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学术论文

国际学术论文

国际学术论文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术语是国际贸易中最基本的贸易条件,笔者采用整体的方法来教学,让学生避免为掌握单个的术语而头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一、国际贸易术语教学的重要性和难点

国际贸易术语是国际贸易中非常重要的贸易条件,它包含了贸易双方分责任,风险和费用的划分,牵涉到贸易双方至关重要的经济利益。掌握国际贸易术语知识对国际贸易和其他商贸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最基础的要求。而且,能否该部分的内容还直接关系到该课程的后续内容的教学,因此这部分知识是个基础,这部分没掌握好,后部分的学习会受很大影响。

二、国际贸易术语教学教学改革思路

根据作者以往的经验,以独立的方法分别教授13个贸易术语,教学费时费力.学生掌握困难。作者采用整体的方法,把这13个贸易术语分为三大类,总结其共性的基础上,同时细分其差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要点分别讲述如下:

第1组FOB,CFR和CIF

这组贸易术语的共同点是:三者都适用于水上运输;三者都属于象征货;它们有统一的风险划分界限,即装运港船舷边.以这条线为准,买卖双方基本上分别承担这条线分属于自己这方的风险和责任。有了这个作为基础之后,FOB就非常容易清楚了,买卖方各司其职;接下来要加深一点,CFR术语下,我们通常从卖方的角度来看,卖方除了承担本来就属于自己这边的风险,责任和费用之外.还要负担本属于卖方这边应该承担的运费,其他不变;CIF术语比CFR更进一步,卖方除了要承担CFR下多承担的运费还要承担本该由买方承担的保险费。

我们可以理解我在三个贸易术语的条件下,卖方所要支付的费用,由FOB到CFR再到CIF,是逐步增加的。同时学生也会很快能理解到,对卖方而言采用FOB术语时商品报价是最低的,CFR报价次之,而CIF报价是最高的,这对后面的商品报价的计算学习很有帮助;反之如果是买方而言,那就正好相反,CIF最有利,CFR次之.FOB最不利。

用简单的公式表示为:

FOB卖方费用二越过船舷前的所有费用

CFR卖方费用二越过船舷前的所有费用+船舷后的运费

CIF卖方费用=越过船舷前的所有费用十船舷后的运费十船舷后的保险费。

第2组FCA,CPT和CIP

这组贸易术语的共同点是: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包括多式联运方式;风险和责任的划分界限是第一承运人;都是属于象征货。

此组贸易术语的风险和责任的划分界限是第一承运人,那么以这条线为界限,买卖双方基本上分别承担这条线分属于自己这方的风险和责任;其主要地区别在于费用,采用FCA时,从卖方的角度来看,只需承担风险分界线属于自已这方的费用即可,而采用CPT时,除了要承担自己本该承担的费用外,还要多承担本该由买方承担的运费;而在CIP条件下,卖方要多承担本该由买方承担的运费之外,还要承担本该由买方承担的保险费。而对买方而言,如果分别采用三个术语,所要承担的费用是逐步减少。

用简单的公式表示为:

FCA卖方费用二货交第一承运人前的所有费用

CPT卖方费用二货交第一承运人前的所有费用+第一承运人之后的运费

CIP卖方费用二货交第一承运人前的所有费用十第一承运人之后的运费十第一承运人之后的保险费

第3组EXW,FAS,DAF等其他贸易术语

这组贸易术语牵涉的术语较多,有7个,分别是EXW,FAS,DAFDES,DEQ,DDU和DDP,这组术语的特点是都属于实质货;没有统一的责任,风险和费用以分界线;买卖双方的责任,风险和费用以分界线来划分,不存在费用跨过分界线的问题。

尽管没有统一的分界线,但经研究发现,这组术语的分界线的变化有规律可循,只要掌握了分界线的移动规律,学生也好掌握。通过排列,可以发现该组术语的交货地点由卖方的工厂逐渐向买方所在地移动,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因此可以让学生对这组术语以动态的眼光来把握,交货地点移动到了那里,其风险,责任和费用就以此为界,买卖双方分别承担两边的责任,费用和风险。

这7个贸易术语的风险分界线分别如下:

上图非常清楚地从左到右展现了这组贸易术语的风险分界线变化趋势,交货地点逐步向买方靠近,那么双方的责任承担的多少也是有变化的,可以看出处于两极的是EXW和DDP,EXW术语下卖方承担的责任和风险最小,买方承担责任和风险最大;相应地,DDP术语下,买方承担责任和风险最小,卖方承担责任和风险最大。简单地说,越往左边对卖方越有利,越往右边对买方越有利。

因此,在这组术语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树立整体运动的观点,不要固定不变,还要注意要按照正确的顺序来掌握这7个术语。

三、教学效果总结和分析

这种教学思路的改革在经过实践教学的检验之后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以下方面的改善:

1.能从整体上掌握多个术语。因为是分组,当提到某个术语时,学生能自动联想到该术语所在组里的其他的术语,并且能按照教师之前所安排好的顺序把其他术语正确而快速的说出来,一般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第2篇

一 元代社会史研究

族群关系:元朝是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社会,萧启庆(清华大学台湾新竹)的《元代多族士人网络中的师生关系》以师生关系为主干,论述了蒙古、色目族群中士人群体的形成及其与汉族士人在文化上频繁的互动关系。饭山知保(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用地域史的研究方法,结合大量石刻资料,探讨了金末元初蒙古统治在华北确立过程中汉地精英层的变化以及他们和蒙古的关系,指出这一阶段不同地区历史变迁的不同面貌(《蒙元统治与汉地地方精英层的变动——以山西忻州定襄县的事例为中心》)。洪丽珠(清华大学台湾新竹)以《至顺镇江志》为主要资料,通过统计的方法分析了镇江路及其所辖州县的长官、佐贰官的族群组成,论述了元朝在江南地区进行统治的特点(蒙元镇江路官员的族群分析刍议——地方基层统治文化的讨论)。张沛之(天津师范大学)的《元代汪古马氏的汉化问题》通过社会交往、诗文作品、礼俗、信仰等方面分析了汪古马氏的汉化倾向。

社会阶层与社会组织:刁培俊(南开大学)在《试论元代乡村精英与社会控制——兼与宋代的比较研究》中从元朝乡、都等乡村行政管理体系、乡村家族与宗族、乡村中的游离分子等几个方面讨论了国家与民众之间的过渡阶层,指出这些社会群体对于社会控制的重要意义。许守泯(成功大学台湾?)从士人网络的角度对元代浦江郑氏的经营发展做了详细的研究(《江南第一家:元代浦江郑氏的发展及其士人网络》)。吴小红(江西师范大学)注意到江西抚州地方势力在进入元代之后所发生的变化,指出当地政府中有大量官员出自平民,这可以从元代官制、抚州的地方性来进行解释(《元代布衣阶层的兴起——以抚州路为中心的探讨》)。

社会经济:孟繁清(河北师范大学)的《元代的契本》将文献记载与黑城出土的元代契本残件相结合,论述了元代的商业税收制度及其社会影响。赵华富(安徽大学)集中讨论了明抄本《婺源茶院朱氏家谱》中的元代契尾,对它的标题、年代、文字做了说明(《〈元代契尾翻印件的发现〉三点说明》)。王秀丽(华南师范大学)的《元代文人笔下的江南贾客》一文利用大量元人诗文集、笔记的资料对元代江南地区商人的活动及其日见增长的社会地位做了论述,颇有新意。

社会生活:吴海涛(安徽阜阳师范学院)注意到自然灾害对社会生活造成的重要影响,指出元代黄河水患造成皖北地区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秘密宗教的流行(《元代河患与皖北社会》)。周萍萍(南京晓庄学院)利用来华外国人的记载,讨论了元代的酒文化(《蒙元时期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饮料——酒》)。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王风雷研究了元朝政府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元代野生动物保护法再探》)。

婚姻与妇女问题是社会生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王晓清(武汉电视台)的《元代赘婿婚制述论》讨论了元代比较常见的赘婿婚制,对出舍女婿、养老女婿等类别进行了研究。马彩霞(河北师范大学)论述了元代和尚娶妻的现象,从教义、物质生活等方面分析了原因(《试论元代和尚娶妻现象普遍的原因》)。谭晓玲(首都博物馆)的《元代列女人数之分析》指出《元史列女传》中列女数量的提升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修史者的观念、元代的社会变乱和妇女的从众心理等等。

二 元代文化史研究

通贯的文化问题:陈高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元代出版史略论》中指出元代的书籍出版比较自由,没有严格的管制。蒙古国时期的编修所、经籍所不是元代出版事业的开端。该文对《元史艺文志》、《元史艺文志辑本》的优缺点做了评论。白翠琴、杜倩萍(中国社会科学院)从蒙古习俗与汉地传统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元朝的皇家建筑,讨论了藏传佛教、中亚和西亚文化对元朝居住文化的影响(《论蒙古统治者居住理念的演变及元朝建筑特点》)。杨硌堂(南开大学)提出对于元代文人绘画中体现的“士气”不应仅从“书法入画”的技术范畴来理解,而要从画家心理层面的精神追求来把握(《元代文人画士气精神论略》)。

儒学与士人的研究:王建军(华南师范大学)的《教育与政治:元朝国子监创办之争》分析了至元前期设置国子监的经过,指出汉族官僚集团坚持设置国子监是为了坚守汉法文治的政治方向。沈仁国(江苏教育学院)用丰富的史料对元延祐年间的进士做了考证,并对钱大昕《元进士考》的性质做了新的说明(《元延祐进士再探》)。元代儒士是儒学的积极传播者,周鑫(南开大学)以抚州儒士为主,分析了仁孝思想得以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原因(《出处进退必有道——宋元之际抚州儒士研究》)。士人中的“隐士”引起了学界较多关注,本次会议有两篇论文讨论这个问题。许佳君(河海大学)《元朝前期北方的汉族隐士》、申万里(武汉大学)《元代江南隐士考述》分别研究了元代北方、南方的隐士问题。申万里从隐士特征、谋生手段、心态、社会活动、社会地位等方面对江南隐士做了深入研究。高荣盛(南京大学)则注意到元代士人积极入世的方面,他通过对元代“游士”北上自荐,求取功名的分析,揭示了元代文化史另一个复杂侧面(《元代“游士”论》)。张斐怡(清华大学台湾新竹)从《录鬼薄》、《青楼集》入手,论述了元杂剧的创作群体和消费群体,分析了元代士人的生活状态和创作活动(《创作与消费——元代杂剧文化中的士人生活》)。

部分会议论文研究了元代儒学的重要人物。刘晓(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金遗民张本事迹考》考证了金末儒士张本的生平和寄予遗民思想的作品。张帆(北京大学)从刘因《退斋记》入手,考证了刘因对许衡的抨击确为事实,指出两人思想上的深刻矛盾可以从人生经历、性格、思想和政治背景等方面找到原因(《〈退斋记〉与许衡、刘因的出处进退——元代儒士境遇心态之一斑》)。王梅堂(国家图书馆)通过对赵孟頫与西域籍大臣的文化交往探索了当时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交流(《元人赵孟頫与朝中西域籍大臣》)。

元代宗教:宗教史的研究是本次会议的热点之一。在佛教方面,陈育宁、汤晓芳(?)研究了蒙古统一战争前后西夏的藏传佛教(《13世纪蒙古统一战争与藏传佛教》)。乙坂智子(日本横滨市立大学)的《西藏佛教与元代汉族社会》也对元代藏传佛教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杨琏真加掘毁宋朝帝陵的事件及其对汉人的影响。马明达(暨南大学)从诗文、佛道关系等方面研究了元初少林寺长老性英(《金末元初的少林寺长老性英粹中》)。王頲(暨南大学)的《清凉着奇——五台山与元代的佛教崇奉》以五台山为中心,论述了五台山在元代宗教活动和生活生活中的影响。

在伊斯兰教方面,姚大力(复旦大学)对元代泉州清净寺碑碑文做了比勘和复原(《元代泉州清净寺碑的文本复原》)。杨晓春(南京大学)指出河北定州清真寺的所谓元碑《重建礼拜寺记》实际上是明人所作,时间下限是正德十六年(《河北定州清真寺所谓元碑〈重建礼拜寺记〉为明人所作再考》)。马娟(南开大学)用三通元代清真寺石刻资料对当时的伊斯兰教信仰、经典翻译、文化认同做了分析(《试析元代汉人对伊斯兰教的“解读”——以清真寺碑刻资料为例》)。刘迎胜(南京大学)从元代回回人的称谓、分类、语言文字、谋生手段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元代回回人的文化面貌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关元代回回人语言问题》)。

在道教方面,樱井智美(日本明治大学)用石刻资料研究了上都的早期建设和北方道教中正一教的地位问题(《〈创建开平府祭告济渎记〉考释》)。在基督教方面,佟洵(北京联合大学)研究了元代景教的传播与消亡(《也里可温在蒙元帝国的再次传入以及消亡原因初探》)。

元代科技技术:刘秋果(河北邢台郭守敬纪念馆)通过对元代历法的研究,肯定了王徇对元代科学的贡献(《浅谈王徇对元代科技文化发展的贡献》)。韩志远(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元人邹铉的著作为主,论述了汉族养生保健科学的发展(《邹铉及〈寿亲养老新书〉》)。陈广恩(暨南大学)以泾渠为主,研究了元代的水利建设和相关社会问题(《〈长安志图〉与元代泾渠水利建设》)。尚刚(清华大学)的《蒙元织锦》分别研究了汉地蜀锦和自西域传来的撒答剌欺的织造及匠作机构。杨玲(南开大学)运用大量实物资料研究了元代一种特殊的服装“辫线袄”(《元代的辫线袄》)。

三 元世祖忽必烈研究

陈学霖(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对《元史》中的忽必烈形象进行了分析,并与历史文献中的唐太宗、金世宗进行了对比(《忽必烈汗的“皇帝”塑形及评价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舒振邦和河北师范大学的陈志英分别研究了忽必烈中统至元初期的统治政策(《元世祖忽必烈与中统至元之初治》、《元世祖朝转运司沿革及其职能衰落原因考》)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卢明辉和北京联合大学朱耀廷分别从个案分析和宏观视角研究了忽必烈时期的文化取向(《浅谈元世祖忽必烈与帝师八思巴》、《征服与被征服——从忽必烈“治天下”的制度措施看军事政府与经济文化征服的关系》)。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李迪、河北邢台郭守敬纪念馆的胡考尚、谢剑荣研究了忽必烈时期的科学技术状况(《论忽必烈的科技政策》、《从郭守敬的伟大看忽必烈的英明》)。杨德华、石坚军(云南师范大学)以云南行省为例,分析了忽必烈对边远民族地区的政策(《忽必烈与云南行省》)。

郭万平(南京大学)介绍了日本学术界关于忽必烈时期元朝入侵日本的研究情况(《日本的“蒙古袭来”研究》)。中岛乐章、四日市康博(日本早稻田大学)利用日本海出土的元军战船遗物分析进攻日本的元军构成及装备情况(《元朝新附军与海外经略》)。向正树(日本大阪大学)的《忽必烈时代的朝贡与元朝的南海信息》研究了忽必烈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地区广泛的物质文化交流。

四 政治史研究

政治史一直是元史学界关注的重要领域。在政治制度方面,洪金富(中央研究院台湾台北)对元朝皇帝的蒙古语称号究竟是死后的庙号还是生前的尊号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元朝皇帝的蒙古语称号问题》)。舩田善之(日本东京大学)利用石刻资料,研究了元代圣旨的翻译和传递过程(《灵岩寺执照碑碑阳所刻公牍之价值》)。李治安(南开大学)的《元代的官吏贪赃》从蒙汉二元的官僚体制和蒙古旧俗等方面研究了元代官吏的贪赃现象、惩贪政策和有关政策失败的社会原因。屈文军(暨南大学)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元朝君臣关系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整体历史发展走向的影响(《论元代君臣关系的主奴化》)。王敬松(广播电视出版社)研究了元朝频繁出现的大赦和有关原因(《浅谈元代的赦》)。党宝海(北京大学)的《论元朝的站户制度及其性质》通过对站户制度各层面的分析,指出其制度根源是蒙元时期汗权的强大与主奴关系的泛化。特木勒(南京大学)利用明朝和高丽文献,研究了高丽与北元、明朝错综复杂的关系(《高丽在北元明朝之间》)。

在重要的政治人物和家族的研究方面,张金铣(安徽大学)考证了泰定帝的生年与排行(《元泰定帝生年及其他》)。王献军(海南师范学院)的《元文宗图帖睦尔出居南海考》考订了元文宗出居南海的时间、年龄、原因、侍从人员、历史影响等。王晓欣(南开大学)考证了海都之父合失的“太子”身份问题,并对海都政治影响力的来源提出了新的说明(《合失身份问题再考》)。内蒙古大学的瞿大风研究了元代山西蒙古诸王的封地、待遇和社会影响(《有元一带山西地区的蒙古诸王》)。内蒙古师范大学贺咏梅对以木华黎家族为代表的札剌亦儿部的政治地位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不同入世途径对蒙古人的影响(《札剌亦儿部勋臣世胄的仕进情况及其与蒙元政治的关系》)。赵文坦(山东大学)的《大蒙古国时期的顺天张氏》研究了张柔家族在当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事务中发挥的影响。张国旺(南开大学)利用新出墓志对真定史氏的姻亲家族崔氏进行了研究(《元代真定崔氏家族及其与史氏相关的两个问题》)。

在行政区划的研究方面,薛磊(南开大学)、杜立典(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分别就东北地区和福建台湾地区的政区建置进行了探讨(《元代的开元路和水达达路》、《再论澎湖巡检司与台湾岛的关系》)。赵琦(南京大学)对《元史》中的“朵怜赤”、“大千户部”、“野马川”等名词进行了考证(《释〈元史〉中的几个与蒙古相关的名词》)。内蒙古大学薄音湖对包头市明隆庆四年美岱召泰和门汉文石刻中的人名、称号、国名做了详细的考释(《关于美岱召泰和门石刻》)。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戏剧;国际剧坛;人类文化;中国戏剧院校;国际化协会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从19世纪以来,西方戏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方乃至中国的戏剧;那么,在21世纪,随着中国等东方国家的经济崛起和文化复兴,东方的戏剧包括中国的民族戏剧在内,理所当然会与西方戏剧在文化交流轨道上并驾齐驱,并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西方戏剧的发展。

作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戏剧大国,由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和台北艺术大学等高校作为主体构成的中国戏剧界,已经在国际剧坛上持续奏响了来自古老中华泱泱大国的悠扬声部。

如何在国际戏剧界掌握理应具备的话语权,体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展示出中国民族戏剧、戏剧评论与戏剧教育的整体风采,共同将世界戏剧朝着有益于人类文明与升华的发展方向持续推进,中国戏剧界和中国戏剧艺术类的学院任重道远。

一、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IATC),中国队再奏凯歌

尽管北京已经到了桃红柳绿的春三月,但在3月30日的波兰华沙却还是春寒料峭,冰雹袭人的季节。

在此召开的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atre Critic)第26届全会,进入了最为紧张的阶段。来自各国的戏剧界人士,不少人的额头鼻尖,都沁出了晶莹的汗珠。大家都仰首看着墙上的投影大屏幕,因为此间正在举行差额投票之后的唱票与计票程序。

在中国代表团中,中央戏剧学院的张先教授稳坐其间,代表团秘书朱凝老师则略显着急;来自中国戏曲学院的我,索性站起身来,看着大屏幕上的票数变化。因为只有根据投票,才能选出下一个二年工作流程中的常任理事国。

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atre Critic,简称IATC)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全球化非政府组织。该组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的独立性的国际性机构。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的前身,是1926年5月3日在法国巴黎由法国专业戏剧评论家联合会主办的首次国际戏剧评论家集会,当时参加该集会的共有来自26个不同国家的戏剧评论家。1956年6月7日,来自34个国家的120名评论家参加了巴黎国际戏剧节的各项戏剧交流活动,标志着IATC的正式成立。自1970年开始,IATC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调之下的一个非政府组织。目前IATC旗下已经聚集了两万多名戏剧评论家,并在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会及独立会员。该组织的宗旨是聚集戏剧评论人才,促进国际交流。其首要目标则是培养戏剧评论学科,并对其方法论基础的拓展做出贡献;捍卫戏剧评论的职业伦理和专业热情,保护协会成员的普遍权利;鼓励在戏剧领域中开展的各种国际交流和合作,以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知和理解。

由于中国成立分会的时间较短,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对于中国戏剧界的形象还认识不够,所以在两年前在亚美尼亚召开的全会上,中国只是以一票之多的微弱优势超过了罗马利亚,首次当选为常任理事国。那么今日今时,在列强竞争、各显其能的环境当中,中国人能够再奏凯歌吗?

结果终于出来了,中国以绝对的高票,再次当选为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的下一任常任理事国。我们自己额手相庆,其他国家的代表也纷纷表示祝贺。来自加拿大约克大学的资深戏剧教授唐如宾教授,特意过来表示敬意,因为中国的票数比起加拿大来更是遥遥领先。

从一票之多到绝对的高票当选,无非是因为中国人不尚空谈,脚踏实地,言必信、行必果地做事情。中央戏剧学院从来不拖欠应该交的会费,中国代表团非常准时且尽责地参加各项活动。

中国代表团在投票前,向大会汇报的情形大体有:

――2011年,中国戏曲学院承办召开了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中国分会的年会,选出了由张先教授任理事长、谢柏、沈林二位教授担任副理事长的新的学会机构。

――2012年9月,中国戏曲学院将会承办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旗下的第三届亚洲戏剧论坛。

――2013年和2014年,中央戏剧学院将会分别承办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的青年论坛和全体会议。

正因为此,“出道”较晚的中国戏剧界,才能赢得那么多的赞成票,大家都对中国人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态度,对中国戏剧界友好的态度和做事的效率表示认可,也都对一个勇于承担责任与义务的大国形象表示感佩。大家更加希望能够有机会来中国参加会议,亲身感受中华民族戏剧以及欣欣向荣的文明古国的新的发展。

只要中国的戏剧院校继续勇于担当,只要中国戏剧界人士持续努力,只要中国文化繁荣兴旺的态势越来越好,那么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和诸多国际性文化盛会中,未来的主席和副主席人选,迟早一定会出自于中国,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人像香港的资深戏剧家荣念曾先生等人一样,在国际戏剧与艺术的天地中,充当领军型的人物。

二、中国戏曲学院举行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IATC)第三届亚洲戏剧论坛

言必信,信必果。信守暮春时节在华沙的承诺,到了丹桂飘香的金秋九月,在中国戏曲学院的校园内,亚洲各国各地区的戏剧名家云集在此,切磋亚洲戏剧的发展之路。

9月21日至23日,由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IATC)中国分会和中国戏曲学院联合主办、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承办的“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IATC)第三届亚洲戏剧论坛”在我院隆重举行。本次论坛以“传统戏剧的继承与创新”为主题,共收到国内外论文66篇,来自海内外的55名专家学者莅临论坛并发表了高见。

论坛开幕式在学院小剧场隆重举行。开幕式由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谢柏教授主持。中国戏曲学院周龙副院长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词,文化部艺术司戏剧处处长吕育忠、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会长Yun-Cheol Kim、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日本分会负责人濑户宏、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阿塞拜疆分会负责人Maryam Alizadeh、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泰国分会代表Nuttaputch Wrongreanthong、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台湾分会负责人李立亨,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团国际顾问、世界文化论坛亚太地区联盟董事局主席荣念曾等先后发表讲话,印度代表和阿塞拜疆代表提交了书面发言与论文。

我国戏曲研究专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廖奔,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张凡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会长Yun-Cheol Kim教授,在开幕式中详尽介绍了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的来龙去脉和基本组织构架。同时,他对中国分会和会员们的表现予以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在国际戏剧节评论协会的相应活动中,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作用。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应该在国际戏剧与学术的舞台上,发挥更多的支撑性作用。

在21号的研讨会上,龚应恬、王安奎、濑户宏(日本)、野田学(日本)、王绍军、曹林、龚和德、刘彦君、周传家、刘祯、荣念曾(中国香港)、张尧、邹元江、颜全毅、邹德旺等专家,重点针对“传统戏剧的继承与创新”这一议题各抒己见,不时在现场进行深度交流和互动碰撞,会议气氛十分热烈。

作为国戏戏文系毕业的高材生,龚应恬展示了他最近执导、并且刚刚在法国巴黎展颜的昆曲电影《红楼梦》片花。该电影的文学顾问与编剧之一是国戏戏文系系主任谢柏教授。龚导演的播放与阐述,引起了各国代表的重视。

野田学教授通过现场的演示与分析,认为日本古典戏剧中的能乐与歌舞伎,其美学原则与中国戏曲有着诸多的共同点,这些古典剧目本身都体现出东方民族的许多审美情调。

当晚7点,由京剧系、表演系在小剧场举行了折子戏专场演出。与会专家和我院学生一起观摩了《牡丹亭・游园惊梦》、《孽海记・下山》、《女起解》、《三岔口》等四出经典京昆折子戏。同学们精湛的演出,赢得了外国专家们的一致好评。他们边看边思考,感觉兴味无穷。这是因为,中国精妙绝伦飞京昆经典剧目及其表演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亚洲古典戏剧和世界传统戏剧的精华层面。其假定性、虚拟性和诗化的表演原则,将会更多地影响到世界戏剧的多元形态。

次日上午,研讨会在北京东方饭店会议室召开,徐晓钟、李立亨、胡薇、Maryam Alizadeh(阿塞拜疆)、田志平、王永恩、Nuttaputch Wrongreanthong(泰国)、荣念曾、钟鸣、刘小梅、陈建平和吴新苗等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

作为中国杰出的话剧导演艺术家和中央戏剧学院的老院长,徐晓钟教授表示自己对戏曲艺术的情有独钟,而且这份情缘是自小就结下的。他在小时候酷爱京剧艺术,并想向京剧老生方面进行专业学习。尽管后来他还是转向了话剧艺术,可是他认为戏曲艺术的文化底蕴,给了他在话剧方面拓展的许多启示。谓予不信,他还当场展示了他小时候学过的京剧唱腔片段,赢得了大家的一片掌声。

经过五场会议的精彩研讨,与会成员们对亚洲戏剧的传承与发展有了进一步的共识。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IATC)中国分会理事长、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张先教授做了归纳发言。

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会长Yun-Cheol Kim教授代表旗下58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万会员,对中国戏曲学院表示深切感谢。在宣布论坛圆满结束之际,Kim会长与中国戏曲学院和各国各地区的学者们相约,在第四届亚洲戏剧论坛和西方戏剧论坛上再见,希望中国戏曲学院和中国戏剧界、亚洲戏剧界的学者和艺术家们,更多地参加并且更多地承办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举办的一系列国际学术论坛。

作为国际戏剧家培伦协会的首任亚洲籍会长,Kim会长代表大会郑重提出了关于戏剧发展的北京宣言,他认为到了21世纪,随着亚洲在全球版块当中的整体崛起,亚洲戏剧也理所应该在全球戏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西方戏剧也应该加强与亚洲戏剧的沟通,并从亚洲戏剧中获得更多的营养。也只有这样,世界戏剧才能彼此融汇,取长补短,得到更加全面和多元的发展。

三、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董事会(APAB)的中国担当

当然,由中国人起着支撑作用并担任副主席与秘书长单位的国际戏剧组织,也同样与京沪三所戏剧院校息息相关。

2008年 3月底,第一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校长会议在上海召开。经与会成员投票选举,会议产生了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董事会(APAB)名单。其中,董事会主席单位为印度国立戏剧学院,主席为该院院长 Anuradha Kapur;第一副主席单位为中国戏曲学院,杜长胜院长为第一副主席。其余四个副主席单位分别是:澳大利亚国立戏剧学院、印度尼西亚国立艺术学院、日本桐朋学园艺术大学、韩国国立艺术大学戏剧学院等。

董事会的秘书长单位为上海戏剧学院,由上海戏剧学院韩生院长担任秘书长,负责学会的日常一般事务的运行。

会议签署并了“上海宣言”,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等16个国家的20多家戏剧院校的院长、校长在“上海宣言”中一致同意,决定通过校际网站链接、教师交流、本科生互相选课、研究生互访、教育科研合作及艺术资源共享等形式,进一步加强亚太地区戏剧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其他地区戏剧院校的交流与合作。

2009年5月,第二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校长会议在上戏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文化教育部代表PARINATI、APB董事会主席、印度国立戏剧学院院长Anuradha Kapur、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巴图、APB秘书长、上海戏剧学院韩生与多国戏剧院校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吸收了新西兰国立戏剧学院、台北艺术大学、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泰国朱拉蓬功大学和伊朗艺术德黑兰大学表演艺术学院作为新会员,亚太局不断体现出新的生机和蓬勃兴旺的活力。

2011年1月,由印度国立戏剧学院(新德里)做东,主办为期8天的亚太戏剧节和第二届戏剧院校博览会。

作为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董事会的第一副主席单位和“亚太戏剧院校戏剧节”的发起者之一,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周龙带领戏曲小分队,一是参加盛会,与来自新西兰、伊朗、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度等地的戏剧院校成员一同交流与讨论;二是通过工作坊的方式,首先将中国戏曲艺术的特点及其创作传承方式向与会的各国戏剧家和学生做了介绍,然后采用现场互动的方式让亚太地区戏剧院校的师生们亲自体验和感受到了中国戏曲的无穷魅力。国戏演出的京剧《天女散花》、晋剧《小宴》和豫剧《抬花轿》,文武兼备,动静得当,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中国戏曲的艺术魅力,激起了各国艺术院校的浓厚兴趣。

2012年8月31到9月6日,由台北艺术大学举办的国际剧协戏剧院校第三届高峰论坛及戏剧节,主要由工作坊、学生展演、高峰论坛三个板块组成。

在台北艺术大学的戏剧系馆、戏剧厅、舞蹈厅等场地内,来自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15所戏剧院校,带来了12出短剧,先后缤纷上演。所有院校都自行选择任一剧本,在主题上可表现出各国各地区的教育文化特色,演出长度都控制在在60分钟以内。这些剧目大致有:

泰国布拉帕大学《转生》、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十头罗婆那》;

菲律宾马尼拉雅典耀大学《萤火虫》、菲律宾综合表演艺术协会《跨越诗界》;

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的《日落实笼岗》;

韩国艺术综合大学《结网的手》;

来自中国大陆的上海戏剧学院的新剧目《爱与恨》该剧的前后两段分别取材于古希腊悲剧《奥瑞斯提亚》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在演出中加入了以京昆为代表的民族戏曲元素,同时还充分运用了提线木偶和面具,使得西方古典题材打上了浓厚的中国艺术的烙印;

台北艺术大学作为东道主,分别上演了《孝义图》和《怒沉百宝箱》等有所改编的传统剧目。

各院校的剧目表演,呈现出古典、现代的多元舞台语汇,也彰显各院校不同的文化风格。在演出结束后半小时的讨论时间内,观众们与表演者之间开展了热烈的探讨。

除了演出之外,每所院校都被邀请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一次工作坊,最长3个小时,通过现场演示,充分体现了各院校的训练体系和戏剧教育的过程。这些看似平常的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亚洲地区各戏剧院校的交流与互动。大家对于亚洲戏剧教育的过去与未来、对于21世纪跨领域创作等相关议题,也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划与安排。

相信在2013年越南表演专业训练与实践中心(胡志明市)主办的第四届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成员上校博览会,中国代表团的戏曲表演与其它戏剧样式的展示,都将会充分展示中华文化艺术的优美、精致和高尚的艺术品位。

四、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ATEC)的盟主担当

在亚洲戏剧学院所举办的系列活动中,目前真正由中国戏剧院校担任盟主,敢于振臂一呼,天下响应,善于担当,甘于奉献,并且逐年展开了一系列声誉卓著的艺术活动的国际性戏剧组织,还得要数设在中戏的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ASIA THEATRE EDUCATION CENTRE)。

2005年10月,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ATEC)成立仪式在中央戏剧学院举行。除了中戏、国戏和上戏之外,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演剧学科、韩国中央大学校艺术大学、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和香港演艺学院这七所加盟院校的代表欢聚一堂,共同在协议书上签字,把成立仪式的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中央戏剧学院在教育部和中国剧协等上级单位的支持下,成为这一国际组织的真正盟主,院长徐翔教授成为中心当之无愧的领导人。

2007年5月,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第二届国际论坛在中央戏剧学院隆重召开。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理事长徐翔教授和到场嘉宾――中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予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先生、中国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副司长王丰先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教育中心主席杜米丘先生、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晓鹰先生分别致词。到场的参会人员有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越南、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名专家和学者。近300名在校学生的出席,使得论坛更加具备青春的曙光。

2008年,第三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在数天的研讨会后闭下了帷幕。对于国际舞美组织主席迈克・拉姆索先生的发言,日本大学户田宗宏教授、中央戏剧学院章抗美教授以及韩国中央大学的朴东佑教授的论文,代表们都表现出浓厚兴趣并给予较高评价。会议的学术品格令人神往。

2009年,第四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有所转型,论坛正式升格为教育部体育卫生艺术司和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主办、中央戏剧学院承办。各方代表先后致辞,对本次论坛顺利举行表示祝贺,并希望与会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与,有助于推动亚洲戏剧教育界的互动与发展。全体嘉宾和专家对于中央戏剧学院的“表导演基础教学展示”尤感兴趣,因为戏剧教学实践,是整个戏剧教育与艺术实践最为重要的基础活动。

2010年,第五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暨第一届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在中央戏剧学院举行。与会者围绕“戏剧管理的教学与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首届大学生戏剧节同时拉开帷幕。中央戏剧学院《潜在的支出》、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艺术学院《吸血鬼》、韩国中央大学《费德尔》、越南河内国立电影戏剧大学《伊索》等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戏剧作品鱼贯登场,这就将前面四届论坛较为纯粹的坐而论道,变成了演出与研讨相结合的新的模式。

2011年,第六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研讨会在中央戏剧学院举行,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戏剧学院副教授比尔・沃特斯主持了与马克・威尔曼的对话。马克・威尔曼是由诗歌领域进入戏剧领域的美国实验戏剧剧作家,他提到美国现在的戏剧发展已经处于一个大爆炸时期,众多剧作喧哗上演,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让观众在一瞬间体会到剧作者的意图,通过“共鸣”达到“领悟”。云南艺术学院蹇河沿老师的发言是《论戏剧文学创作的自我独立性》,他谈到在现代的戏剧作品中,剧本已经渐渐成为了舞台的附庸,这一现象将直接导致今天戏剧艺术创作人文厚度的削弱甚至缺失。韩国中央大学校公演影像创作学部李相范老师发言的题目是《戏剧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他认为戏剧课堂的内容应该是将动机跟戏剧艺术形式相连,把特殊的个人情感升华为大众的、共同的戏剧表演。韩国中央大学崔正逸教授和中央戏剧学院罗锦鳞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指出戏剧文学是戏剧的重要前提,戏剧文学应该引导戏剧的未来。在当今急遽发展的时代中,我们要认识戏剧宝贵的价值,继承和发展亚洲戏剧文化。通过戏剧论坛及研究,认可各个国家的艺术差异,使我们在世界和亚洲戏剧中得到共同发展。

2012年5月20日,第七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暨第二届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继续在中戏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主办,中央戏剧学院承办,中国教育电视台协办。此次论坛的主题是世界戏剧与戏剧的民族化,戏剧节的主题内容之一,是契诃夫戏剧演绎。

显而易见,经过7年的苦心经营,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暨第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已经成为中国戏剧院校所主办并且承担的最有影响的国际化盛会,成为最有影响的中国戏剧的国际品牌,也成为亚洲戏剧界举办时间最长、举办过程最具备连续性的第一品牌。

所以中国教育部副总督学杨贵仁宣布本届论坛开幕。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充分肯定了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成立7年来,通过成功举办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和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等活动,是中国扩大戏剧教育开放、促进戏剧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戏剧教育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为推动亚洲戏剧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戏剧教育事业的发展搭建了高层次的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平台,也希望本届论坛能进一步探讨在戏剧教育跨国、跨文化交流的同时,如何维护本民族的文化特性,实现协同创新以提高戏剧教育培养质量。

中国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司长王丰博士也在会议致辞中表示,论坛与戏剧节已成为亚洲各国戏剧院校开展深层次理论探究和展示戏剧教学成果的重要平台,并深刻影响着亚洲戏剧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晓鹰在致辞中对论坛暨戏剧节表达了期待之情,希望论坛能进一步促进戏剧教育发展,进而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年轻戏剧人,创造戏剧艺术更美好的未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教育中心主席杜米丘在致辞中表示,对话推进了全球化进程,也促使各国专业人士不断完善和创新。他认为,本次论坛以世界戏剧与戏剧的民族化为主题十分重要,各国戏剧人应满怀自豪地保护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并积极采取富有创意的观念和方式。

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徐翔代表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央戏剧学院师生,对与会嘉宾、专家学者和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徐翔说:21世纪,不同地区的戏剧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世界性与民族性、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地区与本土的文化相互交流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必须发展有差异的戏剧文化,发展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戏剧。ATEC确立的本届论坛主题为研讨戏剧艺术的民族化问题,对全球化背景下探讨亚洲戏剧发展的方位应该怎样选择,以及如何保持各民族戏剧的特性等具有重要意义。ATEC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推动亚太戏剧院校在关注亚洲戏剧教育的同时,更好地与世界进行对话。

本次参加论坛与戏剧节的的多所戏剧院校中,有11所院校分别进行了演出。他们所演出的剧目是:韩国青云大学的《海鸥》,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艺术学院的《暮光港口》,蒙古国立艺术文化大学的《海鸥》,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的《契诃夫短篇》,印度国立戏剧学院的《萨姆帕达思想传承》,韩国西京大学的《万尼亚舅舅》,越南河内戏剧电影大学的《求婚》,韩国中央大学的《万尼亚舅舅》,日本桐朋学园艺术短期大学的《后台》,哥伦比亚卡利瓦耶大学的《情人牧歌》。

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中央戏剧学院先后演出了音乐剧《为你疯狂》和《契诃夫趣剧》。

除了以上演出单位之外,日本大学、韩国中央大学、越南河内戏剧电影大学、哥伦比亚卡利瓦耶大学、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格鲁吉亚绍塔・鲁斯塔维利国立电影戏剧大学、蒙古国立艺术文化大学、文莱达鲁萨兰大学、印度尼西亚日惹艺术学院等外艺术院校,以及国内的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院校,也都先后参加了此次论坛活动。相信在明年的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暨第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将会在北京呈现出更加美丽动人的景观。

五、中国戏剧院校的国际话语权

现在看来,真正具备完全意义上国际话语权的中国戏剧院校中,目前为止只有中央戏剧学院主办的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暨第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一枝独秀。

理由很简单,不管有多少国内外戏剧院校参与,不管活动所波及的范围有多广,最为主要的发起者、组织者和主持者,一定是中央戏剧学院;这一论坛与戏剧节的理事长,一定是中央戏剧学院的院长徐翔教授。

正是从这一层面来看,中戏已经成为中国戏剧国家化过程中当之无愧的领头羊,中戏的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暨第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部级文化品牌。

当然,中戏与国家的这一文化品牌,迄今为止还只是局限于亚洲地区和亚太地区,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全球化的国际品牌。中戏要把这一项目做大,还必须将亚洲地区或者亚太地区,作为其组织活动的一个部分,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戏剧院校与戏剧文化活动,一定要在时机成熟的时候纳入其中,中戏的这一项目,才真正具备了了中国部级文化名牌的深远意义。

有鉴于此,中戏在4年前又开始小心翼翼地参加世界戏剧院校联盟的核心活动。该联盟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教育中心于2007年提议创建,并在2008年9月的巴塞罗那第五届世界戏剧院校校长大会和马德里第32届国际剧协世界大会上获得全票通过。联盟的目的和宗旨在于:在世界范围内搭建一个共同研究戏剧教育,交流教学经验,分享教学成果的平台;保持学术合作,促进国际间戏剧教育的高层次对话,共同发展世界戏剧教育事业。

中央戏剧学院承办了世界戏剧院校联盟两年一届的次国际大学生戏剧节(简称GATS FESTIVAL)。每次演出邀请参会院校展示一台莎士比亚主题的演出,一台民族特色的演出,国外参会院校获得最佳表演奖的学生,可以在中央戏剧学院深造一个学期。2011年9月18日至27日之间,多所国外戏剧院校的大学生,在中戏的舞台上上演了许多有声有色的实验剧目。

中戏在世界戏剧教育舞台上的勇于担当和积极作为,得到了世界戏剧院校联盟和国际戏剧节的高度评价。这也彰显出大国之风采,体现出中戏作为一所世界戏剧名校的学术品格和宽广胸怀。当然,最大的遗憾还在于由中戏主办的演出盛会,中国题材和中国剧作家例如关汉卿、汤显祖和老舍、曹禺等人,目前还没有能够进入主题演出的范畴之内。

无独有偶,2012年9月15日,世界戏剧院校联盟当中的舞台美术展暨研讨会在上戏开幕。来自保加利亚国立戏剧电影学院、德国恩斯特・布什戏剧学院、印度国立戏剧学院、韩国中央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等院校出席,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作为本届世界戏剧院校联盟轮值主席,倡导联盟的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教师共享等合作事宜,使世界戏剧院校联盟成为戏剧教育专业资源共享平台。这一倡议提出之后,有望在下一届作为世界戏剧院校联盟轮值主席、德国恩斯特・布什戏剧学院的Viola Schmidt教授的领导下,得到一定范围内的实施。

戏剧是沟通人类情感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文化交流与民族互信最为便捷的艺术样式之一。在中国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如果中国戏剧与中国文化不能相应同步地全球化,那中国的形象总还是容易被人称之为单纯的经济内国家。只有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强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大国和世界大国。文化大国的民族和人民,才是能够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理解、所敬重、所拥护的民族和人民。因此,戏剧界与文化界在国际化的方面不仅仅是任重道远的问题,还必须要在时不我待的背景下,痛下决心、迎头赶上,具备当今世界舍我其谁也的主人翁感觉,具备艺术赛场上的紧迫感、竞争感、冲刺感和时代感。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框架下,在人类通往世界和平和身心健康的彩虹桥上,各种各样的国际性组织如同银河星汉,难以胜数。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中国参与兴办的国际性组织还是有限,总部设在中国、由中国人牵头的国际性组织,从各行各业的情况来看,更是屈指可数。但是一个大国的崛起,绝对不仅仅是经济指数的叠加,也要从参半、主办各种有益、有趣、有人文价值,但却基本上是“赔钱赚吆喝”的国际性组织方面,正面地体现出这一国家和民族的影响力,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和现代精神的积极有效性。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第4篇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与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与会学者围绕这一主题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是关于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二是中国话语体系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三是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路径和方法;四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中国话语体系建构中的责任和使命。

一、关于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所面临的国际形势 与会者认为,当今世界,西方的学术话语尤其是美国的话语霸权仍然在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中占居着主导地位。美国话语霸权的形成主要源自于其对国际关系研究的主导地位的形成。美国构建其话语霸权的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美国构建了高度自觉的话语主体,形成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学术共同体。二是美国具有高质量的话语内容。三是美国话语体系的建构具有高效的话语平台。四是美国还拥有众多的高等研究机构与智库和高层次的研究人才。总体来说,与会者一致认为,西方话语体系在当代世界话语体系中占居主导地位并引领全球话语的潮流,这种状况不利于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

二、关于中国话语体系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与会者认为,由于西方话语长期主导国际话语权,而中国构建现代话语体系又时日尚浅,导致我们在话语体系构建中面临着逻辑上的悖论:进行自我表达,就太中国化;采用西式表达,又太他者化。这样的悖论导致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存在诸多困境:一是中国话语与西方话语之间存在着“话语逆差”,这是与会者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有学者提出,中国的数量居世界第一,但是,量多不能改变质低的状况。从发表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来看,其主流话语西方色彩浓厚,有的文章甚至是以西方经验为基础、以西方思维方式为导向、以解决西方所遇到的问题为指向,不接中国地气,而中国原创性和本土性的研究严重缺失,这样的话语体系无法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是难以准确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从学术意义上来看,中国成为了西方学术的跑马场和殖民地,这种殖民化给中国学术带来了很大的误区,即无法用西方理论研究的方法和范式来解释中国飞速发展的现实。二是设置研究议题的能力不足。在理论上我们扮演着西方国家理论的追随者的角色,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的意愿和能力明显处于劣势。在学术评价上有的搞权力学术,没有多少真知灼见,拿一些领导批示作为学术评价标准。三是中国学术话语的传播力不足。我们的学术智力供给不足,我们不能在国际层面上解释自己,就意味着被西方学术解释。

三、关于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路径和方法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是提升中国在国际上话语权的前提,与会者对于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路径和方法提出了如下观点:

其一,形成话语主体。要进一步增强中国学术界的主体意识,逐步彰显作风、中国气派与中国视角。学术话语要坚持三个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自信作为学术研究基点。其二,搭建话语平台。要借助公众媒介、国际会议、对外交流、官方互访、议会交流等方式实现国际国内的交流和互动。其三,注重话语创新。要以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为基础,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要立足时代前沿,把握时代特征,体现时代要求,回答时代课题,强化问题意识。特别要善于从中国的角度研究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问题,不能把西方学术界的东西全盘照搬过来,没有我们自己的学术思考。其四,讲述中国故事。需要创新有助于增强中国话语传播效果的表达方式,挖掘新的研究支点,解读中国的世界观、价值观与国际秩序和外交实践。

四、关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中国话语体系建构中的责任和使命 与会者认为,在当前国际文化与学术交流日趋频繁的大背景下,必须加快学术期刊的建设,解决学术期刊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争取办出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期刊,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在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和交锋中争取话语权并掌握主动权提供坚实的平台。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化培养;研究生教育;音乐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244-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逐渐成为全球教育的发展重心[1]。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国际化培养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并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作为未来社会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国际化需求,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当尤其注重开拓研究生的国际视野、推进研究生的多元文化交流、提升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增强研究生的国际交流能力[2]。作为新兴的音乐学院,苏州大学音乐学院自成立以来,十分重视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工作,学院积极吸取国内外有关学位与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诸多研究成果,大胆吸收、借鉴国际和国内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不断规范和优化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以实现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目标。本文将从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方式、论文审核与答辩、国际化交流以及招收留学生六个方面对音乐学院在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方面所进行的初步尝试进行阐述。

一、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占有主体地位,导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国际化也是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中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学院重点加强了海外人才引进的力度,引进的高水平国际教员充实了学院的教师资源,初步建立了一支国际化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使之成为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骨干力量。目前,音乐学院研究生导师队伍中68%的导师来自境外或国外,均毕业或曾任教于国际顶尖大学和音乐学院,如美国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茱莉亚音乐学院、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纽约州立大学、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德国科隆音乐学院、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等。在学院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中,64%的导师具有博士学位,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和演奏经验、并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为学院营造了多样化和国际化的学术氛围。

二、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院秉承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原则,同时参照国内外先进的课程体系,重新制定了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从原来按照一级学科改变成按照研究方向设置课程,使研究生培养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国际化将为提升研究生的国际竞争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方案的设置注重研究生课程的层次,课程的知识内容一般不与本科的知识相重复,并且在课程知识内容的设置方面将知识深度和广度有机结合。根据研究生教学与学习的特点,改革已有的课堂教学方式,采取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方式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培养方案修订的内容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各研究方向的特点,比如音乐教育、音乐理论、作曲等,每个研究方向具有不同的培养侧重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发挥研究生在专业研究方向上的个人才艺和专业特长,突出研究生音乐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其个人培养计划的设置留有回旋余地,使研究生的培养具有良好的灵活性,既满足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又能根据音乐教育、音乐理论、作曲等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对课程、音乐会等进行不同的安排,科学地设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手段,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具有音乐学院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而提高学院研究生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

三、课程教学方式逐步国际化

外籍教师的加入,为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化语言环境,在课堂上,双语教学已成为学院的特色,《钢琴教学与实践》、《室内乐表演》等课程已完全实现全英文教学。由于刚入学的研究生英语水平难以接受全英文教学,因此双语教学在低年级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过渡作用。由于原版的英文教材具有更好的语义表达环境和良好的理论前瞻性,因此双语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和英文参考资料。这有利于学生了解音乐专业的一些前沿理论知识和最新发展动态,同时选择原版英文教材也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全面接触英语的环境,包括准确使用音乐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准确表达音乐专业内容,有利于熟悉国外的教学思路,真正使课堂教学从形式和内容上能够与世界主流艺术和专业思想接轨,也为逐步实现全英文教学奠定基础[3]。此外,针对研究生在今后科研和学习过程中的需要,学院为一年级的研究生设置了《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音乐理论与分析》的共同课程,任课教师采用高水平英文原版教材,课堂教学使研究生获得了一定的科研意识和规范的音乐学术训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吸收先进的音乐专业知识,还能使其英文阅读能力有所提升。在课程教学师资配备上,根据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方案的要求,学院选择具有海外留学经验或海外工作经历、并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作为共同课的课程负责人。由这部分教师担任主讲教师,通过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将学院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课程教学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四、规范论文审核与答辩制度

根据国外高校研究生指导的经验,学院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集体指导制。除主导师外,学生将选择本系和外系各一位导师来进行论文指导,以保证论文的质量。知识时代的学科交叉性要求研究生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而单一导师的知识局限性易导致研究生学习范围过窄、知识结构不宽,难以适应当前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趋势。实施导师负责制,辅以导师集体指导制,将不同学术背景、知识结构、研究方向的导师组成一个导师组来共同指导研究生,可相互补充,弥补导师个人知识水平上的欠缺,有利于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知识,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提高其音乐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够培养具备宽广学术视野和深厚音乐功底的研究生。实行导师集体指导制,充分发挥各位指导教师的专业优势,对研究生进行综合指导,提高研究生的论文质量。论文通过评阅以后进入答辩程序。以往的研究生由于参加答辩的人数较多,一个答辩小组一天要完成多个研究生的答辩工作,每个研究生介绍论文、答辩委员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和讨论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因而没有充足的时间对论文进行详细评审和探讨,整个论文答辩过程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部分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常流于形式。学院针对这一问题,2014届毕业研究生首次采用一人一场的答辩形式,每人答辩时间不少于一小时,答辩委员会对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提问,同时也给研究生足够的时间来阐释论文的思路以及创新点等。

五、鼓励研究生科研与国际化交流

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学院成立以来,大力支持和鼓励研究生科研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学院研究生论文的发表数量稳中有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的人数也逐步增加。2014年我院有4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人获得了学校的国际会议资助,其中有同学赴日本奈良教育大学参加第四届“东亚音乐研究”会议(Music of East Asia,MEA),并在会上全英文发表学术论文。另有学生参加“2014年民族音乐学研究生论坛”并。部分导师也根据自身的科研方向,通过模拟国际会议等方式积极参与指导和训练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提高学生的国际学术交流水平,培养其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能力。

拓宽研究生国际交流的渠道不仅要体现在“走出去”,学院内部也积极为学生营造国际化的学术氛围,开展多形式的学科前沿讲座。学院有众多外籍或国内教师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共同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学院充分利用这一部分师资与智力资源,邀请国外高水平音乐表演艺术家、作曲家等来我院开设各种形式的演奏会、前沿讲座、大师课等。学院在2014年由专任教师带头,举办了“古典艺术歌曲节”、“世界音乐演讲”等一系列活动。目前已有来自台湾、美国、法国、加拿大、印度等境外、国外的多名外籍专家来我院举办讲座、音乐会与大师课。学生通过与国外音乐大师的近距离交流和讨论,不仅收获了耳目一新的音乐知识,更能深刻体会到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让学生不出国门就能感受到国际化的学术氛围。

六、招收留学生

留学生是衡量一所大学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吸引优质国际生源到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对促进学生群体多元化,为学院营造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氛围有积极作用。基于学院拥有大量的外籍教师,很多留学生慕名而来,2014年学院共招收包括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共10名留学生,其中有一名来自哥斯达黎加的留学研究生。这仅是学院招收留学生的第一步,目前学院还在为留学研究生招生和入学后一系列与生活、学习相关的事宜努力,为吸引留学生来学院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招收留学生对丰富学院国际化办学模式、提升学校的影响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当然也有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之处,音乐学院将继续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并以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为目标,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晓蓉,黄金泉.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