上,一味地强调时效性,容易忽略信息的说服效果。此外,电子报品牌整体和各子栏目板块的整体包装规范、统筹等,也受到电子报新闻编辑自身的视觉修养和技术素质高低的影响。

4 增强电子报刊视觉说服力的策略

4.1 明确受众定位,营造版面主题视觉修饰环境

清晰的受众定位能够帮助品牌建立具有独特个性、独具风格的视觉形象,形象的塑造转化为可生成意义的视觉符号,增强对读者的说服传播效果。报刊视觉符号是编著者对“造型、结构、故事、意义”建构的一种综合分析方法,从读者的角度看即是“描述故事的方法”[4]。不同受众群体的生活环境(生活地、年龄、职业、文化水平、收入水平等)、阅读习惯(阅读时间、地点等)、兴趣偏好的差异化,要求电子报刊在符号化视觉传播形式上必须有所区别,具体表现在电子报刊不同板块上的风格及模块层序组合的结构差异方面。

视觉对电子报主题修饰情景反映的范围是相当庞大和复杂的,根据修饰效果可以将视觉设计元素分为六种策略,即排列、强调、清晰、简洁、语气、风格[5]。这里需要对语气和风格元素做一下解释,语气是通过视觉语言表达对主题和读者的态度,最明显地表现在电子报刊的整体色调和背景上,起到引导和保持读者注意力的作用;风格受限于读者浏览电子报刊的媒介设备与环境,旨在能够与读者建立一种信任关系。

主题修饰环境的营造,需要视觉设计要素策略的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例如,图文并茂后加入视频片段或计算机模拟影像、可视化的插图表格等,能够丰富视觉感受,增强叙述说服力。即使是在新闻资源雷同的情况下,仍能够通过对版面的视觉塑造,张扬个性的创新,针对不同版面的目标受众进行有的放矢的视觉说服。视觉修饰环境的营造并非是对每一条新闻都加以修饰,而是能够根据议程设置,系统规范相关议程的主题新闻,形成一条主要信息的视觉线索,其余可做常态处理。

4.2 协调议程设置,强化传播目的和效果

议程设置关乎电子报刊的可读性与否及新闻话题传播影响力的高低。在信息丰裕的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事件仅依赖时效性已很难获得更多用户关注或话题参与,让受众产生粘合力,而议程设置却是吸引受众关注、引导舆论向心力、提升电子报刊版面视觉说服力的重要战略途径。

当年电子报iPad版The Daily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混淆了新闻内容和广告之间的矛盾主次,出现不合理的议程设置。品牌视觉形式符号的建立是增强视觉说服力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视觉心理作用于受众视觉感官,视觉形式本身产生的品牌认可,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超过认可品牌的产品本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点充分表明了读者视角的差异化,然而通过独有的视觉符号形式表达,能够在讯息传播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达到新闻事实与受众的认知统一性。通过媒介将新闻作品的传播意识融入到读者的感受模式之中,能够达到最理想的传播效果。议程的协调建立在修饰环境营造的基础之上,是对电子报栏目及品牌整体的整合营销传播,强化了品牌各要素的统一性和完整性,通过对视觉各要素的统一配置、协调使用,提高视觉感知力,增强视觉说服力。

4.3 完善故事性叙事,让读者产生共鸣

视觉符号是对某一文化系统的意义拆解和衍生,其本身就具有叙述性、故事性。新闻作品所涉及的相关文化符号系统本身,也是由图形、文字、色彩符号元素组合成的具有特定语境的故事语义。故事性叙事元素的融入,能够使读者紧扣新闻主题思想,产生话题兴趣,增加与品牌的粘合度,同时也能够培养潜在读者群。相比国内电子报而言,国外电子报的新闻评论要活跃很多,如华盛顿邮报。一方面是公众阅读新闻环境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与电子报的视觉说服力有关,华盛顿邮报电子报基本每条主题新闻都以图片、文字和视频结合的呈现方式,文字叙述和视频、图片叙述既具有相对独立的故事性叙事,又共同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大故事。此外,加上对关键词做加粗、划线、换色等突出显示处理,既快速引导读者阅读,也增强了屏面的视觉节奏感和审美,丰富的视觉体验和说服力,为读者带来具有沉浸感的故事体验甚至引发共鸣情感。从审美的角度来说,也满足了受众“在电子报纸的审美方面,倾向商业与文艺的结合,提倡方便快捷的阅读版面”的“快餐文化”式的视觉需求[6]。

4.4 大胆创新,赋予人文情怀

电子报刊集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优良的视觉说服应建立在对品牌具有的民族认同感基础之上,这其中包括新闻主题与视觉形式的统一、屏幕中音画风格的协调等诸方面。视觉形式起到深化、升华主题作用,而非是简单的版式拼贴,如常见的“国际风格”版式,虽能够合理拼版,传达信息,但却不适合所有特色主题和差异化的表达。主体(电子报编辑、新闻作者)的阐释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融于新闻作品编码到读者解码过程中的人文情怀,都能够通过视觉要素得以呈现,实现说服读者作用。人文关怀,意味着在版面中不滥用不文明、充满暴力的视觉元素刺激、吸引读者视觉,在学习借鉴优秀案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大胆创新,赋予更多人性化体验。

结语

电子报刊版面视觉说服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作品意义的诠释和传达。媒介融合下的电子报应该克服信息海量、版块多样、时效性等因素的制约,通过清晰的受众定位、议程设置的协调、故事性叙事以及赋有人文情怀的大胆创新,形成定制化、深度化和精致化的视觉说服传播机制,以增强读者对报刊信息的信度、效度和理解力,实现增强新闻信息传播及影响力之说服目的。

参考文献

[1](美)赛佛林,坦卡德,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106).

[2]邵鹏.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生产[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11(006).

[3](美)赛佛林,坦卡德,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198).

[4]沈东.报纸视觉符号传播语境初探[J].传媒观察,2013.02(33-35).

影子传说范文第3篇

流潋紫的真名叫吴雪岚,是一位出生于1984年的中学语文老师。《甄传》取得这样的成功后,她没有动过一丝转行专业作家或者编剧的念头,她坚定地继续着教师职业路线。与孩子们相处,是她生命里最快乐的事。

网络作家流潋紫

大众电影:您是在什么环境下创作《甄传》这部小说的?写网络小说的时候,您大概平均每天写多少字?整部小说的架构是一开始就定下来的吗?

流潋紫:我开始写《甄传》的时候还在上大学,上学的时候在寝室写,放假了就在家里写,我写小说的时候需要比较安静的环境,周边不能有各种噪音影响,写顺的时候,一天最多写过1万2千字,不想写的时候,就一个字也不动。我写小说从来没有写大纲的习惯,但连载小说一旦发表,就是铁板钉钉,不能修改了。即使有硬伤,也只能在实体书中弥补遗憾了。

大众电影:为什么会选择以后宫题材入手?

流潋紫:我喜欢看一些历史书,在看史书的时候会发现,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男人的历史,是帝王将相的历史,而他们身后的女人,只是一群寂寞、黯淡的影子。寥寥可数的几个知名后妃,大部分是比较极端的案例,而更多的后宫女子残留在发黄的史书上的,只有一个冷冰冰的姓氏或封号。所以我一直希望有机会,凭着自己的理解和想象,静下心来书写关于她们的故事。

大众电影:您认为后宫题材的小说和影视剧受到欢迎,其中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流潋紫:我想后宫题材的小说很容易让大家找到各自的“共鸣”吧,那是一种“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独特感受。读者和观众在阅读和观看的时候,会将自己的现实观引进作品,也许正是这些相通之处打动了他们。

大众电影:《后宫·甄传》卷帙浩繁,中途有没有想过中止或者放弃,您是怎么说服自己一直坚持写作的?大学期间您除了写小说,还做了哪些重要的事?

流潋紫:写得累的时候,特别是当时面临毕业、就业,各种烦心事此起彼伏的时候,确实有过停一停的想法,但后来还是坚持了下来。大学期间除了写小说,我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和现在的先生相恋四年。

大众电影:最早《甄传》的点击率与稿酬是如何换算的?

流潋紫:最早《甄传》小说的点击率和稿酬基本没有什么关系,都是免费提供阅读的。直到《后宫·甄传》出书后,我才按照行业惯例,授权一些网站和公司提供在线阅读,不过由于大量盗版的存在,且分成比例也较低,网络点击收益十分有限,根本没法指望。

大众电影:《甄传》的小说写到什么程度,您开始意识到它火了。在网络上的成名,对您的个人生活有哪些改变?

流潋紫:《甄传》写完前三本的时候,我的新浪博客的点击量很快地突破了5000万,《甄传》让我感受到来自网络的巨大关注度。好在我一直用笔名创作,所以网络上成名,没有直接影响现实生活。其实我是一个将写作和现实生活区分的很开的一个人。在现实中,我从不和我的朋友谈论和写作相关的事情,我不希望作家或编剧的身份,干扰我教师这样一种安静、平凡的生活,因此《甄传》的热播,对我现实生活倒没有太大影响。只是来自各方的采访联系突然增加了很多,不过我一般采用邮件采访这样间接的形式,希望将来自媒体的影响减到最低。我愿意平时做普通教师,业余凭着爱好写小说,如有机会,就将自己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是我自认为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大众电影:最近您出版了新作《后宫·如懿传》,现在的状况有了哪些改变?

流潋紫:《甄传》不仅让我认识了许多各行各业非常优秀的人,也让我对小说和剧本创作有了新的体会。我觉得自己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我希望通过《后宫·如懿传》的创作,进一步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努力不让读者和观众失望。

中学语文教师吴雪岚

大众电影:您是一名语文老师,这份职业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在生活中,您是如何引导2000年以后出生孩子们的文学兴趣的?

流潋紫:我的人生因个别不懂教育的老师走过弯路,也曾经因优秀的老师变得更好,所以我始终认为,如果有机会正面影响他人,是个神圣的职责,我希望通过教师这个职业,可正面影响更多的孩子。我很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与他们在一起,我的心态会一直保持年轻,所以我会一辈子当老师。对于培养文学兴趣,我一直是鼓励学生从强化阅读开始,大家一起分享阅读体会;我经常在班里开展图书漂流、书评征稿等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图书;我还通过鼓励学生自主编辑、印刷班刊,刊登班级同学优秀作文,甚至有时还带着孩子们外出采风写作……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文学兴趣和写作成就感,我尝试过许多办法。

大众电影:您与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交流对《甄传》看法的时候,有哪些观点是令您感觉新颖的?

流潋紫:《甄传》毕竟是自己的作品,拿出来与孩子们讨论,未免被误以为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所以我平时很少主动跟学生交流这方面的感受。不过,即使在有限的交流中,他们也让我感受到,不同年代人之间的强烈差异。一个学生说:我觉得《甄传》讲的是一个女孩子从萝莉变御姐,从小清新变腹黑女的故事。这个观点让我很震惊,但仔细想想,虽不确切,却又有些对吧。

影子传说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历史 言语 文化

1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字发展、文学创作等方面。

1.1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字的影响

大约从东汉开始,汉字开始有系统和大规模的传人越南。到了越南陈朝以后,汉字已经成为越南政府以及民间的主要文字,此时大量的汉字著作开始出现,最著名的就是15世纪编撰的《大越史记全书》。值得注意是,这些以汉字写成的文章基本上并不按照越南语的文法规则书写,也不采用越南语的词汇,而是纯粹的用古汉语的文法写成。

随着汉语文的流传,越南人创造了_种利用汉字的表义表音功能来拼写越南口语的新文字,俗称“字喃”或“喃字”。喃字据说创始于东汉末年的交州太守士燮,此后经过了用汉字来拼音,记写人名、地名、草木名、禽兽名的阶段,以及系统制作喃字以表意的阶段。喃字还对越南诗体“六八体”的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六八体大多采用的就是喃文。

时至今日,越南文字虽然用拉丁字母书写,但其发音里还保留着70%的汉越音词汇。

1.2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创作的影响

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以精装本、缩略本、画册等多种版本都陈列在越南的各大书店中,在越南销售一直火爆,其故事情节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中国近现代文学在越南同样备受推崇。鲁迅先生的小说、杂文集,沈从文的《边城》以及近年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实力派作家的不少作品,如废都》、《玫瑰门》等小说及《手机》和《无极》等影视作品也颇受越南大众的欢迎。

越南文学《金云翅传》可谓是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创作影响的一个典型。约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越南著名诗人阮攸(Nguy荟nDu)N南京游学。将我国余怀的《王翠翘传》及青心才人的金云翘传》携回本国,花了一年时间,改写为越南文学名著——长篇叙事诗“喃传”Ⅸ金云翘传)(Truy~n K逾1),并搬上了越南舞台。该作品对越南近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力可与中国文学史上的巨著《红楼梦》相当。

2中国饮食文化对越南饮食文化的影响

无论在言语、文化以及风土、农业和海产上越南都与中国南方相近,尤其是在历史上中国南方人不断地迁居越南,越南也接纳了不少广东、云南和客家人的饮食传统,对中国饮食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对越南茶文化的影响。茶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很大。越南语把茶称为“trd或“che”(汉越语词,酷似广东话),从语言上就可以看出越南的茶文化受中国南方影响较深,再加上历史上广东人大量移居越南,也对中国茶文化在越南的传播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2)对越南饮食文化方面的影响。试以筷子和食品名称为例。

筷子。筷子在中国古称箸或筋,远在商代就有用象牙制成的筷子。在7世纪的时候,筷子传入了日本、朝鲜,并在东南亚地区普遍使用,当然也传人了越南,越南古时在文字上也称筷子为“箸”,现代越南语称为“difa”。中国不仅仅向越南传出了筷子,同时还输出了“筷子文化”,越南人拿筷子的手指、用法与中国人基本相同,使用筷子的禁忌也与中国人大致一样。在动用筷子前一般会说“请用(xin m6i),这与中国的各位请”一样。

食品名称。越南有很多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小吃或小食品。像水饺(sJicao)、豆豉(矗u sf)、酱油(sidgiu)、烧麦(xium、ai)馄饨面为(mi v矗n than)、油条(quifyi等,这些词语的发音与广东话几乎一模一样。“油条“相传是中国古时候的人们因为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抗金英雄岳飞,民间的老百姓为了解心头之恨,就用面捏成秦桧其妻子的模样放进油锅里炸,然后把他们俩吃进肚子。后来“油条”逐渐成为一种小吃,而“油条”在广东话里是叫做“油炸鬼”,越语直接取最后一个字叫“quay”(越语发音为“鬼”)。仅此一例,就足以证明中国饮食文化对越南影响之深。

3中国风俗习惯对越南的影响

越南习俗与中国习俗非常相近。越南有与中国几乎一致的十二生肖。越南人使用的十二生肖中只有1个生肖与中国不同南没有“兔”,只有“猫”。那为什么中国的“兔”到了越南变成“猫”了呢?真正原因已无从考证,一种说法是,当时中国的十二生肖纪年法传入越南时,“卯兔”的“卯” 与汉语“猫”的读音相似,结果“卯年”误读成“猫年”;另一种说法是,当时越南尚没有“兔”这种动物,因此用“猫”来代替,“兔”也就成了“猫”了。因此,中国的“兔年”,在越南成了“猫年”。令人惊讶的是,在与越南人交往时,只要你说出自己的属相,对方马上就可以根据干支循环的计算方式推算出你的实际年龄,而且几乎每个越南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由于受中国文化影响,越南民间传统节日的时间和风俗,也基本和中国一样。

(1)春节与中国一样,农历的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其主要的习俗也是送灶王、备年货、祭祖先、放烟花、贴春联、守岁……中国游客如果在越南过春节,一定会有在故乡过年的错觉。过节期间,还有许多的风俗讲究和传统民间活动,都能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

(2)清明节。清明,越南语为“ThanhMinh”明显是一个来源于汉语的词汇(其发音很接近汉语的“清明”)。过节的时间和主要内容同中国一样,主要是祭祖、扫墓。

影子传说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女性命运;传统;社会文化

2012年上映的电影《万箭穿心》改编自湖北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说,影片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女主人公李宝莉在遭到丈夫出轨、自杀,儿子反目仇恨等一连串的生活不幸后,依靠挑扁担独自撑起家庭的故事。电影着墨最多的地方就是塑造了一个鲜明的武汉小市民李宝莉的女性形象。这个形象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李宝莉泼辣粗俗,有着市井小民的蛮横,但是她善良、坚忍,有着传统女性的美德,在命运多舛的人生轨道上守着做人的道德底线默默前行。无数观众都为这一形象掬了一把同情泪,但是在同情之余我们总要拷问造成李宝莉命运的根源所在,其自身的顽劣性格是一方面,但是这种地域文化造成的小市民性格比比皆是,不能称之为根本原因,所以,我们要深究其源,探讨社会文化因素对现代女性命运的影响,揭示传统社会文化对女性命运的影响因子。

一、影响因子:传统婚恋观

中国式的婚姻家庭里,男女的婚姻是爱情和现实生活的磨合,要么是爱情融合了现实生活,男人和女人的爱情升华为亲情,这个家庭得以维系和稳固;要么是现实生活磨平了爱情,围城里的男人和女人懒得再谈感情,家庭里就剩下生存的奔忙,无暇谈及爱情,也无暇谈及离婚,就是两个不相干的人搭伙过日子,但凡其中一人幡然醒悟意识到家庭关系的冷漠,婚姻的天平就会失衡,直到轰然倒塌。李宝莉和马学武的婚姻就属于后者,他们是典型的城市平民家庭,李宝莉是小学文凭,下岗后在个体老板的袜子店里打工,马学武是国有工厂的技术员,两个人生活得不温不火,直到马学武升职到厂办主任,分了房子,婚姻的天平开始慢慢倾斜,马学武这边的砝码在慢慢加重,而李宝莉的粗俗、刁蛮,加之李宝莉对马学武的颐指气使,使得李宝莉在婚姻中的分量越来越轻,婚姻的天平彻底失衡了,“觉醒”的马学武提出了离婚,这个中国式的家庭面临了解体的威胁。到底是什么因素拆散了这个家庭,让李宝莉走向命运的深渊呢?传统的婚恋观应该是首当其冲的因素。

郎才女貌的传统择偶标准为李宝莉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李宝莉和马学武的结合就是遵循郎才女貌的标准结合的范本。李宝莉漂亮、拥有武汉城市户口,马学武有大专文凭,端的是公家饭碗,两个人都在对方身上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但是忽略了感情基础。表面上看,李宝莉的美貌弥补了她文化水平不高的缺憾,马学武的大专文凭弥补了农村身份的“先天不足”,但这桩看似美满的姻缘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两个人内心的芥蒂,李宝莉说自己当年那么漂亮却嫁给了马学武那个“乡里人”,而马学武对李宝莉的粗鄙也越来越反感,一触即发的战争状态时刻威胁着这个家庭的稳定,以至于马学武以自杀来了断对这个家庭的责任。因此,这种传统的婚恋观到底还是影响到了李宝莉的婚姻。影片后半部分,李宝莉和建建的恋人关系的建立就冲破了这种婚恋观的影响,李宝莉在风吹雨淋的扁担生活中姿色全无,但是建建还是愿意帮助她,去呵护她,建建虽然没有一纸文凭,但是他为人仗义,两个人因为心灵的靠近而走到一起,这才是一个正常的家庭得以维持的根基。

二、影响因子:传统两性观念

传统观念中的女性形象都是柔美的,都是贤良淑德的温柔女子,在男性面前是“弱者”“受保护”的对象,一旦女性强大起来,破坏了这种标准,就很难被社会认同或是得到男性社会的认可,影片中李宝莉的女性形象显然已经颠覆了这种传统形象,她的霸道、强悍、泼辣甚至粗俗,都让马学武颜面尽失,失去了男人的尊严,就连搬运工都会说:“我们虽然出劳力,打粗活,但屋里的老婆都还贤惠,活得比你自在。我看得出来,你在外面大小是个干部。可是当了干部又怎么样?被这种女人罩一辈子,比条狗都可怜。”这种传统的两性观念压得马学武灰头土脸,因此在搬进新房的第一天,就向李宝莉提出离婚。温柔贤淑的女性特质成为女性获得家庭幸福的首要条件,如果背离了这一原则而导致家庭的破裂,在全社会看来,就是咎由自取。其实,这背后隐藏的凶手是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这一观念形成的男强女弱的定式一直影响了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因此,马学武会因为家庭地位的低下遭到搬运工的嘲讽,而李宝莉的这种“非女人化”的性格特点也成为她家庭悲剧的隐患,注定了她在这个男权社会里没有言说的空间。

一方面,女性脱离不了男尊女卑的家庭观念对她的捆绑,另一方面,女性也脱离不了家庭关系对她的束缚,家庭对于女性来说,永远是迈不过的坎儿。即便是李宝莉大大咧咧的男人性格也不能挣脱家庭的影子。当马学武提出离婚后,李宝莉的世界彻底崩溃了,虽然她在心里骂马学武是“”,但是她所表现出的对即将失去家庭的恐惧和绝望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卑微。其实,深挖一下,这也是传统的两性观念从中作梗的结果。在传统社会文化中,女性就是家庭的附属品,女性脱离了家庭是不能独立生存的,除了经济上的依附关系还有精神的依赖,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使得李宝莉没有和马学武离婚的勇气,这也是她命运悲剧埋下的另一伏笔,就像在剧中末尾,李宝莉在被儿子撵出家门时,跟她婆婆的对话:如果当初我和马学武离婚了,说不准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马学武也就不会死了。可见,这种固守家庭的传统观念才是伤害李宝莉的始作俑者。李宝莉的好友小景同样是传统两性观念的受害者,自己的丈夫在外面乱搞,包“二奶”,她却自欺欺人,充耳不闻,就是因为她的丈夫能够给她提供衣食无忧的光鲜的生活,她害怕一旦离婚了就失去了生活的供给,她沉迷于这种虚幻的婚姻生活中,在没有爱情的、不平等的婚姻生活中自娱自乐。

在影片中,这种对家庭的固守观念不仅仅表现在李宝莉对婚姻的态度上,同样表现在她和儿子的关系上。影片中一处镜头,李宝莉拿起灭火器准备砸门时,一对母子在后景中出现,紧接而来的特写镜头是李宝莉为儿子而保全家庭的惊醒。以子为重,为家庭而活着始终是李宝莉生活的重心。丈夫跳江自杀后,儿子就是李宝莉生命的支柱和希望,她拼死拼活做苦力供儿子上学,小心翼翼维护和儿子的关系,但最终换来的是儿子十几年的怨恨和绝情。儿子的怨恨是源于“你这个阴险的人,是你害死了爸爸,爸爸跳江是因为她的老婆让他出尽洋相,丢尽脸面”,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已经腐蚀了这个刚满18岁的男孩,这种世代遗留下的愚昧观念如此肆虐的传播,这才是伤害李宝莉的隐形杀手,由此看来,即便李宝莉不采取报警的方式来,有可能不会招致儿子的积怨和仇恨,但是她的命运也不会得到根本上的改变。

三、影响因子:传统女性道德观念

传统的两性观念、家庭观念带给李宝莉的影响是负面的,导致她的人生走向命运的转折。但是传统的女性道德观念又让李宝莉获得重生和做人的尊严。李宝莉一直遵循着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做人底线,继承了其母亲一辈朴素却达观的做事原则。在家庭生活中,她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妻、人母,她脾气不好、说脏话、素养不高,不懂得尊重,但对生活的大是大非却判断得很清楚,她心直口快,勇于担当,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生活,这种建立在世俗生活中的做人的道理,却是人生的大智慧,这使得李宝莉能够在生活的大风大浪中游刃有余。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转折时,李宝莉没有像其他女性一样,哭天抢地,相反她一滴眼泪没有掉。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必须抚养孩子和老人,所以表现出一种大丈夫的豪情壮志:“马学武往江里一跳,奶奶小宝都得我罩着。我越是要说,这是万丈光芒。我不得叫我的家散了的。”她发现挑扁担赚钱快而多,就兴高采烈地承受起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撕破脸皮和其他扁担争抢生意,“万箭穿心”的风水迷信没有吓倒这个刚烈的女性,而她对扁担何嫂子慷慨解囊的相助,又表现出李宝莉的善良和柔性。来自于中国传统女性坚强豁达的品格,自我牺牲的精神,时刻影响着李宝莉的生活态度,李宝莉从传统女性美德的继承与发扬中获得超越自我的内在能量,强悍的个性、母性的温柔让李宝莉显示出一种独特的中国女性魅力。

四、女性在传统和现代夹缝中生存的艰难

从总体来看,李宝莉仍是一个秉持传统价值观的女性。有夫有子,李宝莉便要遵循相夫教子的传统,当传统家庭被丈夫的婚外情破坏时,她首先想到的仍然是保全家庭,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李宝莉毅然挑起家里的重担,靠当苦力撑起这个家庭。她在做扁担时所表现出的泼辣劲和隐忍让人在怜悯之时又生出些许的敬佩。电影画面里,背负了心理、家庭、情感等诸多负担的李宝莉坚忍地活着,就像无数中国女性一样,虽然遭遇到人生的不幸,却在生存中挣扎着,不管是蓬头垢面也好,感情寂寞也好,都在继续推动生活的车轮向前。

在当下语境中,女性不仅要承受和男性同样的生存压力,而且要体验情感压力和性别带给她们的压力,她们已经超出了家庭角色和家务劳动的重负。一方面,传统的性别特征要求她们在男权社会扮演任劳任怨、温顺的妻子、和蔼的母亲,她们要做传统女性美德的继承者;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压力和价值观的改变让她们在传统社会文化下无所适从,两股力量的冲撞让她们面临两难的选择,她们在诚惶诚恐试探着前进,一旦超越了男权社会设下的藩篱,就会遭到社会和男性的抛弃,在这种夹缝中,女性的言说空间愈来愈小,女性的呐喊淹没在男人世界里,因此,这种传统的男权文化造成女性的性别困境,是女性获得话语权的最大障碍。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者或以文学的形式、或以电影艺术的形式向这个男权社会发出挑战,执意关怀女性的言说和女性的话语权,寻找精神和价值观的男女平等对话。

《万箭穿心》是对女性价值的关注视角之一,通过镜头的叙述方式展现女性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困境,精彩的镜头语言虽然遭到票房的炮灰,但这阻挡不了我们继续探寻的勇气,像李宝莉一样的底层女性会得到社会和更多人的关注,对女性命运的探索将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永恒话题。

[参考文献]

[1] 张瑶.社会的文化转型与人物的“万箭穿心”――电影《万箭穿心》的文化考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01).

[2] 李静.世俗环境中的痛楚阴影与美丽光芒――影片《万箭穿心》的女性主义阐释[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06).

[3] 吴雁琴.方方小说《万箭穿心》的叙述策略[J].名作欣赏,2012(21).

[4] 房萍.弱者形象的颠覆――从《万箭穿心》看方方女性形象的新发展[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