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奢侈品消费论文

奢侈品消费论文

奢侈品消费论文

奢侈品消费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奢侈品中产阶级消费动机

新奢侈品的内涵

相对于处在消费类产品金字塔塔尖、用来炫耀的传统奢侈品来说,新奢侈品是一类质优、价高、能够批量生产、工艺上乘的商品。这类产品强调内涵与技术,工业设计及工艺细节处理上都彰显品牌的高品质与高品位;产品诉求基于情感需求之上,并对时尚和潮流具有高度的敏感;价格不菲,介于普通消费品与传统奢侈品之间,给消费者一种超值和溢价的感觉。

《奢华,正在流行:新奢侈品时代的制胜理念》一书指出,新奢侈品相对于普通消费品的优势,体现在工艺、功能、情感上,且这三种优势是层层递进的。首先,产品必须在工艺层次取得成功,在材料、做工或者工艺上有所不同,使其真正具有竞争能力。在这个与众不同的工艺层面上,体现着产品的内在质量,即该产品在质量上没有任何瑕疵。其次,在工艺上有与众不同之处,使其有助于产品达到更卓越的运转性能。如果这个产品实际上没有任何改进,只是看上去有所不同,或者只是进行了使其显得有所变化的“改良”,是远远不够的。最后,产品在工艺和功能上的优势必须结合符号性象征因素,如品牌标准、公司精神等,使其与消费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新奢侈品的三大优势迎合了中产阶层高层次的符号性消费需求(即中产阶级追求社会身份认同及心理满足的需求),成为塑造中产阶级文化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中产阶级的界定及其群体性特征

中国目前中产阶层的群体构成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单纯的“白领”阶层,包含老式中产阶级和新兴中产阶级。我国的老式中产阶级,如私营企业家、乡镇企业家及小业主等的产生,是改革开放后市场转型的结果。而新兴中产阶级是随着我国体制转轨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在职业结构呈现高级化趋向下形成的一个社会群体;是一个以知识和技能谋生的阶层,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和经理阶层等,具有现代性、知识性、专门性。

中产阶级非常看重社会声望,常常是时尚性传播媒介的主要受众,同其他阶层的群体相比,中产阶层在消费上的前卫性是非常明显的。另外,中产阶层多数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他们在消费方面还表现出明显的追求生活品位和格调的趋势。

综合来说,中产阶级成员有着某些一致性的特征:首先,他们大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其次,他们是非体力劳动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白领”;再次,中产阶级成员在经济收入上应该保持在中等或中上等水平,并有一定的固定资产;第四,他们独特的价值品位、消费模式、生活方式,共同构成了中产阶级的文化,这也是中产阶级最为标志性的特征;第五,中产阶级的身份认同。中产阶级成员主观上认为自己在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上属于中层或中上层。

中产阶级新奢侈品消费动机分析

中产阶级对新奢侈品的消费动机表现出多元性特征。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的理论,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表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中产阶级在自我意识的主我与客我的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在消费新奢侈品的过程中体现出主我与客我影响因素的二重性:社会导向下的新奢侈品消费动机为:炫耀动机、领先动机、从众动机、社交动机;个人导向下的新奢侈品消费动机为:表现内在自我动机、自我享乐动机。(一)炫耀动机

美国社会学家Veblen提出“夸耀性消费”,并认为“社会有闲阶级”用其生活方式为自己博取名望,这些成员相信“要提高消费者的美誉,必须进行非必需品的消费,追求名望,就必须浪费,除非与衣食无着的赤贫者相比,否则,徒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是带不来声誉的”。新奢侈品以其高昂的价格及精致的工艺细节处理,处处彰显着品牌的高品质与高品位。中产阶级进行新奢侈品消费过程中,通过展示自己的财富、地位或权力,表达自己的身份、地位,是以满足其炫耀目的而进行的冲动性消费。

(二)领先动机

从符号学角度来看,新奢侈品的消费是一种符号操作行为。奇美尔的“追赶和追逐”模式提出,大众有一种热衷于模仿的倾向,而精英阶层则有一种热衷于区分的特别倾向与爱好。精英阶层为了维持他们的优越地位,必须不断的接受新奇的时尚和消费新奇的商品。而新奢侈品对时尚和潮流具备的高度敏感,使中产阶级在进行新奢侈品的消费过程中获得优越感,并采用消费新奢侈品的方式来维持与社会模仿者之间的距离。

(三)从众动机

每个个体都不断地在他们自己和“他们喜欢将自身归入的那类人”之间做嫉妒性的比较,这就要求个体通过夸示性的和浪费性的消费,以金钱力量的形式展现财富。从众动机使中产阶级产生跟进的压力,渴望像富豪阶层一样拥有奢侈品。然而,又因传统型奢侈品价格高昂,从而产生对新奢侈品的购买需求。

(四)社交动机

以赠予他人以加强社会交往纽带为目的的消费动机,是奢侈品消费动机中的社交动机。大规模的商品消费,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及日常消费,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看待这个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态度。新奢侈品作为一种符号象征,积极参与社会秩序的塑造,是社会关系的文化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奢侈品作为礼物赠送来建立和维持社交纽带的消费动机,是新奢侈品消费的社交动机。

(五)表现内在自我动机

消费者购买某种奢侈品,是因为他认为其品牌形象与内在自我(即自己的个性)相一致,这样的消费动机称为表现内在自我。如前文所述,一个人有两个方面的自我,一个是外在自我,一个是内在自我。外在自我指他人眼中的个人,内在自我指个人眼中的自己,两个自我组成一个完整的自我,具有高度自我意识的消费者会更可能购买品牌形象与自己内在自我相一致的奢侈品。

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在他们心中更希望能够宣泄内在自我,在公众意识中使本身就社会立场、社会阶层定位而言获得关注,成为拥有一种个性化色彩、具有某一特色的中产阶级群体成员。因此,通过购买某一特定品牌形象的新奢侈品表达自己的个性、表现内在自我,成为中产阶级在进行新奢侈品消费时不可忽视的消费动机。

(六)自我享乐动机

自我享乐动机是以要让自己感受到产品所带来的乐趣为目的的消费需求,更多地强调通过对奢侈品的消费使用获得心理上的满足。Csikszentmihaly和Snell提出了自我导向享乐的动机,即个人有形成自己享乐经验的动机,这种动机自然而强烈,且由自己决定。研究表明,高附加价值商品——新奢侈品,具有超过本身实用功能的情感价值。因此,新奢侈品的消费具有让消费主体情感受益的无形功能。

综上所述,本文在分析新奢侈品优势及中国中产阶级群体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中产阶级是新奢侈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并将其新奢侈消费动机归纳为社会导向和个人导向两个维度下的六种消费动机,以期为新奢侈品品牌营销计划的制订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奢侈品消费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奢侈品;奢侈品生产;奢侈品消费;享受需求;马克思的奢侈品经济理论

中图分类号:F0-0;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3)02-0032-12

作者简介:马伯钧,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湖南 长沙 410081)

自从1992年燕莎和赛特商店在北京开业以来,特别是古琦、香奈儿、LV包等奢侈品旗舰店在上海开张以来,奢侈品商店就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国大量涌现,就连今天的湖南省长沙市都有了友谊商店等三家奢侈品商店,中南最大奢侈品商店——长沙万达奢侈品购物中心也将于2013年9月开业。尽管如此,国内的奢侈品供给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奢侈品需求,于是又出现了消费者出国购买奢侈品的井喷。这些说明,我国的奢侈品生产和消费严重失衡,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一、马克思《资本论》的奢侈品生产和消费思想

我首先把马克思《资本论》的奢侈品生产和消费思想作了系统的梳理和概括,这件事在学术界还没有人做过,并以此作为研究解决我国奢侈品生产和消费失衡问题的理论基础。我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奢侈品生产和消费思想主要有四大理论。

(一)第一大理论是奢侈品生产和消费的宏观结构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第20章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分析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第II部类两大分部类的关系时,提出社会消费品分为必要消费资料或必需品(IIa)和奢侈消费资料或奢侈品(IIb)两大分部类,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是现代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类型和重要组成部分。由公式

Ⅰ 4000c+1000v+1000m=6000(生产资料)

Ⅱ 2000c+500v+500m=3000(消费资料)

可知,在社会总产品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是2∶ 1。从

Ⅱa 1600c+400v+400m=2400(必需品)

Ⅱb 400c+100v+100m=600(奢侈品)

的公式中可以看出,在社会的全部消费品(3000)中,必需品(2400)占全部消费资料的80%,奢侈品(600)占全部消费资料的20%,必需品和奢侈品之间的比例是4∶ 1。而工人一般只消费必需品,资本家不仅要消费必需品,而且要消费奢侈品。从公式

Ⅰ 1000m (600m必需品+400m奢侈品)

Ⅱa 400m (240m必需品+160m奢侈品)

Ⅱb 100m ( 60m必需品+40m奢侈品)

可以看出,在富人的全部消费品(1500)中,必需品(900)占总量的60%,奢侈品(600)占总量的40%,必需品和奢侈品的比例是3∶ 2。马克思在这里分析的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中的社会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是社会消费品的总供给(3000)等于社会消费品的总需求(3000),其中,必需品总供给(2400)等于其总需求(2400),奢侈品总供给(600)等于其总需求(600)。

如果假定第Ⅰ部类积累率是50%、C∶ V不变,即分析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那就有:

Ⅰ 4000c+1000v+1000m(500m积累+500m消费)

Ⅱ 1500c+750v+750m(150m积累+600m消费),进而有:

Ⅱa 1125c+562.5v+562.5m(112.5m积累+450m消费)

Ⅱb 375c+187.5v+187.5m(37.5m积累+150m消费)。因而有:

Ⅰ 500m(300m必需品+200m奢侈品)

Ⅱa 450m(270m必需品+180m奢侈品)

Ⅱb 150m(90m必需品+60m奢侈品)

可见,在富人的全部消费资料(1100)中,必需品(660)占总量的60%,奢侈品(440)占总量的40%,必需品和奢侈品的比例是3∶ 2。把扩大再生产和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消费品的生产和富人对消费品的需求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出,虽然具体数量有一些变化,但比例没有变。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些比例是假定的或可变的,但不管是假定还是可变,客观的比例总是存在的。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根本意义在于,社会要按社会需要的比例进行生产,一方面要使生产资料的总供给等于社会对生产资料的总需求,在扩大再生产中,用公式表示是:

总供给(Ⅰ 4000c+1000v+1000m)= 总需求(Ⅰ 4400c+Ⅱ 1600c)

具体是,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的总供给要分别等于它们的总需求;另一方面要使生活资料的总供给等于其总需求,在扩大再生产中,用公式表示是,

总供给(Ⅱ 1500c+750v+750m)=总需求(Ⅰ 1100v+500m+Ⅱ 800v+600m)

具体是必需品和奢侈品的总供给要分别等于它们的总需求,用公式表示是:

Ⅱa 1312.5c+620v+620m=I (1100v+300m)+Ⅱa( 663.5v+286m)+Ⅱb( 136.5v+66.5m)

Ⅱb 187.5c+130v+130m=I 200m+Ⅱa 202.5m+Ⅱb 44.5m

为此,马克思还特别指出,事实上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因此,“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在这里,社会需要,即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对于社会总劳动时间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来说,是有决定意义的”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716页。。这就要求按社会需要的必需品和奢侈品的不同比例生产出相应的必需品和奢侈品,这也是我们今天强调按社会需要的比例发展奢侈品生产、坚持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依据。马克思还特别强调,“必要消费资料的生产和奢侈品的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以II(v+m)在IIa和IIb之间的分割为条件的,从而也是以Ⅱc在(Ⅱa)c和(Ⅱb)c之间的分割为条件的。因此,这种分割从根本上影响着生产的性质和数量关系,对生产的总形态来说,是一个本质的决定因素”[德]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457页。。这种分割是以社会需要为根据的。

(二)第二大理论是奢侈品生产和消费的微观动力论

微观动力有两个。一个是奢侈品消费是赚钱的手段,赚钱的生产目的推动着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 。这是奢侈品生产方面的微观动力之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2章从微观经济的角度,分析资本家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时认为,现代资本家的积累和奢侈品消费是一致的,奢侈品消费和积累一同增加。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进步不仅创立了一个享乐世界;随着投机和信用事业的发展,它还开辟了千百个突然致富的源泉。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已经习以为常的挥霍,作为炫耀富有从而取得信贷的手段,甚至成了‘不幸的’资本家营业上的一种必要。奢侈被列入资本的交际费用”[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685页。。在古典资本家时代,资本家的积累和消费是对立的,要增加积累扩大生产,就要节制消费,节俭是他们的全部经济学。现代资本家的积累和消费是一致的,是相互促进的,资本家消费越多就积累越多,扩大消费是他们的全部经济学。现代资本家不仅充分享受了现代生活,而且大赚其钱。现代资本家比古典资本家高明的地方在于,他们不是为生活而消费,不是为消费而消费,而是为赚钱而消费,把奢侈品消费作为赚钱的手段,奢侈品消费和积累一同增加。这个观点说明,自从人类经济从短缺经济走向买方经济以来,投资推动型经济就被消费拉动型经济所取代,消费拉动不仅包括必需品消费拉动,而且包括奢侈品消费拉动。扩大消费需求不仅要扩大必需品的消费需求,而且要满足社会正当的奢侈品消费需求。

还有一个是满足享受需要是人的本性的推动。这是奢侈品消费方面的动力。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满足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是人的本性,满足享受需要也是人的本性。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是用必需品(生存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消费来满足的,享受需要是用奢侈品(享受资料)的消费来满足的。消费奢侈品满足享受需要是人的本性的内在要求。所以,一是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仅资本家消费奢侈品,而且在经济繁荣时期,“工人阶级(他们的全部后备军现在都积极参加进来)也暂时参加了他们通常买不起的各种奢侈品的消费”[德]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456页。 。在这里,马克思并没有对工人消费奢侈品进行指责,而我们的一些人看到今天的工薪族消费一点奢侈品就大加讨伐,实在令人费解。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可以消费奢侈品,社会主义国家的工薪族也可以消费奢侈品。二是恩格斯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也有奢侈品消费需求,也要生产奢侈品,也要为满足享受需要而斗争。这是恩格斯的一贯思想。1844年,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说,在一个和人类本性相称的社会制度下,“社会应当考虑,靠它所支配的资料能够生产些什么,并根据生产力和广大消费者之间的这种关系来确定,应该把生产提高多少或缩减多少,应该允许生产或限制生产多少奢侈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版,第37页。。很明显,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有奢侈品生产,只是要确定生产“多少”奢侈品的问题。1875年,恩格斯在写给拉甫罗夫的信中指出,“人类的生产在一定的阶段上会达到这样的高度:能够不仅生产生活必需品,而且生产奢侈品,即使最初只是为少数人生产。这样,生存斗争……就变成为享受而斗争”。并认为拉甫罗夫的“人不仅为生存而斗争,而且为享受,为增加自己的享受而斗争……准备为取得高级的享受而放弃低级的享受”的观点,是“正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版,第518页。。在这里,恩格斯把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同生活必需品对应起来,把享受需要同奢侈品(享受资料)对应起来,并认为要为生产必需品和奢侈品而斗争,为生存、发展和享受而斗争。1891年,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写的单行本导言中强调,在一个新的社会制度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版,第326页。。撇开其中的人人“同等地”获得享受资料不说,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将生产愈益丰富的享受资料(奢侈品),人们将消费愈益丰富的享受资料(奢侈品)。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是非常正确的。过去是短缺经济,我们不讲或回避增加享受资料的生产和消费是对的,对恩格斯的人们将愈益丰富地得到享受资料的观点视而不见也情有可原;但今天,当我们有能力生产和消费奢侈品的时候,一些人却对享受资料的生产和消费忧心忡忡,岂非滑天下之大稽?

(三)第三大理论是奢侈品生产和消费的社会经济条件论

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劳动力过剩是社会能够进行奢侈品生产的基础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第14章分析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时,论述了劳动力过剩是发展奢侈品生产的基础条件。马克思说,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出现了新的生产部门,特别是生产奢侈品的部门,这些生产部门把其他生产部门中常常由于不变资本占优势而被游离的上述相对过剩人口作为基础,而这些生产部门本身又建立在活劳动要素占优势的基础之上”。马克思还说,“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工人人数的不断相对减少,……又产生出满足这些要求(奢侈品要求——引者加)的新手段”[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 ,第512页。。这就是说,当整个社会的必需品还生产不足时,整个社会都在为生产必需品而忙碌,就没有生产奢侈品的劳动力资源。事实上,我们也曾经有过全民都搞农业却吃不饱饭的痛苦经历。生活必需品都满足不了需要,何谈生产奢侈品满足享受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必需品的劳动力过剩。劳动力过剩是奢侈品生产的基础和手段。奢侈品产业劳动密集型的多,吸纳的劳动力多。我国今天的剩余劳动力多,发展奢侈品生产,是扩大就业、解决劳动力过剩的有效途径。

另一个社会经济条件是社会有大量的富人,他们需要消费奢侈品满足享受需要,而且在增加。一是资本主义社会有大量的富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到处假定剩余价值率为100%,这一点说明,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初次收入分配中,劳动收入占50%,资本和土地收入占50%。在这种分配格局下就有大量的富人。在马克思时代,虽然资本家和地主这种富人在总人口中占的相对量少但绝对量却较大。英国经济学家克拉潘在《现代英国经济史》一书中提供了相关的数据,大不列颠人口1851年为2096万人,1901年为3700万人[英]克拉潘著:《现代英国经济史》中卷,姚曾廙译,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47页。,而营业的公司,1885年为9344家,1888年有11001家,1915年约为66000家[英]克拉潘著:《现代英国经济史》下卷,姚曾廙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52、250、274页。。如果一家公司的老板有几个人,业主的相对量也只有总人口的几百分之一,但绝对量就在几万人以上。在现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收入占70%—80%,资本收入只占20%—30%,仍有大量的富人,如美国的富人按其总人口的5%计算就有1500多万人,按马克思关于富人将40%的消费基金用于奢侈品消费的观点或假设,奢侈品消费需求是巨大的。事实上,现在的“美国有4700万个家庭的人均(年)收入在50000美元以上,每个家庭平均为2.6人,这就是说,将近1.22亿的美国人有趋优消费(奢侈品消费)的经济实力与愿望” ② [美]迈克尔·西尔弗斯坦等:《奢华正在流行》,高晓燕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二是奢侈品需求在增加。这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及其仆从“这些社会阶层的财富的增加,……产生出新的奢侈要求”②。资本主义社会是不缺富人的,在我国今天的社会里“不差钱”的富人也很多。因此,“奢侈品的生产在增长”[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512页。。

(四)第四大理论是奢侈品生产提高必需品生产效率论

奢侈品生产可提高必需品生产的效率。效率论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第2编中指出的奢侈品生产可改善必需品生产的生产条件,就是用生产的奢侈品出口换回本国缺乏的必需品生产的生产条件,提高必需品的生产效率。马克思说,“农业或许只有靠输出丝织品才能得到鸟粪。这样,丝织厂就不再是奢侈品的生产部门,而是农业所必要的生产部门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9页。 。由于各国的资源禀赋不同,一个国家不可能拥有生产必需品的全部资源条件,因此,可以用生产的奢侈品出口换回本国缺少的必需品生产的生产条件。这样,“以前表现为奢侈的东西,现在成为必要的了,而所谓奢侈的需要,例如对于那个自然产生的并完全从自然必要性中成长起来的部门来说,也成为必要性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9页。。马克思还谈到用生产的奢侈品到国外换取机器、化肥和种子等发展农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二是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第3编中指出的用本国生产的奢侈品同外国的农业生产的必需品直接交换,可提高作为必要生活资料的农产品的生产效率。马克思说,要使农业生产部门的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只有通过‘用奢侈品’同别国人民的农产品交换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那时,就好像农业本身的生产率提高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72页。。这就是说,各国的比较优势不同,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生活必需品交换可获得由交换产生的贸易利益;或者根据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然后进行交换,也可获得由分工产生的贸易利益。在这里,就是用本国生产的奢侈品同别国生产的必需品(农产品)交换,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了产出,提高了福利水平。

二、发展我国的奢侈品生产,满足社会正当的奢侈品需求

(一) 满足社会正当的奢侈品需求

第一,我国有巨大的奢侈品需求。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的一大举措是建立和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经济制度。这种制度效应已逐步显现。一是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有全面的奢侈品需求。萨伊说:“只在比较富裕国家才存在着对优美货物的需求,因为能给人民提供购买上等货物资力与鉴赏上等货物能力的只有富裕。”[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50页。据统计,到2011年9月,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已超过900万户,加上高薪的国企高管、高收入的明星精英及高隐性收入的官员,全国年收入百万以上的富豪至少在1000万人之上,全国先富起来的人至少有几千万人之多,他们的吃穿住用行都有奢侈品需求,他们对奢侈品的需求总量是很大的。二是中高收入者有单项奢侈品需求。这正如日本学者高桥千枝子所说,“如今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已经向广大民众敞开大门,人们即使无法‘全面奢侈’,也可以集中投资于自己执著的某个领域以享受奢侈”[日]高桥千枝子:《高价也能畅销 ——奢侈品营销的七项法则》,曹艺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又说,“有的人住在一居室的小住宅里却开着保时捷”,有的人收入并不高,却“信奉‘一点豪华主义’,买了辆宝马开”,他们同样是奢侈品市场营销的对象[日]高桥千枝子:《高价也能畅销 ——奢侈品营销的七项法则》,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页。。我国的中等收入者也有单项奢侈品需求,特别是城市的中等收入者有单项奢侈品需求。中国的中等收入者人群巨大,单项奢侈品需求的总量也是很大的。但国内奢侈品生产严重不足,除天价别墅和烟酒外,我国自己生产的奢侈品不多,不得不通过耗费大量的稀缺的自然资源、生产大量廉价的必需品出口,换回少量昂贵的私人飞机、名车、名表、名包等国内需要的奢侈品,来满足国内的奢侈品需求。进口的奢侈品不够,消费者只好直接到国外或境外去购买了,只好直接去扩大国外的消费需求了。

第二,奢侈品需求是享受需求,满足奢侈品消费的享受需求是人的本性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是以人为本的要求。奢侈品需求是享受需求。这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所说,“奢侈品的消费,其真正意义指的是为了消费者本人的享受而进行的消费”[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5页。。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需要包括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这三种需要。用必需品消费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的本性的要求,用奢侈品消费来满足享受需要也是人的本性的要求,不断用奢侈品消费来满足持续的享受需要还是人的本性的要求。“人的需要就是在不危害子孙后代的前提下,在当前条件下,所有的人都应该达到的健康和自主水平。”[英]莱恩·多亚尔等:《人的需要理论》,汪淳波等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87页。满足人们的奢侈品消费需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种日益增长的需要不仅包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且包括享受的需要。因此,不仅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而且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享受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满足人们的奢侈品消费需求还是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为本,生存需要满足以后主要应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本。因此,用奢侈品消费来满足人的享受需求本身没有什么错,关键是要把社会需要的奢侈品生产出来,实现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什么也不缺的时候,他们的需要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英]莱恩·多亚尔等:《人的需要理论》,汪淳波等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32页。。当然,消费具有社会性,奢侈品消费具有示范效应。我国社会在从解决温饱到实现小康、走向富裕的过程中,也只能是从没有奢侈品消费,发展到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有全面的奢侈品消费和中等收入者有单项奢侈品消费,再发展到富裕社会较多的人有较多的奢侈品消费,真正实现奢侈品消费的大众化。

第三,满足社会正当的奢侈品需求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扩大消费需求要多管齐下,要多条腿走路。通过发展奢侈品生产来满足富人的奢侈品消费需求,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目前的消费状况是,低收入者无钱扩大消费,中等收入者因存在预防性储蓄而不敢扩大消费,高收入者的一般消费需求已经满足无需扩大一般性消费。因此,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要多头并举:一要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使之有钱可花,扩大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很重要,必须非常重视,但比较难,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逐步解决。二要完善社会保障,降低预防性储蓄,使中等收入者有钱敢花,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消费需求,这也很重要,但也有个较长的过程。三要允许富人进行奢侈品消费,使其有钱要花,满足富人的消费需求。限制或取消富人的奢侈品消费,是不必要的,也是行不通的。当然,扩大中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是主要的,但同时也要满足富人的消费需求。如果国内不生产自己需要的奢侈品,富人就只好去扩大外国的奢侈品需求了。扩大消费需求还可以从城市消费和农村消费、私人物品消费和公共产品消费、物质产品消费和精神文化产品消费、国内居民和国外居民对本国产品的消费、付费消费和免费消费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但归根到底还是分析人们的生存、发展和享受的消费需求能不能扩大、能扩大多少、如何扩大的问题,也就是分析低、中、高三类收入者的消费需求如何扩大、如何满足的问题。

第四,满足社会正当的消费奢侈品的享受需求是消费者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消费任何一种商品,包括奢侈品。从个人的角度看,我国社会今天存在低收入者、中收入者、高收入者三类人群。低收入者有权、也想消费奢侈品,但他没有钱,暂时还不能进行奢侈品消费。中收入者如普通工薪族有点小件或单项奢侈品,这是人的享受本性的表现,是消费偏好的使然,是消费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体现,是奢侈品消费向大众化演进过程中的自然的和正常的现象,很难说是沉迷于物欲的。当然,那些各国都有的“既不上学又不工作的年轻人”的奢侈品消费是不在此例的。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我国还只是小康社会,不少人还刚刚脱贫,但并不是要等到整个社会所有人都富裕了人们才可以消费奢侈品,如果那样,就是新的平均主义,就行不通。有的人骑自行车,有的人骑摩托车,有的人坐中低档轿车,有的人开宝马、奔驰轿车,这是正常的社会现实。我国分配领域的问题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规范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只要人家的收入来源正当,就应当允许人家花费。用自己的钱买自己需要和喜欢的消费品,这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权利,“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有“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的权利国务院法制局法规编纂室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指南》,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页。。

第五,正当的奢侈品消费已为社会所认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史证明,奢侈品消费经历了一个从法律禁止道德批判社会认可的三个发展阶段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15—17世纪)是法律禁止奢侈品消费的时期。人们以古波斯、古罗马奢侈成风导致衰亡为例,认为奢侈消费激发贪婪与掠夺,损毁财富,腐蚀人心,滋长阴柔之气,使民众孱弱失去活力,并总结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广为人知的观点。总之,奢侈品消费“一直被认为是有害无益的” [美]克里斯托弗·贝里:《奢侈的概念:概念及历史的探究》,江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等2005年版,第8页。。这其实是当时社会物质匮乏、经济困难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表现,是短缺经济时代的产物和在思想理论上的表现。在15—17世纪,人们担心过度的奢侈品消费会伤害资本的形成,因而颁布了许多禁止奢侈品消费的法令。如1621年,英国制定了最后一项奢侈品服装消费的禁令。法国1629年了关于宴席奢侈消费的禁令,1656年颁布关于昂贵帽子消费的禁令。随着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关于奢侈品消费的禁令在17世纪末逐步消失。因为,没有什么比禁令更能刺激产品的消费;富人的奢侈品消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风格的榜样,平民仿效者趋之若鹜。萨伊说,“禁止奢侈的法令都是不必要与不公平的。所禁止的行乐或是在个人资力所允许的范围,或是超出个人资力所允许的范围。就前者说,禁止对他人无损的行乐是个压制行为,和任何其他禁令同样不合理;就后者说,禁止不起什么作用” [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53页。。禁止奢侈品消费立法的萎缩,说明社会经济在变迁,人们对奢侈品消费的评价也在变迁。第二阶段(18—20世纪)是人们对奢侈品消费进行道德批判的时期。尽管18世纪立法禁止奢侈品消费退场了,但对奢侈品消费的道德批判却贯穿了整个18世纪和19世纪,并在19世纪最后10年在法国还获得主导地位,甚至在当代的文化批评中还能够找到其身影。1950年,里斯曼出版《孤独的人群》一书,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作为和社会相适应的省俭需要和持续的拮据意识,到了20世纪40、50年代就让位于消费需要和持续的富足意识,由此人们有能力进行奢侈品消费了。1958年,加尔布雷思认为,“人类几乎在全部历史时期都非常贫穷。……如今人类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富大贵时期” [美]加尔布雷思:《富裕社会》,赵勇等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2009年版,第1页。。为什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制度变迁了,道德舆论和思想观念没有随之变迁呢?这是因为道德观念具有独立性和变迁的滞后性。第三阶段(20世纪末以来)是奢侈品消费为社会认可的时期。奢侈品“是普遍欲求的物品,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美]克里斯托弗·贝里:《奢侈的概念:概念及历史的探究》,江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等2005年版,第102页。。奢侈品消费的去道德化,作为时尚为人们接受。在美国,“新奢侈品消费”流行。在日本,消费奢侈品的”“新富人”猛增。作为奢侈品生产和消费的源头,欧洲人独特的奢侈品文化禀赋并未消退。在中国,奢侈品消费成为时尚,奢侈品消费全球第二,增势强劲。

(二)发展我国的奢侈品生产

要满足国内成为时尚的奢侈品消费的享受需求,我认为关键是发展奢侈品生产,使国民用于奢侈品消费的大量金钱,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资本。

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大国经济的发展应以国内生产和国内需求为主的要求。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全球化。消费全球化是消费活动和消费关系的全球化马伯钧:《开放经济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0页。。一国消费者不仅消费本国生产的必需品和奢侈品,而且消费他国生产的必需品和奢侈品。自己生产满足自己消费需要的全部奢侈品和必需品,既无必要也不可能,但我们可以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奢侈品和必需品。因为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世界第三大国土面积,资源丰富,市场广大。我国经济是大国经济,有“大国综合优势”欧阳峣:《大国综合优势》,格致出版社2011年版,第52页。。有需求就要满足,“满足需求越多,创造需求也就越多”[美]加尔布雷思:《加尔布雷思文集》,沈国华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市场有巨大的奢侈品需求,我们可以用奢侈品“走出去”;同时,马克思说,“大工业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关系也引起产品的精致和多样化”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512页。。因此,用自己生产奢侈品来缓解国内奢侈品需求或出口是明智之举,靠进口奢侈品来满足国内奢侈品需求是糊涂之方,扑灭奢侈品需求是愚蠢之法。

二是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奢侈品的技术含量、价值含量和文化含量比生活必需品高,生产奢侈品比生产必需品利润丰厚。例如,古琦产品的平均销售价格是生产价格的4倍,面料差不多的名牌西装的市场价格比非名牌西装的市场价格高出很多倍。单位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对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的程度比同量必需品小。自己生产奢侈品满足需要,比用生产大量必需品出口换回奢侈品来消费,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用自己生产的奢侈品出口换回必需品,更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德国柏林大学教授桑巴特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观点,即认为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对工业、农业和贸易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首先,他认为,奢侈品工业的影响范围极为广泛,表现最为明显,对资本主义工业体系的发展意义巨大。例如,“14世纪的丝绸厂是现代社会大规模企业的摇篮”,18世纪,“羊毛工业是作为一种奢侈品工业参与推动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 [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等2005年版,第205、214页。。其次,“在17世纪特别是18世纪的英国,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农业进步’与奢侈品需求的增长之间的关系”。它“导致了(农)产品的改进和精细化,进而使农业收入增加,土地的价值也随之提高”[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等2005年版,第192、190页。。最后,奢侈品需求对贸易具有深刻、持久和突出的影响。15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后,“直到19世纪,东方与西方之间,欧洲与美洲之间的商品交换仍然以高级奢侈品为主” [德]维尔特·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等2005年版,第170页。。奢侈品交易促进了国内外市场的形成和贸易的发展。

三是奢侈品演变为必需品的规律的要求。在15世纪到16世纪的意大利,甜品、可可、咖啡和茶是上等奢侈品,到19世纪,烟草、可可、咖啡和茶仍是奢侈品。家具是18世纪最贵的奢侈品,今天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奥地利的经济学家米瑟斯在《自由与繁荣的国度》一书中说,许多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必需品的东西,以前曾经是奢侈品。以前,即使在英国这样的富裕国家里,如果谁家里拥有一间浴室,人们都觉得这简直是一种奢侈;如今,在那里,几乎所有生活条件较好的工人家庭都已有了浴室。过去,出国访问是一种只有富人才能享受的奢侈,例如世界名人歌德既没有到过巴黎,也没有去过维也纳,更没有造访过伦敦;今天,成千上万的人出国旅游。电灯、“汽车、电话和个人电脑就是昨日之奢侈品,今日之必需品。” [德]沃夫冈·拉茨勒:《奢侈带来富足》,刘风译,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184页。汽车中的防抱死系统、电动车窗摇把、遥控器、收音机、气囊等过去是奢侈品,今天是普通车中的必需品。“今天的奢侈品就是明天的必需品,这就是经济历史的发展规律。人类生活的一切改善和进步都首先以少数富人奢侈的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奢侈品就变成了所有人生活的必需品。” [奥] 路德维希·冯·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韩光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英国经济管理学家欧文也说,“是现代管理把这些不可思议的奢华生活变为我们的日常所需” [英]乔·欧文:《现代管理的终结》,仇明璇等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8页。。发展奢侈品生产,在大众中唤起了新的消费需求;是技术创新的发动机,促进工业新产品的发明创造并投入大批量生产;推动普通消费品生产工艺技术的进步和消费品升级换代,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有利于提升中国生产的消费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形象和市场竞争力;还能够促进劳动者的知识更新、能力开发;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

四是国内自己研发生产奢侈品是一种比进口奢侈品更好的选择。有人主张用降低奢侈品进口关税的办法,来增加国内的奢侈品供给,减少国民到国外去购买奢侈品的数量,满足国内的奢侈品消费需求。我认为,这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降低奢侈品进口关税,是可以增加人们在国内购买国外生产的奢侈品数量,减少人们出境或出国购买外国的奢侈品的数量。但在国内和在国外购买的都是外国生产的奢侈品,扩大的都是外国的奢侈品消费需求,只是关税和商业利益之间的枝节博弈,不是奢侈品生产者之间的要害博弈。自己发展奢侈品生产比进口奢侈品更重要,关键是自己要做奢侈品的研发和销售。自己研发、加工生产和销售奢侈品是上策,从外国进口奢侈品在国内销售是中策,消费者直接到国外购买奢侈品是下策。这已为“微笑曲线”和价值链理论所证明。

五是需求拉动型的买方经济的要求。买方经济的发展动力不同于短缺经济。过去的短缺经济的发展靠投资推动,关键是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增加供给。现在是买方经济,经济的发展靠需求拉动,是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其中,消费是第一拉动力,是持续的拉动力和最终拉动力,但消费分为必需品消费和奢侈品消费两种,因而消费的拉动力包括必需品消费的拉动力和奢侈品消费的拉动力两种,奢侈品消费拉动力是消费拉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必需品生产供给过剩,奢侈品生产供给不足,应该用发展奢侈品生产的办法来满足国民的奢侈品需求,来拉动经济发展。因为,奢侈品消费能推动新技术的发展。德国的经济学家沃夫冈·拉茨勒以汽车生产为例论述了这一点,他说,“重要的新技术最先应用在大众化汽车上的事情永远不会发生。这永远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法则。所以品牌汽车除了扮演着与众不同这一角色之外还起着推进技术的作用。只有通过豪华汽车,这样的技术才可能在一段合理的时间之后转向大众化汽车。……这是我以汽车为例阐明为什么奢侈带来富足的最有力的论据之一” [德]沃夫冈·拉茨勒:《奢侈带来富足》,刘风译,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180页。。荷兰经济学家曼德维尔也认为,“奢侈确实会使一国繁荣起来” [荷]伯纳德·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肖聿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他说,以前我对奢侈很恼火,现在和解了。“现在我坚信:大多数富有者的金钱被他们挥霍出去,这完全符合社会促进艺术和科学的意图,而富人们最昂贵的开销,其主要目的乃是为了使穷人有工作可做。” [荷]伯纳德·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肖聿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页。因此,要包容正当的奢侈品消费,发展奢侈品生产。

三、反对浪费和无聊的奢侈品消费,使奢侈品消费成为合理的时尚

(一)奢侈品主要有四层含义

什么是奢侈品和奢侈品消费?一种观点认为,奢侈品消费“是任何超出必要开支的花费” [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86页。。“超出必要”是什么意思,是不必要吗?这是一种边界不清晰、内涵不确切的含混不清的界定。我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把握必需品和奢侈品的涵义。一是奢侈品就是享受资料,奢侈品需求就是享受需求,这是奢侈品和奢侈品消费的本质含义。必需品是满足消费者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消费资料,最起码应该包括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消费资料,一般还应该包括劳动力进行正常扩大再生产的消费资料;奢侈品是满足享受需要的消费资料。二是奢侈品和必需品是对立统一概念,它们既互为前提、互相制约,没有奢侈品,必需品的概念就不存在了;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奢侈品不是必需品,必需品也不是奢侈品;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奢侈品可发展为必需品,必需品可转化为奢侈品。三是奢侈品消费不是浪费,它同节约并行不悖。在实际生活中,奢侈品消费存在节约和浪费两种情况,必需品消费也存在节约和浪费两种情况,日常生活中的浪费大量发生在必需品消费之中。四是必需品和奢侈品是相对的历史范畴。国家不同、同一国家的发展阶段不同,必需品和奢侈品的范围和水平就不同,但在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是一定的,有一定的共性。五是吃穿住用行要消费必需品,必需品是需求量在收入增加时根本不增长或增长的幅度小于收入增加的消费品(没有包括发展需要),需求易饱和;吃穿住用行也要消费奢侈品,奢侈品是需求量随收入增加成比例增长或过量增长的消费品,需求难饱和。

(二)奢侈品消费是必要的和有益的,同节约并行不悖,不是浪费

第一,奢侈品消费是必要的和必需的,是正当的和有益的。奢侈(Luxus)原本是一个拉丁词,原意指“极强的繁殖力”,其含义后来演变为浪费,即使用不当、没有节制(放纵),或说是不必要的、多余的。没错,相对于满足消费者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言,奢侈品消费是不必要的,是多余的,是浪费;但从满足消费者的享受需要本身而言,奢侈品消费是必要的,是必需的,不是多余的,不是浪费。对此,凡勃伦有一个说明,他说,对奢侈品消费使用浪费这个字眼,是因为没有更好的词可用,“并不含有那种对人力或物力作不正当消费的憎恶或丑化的意义。从经济理论的立场来看,上述消费与任何其他消费比起来,在正当程度上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别。这里之所以称作‘浪费’,是因为这种消费从整体说来,并无益于人类生活或人类幸福”[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3页。。凡勃伦的观点是说,奢侈品消费是正当的,但是无益的,说它是浪费是因为无词可用。我认为,说“奢侈品消费是正当的”是对的,因为消费奢侈品满足享受需要是消费者的权利,共产党人讲“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也是可以和允许享受的。说“奢侈品消费是无益的”是错的,因为富人把收入用于奢侈品消费,边际效用不会下降,社会总效用不会减少;奢侈品生产和消费能推动技术创新;能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有助于提高整个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说是无词可用也是错的,因为奢侈品消费就是满足享受需求,享受这个词在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这本书出版之前早就有了,不是无词可用。

第二,奢侈品消费和节约并行不悖,不是浪费。奢侈品和必需品是一对概念,节约和浪费是一对概念。奢侈品消费中有节约和浪费,必需品消费中也有节约和浪费。“奢侈与节约有关联” [德]威廉·罗雪尔:《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朱绍文译 ,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2页。,节约跟吝啬与浪费三者不可同日而语。吝啬是不愿意消费,节约是有目的的消费,浪费是乱消费。奢侈品消费有满足享受需要的目的,因而是节约。萨伊说:“最奢侈的娱乐,如以节约方式进行,不但不使它失色,反可使它增色,但吝啬一出现就使它失色。” [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55页。奢侈品消费可能发生浪费,必需品消费也可能发生浪费。实际生活中的浪费大量发生在必需品的消费之中。贫困是“缺乏满足需要所必需的物质和金钱资源”[英]莱恩·多亚尔等:《人的需要理论》,汪淳波等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8页。。“浪费与贫穷是分不开的伴侣。” [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50页。“节俭也是一种迫人挨饿的寒酸美德。” [荷]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肖聿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1页。全民节俭是因为全面的物质匮乏。总之,奢侈品消费是浪费这个观点,在短缺经济时代是对的;在买方经济条件下是不对的。短缺经济时代过去了,适用于短缺经济的理论过时了。在买方经济条件下坚持只适用于短缺经济的观点,缺乏起码的历史感。

第三,有人认为,现在一部分人进行奢侈品消费,另一些人还刚刚脱贫,这太不公道了。这种说法表面上有一定的道理,但只是表面的道理,因为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合理的收入差距永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有收入差距就有消费差距,消费差距也永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就个人消费说,所有对于奢侈的攻击都是无的放矢” [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48页。。“享受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日益精致,是人心所向极为正当的趋势。” [英]《休谟经济论文选》,陈玮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8页。

(三)改变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现实,使收入分配差距合理化

收入分配不平等,是我们社会制度的功能及其效果的体现,是发展生产的驱动力,“它造成了富人的奢侈行为” [奥]路德维希·冯·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韩光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但我国今天的奢侈品消费遭到人们病诟的一个重要原因,不是由于收入分配存在差距,而是它同现在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相关联。在我国现在的初次收入分配中,劳动收入只占国民收入的50%左右(一说不到50%),且有下降趋势,而在大多数OECD国家,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在65%—80%之间;我国现在的行业收入差距过大;大多数居民财产性收入过少。在第二次收入分配中,社会保障收入少,公共服务消费少。在第三次收入分配中,社会慈善事业不规范不完善,有些富人的慈善意识不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应当在我国的初次收入分配中,将劳动收入提高到占GDP比重的70%左右,使工资收入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提高,工资收入随物价上涨同步上涨。国企高管和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控制在10倍左右,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控制在3倍以内。同时大力提高居民的社会保障收入和着力扩大居民的公共消费。另外,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要使居民的银行存款利率高于物价上涨率,至少不低于物价上涨率,负利率不仅使人们没有存款利息这种财产性收入,而且使已有财产缩水,进而使中低收入者减少消费。要使大部分炒股者的炒股收益不低于银行存款的利息收入,等等。还要大力培育慈善文化,提高人们特别是富人的慈善意识,使慈善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反对浪费和无聊的奢侈品消费

奢侈品消费可分为初级奢侈品消费和高级奢侈品消费、数量奢侈品消费和质量奢侈品消费、物质奢侈品消费和精神奢侈品消费、公共奢侈品消费和个人奢侈品消费、正常的和进步的奢侈品消费与浪费和无聊的奢侈品消费、新式(创造性)奢侈品消费和老式(非创造性)奢侈品消费等多种。中世纪的奢侈品消费是公共的、旧式的,主要表现在教堂和宗教器物的富丽堂皇上。旧式奢侈品消费后来出现了家庭化趋势。旧式奢侈品消费还表现在,有用黄金水龙头和黄金手机的,有吃鱼翅、鱼子酱和海豚肉的,还有戴藏羚羊毛围巾的等。新的、家庭化奢侈品消费首先表现出具体化、象征化及精细化趋势,现在表现为个性化和透明化趋势。新奢侈品主要由技术含量决定,如使用了碳纤维技术的阿斯顿·马丁轿车是新奢侈品,还有家务外包、私人银行服务、环球航行和太空旅行等。将来,自由的时间、宽阔的空间、清新的空气、干净的生活用水、优雅安全的环境等将成为重要的奢侈品。正常和进步的即健康的奢侈品消费,是能推动生产技术进步,或有利于消费品升级换代,或有利于消费者身心健康,或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奢侈品消费。浪费和无聊的奢侈品消费,是对个人、社会和环境保护有害无益的奢侈品消费,是没有实际用处的奢侈品消费,如烧人民币比赛、花巨资斗狗比赛、在生鸡蛋上先画上精美的图画然后再煮熟来吃、在木柴上先雕刻出精美的花纹再用来烧火做饭、用人乳喂猪等,是一种散发着腐朽糜烂恶臭的病态奢侈品消费。发展奢侈品生产,包容健康合理的奢侈品消费,反对浪费和无聊的奢侈品消费,是社会和谐进步到较高阶段的表现和标志,是今天中国消费应有的真实图像,是我国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转换的必然要求。

奢侈品消费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奢侈品消费;炫耀性动机;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9-0005-02

截至2011年3月底,中国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07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与豪华跑车),占据全球份额的1/4,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2012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将会达到146亿美元以上,占据全球奢侈品消费额的顶峰,根据奢侈品市场的增长规律表现,美国、欧洲、日本的主要市场未来1~3年内增长空间不会很大,因此,越来越多的全球奢侈品企业已经开始陆续抢占中国市场,随着奢侈品消费额的不断增长,中国势必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贸易与消费中心。预计在2013年以前,世界各国具有代表性的奢侈品品牌,在中国市场都可以找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一方面国际奢侈品品牌逐步登陆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人们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用于奢侈品消费的花销日益增多,在消费奢侈品的过程中,逐渐凸显出中国奢侈品消费的炫耀性动机。

1中国奢侈品消费炫耀性动机的主要表现

在西方国家,早在1899年,Veblen就首次提出奢侈品的炫耀性动机,认为消费者购买奢侈品最主要的原因是炫耀性,后来,Leibenstein(1950)提出了从众、独特、炫耀三种动机。本文根据Veblen对奢侈品炫耀性动机的研究,认为奢侈品消费的炫耀性动机是指购买者或体验者有意向周围人群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经济实力、个性品位等而消费某种商品或体验某类服务的行为动机。

在中国,奢侈品的主要消费阶层包括富裕阶层和中产阶层。不同阶层奢侈品消费的炫耀性动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炫耀社会地位。富裕阶层是典型的奢侈品购买者,以男性为主,年龄在40岁左右。富裕群体的奢侈品消费动机主要是炫耀和阶层表征,面对不断增加的个人财富,他们急需找到显示成功和富有的“标识”,而通过奢侈品消费可以让他们获得上层社会名流认同的“身份认证”,从而扩大自己的社交网络。然而,近年来,特别是全球经济衰退之后,奢侈品消费从年纪较大的富裕阶层向年轻的、富裕程度更低的中产阶层转移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这些中产阶层并不富有,却渴望得到富裕阶层的认可,因此,这一群体以富裕阶层为标杆,跟随富裕群体的消费趋势,其炫耀性动机较富裕阶层更为突出。

(2)彰显个性差异。不论是富裕阶层还是中产阶层,在获得成功之后,大多会寻找证明他们成功的象征性符号,而通过奢侈品的炫耀性消费,能够显示他们的身份头衔和社会地位,以区别自己与一般社会公众在地位上的差距。奢侈品的炫耀性消费是其向社会大众宣扬自己获得成功和暗示自己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有效方式,同时,通过炫耀性消费,还可以保持其与其他集体成员在消费行为上的一致,并与不同消费群体划清界限。比如,在一家外资企业,如果下属都用LV手袋,上司会更倾向于购买Hermes箱包,以此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份地位。

(3)显耀家族背景。据最新公布的《世界奢侈品协会2010―2011年度官方报告》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呈现出“低龄化”特征:73%的奢侈品消费者不满45岁,45%的奢侈品消费者年龄在18~34岁。这个比例,在日本和英国分别为37%和28%。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在消费动机上,很大一部分中国年轻消费者奢侈品炫耀性消费特征明显。事实上,对于这些个人经济实力并不强的年轻消费群体,他们之所以有能力购买动辄上万元的奢侈品,其原因大多在于支撑他们高消费的家族背景,这一群体更多地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和攀比心理,炫耀其所在家族的经济实力,消费心态还不够成熟、理性。

2中国奢侈品消费炫耀性动机的形成原因

在这些奢侈品消费数据背后,充斥着大量炫耀性消费的信息,渲染出中国奢侈品的消费盛况。总体而言,中国奢侈品消费炫耀性动机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宣扬精英文化。改革开放造就了一大批率先富裕起来的私营企业家等精英阶层,他们依靠自身的拼搏和努力积累了大量的个人财富,这些精英阶层对国外顶尖的奢侈品品牌更为青睐,比如意大利的跑车和时装,瑞士的机械手表,法国的高级葡萄酒,他们对这些品牌拥有惊人的购买实力。在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今天,精英阶层通过消费奢侈品,在彰显自身财力、身份和文化的同时,给一般社会大众营造出了一种“多数人奢望,少数人拥有”的精英文化氛围。

(2)追求时尚潮流。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兴的年轻消费群体数量激增,特别是年龄处在25~40岁的白领阶层,这一时尚阶层在物质追求上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讲究潮流时尚、气派,注重高雅、品位,虽然消费能力不及富裕阶层,不可能经常购买奢侈品,但也偶尔出入奢侈品消费场所,并通过平时的勤俭节约来支撑他们的奢侈品消费。

(3)寻求社会认同。年轻人使用高档奢侈品的行为,内在表现为缺乏社会认同感,他们通过奢侈品的炫耀性消费,追求自我价值在同一群体中得以认可和接受。在中国,高密度人群往往会助长消费中的攀比之风,群体内某成员的消费行为会极大地影响到其他人的消费决策。另外,在广告媒体的有力渲染下,对奢侈品品牌及其内涵缺乏深度了解的年轻消费者更容易丧失分寸,通过刷卡透支购买奢侈品的非理性消费现象比比皆是。

虽然大多数人对奢侈品炫耀性消费持消极的看法,认为这种炫耀性浪费了国家资源,助长了腐败贪污,导致不良的社会攀比风气,造成普通大众的心理落差和仇富心理。但是,如果通过政府有关部门正确、有效地引导,鼓励奢侈品从业者和消费者多做公益和慈善,在增强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可以让他们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

3基于炫耀性动机的奢侈品营销策略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奢侈品仍然以欧美和日韩等发达国家为主导,中国本土的奢侈品品牌还处于发展突破的阶段。无论是国外抑或国内奢侈品品牌,若要在中国市场上获得成功,其关键在于立足中国本土的文化环境和消费者的内在诉求,基于对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深度理解,深入挖掘和正确诠释奢侈品消费炫耀性动机中的有益成分和特殊背景,发挥其潜在的竞争优势。

那么,对于奢侈品品牌而言,如何深层次剖析中国奢侈品消费炫耀性动机中的优良基因,针对不同的奢侈品消费群体进行差异化的定位,等等。这些是摆在国内外奢侈品营销专家和学者面前的难题。本文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几点营销建议。

(1)培育精英文化。奢侈品品牌可以通过采取时装秀、精品展等公关手段,制造能够提高消费者奢侈品鉴赏能力和艺术品位的机会,加强消费者与品牌的情感联系,注重宣传奢侈品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推广精英阶层舒适、精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在具体的奢侈品销售过程中,基于奢侈品炫耀性动机角度,通过巧妙地运用精英文化中的商业因子,开放其中的商业价值,组合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营销策略,将培育上层精英文化融入到企业的品牌设计和宣传推广中。

(2)展现个性认同。奢侈品不同于一般大众消费品,消费者在消费奢侈品时,往往会对奢侈品赋予更高的情感需要和文化诉求,因此,奢侈品的品牌文化及其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消费者是否会购买这一产品或体验这项服务。奢侈品消费行为中具有炫耀性的消费动机,其文化根源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渴望高人一等的社会等级原因。富裕阶层通过享受尊贵体验和特殊待遇,体现了与众不同的个性差异。

(3)注重品牌推广。从奢侈品炫耀性动机层面出发,中国奢侈品厂商应当充分挖掘奢侈品品牌的历史根源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给予不同品牌独特的文化和内涵,通过分析奢侈品市场上不同类型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运用特有的创作思路和设计理念,采用有效覆盖、定点投放的广告宣传手段和推广方法,满足不同消费群体个性化的喜好,培育出忠实的消费人群,从而不断提升其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形象。

(4)采取体验式营销。在西方发达国家,合家旅游、房产、汽车等体验型消费居多,奢侈品体验式消费发展成为一种常态。中国奢侈品品牌可以借鉴国外顶尖奢侈品品牌的成功经验,对于顶级奢侈品(比如豪华跑车),注重体验式营销,让消费者参与其中,提升其精神体验和情感需要,拉近顶尖品牌与富有消费者的距离,与此同时,也塑造了其品牌文化和品质形象。比如,轩尼诗举行盛大的品酒会,吸引爱好洋酒的消费者一同体验轩尼诗的调酒文化,极大地提升了其品牌美誉度和知名度。

4结论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奢侈品品牌,都应当认真分析中国奢侈品消费的炫耀性动机,发现其中潜在的商业机遇,并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通过创新设计理念、提升品牌管理能力、培育品牌形象、管理危机公关等,以期在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上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沃夫冈・拉茨勒.奢侈带来富足[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9).

[3]姜岩,韩秋月.营销情景中的炫耀性消费理论评述[J].经济学研究,2007(7).

奢侈品消费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奢侈品;消费趋势;消费特征;营销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01

一、奢侈品及新消费趋势

奢侈品是一个外来词,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好的、贵的、非必需的[1]。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的奢侈品市场的开始崛起,中国逐步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奢侈品消费国家。中国人对奢侈品的追逐在全球各地上演。因为在人们眼中,奢侈品消费更是一种身份地位的展现,因此奢侈品消费目前还存在着很多攀比性和盲目性的消费现象。但是站在经济学角度来看,奢侈品的消费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我国奢侈品消费者消费心理

奢侈品消费原因可以分社会性和个人性。前一种主要以攀比、交际、身份象征为缘由,而后一种更多的是追求某一体会或者对品质的享用。依据各种人群的消费心态,可以将我国消费者的奢侈品消费心态分为下面几种:

1.讲究排场

中国奢侈品的消费市场,企业高层或者领导占据一定的消费份额。他们认为,做生意就要讲究颜面,讲究颜面,必然也就少不了奢侈品。在贸易过程中,奢侈品一是作为了“实力”的象征。再者,我国国民喜好颜面,排场大也会让客户觉得是尊重他,这样权衡下来,合作起来就更加愉快。

2.虚荣心促使盲目消费

奢侈品,符合人们“我用的是最高档的”的虚荣心理,购买它们会带来一种高人一等感觉,其产品质量必定是同类产品中最高档次的。大部分的消费集体有购买奢侈品的欲望,或多或少都是因为虚荣心作祟,当人们投来羡慕的目光时,这种荣誉感是让人觉得非常满足的。针对国人较为强烈的攀比心理,以及境外旅行过程中国人对奢侈品的狂热表现,近些年来欧美奢侈品企业都在亚洲国家广泛设点、频频宣传,期待能从亚洲奢侈品消费者中获取更大的利润。

3.从众、攀比性消费心理

社会身份理论提出,个体群体行为的实施源自个体所归属的群体[2]。消费者的购买选择并不全部是自己的个人独自选择的结果,通常容易受到他人的作用。当某一样消费品形成流行的飞涨期,集体内大部分消费者已经自发或不自发地进入了流行潮流内,选择一致或者类似的消费行径。从而致使剩下的那些集体的其他人自发或不自发地追随,以持有与他人一样的物品,减少心理上的压力与不安。

三、奢侈品消费在中国的现状

2014年10月,贝恩咨询公司联合意大利奢侈品行业协会了最新的《全球奢侈品市场监控》报告。报告显示,本世纪以来,我国奢侈品市场的消费金额已提升至全球第三,世界上超过35%的奢侈品牌已经登录我国奢侈品市场。中国的奢侈品具有如下消费现状:

1.消费年龄年轻化

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地区,奢侈品牌的消费群体主分布在中年人之间,但我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却落在了20岁~30岁的年龄阶层。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国经济正在处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年纪轻轻就收获巨大财富的不在少数,他们有这个经济能力购买奢侈品;另一个原因是,一些经济实力虽然没达到能够消费奢侈品水平的其他年轻人,为了攀比或者为了满足虚荣心等等,也在购买奢侈品。

2.消费主要集中在国外品牌上

当前,外国奢侈品牌子充斥着国内的消费市场,绝大部分被它们所占据。奢侈品牌基本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国内的奢侈品消费实际上基本是购买国外品牌,这是因为与我国奢侈品没有全球的尖端品牌,使得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更青睐于国外品牌。

3.多数通过大型商场和旅游实现

中国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的时候,通常会选择去市区的商业中心或大型购物广场。原因是这些处所较普通商场来说,可挑选的品牌和商品的种类比较齐全。除此之外,为了减少关税,中国消费者喜欢去港澳地区甚至是国外购买奢侈品。当前,在世界顶尖的奢侈品消费额中,我国国民消费占有5%的份额,超过一半的消费额是中国旅客在国外进行的。

四、新消费趋势下的奢侈品营销策略

1.缔造高调的企业品牌价值

奢侈品的目标人群是高端的消费者,是位于社会金字塔顶尖的人物,因此奢侈品企业可以塑造这一社会阶层的品牌消费者形象,通过获得这部分人的认同,进而对另外社会阶级造成强有力的摧拉影响。

2.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

普通商品营销传播内容主要是产品安全和功能层面的基本信息,奢侈品营销传播内容则主要是提炼品牌文化、品牌理念等精神文化层面的无形价值[3]。随着市场的发展,消费者将不单单只是看奢侈品的本身,而是更加注重奢侈品的文化内涵。因此,通过追溯产品历史,可以在塑造奢侈品品牌的时候,给其赋予特有的文化内容,进而提高了奢侈品的品牌价值。

3.营造距离感、寻求差异化

对于中国大部分消费者来说,象征身份、炫耀财富才是购买奢侈品的动力。因为奢侈品的价格决定了它只能“多数人奢望,少数人拥有”,所以就成地位高等和财富充裕的象征。 因此,企业可以通过自然资源稀少、人才技术不足、限额制造等方式,用小额量、多种类制造方式,用独特性和珍稀性的并且极少的推销路径,简历莫须有的珍贵性,致使购买者拥有高人一等的感觉,使得购买到的顾客产生非同一般优越感。

4.推行奢侈品市场的整合经营销售

作为消费品中较为特殊的存在,仅仅通过调整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这些环节,是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另一个强有力的帮手就是基于与消费者沟通的理论――整合营销,这个能够对整个营销策略体系带来重要的指导作用。

5.慎用品牌延伸策略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奢侈品企业想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就应该细分品牌市场,明确自身的品牌的定位。奢侈品品牌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是面向高端人群的商品,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都应该是独特的、高贵的,品牌消费人群的延伸将极有可能大大降低其价值。

参考文献:

奢侈品消费论文范文第5篇

始自于美國的2008年次贷危机,经过不断演化逐步从金融危机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深陷其中的国家所造成的破坏力不亚于1929年的那次大危机。时至今日,这次经济危机给全球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对于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普遍乏力的客观现实和并不乐观的前景预期,本文主要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出发,通过分析奢侈品价格的变化来探究背后的资产阶级对于不同部类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情况所导致的这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全而清醒地认识这次经济危机,还可以为身处全球化中的中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

本文从马克思两部类生产出发,对于奢侈品的生产施加一定的限制条件,通过多期模型研究随着经济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奢侈品和必需品交换比例的变化情况,为研究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危机的原因提供新的视角。

二、理论分析

1.奢侈品基本概念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的不断扩大和人民有购买能力的需求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因此,马克思的奢侈品理论为我们研究工人阶级支付能力不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对象。在这一理论中奢侈品被认为是只有资本家才能消费的产品,而必需品是资本家和工人阶级共同消费的产品。因此奢侈品被定义为必需品的补集,是所有的非必需品。就价格表现来说必须品的价格主要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较少;而奢侈品则不同,它主要被资产阶级消费,价格较必需品拥有更多的价格弹性,也可以认为奢侈品较普通品来说受到供求影响较大。同时由奢侈品的定义还可以看出奢侈品的供给并不能随着需求而无限制的增长,一旦奢侈品能够大规模供应就会使得奢侈品也可以被工人阶级消费,奢侈品也就转化为了必须品。同时对于生产奢侈品的资本家我们假设他们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无法随时进行调整只能在上一期进行交换。

2.从奢侈品相对必须品的交换比例看结构失调

首先根据《资本论》第二卷中简单再生产的模型进行分析,这里将第二部类的生产分为必需品的生产和奢侈品的生产:

Ⅰ4000c+1000v+600m+400m=6000

Ⅱ1600c+400v+240m+160m=2400(必需品)①

400c+100v+60m+40m=600(奢侈品)

这是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生产和消费,资本家消费剩余价值的40%用来购买奢侈品。在这样的生产状况下生产可以无限的重复循环下去,但是社会产品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扩大。

进入到资本主义时期后,生产的目的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自给自足转变为得到更多地剩余价值。因此对于资本家来说势必要减少原来投入到奢侈品上的消费,将其用在扩大在生产上。这也即是西方资本家所说的"节欲"。但是所谓的"节欲"也只是仅仅减少了对于非必须品的消费,在生活必需品上的消费资本家不会也不可能减少。假设第一部类资本家将原本用于消费的奢侈品中的50%用于扩大在生产那么在这个阶段的消费如下。

(1)第一次的扩大再生产

Ⅰ4160c+1040v+600m+200m=6000

Ⅱ1664c+416v+240m+80m=2400(必需品)

400c+100v+60m+40m=600(奢侈品)

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资产阶级要进行积累以扩大再生产,使得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资本家消费奢侈品的数量减少,而将一部分本来用于交换奢侈品的生产资料和必须品生活资料留在本部类用于购买机器支付工人工资以扩大再生产,使得用于交换奢侈品的产品减少。同时假设每个资本家能够控制的可变资本是一定的,那么可变资本的提升意味着资产阶级的壮大,即资本家消耗的必需品也会增加;可变资本的减少意味着资产阶级的破产,资产阶级消耗的必需品也会增加资产阶级的减少而减少。必需品消费和资产阶级所拥有的总资本成正比。假设资产阶级所需的必须品为其总资本的12%。通过公式可以看到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生产必需品的资本家对于奢侈品的需求只有280,而在简单再生产阶段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生产必需品的资本家消费的奢侈品为560,由于奢侈品的交换比率主要由供求关系决定,因此必需品和奢侈品之间的交换是280:560。即1单位的奢侈品可以交换到大约0.5单位的必需品,而在简单再生产阶段1单位的奢侈品是可以交换到1单位的奢侈品。

(2)第二次的扩大再生产

Ⅰ4160c+1040v+1040m=6240

Ⅱ1664c+416v+416m=2496(必需品)

176c+44v+44m=264(奢侈品)

在这一回合的生产中,资产阶级将全部剩余产品的一半用来扩大再生产,另外一半除了用来消费满足自身对于必需品的需求外剩余部分用来消费奢侈品。第二部类的增长则是受到第一部类的制约,第一部类总共需要1684的生活必需品,因而第二部类资本家可用于生产的固定资本为1684,对应所需的可变资本为421v,同样第二部类资本家对于必需品的需求为240,则第二部类资本家总共有151的剩余价值可用于消费奢侈品。这个比例低于第一部类的积累,但是由于第二部类必须品部门只能和第一部类等价交换,因此第二部类的积累率无法达到和第一部类相同。

Ⅰ4336c+1084v+600m+220m=6240

Ⅱ1684c+421v+240m+151m=2496(必需品)

176c+44v+26.4m+17.6m=264(奢侈品)

现在我们来研究奢侈品和必需品的交换,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资本家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而将消费压缩,将剩余价值主要用于,使得资产阶级对于奢侈品的需求进一步减少。第一部类资本家可供用于奢侈品交换的部分为220;第二部类生产必需品的资本家用于奢侈品消费的部分是151m。此时总共用于购买奢侈品的部分为371,而总共用于交换的奢侈品共有246.4,奢侈品和必需品之间的交换比例为1:1.5。相比于前一阶段1:0.5,奢侈品部门可以交换到更多的必需品。这一阶段生产的总产品为9000和上一回合总产品相等,经济总量并没有出现变化,但是奢侈品在总产出中有所下降,奢侈品在社会总产品中的比例出现下降主要是由于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将减少他们对于奢侈品的消费而将资本更多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而不是将其用于消费浪费掉。

(3)第三次的扩大再生产

Ⅰ4336c+1084v+1084m=6504

Ⅱ1684c+421v+421m=2526(必需品)

220c+55v+55m=330(奢侈品)

积累消费比率和之前相同。

Ⅰ4529.6c+1132.4v+600m+242m=6504

Ⅱ1732.4c+433.1v+240m+120.5m=2526(必需品)

220c+55v+33m+22m=330(奢侈品)

第一部类资本家可供用于奢侈品交换的部分为242;第二部类生产必需品的资本家用于奢侈品消费的部分是120.5m。此时总共用于购买奢侈品的部分为362.5,而总共产出的奢侈品为308,奢侈品和必需品之间的交换比例为1:1.2。相比于前一阶段1:1.5,奢侈品部门可以交换到的必需品出现了一定的下降。这一次的生产总产品为9360和上一次相比经济总量增长了4%,整个经济出现了良性的增长。

(4)第四次的扩大再生产

Ⅰ4529.6c+1132.4v+1132.4m=6794.4

Ⅱ1732.4c+433.1v+433.1m=2598.6(必需品)

242c+60.5v+60.5m=363(奢侈品)

积累消费比率和之前相同。

Ⅰ4742.56c+1185.64v+600m+266.2m=6794.4

Ⅱ1809.64c+452.41v+240m+96.55m=2598.6(必需品)

242c+60.5v+36.3m+24.2m=363(奢侈品)

奢侈品和必需品之间的交换比例接近1:1.07。这一次的生产总产品为9756和上一次相比经济总量增长了4.23%。整个经济持续增长。

(5)第五次的扩大再生产

奢侈品作为稀有的产品它的生产并不能随着生产资料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反而是只能以自身的产量来决定对于生产产品所需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所以在这次生产过程中我们假设会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奢侈品只能增长1%,奢侈品更多受到自身产量的限制,而不是像前面受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限制,我们将这样一种情况命名为情况Ⅱ。而将之前奢侈品产量仍由、二部类提供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决定的情况命名为情况Ⅰ。

在情况Ⅰ下第五次生产:

Ⅰ4742.56c+1185.64v+1185.64m=7113.84

Ⅱ1809.64c+452.41v+452.41m=2714.46(必需品)

266.2c+66.55v+66.55m=399.3(奢侈品)

积累消费比率和之前相同,

Ⅰ4976.816c+1244.204v+600m+292.82m=7113.84

Ⅱ1894.604c+473.651v+240m+106.205m=2714.46(必需品)

266.2c+66.55v+39.93m+26.62m=399.3(奢侈品)

奢侈品和必需品之间的交换比例接近1:1.07。奢侈品和必需品之间的交换比例稳定。这一次的生产总产品为10227.6和上一次相比经济总量增长了4.83%。

在情况Ⅱ下第五次生产:

虽然上一阶段的交换到了大量的生活和生产资料但由于奢侈品的产量并不主要由生产资料的多寡决定,而是主要是由外在因素决定的,前面已经假设这阶段奢侈品产量增加了1%。

Ⅰ4976.816c+1244.204v+600m+292.82m=7113.84

Ⅱ1894.604c+473.651v+240m+106.205m=2714.46(必需品)

244.42c+61.105v+36.663m+24.442m=366.63(奢侈品)

奢侈品和必需品之间的交换比例接近1:1.16。奢侈品和必需品之间的交换比例较情况Ⅰ有所上升。同时也可以看出由于将过多的生产资料用于奢侈品消费使得情况Ⅱ的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情况Ⅰ。

我们通过比较情况Ⅰ和情况Ⅱ可以看出由于奢侈品产量增加有限的特点使得奢侈品能够兑换到的必须品数量必然会越来越多。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奢侈品价格上升速度快于必须品价格。这种必须品价格的相对下降和奢侈品价格的相对增长使得工人在分配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状况,收入相对减少。在实证上我们可以认为随着奢侈品价格相对于普通品价格的增加会产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一旦兑换比例差距拉大到一定的程度经济危机就会出像。迫使经济进行调整,减弱这种差距。

三、小结与政策建议

根据上文为了解决由于奢侈品和必须品兑换比例过大所最终导致的经济危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首先:加快科技创新,加快奢侈品向必需品的转化速度。奢侈品和必需品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曾经产量稀少价格昂贵只能由资产阶级享受的产品逐渐变得大众化。但是这个过程需要科技的支持,只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尽快促使奢侈品向生活必需品的转化。

其次:在供给侧下功夫,淘汰落后产能提供卓越产品。生产产品一定要满足工人阶级不断提高的要求才能够促进消费需求進而促进扩大在生产的实现保证经济增长。因此需要厂商淘汰落后产能,产生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最后:通过合理的再分配手段降低贫富差距,提高工人阶级的消费能力。奢侈品价格较必需品价格更快上涨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分配使得其在满足自身需求后只能追逐有限的奢侈品。降低贫富差距后工人阶级能够更多的消费必需品来促进自身发展,也为资产阶级必需品在生产创造了消费条件,促进经济的发展。

注释:

①公式和数据来源于《资本论》第二卷453页,人民大学出版社,1975年6月第一版.

参考文献:

[1]杨静.劳动与资本、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再认识-2008年经济危机的新阐释[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5).

[2]吴宣恭.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J].经济学动态,2009(1).

[3]马伯钧.论我国的奢侈品生产和消费-也论马克思《资本论》的奢侈品生产和消费思想[J].社会科学,2013(2).

[4]韩丽萍.构建马克思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J].生产力研究,2006(1).

[5]杨永华.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经济学家,2009(4).

[6]刘芮.我国奢侈品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