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木工程实习个人总结

土木工程实习个人总结

土木工程实习个人总结

土木工程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概论 教学 工程美学教育

前言

为了配合教育部对本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设《土木工程(专业)概论》课,旨在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新生进行专业启蒙教育。几年来,土木工程专业由单一的建筑工程正向着更广泛的“大土木”工程方向发展,如何适应更高层次上的“大土木”工程的教学要求,需要进一步整合与扩展《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进行了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1.在“大土木”工程基础上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包涵的范围非常广泛,如建筑工程、铁路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海洋工程、水利工程、港口、码头工程、环境工程等。在这一“大土木”工程范畴内,应构建更宽泛的知识结构体系。经过精心筛选,结合本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整合与扩展,形成了简明、实用、合理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土木工程专业概述、土木工程的内涵与发展历史、土木工程中的材料、土木工程的力学与结构概念、各类土木工程概述、土木工程中的灾害、木工程的展望、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安排与学习方法。这些教学内容安排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土木工程的类型及其各类工程领域的基本内容和发展情况,初步具备土木工程建设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进程安排,明确教学要求与努力方向,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理念,为学生今后积极主动地学好本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注重对学生工程意识与专业素质的培养

土木工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比较强,要求工程技术人员要具有很强的工程意识和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有待于日后不断学习与实践训练得到充实,而工程意识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集专业知识、技能、经验、甚至是教训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综合素质。在现阶段,学生还没有积累足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主要是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工程概念并从专业角度理性分析问题的意识。例如:在讨论房屋工程的建设过程时,介绍它包括规划、审批、勘察、设计(建筑、结构和设备)、施工、验收、交付使用等阶段,使学生清楚工程建设的过程是各部门、多工种全面协调合作的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建立统筹整体、协同工作的大局意识。工程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而要理论联系实际,灌输实际工程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思想,使学生对土木工程有一个感性认识,形成一个完整的工程概念,树立专业的思维方式,为工程意识逐渐形成日后的自觉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适当引入工程美学教育,突出“美学育人”的功能

当今中国理工科高等教育中美学教育缺失现象比较严重,人们一提到土木工程,就认为是“土”和“木”的简单结合,仿佛我们培养的就是“又土又木”的工匠;土木工程冰冷、死板的外表使人们似乎处于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缺少艺术气息。其实,土木工程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品;工程技术的实践过程也是艺术的创作过程,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应适当引入工程的美学教育。通过史诗般的土木工程发展史、大量丰富的世界著名建筑典范、千姿百态的桥梁工程、功绩卓越的建筑大师与桥梁专家的不凡人生来激荡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些静止的建筑与桥梁工程犹如凝固的音乐,与人文历史相结合,增加工程教育的“文化”内涵,突出“美学育人”的功能,学生从中既领略了工程博大精深的艺术内涵,又树立了实用与审美、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工程设计理念。

4.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土木工程概论》课的内容繁杂,涉及面广,图片丰富,叙述性强,如果以课堂灌输的方式教学,不仅教师讲的口干舌燥,而且学生听得枯燥乏味,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关键是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4.1 利用多媒体教学

以多媒体为载体,通过丰富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素材实现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的结合,使学生对土木工程的知识结构、应用领域和发展动态能够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和感知。制作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课件,通过大量直观明了的图像配合抽象内容的叙述,并结合参观进行现场教学,如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如土木工程模型室、材料样品室、施工工艺操作实践教学基地等);或者通过参观校园内的现有建筑及建筑工地现场等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的工程意识得到极大提高。其次,可观看与土木工程有关的DVD录像片,欣赏优雅闻名的悉尼歌剧院、令人惊叹的埃及金字塔、气势恢宏的故宫建筑群、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融合最前沿技术的奥运场馆(鸟巢、水立方)等,这些古今中外优秀的工程范例深深吸引着学生,激励学生为之奋斗,既对学生进行了工程美学教育,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社会责任感。

4.2 结合问题式教学,使学生养成查阅文献的学习习惯

“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使师生间缺少必要的互动与学生的独立思考,况且学时有限,学习知识光靠老师课堂传授是远远不够的,采用问题式教学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如古代土木工程离我们较远,讲起来比较抽象、乏味,若提问:山西应县木塔为何历经多次大地震仍完好无损?埃及金字塔在历史上有什么作用?古人是怎样开采如此巨型石材的?又如何建造高程如此精确的工程的?这些问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留些问题让学生课后解决,如在“土木工程中的灾害”之“地震”一节中,在讲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抗震防震的方针及措施等问题后,联系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再让学生回去查阅5.12四川汶川地震的发生原因、强度等级、危害范围、社会影响(包括心理方面)等文献,并思考今后如何防震减灾,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应肩负起哪些社会责任等。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将课本知识融会贯通,学会汲取前人或他人的知识,提升理性的思维能力;并通过撰写读书报告或总结报告,训练学生写作的能力,为今后书写摘要、论文、报告等文章奠定写作基础,养成遇到问题查阅文献的学习习惯。

5.结语

总之,《土木工程概论》课的内容十分庞杂,而实践性、综合性又强,需要在“大土木”工程要求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引入工程美学教育,通过现场教学和参观等实践环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工程脉络,具备初步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顺利迈进专业的大门。

注:本文作者宿晓萍为在读博士。

课题项目:本谭题得到吉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支持,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支持。

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概论;翻转课堂教学法;教学改革

引言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是1998年7月教育部重新修订并正式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后,在“大土木”框架下我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新增的专业必修课程及其他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1].旨在帮助土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新生了解土木工程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熟悉土木工程所涉及的工程范围;掌握土木工程的基本结构形式和工程建筑形式;掌握房屋建筑、道路、铁路、桥梁、水利水电、地下结构、特种结构等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了解它们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了解土木工程中计算机的应用和工程管理的规范;了解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课程设置、就业前景以及职业规划等内容,以便学生尽快了解并热爱这个行业,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2].由于土木工程概论在整个学科体系的重要性,一些高校相继开展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探索,已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3-6],值得借鉴.但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教学带来的冲击和机遇,探索适应这一新形势下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非常必要和迫切.笔者结合海南大学教学改革实践项目,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及创新.

1课程教学中现存问题

《土木工程概论》作为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一门开设历史较短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方面都不太成熟,存在诸多问题.

1.1专业知识宽泛,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

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入门的概论课程,决定了该门课程专业性较强,而且涵盖的领域极为广泛,涉及土木工程材料、基础工程、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桥梁工程、港口工程、地下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给排水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建设项目管理、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等诸多方面内容.因此,比较合理且有效的做法是采取不同学科多位骨干教师共同授课的方式,每位教师讲授自己最擅长的学科方向,共同完成土木工程概论的教学任务.但我校的实际情况是土木工程专业面窄,教师的专业背景接近,而且每位专业教师都肩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很难建立一支具有不同学科背景且实践经验丰富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团队.因此对于独立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师,应不断拓宽专业知识面,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并自觉探索和尝试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技术手段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1.2内容较多,课时较少

对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设置,参照《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指导,各高校根据各自的办学历史、专业设置和发展定位的不同,在教学内容取舍、学期安排及课时设置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开课时间一般为大一或大二期间[7],课时多则36学时[8],32学时[9],少则16学时[2].我校的具体安排是开课时间为大一第一学期,课时24,选用上海大学叶志明教授主编的《土木工程概论(第三版)》作为教材,该教材专业知识覆盖全面,共设15章,课程进度基本上是每次课(90分钟)要讲一至二章的内容,对于知识点较多的章节像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及桥梁工程等课时尤其紧张,采用传统的教师逐个知识点讲解的方法,学生很容易疲惫,跟不上授课进度,教学效果较差.

1.3考核方式简单

对于课程考核方法,过去我们也和许多高校一样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开卷或闭卷)或写课程论文的形式,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或课程论文占70%.因此存在考前突击死记硬背或论文抄袭现象,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的积累,掌握知识的牢固性大打折扣.

2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引入

鉴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考虑该课程专业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常识性知识较多的特点,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及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活动,笔者尝试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进行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讲授方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翻转课堂”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与以往的网络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优势在于将布鲁姆的认知层次清晰分开了[10]:简单的记忆,理解,运用被放在课下,而高层次的综合运用和创新则可以在课上发生.这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克服了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课堂教学压力大,老师没有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没有时间对所学知识深刻理解,从而将所学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才能或能力等缺点.近几年,翻转课堂教学法在国内外很受热捧,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涌现出不少成功案例[11-14].但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的研究未见报导.相比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翻转教学需要教师花更多的功夫,进行全过程的教学设计,许多翻转课堂的论述都只是提出了大体的操作策略,而不同的学科和学习项目在实践操作中又各有区别.

3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总体设计

3.1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学过程注重知识的传递,更关注学生的吸收内化.过去教学因为学时有限,只重视学习过程第一步即“知识传递”,忽略了第二步“吸收内化”.翻转课堂教学法通过学生课前对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了解及学习,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分析、评价和创新能力.

3.2教学视频及课前学习资料的准备

课前学习资料除了老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视频外,还包括经典的或时效性很强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纪录片、视频资料、工程案例和土木领域代表人物、专家学者简介.如英国国家地理频道推出的系列纪录片“伟大的工程巡礼”、央视的“超级工程”、Discovery的“无敌建筑”“工程大突破”、“建筑奇观-亚洲篇”及“建筑哲学”等,以及“911”恐怖袭击世贸大楼的倒塌、汶川大地震和“威马逊”台风等视频资料.工程案例包括中国古代的都江堰、赵州桥、现代的水立方、鸟巢、国外的比萨斜塔、帝国大厦以及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等.土木工程领域的代表人物、专家学者介绍包括北宋的李诫(《营造法式》的作者)、近代的詹天佑以及现代的茅以升、林同炎、刘恢先和李国豪等.教学视频的录制采用技术水平要求较低的录屏方式制作,并且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每课次按照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制作3~4个教学视频,内容尽量简短精悍,以保证每个视频播放时间不超过15分钟.总之课前学习资料既包括基本教学内容,又包括激励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系统,使学生可以在课下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对于像土木工程概论这种常识性内容较多的课程学生完全可以出色完成任务.

3.3课前学习任务单

课前学习任务单可以使学生明确课前需要完成的自学内容,其设计与课前学习资料紧密配合,并考虑课堂活动中学生应提前做好的准备.因为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所限,教学视频中无法穿插与视频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给出答案,以帮助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及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学习任务单中明确学生每观看完一个教学视频应完成的任务,并给出具体的评价办法,从而作为考察学生课前学习效果的依据,并在课程平时成绩中予以体现.

3.4课堂组织

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要完成从“讲台上的圣人”到“学生身边的导师”的身份转变,教师要少讲、精讲,把课堂教学的时空留一部分给学生.结合课前学习任务单及课前学习资料在课堂中组织问题讨论、课前学习心得交流及案例分析等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演讲、展示台、交流、论文等方式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自学体会.实践经验表明课堂活动一定要与课前学习任务单相联系,这样既可以鼓励同学们认真自学的态度,又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保障课堂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真正使课堂活动助力和展现学生教学内容的“吸收内化”效果.

3.5课程考核

翻转课堂教学法,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积累及课堂教学的参与表现均作为课程考核量化内容.具体做法是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各占50%.平时成绩中考勤、教学视频及网络资源学习记录、课前任务单完成情况、课堂讨论及专题研讨表现、课程论文或报告各占10%;期末考试采取开卷形式,除了考核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概念外,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结合地域特点或时事热点,设计灵活,如琼州海峡跨海大桥建设之我见,海南国际旅游岛基础设施建设意见等,为考生回答问题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有利于考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

4结语

“土木工程概论”作为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影响深远.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讲授方式进行变革,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开启个性化学习之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叶志明.土木工程概论(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卓德兵.工程实例教学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课程教材改革,2014(5):117-118.

[3]何忠明,胡庆国.高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100-101.

[4]刘建华,付宏渊.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特点及教学探讨[J].中国青年科技,2009(4):111-113.

[5]韩森.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建设的思考[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11):177-178.

[6]郑元勋,蔡迎春.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1):62-65.

[7]方薇,李盛.“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68-71.

[8]李泽波,张文波.《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1):260.

[9]刘胜兵.“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及考试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31):70-71.

[10]胡天硕.翻转课堂在中国教育中的可行性如何[DB/OL].

[11]粱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1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13]董晶,郭桂真.昌乐一中翻转课堂专题[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7):3-17.

土木工程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目前,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都高度重视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人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通过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①。国务院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2020年建立健全?n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②。

土木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1],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该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课程设计、施工实践训练、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时间大约为40周。如何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土木工程师,已成为大多数地方高校土木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文章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进一步探讨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优化的途径和方法。

一、以社会对人才需求为目标,理清专业发展总体思路

满足社会需求是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木工程市场对人才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图1是桂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2001年―2015年就业领域变化情况,从2005年开始,就业格局发生明显变化,职业类型由“勘察设计型”为主,转变为“施工建造型”为主,就业种类由“集中”到“宽泛”,由单一“专业技术型”转变为“技术-管理复合型”等。图2是桂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2000年―2015年广西区内就业变化情况,图中可看出广西区内就业比例逐年增高。地方用人单位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和人才知识、能力结构要求呈现以下特点:

(1)人才需求呈多样化趋势。应用技术的科技含量日益增加,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务实,更有针对性,也更加迫切,既需要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应用型人才。

(2)人才的专业知识面要宽。应用型人才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基层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的工作专业划分不太细,且比较综合,需要的是工程一线技术把关的技术人才,要懂设计、施工,还要会管理,这就要求技术人员知识面宽。

(3)应用知识于工程的能力强,上手快。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除了要有本专业各领域的技术知识外,还要有相应的管理和经济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和素养,以及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等。

这一系列的变化和人才需求特点,其核心是强调本专业的毕业生需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对传统培养方案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变化,成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课题。

在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中,明确要求参评学校办学思想明确,办学特色鲜明。结合自身特点,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确立以地方经济建设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区域特色的培养方案。为此,从2005年开始,调整专业发展模式,试办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以区别于传统的普通本科专业。2009年,普通本科停止招生,土木工程专业全部调整为应用型本科。

二、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从思想上已非常重视实践课程的教学,在办学思路以及新的培养方案上均有体现,但对地方本科院校而言,由于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学术水平等各方面的制约,其实践教学环节仍然不能完全适应地方人才需求的变化,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片面强调宽口径与通识能力的培养[3]。在“大土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部分学校过多强调宽口径教学,试图培养土木工程各方向如道路桥梁、房建、岩土、工程管理等无所不能的全才,结果重点不突出,目标不明确。学生虽然学了很多课程但没有时间和精力真正掌握专业知识技能。

(2)实践教学条件不足。学校的教学设施建设跟不上扩招速度,实验仪器设备数量上和质量上无法满足学生掌握新技术新技能的需求,同时,认识实习、地质实习及生产实习等需安排在校外的实践课程,受实习地点、施工现场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以及实习经费投入不足等影响,实践教学缺乏深入性、工程性和创新性。

(3)“双师型”教师缺少[4]。面对学生的急剧增长,师资的缺乏,一些学校加大了引进教师的力度,但引进教师研究生毕业直接走上教师岗位,工程素质和实践锻炼不足,对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整个过程认识不够,对新规范、新的施工技术缺少了解。而学校的年度考核、职称评定也是以科研为主,缺少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评定,客观上造成教师不重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从而指导学生的效果也不佳。

(4)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不够健全[5]。与理论教学保障体系相比,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尚缺少严密、科学、系统的管理、考核机制,使一些实践环节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5)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内容陈旧[6]。与课程配套的实验为演示性,并编制了内容详实的指导书,学生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毕业设计的题目结构型式单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大部分只需按部就班即可完成相关实践内容,其设计计算能力未得到有效锻炼,未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甚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大量相互抄袭的现象,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发展和提升。

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和改革

根据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发展总体思路,参照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要求[7],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调整,建立了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平台课模块及专业课模块三个构成体,在具体教学内容上,扩大施工类、工程经济、造价及项目管理等教学内容,显著增加了实践性教学环节比重。生产实习环节的时间由4周调整为10周,并新增土木工程综合实践训练4周。土木工程专业是培养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造价师的摇篮,不同类型的工程师所要求具备的基本工程素质有所不同,为注重专业教育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合理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大一至大二为 “大土木”,不分方向,到大三时进行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岩土工程三个专业方向的选择,专业方向不同,培养方案也不相同,既要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又要做到“强应用、高素质”,使教学不仅服务于工程师基本素质的共性培养,更能用满足专业工程师的个性培养需要,构建符合国家规范要求的“厚基础、宽口径、强应用、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针对该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深化第二课堂教育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和优化,以进一步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构建产学研结合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指生产、教学与科研相互合作的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学校、企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可以提高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并为学生的就业开拓渠道;企业通过该平台可以选择优秀的毕业生作为人才储备,同时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合作,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更进一步了解行业动态,使自己的科研内容与行业需求有机结合;学生通过该平台,在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联合指导下,在真实工程环境下开展各类实习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接?|到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锻炼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还可以提前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学习企业文化,提前适应和融入企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了解企业运行机制,培养自己的职业修养,提高职业道德,缩短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期。2012年以来,学校在加强现有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依据行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利用学校的地方行业优势和资源,同各类工程设计院、施工单位等优秀企业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系。目前已与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广西盛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华蓝岩土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化学工业桂林工程有限公司、广西华蓝工程咨询管理有限公司、广西建筑综合设计院勘察研究分院、广西建筑科学研究院以及桂林市金辉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设计院建立了联合教学实习基地,涵盖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及岩土工程方向的设计、施工和管理,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以专业评估为契机,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

2012年,桂林理工大学迎来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工作,2016年即将迎来复评工作,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工作方针,学校以积极的态度加强了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自2012年以来,通过中央地方共建项目,每年实验室投入资金超过300万元。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拥有总面积达10 000 m2的专用实验大楼,土木工程学科拥有结构实验室、建筑节能检测实验室、岩土实验室、道桥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等。其中,广西岩土力学与工程实验室、建筑新能源与节能实验室为广西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可用于本科教学仪器设备共2 100余台,总额2 000多万元,本科实验开出率100%。试验逐步由演示性、验证性向设计型、综合性试验转变,设计型、综合性试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试件设计、材料预算及购置、试件制作与养护、加载方案以及实验结果分析等全过程,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开放实验平台。在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的同时,学校加大了对校外实习基地经费的投入,今年由实习基地负责人申请获批了每个基地30万元费用,用于基地建设,切实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落到实处,不再流于形式。为弥补土木工程项目施工周期长,对专业技能要求高,安全管理措施严等对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不利的缺陷,学校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加大虚拟实践模式的投入,如购买BIM(建筑信息模型)综合软件,建立专业实践虚拟环境。实践教学通过虚(虚拟实践)与实(实验、实践)两个层次,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先进成果,又发挥传统实践教学具体形象的优势,为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条件。

(三)深化第二课堂教育

古语曾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话虽有失偏颇但也有一定道理,理想的做法应该是在行万里路的旅途中读万卷书。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种专业竞赛,开展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自2012年土木工程专业通过评估以来,学校构建了部级、省级、校级、院级等专业竞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参与人数逐年增加。通过竞赛,发展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学校建立“桂工讲坛”,将行业内专家、学者以及本校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引入讲坛,对学生进行讲座培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效果良好。

(四)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学校出台了实践教学相关制度,建立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实践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网络。修订并完善了《桂林理工大学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桂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基本要求》《桂林理工大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桂林理工大学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建设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指??书的制定、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包括指导教师、实习经费、实习场所等)以及相关的实践效果考核等作了相应规定。为确保每个实践环节落到实处,学校与学院成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实践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网络,每学期之初教学督导组对实践教学大纲、实习计划、实习指导书等主要教学资料进行检查。实践教学进程中教学督导员通过不定期抽查,直接获取实践教学质量信息,院领导通过随机性抽样检查,获得第一手质量信息。每学期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和教学工作座谈会,对教师的授课态度、准备、方法及效果进行评价,收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完备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畅通的实践教学质量信息网络,成为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土木工程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一、引言

远程开放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广播电视大学成立的初衷是立足于利用广播、电视、文字和音像教材、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开创新的远程开放教育模式,是为了扩大高等教育事业规模、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而服务。随着社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远程开放教育为越来越多的学生提供了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1]。全国各地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正进行着深刻的变革。然而,在这一进程中,也暴露出诸如人才培养如何从量的增加到质的提升、信息技术如何与远程开放教育相融合等现实问题。尤其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的广泛关注,以及理工科类专业相对萎缩的现状,均使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石。建筑业是浙江省的支柱产业之一,连续多年在总产值、利税额等指标中排名全国前列,浙江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因此,本文以浙江电大土木工程专业远程开放教育为例,对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展开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代表意义。研究对象为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的师生与建筑企业,问卷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回收有效调查问卷教师55份、学生152份、企业10份,调查范围包括杭州、金华、衢州、丽水、台州等地区。

二、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现状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在浙江电大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充分展现了其“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巨大能量。作为全国电大系统最早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试点单位之一,十多年来,浙江电大土木工程专业的招生规模一直稳居全国前列,一度排名第一。通过多年的专业人才培养,浙江电大土木工程专业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远程开放教学经验,但也暴露出了由于系统性强,导致地方教学中的自主能动性差;资源渠道多,导致管理复杂、整合难度大;教学灵活多样,导致教学效果评价难等问题。因此,为了使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在当前全省高校的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对如何创新浙江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深入探讨。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现代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成熟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来实施土木工程人才教育的过程。与一般普通高等院校相比,既有专业内在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个性。具体到浙江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鉴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既有别于普通高校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又有别于高职高专的专科学历教育,浙江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涵盖了本、专科两个层次的学历教育。根据现代社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主要以技术型和技能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它占人才需求的比例为70~85%的现实情况[2]。我们提出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即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本科层次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调查显示,无论是来自企业的问卷,还是来自师生的问卷,都比较一致地认可专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能满足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这可能得益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科学生多来自一线建筑或相关的企业,入学前就有一定的岗位技能,通过远程开放教育的系统理论学习,能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工作。而本科层次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当前开展得尚不够深入,主要是培养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教养、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的复合型人才,尚需多方位的改革。

(二)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培育为了更好地实现浙江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对比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向多学科、宽口径、综合化的专业发展趋势[3]。我们通过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从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着手,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意识,加强素质教育和应用能力培养”的思路,提出集中力量建设以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与管理为代表的特色品牌专业,以点带面,逐步提高现有的两个本科层次专业、五个专科层次专业的办学与人才培养水平。从近年来招生规模与学生专业选择的统计来看,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占到70%以上,特色品牌专业建设成果显著。单从统计数据上看,也反映出其它专业建设相对薄弱,发展较缓慢,尚未实现我们建设特色品牌专业的初衷。

(三)“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远程开放教育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特点决定了土木工程专业具备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条件,“个性化”人才培养也是浙江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重点。首先,学生利用学校提供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IP课件、CAI课件等学习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展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其次,随着学分制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面实行,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学习兴趣,实现“菜单式”课程选择。再次,由于多数学生入学前原本就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目标非常明确,能够把理论学习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密切联系起来,自觉地进行“个性化”学习。众所周知,在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教师主动探索、具体实施和不断总结经验[5]。这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负责任的教学态度以及极大的工作热情。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电大资源渠道多的优势,恰恰导致了管理复杂、资源整合难度大等问题,反映在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上,难度最大的就是教师资源的整合。

(四)实践教学及其评价体系建设无论是哪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教学都是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而一个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于涵盖省、市、县三级办学层次,并进行垂直管理与指导的电大系统而言,不仅是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更是为了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地反馈的需要。浙江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色:一是从实践形式上,原来以课堂实践、生产模拟实践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课堂实践、生产模拟实践与生产一线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突出生产一线实践的锻炼作用。二是依托浙江电大远程实验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全省范围内实现部分课程的网上实践教学,节约了学生的实践(实验)成本,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率。三是教师与建筑企业技术人员组成实践教学的“双导师”队伍,共同指导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突出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实际效果显著。四是有工作经验的学生与无经验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利用计算机支持的学习环境来共同享用实践资源[6]。

三、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可行性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人才多种培养方式。这就意味着要对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要求。促进创新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电大系统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直接影响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根据中央电大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规划、浙江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结合浙江省建筑产业特点、高等教育政策环境,以及市场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趋势,我们对浙江电大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师(分本校、外聘两类)、专业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围绕“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对于“您在日常教学与管理过程中,对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感到满意”这一问题,样本的回答如表1所示。表1显示,对现有的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持满意或较满意的只占23.7%,大部分教师的满意度不高。因此,我们以满意度偏低的这部分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找出现阶段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实际需求和影响因素。我们对这些教师继续提出“在目前环境下,您是否愿意对现有的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问题,样本的回答如表2所示。表2显示,对现有的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满意度偏低的教师中,愿意进行改革的教师占62.8%,那么在现实环境下影响教师改革意愿的主要因子有哪些?改革的重点和难度在哪里?这是我们探讨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本框架和具体实施措施的关键。本研究利用SPSS软件的MultinomialLogistic(多分类无序变量的逻辑回归)方法,其模拟方程。公式中x为决定是否愿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因素,包括调查样本的年龄、学历、教育背景、工作岗位、远程开放教育工作年限、学校类别、领导支持、学生评价、资源投入、校企合作等客观因素,以及教师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满意度等主观因素;y表示该观察值的改革意愿,共有3个选项:(1)有改革意愿;(2)无改革意愿;(3)未考虑过。在模型拟合过程中,我们根据对偏回归系数的检验情况,逐步剔除自变量,最后的模型检验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从表3可知,模型Chi-Square的显著值为0.000,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说明从总体上看,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表4显示,调查样本的岗位性质、学校类别、领导支持、学生评价、资源投入、校企合作、满意度等变量的偏回归系数均小于0.05的显著水平,说明这些因素确实对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意愿有影响。从模型分析中我们知道,样本的岗位性质、学校类别、领导支持、学生评价、资源投入、校企合作、满意度等因素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意愿影响显著,但由于在Logistic模型中回归系数不能直接反映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所以,我们利用SPSS软件中的Crosstabs方法对各种影响因子进行分析。

(一)岗位性质与学校类别调查样本的岗位性质分本校专业教师、外聘专业教师、专业管理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等四类。他们对培养模式改革的意愿如表5所示。表5统计结果显示,本校和外聘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意愿最高,各有68.4%和66.7%的样本有进行改革的意愿。相比专业教师,专业和行政管理人员的改革意愿较低,分别为55.6%和54.5%,这可能与管理人员对土木工程专业内容不太熟悉有关。但我们注意到,同为专业教师,外聘专业教师无改革意愿的比例仅占8.3%,而本校专业教师无改革意愿的比例达到26.3%,这是因为外聘教师一般来自普通高校,他们会把自己学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培养模式进行对比,由于两者的差异,必然导致认识上的不同,但外聘教师8.3%较低的无改革意愿,为我们加快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敲响了警钟。我们按照省、市、县三个办学层次,对无改革意愿的26.3%本校教师进行分析,其中,市级电大占38.5%、县级电大占61.5%,说明省、市、县三级专业无改革意愿的教师比例是依次增加的,这说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适合从上而下的拉动式改革方式。

(二)领导支持模型分析显示,各级领导支持力度越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愿也越强。用SPSS软件中的Crosstabs检验可知,调查样本改革意愿与领导支持力度两者关系显著,其PearsonChi-Square值为0.001,Likeli-hoodRatio值为0.001。调查如表6所示,各级领导对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支持力度强与较强的样本改革的意愿分别为79.6%和78.9%,而支持力度一般与弱的样本无改革意愿的分别为42.8%和50%。因此,领导的支持力度是影响改革意愿的关键因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各级领导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支持力度越大,各种资源的投入就越多,越有利于改革的成功。

(三)学生评价学生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体之一,他们对目前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直接影响着样本的改革意愿。分析显示,PearsonChi-Square值为0.021,LikelihoodRatio值为0.016,模型检验两者的关系显著。调查如表7所示,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满意度低,样本改革意愿强。既然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满意度是影响样本改革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随机调查了150位来自全省各地的学生,对“您认为目前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可多选,按重要程度排序)”问题进行调查。为了研究有对比性,我们把学生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有土木相关领域实践经验(即目前从事建筑领域工作),共107位;第二类是没有相关从业经验(包括从事非建筑领域工作),共43位。我们把教学实践中学生最关注的学习资源建设、课程结构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方式等四个方面作为调查内容,调查结果如表8所示。第一类和第二类样本中有90.7%、93.0%的学生都选择了学习资源建设,学生关注度很高,说明学习资源建设是远程开放教育的关键,这也是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为特色的远程开放教育模式所决定的。两类学生对教学方式的关注程度较高,分别占59.8%和74.4%,说明作为工科性质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面授辅导依赖性较强。第一类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度并不高,选择了实践教学选项的学生只占31.8%,说明有从业经验的学生,对专业领域的实践(实验)知识还是比较丰富的;但第二类学生对实践教学关注度较高,达到83.7%,说明无从业经验的学生对实践(实验)技能的需求较为迫切。两类学生对课程结构关注程度均不高,这可能与学生对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的专业设置不熟悉有关,同时也要求我们在设置专业计划时应做到更科学与合理。

(四)资源投入模型分析显示,学校对专业建设的资源投入越大,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愿越强烈。用SPSS软件中的Crosstabs检验可知,调查样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愿与资源投入两者关系较显著,其PearsonChi-Square值为0.046,LikelihoodRatio值为0.042。如表9所示,专业建设的资源投入强与较强的样本改革意愿分别为77.3%、64.8%,而资源投入一般与弱的改革意愿不强,分别只有33.4%、33.3%。由于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所涉及的设备较多,实践与实验教学对资金、场地等要求也较高,因此,资源投入对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对有些学校而言,资源投入不足是目前制约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瓶颈。

(五)校企合作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土木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尤其是实践技能培养中,学校不可能都自备所有的实验设备与条件,诸如施工现场实习、一些试验都需要借助外部条件。因此,校企合作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模型分析显示,校企合作与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愿的关系紧密。Crosstabs检验PearsonChi-Square值为0.021,LikelihoodRatio值为0.017,可见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愿有较显著的影响。如表10显示,在有改革意愿的样本中,有校企合作的占78.1%,无校企合作的占21.9%;无改革意愿的样本中,有校企合作的占41.7%,无校企合作的占58.3%。因此,有校企合作的改革意愿明显高于无校企合作,这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尤其明显。

(六)人才培养模式的满意度模型显示,样本对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满意度与改革意愿有较强的关系,Crosstabs检验PearsonChi-Square值为0.004,LikelihoodRatio值为0.012,统计结果如表11所示。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表11显示,在回答满意与不满意的样本中,都有较高的改革意愿,分别占75%和83.2%,远高于其它选项的58.3%和52.2%。

四、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总结

通过浙江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和对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因素的调查表明,只有23.7%的样本对目前人才培养模式感到满意与较满意。这说明我们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实践与改革。模型分析显示,只有切实解决好影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这些主要因素,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我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7]。根据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以及未来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以培养专科层次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本科层次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为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围绕以下三个方面,逐步实现新目标指导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1.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浙江电大作为全国电大系统最早试行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单位之一,从专业建设伊始,就以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应用型”土木高级技术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由于我们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备,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是高等教育机构实行的以学科来设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一个是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实行的以岗位来设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但在实践中,两者的培养特色并不鲜明,缺乏有的放矢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通过多年的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积累,尤其是浙江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是来自本行业或相关行业的生产一线,根据学生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岗位实践经验的特点,我们总结出了在以学科特点设计专业的基础上,兼顾学生岗位性质,以模块化课程结构与“开放式”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使远程开放教育带给学生有意义的、有激励的学习体验[8]。近年来,在打造土木工程专业和建筑施工与管理两个特色品牌专业上,来自教师、学生和企业的调查显示,这一模式取得了成功。目前,我们正着手在工程造价管理、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与管理、建筑工程等专业推广这一模式,不断完善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各个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2.提高人才培养层次,逐步实现“复合型”的转型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既是现代土木工程发展的要求,更是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土木工程行业不但发展迅速,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土木工程行业面临国内、国外竞争的不断加强,对土木工程人才的要求亦不断地提高。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教养、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愈来愈得到市场的青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已不再仅满足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而是着眼于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开始倾向选用具有复合型技能的高层次人才。笔者认为,要实现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必须依靠浙江电大强大的资源整合优势,多途径地走具有电大特色的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道路。一是通过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培养多功能型的土木工程人才。目前我们实行的土木+管理的培养模式,就是典型的技术加管理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可以衍生出“土木+财务”、“土木+法律”、“土木+外语”等等模式。二是通过校企联动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突出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土木工程人才。相比其它高等院校,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最大的优势是具有一定的实践岗位经验。针对这部分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设计,校企联动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方式,使之成为既具有一般土木工程专业通识技能,又在某一个岗位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毕业后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3.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提高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是实现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环节之一。检验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是否成功,归根到底是看培养出的学生质量如何,是否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和企业的认可。我国广播电视大学成立的一个初衷,便是以远程开放教育模式,扩大高等教育事业规模、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但随着我国基建规模大而土建人才缺乏的矛盾日益减弱,对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必然会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因此,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的各项工作亦必须进行及时的调整,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契机,实现人才培养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

(二)创新教师队伍建设调查显示,教师是实现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相比其它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组成具有多样性,包括本校专业教师、外聘专业教师、专业行政教师和行政管理教师等不同类型,并且这些不同类型的师资队伍还分散在省、市、县各级电大院校中。因此,如何组织好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将会直接影响到改革的成功与否。笔者认为,多样性的师资类型,恰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的资源优势之一。结合省、市、县三级垂直指导的办学特点,我们提出了建设“宝塔型”教师队伍的组织新模式。具体而言,是以一个专业(或专业方向)为团队,各类教师按岗位性质划入不同的团队,组建成一个“宝塔型”教师梯队。对教师采取按地域、学历、职称、教学或管理经验进行分类,以一至二位高职称、高学历、经验丰富的核心成员为塔尖,各种不同层次和地域的教师为塔身的组织结构。其优点是这种结构凝聚力强,信息沟通快速顺畅,具有很强的执行力;能有效地解决目前专业广、教师少的实际困难;同时各层次的教师联系紧密,在教学和管理中能起到“传、帮、带”的效应。

(三)深化校企合作改革模式调查显示,校企合作是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力推手。远程开放教育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教学特点,为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发展模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裕的可自由支配时间;校企合作促进了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个性化”、“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种模式是由学校设计专业课程模块,学生对所从事的岗位或感兴趣的领域进行菜单式选择,以校企合作为平台,选择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为其导师,在完成必要理论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个人兴趣与爱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其它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合作企业相对固定的特征不同,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可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合作企业就是学生所在单位。因此,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的校企合作是一种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四)改革应以学生为本调查显示,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满意度是影响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改革必须紧紧围绕以学生为本来进行。统计显示,学生最关注的两个问题是学习资源和教学方式。学习资源建设是远程开放教育的核心,任何远程开放教育专业如果缺乏学习资源或学习资源建设不完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无异于是空中楼阁。作为工科性质的土木工程专业,其特点是理论学习难点多,实践(试验)比重大,在远程学习条件下,对学习资源建设的要求尤其突出。而学习资源建设是否完善,又影响学生对教学方式的适应性。学生自学的资源越少,就会越依赖教师的课堂面授,这就有悖于远程开放教育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初衷,改革势必陷入歧途。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学生为本的改革,反映在土木工程专业就是要进行以方便学生自学的学习资源建设与教学方式的改革。除了以上两个问题,近年来实行的网络考试,也愈来愈受到学生的欢迎,网络考试将学习的方便性从学习过程延伸到学生知识考核的过程,是以学生为本的又一个创新举措[9]。总之,以学生为本的改革就是要能满足可以让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什么、何时学、如何学以及学习的节奏[10]。

(五)改革需多渠道资源投入调查显示,资源投入直接影响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领导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支持程度也间接反映资源投入。毋庸置疑,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在任何一所高校都是一个高投入的专业,专业建设对软、硬件的要求都很高。经验证明,只要资源投入得当,远程开放教育的建筑教学质量和课程授课一样好[11]。得益于各级领导的重视,浙江电大投资数百万建成的远程实验平台,为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改革契机。在教师资源、组织管理等软件方面,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拓宽资源渠道,如提升外聘教师的层次,引入企业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参与教学,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协作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实践结果证明,人才培养目标是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前提,在目标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重点集中在教师队伍、教学方式、信息化资源三个关键环节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保障。浙江电大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是要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发挥电大系统远程开放教育信息化教学优势,根据大部分学生有本专业实践经验的实际情况,走校企合作的“个性化”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之路。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继续深入探讨,如校企合作的组织方式与协作机制的问题、实践教学内容与信息化教学方式融合的问题、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问题,等等。

土木工程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基于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目的,制定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计划,2007版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知识体系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是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其中专业教育又分为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方向的课程教育,总学时共计2500学时。其中通识教育1312学时,占总学时52.5%;专业基础854学时,占总学时34.2%;专业课334学时,占总学时13.4%。该培养计划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主要的工作包括以下6点。

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理论教学体系

以知识结构、知识点、实现方法为基础设置理论课程,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理论教学体系。

1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体育知识、外语知识、经管知识、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相关内容。

2专业教育

1)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开设有材料力学、画法几何与建筑制图、理论力学等3门主干必修课程以及电工学、流体力学、弹性力学B等3门限定选修课程,共计20学分。要求学生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掌握流体力学(水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画法几何基本原理,电工学的基本理论,弹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2)专业基础知识。开设有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基础工程、结构力学、工程地质、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房屋建筑学等7门主干必修课程,土木工程概论、工程测量2门非主干必修课程,专业外语、土木工程CAD等2门非主干限定选修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各专业方向知识打下坚实基础。3)专业方向知识。土木工程专业知识教育按照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地下工程、岩土工程等4个专业特色方向教学。

多层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重视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时间共计40周。通识实践环节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实践3周(3学分)、金工实习1周(1学分)、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1周(1学分)。专业实践包括混凝土结构原理课程设计等共10周(10学分),测量实习2周(2学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7周(7学分),毕业设计(论文)16周(16学分)。此外,还专门设置课外实践5学分,安排学生从事暑假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课外实践活动。除学校安排的实践活动外,土木工程专业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参加省土木建筑学会举办的优秀毕业设计大赛,并举办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根据土木工程学科和专业特点,利用西部矿井开采与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岩土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岩土工程训练中心以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搭建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培养体系采用室内实验、校内实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活动、学科竞赛等“多层次”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设计型”题目和“科研型”项目结合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在改革与实践过程中,根据土木工程专业4个不同的特色方向,探索了“设计型”题目和“科研型”题目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编制了建筑工程方向“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整体式肋梁楼盖”课程设计、岩土工程方向“基础工程”与“隧道工程”课程设计、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钢筋混凝土简支T型梁”与“等截面悬链线砼箱形无铰板拱桥”课程设计任务书与考核标准。地下工程方向延续了矿井建设专业的教学内容,编制了矿井建设中的”建井工程结构立井井架”课程设计任务书与考核标准。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TQC)理论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TQC)理论,开展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在本科毕业设计环节中,分别采用了指导教师双向遴选制度、设计题目多样化、严格的开题报告制度以及多环节答辩制度,同时说明书和绘图采用手写与打印相结合形式,达到了管理的制度化,避免了管理中的随意性;同时发挥岩土工程、地下工程两个优势学科科研实力强的特点,在优秀本科生中选取重要科研课题中的问题作为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做法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扩大了我校社会影响,提高了就业率。毕业设计选题多样化,真正实现“真刀真枪”做设计。同时要求毕业设计必须有电算内容,配备了各专业方向的电算教学软件,保证了毕业设计既有电算又有手算的特点,提高了学生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力。编辑出版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丛书》。制定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遴选标准、开提报告撰写标准、答辩基本规程、撰写标准、质量监控评价标准、评分标准、二次答辩基本规程等一系列毕业设计管理文件。

“多渠道一体化”的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体系

搭建创新精神培养平台,采用多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建立高水平学术梯队、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本科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本科生参加创新性实验计划等多种渠道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一体化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