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东北的习俗

东北的习俗

东北的习俗范文第1篇

 

关健词:达斡尔族 婚姻习俗

达斡尔族的婚姻范围是氏族外婚制,同时也是辈分内婚制。氏族外婚制就是族外婚,即同一氏族(莫昆)的男女成员严格禁止通婚,自己的配偶一定是其他氏族的成员。辈分内婚制要求不同辈分的不能结婚,即自己的配偶,一定要和自己的辈分相同。表亲结婚在达斡尔族的社会里相当普遍,其中,以舅表亲和姨表亲为多,姑表亲较少。在达斡尔人看来,认为姑母和父亲血脉相同,和姑母的子女结婚是(回头婚)血脉回头,所生子女不会健壮。由姑表亲较少的这一习俗来看,恰好说明达斡尔族父系社会的发达现象。达斡尔族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形态,解放前,一些有钱的人们有讨妾的事情,但是为数较少。“妻兄弟妇”、“夫姊妹婚”的现象极少,百对配偶中找不出一对来,但姐夫娶小姨子以续弦的事情时有发生:

    一、订婚

    订婚在达斡尔族中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指腹为婚,就是当孩子还没有出生之前,双方家长便为他们订下了终身大事;另一种是媒婚,媒婚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订婚方式,是由媒人从中说合而成的婚姻。

    1.指腹为婚。指腹为婚又分作两类:一类是表亲间的,达斡尔人认为亲上加亲会更深一层地维系亲戚间的亲密;另一类虽然没有亲戚关系,但是男女两家的家长关系和感情特别要好,为了怕死后断了情义,所以在双方的孩子还没有出生以前,便给他们订了婚。双方的孩子出生以后,如果恰好是一男一女,此指腹为婚就宣告成功。订婚的过程是男方的父亲要带3斤酒到女方家,先给女方的祖父、祖母磕头,再和女方的父母辈见礼,然后宾主饮酒吃饭,便算结束了订婚的仪式。双方的孩子出生以后,如果不是一男一女,是同性的,那么双方父母互认对方的孩子为干儿女。当孩子逐渐长大时(约10岁左右),就要行过礼的仪式。男方的父亲带着尚未成年的新郎和两头牛(一牡一扎)、一口猪、二三十斤酒的礼物到女方家。把带来的猪杀死,大家聚宴,男方只放下两头牛算作财礼。临别时,岳父母要给小女婿一点钱买东西吃,如果女方家生活富裕的话,有时把男方带来的牛让小女婿牵回一头,作为回赠品。也有的女方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男方的父亲只带一口猪(家庭困窘时连猪也不带)、一些结婚用的布匹和若干斤酒,到女方家喝完了酒,饭后回来,也就算过完礼了。

2.普通订婚。普通订婚,多是在孩子们七八岁和十多岁的时候进行。男方的家长,找一个与女方有亲戚或与女方要好的朋友,到女方家去说亲。这位大媒人一定要是一个善于言词的人,经过他(她)的说合,双方同意作亲后,便认作是亲家了。至于双方订婚的男孩女孩彼此间不相识,当然就更谈不上来往了。

    订婚以后,男方要把财札送给女方,财礼的多少要按具体情况来决定。如果双方事前就有友谊,而且感情融洽,女方所要的财礼就不会太多。但是男方如果是个大户(财东),家中生活特别富足,和女方以前没有什么来往的话,女方索要的财礼就会多一些。在双方讲妥财礼后,便要进行过礼程序。过礼分作“大礼”和“小礼”两次进行。过大礼约在结婚前一年举行,也有的是由于女方的要求,而提前过礼的。大礼的内容一般包括:①一匹好马(这表示订婚后彼此有了络绳似的牵连关系);②一头乳牛(表示偿还女方母亲哺育女儿成长的亏歉);③猪肉、白酒若干斤及其他奶制品和面制点心等。备好上述礼品以后,男方的父亲携同新郎赶上马车,带上礼品,去女方家过礼。

    送礼的车,到女家门前时,人是不能立刻进去的,因为女方家人早已把大门关闭,留一位长辈人守门,不准送礼品的人人内,并且向来人说长道短,反复刁难。这时送礼的人要耐心相劝,好好答辩,直到把守门老人说服后,才能进门。

    当晚,亲友们聚宴,所吃的酒肉、点心等都是男方送来的。吃完后,亲友们还要带一些酒肉回去分给家里的人吃,这也是达斡尔族特有的习俗。过礼的这天,新娘一向是不露面的,只有新郎在宴会上出现,并且要给岳父家的亲友及长辈一一敬酒。新郎还要行叩头礼。亲友们有时也送给新郎一些礼品,如金钱、衣服、鞋帽、钱包,等等。如果女方家比较富裕,有时也把送来的那匹好马再回赠给新郎骑,这表示对新女婿的疼爱。

    第二次过礼,即通称的“礼”。“小礼”一般在婚前一二个月时送去礼品,有衣料、被褥、布匹等和结婚有关的东西。小礼由新郎一人独自送去并带白酒若干斤。当晚,女方家邀集亲族戚友设宴款待新郎,并商量婚期,同时征求新郎带来的男方意见,先订一个大概的日期,此后双方都要积极作结婚的筹备工作。准确的婚期最后由男方家决定,然后通知给女方家。

二、结婚

    结婚的年龄,在达斡尔族中有着特殊的习俗,即女子的年龄一定要是奇数(即单数),如15,17,19岁等。男子的年龄不限奇偶。一般都在15岁至20岁左右。从总的年龄上比较,男大于女的现象多,女大于男的是个别现象。结婚的日子,一家要挑选一个“黄道吉日”。

  女儿在出嫁以前,父母要给她预备好嫁妆,嫁妆一般有柜子、衣服和女子日用的物品等。达斡尔族人从来不以牲畜作陪嫁。嫁妆的多少,通常要看财礼的多少来决定。但是,如果女方家生活富裕的话,有时嫁妆还要多于财礼;如果女方家境清贫,那么嫁妆也许就会很少了。

    达斡尔族娶亲的方式通常因地而异,如莫力达瓦一带的达斡尔族在婚期前两天,新郎就要到女方家去迎亲了。而齐齐哈尔一带就不是新郎迎亲,都是女方家送亲。

    在结婚的当天举行结婚大典。典礼前先在院中设置香案,新婚夫妇面南而立,男东女西,向天地跪拜,跪后,新夫妇离开香案,再一同向搪下神叩头。叩毕,新娘由夫家婿子等人接到西屋南炕上。这时结婚喜宴就正式开席,一直吃喝到深夜才席散就寝。

东北的习俗范文第2篇

一、东北方言与东北民俗

每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的形成、记载和传播靠的都是各地有生命的、鲜活的地方语言,即方言。方言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地域文化,使其更为生动,并且更易于人们接受。索绪尔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语言中有所反映。”[3]而方言词则尤为突出。一般是先有民俗,然后产生负载这种民俗的方言词。民俗是产生方言词的基础,为方言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民俗的形成和推行,又都必须以其语言或方言为载体。独特的方言是固化、贮存、传播地域民俗的物质形式,具有很强的凝聚作用和区别作用。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世代生活着满、蒙、赫哲、鄂伦春、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关以后,才逐渐有大量的汉人涌入,使东北成为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地区。在这个地域范围内,各民族相互往来,促进了语言、文化的频繁接触、影响,形成了相互吸收、互相融合的格局。特别是由关内迁徙而来的汉族的语言在与当地少数民族语言频繁接触、影响中,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东北方言虽然属于北方方言的一种,但由于其语言底层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尤其能够反映东北广大劳动人民豪爽、质朴的个性和东北地域文化的多姿多彩。长期以来,东北各个少数民族杂居于一地区,经济、文化生活往来频繁,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诸多风俗习惯。其中有许多本来并不是汉族的,但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这些风俗早已打破民族的边界,成为当地共同的习俗文化。年俗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例。

二、东北年俗中的方言词

东北人认为“过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合家团圆,除旧迎新,人们把对新一年的美好憧憬都寄托在一系列“过年”的活动上。由此也相应地产生了许多与“过年”有关的方言词语。这些词语记载了东北地区独特的年俗习惯,也反映了东北人民单纯朴素的愿望。

(一)关于“吃”的年俗方言词

1.乱炖

“过年”一定离不开“年夜饭”,东北人最爱吃的年菜之一就是“乱炖”。乱炖素有“大杂烩”之意,即将豆角、土豆、茄子、青椒、番茄、木耳等多种蔬菜与排骨一同炖至熟即成。这道菜简单易煮,有荤有素,而且营养丰富。东北曾是蒙古、大金、大辽、满族的世居地,这些游牧民族过着马背上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一口大铁锅驮在马背上,每到宿营,只好连荤带素扔到一个锅里烩,慢慢地形成了东北特色的乱炖。

2.蒸面灯

年三十的晚上,东北农村有“蒸面灯”之俗。蒸面灯也叫“蒸十二月灯”或“验月份”。就是用豆面或荞麦面做12个直径约三厘米的小灯碗,分别在碗口捏出NHUIWENXUE一到十二个花牙,各代表一个月,然后下锅蒸,蒸熟后看灯碗内的干湿来“预测”年内的旱涝、冷暖。也有的人家在面灯中放黄豆粒,通过蒸熟后豆粒膨胀的大小来“预测”明年的收成好坏。

3.破五

东北人喜爱饺子,不止在“年三十”要吃饺子,在“初五”这天也一定要吃饺子,称作“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象征驱灾避邪之意。东北城乡旧时过大年最少要过五天,由初一算起到初五为止,才算过了年。在这五天内,商店停市,戏馆子不唱戏,统统要等到初五才开始。

4.杀年猪与“杀猪菜”

以前在东北的农村,养猪虽然很普通,但一般人家一年到头却难得吃几回猪肉。唯独“过年”是个例外。进了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民间谓之“杀年猪”。东北童谣中说“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盼望杀年猪吃肉的心情。而“杀猪菜”呢,就是把猪肉切成块,放在大缸中冻起来以备“过年”享用。所以人们就把用酸菜、肥肉、血肠放在大锅里炖出来的菜叫做“杀猪菜”。

5.隔年饭与“金银饭”

在东北,有的人家还要在年前烧好一盆饭,用这盆饭一直供过年,叫做“隔年饭”,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即年年有余,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表达了劳动人民希望年年都能吃饱穿暖的愿望。这种“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东北俗话叫“二米饭”。这种饭有黄有白,象征“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意思,所以叫做“金银饭”。

三、关于“玩”的民俗方言词

(一)抓嘎拉哈

“嘎拉哈”是满语译音,俗称“背式骨”,是用羊、猪、鹿等动物后腿关节上的小骨头做成的一种玩具。玩嘎拉哈叫做抓嘎拉哈,“抓”在东北话里也指把散落的东西弄起来,如猪吃食的动作,也可以叫“抓”。嘎拉哈四面凹凸不平,每一面都有特定的名称,分别称为“珍儿”、“轮儿”、“壳儿”、“背儿”。玩法是先将嘎拉哈散开,抛起小布口袋,在其尚未落下时,依次翻动嘎拉哈的四面,或按规定个数抓起嘎拉哈,嘎拉哈不同的面有不同的累计标准,以此决定胜负。这种游戏花样繁多,乐趣无穷,所以在过年的时候,不光小孩子会在大炕上玩得不亦乐乎,闲下来的大人们也会一时兴起玩个几局。

(二)扇啪叽

啪叽是一种圆形的纸片,上面有各式各样的图案,都是流行的动画片人物。这种游戏的玩法比较简单:通过“定岗锤”(即剪刀石头布)来决定谁先开始,其他人将啪叽放在地上,尽量扣得严实一些。先开始的人要铆足力气用自己手中的啪叽去扇别人扣在地上的,力求把别人的啪叽打翻,如果打翻过来,这个啪叽就归他了。如果没打翻,就要由其他人来扇。扇啪叽是最符合过年气氛的游戏了,小孩子们通常比大人先吃完饭,吃完之后就在一旁的地上扇啪叽。大人们喝酒划拳的声音和小孩子们扇啪叽的吆喝声音此起彼伏,把年三十的夜晚烘托得热热闹闹。

(三)“码长城”与“打八圈”

大人的娱乐活动没有小孩子的样式多,最经典的就属“码长城”了。“码长城”就是东北话的打麻将,因为打麻将的时候四个人都把面前的麻将摞成一长条,就像长城似的,所以东北人戏称其为“码长城”。“过年”是东北人一年中最放松的时候,很多人就把打麻将当做“过年”的消遣活动,甚至有人“守岁”的时候会打整晚的麻将。东北人也把打麻将称为“打八圈”,意思是从第一个坐庄的人开始轮八圈,这样打完一局时间很长。东北的老人也有很多喜欢打麻将,所以当儿女齐聚的时候,当然要“打八圈”了。

东北的习俗范文第3篇

众所周知,粟特人是原生活在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一带操中古东伊朗语的古老民族,也就是今天的乌兹别克一带。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安北郊不仅发掘了北周粟特人康业墓、安伽墓、史君墓,而且还发掘了属于北周时期的厨宾人(在今克什米尔地区)李诞墓。

以上4座墓葬发掘的考古资料表明:西安北郊一带不仅是北周时期粟特人的墓地,而且也应该是包括厨宾人在内旅居长安的外来人的墓地所在。虽然这几座墓葬都是北周时期旅居长安的外来人墓葬,但是他们所使用的葬制和葬俗却不尽相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古代北周粟特人墓和厨宾人墓的葬制与葬俗,这对于中西古代文化交流以及丝绸之路的研究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科研价值。

第一,北周粟特人康业墓和厨宾人墓在葬制上的“汉化”

1.康业墓

该墓位于炕底寨村西北,南据北周安伽墓1 50米,西距西汉、北周长安城3.5公里,东距北周史君墓约2公里。该墓墓葬形制为长斜坡墓道穹隆顶单室土洞墓,平面呈“甲”字形,坐北朝南,方向179°,主要是由墓道、1道砖封门、1道石门、甬道和单墓室五大部分组成。

康业墓道位于墓室的南侧,从其底部呈斜坡状来看,发掘者推测原来应有长斜坡墓道、天井和过洞。上述这一推测,我认为是不无道理的。另外,发掘的安伽墓和史君墓这两座墓的建制也可以视为佐证。值得一提的是,在墓室靠近甬道口处放置着1方墓志,在北侧中部近靠北壁放置1具围屏石榻.在墓室的墓志与石榻之间还发现了1层草木灰,显然是与葬俗有关。

2.安伽墓

安伽墓的特点是坐北朝南,全长35米,方向180°,是由长斜坡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2道砖封门、1道石门、单甬道以及单砖室墓等七大部分组成。值得注意的是,石门的门砧呈长方形,有1对石狮面南蹲坐在门砧的左右两侧。另外,在第1道封门内侧,第2道封门内、外两面及砖缝,石门额、门框的上半部和1对石狮的表面都残留有非常明显的烟熏痕迹。再就是在甬道内距石门0.7米处面北放置有墓志1盒。在墓志北侧和东侧分别放置着墓主人的遗骨及铜带具1副,骨架虽然基本完整,但分布较为凌乱。部分骨头表面局部为黑色,可能是火烧烟熏痕迹,估计应为二次葬。甬道内显然是曾经遭到火焚,顶、壁白灰表面焦黑并大面积脱落,墓志、入骨甚至地砖底、侧面都有黑色烟炱。人骨经韩康信先生鉴定为一年龄在50岁以上的男性个体,其种族为高加索人种中亚两类型或帕米尔一费尔干类型,这与墓志中有关安伽的记载不谋而合。因此,我认为韩康信先生将墓中遗骨断定为安伽本人遗骨的结论是有一定的道理,同时也表明该遗骨上的火烧烟熏痕迹很有可能与他们的葬俗有关。

3.“葬制”对比研究

其实,早在2003年9月~2004年3月,我在日本京都大学做客座教授期间,曾对秦、汉、魏、晋、北朝以至隋唐时期的陵墓制度进行过颇为深入的对比研究。我初步认为:

“北朝制度是在魏晋制度的基础上直接继承和发展起来的,因魏晋制度则是承袭了秦汉之制,隋唐制度又是承袭了北朝之制,反映在丧葬礼仪制度方面亦然如此。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包括乾陵在内的唐代帝王陵寝制度,显然都是在秦、汉、魏、晋、北朝以及隋代帝陵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发展与衍变而来的。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方中’封土堆与‘方中’墓穴的大型陵墓主要流行于秦汉时代,经过魏晋时期的暂短过渡,一下子被北周时期的长斜坡墓道、多过洞、多天井、多小龛、甬道、土洞单室墓所取而代之。”

与此同时,还可以找到一些旁证资料。例如,北周武帝孝陵的总体布局同样也是坐北朝南,墓道方向南偏东10°,全长68.4米,主要是由长斜坡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4个壁龛、1道土坯封门、1道木门、甬道、土洞式单墓室以及后龛室九大部分组成。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北周粟特人安伽墓、史君墓、康业墓以及扁宾人李诞墓这种坐北朝南,主要由长斜坡墓道、天井、过洞、封门、甬道、土洞单室墓所构成的基本墓葬建制,我认为显然是从北周葬制那里直接模仿和承袭过去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身为北周凉州萨保的史君墓,他的墓葬总长已达到了47.26米,居然还使用了5个天井。由此看来,北周粟特人墓和厨宾人墓不仅在墓葬形制上受到了“汉化”的极大影响,而且带有等级色彩的天井制度也被他们原封不动地模仿和承袭过去了。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李诞墓所使用的葬具为前高后低、前宽后窄形的石棺,同样可以说明李诞墓也受到了所谓“棺殡椁葬,中夏之制”的“汉化”影响,与他们传统的葬俗“火焚水沈,西戎之俗”显然是有区别的。尤其是石棺盖板上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伏羲女娲图案,这本身就是北周时期外国人墓葬受到“汉化”的真实写照和最好诠释。

第二,北周粟特人赢业墓和厨宾人墓在葬俗上的“汉化”

1.北周粟特人

值得注意的是,仰身直肢平躺在围屏石榻上的死者不仅在右手中握有1枚“布泉”铜钱,而且还在其口中含有1枚东罗马金币。康业墓的这种葬俗,我认为显然是与我国传统葬俗死者口中含币、手中握币有关。

2.北周李诞墓

该棺东西向置于墓室中部,高端朝西。在石棺的表面,并镌刻有各种图案和纹饰。其中,盖板为伏羲女娲图案。左侧为女娲,右侧为伏羲,均作人首蛇身,身穿敞领宽袖衣,蛇身均内卷,未相交,身饰鳞片。前挡板中间刻有1门,门框涂红彩,门上有3排乳钉,每扇门上下2排各6个,中间1排4个乳钉,内侧浅浮雕1门环,乳钉贴金,仅下方2排保存较好。后挡板刻有1玄武,龟作行走状,双目圆睁,张嘴吐舌,蛇缠绕龟身从其尾部翘起。左侧挡板中间刻有1龙,龙身修长,张嘴,露齿,瞪目,肩生翼,四肢腾空,作腾飞状。右侧挡板中间刻有1虎,张牙咧嘴,双目圆瞪,肩生翼,足、尾与龙相同,作飞腾状。该墓的葬式是这样的,即在汉式石棺内放置了2具骨架,保存完好,均为仰身直肢葬,北侧人骨略压于南侧人骨左手之上,头均向西,面向内侧。南侧骨架外裹有3层布,其中最里面为白布,北侧骨架也裹有数层布。特别惹人注目的是,在北侧入骨的口中还含有1枚东罗马金币,这些都成为我们今天研究死者口中含币习俗不可多得、可供对比的实物资料。

值得重视的一个现象是,在这4座墓葬中,除了安伽墓之外,其他3座墓各出土了1枚东罗马金币,而且李诞墓的金币和康业墓的金币直接是从死者口中出土的。不仅如此,康业墓还在死者的右手中握有1枚“布泉”铜钱。究其原因,这显然是受到了中国传统葬俗死者口中含币和手中握币的影响。

3.“葬俗”对比研究

2003年,我曾对中国境内丝绸之路沿线发掘出土众多死者口中含币实例进行过对比研究。随着口中含币实例的不断发现,不少中外学者对这一分布范围大、时代跨度长、地域性较强的葬俗纷纷撰文立论。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论争,迄今为止仍未取得一致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四种观点:其一是以英国学者斯坦因的观点为代表,他认为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口中含币习俗是“古代希腊人的习俗”。其二是以夏鼐先生的观点为代表,他指出:“死者口中含钱的习俗,斯坦因认为是与希腊古俗有关。古代希腊人将1枚货币‘奥博尔’放于死者口中,以便给阴间的渡船人查朗作为摆渡钱。实际上它是受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影响,事实上证明它是错误的。我国在殷周时代便已有死者含贝的习俗,考古学上和文献上都有很多证据。当时贝是作为货币的。秦汉时代,贝被铜钱所取代,将铜钱和饭及珠玉一起含在死者口中,成了秦汉及以后的习俗。广州和辽阳汉墓中都发现过死者口中含1至2枚五铢钱。年代相当于高昌墓地的河南安阳隋唐墓中,据发掘者说,也往往发现口含一两枚铜钱。这种风俗,一直到数十年前在我国有些地区仍旧流行。正像高昌墓中的汉文墓志、汉式土俑或木俑、汉文的‘衣物疏’等一样,高昌这种死者口中含钱的习俗当溯源于我国的内地。”其三是以日本富山大学小谷仲男先生的观点为代表,他“觉得死者口中含币这一习俗,并非从中原传入吐鲁番,而应该考虑是由吐鲁番传入到中原内地的可能性”。其四是以罗丰先生的观点为代表,据罗先生考证:“从死者口含、手握外国金银币习俗的总体分布情况看,新疆吐鲁番是这种葬俗的集中分布区,进入内地则与粟特人的具体流向有关,固原、西安、洛阳、内蒙古水磨沟和朝阳地区都有明确的粟特人指向。葬仪是中国古代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寓中国的粟特人在入乡随俗方面有着相当程度的妥协。当然这种妥协的基础,是汉地葬仪形式代表了潮流化的方向,使每个生活在中国的粟特人不能不考虑接受。长墓道、多天井的土葬形式,记载自身生平事迹、家庭来源的墓志均为粟特人所接受并使用。”他还明确指出:“口含、手握金银币理应被看作是粟特人流寓中国后演进出的一种重要葬俗。史君墓发现的金币再次表明这一葬俗是特定人群的习俗,或与文献中‘随身诸物,皆置冢内’的记录颇相吻合。吐鲁番地区居民构成复杂,墓葬材料没有完全公布,现在资料展现出这种习俗有向非粟特人群拓展的倾向。西安独孤罗、贺若厥夫妇墓口含金币则属一个异例,恐怕我们不能不注意他们在河西胡人聚集区长期生活的背景。内地有无向非粟特人群传播则是一个需要继续观察的课题。口含、手握金银币的习俗由于葬仪的私密性,其深刻的含义并不为普通中国民众所了解,文献中所见胡人与珍宝的故事可看作当时普通民众对这一习俗一般性的解读。在这一点上,我与其他几位学者的观点是大不相同的。”

东北的习俗范文第4篇

2021年冬至前三天是几月几号 12月18日、12月19日以及12月2日。

冬至前三天是指冬至前三天,而2021年冬至是2021年12月21日,所以今年冬至的前三天是12月18日、12月19日以及12月2日。

民间有说冬至前三天交运。发货时间不出门,看不到红白东西等等,都是在讲这个概念。这在民间颇为流行,根基深厚。原因在于,交付时间是新旧大运会气交接转换的关键点或起点。交期好,往往意味着近十年(大运)或一年(小运)的运势比较顺利,没有大的灾祸。这个概念集中在“焦”字上。在两步大运开始交流的这个时间点,营造最和谐、最稳定、最吉祥的环境,保证气的平稳过渡。

交运非常重要。重要的是要记住交运时间,交运时要留在哪个方向,以及害怕碰撞。当天最好不要出门。你在家里,门窗都关上了。这与你的运气有关。如果是大问题,它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变坏。

冬至前三天包括冬至那天吗 不包括冬至。

冬至通常落在公历的 12 月 21 日—23 日。在古代我国,冬至很受重视。冬至被认为是一个更大的节日。有“冬至年大”之说,还有过冬至的习俗。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于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个时候,出门的人要回家过冬,也就意味着年终有一个家。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在南方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山东的滕州、曲阜、邹城、临沂等周边地区,冬至的风俗叫做蜀酒,九后喝羊肉汤的风俗盛行,寓意驱寒散寒。 .各地的饮食习俗各不相同,但以吃饺子最为普遍。

冬至有什么饮食习俗 1. 广东吃烧腊

广东人在冬至吃烤肉和姜饭。冬至这一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习俗。潮汕民间有“过冬丸,吃过年”的说法,俗称“天遂”。客家人相信冬至时的水味最为醇厚,因此在冬至时酿制酒已成为客家人的习俗。

2.杭州吃年糕

杭州人在冬至时吃年糕。从明末清初到现在,杭州人喜欢在冬至吃年糕。冬至制作三餐不同口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长得更高。在四川,冬至要吃羊肉汤,羊肉是冬天的第一营养。在湖北、湖南,冬至一定要吃红豆糯米。

3.北方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每年都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医圣张仲景回家后告诉老人,他用羊肉、一些抗寒药材和面皮做成耳朵状,制成一种药叫“祛寒”。娇儿堂”,送给百姓。吃。后来每到冬至,人们就仿效烹煮食用,形成了一种习俗。

4.喝羊肉汤

东北的习俗范文第5篇

湖北中秋节习俗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在古代就有“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那么湖北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呢?

湖北人过中秋,都是提前半个月以上开始准备送礼,按照传统习俗晚辈必须要给长辈送礼,大致是买一些月饼、红糖、还有肉,这三样是必须的。

到了中秋节当天晚上,则是家家备美酒佳肴,全家聚餐,称“团圆节”。晚上把桌子放到外面,备月饼、糕点等,边吃边赏月。而且湖北人吃月饼时要喝热茶,这样吃不但有味还助于消化。

多为“五仁”馅,用的“桃仁、杏仁、榄仁、瓜仁、松子仁”。最经典的还数用糖腌制的肥肉膘,加上冬瓜糖。如今,这种老月饼,已鲜有厂家生产了。传统的武汉老月饼,渐变为小巧的苏式月饼。

有些地方还邀亲朋好友登山观月或泛舟赏月。有些地方中秋之前,已婚和未婚女婿备烟酒送岳家,称“拜八月半”。浦州中秋,取促织虫相斗。

老武汉过中秋,还有妇女到郊外游玩的习俗,武汉中秋竹枝词中的描写:“傍栏赏月又看花,围坐同将麻雀叉。直到八圈圈到底,夜深兴尽各还家。”(民国·鄢少麟《武昌中秋竹枝词》),说的是妇女打麻将的热闹。

湖北来凤是土家族集居的地方,“杀鸭子”、“摸秋”、“拜月”,是土家族传承下来的古老习俗。中秋节在来凤又叫“摸秋节”。土家人摸秋,杀鸭子用鸭血泡糯米,蒸熟成血粑,切成块块,先将鸭肉与子姜、红辣子爆炒后,再炖汤,放上血粑,为祭秋之佳肴。

土家族不兴赏月,汉人称之“守月花”,吃月饼则是土汉共有的习俗。土家人过中秋别有特色。他们披着明媚的月光,去冬瓜园里偷瓜,给无生育之夫妇“送子”。凡婚后三载无育,亲邻则主动在中秋之夜,更深人静,悄悄去冬瓜园,无论是谁家的,皆可偷摘。园主明知不纠。将冬瓜裹于襁褓之中,送到无生育夫妇床上。

湖北中秋节景点1.长江三峡

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91公里。长江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三峡景色更加迷人。三峡的山水也伴随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2.腾龙洞

腾龙洞风景名胜区,距利川市城6公里,景区总面积69平方公里,集山、水、洞、林于一体,以雄、险、奇、幽、秀而驰名中外。该洞洞口高74米,宽64米,洞内最高处235米,初步探明洞穴总长度52.8公里,其中水洞伏流16.8公里,洞穴面积200多万平方米。洞中有5座山峰,10个大厅,地下瀑布10余处,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水洞旱洞相连,主洞支洞互通,无毒气,无蛇蝎,无污染,洞内终年恒温14一18℃,空气流畅。

3.神农架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东与湖北省保康县接壤,西与重庆市巫山县毗邻,南依兴山、巴东而濒三峡,北倚房县、竹山且近武当,地跨东经109°56′--110°58′,北纬31°15′--31°75′,总面积3253平方公里,辖5镇3乡和1个部级森林及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个国有森工企业林业管理局、1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区管理局、林业管理局和湿地公园均为正处级单位),林地占85%以上,总人口8万人。神农架是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制,直属湖北省管辖,是我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

湖北中秋节湖泊推荐洪湖,中国第七大、湖北第一大湖。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被联合国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这里一度因围湖养殖水质恶化,近年随着保护力度加大,水质正在改善,获第十一届生命湖泊大会授予“世界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

这里除了有蓝田生态生物园,还有瞿家湾红色旧址群,成为红色旅游胜地。

周边景点:洪湖拥有湿地生态、红色旅游、三国文化、地热温泉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还有著名的三国乌林古战场和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出生地黄蓬山等众多历史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