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第1篇

40多年来,霍乱疫情时起时落,流行菌型也发生过几次变化,目前O139群霍乱弧菌霍乱发病的优势菌型。近年来由于加强了肠道传染病防制知识宣传、群众生活卫生条件改善,使霍乱防控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由于影响流行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依然存在,疫情随时都可能发生或流行。

今年仍要重点抓好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对卫生技术人员,要逐步建立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长效机制,将临时性、应急性的培训模式逐步转变为长期性的培训模式。把霍乱防治知识培训纳入规范化培训,并进行重点考核。

一、培训目标

重点抓好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达到下列目标:

(一)使医务人员掌握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流行病学知识、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医疗救治技术,降低病死率,做好自身防护,杜绝院内感染。

(二)加强专业人员对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预防控制措施、消毒、隔离、防护等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三)使卫生人员,掌握霍乱等肠道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基本防护措施、疫情报告程序及公众预防指导原则。

二、培训对象

本院医疗组长、防保组长、传染病专业人员。我辖区内各村卫生室医务人员。

三、培训内容

(一)法规部分

《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等。

(二)专业部分

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等防治现状;病源学和致病机理;诊断程序和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传染病相关疾病;职业感染和职业防护;传染病防治宣传和健康教育以及传染病网络报告等相关知识。

四、培训时间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儿感染性腹泻;健康知识;调查

【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299-01

小儿感染性腹泻是肠道门诊最常见的疾病,在肠道门诊发现相当多的家长对感染性腹泻认识不够,院前家长自行给药情况相当普遍,用药上存在着滥用抗生素、滥用止泻药、缺乏液体疗法等众多用药误区。我们对本院肠道门诊就诊的小儿感染性腹泻病家长200例进行相关院前健康知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院2011年10月至2011年12月来肠道门诊就诊的小儿感染性腹泻家长200例。年龄23~55岁,文化程度:小学50例、初中102例、高中30例、大专以上18例。200例家长诊断均符合感染性腹泻病诊断标准[1](GBl7012-1997):1)有相应流行病学资料。2)腹泻、大便每日大于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亦可粘液便、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3)已除外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4)粪便常规检查:粪便的性状可为稀便、水样便,亦可粘液便、血便。镜检可有较多红白细胞,亦可有少量或无细胞。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内容根据相关文献自行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相关健康知识情况:感染性腹泻病预防知识知晓情况;发病时首选救治行为、相关用药情况主要为抗菌素、止泻药物;液体疗法;饮食管理;健康知识来源。

2结果

2.1小儿感染性腹泻病预防知识知晓情况:知道病从口入即进食不洁饮食引发的20例占10%,认为受凉引起的52例占26%,不知道原因的占128例占64%。

2.2发病时首选就治行为:家属自行购药治疗92例,占46%;村、街道医务室治疗的56例,占28%;到正规医院肠道门诊治疗的44例,占22%;认为腹泻不需治疗的8例,占4%。

2.3肠道门诊治疗前相关用药情况:滥用抗生素较普遍,认为腹泻就提示有炎症,得用抗生素的162例,占81%,就诊前已使用了148例,占74%,且在村、街道医务室百分之百使用了抗生素。使用头孢类、青霉素176例,不清楚所用抗菌药物名称24例。滥用止泻药也相当突出,认为拉肚子了,就应当立即使用止泻药的152例,占76%;已经使用了84例,占42%。其中药店建议使用56例,村、街道医务室建议使用有28例。

2.4液体疗法:145例家长认为腹泻后应多补液体,但大多数家长主张用开水或用饮料补充,仅36例知道应用糖盐水补给,但均不知道如何配制。知道并使用ORS液的仅20例,占l0%;在村、街道治疗的56例中给足液体的仅5例。给予ORS液口服的仅4例。其他不了解45例。

2.5饮食管理:有46例家长认为“越吃越拉,应减少进食或短时问内禁食”,以减少腹泻的次数,占23%;有52例“吃归吃,拉归拉”,仍然不注意饮食卫生,占26%;有68例家长认为“可以继续饮食,但需要有所选择的如忌油脂食物等”,占34%;有32例家长知道进食流质,但往往加糖食用而不用盐,占16%。

2.6健康知识来源:来源于书刊、杂志的56例,占28%;来源于墙报、宣传资料以及科普资料50例,占25%;来源于广播、电脑等媒体30例,占15%;来源于长辈、同事、他人或自己感悟的64例,占32%。

3讨论

小儿感染性腹泻是肠道门诊最常见的疾病,是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引起感染性腹泻病因比较复杂,常见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治疗强调尽早口服补液、继续喂养、脱水征的识别、补锌治疗,提倡母乳喂养,推荐应用新ORS配方。本次调查发现:1)家长卫生知识淡薄:多数小儿感染性腹泻家长没有把好病从口入关,不注意饮食和手卫生,患儿使用的奶瓶没有每天消毒,给患儿准备食物前,没及时洗手。 2)不及时就医:自行不合理用药较为普遍,主要表现为:其一,滥用抗菌素,滥用主要表现为盲目用药、给药次数不合理、剂量不合理、病程超过1天时使用率明显增加,本调查中24例不知道所服何药情况下服用了抗菌素,可见盲目用药的比例不低;同时相当一部分感染性腹泻的患儿不需要用抗菌素[2],只要正确的饮食指导,调理肠道、采用肠粘膜保护剂、微生物调节剂及液体法即可获痊愈,并且不恰当的抗菌素治疗可使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吸收及消化功能障碍致腹泻迁延不愈。其二。滥用止泻药物,其实一般的感染性腹泻均不需要使用止泻药,因为使用止泻药和抑制肠道蠕动的药物[3],会使肠道内的食物滞留时间延长,助长毒素的吸收,患儿使用后常出现腹泻暂停,腹胀痛。呕吐加剧,更有甚者出现高热,加剧原有病情。盲目给予止泻药非但无效[4],反而会影响腹泻对机体保护的一面,甚至引起严重并发症。3)对液体疗法知识缺乏认识,虽然大部分家长知道需要补液.但往往只知道多饮开水。其实患儿大量饮用低张或无张性液体,再加上患儿本身上吐下泻,使得大量电解质丢失,常合并低钠低钾出现,常表现为乏力、四肢酸软。同时.相当一部分村、街道医务工作者对液体疗法知道甚少,表现在补液不足,没有常规给予ORS液治疗。4)饮食管理还远没有被家长接受,相当一部分家长仍然采用传统腹泻饮食疗法即控制饮食,甚至短时禁食,还有一部分家长仍然不注意饮食。其实,实验已经证实,感染性腹泻时大部分的营养物质仍可被有效吸收。合理饮食可阻止肠粘膜双糖酶活性下降,促使肠粘膜的再生修复,只是,感染性腹泻期间应给予低脂流质饮食嘲,少食多餐,病情好转后给予易消化、少渣饮食[5]。5)家长获得健康知识来源比较单一。本组资料调查显示:家长对感染性腹泻相关知识认识缺乏、模糊,相关就治行为存在众多误区,因此加强对他们的健康教育尤其重要。为此,各卫生防疫机构应通过广播、电台、网络或利用宣传单、书刊等方式进行肠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的宣传;加强村、街道医务人员认真学习我国卫生部制订并了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6],该方案在全国的实施对提高我国腹泻病的诊治水平和降低腹泻病的死亡率起到了重要作用。规范合理使用抗生素,杜绝滥用止泻药物,推广新ORS液的应用,正确的饮食指导,鼓励医务工作者面对面向家长进行腹泻相关健康知识宣教,缩短腹泻病程,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肠道传染病传播。

参考文献

[1]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编.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手册[C],2004,82

[2]张兰.腹泻病患儿家长健康知识调查及对策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164

[3]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编.肠道门诊培训教材[C],2005,15

[4]王吉耀主编.内科学(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467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第3篇

夏秋季是手足口、霍乱、痢疾、甲肝、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极易暴发或流行。近年来的传染病防控经验表明,做好手足口、霍乱等夏秋季传染病防治工作,重点在预防。只有及时阻断传染病的传播渠道,才能有效控制各类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这也是我们现在召开这次防治工作会议的主要原因。今年以来,卫生部门认真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控措施,保证了我县传染病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但从目前我县手足口病发病情况看,虽然发病人数总量小,但也存在重症患者,特别是随着季节性的温度升高,手足口等夏秋季传染病高发季节即将到来,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当前发生的疫情是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的民生问题,各级各部门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认识到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要强化职责,积极应对,尤其重要的是要克服麻痹思想、轻敌意识,清醒地看到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复杂性,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保持百倍警惕。要把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传染病防治工作,作为改善民生和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民心工程来抓,提早动手,认真总结过来传染病防治工作经验,扎实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全力保护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突出重点,硬化措施,全力做好夏秋季传染病防治工作

当前,正值各类传染病高发季节,肠道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机率大大增加,我县传染病防治工作也将面临严峻形势,不容乐观,更不容忽视。我们要在重点环节预防、重点区域筛查和重点病种治疗上狠下功夫,做到“不留死角抓预防,不误时机抓送诊,不惜代价抓救治”。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群众自我防病意识。各场镇和相关部门,特别是宣传、教育部门和各级医疗机构,要紧密结合“健康*、幸福人民”行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采取板报、明白纸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讲解预防夏秋季肠道传染病的防治措施,使广大群众了解其危害、明白其传播途径、掌握其预防办法,增强自我防护意识,积极预防疫情的发生和扩散,避免不必要的恐慌。要组织开展以传染病防控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防病能力,保护身心健康。同时要加强正面舆论宣传和引导工作,县卫生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地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疫情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对外任何手足口病疫情,新闻宣传部门要严肃新闻纪律,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口径,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抓好舆论引导,并对社会上流传的谣言及其他容易影响稳定的因素,要及时澄清实事,以正视听。

(二)加强监测预警,提高疫情处置能力。各级医疗机构都要做好准备,尽快设立肠道门诊,做好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提高对手足口、霍乱、痢疾、伤寒、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的监测敏感性。对前来就诊的病人要逐例、逐项登记,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县疾控中心要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和我县《夏秋季传染病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加强对手足口病、霍乱等传染病疫情监测、分析和报告,认真做好病例登记,发现可疑疫情,立即按程序上报、及时救治。要对重症病例或聚集性病例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疫情变化做出科学的预测、预警,一旦出现暴发苗头,迅速采取措施,把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严防疫情发生和蔓延。同时,要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健全处置队伍,积极开展培训和演练,发现暴发疫情,及时报告并调查处置。

(三)加强医疗救治,保护患者生命安全。实践证明,重症病例的早发现和救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尤其是EV71肠道病毒所致的神经元性肺水肿不同于一般重症肺炎的治疗方案,时间和效率就是生命。一要建立健全医疗救治预案。各级医疗机构要依据卫生部印发的《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疗技术指南(试行)》、《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和我县《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应急预案》,认真制定本单位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医疗救治应急预案,并抓好落实。二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防疫救治水平。要分层次、分内容办四类培训:一是对医疗机构儿科、传染科主任、医生、业务院长、卫生院院长进行培训;二是辖区内医务人员特别是对乡村医生进行全员培训;三是对托幼机构进行培训;四是对幼儿家长进行培训。三要加强收治管理。卫生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医疗机构承担的医疗救治职责,规范传染病预检分诊、筛查登记、留观收治、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的治疗和转诊行为,对每一例患者都要进行明确诊断,凡诊断为手足口病的,要及时报告,全力施治。要充分发挥专家组的作用,深入各医疗机构进行巡诊治疗,一旦发现重症患儿,要立即转诊到市级定点医院,确保患儿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县级定点医疗机构要加大投入,配齐配强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最大限度提高救治水平。要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和逐级分诊负责制,树立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做到不漏诊、不误诊,不能不负责任的转诊。四要严防院内交叉感染。各级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管理办法》,按照肠道传染病处理原则隔离治疗患者,加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限制住院病人陪护和接触者人数,认真落实消毒措施,避免发生院内感染。

(四)加强重点人群防控,严防较大疫情发生。婴幼儿、学龄儿童是手足口病等夏秋季传染病易感、高发人群,也是防控工作的重点人群,教育、卫生部门要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的传染病管理,制定应急措施,积极采取以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疫点终末消毒和预防性消毒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层层落实防控责任,发现疫情,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各级各类托幼机构和学校要随时了解幼儿和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全面实行学生健康晨检制度,做好学生因病缺课的登记工作,做到校园不漏班、班不漏人。卫生、教育部门要指导各中小学校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为学生提供安全饮水,保证教室、宿舍经常通风换气和室内空气消毒,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患者,必须立即隔离,及早动员患病学生到医院接受治疗。要指导幼儿和学生家长搞好家庭室内外的环境清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对儿童玩具、餐具、衣物、用品经常消毒,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症状,要尽早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五)加强卫生整治,改善人居环境。搞好环境卫生治理,是减少疾病流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调查结果表明,手足口等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与个人卫生、家庭卫生和环境卫生状况有很大关系,养殖小区附近和环境较差的农村居民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因此,各场镇和各相关部门要以“五清理、一消杀”(即清理垃圾、清理厕所、清理沟河池塘、清理庭院住宅、清理摊点和消杀病虫媒生物)为工作重点,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努力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降低发病风险。要加大村庄、生活小区、学校、托幼机构、饭店、大型建筑工地等公共场所人群聚集地的环境卫生治理,深入开展食品、饮用水和公共场所卫生专项整治行动,防止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不断提高城乡环境卫生质量和群众健康水平。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第4篇

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如患胃、肠、胰、胆等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腹泻,由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的腹泻就称为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diseases)。感染性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体、多因素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长期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其预防及护理工作也得到临床重视,本文旨在探讨感染性腹泻的预防及护理情况,现将相关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感染性腹泻患者142例,均符合感染性腹泻临床诊断标准[1]。其中,男65例,女77例;急性腹泻52例,慢性腹泻90例。起病时间1 d~6个月,平均1.2个月。

1.2 护理方法

(1)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2]:精神烦躁或萎靡都可以是脱水的表现;面色发灰或皮肤发花,出冷汗,精神极度萎靡,四肢发冷,脉搏细数,尿量少,都是休克的表现;观察患者有无肌肉无力,腹胀,肠鸣音减弱,心律失常等低钾血症的表现;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该及时告知医师,积极对症处理。此外,还要监测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及伴随症状。(2)饮食护理:慢性腹泻病程长,常反复发作,影响食物消化吸收,并造成体内热能过度消耗,为改善营养状况,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可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如增加过快,食物中的营养素不能完全吸收,反而加重了胃肠的负担。还应供给低渣饮食,可以尽量减少食物在消化后给肠胃消化道留下的残渣量,从而减少粪便量,并排除机械性的刺激以及任何刺激物质,以减少肠胃道的蠕动,使其获得休息,使病人早日康复。(3)用药护理[3]:护理人员帮助患者严格执行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治疗药物,在患者用药过程中,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口干、视力模糊,心动过速等。(4)肛周皮肤护理:感染性腹泻患者排便次数多,粪便的刺激使肛周皮肤引起糜烂及感染,排便后应使用软纸揩拭,清洗肛周,并使其保持清洁干燥,涂无菌凡士林或抗生素软膏,以保护肛周皮肤。(5)心理护理:心理护理主要是针对慢性腹泻病的患者,慢性腹泻治疗效果不明显时,患者常会出现担心、焦虑的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应热情地开导、鼓励患者,使其积极地配合检查和治疗。

1.3 疗效标准

按照方鹤松等[4]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标准。显效:治疗72小时内粪便次数减至3次/天或以下,形状恢复正常,全身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治疗72小时内粪便次数减至4次/天或以下,形状好转,水分明显减少,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小时仍无明显好转,甚至病情加重。显效加有效为总有效。

2 结 果

治疗3天后评价患者疗效,本组142例患者中,治愈61例,显效7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9%。显效及无效病例经过调整治疗方案,最终均痊愈。

3 讨 论

目前已知引起腹泻的病原体有数十种之多,但国内报道以细菌性和病毒性腹泻占多数,不同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地区,引起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体有所不同。引起急性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疾病有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性肠炎,霍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肠炎,肠道寄生虫感染[5]。病原体引起腹泻的机制有三个:释放毒素,引起肠黏膜分泌;产生细胞毒,破坏黏膜;不产生毒素,但可使黏膜的微绒毛萎缩(如轮状病毒感染)。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二大类:炎症性腹泻及分泌性腹泻。炎症性腹泻为病原体侵袭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致的腹泻。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液便或粘液血便,粪便的显微镜检查见有较多的红、白细胞。属于此类感染性腹泻的除细菌性痢疾外,还有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肠炎等[6]。分泌性腹泻指病原体或其产物作用于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病人多不伴有发热,粪便性状为稀便或水样便,粪便的显微镜检查多无细胞,或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属于此类腹泻的除霍乱外,还有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非O1/非O139霍乱弧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隐孢子虫肠炎,以及常以食物中毒形式出现的腊样芽胞杆菌腹泻,金黄色葡萄球菌腹泻等。

感染性腹泻的预防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项[7]:一是要加强宣传教育。搞好卫生常识的普及教育,提高人们的自身防护能力,教育人们要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严禁生食海产品等。二是要管好传染源。医院、门诊部要设立腹泻病专科门诊,对感染性腹泻患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对从事饮食服务、幼儿保教和饮水管理工作的人员要定期为他们做体检,防止慢性患者或病原携带者从事公众服务性工作。三是要切断传播途径。要做好“三管一灭”即管好水、管好饮食、管好粪便,消灭苍蝇。防止“病从口入”,注意手的卫生,养成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手要洗净;安全卫生用水:不喝生水,生活中应时刻防止饮用水被污染;食品卫生是重点:食物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储存在冰箱内,且储存时间不宜过长;隔餐食品食用前要加热,以热透为准;一些易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贝壳、螃蟹等水、海产品,食用时要煮熟蒸透,同时吃蒜以助杀菌;生吃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净;注意防蝇、灭蟑;避免与腹泻病人密切接触,特别是不要共用餐饮用具;改善水供应的公共卫生措施和环境卫生设备对控制大多数肠道感染是重要的。四是要保护易感人群,特别是老人和孩子。统计显示,感染性腹泻是5岁以下儿童死因之一,老年人患感染性腹泻也往往病症凶险。在特殊季节对老人和孩子可采取预防性服药等措施,有条件的可进行预防接种,如轮状病毒疫苗可有效预防轮状病毒性腹泻。同时,要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本组结果显示,142例患者治疗3天时的总有效率为97.9%,效果满意,且最终所有病例均治愈。综合以上论述,笔者得到结论为:对感染性腹泻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加强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且平时要注意宣传预防知识以降低该疾病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聂青和.感染性腹泻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4.

[2]陈丽林.感染性腹泻的护理[J].华夏医学,2007,20(5):968.

[3]冯月文.感染性腹泻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6):820.

[4]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384.

[5]郑 梅.浅谈感染性腹泻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0):2715.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第5篇

细菌性痢疾

肠道疾病是夏季的高发病,而细菌性痢疾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它除了与苍蝇繁殖活动有关外,还和天热人们喜欢吃生冷食品引起肠胃功能紊乱有关。另外,蚊虫媒传染也是夏天发生肠道感染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何预防:当天的食物不要放在第二天再吃,天热很容易变质,细菌容易生长;打开的水果,如西瓜等要尽量吃完,不然用保鲜膜封好,放到冰箱保存,但是时间不要超过24小时;夏天,卤菜比较受欢迎,但是做卤菜的人如果不注意卫生,吃的人很容易感染病菌,故少吃为妙。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染源是乙脑病毒,病毒通过蚊虫传播。

症状:起病急,主要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以及颈项强直(脖子硬)等。病程第3~5天会出现惊厥或昏迷,重者出现呼吸衰竭。

专家建议:患者住处要注意清洁、通风,室温控制在26℃左右。昏迷者要经常翻身拍背,保持呼吸道畅通,防窒息。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褥疮,可通过冰水冷敷、酒精擦浴等方法,将体温控制在38.5℃以下。

如何预防:预防和控制的关键措施是灭蚊、防蚊。要清除垃圾、积水,彻底消灭蚊子孳生地;住室置好纱窗,挂好蚊帐。注射乙脑疫苗也是防止乙脑感染的重要措施;以板蓝根、鲜牛筋草煎汤代茶饮,也能起到预防乙脑的作用。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传染源是被细菌污染的食物。

症状:畏寒、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和休克。同餐人群可集体发病。

专家建议:一般治疗应口服或静脉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抗菌素治疗可选用黄连素、喹诺酮类药和第三代头孢菌素。

如何预防:所有生鲜食品原料及调味料、添加物要保持其新鲜度;食物应彻底清洗,调理及贮存场所、器具、容器均应保持清洁;食物要尽快处理烹饪,做好的食物也应尽快食用;食物要煮熟再食用,一般超过70℃以上细菌易被杀灭;食物的调理及保存应特别注意温度控制在7℃以下;调理食物前彻底洗净双手;手部有伤口,应完全包扎好才可调理食物。

大肠杆菌所致腹泻

大肠杆菌所致腹泻的传染源是大肠杆菌,按其致病机制可分为5类。

症状:1.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大便每天3~5次,为黄色蛋花状,量较多;2.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肠炎:分泌性水样腹泻,每天2~10次;3.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临床表现酷似急性菌痢,但大便培养不出痢疾杆菌;4.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恶心、呕吐和严重的痉挛性腹痛,腹泻为鲜红色水便;5.黏附性大肠杆菌肠炎。

专家建议:急性肠炎自愈性较强,其基本治疗方针是补液和对症处理。老年、婴幼儿以及重症患者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如何预防:预防急性肠胃炎要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或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熟食品或隔夜饭菜要加热煮透后再吃;生吃瓜果要清洗并削皮;养成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注意餐具的清洗、消毒、保洁;菜肴佐以醋或大蒜,既能杀菌,又助消化,还能提高胃肠道抗病力。

沙门氏菌肠炎

沙门氏菌肠炎的传染源是伤寒及副伤寒甲、乙、丙以外的沙门氏菌。

症状:急性胃肠炎型常伴有发热、呕吐、稀水样便。伤寒型肠炎症状类似伤寒,患者会持续发热,可伴有肝脾肿大。败血症型肠炎表现为弛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