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考全国二卷

高考全国二卷

高考全国二卷

高考全国二卷范文第1篇

一、试卷基本情况、试卷题型结构和分值

1.必考选择题结构和分值

二、2013年地理高考试卷特点

1.试卷整体难度有下降的趋势。已经有三年地球运动“日照图”“瓶颈”题没有出现。气候类和洋流类等自然地理部分也没有出现较难的题。

2.每题必有图,以图为载体。

3.等值线方面的试题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都出现了,今后复习和辅导中还要重视。

4.人文地理分值所占比重大大下降,自然地理分值大幅提升,给以后的复习重点增加了不确定性。

5.“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等部分成为今年非选择题部分考查的重点

6.以往命题的重点部分,如地球运动,今年命题范围没有涉及。天气、自然带、人口、等值线、气候、工业、农业、城市仍然是重点考查对象。

三、今后高三复习的建议

1.继续加大训练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应加大训练区位、原因、特征、影响、条件、措施、意义、变化,高考地理综合试题常见中心词的训练力度。

2.继续加大区域地理复习力度。

高考每年都以区域地理为载体,来考查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如果区域地理基础不牢固,地理就考不了高分,甚至得分将很低。区域地理部分应继续关注该区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答题才能得心应手。

3.三年来地球运动未命题应该理解为一个特例,而不能作为今后地理备考复习的指导方向。

4.今后自然地理(等高线、天气系统、气候、洋流、河流)和人文地理(人口、工业、农业、交通、城市)部分的命题有继续出现的可能性。

5.应继续关注“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训练。

6.应继续训练地理开放性题型。

7.指导学生归纳答题方法、答题模式,规范专业术语,学会套“模式”。

高考全国二卷范文第2篇

与广东卷相比,近年新课标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的命题技术不断创新,命题水平不断提升,试题难度偏大,主要表现在:①全国卷试题难度的区分度大,更侧重对学生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的考查,立足于高校发展的基础上严格选拔才人的需要上;广东卷则紧密联系中学生学习实际,从学生现有实际水平出发,不过多考查过于高深的历史学术的素养与能力。②全国卷打破地域的界限,视野更开阔;而广东卷融入本省历史知识粤味颇浓。③全国卷文字量大,广东卷没有选做题,全国卷历史却有4道。尽管老师一般提前要求选做固定的某道题,而真实的考试环境中,考生受题目和既有知识的局限,未必如期选择那道题,考生的阅读量无疑增加了许多,考试时间对考生来说更具紧迫感。④紧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要求培养新一代具有批判意识、创新意识、思维活跃的学子们的步伐,自2010年始全国卷尝试开放性试题到2011-2015年第41题一直稳固使用开放性试题,这种灵活性大、答案不具唯一性的题目无疑又大大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全国卷明显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甚至某些题目看似脱离了教材、脱离了不少学生的可操控范畴,但这并不代表学科基础知识不再重要,恰恰相反,尽快将基础知识全面、系统地掌握仍非常必要与重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针对性的限时强化训练才会更有效率。如何才能更系统掌握全面的基础知识?综观新课标全国卷的题目,使用岳麓版教材在应对全国卷高难度的题目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41题,考查的是“抗日鹫”这个主干知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若使用未课改前的人教版教材,结合近年流行的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等科学视角,这道题对学生就不算难了。因大纲版人教版教材对抗日战争历程介绍非常详细,只需将该题的目录与教材的知识作逐一对比,学生不难找出许多不同之处,只需择其一二去回答即可。

可惜岳麓版教材对此题相关的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战争只有短短9段文字(见2004年8月第1版,2013年6月第3版P85-86)中,介绍了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两个战场,抗日初、中期三大战役(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敌后战场开辟、百团大战、消极抗战时敌后战场的作战、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等,很多内容很简练,没能客观反映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时期的全貌,没提及国外战场以及国际友人、华侨、反法西斯同盟的帮助与配合,仅从教材中学生自然无法宏观把控抗日战争这个不仅是教材主干知识而且是整个中华民族儿女务必了解的重要历史知识。受新课标广东历史高考考试大纲、广东卷历来弱化战争的内容与岳麓版教材编排的影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必详细介绍这战争的具体内容,这将致使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解答这道41题。

2016年高考增加7个省份参加全国卷的考试,有人说,国家考试中心也许会出于照顾这些新增省份的考生,适当将试题难度降低,以迎合这些新增省份的考生的实际,避免此部分考生面临太大的不适应。这种想法未免过于天真。全国卷的考查形式、难度等尽管每一年都会不断调整,但只是微调为主,总体是基本稳定的。如果2016年高考为新增省份考生作了原来风格的改变,那么对一直使用全国卷的更多旧地区来说则是不公平的,这些旧地区也会存在一个不适应的问题。既然如此,全国卷就不会自己瞎折腾,改来改去,而是让新成员自己适应,正如当年中国加入WTO一样,是中国必须适应、符合WTO统一大市场的规则。

在现有教材不能仓促改变、学生学科知识不够饱满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备考?既来之,则安之。牢牢记住全国卷的相关高考考查的目的与要求,备考师生均应尽快调整心态,主动适应全国卷的考法是首要,因为抱怨没有用;越快调整学习与备考策略,学生越能跟上这种更高的考试要求。如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是开放性的题目,答案不具唯一性,灵活性大,分等级评分,对广东考生难度偏大,却未必只能束手就擒,以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41题的评分标准为例:

修改建议(4分)。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建议合理,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即可。

修改理由(8分)。第一等级:观点正确,理由充分,史实准确。(7-8分)

第二等级:观点正确,理由欠充分,史实基本准确。(4-6分)

第三等级:观点基本正确,理由不充分,史实不清。(1-3分)

高考全国二卷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斡朗改;乌梁海;地名;考证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009-03

《辽史》中的“斡朗改”,为辽之属国名;亦作“炷锔摹保为辽之部族名。后用作喀喇沁旗蒙古部落的姓氏,即清末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开明蒙古王公、蒙藏院总裁贡桑诺尔布家族的姓氏,谓之“乌梁海”。

“斡朗改”,在汉文中有多种写法,兹考述如下:

1.斡朗改。此名参见《辽史》①卷六“穆宗本纪”、卷二十七“天祚皇帝本纪一”、卷三十六“兵卫志下”、卷四十六“百官志二”、卷七十“表第八・属国表”等。

2.炷锔摹4嗣参见《辽史》卷一“太祖本纪”、卷三十六“兵卫志下”、卷四十六“百官志二”、卷六十九“表第七・部族表”、卷一百一十六“国语解”等。《辽史》卷三十六“兵卫志下”后附“校勘记”之十七“斡朗改”条云:“按:‘斡朗改’及‘炷锔摹本,书屡见,一为属国,一为部族。刘师培《左Q集》卷五‘部族表书后’云,均‘乌梁海’之转音,《元秘史》作‘兀良合’。”

3.兀良罕。此名参见《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卷三第一百二十节;②《蒙古秘史》卷三第一百二十节;③《元史》④卷一百二十二“雪不台传”、卷一百二十四“忙哥撒儿传”等。

4.兀良合。此名参见《蒙古秘史》卷三第一百二十节;⑤《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卷一第九节;⑥《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卷五十“五行志一”、卷一百二十一“速不台传”等。清代学者施世杰先生认为⑦:“‘兀良哈’即‘乌梁海’之对音。《语解》云:‘兀良合’即‘乌梁海’。”

5.兀良孩。此名参见《蒙古秘史》卷一第九节。⑧余大钧先生注曰⑨:“兀良孩部,即兀良合惕部。”札奇斯钦先生注曰⑩:“‘兀良哈’(Uriyangkha),部族名,原文作‘兀良孩’(Uriyankhai)。其实两字是同一个字的两个形态。因秘史其他各节多用前者,故改‘孩’为‘哈’字,以便统一。此一族即明代史料中的‘兀良合’,与唐努乌梁海并非一族。”

6.兀良哈歹。此名参见《蒙古秘史》第一章第九节、第三章第一百二十节等。{11}

7.兀良合歹。此名参见《蒙古秘史》卷一第十二节、第四十四节,卷二第九十七节,卷六第一百七十节、第一百八十三节等。{12}

8.兀良合惕[aūrīānkq(a)t]。此名参见《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13}

9.兀良哈。此名参见《元史》卷八十八“百官志四”。此名亦屡见于明清史籍中,主要有:《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二年四月辛卯”条;《大宁考》全一卷;{14}《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一百零七“朝贡”之“北狄”、卷一百一十一“给赐”;{15}《续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八“四裔考・北夷”;{16}《卢龙塞略》卷十五“贡酋考”;{17}《三云筹俎考》卷一“安攘考”;{18}《通贡传》卷一百二十“四夷”;{19}《四夷考》卷二“朵颜三卫考”、卷五“北虏考一”、卷六“北虏考二”、卷七“北虏考三”;{20}《武备志》卷二百零五“辽东”;{21}《蓟门考》全一卷;{22}《王享记》之四“北狄”;{23}《三卫志》全一卷;{24}《云中降虏传》全一卷;{25}《北使录》全一卷;{26}《西征石城记》全一卷;{27}《皇明北虏考》全一卷;{28}《译语》全一卷;{29}《皇明九边考》卷一“镇戍通考一”、卷二“辽东镇疆域考”;{30}《鸿猷录》卷六“北征沙漠”;{31}《殊域周咨录》卷十六“北狄”;{32}《皇明职方地图》卷下“皇明职方川海地图表”之“朝贡岛夷图”;{33}《明史》{34}卷三“太祖本纪三”、卷六“成祖本纪二”、卷七“成祖本纪三”、卷八“仁宗本纪”、卷九“宣宗本纪”、卷十“英宗前纪”、卷八十九“兵志一”、卷九十一“兵志三”、卷一百四十五“朱能传”、卷一百四十六“郑亨传”“张信传”“徐祥传”、卷一百四十八“杨荣传”、卷一百五十四“柳升传”、卷一百五十五“朱荣传”“陈怀传”“马亮传”“任礼传”“赵安传”、卷一百五十六“吴克忠传”“金忠传”、卷一百六十六“陈友传”“李震传”、卷一百七十二“白圭传”、卷一百七十三“杨洪传”“杨能传”“石亨传”“朱谦传”、卷一百七十四“曹义传”“施聚传”“周贤传”、卷一百七十七“王翱传”、卷一百九十九“李承勋传”、卷三百一十四“曹吉祥传”“刘永诚传”、卷三百二十七“鞑靼传”、卷三百二十八“瓦剌朵颜(福余泰宁)传”;《清史稿》{35}卷七十八“地理志二十五”、卷二百二十二“猛哥帖木儿传”等。

10.兀良汗。此名参见《译语》全一卷。{36}

11.兀]孩。

12.兀]罕。

13.兀]哈。

14.兀]合。日本学者箭内亘博士认为{37}:“‘兀]孩’,或即‘兀良哈’之讹”;“‘兀]罕’与‘兀]孩’,似同为‘兀良哈’之误”;“‘兀]合’与‘兀]哈’音亦相同”;“自元之传说时代,(兀良哈)以‘兀]孩’、‘兀]罕’、‘兀]合’、‘兀良合’、‘兀良’等名传于世。”

15.兀良。此名参见《元史》卷一百二十八“阿术传”。日本学者箭内亘博士认为{38}:“《元史・阿术传》有‘兀良氏’之语,盖‘兀良合’之略称也。”

16.兀里羊罕。

17.兀里养哈。据周良宵先生研究{39}:“‘兀良哈’,元有‘兀良罕’、‘兀良’、‘兀里羊罕’、‘兀里养哈’诸译。”

18.五两案。此名参见《登坛必究》卷二十二“译语”之“地理门”;{40}《卢龙塞略》卷十九“译部上”之“居处门”;{41}《武备志》收载“鞑靼译语”之“地理门”{42}等。日本学者和田清博士认为{43}:“‘五两案’(Wu-liang-an)即‘兀良罕’(Wu-liang-han)。”

19.乌亮海。清乾隆版《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六十八“附载满洲旗分内之蒙古姓氏”之“乌亮海氏”条云{44}:“‘乌亮海’,系隶满洲旗分之蒙古一姓。其氏族世居喀拉沁及兀鲁特地方。”

20.乌朗哈特。清乾隆版《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十一“附载满洲旗分内之蒙古姓氏”之“乌朗哈特氏”条云:“乌朗哈特,系隶满洲旗分之蒙古一姓。此一姓世居巴颜鄂隆地方。”据乌兰研究员考证{45}:“‘乌亮海’、‘乌朗哈特’,《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满译本作Uriyanghai、Uranghon(为Uranghat的形讹),蒙古语名称为Uriyangqai-Uriyangqan- Uriyangqad。”

21.卧梁劾特。日本学者和田清博士说{46}:“据宋人王延德《高昌纪行》说,在当时的鞑靼,今甘肃边外河西地区,亦有称作卧梁劾特的部族。”

22.乌梁罕。《蒙古游牧记》卷二“内蒙古卓索图盟游牧所在”之“喀喇沁”条云{47}:“元臣有札尔楚泰者,生子济拉玛,姓乌梁罕氏。”下注云:“《西斋偶得》:喀喇沁为乌浪汉济尔默氏,盖即明初所谓兀良哈者。《蒙古源流》:鄂尔多斯者,乃为汗守御八百室之人,乌梁罕者,乃为汗守金谷仓库之人,均属大有福者。”此名另见《清皇室四谱》卷四“皇女”等。{48}

23.乌浪汉。《蒙古游牧记》卷一“内蒙古哲里木盟游牧所在”之“科尔沁”条云:“兀良哈即乌梁罕,亦作乌浪汉。”

24.乌梁汉(Uryangqan)。此名参见《汉译蒙古黄金史纲》附录一“译名对照”。{49}

25.兀剌海。此名参见《元史》卷一“太祖本纪一”、卷十三“世祖本纪十”、卷六十“地理志三”、卷九十三“食货志一”等。《钦定元史语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三“部族”之“乌梁海”条载{50}:“‘乌梁海’,今喀尔喀地名,卷一作‘兀剌海’,卷十五作‘兀良合’。”

26.乌梁哈。此名参见《喀喇沁乌梁哈氏族谱》{51}等。

27.乌粱海。此名参见《遗逸清音集》第一卷“贡桑诺尔布小传”{52}等。

28.乌梁海。清乾隆《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一百零一“洪武二十二年五月”条曰{53}:“三卫之地本乌梁海。”其后注云:“旧作‘兀良哈’,按《元史・苏布特传》为‘兀良哈氏’,即今喀喇沁旗之以‘乌梁海’为姓氏是也。”《圣武记》卷三“外藩・国朝绥服蒙古记二・内六盟蒙古”有云{54}:“‘乌梁海’,即‘兀良哈’。”《朔方备乘》亦有云{55}:“‘乌梁海’,即明时‘兀良哈’部族。”

“乌梁海”一名,亦参见《汉译蒙古黄金史纲》;{56}《清史稿》卷八“圣祖本纪三”、卷十一“高宗本纪二”、卷十二“高宗本纪三”、卷十三“高宗本纪四”、卷二十一“穆宗本纪一”、卷二十二“穆宗本纪二”、卷二十六“天文志一”、卷五十四“地理志一”、卷五十七“地理志四”、卷七十七“地理志二十四”、卷七十八“地理志二十五”、卷一百一十“选举志五”、卷一百一十五“职官志二”、卷一百一十七“职官志四”、卷一百二十“食货志一”、卷一百三十七“兵志八”、卷一百五十三“邦交志一”、卷二百八十三“拉锡传”、卷二百九十六“车布登扎布传”、卷三百一十二“拉布敦传”“班第传”“纳穆札尔传”、卷三百一十三“舒赫德传”、卷三百一十四“萨赖尔传”、卷三百一十五“唐喀禄传”“阿敏道传”、卷三百一十六“瑚尔起传”“舒明传”“努三传”“乌勒登传”、卷三百四十二“保宁传”、卷三百六十五“宗室禧恩传”、卷四百五十三“荣全传”、卷五百一十九“藩部传二”、卷五百二十一“藩部传四”、卷五百二十三“藩部传六”、卷五百二十四“藩部传七”等。

注 释:

①[元]脱脱,等.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

②⑥⑩札奇斯钦译注.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中华民国六十八年(1979年).136,11, 12.

③⑨余大钧译注.蒙古秘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139,11.

④[明]宋濂,等.元史[M].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

⑤⑧{12}额尔登泰,乌云达赉校勘.蒙古秘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199,9,1,40,131,369,427.

⑦[清]施世杰.元秘史山川地名考(卷一)“兀良哈部”条,清光绪二十三年(1879年)施氏刻刻郑学庐地理丛刊本。

{11}[蒙古国]策・达木丁苏隆编译,谢再善译.蒙古秘史[M].北京:中华书局,1956.30,80.

{13}[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55.

{14}[明]杨守谦.大宁考.明刻《名臣宁攘要编》本.

{15}[明]申时行主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万有文库》本.

{16}[明]王圻.续文献通考[M].明万历刻本.

{17}[明]郭造卿.卢龙塞略[M].台湾广文书局影印明万历三十八年(1601年)刻本.

{18}[明]王世琦.三云筹俎考.《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影印明万历刻本.

{19}[明]焦f.通贡传.国朝献徵录.明万历刻本.

{20}[明]叶向高.四夷考.明末陈继儒.《宝颜堂秘笈》丛书续集本.

{21}[明]茅元仪.武备志[M].清道光刻本.

{22}[明]米万春.蓟门考.陈仁锡纂辑.皇明世法录(卷五十七)[M].台湾学生书局一九六五年影印明刻本.

{23}[明]何乔远辑.王享记.名山藏[M].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刻本.

{24}[明]王世贞.三卫志.选自王世贞.m州史料前集(卷十八)[M].清刻本.

{25}[明]刘绍恤.云中降虏传.《名臣宁攘要编》本。

{26}[明]李实.北使录.《纪录汇编》本.

{27}[明]马文升.西征石城记.《纪录汇编》本.

{28}[明]郑晓.皇明北虏考.《吾学编》本.

{29}[明]岷峨山人.译语.《纪录汇编》本.

{30}[明]魏焕.皇明九边考.《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影印明嘉靖刻本.

{31}[明]高岱.鸿猷录[M].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刻本.

{32}[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M].1930年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铅印本。

{33}皇明职方地图.玄览堂丛书(第十三册)[M].广陵书社出版社,2010.

{34}[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

{35}[清]赵尔巽,等.清史稿[M].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

{36}[明]岷峨山人.译语.《纪录汇编》本.

{37}{38}[日]箭内亘著,陈捷,陈清泉.兀良哈及鞑靼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2.6,21,7.

{39}周良宵.元史北方部族表[J].中华文史论丛,2010,(1):111.

{40}[明]王鸣鹤.登坛必究[M].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刻本.

{41}[明]郭造卿.卢龙塞略[M].台湾广文书局影印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刻本.

{42}[明]茅元仪.武备志.清道光刻本.

{43}[日]和田清著,潘世宪译.明代蒙古史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95,455.

{44}[清]弘昼,鄂尔泰,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M].沈阳:辽沈书社,1989年10月影印本.

{45}乌兰.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蒙古姓氏考[J].民族研究,2011,(1):65.

{46}[日]和田清著,潘世宪.明代蒙古史论集(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92.

{47}[清]张穆.蒙古游牧记.清同治六年(1867年)寿阳祁氏刻本.

{48}[民国]唐邦治.清皇室四谱[M].聚珍仿宋印书局,民国十二年(1923年)印行.

{49}朱风,贾敬颜.汉译蒙古黄金史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131.

{50}钦定元史语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1}吴紫云遗稿.喀喇沁乌梁哈氏族谱.喀喇沁旗档案馆藏.

{52}[民国]延清编辑.遗逸清音集[M].民国五年(1916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53}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4}[清]魏源撰,韩锡铎,孙文良点校.圣武记[M].中华书局,1984.107.

{55}[清]何秋涛.朔方备乘[M].清光绪七年(1881年)畿辅志局刻本.

{56}朱风,贾敬颜.汉译蒙古黄金史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78,87,98.

高考全国二卷范文第4篇

日期

时间

语文

6月7日

9:00-11:30

数学

6月7日

15:00-17:00

文综/理综

6月8日

9:00-11:30

外语

6月8日

15:00-17:00

【青岛高考2018年使用什么试卷】2018年山东高考全部科目均使用全国Ⅰ卷,新课标一卷,也就是全国乙卷。去年,山东语文和数学是自主命题,今年全部使用新课标一卷,大家要多做历年全国1卷真题。

通常情况下,全国Ⅰ卷会比全国Ⅱ卷稍难一些,但考全国卷的省份都会根据考试大纲命题,不会因地区或教材等因素而区别对待考生。文史类考生:语文、数学1(适用于文史方向)、外语、综合1(包括政治、历史、地理);

理工类考生:语文、数学2(适用于理工方向)、外语、综合2(包括物理、化学、生物)。

【青岛高考怎么改革】1、取消批次,合并一二本录取

2、综合评价招生高校或增加

3、取消少数名族加分项目

山东省除语文、数学科目高考考卷仍是山东版外,其它科目使用全国卷。

2017年秋季是首批受改革影响的学生,2020年迎来新高考。

合并批次主要为了淡化现在高校批次的概念,不再人为的把高校分批分层。虽然批次之差将不复存在,但是学校办学性质、办学层次还是有区别的,此时考研的就是考生和家长的眼力了。可能以前二本的院校录取分数线远远高于以前的二本。。。

高考全国二卷范文第5篇

关键词:调整 全国卷 新课标 核心知识 知识框架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121

2015年3月8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明年扩大七个省在高考中使用国家统一试卷。这表明明年将有25个省将在高考中使用由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试卷。就这突如其来的政策调整给高二的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巨大的困惑,如教材版本不一致问题如何应对,全国卷难易较地方卷相差几何等等。而首当其冲的是一轮复习应该如何调整。对于这些准高三学生来说,一轮复习是至关重要的,是一次全方位的温习知识,有目的地把握考点,系统性地构建框架形成知识体系的关键时期。许多学校陆续进入或已经进入一轮复习。如何应对这迫在眉睫的问题呢?作为准高三教师,我通过大量的分析比较全国卷和地方卷的差别,本着“事异则备变”的原则,认为准高三第一轮复习方略也应该做出相关调整。

在把脉全国卷之前,我们首先应对地方卷的特点做出归纳。对于还在使用地方卷的专心教研的教师而言,地方卷的特点应该是了如指掌。就我个人认为,地方卷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有一定的地域色彩。比如,2010年福建文综卷的第24小题就是以茶叶为题材: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又如,2013年,福建文综卷第16题以朱熹的《漳州劝农文》为题材。其二,有较明显的地区教材的痕迹。个别题目或答案甚至直接取材于教材。比如,浙江师大附中的一位教师就对2015年浙江卷发出“答案为了降低难度而取自课本,又不免过于拘泥教材”的感叹。其三,主导的方向是由各地出台的考试说明为基准。各地的考试说明虽然皆以大纲准绳,但是在取舍上又大相径庭。众所皆知,使用地方卷的各省选修专题选考上就是各不一致。

古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充分备战全国卷,就必须对其有深刻认识。仔细分析近五年的全国卷,我们不难发现其命题的某些共性。其一是“以本为本”。这里的“本”是什么呢?是《2015年高考历史新课标考试大纲》。由于全国卷的通用性,考纲作为其命题的根本依据自然是神圣不可动摇的。其二是知识辐射广泛。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的材料基本都是取材于教材之外的材料,答案设置也不以某版本教材的表述为依据。这或许是为了体现命卷的公平性吧。其三是注重知识应用的灵活性。重视知识的运用是全国卷的最大特点。这也是许多考生认为全国卷比较难的原因。

由于地方卷和全国卷存在的巨大差异性,我们准高三的教师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须做出适当调整是不言而喻的。为适应高三全国卷的新形势,我认为新高三的一轮复习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调整一:强调核心知识,把握核心能力

哪些是核心知识?什么是核心能力?答案是明确的:全国新课标考试大纲要求的知识就是核心知识;全国新课标考试大纲要求的三维能力就是核心能力。过去,我们高考复习围绕的是地方出台的考试说明,在这更替的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及时更换使用全国新课标考试大纲作为复习的准绳。当然,要真正落实“把握核心知识,掌握核心能力”光靠翻阅考纲是不够的,需要深刻领会它所包含的精神。比如考试大纲对选修这个考点的要求,具体到要求的各细节知识点是什么;每个知识点要求把握的能力程度怎么样;要培养怎样的情感价值观。在知识的分析解读上不能有地方偏见,不能根据地方来主观取舍知识点。真正做到以全国大纲为纲。原来的地方卷,总喜欢强调地方特色。比如,福建省的教师在复习林则徐和严复等相关知识时总是会更多的展开,更细节的分析。在全国卷的形势下,这些“惯性”就有必要克服了。

调整二:扩大课外知识辐射面

为深刻把握核心知识、运用核心能力,新高三历史教师还应该适当辐射课外知识。必须强调,这种知识扩充绝对不能偏离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这种补充必须是有的放矢的。第一,内容上应该有所取舍,不可随心所欲。一方面可以深入分析五大版本的教材,寻找其共性和特性进行适当补充。2015年全国卷的使用将达到20多个省份,其命题自然也应当各版本的教材,把握教材兼得共性和特性,避免有所偏薄。因而适当补充强调一些教材间共性的知识,扩充个别版本教材的闪光处不失为补充的一个好方向。另一方面,关注历史研究前沿,围绕核心知识辐射相关领域做适当的拓展。在这方面恰如其分的辐射,既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认识的高度,也可以训练学生运用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第二,深度上应该是点到为止,不可本末倒置,高谈阔论。补充的目的不是把握补充知识本身,而是有针对性的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涉猎课外相关知识的应变和处理能力。

调整三:强化知识框架构筑的系统性和可扩展性

构筑知识框架是为了统领知识,系统化知识框架可以有效、灵活地运用知识,实现学以致用。这是全国卷的一个较为明朗的能力要求。尤其是对那些生疏材料的阅读和处理能力就是建立在对考纲课表要求的知识有系统把握的基础之上。

应该强调的是系统性的框架不是拖沓冗长的框架,而是可扩展的框架。那么,如何构建这种系统的活性框架呢?首先,教师必须认识到框架是学生的框架,构筑框架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自己,甚至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框架(符合自己的思维模式,自己的学习习惯的框架)。只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构筑的框架,这样对他们来说这个框架才具有活性。其次,教师必须在宏观上给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让框架不要背离考纲和新课标的要求。再次,这个框架必须是经脉发达,有干枝强劲的框架。比如,我们可以时间为主脉络,以核心考点为强干构筑框架。

调整四:注重学生独立应对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对于刚刚使用的全国卷的考生来说,试卷总会有那么一点陌生感。这种陌生感很容易导致浅尝辄止,打乱他们正常的思维能力。为培养这种能力,我们首先必须加大复习中的全国卷真题的引入量,并要给足学生独立应答的时间,让学生逐渐克服全国卷的陌生感。其次,教师还要增强学生分析材料和问题的能力。做到明确“三性”:材料信息提取的完整性,问题要求的明确性,选项之间的区别性。

全国卷下的高三复习学生的任务十分艰巨,教师更是要事异则备变,适时对教学做出合理调整。我认为,在新形势下我们复习课堂时时处处都要体现考纲和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地对自己的复习方案做出调整,提高课堂效率,为高三学生考出好成绩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