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课文 教语文

《晏子使楚》 展示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74-02

语文课程致力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面临一道难题:如何利用语文教材有限的课文资源进行有效教学,创造精彩学堂,真正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摒弃“教语文就是教课文”的传统观念,追求“教语文”的新理念,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在南宁市“精彩学堂”展示活动中,南宁市阳光新城学校黄乐娟老师执教《晏子使楚》展示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结构,平等地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既注重语言训练,又注重人文关怀,课堂教学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一节课下来,学生运用语言艺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发展,真切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以下,笔者从《晏子使楚》展示课的研课过程中总结探讨教学经验。

一、依据新课标,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就是教与学。教师在课堂上要起到主导作用,就要明确在课堂上应当教什么、学生学些什么。语文新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实施教学的目标,也是教师的教学指南,不仅告诉我们要做些什么,还指导我们怎么做,如何做得好。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新课标、领会新理念、关注新变化,才能打造出精彩的课堂,成功教语文。《晏子使楚》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课文,根据语文新课标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语文学科备课组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学会清楚、有条理地表达晏子的言外之意,运用语言表达的艺术,切合本篇课文的特点(即晏子的语言艺术)和本年段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二、借力文本,开发语文课程内容

教材文本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文章精品,教师要透过文本找出每篇课文隐藏的教学因素,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无处不透露着语言的智慧,即运用语言的艺术,语文备课组教师不断研读文本,借力文本内容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课件出示文本句子: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1.指名生读。

2.全班齐读。

3.师:晏子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其实他话里有话,他想说的是――

(出示课件)访问国家――走城门

访问狗国――钻狗洞

楚国让我钻狗洞,楚国――(狗国)楚王――(狗王)

4.师:能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把晏子话里的意思说清楚吗?自己试试吧。(课件出示关联词“因为……所以……”,学生自由练习)

5.指名学生把晏子话里的意思用上关联词说出来。

6.师:同学们,晏子想说楚国是狗国,但他却不直接说,而是换个说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这就是“言外之意”。(板书:言外之意,生读)

7.师:晏子不能直接说楚国是狗国,楚王是狗王,这是为什么?所以,他只能这样说――(出示原句,生再次读)

8.师:同学们,带着我们的理解和体会再读一读晏子说的话吧。(全班齐读)

9.师(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朗读晏子第一次回应楚王的话,结合推理明白了晏子话里的“言外之意”,体会到了晏子语言的巧妙之处。

在以上教学设计中,教师借助教材文本让学生先理解晏子的推理方法,领会晏子的言外之意,从而领悟语言的艺术魅力,实现了“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过渡。

三、根据认知规律,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文本,解决了教学中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那么,教师接下来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然而,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设计教学环节,让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晏子使楚》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理解了《晏子使楚》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教师再将教学目标的重难点设定为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学会清楚、有条理地表达晏子的言外之意,感受和运用语言表达的艺术,这样就明确了教师的着重训练点和学生的学习方向。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层层推进、收放自如,教学设计详略得当,将教学突破点锁定在引导学生品读晏子第一次应对楚王侮辱的语言,总结出语文学习方法“语言的巧妙在于其无懈可击的推理,用关联词‘因为……所以……’把晏子话里的意思说清楚”,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晏子最后两次的应对语言,自主体验晏子的言外之意,感受和运用语言表达的艺术,充分体现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让学生在与教师的平等对话中,通过教师的顺学而导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合作学习单,自由汇报、扎实训练,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在贯穿整节课的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相机点拨指导和评价总结,如教师引导学生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进行说话训练,思考“如果你是楚王,听到晏子的回答你会怎样”,小结“这说明晏子话语的言外之意”,让学生明白语言艺术的奇妙效果,达到对知识的拓展延伸、迁移运用。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先认知领会,再实践运用,进而反思总结,充分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

四、立足学情,有效运用语言文字

语文新课标在设定总目标的前提下分设年段目标,正是基于每个学年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同一年段同一班级学生的学情也存在不同的特点,教师只有立足学生学情,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有效运用。在展开《晏子使楚》教学的备课讨论后,语文备课组教师形成共识,即学会舍弃,抓住第三学年段在语言运用这一方面的弱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强化运用。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概括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注意详略得当,把晏子应对楚王第一次言语侮辱的文本进行重点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概括总结出用推理的方法学会清楚有条理地表达言外之意。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合作学习单,将学到的语文方法进行实践运用,在实践中掌握这一方法,在合作中有效运用语言文字。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在寻觅发现中感知文言词语的情感美

让学生体验审美,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是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突破口。如《晏子使楚》第二段中“楚王赐酒”的情景,可以设计两个问题,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问题一:“酒酣”如何翻译?楚王选择这一时机,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呢?问题二:“视”如何理解?“视”这一动作的背后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楚王也是个聪明的人,因为他选择了最佳时机动手。

生:我觉得楚王是在喝酒喝得正高兴时,大脑兴奋,自然想到了那个“阴谋诡计”。

虽然学生不能马上把握文字中的内在情感,但学生的寻觅发现正是与文本对话的最真实有效的过程。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文中此时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联系下面的情节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里是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我们在电视中也可以看到,正在十分高兴时,突然出现了令人紧张的事情。也是为晏子在这样的外交场面下冷静、睿智的一面作铺垫的。

师:晏子的处世不惊确实让人佩服,那么楚王此时是怎样的一副神态呢?

生:从“视”可以看出楚王是得意的。

师:楚王心里得意什么呢?

生:这里的“视”不是单纯的看,楚王心里肯定还自鸣得意地想,你这小子,这下叫你下不了台了吧?

生:我想这也是反衬出晏子的智慧非凡。

师:这里的“视”和下文的“笑”是相照应的,楚王是从自鸣得意到尴尬一笑啊。

到这里学生才体会到这些神态动作背后的感情。师生在“我——你”互为主体的关系中共享话语权,彼此接受各方意见,相互交流和探讨,发展了言语生命。

二、在探微品评中体味文言词语的理性美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以抓好两个环节:

一是从整体着眼,俯瞰观照。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全文的关键句,而平面的翻译实在是一种资源浪费,也很难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果抓住“橘”和“枳”作为突破口,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首先让学生讨论“橘”和“枳”的不同点,及为什么会不同,学生很快可以找出“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原因是“水土异也”。接着请同学品评“橘”和“枳”在这里还有什么喻义。最后请同学们谈谈晏子这番话的艺术效果,并请同学展开联想。

二是从细节入手,烛幽探微。

如文章中的“避席”一词,是对晏子的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读到此处,先让学生模拟晏子的动作表演,学生顿时兴趣大增,也在模拟表演中感悟到晏子不卑不亢的心态。再回顾晏子使楚的前一则故事——钻狗洞的故事,这时老师把主题定位在“尊重”二字。“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那么“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什么呢?(口才。)仅凭口才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吗?(不是,还有智慧。)那么智慧藏在哪儿呢?

师:这里的晏子是什么?不是简单的“国家”的代名词。楚王尊重的首先是一个有尊严的晏子,只有人人都做有尊严的人,才能使一个团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尊严,也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反观自身,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才能让自己在细节上更得体呢?

生:学会尊重别人,不斤斤计较。

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至此,学生才算是真正地走进了文本。文言文教学会出现大量有教学价值但学生未能抵达的对话层面,帮助学生抵达这些层面,是审美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善于架设这座桥梁,贯通古今,用现代的眼光引导学生在文本和学生之间开展对话,并使他们产生思维的碰撞。

三、在内访外察中创造文言词语的情趣美

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美的创造能力,使他们透过对美的文字的理解,形成自身创造情趣美的能力。我采用了内访外察的方法。

内访外察是两个层面:

一是课堂内创造情趣美。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主动探究的愿望,如小组竞赛、学生自检自测法等。但这毕竟只是一些形式上的东西,时间一长难免会失去新鲜感而令人生厌。其实教师完全可以立足于课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去探求发现文言文的情趣。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在多数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进行的是“线形教学”。所谓“线形教学”的特点是以课文情节为主线,以问题为连接,以逐段顺序讲读为基本操作方式进行教学。可是这样的教学久而久之,会让学生觉得“乏味”。原因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把”得太多,“圈”得太牢,学生则一步一步跟着老师走,进入预先设计好的“笼子”里。我想“块状教学”这个概念就是相对于“线形教学”提出来的。

我所向往的“块状教学”也不是“板块研读”。

“板块研读”是周一贯老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优课论》里介绍的。他所提出的“板块”,是指把课文结构设立为几个比较集中,而又相对独立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如《田忌赛马》一课就可以把课文分为三大板块进行研读。

第一板块(第2自然段):为什么第一次田忌赛马失败了?

第二板块(第12――16自然段):为什么第二次田忌赛马却胜利了?

第三板块(第3――11自然段):孙膑的计策是怎样让田忌转败为胜的?

这种教学避免了老师面面俱到的分析,避免了繁琐简单的串联式提问。教学变得细密而宽松,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悟式钻研和小组讨论。可这种教学仍以情节为中心,它忽略了对“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集中培养。

我心目中的“块状教学”,就是以“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块状教学”。于是,我在不断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总结,逐步尝试这种教学理念。我在课文《晏子使楚》一文教学中,根据教学设想把课堂划分为若干块。具体到《晏子使楚》的第一课时,分为三块:

第一块:尽情地“读”。语文课要以读为主,我愿意花15-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读。我和学生商量,我们该怎么读才能读得过瘾,读得开心。学生各抒已见,有的说自个儿“美读”,有的说分角色读,有的说表演读等等。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一种新的表演读的方式――“双簧读”(一个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个人对口形并配合以动作神态)。学生听了之后,都兴奋不已,跃跃欲试。这时我提醒他们:“不管选用哪一种方式来读,先都要自己试一试,练一练,体会一下。等一会儿,请你说说你觉得哪一句话最难读,感情最难把握。”我觉得这个问题具有一箭双雕的作用,既抓住了朗读的重点,又使学生自然地理解了课文中人物的感情变化。接着,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伙伴,自由选择朗读方式。练习的过程既紧张又愉快。因此,表演时情绪高涨,获得了愉悦和满足。

第二块:尽情地“说”。我们知道晏子是个机智勇敢、能言善辩、有胆有识的人才。在他与楚王进行舌战时,直接或间接引用许多成语。如直接成语“得意洋洋、安居乐业”,先让学生们查字典理解词义,再让他们用这些成语遣词造句。“间接成语”如有这么一句“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用成语概括这句话叫做“摩肩接踵”;再板书出来,带着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这样“间接成语”的渗透就“水到渠成”了。

为了“说”的更尽兴,我通过一则想象性报道,把学生引入到了一个具体的生活情景当中。征讯报道是这样的:昨日晏子在回国途中,误入时空隧道,来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流落在团河街头。作为新世纪主人,你将向晏子推荐什么样的好方法,让晏子在访问楚国时灭灭楚王的威风。(求讯者:齐齐)

学生看了之后异常兴奋,生活中真实状况的模拟,使学生的思维充分被激活起来,随便聊几句,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意见。因此,我对学生说:“你们看了这则征讯报道,有什么想法,就大胆说出来。”有的说得条理清楚,有的说得逻辑混乱。最后我们归结为几种最佳方案。

1.以主人身份邀请楚王到齐国做客,也让他走小门,或者视而不见。

2.让楚王看见满街的人吃香甜的橘子。

3.以法律的手段告楚王虐待使臣。

第三板块:尽情地“写”。学生的思维在踊跃发言中被完全激活了。紧接着,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以“书信”格式给晏子写一封建议书。我没有提出要求来限制他们,唯一说明的就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字数不限。有位学生这样写道“尊敬的使臣大人:你的伶牙俐齿,聪明勇敢,令晚辈自愧不如,佩服得五体投地。事已至此,作为你的朋友,向你建议一二。何不与楚王成为朋友呢?下次看望他时,带上千百人,送上几车香甜的橘子。称颂楚国美味佳肴,住上十来天,吃它个天翻地覆……”从最后的实际效果看,这次建议书写得很精彩,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写得很开心。

这种以“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为目标的“块状”教学在我看来,具有以下优势:

1.有利于老师进一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动投入到“听、说、读、写”的训练当中,并且不脱离课文这个媒介,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挖掘训练“块”,设计出学生更有吸引力,更具强大成效的教学方法。

2.学生的兴趣、注意力以及智力不会沉浸在经常性的环节转换和思维变换中,使语文能力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集中培训。

3.确保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实践于生活得以延续。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体参与;教学策略

一、尊重主体,“放”中寓“新”

“放”即开放。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是“牵牛工”的,教师严格地牵着行,学生小心地跟着走,大量的时间在分析讲解中虚度。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得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难以提高教学效果。而教师如果善于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思维的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教学《晏子使楚》,我在讲述晏子第一次受辱时,先问学生:“楚王为什么只好开城门迎接?”之后,又问学生:“如果楚王仍然不开门,晏子怎么办?”学生在分小组讨论后纷纷举手,各抒己见。学生的答案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类:(1)晏子为了表明诚意会苦苦等候,直至开门;(2)晏子 为了维护齐国的尊严,回归齐国;(3)晏子 为了表达齐国的诚意钻洞入楚,去见楚王,再当面作针锋相对的斗争。这样的开放性问题,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二、树立信心,“异”中见“新”

“异”即求异,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使学生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积极、独立地探索问题。学生摒弃了单向线性的狭隘思路,就可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如在教学《狐假虎威》时,学生大都认为狐狸是坏蛋,应受到谴责。为了突破这一类思维定势,教师启发性地问学生:“那么,按你们的意见,这只狐狸碰到老虎就应乖乖地主动地送入虎口?”学生们就这个问题激烈地争论起来:有的说,这是一只聪明的狐狸,他能想办法虎口脱险;有的说,这是正当防卫,他为了活命,撒谎是可以谅解的;还有学生说,狡猾这样做是值得提倡的,对付老虎这样的“恶人”,不能硬拼,只能智取,而且,他这样做又没有伤害谁。针对学生的种种看法,教师相机点评,通过分析、比较、推理,进行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优化设计,“旧”中孕“新”

这种做法就是在对旧知识的“再认识”中让学生多起点、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在对旧知识的“再应用”与“拓宽引申”过程中使学生有新发现、新见解、新质疑、新设想,启动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雨中》一课,“雨帘”一词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1)课文中哪个词也说明雨大?(学生速读课文,然后纷纷要求发言。)(2)为什么“雨帘”说明雨大,能说说理由吗?(因为“雨帘”是指雨点密密麻麻,像帘子一样。)(3)做帘子可以用不同的材料,用竹子做的叫什么帘?--------(竹帘)用布做的帘叫--------(布帘)用珠子做的帘叫--------(珠帘)挂在门口的帘叫--------(门帘)挂在窗上的帘叫--------(窗帘)。(4)课文中的帘是用什么做的?(雨点做的)那雨点做的帘挂在哪里呢?(天地之间)(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雨点从云层中密密麻麻地落到地上,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这雨真大啊!这样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积累词汇的积极性,又让学生明白了“雨帘”的构词特点;既理解了“雨帘”的词意,体会到雨势之大,又培养了想象力,使学生获得了新的知识,积极地参与到教学。

四、创设情景,“疑”中求“新”

“疑”即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创造性地释疑。

首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其次,要耐心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客观评价问题质量的高低。如教学《数星星的孩子》,在学习新课前我安排了学生质疑,学生开始提的问题多数为“数星星的孩子是谁”、“他怎样数星星”这样的表层问题,而经过深入思考后,学生则进一步提出了“张衡后来是否数清了星星”这样较有价值的问题。教学时我以这一问题为突破口,请学生思考,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张衡成为天文学家后通过天文望远镜最终把星星数清楚了;也有的说,宇宙广阔无边,他永远也数不清楚等。学生的想象力因为这一较有尝试的问题而得到激发,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设问技巧

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在这个双边活动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关键,而引导作用的实现,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设问来实现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怎样进行提问,尤其是在新课程中如何进行启发式提问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谈谈在教学中的肤浅认识

一、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条件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坚持面向全体。有了这些方面的基础,教师方有可能有针对性提问启发,既做到面对全体学生,又做到面对个别学生,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对课堂提问做出层次设计以后,到课堂上实施时,应注意把较难问题安排给“优生”答,或在合作学习时讨论解决。把容易的问题安排给“差生”答,这样可以激发“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还要随机点拨,为学生的思考“架桥”,降低问题的坡度,以利于逐步接近“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使得班内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循循善诱,多问启发性的问题

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提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发思维的出发点,因此,语文课上的提问应是经过认真推敲,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通过比较启发,一方面调动学生看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而学习一些习作方法。比如,在教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课时,我好奇地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她有标点符号,而且还是双引号。这说明了什么?”因为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就接触了双引号,学生也了解双引号一般用在对话中。我这么一问,他们就很容易想到这个题目是另有含义的。有心的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或许也会尝试着用一用。

还是《花钟》这课,当学生在抢答花儿开放的时间的时候,第一个学生站起来就说:“午时花在中午十二点左右开花”。教师马上就提问:这里的“左右”两个字能够省略吗?学生低下头,若有所思。虽然学生不能立刻回答上来,但经过教师的指点,学生还是能说:“不能省略。”在这一问一答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更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三、突破难点――有指向性

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重点内容对全篇课文来说牵一发动全文,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阅读短文中有“题眼”,诗歌中有“诗眼”,教学中教师抓住“文眼”,再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是理解的重点,同时也是理解难点,它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师若只让学生联系前两句诗所提供的意境说出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可能效果不好,学生就不会知道它流传至今的原因。但若就此诗句提问:“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的脑海里出现怎样的情景?”“这两句诗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有没有更深的意思呢?”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热望,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仿佛看到园内林木葱茏,繁花似锦,红杏灼灼,灿若云霞。从而进一步感受到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处,不仅让学生领会诗意,而且感悟了诗的意境,深刻领悟诗中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寓庄于谐,激发兴趣

诙谐有趣的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特殊的葬礼》一文,我设计“大瀑布即将无奈地走完她短暂的人生之路,面对一群群深深伤害过她,又来祭奠她的人,大瀑布想说的话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问题一提出,学生义愤填膺,极力控诉。如生1:如果我是大瀑布,我想说的话是,我的今天就是你们人类的明天。生2:你们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生:我对这位巴西总统有意见,你为什么不早惩治乱砍滥伐的人?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我是这样问的:如果小女孩真的来到奶奶的身边,他将会对奶奶说些什么?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在奇思妙想中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变中求异

小学语文课堂设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时,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提问:“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学生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两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相关期刊更多

投资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孔子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管子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