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孟浩然的资料

孟浩然的资料

孟浩然的资料

孟浩然的资料范文第1篇

练市小学  朱丹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这个字念?

生:故

师:你能给它组组词吗?

生:事故 故人 故事

师:刚才有同学说到故人,你知道故人是什么意思?

生:老朋友

师:我们把自己的老朋友称为故人,那么说到朋友,有没有谁想介绍介绍自己的朋友的?

生自由说,可以从姓名,特点,爱好,等多方面来说。

师:今天,朱老师也要带大家去认识一对好朋友,让我们上课好吗?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一、解诗题

师:这对好朋友是(课件出示:李白 孟浩然)?

生:李白 孟浩然

师:通过昨天的预学,我知道,你们已经对他们有所了解?我们请小先生沈嘉程带我们去了解一下!(小先生沈嘉程交流)

沈嘉程:通过昨天的预学,我们已经搜集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的一些资料,拿出我们的预导学案,哪个小组的同学想来交流?

李白的背景。

孟浩然的背景资料。

(得根据同学的回答,随机应变,适当评价,如:

是呀,你们的预学可真充分。你知道的可真多。谢谢你们组的交流。你们组的资料可真全面。)

总结各小组的发言:

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据我所知,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时,李白才28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两人年纪相差12岁,我们把这样的朋友称为忘年交。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谒见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相约来到江夏,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送孟浩然之广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吧!

1、  读诗题

师:感谢我们的沈先生,好,谁先来给我们来读课题!

一生读。

师:读正确了,孟和陵是后鼻音,让我们一起读!

2、  解诗题

师: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呀?

自由说:李白送孟浩然 在黄鹤楼 

师:那题目中哪个字表示去?

生:之

师:带着理解,让我们再读课题。

齐读

师:那么长的题目,我们不妨在地点和人物后面稍作停顿。再来一次!

齐读

师:声断气别断,像我这样!(师范读)一口气读完

生再读。

二、读古诗

1、  自由读诗:把诗读正确读流利。

师:打开书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试着把它读通顺读连贯,多读几遍,自己读自己的,开始。(生自由读诗)

2、  检查交流。

师:现在,谁来为我们读一读这首诗?(一生读诗)

读得不准的:正音。(尽量请差一点的学生)正确的:读得真美,正确又流利,还读出了古诗的一些节奏。

师:让我们合作着试试,我读一句,你们读一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师注意在读前一句的时候把古诗的节奏示范出来)

交换顺利,再读!

师:同学们,读古诗呀,声音不要太响,想学着老师读一读吗?最后一句,我们试试好吗?(师范读: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学习读

师:有读古诗的感觉了,我们连起来一起试试!(生齐读一遍)

3、  完成练习。

师:读了那么多遍,你记住些什么了吗?拿出我们的预导学案,找到当堂打标的部分,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课件出示填字部分)

师;昨天我们已经通过预学,找了找,学了学你们认为难写的字,这部分我们请小先生王思源来给我们交流。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预学过这些字,那么你们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其他同学自由说,可以是孤、帆、唯等任意一个,并适当评价。 我们组都觉得“辞”字较难写,我们看,辞左窄右宽,在写得时候左右两边要进行穿插,右边的辛的几横要穿插进左边,这样整个字才能变成一个整体。来,再在预学案上端端正正地写两遍,与你昨天预学时写得比一比,有没有进步。 小老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提醒坐姿: 我们的某某同学,书写时挺直了腰板,可真精神,瞧瞧他的字也跟他的坐姿一样,精神大气的很。 师:在我们小先生的提醒下,我们这个辞字写得真漂亮,那辞是什么意思啊? 生:告别 师:那西辞呢? 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我们来看他说得对不对,这张图能不能加深你的理解?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地图) 师: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 师:孟浩然就是要从西边的黄鹤楼出发,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到东边的扬州,明白了吗?让我们再看着自己填好的诗一起来读(齐读) 三、想象画面

1、  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  交流画面。

师:同学们,这学古诗不仅要读好,而且要边读边想象,让古诗当中的画面浮现在你的眼前。板书:画面现在再请你默读这一首诗,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生默读)

a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说,可适当引导,前一句诗的内容。

师:你是从哪两句诗看到这个画面的?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那这故人指的是谁?(孟浩然)

师:谁也看到了这幅画面,能再具体地说一说当时的情形吗?(生自由说)

师:在这幅画里除了人之外,还有什么?三月,这个三月是怎样的呢?谁来给我们描绘一下这个三月?(烟花)

师:可不是我们过年放的烟花,这个烟花是在形容春天?烟花是一副怎样的场景?一个怎样的春天?

生自由说春天的美景!草翠花开,桃红柳绿,

师:你是从注释中发现的,结合注释读古诗能把古诗读得更透。谁能把这烟花三月说得再美些?

生自由说!

师:真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你看,在你们看到的画面里有人物,有时间,还有那么美的春光,谁来读?(几个学生读)

b师:这一路诗情画意,风景独好,那么你还看到哪些画面呢?

后一句诗的交流。

师:在你想象的画面中,这一只船有什么变化吗?(渐渐消失)

师:消失在哪里?

(长江的尽头,天空的尽头)

师:除了小船的变化外,在画面里你还看到什么?

(李白)

师:还有这滚滚?(长江,一泻千里)奔向了哪啊?(天空的尽头)这就是,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有同学还看到李白了,那你看到李白当时的表情了吗?

(依依不舍,愁眉)眉宇间有离愁,后两句,来读!(一生读)

师:谁也感受到这离愁了,读。

师:带着依依不舍,齐读后两句。(齐读)

师:原来诗中藏着那么多丰富的画面啊,想象着这些画面,(配上音乐)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季节,孟浩然在黄鹤楼与李白辞别,李白他就站在江边目送着他,船远去,李白却久久不愿离开,让我们带着理解,一起吟读!(配乐齐读)

四、编故事

1、  质疑问难。

师:让我们再走近些,你们看,这就是长江,长江是我们古代的黄金水道,每天在这里往来的船只?(很多很多)

师:那么当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

生质疑,诗里只有一只船,(孤帆)。

师:这是为什么?不妨让我们从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说起怎么样?板书:故事

2、  创编故事。

师:话说有一天,李白正在院中吟诗作对,仆人送来书信一封,原来是孟浩然这位故人约自己到黄鹤楼,李白收到信后特别高兴,于是李白如约赶到黄鹤楼,这一玩就玩了一个多月,这一个月来,他们朝夕相处,情意绵绵,完全沉浸在这烟花三月的美景中.(贴故人呵黄鹤楼两张纸片),他们两个在这一个月来,都做了些什么呢?也许就是在这个鲜花盛开的季节,他们来到了?(花园里)一边赏花,一边(作诗),你说的是他们赏花作诗的故事。还有其他同学能来说说他们的其他故事吗?他们又去干了什么?(饮酒谈心的故事)(吟诗作对的故事)这些都是他们难忘的回忆啊,可是此时此刻呢,江边只剩下李白一个人,他看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望着孟浩然的船越来越远,但是往事却历历在目,此时此刻,李白的眼前肯定浮现出孟浩然在黄鹤楼边的身影,那时,故人孟浩然会做些什么呢?你能试着改改这句诗吗?

3、  改写诗句。

师:来拿起笔,试一试,我们来吟一吟我们自己的诗,从这里开始,没人说一句,开火车。(生读自己改的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作诗 观景 饮酒 赏月 赏花 对诗

4、  感情诵读。

师:你们都是小诗人啊,这满满地都是李白当时的回忆,曾经李白与故人作诗王鹤楼,现在只留下李白一个人,孤零零地看着(读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多次重复,读诗。一生读,一生读,齐读。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李白只看到孤零零地一只船了吗?(自由说)一个孤字,写尽了李白当时内心的(不舍)。你来读读。一个孤字还道尽了李白当时内心的?(离愁),你来读读。一个孤字诉说着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友情)读读。

齐读后两句。

师: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奉送孟浩然。让我们一起来!(配乐齐读整首诗)

师:你们不仅读出了诗人的感受,还有这首古诗的韵味。同学们当古人深深陶醉在这种情感中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来,也许会像我这样(师吟唱)

师:古诗吟唱没有固定的曲调,也可以这样唱(课件播放吟唱声音),有兴趣的同学也去找找相关资料。

五、拓诗文

师:你们知道嘛?这唐代大诗人李白啊,一身云游四方,他豪迈浪漫广交朋友,写下了100多首送别诗,你读过哪些啊?

1、  拓展古诗。

一生吟诵《赠汪伦》

师:这首诗是汪伦用什么在送李白?(踏歌)这叫以歌相送。我们再来看下一首。

生读诗,分别请三位学生读诗

师:发现了吗?这是在以什么相送啊?(以酒相送)

师:再来看我们今天的这首诗,他又是以什么在相送(目送),这是饱含真情的目送,在这么多送别诗里,要数我们今天这首最为出名,广为流传,他被无数的书法爱好者写成了书法作品,你们想欣赏一下吗?

2、  回扣古诗。

师:这是楷书,没有标点,从右写到左,出现了繁体,谁会读?

一生读。

师:这是篆书,和花一样的字,谁还会读?

一生读。

师:这是在扇面上写得行书,谁还会读,男女生合作读,一半一半。

分工读。

师:最后一张最难,古诗配画,(音乐响起)字都看不见了,还会读吗?

孟浩然的资料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4、并背诵。

5、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6、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

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2分钟)

1、揭题,2、读题,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5、“之”的意思。

2、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3、理解诗意(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10分钟)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2学讲解古诗

②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4、体会诗境(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4、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5、李白站在岸边,6、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7、远,8、心里会想些什么?

9、借助插图,10、体会诗的意境。

1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5、借助诗境,6、训练说写(14分钟)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2、往日,3、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4、学业上相互帮助,5、情投意合,6、感情深厚,7、此刻分别,8、不9、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10、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11、学们想象一下,12、他们的分别时,13、会说些什么,14、做些什么,15、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16、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17、先要有脚本,18、请同19、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20、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21、写一个脚本,22、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23、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4、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25、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26、表演后师生共同27、评议。28、根据表演效果,29、重新修改脚本。

7、布置作业(1分钟)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2、并背诵这首诗。

孟浩然的资料范文第3篇

春眠不觉晓

使万物从僵冻和死寂中复苏的春天,给予人们多么大的欢欣和灵感!古往今来,讴歌春天的诗歌何止千万。但,恐怕没有比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689-740)的《春晓》更使人感到春的存在和对春的感激之情的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看来是诗人早期作于他的家乡襄阳或浪游江南时的作品。诗人从睡梦中一觉醒来,忽然听到窗外处处鸟儿在欢唱。这才知道天已亮了。可惜昨夜的一场风雨,不知给春花带来多少灾难。但幸而天已放晴,鸟语花香的春光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这不是几乎每个人在春天的早晨都可能有过的心境吗?经诗人如此简练而巧妙地说了出来,给人以一种特别清新而亲切的美的感受。

在唐代诗坛上,孟浩然与王维齐名,史称“王孟”。他们以擅长写山水田园而自成一个流派。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为领略诗人在作品中多次吟咏的景物风情,我到孟浩然的栖隐处探访。襄阳创建于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作为古城而显示她往昔的光荣的各种历史遗迹,比比皆是。《襄阳县志》在名士孟浩然一条下载有:

“孟浩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开元末,病疽卒。”

内容甚为简略,其中记述两则逸事,可以看出孟浩然的为人性格和生活道路。

一则说,在京师时,他的诗友王维邀他入内署。忽而玄宗皇帝来了,孟浩然赶忙躲到床下去。王维不敢隐瞒,只好以实相告。玄宗说,我听说过孟浩然的名字,但未曾见过面,为什么要躲起来呢。玄宗诏示他出来,问他有何近作。他参拜后,就顺口吟起他的那首《岁暮归南山》来。当吟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二句时,玄宗不悦,说,“是你不求仕进,并非是我抛弃你,何故诬赖我!”孟浩然因此栽了个跟头,失掉了作官的机会,被玄宗放还了。

另一则说,本州采访使韩朝宗慕孟浩然的诗才,约他同到京师去,有意要向朝廷推荐他作官。当行期到时,孟正与一位朋友在开怀畅饮。韩派人来催他走,他不高兴地呵斥说:“不见我正在饮酒么,管别的罗嗦事干吗!”韩朝宗一怒之下就独自走了,孟浩然对这件事始终没有悔意。

对第一个故事,文学史家早存怀疑。理由是王维小孟浩然十二岁,孟四十岁游京师时,王作的官还不够大(另一说王当时并不在京师作官),皇帝不可能到他的官署去。但是,有人又考证说,孟浩然碰见玄宗栽了跟头,是确有其事的,只不过地点不是在王维的官署,而是在别的更合适的地方,如文人聚会的集贤院或张九龄(一说张说)的丞相府。

江山留胜迹

只活了五十一岁的孟浩然,除了在一个短时间内作过张九龄的幕僚清官外,他终生是个布衣(老百姓),长期过着隐居和浪游的生活。

孟浩然传世的作品不多,一本薄薄的《孟浩然集》只收录了他的二百一十八首诗。他长于五言,绝大部分是描绘山川田园之美的寄兴感怀的五言诗。在他的最脍炙人口的诗作中,有一首《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岘山,一名岘首山,在襄阳南郊。鱼梁洲,在岘山下的襄江(汉江在襄阳的一段)中。梦泽,即云梦泽,古代的大湖,位于湖北湖南之间,包括今天的洞庭湖,今已大部变为陆地。羊公碑,纪念曾镇守过襄阳的西晋名将羊祜的古碑,见者每每堕泪,因又名堕泪碑。诗的大意是说,诗人登上岘山,放眼山川形胜,纵观英雄历史,不觉潸然泪下。诗意自然清逸,写来似乎毫不着力,这就是孟诗最大的优点。

岘山是襄阳的一大名胜,自然成了我首访之地。

岘首山高不过五十米。我们缓步登上山顶。上面是一块小小的平地,四周留下一圈古建筑的屋基,到处是残砖碎瓦。很显然,作为十年动乱的代价,原有的一座砖亭,连同那块读之使人堕泪的古碑,早已荡然无存了。据说,襄江在唐时是沿着岘山而流的,现在的河床已北移很远;原来江中的鱼梁洲已与陆地连成一片,变成现在的鱼梁坪了。孟浩然隐居的鹿门山,在江的对岸,离此东南尚有三十华里。到那里去,必须渡江,经过鱼梁洲的古渡口。想来当年孟浩然定然是经常渡江来往于鹿门山与襄阳之间的吧。但江流的水势经常改变,因此渡口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这样一来,要找当年孟浩然走过的渡口当然是不可能的了。我站在今日的渡口,望着对岸远处的一抹青灰色的远山――孟浩然当年隐居的鹿门山,我随口朗诵起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来:

“山寺鸣钟昼已昏,

鱼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庞公,东汉隐士,曾隐居鹿门。幽人,是诗人自称。诗中流露出诗人的仰慕先贤以及隐居生活的闲适和自得其乐的心境。

把酒话桑麻

今天的鹿门山,已建成一个大林场。在林场主人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残存的几块碑石。残碑都是明、清两代的遗物。有几块后人写的诗词之类的石刻,镶嵌在墙壁上,为了便于保存和浏览。有几块则倒在或倾斜地立在地面上。从漶漫残缺的碑文中,我们大致可以获得这样一些资料:这里最早是建于东汉的一座道观,叫鹿门观。西晋时改为万寿宫。当时有屋宇五百余间。唐以后,又改为三高祠。所谓三高,即指三位高士――东汉的庞德公、孟浩然和晚唐诗人皮日休,都曾隐居于此。

现在的古建筑是清代遗留下来的,当地人都管它叫鹿门寺。

至于鹿门名称的来历,县志上曾有记载:“东汉建武中(公元25―56年),(光武)帝与(襄阳侯)习郁梦见山神,命郁立祠于山,上刻二石鹿夹道口。百姓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

我们看见该庙的两头石鹿,少尾缺腿地与残碑倒卧在一旁。

这里既然是三高祠旧址,按照我国立祠的习惯,

可以推断,孟浩然当年隐居的地方大概就是在这一带了。后来,林场场长带我们去参观了屋后从岩缝间涌出的一股清泉,及山上的一个象一间卧室般大小的岩洞。隐居的人必不能离开泉水,而岩洞据说是孟浩然当年的读书处,这就更进一步证明了孟浩然当年的栖隐处,很可能就在这里。

在漫长的封建帝王时代,中国的士大夫总是以入仕作官和退隐山林为形似对立实则统一的两种处世态度。孟浩然的仕途遭阻以后,隐居山林是他合乎逻辑的必然归宿。在孟浩然生活的那个世事纷争、战乱频仍的时代,鹿门山的确是一个隐居的好地方。不用说,这里的自然景色,对他的恬淡清逸的诗风,必然产生过不可估量的影响。

林场的热情的主人,用他们自己生产的东西,给我们准备了一顿美味的午餐。桌上摆满了各色菜肴,主人还拿出了一瓶白酒,说:“你们来探访古代诗人的遗迹,不喝酒是不行的呢!”

席间,我透过门窗,望见远处的青山绿树,近处的花圃麦场,不禁想起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诗《过故人庄》来: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日,即阴历九月九日。按我国古习,当日必登高饮酒赏菊。这是孟浩然的一首很著名的田园诗。诗中的意境,在过了一千多年的今天体味起来,还是韵味无穷哩。

江山空蔡州

孟浩然在唐时就有很高的诗名。有一则文苑纪事说,浩然四十岁初到长安,在太学赋诗,他的诗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曾令四座叹服。

他和同代的大诗人如李白、王维等都过从甚密,并时相唱和。李白写过一首《赠孟浩然》的诗: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诗人尊称浩然为夫子,对他的鄙弃仕宦,迷恋山林,以诗酒自适的高尚品格极度推崇,并以“高山仰止”这样的古诗来表示对他的敬仰。

杜甫在他的《解闷十二首》之六的诗中说,“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王维到襄阳来拜访浩然,惊闻他已故去,便写下一首《哭孟浩然》的小诗: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孟浩然的资料范文第4篇

因为“硬闯”广州市教育局,广东省政协委员孟浩在2006年为全国所熟知。

48岁的孟浩是广梅汕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职员,他自称是只具有中级职称的“下层政协委员”,却被人们称为“提案大王”。从2002年当选政协委员以来,他提出了30多个关系民生热点的提案,比如,关于“限制房价先从限制土地出让金下手”的提案、“不得强行收取‘茶位费’”的提案、关于“电子眼”提案、“建议广州市政府取消出租车加收的1元燃油费”提案等等。

2004年,在广东省“两会”召开前夕,孟浩公布了自己的邮箱。他是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公布自己联系方式第一人。

孟浩告诉《新世纪》周刊,自从公开邮箱后,他总共已收到了700多封电子邮件,办公室里也堆了一大摞群众寄来的信件。“有人曾替我担心,觉得会收到什么骚扰信件。但是没有。老百姓都是在非常认真地反映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反映过来,孟浩感觉自己分身无术,于是就有了开办“民意工作室”的设想。

“我希望通过工作室把老百姓反映的问题收集整理,然后进一步把它们汇报给上级单位。”在孟浩看来,“反映社情民意是一个政协委员最基本的素质。如果说委员不重视民情、不倾听民意,他就不合格。”

“孟春飘雨化冰雪,浩气惊风动云天”,这是孟浩博客上的题词。他说:“我希望自己所做的努力能对中国民主社会的建设有所贡献。”2007年的“两会”将要召开,孟浩告诉《新世纪》周刊,在明年的“两会”上,他还会提出关于教育的提案。

在每年的“两会”中,有人不提议案,有人的提案让人匪夷所思,还有些人缺席。而孟浩的出现,无疑引发了人们重新去审视政协委员的职责。广东省政协多次公开表示:希望多一些“孟浩”式的政协委员。正如孟浩所说,“个人行为也可能会引发整个社会的思考”。

年度关键词

根据百度的搜索结果统计,2006年度百度上升最快的搜索关键词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新科超女冠军“尚雯婕”排名第二。其后分别为黄健翔、易中天、明朝那些事儿、国六条、朝鲜、、千里之外、铜须门。斗大年度关键词则是MP3、跑跑卡丁车、QQ、迅宙、劲舞团、李宇春、武林外传、网络电视、世界杯、八荣八耻。十大风云人物为韩寒、郭敬明、郭德纲、易中天、李嘉诚、胡戈、罗永浩、霍英东、潘石屹、郎咸平。十大网络红人为芙蓉姐姐、胡戈、段思思、毒药、雅阁女、小胖、海容大大、妖妃娘娘、铜须、山东二哥。

崔盐生:珍惜每个“8分钟” 刘军

在崔盐生看来,听证会就是他的阵地

69岁的崔盐生很忙。这位杭州机床厂的退休工程师就住在西湖边儿上,却忙得一年到头都抽不出时间去欣赏“人间天堂”的美景。

崔盐生忙碌的内容只有一个――听证会。从2000年8月开始,他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所有公开听证会,总共22场。听证会上,每个代表有8分钟的发言时间。崔盐生为了这8分钟,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搭进去了:每次听证会之前,他都要收集大量资料,走访数十位市民做实地调查,并且仔细拟定发言提纲;他自费订阅了9份报纸,每天看报读新闻要花好几个小时;他担任8个单位的行风监督员,时不时要暗访,以便发现问题。

每次开听证会,轮到崔盐生发言,他都语速飞快,几十天的“功课”缩成几分钟,要讲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观点、数据、调查、分析,他生怕讲不完。看到有的代表站起来,说“参加今天的会,我很荣幸”之类的客套话,崔盐生又急又气:“我8分钟都不够用,你却在讲这些废话,正经发言内容连2分钟都不到。你可是占了一个代表名额的呀!怎么可以这样?下次发言,还是好好准备一下吧。”

崔盐生成了当之无愧的“听证会专业户”。和崔盐生一样有闲的人不少,比他知识层次高的也不乏其人。为什么这样的帽子会落在崔盐生的头上?崔盐生自己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是社会责任感。“我没有比尔・盖茨那样的经济实力,思想境界也赶不上雷锋,但我也要对社会做一份贡献,这样,生命才有价值。”他说。

另一原因是正义感。他当年在企业中担任工会干部,走访了很多职工,对那些生活窘迫的弱势群体,崔盐生很有感情,并由此产生了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弱势群体需要有人替他们说话。而他,愿意当这个代言人。水电费、燃气费、有线电视费,这些费用即使小幅上涨,对贫困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开销。以往这种听证会,“任你反对声声,我自涨价不动”,以至于大家戏称:听证会干脆改名叫涨价会。但是2004年6月,“浙江省居民用电价格”听证会,崔盐生等一千群众代表的呼声起了作用,涨价被推后。

当然,这样提气的事儿也不是每次都能碰上。崔盐生惋惜却不怨愤、不灰心。他安慰自己:这次是走过场,下次呢,说不准那些领导真是来听群众意见的。于是,他回去继续好好准备下一次的听证会。

孟浩然的资料范文第5篇

勤学不辍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1944年3月,佟培基出生在开封一个普通的家庭,他从小学习就刻苦努力,成绩优异,但由于家境贫困,读完高中后不得不辍学。

1963年,佟培基应征入伍在部队当汽车兵,每月只有5元津贴费,但是他仍然坚持读书。白天,他细心观察战士的生活,主动和战友们交流。夜里,他伏案疾书,把白天的所见所闻凝聚成鲜活的文字,发表在《报》、《战友报》上。

1968年,佟培基退伍后到开封高压阀门厂工作,担任汽车司机。后调进河南大学车队。工作之余,他见缝插针地读书,每次出车前,他都要到校图书馆借几本书放进车里。到达目的地后,客人去办事,他把车门一关,陶醉在书的海洋里。就这样,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自学了中国古代文学、古代史、古代汉语、哲学、日语等,并做出了一些独到的研究成果,得到相关领域专家的肯定和称赞。1979年,佟培基调至中文系唐诗研究室工作,跟随我国著名唐诗学家高文教授从事唐诗的整理研究工作。

由于涉及的资料较多,唐诗辨伪研究工作难度相对较大,近百年都无较大进展。佟培基凭着刻苦的钻研、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坚韧的毅力,在多年的研究中,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研究论文,填补了学术界的大量空白,把停滞多年的唐诗辨伪研究推向了新阶段。鉴于研究成就突出,1982年,他被破格评定为讲师,1986年又被破格升为副教授,1995年晋升教授。1987年,他的事迹受到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表彰。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来到河南大学,专门为他拍摄了《从司机到副教授》的专题片。

潜心科研

佟培基对学术的严谨态度与刻苦精神以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让老一辈的专家刮目相看。1990年11月,时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的傅璇琮先生向他约稿,请他将清编《全唐诗》的重出误收情况做系统的整理。面对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从1991年大年初二开始,佟培基即“埋头书案,排比史事,钩沉稽异,晨夕笔楮问,以每解一疑为乐,几忘世事”。为了搜集资料,他几乎整天都泡在各种各样的古代典籍中。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全唐诗重出误收考》一书出版了。这部著作对唐代900多位作家的6858首诗歌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是对清编《全唐诗》中的重出误收做的一次总清理,从此被唐诗辨伪界奉为圭臬,是《全唐诗》重出误收诗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已经成为阅读《全唐诗》必备的参考书。接着,他又作为国家古籍整理重点科研项目主编完成了新编《全唐五代诗》的编纂工作。

忘我工作

199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约请佟培基作《孟浩然诗集笺注》,从此他白天给古代文学研究生上课,编纂《全唐五代诗》,晚上进行《孟浩然诗集》的校注工作。在高强度工作的压力下,他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损害。1998年,他开始感到身体严重不适,但他仍然坚持超负荷运转,每天工作到凌晨。终于,他病倒了,经检查被确诊为食道癌。严重的疾病却丝毫没有动摇他进行科研工作的决心,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瞒着所有人继续做他的研究工作,以坚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直到有一天他连饭都难以下咽。

手术之后,他在病床上忍着病痛继续进行《孟浩然诗集》的校注工作。40万字的《孟浩然诗集笺注》,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病榻上完成。2000年6月,这部有史以来孟浩然作品最完善的注本面世了。第二年,这部著作在新闻出版署评选的“全国古籍整理图书奖”评选中获得二等奖。

相关期刊更多

冶金标准化与质量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化工环保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哲学分析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