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境庐

人境庐

人境庐范文第1篇

人境庐取意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的名句,是我国著名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 黄遵宪 的故居,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坐落在市区东山大桥下的小溪唇,于1884年由黄遵宪亲自设计建造,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座故居占地面积不大,但建筑精巧,布局合理,里面有会客厅、书房、卧室、藏书室、无壁楼、五步楼、十步阁、息亭、花坛、假山等,藏书室内有黄遵宪的各种著作和读过的书共八千多册。庐中保留着黄遵宪亲自撰写的对联,如会客厅对联:“万丈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另有一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这故居的环境。进入人境庐,你就会感到这是别开生面的文化景观。

黄遵宪,字公度,他所生活的年代,正值清未光绪年间。虽然只是一位举人,但他博学多才,又有一颗爱国忧民之心。光绪三年(1877年)被朝廷破格晋升为驻日使馆参赞,成为驻日参使何如璋的最得力助手与参谋。在驻日友赞四年内,着重研究日本历史,特别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后写成一部50多万字的<<日本国志>>。这部书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日本历史的专著,同时也成为日本的第一部“国史”,它为当时中国的政治改革运动---即维新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日本回国后,黄遵宪又先后任驻美参赞、驻美国旧金山及新加坡领事。他在担任十多年外交官期间,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建议政府实行护照办法与保护华侨做了大量工作,受到华侨和中外人士的敬仰。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黄遵宪被召回国,任江宁洋务局总办。并积极投身于救国图存的维新运动,提倡科学救国,兴办实业,加强国防和改革维新,推行新政,主强对外开放,先后参与强学会和创办<<时务报>>,得到光绪皇帝赏识,下旨召见,当面咨询。 在署理湖南按察使期间,大力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卓有成效。

戊戌失败后,黄遵宪因涉嫌被清政府解职放归故里后,邀集地方人士创设嘉应教育学会,大力倡办新学,为推动梅州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倡办教育的同时,在人境庐内潜心著述,先后著有<<日本杂事诗>>、<<人境庐诗草>>等,他的诗歌反映了近代史上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史诗”之称。他的诗论主张“我手写我口”,提倡反映现实,被称为“诗界革命的巨子。因此,他被列为“中国十大爱国诗人”之一。可以说,黄遵宪是在一百多年前,提倡科学救国,主张改革开放的先驱,也是诗坛革命的榜样。

人境庐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庐山

1前言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1981年8月,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首批省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12月,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2月,庐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评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05年5月,庐山又被评为“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庐山具有极为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但近年来,随着庐山旅游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本文从实际出发,就在庐山旅游资源开发中如何更好地做好旅游环境保护的问题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2 相关概念及内涵

旅游资源开发其实就是对旅游资源进行建设、开拓、改造的活动。对旅游资源进行改造,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和提高该旅游资源的魅力,也就是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为旅游者建设更加优美和宜人的环境,以此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简单地说,旅游资源开发就是人类对旅游资源进行加工建设,使其对旅游者更具备吸引力的技术经济活动。旅游资源开发是发展旅游业的必要手段,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认为资源开发有地域的固定性、开发的复杂性、追求艺术性、创造性、持续性等特点[1]。

所谓旅游环境,就范围而言,包括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依托地,而最重要的是旅游目的地;就内容而言,是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复合环境系统,而最重要的是旅游资源状况。旅游环境是环境的一部分,它必然受大环境的制约[2]。旅游环境保护是在指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在环境保护的同时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因为旅游资源开发必不可少的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伤害。要做到对环境的伤害最小化的同时旅游资源开发的最大化,做到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效果。旅游环境保护包含以下三种:一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防止自然环境的恶化;二是对人类居住、生活环境的保护;三是对地球生物的保护。旅游环境保护不仅仅需要每个利益相关者的配合,还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组织出台对应的政策法律来应对。

3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关系密切相关,而又相互冲突, 相互矛盾。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主要体现在:一是旅游发展都需要有优美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一个整体自然风光美好、 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区,会给带来游客种种美好感受。这离不开环境保护的保障,只有环境得到精心的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才能处在良性循环状态,才能得到旅游者的认可,激发旅游者旅游的愿望,所以说环境保护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创造条件。二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提高可以改善人们物质生活,同时也将推动环境保护的发展[3]。

二者相互对立相互矛盾主要体现在:现在的旅游资源不会以原生态的形式展现给旅游者,一般都是经过旅游企业的开发建设,将众多的旅游资源城市化、现代化,从而使得旅游资源变成商品,或者是将已经商品化的旅游资源更便于交易。这种建设与开发,不可避免的将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例如索道,酒店以及其他的娱乐设施。

4庐山旅游环境保护现状

近年来庐山相关管理部门针对庐山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做了许多的工作,例如曾经为了加强环境管理,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以及其他含磷洗涤剂的,还建立了专门监管小组,这对防止白色污染是很好的一项举措。同时对游客和周围民众进行宣传教育。2008年庐山管理局在环境保护上投入了4000万,对排入如琴湖等地的污水进行处理,使得庐山及其周边地区的水质得到保护。庐山自然保护区分别在威家、通远、归宗三个资源管理站建立了有害生物检测中心,配备了显微镜等监测设备。在2013年庐山制定了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惩罚规定。颁布了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这使得庐山环境所遭受的压力下降了许多,虽然多部门都在对这些问题努力着,但是依旧还有很多的问题存在,主要有以下几点:

(1)庐山的自然景观的破坏

庐山风景区的人工痕迹极为明显,给庐山的自然景观带来极大的损害,现如今,庐山上的稀有物种已经在逐渐的减少,庐山山体上覆盖的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也面临富营养化的问题,如琴湖现在的富营养化很严重。沿线一些著名的地质地貌景观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地质遗迹冰川石,近些年有大量的偷盗者前往庐山疯狂偷盗,然后高价卖出,赚取高额的金钱收益,这种行为对地质遗迹冰川石有着严重的破坏。

(2)城市热岛和湿岛现象明显

庐山所在的九江市区中心的气温高于四周地区,相对湿度低于其他的地区,研究表明,身为四大避暑胜地的庐山近几年夏季气温不断升高,这严重影响着庐山的气候资源优势。庐山上拥有大面积的植物,按科学依据温度应该不会有太大波动才对,但是近几年庐山夏季气温升高,主要是因为庐山许多的植被遭到破坏,而游客数量和常驻人员增长过快,从而导致庐山的夏天气温升高。

(3)庐山上违规建筑多,人工痕迹明显

近年来庐山城市化、商业化的问题较为严重,这对庐山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都有极大的破坏,而庐山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一山多治”的缺点突出,导致违章建筑多,今年成立了庐山市,希望这一现象能得到遏制。有关部门曾经还计划要打通一条隧道,如果实施,这将对庐山自然景观造成巨大破坏。

(4)河流污染,遗迹破坏严重,保护力度不足

庐山的水资源污染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污水废水的排出使得庐山水资源富营养化严重。工厂排出废气废水,使庐山河流的负荷超标,现在庐山上是河流污染愈加严重。

(5)星子采石场

星子采石场缺乏水土保持的措施,缺少污水处理装置,这使得水土保持得不到保障。没有污水处理厂对庐山上的河流又是一个重大的考验,而采石场所留下的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也是恶劣的。采石场同时还对周围的旅游景观造成不良影响,如山头上现今有许多的基岩的坑口,这些坑口使得山体看起来千疮百孔的样子,对庐山风景区的整体形象有影响。同时,山体上采石留下的一些物品含有重金属元素,被雨水带入河中,将对河水造成重大的污染。

5庐山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可持续发展是近些年我国一直提倡的主题之一,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旅游业方面,可持续发展可以使旅游业发展前景更加的广阔。庐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庐山旅游业的发展受到大批的旅游者的关注和期待。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本文就庐山现今的旅游资源开发中环境保护问题提出的一些应对策略。

(1)完善生态监测,提高生态环境的总体质量。庐山自然保护区,它是以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自然历史遗迹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庐山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孤岛,保存有众多的珍稀、特有物种。庐山山地景观的脆弱性决定了不正当的旅游资源开发会造成区内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庐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监测非常复杂,一方面包括水源、空气等地区环境要素的常规监测,另一方面还包括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监测,包括动植物多样性进行监测、地质监测、动植物的种群变动监测等。只有不断加强庐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监测,才能够为庐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加大对水资源的管理。庐山水资源及其丰富,让许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但是有些人却失望而归,就是因为对水资源管理不善,如如琴湖的水藻过于“茂盛”,这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山上过多的居住人口,生活用水排入河流,造成河水污染。

(3)地质遗迹保护。庐山是世界地质文化遗产,含有大量保贵的地质遗迹。据调查了解,冰川石的破坏主要是偷盗者不科学、不合理不计后果的盗窃手段造成的,故而有关部门应该就此做出对策,采取法律手段对这种行为进行打击,同时,也可以针对市场进行法律严查,当冰川石没有了买家之后,偷盗者也就会随之减少,可以减轻冰川石因盗窃而被破坏的压力。另外,还有一些典型的冰川遗迹剖面,如大校场冰川遗迹剖面,受洪水的冲刷作用,如不采取保护措施,若干年后,该经典剖面将不得存在。

(4)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开发商和营业商以及当地居民的约束。开发商和营业商在此生活以及开发项目,对庐山环境必然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是破坏,所以政府应当设立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庐山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方能有更好的未来发展。

(5)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利用各种方式和宣传手段,加大对庐山的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加强对庐山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积极转变相关领导的思想观念,在庐山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按照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总体要求,转变工作重点,促进庐山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政府、工作人员与游客一起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做起来才会更加的轻松有效。可以使用标语宣传呼吁,也可以专门设立一个机构进行宣传,使用惩罚的形式来进行宣传教育和管理。

总之,庐山旅游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破坏,有关部门应引起重视。应该坚持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完善生态监测,提高生态环境的总体质量,加大水资源的管理,切实做好地质遗迹的保护,对当地开发商与营运商进行约束,对居民和游客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等。

参考文献:

[1]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旅游资源开发[M].科学出版社,2005.

人境庐范文第3篇

电影《庐山恋》曾在八十年论文联盟代引起很大的轰动,三十年后,张瑜以导演的身份拍摄了《庐山恋2010》,并继续担任周筠这一角色。观看这两部影片,会发现它们的差异性多过相似性。与其说是续集,不如说是另一个新的故事。当然,也有学者对此做出分析,如《1980年版<庐山恋>与<庐山恋2010>影视旅游爱情价值观对比》与《新旧庐山恋:一吻三十年》等文,它们都是以两部电影中所具体表现的风景或者爱情为比较和研究的对象。诚然,这些研究也都是很有价值的。

但是如果把这两部电影放入当代中国整个大的文化环境下来审视的话,会发现它们在话语建构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一、电影《庐山恋2010》对于《庐山恋》剧情的延续和改写

这两部电影中有一个共同的人物周筠,《庐山恋2010》讲述的是三十年后的周筠及其家庭的生活状况。在《庐山恋2010》中,周筠会不时地缅怀过往,提起自己的丈夫耿桦以及父亲周振武,并且重游庐山,这些都是对《庐山恋》中故事的继续交待。顾名思义,无论是电影《庐山恋》还是《庐山恋2010》给我们讲述的都是与庐山有关的恋情。在《庐山恋》中,出现了大量的庐山风景,如花径、仙人洞、三叠泉、白鹿洞书院等,影片可以说是在庐山的风景下展开的。到了《庐山恋2010》中,也有一些庐山的自然风光,虽不及《庐山恋》中的丰富,但也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场地。比如,周筠重游庐山对于过往的缅怀,并在展现庐山风景时有意切入《庐山恋》中的经典画面,周筠的女儿耿菲儿与马缰的爱情也是在庐山上建立起来的,若是没有这些对于庐山的呈现,恐怕《庐山恋2010》也不能称之为“庐山恋”。再有就是与庐山有关的爱情,《庐山恋》中周筠和耿桦是在庐山上相识相恋,《庐山恋2010》中耿菲儿与马缰在庐山上再次邂逅时确立了恋爱,他们还谈起了当年周筠和耿桦的爱情故事。

除了上述《庐山恋2010》之于《庐山恋》在内容上的延续,更多的其实是剧情上的改写。首先是主要人物的改写,周筠的扮演者也即《庐山恋2010》的导演张瑜在接受采访时称,《庐山恋2010》和旧版《庐山恋》有很大不同。新片主要表达当下年轻人的爱情观,发生在大都市里,融合了时尚等元素。【1】事实也的确如此,新版讲述的是新一代年轻人的故事,与他们八十年代正当青年的父辈相比,有着太多的不同。如张瑜所言,影片加入了很多时尚的元素,如女主角耿菲儿是一个时尚名媛,男主角马缰是一个时尚的摄影师以及乐队成员,男配角韦宁是一个时尚的商业精英等。而在《庐山恋》中,男主角耿桦和女主角周筠分别来自国共两党两个不同的家庭,相同的是他们的理想都是学习建筑专业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贡献。可以看出,这两部影片在人物设置上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不同更多的是由于时代的不同所造成的。这两部电影给我们讲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代人以及两个群体的爱情故事。

在主要人物的改写之外,还有就是影片中主要地点的置换。《庐山恋2010》中对于庐山风景的呈现远不及《庐山恋》丰富,在《庐山恋2010》中,故事主要的发生地在南京,影片中有少量的自然人文风光,而自然人文风光中不仅有庐山的少许镜头,还包括了南京的古城墙以及的蓝天绿地等。在《庐山恋》中有这样一个值得回味的情节,耿桦在画庐山的素描画时,在绘画中添加了许多高楼大厦,周筠笑着说耿桦的画有些夸张,眼前并没有现代化的建筑,耿桦满含希望地说到现在是没有,可总有一天会有的。三十年后的庐山当然依然不可能建起高楼大厦,但是发展迅速的中国内地城市盖起了无数的摩天高楼,南京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看的话,影片中耿桦当年的愿望已经成为现实。所以说,影片中地点的置换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是这样也有其问题所在,一旦影片的环境更多的与城市有关,而与庐山没有太多的关系,那么称自己为“庐山恋”就是可疑的。

而最为关键的改写是爱情观上的改写。我们知道《庐山恋》对于爱情的表现附加了很多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那句著名的台词“i love my motherland. i love the morning of my motherland.”,既是男女主角表达彼此爱意的方式,也是他们对于祖国爱意的表达。总的看来,这部影片在整体立意和故事叙述上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寓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于风景展现和爱情发展中。让我们再来看《庐山恋2010》,这是一个俗套的现代爱情故事,其中有商战、三角恋情、都市风光以及少量的自然人文风光,影片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时尚名媛如何与两个男人相处并做出选择,可以说这是一个脱离了日常现实生活的影片,因为它离我们的生活太远,并且显得不够真实。《庐山恋2010》在去除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支撑之后,对于当下年轻人爱情观的表达显得简单而肤浅,就剧情的逻辑性而言它还不及《庐山恋》。正是因为如此,《庐山恋2010》作为《庐山恋》的续集,剧情的改写并不能算成功。

二、改写背后所体现出的文化语境的变化

电影《庐山恋》是一部具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色彩的影片。影片中以自然景观为代表的国土空间、血缘亲情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所支持的共通想象,正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国家和民族话语的文化共识的迫切愿望,并借兼具历史性和现实性的自然景观参与了这种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诉求的表达,从而将特定时代观影者的认同感引向国家民族的者——新时期的中国政府。【2】《庐山恋》正是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贯穿下形成了自己的叙事策略。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路易斯·阿尔都塞曾指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不是靠上帝的恩赐才成为主导意识形态的,也不是仅仅凭借夺取国家权力,而是通过对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配置才成为主导意识形态的,也正是在这种配置中,该意识形态才得以实现并且实现其自身。【3】其中,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包括文化,它不同于强制性的国家机器,不通过暴力起作用而是间接地起作用。正如主流意识形态以影片《庐山恋》的方式在观众观看时被传达。它寓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于庐山风景与纯美爱情之中,激发了当年观众对于庐山的向往以及爱国的热情,三十年后的今天再次观看这部影片时,我们依然会被周筠和耿华那份单纯朴素的理想所打动,这在《庐山恋2010》中是看不到的。

转贴于论文联盟

而《庐山恋》在建构起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消解着它。影片中多次提到“”、“”等话语,除此之外,画面展现给我们的还有女主角身着泳装、亲吻男主角这样的在当时算是尺度比较大的镜头,这些使得影片本身呈现出了一种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也折射出了当时文化语境的状况。我们知道,上世论文联盟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历经了“十年”的浩劫后,经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后,文艺界开始沐浴在思想解放的春风中。《庐山恋》得以放映而没有被禁也足以说明当时社会对于文艺界的宽容,这在“”期间是不可想象的,这种态度也为以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庐山恋》中对于爱情的叙述没有脱离主流意识形态,这反映出了当时人们所拥有的国家政治情怀。但是当我们重新解读《庐山恋》时,会发现影片中借助爱情建构起来的主流意识形态有些别扭,尤其是当那句不无真诚的颇具现代性和国际化色彩的“i love my motherland. i love the morning of my motherland.”作为恋人之间的情话而被表达时。恐怕在当今社会中,很多观众在观看时大概不能够感同身受了,甚至可能会感到难以理解。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八十年代的文化受到主流意识形态规训的特征,值得肯定的是它们试图用一种更合乎人性的文化的方式来传达。

三十年后,庐山依然在,只是物是人非。周筠在三十年前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建筑师,她在三十年后成为了博华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影片中处处流露出“炫富”的痕迹。《庐山恋2010》中的爱情,不像《庐山恋》中周筠与耿华的爱情基于共通的爱国情怀,影片中耿菲儿与马缰、韦宁的爱情发展没有明确的逻辑线索,很多情节都经不起推敲。比如影片即将结尾时,耿菲儿之所以拒绝韦宁是因为亲吻的感觉不对。再有,《庐山恋》中那句经典的英文台词到了《庐山恋2010》中演变为耿菲儿与一帮外国朋友的英文对话,甚至于母女之间的英文对话,英文在这里仅仅成为影片中上流社会生活的点缀。类似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这些迥异的细节构成两个完全不同的电影文本,《庐山恋2010》用全新的叙事方式改写了《庐山恋》。影片《庐山恋2010》完全符合商业电影的各项标准,它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不禁要追问大众文化自身的一些问题。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的范畴,它主要是指随着现代大众社会的兴起而形成的、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手段、进行大批量文化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具有多种特点和功能,如商业性、娱乐化、文本的模式化和复制性等。大众文化一般包括流行小说、商业娱乐性的影视、流行音乐、广告文化等形态。[4]在此意义上,商业电影《庐山恋2010》无疑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所以通过对《庐山恋》和《庐山恋2010》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这三十年来文化变迁的大致轨迹,而这一文化变迁与时代、经济等原因不无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格局影响下,随着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内地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文化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作为大众文化组成部分的商业电影《庐山恋2010》与主流意识形态产物的《庐山恋》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就对商业电影提出了批评。阿多尔诺与霍克海默认为电影和无线电广播节目再也不需要打着“艺术”的幌子,因为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它们就是商业和产业,制作者就是市场的一部分,这一点从公布的这些行业经理人的收入资料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感到,文化产业已经将人们塑造成为一种类型,就像每一种产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结果是,工业化社会的力量已经扎根在人们的心灵之中。[5]而在半个世纪之后,在一定程度上走出了主流意识形态束缚的中国电影,走上了被法兰克福学派批评的商业电影之路。与之相关的是,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以《庐山恋2010》为代表的商业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响应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号召。所以说,如果《庐山恋》是八十年代语境中普遍人性在政治力量干预下的产物,那么《庐山恋2010》就是新世纪以来商业力量统摄下的产物,而且是政治与商业结盟下的产物,因为它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承认。这两部电影所依托的文化语境就这样在三十年间完成了嬗变。

人境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庐山;景区建设;景区管理

Abstract: this paper lushan nature landscape culture provid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lushan mountain scenic area put forward: to the planning, protection for the premise, and with the science as the basis, taking the culture as background, the lushan mountain building into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harmonious scenic spot.

Keywords: lushan; Scenic spot construction; Scenic area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S72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庐山属山岳型旅游景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近几年来,庐山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构建和谐景区,实现了旅游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人口、资源、社会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做好景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1景区建设

庐山是以自然和文化遗产以及科学知识为主要资源的景区,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如何在开发中保护自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政府与民众关系的动态平衡,就是建设和谐景区的根本内容。景区面对的矛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谐景区评价指标体系也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1.1为保证庐山的可持续性发展,以科学的规划来统筹景区建设行为。庐山现在已完成对庐山总体规划工作,正确处理景区保护、开发、建设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利用庐山珍贵资源。给来山的游客和本地的居民营造优美而舒适的环境。景区规划是景区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基础,是景区管理与建设的依据,是一切发展活动的蓝图,是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矛盾关系的唯一途径;景区的规划具有稳定性、长期性、强制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1.2庐山景区规划的整体定位应尊重历史。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自古以来深受众多的文学家、艺术家的青睐,许多名人、高僧在这里留下了浓郁人文氛围的历史遗迹。

1.3 庐山景区规划的整体定位应尊重自然。

1.3.1 是以环保、科学为前提,制定并完善具有科学性、经济性、环保性、艺术性、前瞻性和体现自然特色、文化特色景区规划,保证规划投入。

1.3.2 山岳型旅游景区,在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同时也伴随着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庐山景区建设的规划上要注意依山造园、相地合宜,规划要注重防灾、减灾、水网、电网的设计。

1.3.3庐山因地理气候条件的特殊,观赏植物品种异常丰富,所以在植物种植设计上应选用本山特色观赏植物,并大力研究推广本山植物种的开发利用,科学配置园林植物。减少植物对生态环境适应时间。增加园林植物配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1.4庐山的景区规划设计,一定要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特点,庐山不同于其他的山,适合长期居住,做好园林游览空间和休憩空间的设计。注重“实线”即导游路线和“虚线”即赏景视线的有机结合。园路、园林铺装、园林小品的配置上要与整体景观相协调,功能简明、造型别致、即具较强的装饰性且富有情趣。园林建筑的风格要与景区的环境保持一致,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富有一定的诗情画意,空间变化多样,与环境结合巧妙,具有适宜的使用功能。

2 提高认识,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风景名胜资源具有独特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资源保护是永恒的、第一位的,发展必须服从保护这个最根本的前提。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意识,实现保护与开发工作的良性互动。在旅游景区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景区特有的自然、文化资源优势,突出景区特色,将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宗教旅游资源很好地结合起来,统筹规划、丰富内涵,增强吸引力。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第二章就保护的相关内容做了详细的规定。如何才能保护好庐山的景区资源我认为要抓好以下几点:

2.1对自然景观的保护

2.1.1水

①水是我们耐以生存的血脉,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景观、影响到我们的健康。山的灵性都由水而来,如何保护好我们的水源,减少污染源,选用环保的洗涤用品,是现今的第一要事。

②庐山气候潮湿、山体地质条件多样,很易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给游客的出行安全、庐山人的居住安全、交通等都带来很大的不便,建议组织专家对庐山的水脉进行细致的勘测并进行GPS定位监控,检查水路是否顺畅,对排水不畅的地段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在梅雨天以前、防汛以前及秋季干燥的季节对庐山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段进行系统的检查,并出具检查报告。对无植被的山坡分不同地段、不同的地质岩层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治理。2.1.2植物。

植被是山体的色彩,如何使庐山的景观更加美丽,就看山体植物的配备,庐山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原始的植物生态非常丰富,色彩也多种多样,但现在正在接受严峻的考验。

2.2对观赏建筑、古迹的保护

庐山的古建筑构思神妙,造型独特,风格鲜明,他们各自蕴含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建要考虑历史、经济、文化价值三者间的协调关系。对这些建筑、古迹建档立卡、立法保护。为规范对别墅的保护,庐山管理局建立了严格的保护责任制,并逐步将居民从观赏别墅地带迁出来,居民区和别墅群脱离,一方面要避免改变用途对建筑物造成损伤,另一方面又保护了别墅。

2.3 对历史文化的保护

庐山是中国惟一的一座以“文化景观”名义而走进《世界遗产名录》的名山大川, 挖掘、保护庐山的文化,突出文化内涵的亮点,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做好、做足“文化”文章。抓住重点,形成特色,突出文化旅游若干亮点。

3按照科学的发展观打造精品景区。

3.1 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

建设和管理是分不开的,景区的建设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景区规划,以后是建设,还有管理三大方面。规划是景区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建设是景区发展的途径或者行动、实践。管理是景区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要逐步健全规划、建设、管理中的各项法规,做到依法建设、明确责任、充分发挥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能力。

3.2人才的培养“国以人兴,政以才治”。

人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使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建成一支优秀的景区建设、管理队伍。“一流”的景区必须要有一批“一流” 的景区建设者、经营者和管理者。

4景区的管理

庐山是世界级的景区,取得了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等诸多荣誉,景区管理应与国际接轨,制定相关制度,借鉴相关做法,做到以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构建学习型、创新型、节约型、稳定型、团队型的和谐平安新庐山。以“游客满意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为工作理念,加大景区综合管理力度,继续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加强自然环境、文化遗产等资源保护,进一步改善景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继续履行景区管理的“五定原则”定人、定岗、定时、定职、定责。明确责任,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润哲;杨程 关于对庐山风景区建设的几点思考,《华商》2007年第30期

【2】欧阳毛荣关于江西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08期

人境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景观、未来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景观的发展,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一直是一个被关注的话题。要坚信保护将会永远持续下去,它不会因任何原因停止。景观如何从传统走向未来,涉及的方面很广,我们不应该局限于某一点;本文只是对景观在生态性、以人为本、对文化景观遗产的继承、景观与艺术的融合等方面做简单的阐述;其实值得我们思考研究的问题还很多,如:环境污染、景观质量的持续退化等。

1、景观的缘起和发展特点

1.1景观一词的来源

景观是一个新词,是20世纪初日本人对landscape的翻译。英文的landscape源自德文的landschaft,而德文又源自荷兰语,其原意是陆地上由一些房子、围绕着住房的一片田地和草场以及作为背景的一片原野森林组合的集合。还有民族从海上看到陆地,以审美和艺术的眼光欣赏这样的一片土地时,风景的意义便出现了。此后,作为自然科学的地理学和生态学先后采用这个词为自己服务,使其成为一个失去主观审美内涵的纯客观的词,含义发生极大变化。因此有了景观具有艺术、地理学、生态学3种含义的说法。当英国人提出landscape gardening、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概念时,landscape始终采用最早的风景的含义。但汉字的景观一词却有着强烈的唯视觉意味。

1.2景观的发展

1.2.1发展的前景

国外景观概念由来已有百年之久――理念和手法相当成熟和先进。而国内是近二十年来的事。国家进入一个大建设时代,景观建设也同步开始,具有广阔的前景。

1.2.2发展局限

当景观一词普遍取代了风景园林的概念后,必然会带来广泛的误解,以为LA就只是制造观看的”景”,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都成为景观的衍生物。这种误解已经造成了很多危害,而且还将继续带来更多的危害。甚至造成一些公园设计方案,在景观概念的引导下,搞的既不生态,也不人性,不理解室外空间,不懂游人心理要求和行为规律,更不懂园林艺术基本原理的方案。

2、景观设计理念

景观设计理念,前提要顺应自然、核心是尊重历史、方法上发展特色、整体设计、长期完善。

2.1体现人性化

满足人对环境的基本要求:一是适应生存,二是体验美感;关心各类人群,体现“人性化”设计。回归自然,即依靠人类社会的现代文明实现生活自然的回归。

2.2延续文脉

景观设计受制于特定的人文环境与空间环境,必须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创造历史,延续文脉的过程中加以发展。将文化、宗教、社会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准确、如实地传给后人,保护、保存历史环境与现代生活的统一。

2.3凸现特色

景观设计必须符合特定环境的整体风格,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空间布局、成为环境的有机部分、才是创造区域环境特色的关键。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客观条件,因地制宜,注重创意、概念设计。

2.4整体设计

从事景观设计必须设想景观在未来发展中的方向。一方面景观设计遵循既定的规划进行工作,保证景观发展的有序性、连续性与稳定性;另一方面景观设计必须考虑灵的原则,寻找各种手段,采用各种方法设计出适合时展的景观设计各种物质形态,以满足各种人群多样化的需求。

3、江西庐山文化景观遗产案例

3.1庐山简介

庐山于199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庐山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代表古代高科技建筑的观音桥,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之一。

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刚柔并济,形成了江西罕见的壮丽景观。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数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蕴育了庐山无比丰厚的内涵,使她不仅风光秀丽,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

3.2庐山的自然

庐山风光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境界。长江、鄱湖、险峰、幽谷、奇石、奇松、古树、山上湖泊等。组合成多层次的博大峻秀的空间自然美,高大、旷大的崇高美。同时,庐山有着四季、朝夕月色、朦胧美等为动态的色彩变幻的时间自然美和瀑布、云海、烟雨、飞雪、风朔雪淞、候鸟珍禽美好等为现象的意境抒情的运动自然美。庐山地理条件得天独厚,集中了众多类型的典型自然景观,形成了以“雄、奇、险、秀”为主要特征的美誉,是中华民族美学理想的载体。

3.3庐山的文化

庐山是以艺术美深化了自然美的内涵,使自然美更高的感染力。庐山历来为画家所钟情,晋代至现代的著名画家都以为庐山创作了不朽的绘画。他们的杰作所体现的不凡审美观,深刻地启发了人们对庐山自然美的理解。庐山的摩崖石刻和碑刻,把文化、诗歌、书法、镌刻溶于一炉,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欣赏自然美的优雅和高超情趣。

十九世纪后,英、美、俄等国家在庐山修建别墅。受美国国家公园学说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形成了国际性的别墅群落,并与英国自然式园林相结合,构成庐山特有的别墅文化景观。

3.4庐山的历史

庐山历生的重大的的文化演变、政治事件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古代至近代,庐山曾经有三个时期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著名学者胡适1928年指出:庐山有三处古迹代表三大趋势: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1933年夏,两度上庐山与谈判。1959、1961、1970年,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影响的三次会议。庐山和中国历史,特别是现代历史紧密相连。它与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信仰、事件和人物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为世界瞩目。

3.5庐山的宗教

公元四世纪,庐山的宗教开始兴盛。从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庐山寺庙多至 500座。明清以后,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教派,也在庐山修建寺堂,弘传教义,广延信徒,遂成为今日一山兼聚五教的罕见现象。

4、景观未来发展趋势

人的生活方式决定景观空间的形式。通过对未来生活方式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未来的建筑空间形式进行分析和预测。在我们的文化中。那种“回返”传统(文化的和自然的)的大趋势已经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文化现象,回归是一种稳重朴素的美学,是对世俗化日常生活的兴趣。也是对社会和自然的法则、伦理的肯定和尊重。人们都逐渐变得冷静和成熟起来,开始重新思考自身,为自己定位。

4.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其范畴包括社会的人、历史的人、文化的人、生物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和不同地域的人等等。如上海“新天地”的改造,就是在保留传统石库门里弄建筑空间格局、人文景观的基础上对建筑内部重新改建,对外部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唤起了人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同时这也是充分尊重历史、文化而成功开发的典范。

4.2崇尚历史和文化

未来景观设计的趋势,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规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住区环境作为人类居住的空间,也是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同时。还要注意到环境文化构成的丰富性、延续性与多元性,使环境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

4.3景观生态性

就微观的环境景观设计而青就是通过环境设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阻隔噪音、吸附有害气体的条件,因此,对于景观生态环境而占,共生与再生原则注意和自然环境的结合与协作;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高效地利用地质因素和自然资源;减少人工层次而注意自然环境设计。

4.4融入艺术

现代环境艺术、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与景观的结合,是新景观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在自然与乡土的本底上,跳动着当代人的舞步。人们对幸福生活和生存空间的本质有了科学理性的认识之后,将不会再崇尚权威,不再盲目追逐所谓的时尚和潮流,回归到对安全、健康、舒适、美观的基本需求上。未来社会将不存在权威,没有谁能主宰建筑的大趋势,不会再有某一种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景观走向真正的多样性。

结语:

人的思想认识将越来越趋于科学和理性,未来的人们将在生存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模式上形成共识,未来的景观业应植根于人性的回归人性的回归是很大的主题,作为设计师来说,要关注人的需要,关注人的感情,我个人觉得这就是人性的回归。设计注重人的使用,注重人的感觉,注重人怎么样在自然、景观环境当中得到思想、精神、以及身体上的,这才是所谓人性的同归。最终的设计目标就是让我们使用者能够感受到一点美感,能够感受到精神的愉快,这跟我们几千年前设计没有大区别。

参考文献:

【1】郑鑫.浅谈中国景观设计的未来发展【J】. 美术大观,2007(10):1-7

【2】张源铭. 未来的生活与未来的景观设【J】. 剑南文学, 2009(9):92-94.

相关期刊更多

环境与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环境保护局

资源与人居环境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