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孟浩然的古诗

孟浩然的古诗

孟浩然的古诗

孟浩然的古诗范文第1篇

春眠不觉晓

使万物从僵冻和死寂中复苏的春天,给予人们多么大的欢欣和灵感!古往今来,讴歌春天的诗歌何止千万。但,恐怕没有比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689-740)的《春晓》更使人感到春的存在和对春的感激之情的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看来是诗人早期作于他的家乡襄阳或浪游江南时的作品。诗人从睡梦中一觉醒来,忽然听到窗外处处鸟儿在欢唱。这才知道天已亮了。可惜昨夜的一场风雨,不知给春花带来多少灾难。但幸而天已放晴,鸟语花香的春光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这不是几乎每个人在春天的早晨都可能有过的心境吗?经诗人如此简练而巧妙地说了出来,给人以一种特别清新而亲切的美的感受。

在唐代诗坛上,孟浩然与王维齐名,史称“王孟”。他们以擅长写山水田园而自成一个流派。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为领略诗人在作品中多次吟咏的景物风情,我到孟浩然的栖隐处探访。襄阳创建于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作为古城而显示她往昔的光荣的各种历史遗迹,比比皆是。《襄阳县志》在名士孟浩然一条下载有:

“孟浩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开元末,病疽卒。”

内容甚为简略,其中记述两则逸事,可以看出孟浩然的为人性格和生活道路。

一则说,在京师时,他的诗友王维邀他入内署。忽而玄宗皇帝来了,孟浩然赶忙躲到床下去。王维不敢隐瞒,只好以实相告。玄宗说,我听说过孟浩然的名字,但未曾见过面,为什么要躲起来呢。玄宗诏示他出来,问他有何近作。他参拜后,就顺口吟起他的那首《岁暮归南山》来。当吟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二句时,玄宗不悦,说,“是你不求仕进,并非是我抛弃你,何故诬赖我!”孟浩然因此栽了个跟头,失掉了作官的机会,被玄宗放还了。

另一则说,本州采访使韩朝宗慕孟浩然的诗才,约他同到京师去,有意要向朝廷推荐他作官。当行期到时,孟正与一位朋友在开怀畅饮。韩派人来催他走,他不高兴地呵斥说:“不见我正在饮酒么,管别的罗嗦事干吗!”韩朝宗一怒之下就独自走了,孟浩然对这件事始终没有悔意。

对第一个故事,文学史家早存怀疑。理由是王维小孟浩然十二岁,孟四十岁游京师时,王作的官还不够大(另一说王当时并不在京师作官),皇帝不可能到他的官署去。但是,有人又考证说,孟浩然碰见玄宗栽了跟头,是确有其事的,只不过地点不是在王维的官署,而是在别的更合适的地方,如文人聚会的集贤院或张九龄(一说张说)的丞相府。

江山留胜迹

只活了五十一岁的孟浩然,除了在一个短时间内作过张九龄的幕僚清官外,他终生是个布衣(老百姓),长期过着隐居和浪游的生活。

孟浩然传世的作品不多,一本薄薄的《孟浩然集》只收录了他的二百一十八首诗。他长于五言,绝大部分是描绘山川田园之美的寄兴感怀的五言诗。在他的最脍炙人口的诗作中,有一首《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岘山,一名岘首山,在襄阳南郊。鱼梁洲,在岘山下的襄江(汉江在襄阳的一段)中。梦泽,即云梦泽,古代的大湖,位于湖北湖南之间,包括今天的洞庭湖,今已大部变为陆地。羊公碑,纪念曾镇守过襄阳的西晋名将羊祜的古碑,见者每每堕泪,因又名堕泪碑。诗的大意是说,诗人登上岘山,放眼山川形胜,纵观英雄历史,不觉潸然泪下。诗意自然清逸,写来似乎毫不着力,这就是孟诗最大的优点。

岘山是襄阳的一大名胜,自然成了我首访之地。

岘首山高不过五十米。我们缓步登上山顶。上面是一块小小的平地,四周留下一圈古建筑的屋基,到处是残砖碎瓦。很显然,作为十年动乱的代价,原有的一座砖亭,连同那块读之使人堕泪的古碑,早已荡然无存了。据说,襄江在唐时是沿着岘山而流的,现在的河床已北移很远;原来江中的鱼梁洲已与陆地连成一片,变成现在的鱼梁坪了。孟浩然隐居的鹿门山,在江的对岸,离此东南尚有三十华里。到那里去,必须渡江,经过鱼梁洲的古渡口。想来当年孟浩然定然是经常渡江来往于鹿门山与襄阳之间的吧。但江流的水势经常改变,因此渡口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这样一来,要找当年孟浩然走过的渡口当然是不可能的了。我站在今日的渡口,望着对岸远处的一抹青灰色的远山――孟浩然当年隐居的鹿门山,我随口朗诵起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来:

“山寺鸣钟昼已昏,

鱼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庞公,东汉隐士,曾隐居鹿门。幽人,是诗人自称。诗中流露出诗人的仰慕先贤以及隐居生活的闲适和自得其乐的心境。

把酒话桑麻

今天的鹿门山,已建成一个大林场。在林场主人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残存的几块碑石。残碑都是明、清两代的遗物。有几块后人写的诗词之类的石刻,镶嵌在墙壁上,为了便于保存和浏览。有几块则倒在或倾斜地立在地面上。从漶漫残缺的碑文中,我们大致可以获得这样一些资料:这里最早是建于东汉的一座道观,叫鹿门观。西晋时改为万寿宫。当时有屋宇五百余间。唐以后,又改为三高祠。所谓三高,即指三位高士――东汉的庞德公、孟浩然和晚唐诗人皮日休,都曾隐居于此。

现在的古建筑是清代遗留下来的,当地人都管它叫鹿门寺。

至于鹿门名称的来历,县志上曾有记载:“东汉建武中(公元25―56年),(光武)帝与(襄阳侯)习郁梦见山神,命郁立祠于山,上刻二石鹿夹道口。百姓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

我们看见该庙的两头石鹿,少尾缺腿地与残碑倒卧在一旁。

这里既然是三高祠旧址,按照我国立祠的习惯,

可以推断,孟浩然当年隐居的地方大概就是在这一带了。后来,林场场长带我们去参观了屋后从岩缝间涌出的一股清泉,及山上的一个象一间卧室般大小的岩洞。隐居的人必不能离开泉水,而岩洞据说是孟浩然当年的读书处,这就更进一步证明了孟浩然当年的栖隐处,很可能就在这里。

在漫长的封建帝王时代,中国的士大夫总是以入仕作官和退隐山林为形似对立实则统一的两种处世态度。孟浩然的仕途遭阻以后,隐居山林是他合乎逻辑的必然归宿。在孟浩然生活的那个世事纷争、战乱频仍的时代,鹿门山的确是一个隐居的好地方。不用说,这里的自然景色,对他的恬淡清逸的诗风,必然产生过不可估量的影响。

林场的热情的主人,用他们自己生产的东西,给我们准备了一顿美味的午餐。桌上摆满了各色菜肴,主人还拿出了一瓶白酒,说:“你们来探访古代诗人的遗迹,不喝酒是不行的呢!”

席间,我透过门窗,望见远处的青山绿树,近处的花圃麦场,不禁想起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诗《过故人庄》来: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日,即阴历九月九日。按我国古习,当日必登高饮酒赏菊。这是孟浩然的一首很著名的田园诗。诗中的意境,在过了一千多年的今天体味起来,还是韵味无穷哩。

江山空蔡州

孟浩然在唐时就有很高的诗名。有一则文苑纪事说,浩然四十岁初到长安,在太学赋诗,他的诗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曾令四座叹服。

他和同代的大诗人如李白、王维等都过从甚密,并时相唱和。李白写过一首《赠孟浩然》的诗: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诗人尊称浩然为夫子,对他的鄙弃仕宦,迷恋山林,以诗酒自适的高尚品格极度推崇,并以“高山仰止”这样的古诗来表示对他的敬仰。

杜甫在他的《解闷十二首》之六的诗中说,“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王维到襄阳来拜访浩然,惊闻他已故去,便写下一首《哭孟浩然》的小诗: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孟浩然的古诗范文第2篇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乃天下之壮观,诗人之胜域,游客之福地。今人从左侧的坡道拾级而上,可见道门两侧立柱上,镌刻有书写过《岳阳楼记》的清人张照的联语:“南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重山。”而在古代,岳阳楼两侧大书的是两副诗联,其一是杜甫《登岳阳楼》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另一联则是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它们是何年何月高书于其上的呢?元人方回在《瀛奎律髓》中选录并提及孟浩然之诗,说:“予登岳阳楼,此诗大书左序①门②壁间,右书杜诗,后人自不敢复题也。”即使从元代算起,这一景观至少在800年前就闪亮登场了。

孟浩然与杜甫的上述诗句,是壮哉洞庭的诗的注册商标,纵然有诗胆大如天的后人敢于复题,如刘长卿有“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之句,元稹有“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之语,许裳有“四顾疑天地,中流忽有山”之辞,但都无法颠覆前贤。且不要说诗圣杜甫的大作了,孟浩然之诗也是高踞众生的心头不可取代,千百年来风雨不动安如山。

湖北襄阳人氏孟浩然,是盛唐时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王维齐名而号称“王孟”。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为相,孟浩然希求援引,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一作品是所谓“干谒诗”,唐代的文士常呈献自己的诗文请求有力者援引,但它的巨大的知名度,绝不是因为后半首中希望当权者引荐的寓意巧妙自然而不卑不亢,不像是某些想往上爬的小人低声下气人格卑劣,而是因为前四句确实不同凡响。如果没有前四句永恒性的轰动效应,这首诗很可能就会在历史的长河里消失得无影无踪,连泡沫都没有一个。

这首诗的前四句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其主要的艺术奥秘就是大小相形,巨细相衬。在诗歌创作中,既要有如椽大笔写出大的境界(大景),也要有精细的笔墨写出小的景观(小景)。一味粗豪,就会空无依傍,大而无当;一味工细,则易流于琐屑,格局狭窄。只有概括“大”而刻画“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才会大而不空,小而不碎。尤其是要创造出壮阔雄浑的意境,更非单打一的“大景”所能奏效,而必须注意以“小景”去衬托。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如杜甫的“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咏怀古迹》),如余光中咏汉代的名将李广:“两千年的风沙吹过去/一个铿锵的名字留下来”(《飞将军》),如洛夫写唐代名诗人李贺:“哦!好瘦好瘦的一位书生/瘦得/犹如一支精致的狼毫/你那宽大的蓝布衫,随风/涌起千顷波涛”(《与李贺共饮》),均是如此。而孟浩然此诗,就是艺术上的大小结合、点面相映的典范之作。

孟浩然首先写俯视所见,接着写仰视所感。“八月湖水平”的境界本来不能称小,但和“涵虚混太清”相较,前者景小而后者景大,因“太清”就是“天宇”之意,这样大小交融,巨细映照,视觉艺术效果就十分强烈。诗人如此起笔已不同凡俗了,但他觉得还不足以为洞庭写照传神,于是百炼精金,化为颔联光芒四射的诗句。古代有二泽,江北为“云”,江南为“梦”,颔联的出句着眼于“云梦泽”这一个浩浩荡荡的平面,一个“蒸”字,诉之于视觉,写足了洞庭的浩瀚风神雄伟气派;颔联的对句落笔于一个相对狭小的实体“岳阳城”,一个“撼”字,不但诉之于听觉,也因“通感”手法的运用而诉之于触觉,补足了洞庭湖摇山撼岳的巨大力量。出句写“气”,对句写“力”,前者景大而后者景小,大小映衬,相辅相成。大因小而神气充塞,小因大而精神飞动,构成了一幅大小相形而多姿多彩的可以传之千古的图画。后来者写洞庭虽然不乏好句佳篇,但从大气魄大手笔而言,只有杜甫一人能与孟浩然分庭抗礼甚至后来居上。

孟浩然的古诗范文第3篇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特有的文体形式——文包诗,其中的文为诗歌的意境做了大量的铺陈,使得诗歌的情感丰沛自然,水到渠成;而诗又为文章的铺陈做了终结,使得文章有张有弛,疏密有度。教学中如何将诗文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那烟云迷蒙的千年送别,领悟两位诗人的真挚友情,又能从文包诗的形式中自读自悟,积累并习得语言,是我要思考的问题。

一、想画面,品人物

学语文,贵在想象。《黄鹤楼送别》一开头,便展现了三月之景。文中采用了两个充满色彩的词语:繁花似锦、烟雨迷蒙。这是送别的外在环境,也是情感自然生发的客观环境。古诗向来习惯用铺陈的艺术手法来渲染情感,这两个词语便是对诗歌情感的铺陈。此情此景,不必说那多情的诗人,就算是我们普通人,又岂能不动心?

师:读前面几个小节,合上课本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生:到处都是盛开的花,天空中还下着蒙蒙细雨,两个人站在黄鹤楼上。

虽然正是春意盎然的三月,但在这有着淡淡愁绪的黄鹤楼上,即将分别的两个人,有心赏景吗?若是在以前,两人又当如何呢?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有何交集呢?

学生根据资料,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相识和相知的过程。李白被世人称为诗仙,生性豪放洒脱,对隐逸之士素来敬重有加。而孟浩然与李白相识时,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喜好隐居山林,被人称赞“骨貌淑清,风神散朗”。他在襄阳隐居时,常携书和酒漫步山林,李白敬仰已久便去拜谒,两人一见如故,此后便诗酒同欢,志同道合。两人的愿望是笑傲王侯,超然物外。

学生再次想象画面,想当年两人在黄鹤楼上,举杯吟诗,快意文字,是多么快乐。而如今,满目繁花犹如锦簇一般,但两个人的心又怎能回到从前呢?此刻,两个人又会说什么呢?

师: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

生:什么也不说。离别就在眼前,谁也不愿意提起。

学生从文中找到句子“一会儿远眺江上,一会儿仰望蓝天”,看似在赏景,实则黯然神伤。

二、读字眼,会文意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字入文,由文会意的过程。对文本字眼的捕捉,是语文能力的体现。文中对李白和孟浩然的离别告白,进行了细腻的描写。

师:读读后面的几个小节,找出李白依依不舍的句子。

生:“他终于举起杯来,说道:‘……满饮此杯。’”

师:请你找出最能表达李白心情的词语。

生:“终于”、“敬仰”、“满饮”。

在李白的心中,孟浩然既是朋友,又是师长,虽然比他年长12岁,又是诗坛的领袖人物,却是与他志趣相投的知己至交,此刻远别,不知何时再见,又不知生死如何,内心的情感奔涌而出。“终于”表现出李白不愿离别却终须离别的无奈,他举杯要好友“满饮此杯”,代表他想说的、想要表达的,都在这一杯满满的酒中,表现出惜别的豪情。情深酒浓,唯有一饮而尽,才算是不辜负他这一番深情。

李白临别对孟浩然的一杯酒,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呢?学生谈到了“敬仰、兄长、老师、人品、诗品”等词。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感情,是建立在高洁的人品、洒脱自由的诗品上的。孟浩然为人爽直,也颇有风骨,这也正是李白欣赏仰慕的地方。那么孟浩然一饮而尽,又代表着什么感情呢?学生从中抓住字眼来细细体会:“永世不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李孟两位大诗人一饮而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那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他们慷慨乐观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两个人的对白,将黄鹤楼的送别推向了高潮。

三、思意境,悟深情

古诗词中常有蕴藉深厚的意境,令后人称颂不已,而《黄鹤楼送别》中营造的离别深情尤为出色。诗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春景图,看似生趣盎然,但因为首句的“故人西辞黄鹤楼”,使得诗歌中蕴含了淡淡愁绪。

学生根据文章的描写进行比对,走入古诗的意境:长江边繁花似锦,烟雨迷蒙,而黄鹤楼飞檐凌空,岸边杨柳依依,烟波点点。这些景色描写都只是情感的抒发和表达的铺陈而已,最终留在世人心中的还是那挥不去的离愁,诉不尽的深情。

孟浩然登上了船,李白就站在岸边,此时李白内心的情感有何变化呢?为何只看到滚滚的长江水?

生:因为帆船消失了。

师:长江上来来往往那么多船只,为何用“孤帆”呢?

生:从李白伫立凝望不肯离去的身影,可以看出他对孟浩然的惺惺相惜的深情。两个人心心相印,而今一人别去,那么他无疑成了孤飞的大雁,一个“孤”字传达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

孟浩然的古诗范文第4篇

嘉兴市秀洲区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 徐如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

2.通过理解、诵读,想象、体验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背诵古诗,培养主动积累古诗的习惯。

教学过程

01课前谈话,积累古诗

1.在我国历史上,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是个诗的国度,有着成千上万个诗人。其中名气最大的是谁?李白。他的诗歌,我们学习了不少,一起回顾一下(出示,齐读):

《静夜思》(一上P7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赠汪伦》(二上P116):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庐山瀑布》(二下P76):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三上P8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古月朗行》(三下P95):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2.李白的这五首诗歌,你能把它们分成三类吗?(可以按照写“月亮、景色、赠别”等分类,只要言之有理,最终落到“赠别诗”)

3.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赠别诗”(板书:赠别诗)

02揭示课题,感知诗意

1.【出示课题】齐读《黄鹤楼 送 孟浩然 之 广陵》。谁能说说这些画线词语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黄鹤楼:楼名,在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地处长江中游。

送:送别。

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是李白的好朋友。当时,孟浩然的名气比李白大一些,他比李白大12岁。

之:去,到。

广陵:扬州的别名。

2.联系作者李白,谁说说题目的意思?(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在黄鹤楼上,大诗人李白送别好朋友孟浩然,他要到东边的扬州去。

3.“鹤”笔画较多,“孟、浩”“陵”要求会写。请工工整整地填写人名、地名【出示“地图”】评价。

黄鹤楼  孟浩然  广陵

4.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100页,大声朗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音乐】

(1)读诗歌,刚才老师提出了两个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其实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读出停顿、读出节奏。你认为自己达到了哪个层次?自己再试一试。

(2)检查:请“读正确”的同过来读……(自评)【正音】孟、陵;

再请读流利的同学读……(自评)

最后请读出节奏的同学读……(自评)

(3)【出示题目和前两句】研究题目与前两句诗的关系:

相同的是什么?(地点、人物、事情)

不同的是什么?(第2句诗中有时间“烟花三月”,指春天时节。“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想浮动的烟雾。

烟花三月好时节,万紫千红总是春。游玩黄鹤楼的人们一般都是什么心情?(兴奋)然而此时此刻,李白却要在此与好友孟浩然话别,心情又会怎样?(伤感)伤感表现在哪里呢?

03想象情景,感受别意

1.我们到诗歌的第3—4句里找一找。(学生自读)

2.这两句诗写的是什么?是李白的所见、所闻,还是所感?找出依据(“见”)

3.李白“见”到了什么?孤帆——远影——碧空尽——天际流

你认为他站在黄鹤楼上,送了多少时间?

4.(出示插图),想象刚才在黄鹤楼上话别的场面(学生说话)

此时此刻,你最想读的是哪两句?——这就是”寓情于景”。

5.这首古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齐读。再读,边读边想象送别画面,争取背出来。【配乐】

6.检查背诵。

04拓展深化,体验深情

1.出示:《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读。

2.这两首诗都是李白写的。写作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1)“赠”“送”:汪伦送李白,表示感谢;李白送别人,表示留恋。

(2)形式:歌送;目送。

3.两首诗中,相同的是什么?

(1)离别之情;(2)感情的依托都是“水”。

4.这节课马上要下课了,老师也要和大家告别了。你们准备怎样送别老师呢?不用歌送,也不用目送,就写几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吧。

(出示古诗,要求选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

孟浩然的古诗范文第5篇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过故人庄》。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主要作品有《孟浩然集》《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等。他的山水田园诗成就颇高,是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人诗风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

(来源:文章屋网 )

相关期刊更多

冶金标准化与质量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化工环保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哲学分析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