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晏子之御

晏子之御

晏子之御范文第1篇

关键字:《晏子春秋》 校注 孙星衍 黄以周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4-

湖南思贤书局苏舆校本《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第一》中“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孙星衍《晏子春秋音义卷上》云:“‘行义’一本作‘仁义’。”①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云:“元刻本及明刻各本无作‘仁义’者,孙云‘一本’,未知何本。此四句有二读:一曰,《太平御览》七十七引作‘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尚勇力之士,无忌于国。’②王念孙《读书杂志》云:“‘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尚勇力之士,无忌于国,’孙氏渊如《音义》从一本改‘行义’为‘仁义’,云本多作‘行义’非。念孙案此文本作‘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行’字绝句,读去声。‘尚勇力之士,无忌于国。’又曰:‘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正所谓‘尚勇之士无忌于国’也。今本作‘不顾于行义’者,涉下文诸‘义’字而误。《太平御览•人事部》七十七引此正作‘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尚勇力之士,无忌于国。’今本尚作‘义’误与此同,又此章标题云:《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义’字涉下文‘行义’而衍。”③钱熙怍从其说,《指海》本即删‘义’字,‘尚’字从下句读。二曰,黄以周《晏子春秋校勘》云:“卢绍公后校本云:‘不顾于行义’作一句,是卢氏不从《御览》,当已。”苏舆云:“黄说是也。下文‘推侈’、‘大戏’、‘费仲’、‘恶来’,皆古勇力无忌为乱于国者,引此以警庄公。是‘无忌于国’,本属‘勇力之士’说,王以‘不顾于行’绝句”,以‘无忌于国’属庄公,于辞为复。《御览》‘义’作‘尚’者,盖缘下文‘崇尚勇力’而误,王以‘行义’为涉下诸‘义’字而误,失之。”④吴则虞认为后一说是也。我同意王念孙的说法,应该是“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行义’为涉下诸‘义’字而误,应去掉‘义’字。这是不明文意而衍。

《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第一》中“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刘师培《晏子春秋补释》云:“《墨子•所然篇》、《墨子•明鬼篇》均作‘推哆’,而《明鬼篇》又言其为汤所禽。惟据《抱朴子•良规篇》以‘推哆’与‘崇侯虎’并称为‘崇、推’,则‘侈’字当从《新书》或本作‘侯’黄以周《晏子春秋校勘》云:“‘推侈’音义作‘推移’。”⑤则虞云:“《墨子•明鬼篇》云:‘故昔夏王桀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有勇力之人推哆、大戏,主别(《御览》作‘生捕’)兕虎,指画杀人。’此处可能是一般形似而误。

湖南思贤书局苏舆校本《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第二》中:“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张纯一著《晏子春秋校注》中是:“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其君,而礼不使也。”注曰:“旧脱‘其’字,今据上句增,文同一例。”⑥而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云:“孙星衍云:读‘令长’之‘长’。则虞案:以下文例之,‘其’字衍。”我同意吴则虞的看法,‘其’字可能因为不明文意而衍。“而礼不使也”,此有二说,于鬯云:“‘而’当读为‘如’,《诗•都人士》篇郑康成笺云:‘而,亦如也。’《庄子•人间世》篇、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而,崔本作‘如’,‘而礼不使也’者,如礼不使也,如礼不使,则是禽兽矣,文义自明。若以‘而’作转语,则不可辨。”此一说也。刘师培《晏子春秋补释》云:“案‘使’字当作‘便’,‘礼不便’一语,与上‘故欲君无礼’相应,‘便’、‘使’二字因字形相近而讹。”此又一说也。郭则虞也认为刘说甚是,我认为由于‘便’、‘使’二字因为一般形似而误。“禽兽以力为政”,孙星衍《晏子春秋音义卷上》云:“‘以’作‘矣’。”⑦黄以周《晏子春秋校勘》云:“‘矣’字误,当依元刻作‘以’。下云‘群臣以力为政’,文与此同。苏本改从元刻作‘以’。”《四部备要•子部•晏子春秋》作“禽兽矣力为政。”⑧元刻本、活字本、嘉靖本、吴怀保本俱作‘矣’,黄之u本、杨本、凌本、吴刻本俱作‘以’,今从之。孙星衍和黄以周可能还没有看过元刻本,故其所云有误。

注释:

①(清)孙星衍,黄以周校.晏子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61页,

②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③王念孙.读书杂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18页.

④⑤(清)孙星衍,黄以周校.晏子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13页.

⑥张纯一.诸子集成•晏子春秋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2页.

晏子之御范文第2篇

本期,我们就和同学们一起了解几位智者,感受一下他们言谈的魅力。

晏子巧谏,烛邹免死

《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喜欢射鸟捕鸟,有一次他将得到的鸟让一个叫烛邹的人看管,但烛邹一不小心让鸟飞走了。齐景公大怒,下令杀掉他。

此时,众人都不敢说话,只有晏子站出来说:“烛邹有三项罪名,请让我当着他的面一一数来,让他死个明白。”齐景公说:“好!”很快,烛邹被押了过来。晏子说:“烛邹,你替君王看鸟,却让鸟飞了,这是第一大罪;你让我们君王因为一只鸟而杀掉一个人,这是第二大罪;你让诸侯们听说这件事后,认为我们君王重鸟而轻士,这是第三大罪。”晏子说完之后,要求立即将烛邹处死。

齐景公说:“不要杀他了。晏子的良苦用心我明白了,谢谢指教!”

素材解读:晏子为什么几句话就能让齐景公回心转意,赦免一个即将被处死的人呢?这是因为他说话既含蓄,又中肯,这二者并不矛盾。含蓄体现在哪里?那就是历数烛邹的罪过,给一怒之下动了杀气的齐景公以台阶下;中肯体现在哪里?体现在晏子始终以大局为重,处处为齐景公着想。

适用话题:口才;语言艺术;委婉与含蓄;大局意识……

大厨巧辩,化险为夷

《韩非子》中记载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

晋文公吃烤肉时发现肉上缠绕着一根头发,他很生气,立即把烤肉的大厨叫来责问:“你是粗心大意,还是想把我噎死,这肉上缠着一根头发,难道你没看见吗?”

大厨恭恭敬敬地说:“我有三项罪名,每一项都足以治臣于死地。我每次切肉,都把刀磨得像干将(古代著名的宝剑)那样锋利,肉被轻松地切成了块,然而却切不断一根头发,这是我的第一大罪;我拿来木签细致地将肉穿上,却没有发现头发,这是我的第二大罪;烤肉时炉子里的炭火炽热通红,能把肉烤熟,却不能将缠绕着的头发烤焦,这是我的第三大罪。臣不得不说一下,堂下的侍从是不是有人嫉恨我,是不是想在这个时候加害于我呢?请大王明查!”

晋文公觉得厨子说得有道理,就把堂下的侍从一一责问,很快就查出了那个背地里使坏的人,并将其处斩。

素材解读: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可能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险和变故,能够处变不惊已属不易,能够快速反应、果断应对更是大智慧。给晋文公烤肉的这个厨子就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其智慧源于哪里?一是对工作的尽职尽责,他如果工作时草率马虎、心不在焉,则无法保证自己在工作中不出问题;其次,工作做得好,但没有一定的心理素质与随机应变的能力也不行,关键时刻尤其是面对君主的严厉责问时,一般人是很难讲出这番无懈可击的话来的。

适用话题:处变不惊;从容应对;推理判断……

米芾自嘲,喜得端砚

米芾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他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北宋著名史料笔记《春渚纪闻》记载,宋徽宗和蔡京在宫苑内谈论书法,他们聊着聊着就聊到了米芾。宋徽宗说:“米芾这家伙很有意思,上次我召他来,让他在卷轴上写一幅字,他竟然写出一首原创的诗来,诗和书法都不错。今天再把他叫来,让他在屏风上写一幅字,给我们助助兴,如何?”蔡京连忙表示认同。

米芾很快就到了,他请宋徽宗准备笔和砚。宋徽宗十分爽快地指了指自己御案间的端砚,对米芾说:“就用我的!”不一会儿,米芾书写完毕,其书法可谓大气磅礴、灵动飘逸。宋徽宗正要仔细欣赏,米芾却捧着端砚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恭恭敬敬地说:“此砚经臣濡染,不堪复以进御。”米芾通过动作和语言想对宋徽宗表明:这砚已经被微臣濡染过了,怎么好再让皇上您使用呢!恳请皇上将此砚赐给我吧!

宋徽宗看着米芾的憨态和虔诚的样子,大笑起来,就把砚赐给了他。米芾高兴得手舞足蹈,抱着砚拜谢后乐颠颠地跑了,墨汁沾满了他的袖口和袍子也全然不顾。

晏子之御范文第3篇

晏殊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以博学多才出了名。后来,他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让他去面见皇上。

事情巧得很。当晏殊赶到京城时,正赶上科举会试。参加会试的都是各地选拔上来名列前茅的才子。晏殊是作为“神童”选来见皇帝的,本可以不参加考试,但晏殊觉得只有经过考试,才能检验自己有没有真才实学。于是,他主动要求参加考试,并得到了皇帝的批准。

参加考试的有1000多人。有的是连考多年、两鬓斑白的老学者,有的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书生,年龄最小的就是晏殊,他还不满14岁。开始,他心里有点不踏实,可他马上又想到,自己年纪还小,如果考试成绩不好,说明自己的学问还不够,那就需要自己继续苦读,有什么可怕的呢?

当考题发下来之后,晏殊认真一看,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考试题目自己曾经作过,当时写的这篇文章还受到好几位名师的称赞。晏殊的心里很矛盾。按说,那篇文章的确是自己独立写成的,现在把它照抄下来,当然也能反映自己的水平,不应该算是作弊,再说主考官和考生谁都不知道。

但是他又想,那篇文章是自己在家里写成的,写作的条件比考场上要优越得多,在考场上写,就不一定能够写得那么好。晏殊又想起老师曾讲过的话:做学问必须老实,如果对自己放松,那只能害了自己。想到这里,他决定把实话讲出来,要求主考官给自己另出一个题目。可是,考场上的规矩太严了,晏殊几次想说话,都被监考人制止了。迫不得已,晏殊只好以那篇文章为基础,又做了些修改加工,写好之后,交了卷。

几天之后,十几位成绩最好的考生被召到皇宫大殿上,接受皇上的复试。晏殊复试时,皇上高兴地对他说:“你的文章,我亲自看过了,没想到你小小年纪,竟有这样好的学问。”

晏殊却跪下来,自称有罪。他把考试的经过讲了一遍,并且要求皇上另出一个题目,当堂重考。

大殿上鸦雀无声。人们被惊呆了,心想这个少年真是傻到极点了,别人想找这样的好事都找不到,自己却要求另换题目,再考一次。过了片刻,皇上突然大笑起来,说道:“真看不出,你这孩子不仅学问好,还这样诚实。好吧,我就成全你吧。”

当下,皇上与大臣们一商议,就出了一个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晏殊克制着内心的紧张,集中全部精力,很快把文章写好交了上去。大家一看,交口称赞。皇上十分高兴,对晏殊赞不绝口,并当场授予他一个相当进士的学位,还吩咐人给晏殊安排一个官职,先让他锻炼一下,希望他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晏殊做官之后,开始只在翰林院里担任一个小小的秘书职务,官位低,薪俸少,日子过得挺清苦。

当时,天下太平,京城里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朝廷官员几乎都是三日一宴,五日一游,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晏殊也喜欢饮酒赋诗,愿意同天下的文人们交往,可是他没有钱,无法参加这些活动。于是,他每日办完公事,就回到住地读书,或者和他在京城求学的兄弟们一起讨论古书中的问题。

过了些日子,朝廷要选拔协助太子处理公务的官员,条件是:学问高、品德好。负责选拔的大臣们非常慎重,反复筛选、考察,一直也定不下来。

一天,忽然传来皇上的一道御旨,要选拔官们把晏殊算上一个候选人。不少大臣都不知道晏殊是谁,一打听,才知道是翰林院的一个小秘书。

原来,皇上听说晏殊闭门读书,从不吃喝玩乐,又想起晏殊在考场上的表现,认为他是一位既有才气又忠厚勤勉的人。选这样的人到太子身边,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所以,就亲自点了晏殊的名。

晏子之御范文第4篇

铜锅后部铭文拓片 长7.2厘米,高4.8厘米(图2),文曰:

昔为纪大斗,今属陈大树,一握芝草化,烟云唯汝予,随得少佳趣。陈汉弟铭,许经隶,高源镌。

中段藤木铭文拓片周长9厘米,文曰:

牙首铜锅,赤于常火,可以疗疾,可以作戈。阅微草堂制。

钤印有三:“汉弟所得”“仲恕”“杭县陈氏伏庐藏”(图3)。

烟斗的主人纪晓岚(1724~1805年),名昀,字晓岚,号石云、观弈道人等。清直隶献县(今属河北省沧县)人。乾隆十二年(1747年)第一名举人,十九年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卒谥文达。乾隆三十六年开四库全书馆,任总纂,校订整理,每书悉做提要,冠诸简首,世称“大手笔”。相传纪晓岚一生有两大嗜好,一是爱吃肥肉,二是爱吸烟,人称“纪大烟袋”。

铭文者陈汉第(1874~1949年),浙江杭州人。一作汉弟,字仲恕、仲书,号伏庐。清季翰林,曾留学日本,归来入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幕。辛亥革命后历任国务院秘书长、参议院参政、清史馆编纂。晚年寓上海。擅写花卉及枯木竹石,尤善画竹。笔墨谨严,极有法度而仍生动有致。藏印颇富。存世有《伏庐印存》《陈汉弟家藏印谱》等。

近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铁嘴铜牙纪晓岚》中张国立饰演的纪晓岚也有一杆御赐大烟斗,大家不妨对照对照。

2014年3月,笔者又发现一件纪晓岚砚台拓片(图4),卷轴装,砚台宽11.5厘米,高18厘米,厚3厘米。外签:“纪文达公砚铭像赞,甲子冬日,袁悟卢藏。”

此砚历经庄培因、纪晓岚、蒋和宁递藏。内有题刻三则,分别为乾隆五十一年顾复祖题刻、嘉道年间李宗瀚题刻、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题刻。

砚台正面有李宗瀚题刻:

此砚旧为庄殿撰家传故物,后晓岚先生于滦阳以重赀得之。今睹此石,如见老诚笑语,亦幸也。李宗瀚记。

庄殿撰即庄培因(1723~1759年),字本淳,号仲醇。江苏阳湖人。乾隆十九年甲戌科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历官侍讲学士。以诗文名,著有《虚一斋集》。甲戌科的榜眼王鸣盛,二甲第四名纪昀,二甲第四十名钱大昕,日后皆为著名学者。因此,庄培因榜被称为“名榜”。乾隆二十一年,庄培因出任福建乡试主考官。乾隆二十三年,出任福建学政,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乾隆二十四年病逝于任上,年仅37岁。

李宗瀚(1769~1831年),号春湖。江西临川人。乾隆五十八年进士,嘉庆二年(1797年)充武英殿纂修,道光八年官工部侍郎、浙江典试、浙江学政等。清代著名金石学家、藏书家。其所藏碑帖善拓甚夥,其中《孟法师碑》《孔子庙堂碑》《信行禅师碑》《善才寺碑》被誉为“临川四宝”。

砚台背面刻有纪晓岚遗像,为手持砚台站立像,像上题刻曰:“河间中堂纪文达公遗像”(图5)。

砚台右侧题刻:“前岁于蒋用庵侍御斋中获睹,声韵皆妙,洵老坑之良品。丙午(1786年)九秋题于小玲珑山馆,心斋顾复祖。”

蒋用庵侍御即蒋和宁,字用庵(一作榕)。江苏阳湖人。乾隆十七年壬申恩科二甲第六名进士。王文治曾经教授过蒋和宁二子的学业。

顾复祖,字心斋,号心斋居士。嘉庆三年(1798年)举人。江苏丹徒、吴中一带诗书学人。顾复祖为王文治晚年门人之一。

砚台左侧题刻:“旧坑良产日,而求其完美,几若广陵散矣,河间与此石媲美,当永垂不朽。戊申(1848年)立夏节先二日,丁俭卿观于补耘山馆并记。”

丁晏(1794~1875年),清代校勘学家,字俭卿,号柘堂。江苏山阳人。道光元年举人,官至内阁中书。晚年主讲于丽正书院。咸丰十年(1860年),因丁晏平定捻军有功,晏端上书保荐,赏戴花翎。同治十年(1871年)与何绍基主持《重修山阳县志》《淮安艺文志》修纂。

晏子之御范文第5篇

关键词:花;意象;象征;情感

袁行霈认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①。鉴赏中国古典诗词必须抓住诗词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花是人类最初的审美对象之一,同时也是骚人墨客赏玩吟咏的对象。在古典诗词中,花不再仅仅归属于自然,而是成为表达诗人主观情意的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对于生命的感慨,对于世事无常的叹息,对于人生荣辱的追忆,无不寄寓于花,从而使花也拥有了人的多样情感,形成意韵各异的意象。

一、融情入景,表达诗人主观情意

唐宋诗词中,诗人往往融情入景,以不同的花喻指不同的情感,而大部分作者笔下的花并不一定是实指,只是作为抒发某种感情的凭藉。“花”作为―个整体意象在诗词的表达的情感大致可分以下几个方面:在春归之景中,“花”频频触发诗人的伤春、惜春之情:“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风雨催送着残春,人却无计挽留,那繁花落尽,红颜憔悴之感,幽婉深恨,令人思之不尽;“花”也常常借以表达对故人的思念和牵挂:“还怜客路龙山下,未折一枝先断肠”(陆游《客舍对梅》)、“岭北霜枝最多思,忍寒留待使君来”(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的《寄人》)等等,用“花”这一意象来表达对离人的追忆、留恋,无需过多的言语,便能传达出最深切真挚的情感;表现对身世的哀伤、叹息:“临风兴叹落花频,芳意潜消又一春”(鱼玄机《卖残牡丹》)女诗人二十岁上下即被抛弃,面对遍地落花,只能黯然神伤;表现人生难料、世事无常:“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烷溪沙》)、“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武陵春》),人的生命、美好的事物都像花儿一般,从盛到衰,由生到死,终将消逝,这是多么令人无奈且无限感伤的事。

美国意象派诗人,文艺批评家庞德在《回顾》中对意象有这样一段描述:“一个意象是瞬息间呈现出来的一个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②庞德认为,意象的获取过程便是诗人将主观情感加入客观物象的过程,将原来作用于视觉的物象变为了审美化,情态化的形象,也就形成了意象。意即象、象即意、形式与内容、主与客、物与我,水融。

对于“花”这一意象,诗人将它与自己的主观情感联系起来,不同人的心中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开心的人会说:“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元稹《春晓》),伤心的人会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憔悴的人会说:“莫道不消魂,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而欣喜的人会说:“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

同样是写“落花”,愁苦的人会说:“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杜甫《曲江二首》)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然而“一片花飞减却春!”喝酒为了消愁,一片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愁上添愁。悲愤的人会说:“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岑参《寄左省杜拾遗》)这首诗中,“悲”字是中心,一个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诗人为大好年华虚度于“朝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的无聊生活而悲,也为那种“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位置而不胜愁闷,因此,低头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抬头睹高空飞鸟而心生羡慕。心神宁静的人会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为了取得静中有动、以动写静的艺术效果,诗人精心捕捉了“花落”这一动态,用以反衬春山寂然若虚的空旷,映衬出春山之幽静,从疏淡的笔墨中体味出“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从而将有些抑郁的寂寥感转化为一种富有情趣的幽雅静谧的美感。心情舒畅的人会说:“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欧阳修《丰乐亭游春》)明媚的春光,令人心醉,和煦的春风吹过,野鸟啾啾,杂花飞落,写出了在撩人春景中的愉快心境。

古往今来,人们借花传情,花的意象在诗词中不断出现――表现伤春、惜春;表现对离人的追忆、留恋;表现对身世的哀伤、叹息;表现人生难料、世事无常,凡此皆由情与景融、意与象生而成为异彩纷呈的“花”的意象。

二、作者个性,对“花”意象的影响

正由于诗歌意象的形成,是客观物“象”接受主观情“意”渗透的结果,因此作者铸意染情时,必然带有鲜明的艺术个性特点,由此而形成的“花”的意象,也就往往因作者创作个性的差异而各具格调。

在北宋婉约词坛,张先词中的“花”意象色调清丽,如“过雨小桃红未透”(《满江红》)。秦观词的“花”意象却于清丽中含哀婉,如“那堪片片飞花弄晚,鞑杏炅晴”(《八六子》)。而人称“二晏”的晏氏父子晏殊,晏几道,词中的“花”意象一为闲婉,一为凄婉。晏殊一生高官厚禄,词为娱宾遣兴之作,寄情歌酒、流连光景,多抒写台阁贵族的闲情雅趣,他词中的“花”的意象,如“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浣溪沙》),格调则尤为闲雅,词中所表现的既不是女子伤春的幽愁,也不是游子羁旅思乡的离愁,更不是感时悯乱的深愁,而是富贵者感叹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其子晏几道则不同,他作词工于言情,由于其仕途久不如意,又遭遇了家道中落,相比其父,晏几道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得其言情词感情更为深刻、真挚,多以感伤的笔调来描写人生聚散、爱情悲欢,又或者追忆旧踪残梦,最终形成了以清丽婉曲、沉挚悲凉见长的创作风格,因此他的词中“花”这一意象,总有一种凄清哀婉的色调和情韵。“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临江仙》上阕)这首是怀人之作: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落花”、“微雨”,本是极清美的景色,却象征着芳春过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四周弥漫出一片无奈的凄凉和冷寂。同样是写飞燕,落花,晏几道词中“花”意象却没有其父晏殊词中的温润秀洁,而是带着无限伤感的凄婉。

黑格尔《美学》中指出:“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显现出来。”也就是说,物象在通过人的思想加工处理后被赋予了鲜明的主观色彩。唐宋诗词中的“花”的意象,就是一种心灵化、主观化的感性形象,它作为诗人主观情感和审美想象的载体,必然随着人的思想之丰富而呈现出多样性。

注释:

①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9年1月,54页

②马新国.《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期刊更多

投资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孔子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管子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