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晏子使楚阅读答案

晏子使楚阅读答案

晏子使楚阅读答案

晏子使楚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反观我们周围的阅读课堂教学,仍然不乏教师带着问题走向学生,进而是无休止的分析讲解,解决预设的问题。这样的语文阅读课堂索然无味,死气沉沉,缺乏灵动,缺少精彩,缺失语文味。学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全心答问,毫无主动性,个性化的阅读也根本无从谈起

那什么样的阅读教学才是本真的阅读,才是高效的阅读,才是个性张扬的阅读呢?下面借助几个教学片断对这一问题作简单探讨。

【案例1】:

《晏子使楚》教学片断(张建老师在市县骨干教师示范课上执教)

上课开始,张老师让学生说说读课文读懂了什么?学生说,文中写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访问楚国,楚王想乘机侮辱晏子,来显显楚国的威风,结果反被晏子取笑了。张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了以下板书:

紧接着,张老师顺势引导,让学生盯住板书一会儿:在这节课,你最想弄明白什么问题?(学生静静地想了一会儿,纷纷举手)

生:我想知道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生:我特别想弄明白晏子是怎样回击楚王的?

生:我想知道晏子到楚国干什么的?

生: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生:我想知道晏子是什么样的人?楚王又是什么样的人?

生:我最关心的是结果如何?……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接下来,张老师有选择的安排提出问题的学生到台前,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还兴高采烈的签上自己的大名。

然后,张老师又和学生一起为问题排序,并归纳起来,标上序号: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回击楚王的?结果如何?

3、晏子是什么样的人?楚王又是什么样的人?

之后的阅读,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读得十分投入,在字里行间记下了自己的收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热情格外高涨,课文的重难点迎刃而解。

【案例2】:

《童年的发现》教学片断(张先明老师在市县骨干教师示范课上执教)

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一文时有这样一处描写:“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在教学这一片段时,开始张老师让学生自由读读,说说阅读体会。可是学生很难体会到小作者梦中的轻盈,随心所欲。读得更无色彩,孩子们的脸上丝毫没有梦中的惊喜和快乐。于是张老师改变教学策略,指一名学生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跟着她轻轻地走进她的梦,去欣赏她的梦中场面好吗?(该生动情读,其余的学生闭上眼睛,听得特别投入,久久的不愿睁开眼睛。)

师:好,让我们从梦中醒来,说说你在她的梦里见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高高的白桦林,还有一望无垠的大草地。

生:我看到了碧绿的湖面上有一些水鸟在嬉戏。

生:我看到了她长着一双翅膀,轻盈的飞来飞去。

师:谢谢某同学带给我们精彩的梦,老师也想带着你们进入我的梦境。(师轻缓又动情的读,生闭上眼睛,教室格外安静)

(师美美地读完了,学生听后个个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有好几个学生未等我开口,兴奋的举手)

师:某同学,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老师读得特别好,我仿佛看见了老师在街道上,在白桦林梢头上,在湖面上轻盈的飞来飞去。我很高兴。

生:我觉得老师的梦做得好,我仿佛看见老师从我们学校操场上轻轻一跃,飞向树林,飞向高山,飞向天空。

生:老师的飞行本领高,轻轻一跃就飞起来了。

师:同学们,你们想做出这样美妙的梦吗?那就用心的读一读,边读边想。(话音刚落,学生便动情地阅读着,脸上充满幸福的微笑。)

【案例3】:

《姥姥的剪纸》教学片段(市实小张红梅老师在市小语名特优教师观摩课上执教)

师: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可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了剪纸,其中有这样一幅是这样的:

师出示图和文字,自由地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说体会。

师:带着这些情感把姥姥对我浓浓的情意再次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吧!

师:静静地站在村路口,遥望远方,姥姥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富有情意的音乐起)听到这样的话语,我又会对姥姥说些什么?

生纷纷举手,动情的叙述着。

(在音乐中)生齐读: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和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此时,课堂上酿制的甜甜祖孙情洋溢着整个会场,感动着每一个人。

【案例4】: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段(宿豫区实验小学胡修喜老师在市小语名特优教师观摩课上执教)

师出示别人劝阻父亲的话: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生读,你听出了什么?

师:父亲是怎么表现的?

师出示:

“谁愿意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生再读,你发现了什么?

此刻,教师用富有磁性的语言编一段话,模仿旁观者劝说的语气创设情境,学生齐读父亲的话。师生对话,再次凸显出父亲伟大而感人的形象,营造了催人泪下的父子情。

【认识与评析】——

认识一:阅读精彩于质疑

质疑,是阅读的双脚。阅读教学,在质疑中走向深入。因此,我们要营造充满质疑的语文课堂,要精心呵护学生的质疑,要善待学生的质疑,还学生自由,显学生灵性,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徜徉在阅读的梦中。[案例1]中,张老师就很好的利用学生质疑,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做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经常见到这样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师课前根据教学参考书或是备课手册对文本进行分析与解读,带着一些预先设计好的问题走进课堂,展开一问一答式的教学,让学生紧紧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去交流……一句话,学生跟着教师的问题指挥棒走。乍一看,似乎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阅读,实则,教师是以权威的教参解读代替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师教得累,学生“跟”得累,学生又怎能放飞梦想,灵动阅读呢?所以,这样的语文课堂往往事倍功半。

课堂上没有学生的质疑,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学生的质疑,就难以让学生学习有立足点;没有学生的质疑,更难以呈现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阅读课堂?我想,语文阅读课堂要尊重了学生独特的生命个体,不能没有质疑。

认识二:阅读升华于想象

想象,是阅读的翅膀。阅读教学,在想象中得以升华。[案例2]中,由于张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的阅读如梦一般的自由、快乐和欢畅,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要有深刻的个性化阅读,必先有适度的阅读想象。笔者认为,阅读想象既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 广度的阅读想象,让儿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如果只有广度的阅读想象,缺乏深度的阅读想象,儿童阅读就没有高度,阅读游离于文本,无法对儿童的精神起到引领作用。二者不可或缺。

在阅读中想象,在想象中阅读,文章的主题升华了,学生的精神底色厚重了。此时,学生的阅读既有“广度阅读”的“飘飞”,又有“深度解读”的“放飞”,抓住了本质,充满了底蕴。

认识三:阅读厚重于悟情

[案例3]和[案例4]两个片断的教学都披文入情,情意绵绵,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同学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阅读课堂?从以上两节课的成功中分析,我们需要酿造情意浓浓的课堂。唯有充满情意的课堂才是语文味十足的课堂,才能唤起学生真善美的情感体验,才是彰显开放、互动、生命活力的课堂。怎样酿造情意浓浓的语文课堂?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披文入情,不失是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途径。

晏子使楚阅读答案范文第2篇

[译文]: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准备攻打荆地(楚国),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有谁胆敢劝谏、上书阻止我出兵的,将他处死!”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劝谏却又不敢,于是他就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吴王很奇怪,问道:“这是为何?天天让将衣服露湿。”侍卫道:“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唱歌,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蝉,弯着身子紧贴着树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丸已对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吴王一听后说:“真是说得了太好了。”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1、请从短文中找出(归纳)一个成语。

2、与“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中加点字“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置从美于徐公 B、奉命于危难之间

C、管夷吾举干士 D、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3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告其左右曰:

如是者三日: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 分)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5.文中孺子为什么能世历劝谏吴王?

1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 B

3(1)身边的臣子 (2 )像,这样

4.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后面的祸患。

5.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深入浅出,易于让吴王理解和接受。

【七】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晏子谏杀烛邹》)

[译文]:齐景公喜欢射鸟,叫烛邹掌管那些鸟,但鸟全都逃跑了。景公大怒,诏告官吏要杀掉他。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我请求列出他的罪过再杀掉他。”景公高兴的说:“可以”。于是召来烛邹并在景公面前列出这些罪过,晏子说:“烛邹,你为国君掌管鸟而丢失了,这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国君因为丢鸟的事情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使诸侯们知道这件事了,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人,这是第三条罪。我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请杀了烛邹。”景公说:“不要杀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1.查《古汉语词典》,“数”有三种读音,并有若干不同义项。一读“shǔ”义项有:①作动词,计算。②作动词,列举。二读“ shù ”,义项有:①表事物的数目。 ②作名词 ,规律,气数。三读“ shuò ”,义项有:①多次。

根据以上义项,请写出“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中“数”的读音与词义。

读音: 词义:

2.下面几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1)时时而间进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1)皆以美于徐公 (2)骈死于槽枥之间

D、(1)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2)吾欲之南海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4.晏子劝谏的目的是为了让景公 ,以免落下“爱鸟轻人”的罪名。晏子进谏时采用 的方法,使景公明确了事情的荒谬以及后果的严重。

答案:1.读“ shuò ”,义项有:①多次

2.B

3.让各位诸侯听说这件事情后,认为我们的国君把鸟看得很重而把人看得很轻。

4.不杀烛邹 正话反说(以退为进、归谬法,皆可)

【八】孙叔敖为楚令尹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问、吊唁)。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贾谊集》)

[译文]:孙叔敖担任楚国的令尹,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慰问,难道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而大权独揽的人,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要越发将自己看低;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1.划分下面句子停顿,停三处。

有 一 老 父 衣 粗 衣 冠 白 冠 后 来 吊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孙叔敖为楚令尹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4.“老父”向孙叔敖进言用了什么方法?

答案:1.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2. 担任 离开

晏子使楚阅读答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阅读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 高年级 教学视角

阅读部分既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部分,更是让大部分优秀教师愁眉苦脸的环节。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中,虽然具有一定的“传递知识、社会经验”的功能,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的主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要求我们探索新的阅读教学模式。阅读反思这种新的阅读教学模式由此应运而生。

一、传统阅读教学与阅读反思教学

传统阅读教学是老师在课前就根据文章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在讲授过程中以让学生能回答代替解析。在传统阅读教学中,老师提问贯穿整个教学环节,而且内容和形式复杂多样。并且评判一节课是否成功,是以学生是否按部就班地回答教师课前所设计好的问题为标准。这样的课堂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忽略了学生主动性,限制了学生思维。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经常是牺牲学生的创造力,保证整个课堂的顺利实施。

阅读反思这种阅读教学方法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做好阅读的准备,在教师指导下,在不断的自我反省思考中,不断改进自己,克服缺点,完善自己。阅读反思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并不只是要求学生停止在文章所表述的表层意思,而是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挖掘文章深处的含义。就是要求学生抛弃文章表面的那些虚拟的幻想,在阅读中警醒自己、鞭策自己。阅读反思是对学生阅读效果的一个最直接、最真实的检验,也是学生实现批判性阅读的重要过程。在充分的阅读反思下,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达到预期的阅读教学效果。

二、如何有效进行阅读反思

阅读准备是整个阅读过程的起点,阅读后的评判则是阅读行为最终的追求目标,阅读反思是从阅读起点到实现阅读最终追求目标的重要过程。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进行阅读反思,将是整个课堂的关键。我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以下两点引导学生有效进行阅读反思。

(一)带着问题阅读,体会阅读的奥妙。

阅读反思中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与传统阅读教学中的围绕问题阅读截然不同。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特别强调阅读要“带着问题读书”,在阅读时发现自己的观点与文章的结果殊途同归时,此时就会有成功的喜悦;或者当发现自己所持有的观点与文章所表达的不相符合时,就会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比较。并且在比较中,集中所有注意力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显著提高阅读兴趣。为什么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围绕问题进行阅读,却处处碰壁,主要是因为阅读反思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有以下两点重要区别:提问者身份和问题的侧重点不同。

传统阅读讲课都是由教师设问,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教学情境是课前由授课者提前创设的。学生则是属于木偶式地被动回答,虽然这样保证了课堂的顺利实施,教学目标能够较好地实现,但老师并不了解学生,常出现教师提的问题都解决了,学生还是对文章一知半解的情况。阅读反思教学中提问的主体是学生,提问者的不同能很好地改变学生只能被动阅读的局面。我们先看《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案例。

[教师预先设计的问题]

(1)阅读全文,总结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分析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怎样理解文中末尾“了不起的父与子”?

(4)什么地方显得这对父子伟大?

(5)怎么理解“这对伟大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句话?

[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

(1)文中的儿子在看到父亲来救援自己时,为什么要求父亲先把同学救出去?

(2)都说这对父子伟大,那这对父子哪些地方显得伟大呢?

(3)地震那么可怕,文章中的儿子难道就不害怕地震吗?如果害怕为什么还要放弃父亲先救自己出去?

(4)地震来了,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呢?

(5)是什么支撑着文章中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掘了38小时啊?

(6)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让我们懂得什么啊?

(7)如果我是文中的阿曼达,会不会让我父亲先把同学救出去?

(8)课文是不是有结尾?

通过以上《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案例,我们发现教师在课前预先设计的问题,虽然有部分能够贴切学生所困惑的,但是有一部分和学生想了解的差异很大。在学生提出来的有些问题中,教师并没有把它当做真正的问题。这不仅挫伤了学生积极性,而且妨碍了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相对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同样不把它当做问题,因而提不起学习兴趣。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主要在于提问者的不同,由于提问者的身份不同导致提问的侧重点不同。这是阅读反思教学对于传统阅读教学最大的改进,充分发挥了学生主观意识,让学生自主带着问题阅读。

(二)培养阅读兴趣,构建阅读反思这一重要过程。

“兴趣能够为学习一门技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进行阅读学习的最佳原始动机。带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学习,不但可以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而且学生更乐于思考。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性地学习是学习者实现阅读反思这一重要过程的重要保障。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与他们的相处交流中掌握学生最好奇、最想懂得的事情,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选择性阅读,并在阅读中不断反思,实现自我批判这个重要目标。我们再看《晏子使楚》这个教学案例:

通过了解知道学生对于晏子和与楚王之间对话中斗智斗勇,产生了浓厚兴趣,其对话情境大概如下:

楚王看了他一眼,说:“怎么你们齐国没有其他人了吗?”

……

晏子拱了拱手,说:“我们齐国有个习惯,出使高贵的国家,就派高贵的人才去;出使落后的国家,就派较差的人去。”

学生对这段斗智斗勇的对话产生浓厚兴趣,在阅读时就会思考为什么晏子为什么那么回答?要是我是晏子,我会如何回答楚王呢?因为学生具备浓厚兴趣,所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会自主反思,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构建学生阅读反思这一重要过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拓展正常教学课堂以外的活动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复述历史故事、模拟主持人、鼓励学生观看名著的影视作品等不同的学习途径、形式可以多样化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阅读反思。

三、阅读反思对现代阅读教学的作用

(一)阅读反思实现阅读的“减负增效”。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落实,实现学习上的“减负增效”成为新的教学追求。目的是保证原有的学习效果,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学习压力,为学生的书包减重。新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解决阅读教学中任务重、知识点多且需要大量阅读的教学问题。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辅助的崭新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做到学生记得牢,重点明确,收到阅读的良好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学生充分利用时间,掌握所学知识,自然而然地为课后的巩固作业减轻负担。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阅读反思教学,较好地实现阅读的“减负增效”,既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很好地保证教学效果。

(二)阅读反思提高学生的自我反省意识。

曾子这样的圣贤每日思考自己是否哪里做错了,而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缺乏主动警醒自己的意识,学生常常在遇到问题时,不是反省自己的过失,而是急于推卸责任,这与现代素质教育所预期的方向恰恰相反。自我检讨的习惯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课堂中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反思对于培养学生自我检讨的习惯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想象,并让其主动思考,在阅读中发现、了解、完善自己。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促使学生遇到问题时自主思考,冷静处理问题。经过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在阅读中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反省意识。所以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在学生自主意识还相对薄弱的年龄,由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自我检讨,树立学生的自我反省意识。

(三)阅读反思提高学生创造力。

晏子使楚阅读答案范文第4篇

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三大基本理念。笔者认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指出了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后两者则是明确了实现该目标的具体途径。因而,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使学生热学、爱学,必须以情为径,充分挖掘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情感素材,精心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情境,才能实现新课标培育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思想道德和审美情趣的基本理念。

一、创设内部情景,营造具象情感氛围

从教材、练习等课堂内部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具象的情感氛围,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参与“听、说、读、写”等语言练习活动的突破口,也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课堂的第一步。

1.新课导入要巧妙设计意境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单元都会有设定一个主题,例如初一上册第二单元的“金色年华”和第三单元的“民俗风情”,在学习前将主题呈现给学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调动学生好奇心的作用,“什么样的年华是金色的?”、“异地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等等问题会在学生心理荡起涟漪,使之想从新课文的学习中寻找答案,此时就要在导入新课的时候紧紧抓住学生这种求知心理,否则一旦学生求知欲不能得到满足,则会因失望产生厌学情绪,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巧妙设计意境导入新课。

以苏教版初二上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为例,在新课导入时,可以节选同样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电影《羊脂球》的片段播放给学生,将普鲁士统治下的法国以具象的画面展现给学生,使之能够更加形象地感受普鲁士统治下法国人民的悲愤和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又如,在导入《美丽的西双版纳》新课时,可以利用PPT向学生展示西双版纳风景的图片,也可以播放展示西双版纳风俗民情的宣传记录片,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充分想象课文描绘的风景,再配以班得瑞《世外桃源》、《寂静山林》等轻音乐,可以让学生充分融入文字所编织的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角色扮演

开展师生互动活动,是课堂情境教学应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方式,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情境表演使之更好地理解课文中蕴含的知识、情感和思想,通过合作探究使之掌握寻找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增强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晏子使楚》的教学为例,在初读、精读两堂课的教学后增加一节情景活动课,课前为学生布置情景扮演的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对课文中每个角色的对话加以练习,体会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在情景活动课时,教师先将精读课对文中主要人物楚王、晏子的语言特点和性格得出的结论作以总结,然后将学生分为三至四个“导演组”和一个评委组,展开角色扮演比赛:首先进行分角色朗读比赛,通过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特点为角色表演做准备,而后节选文中的小故事让各组进行角色扮演,要求同学在角色扮演后回答“除了晏子的语言之外,还可以从什么地方展现晏子善辩的口才和过人的智慧”,进而引导各“导演组”的同学从角色表演中总结出文中晏子动作神态所流露出的智慧,例如“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严肃地回答”、“面不改色”等等。最后,由评委组分别对各“导演组”的表演进行评分,加上老师根据各组回答问题的评分,评选出冠军,累积三次冠军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表演和合作答题充分训练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使之更为深入地理解了课文描述的历史环境和人物特点,有助于学生以主人公为榜样发展智力、培养情感以及塑造高尚的人格。

二、活用外部环境,拓展学生活动空间

充分开展初中语文情景教育,既要注重挖掘课内的素材创设情景,又要扩大课堂的情景空间,灵活运用诸如组织演唱会、朗诵会和各类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语文学习和情景教育活动的空间。例如,在苏教版九年级《温泉》(碧野)的教学中,可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周末带领学生去市周边的温泉亲身体验温泉的特点、作用以及大自然的美丽;又如,在《故乡》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去龙凤湿地、铁人纪念馆、油田技术博物馆和大庆博物馆等承载家乡特色景观、核心产业、文化历史的地方进行参观,激发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故乡、建设故乡的情怀,从而推动学生孜孜不倦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成为合格的建设人才。

晏子使楚阅读答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读本比较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据此,人教社同时编写了必修的教本和读本,而且规定读本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

然而,现状如何呢?或荒废“读本”,或随意处理“读本”。结果是各级统考偏偏多从“读本”中取材,学生多数因教师一般性倡导所误而招架不住败下阵来。真所谓读本都读不清楚,更遑论300万字。

那么,怎样较好地使用好教本与读本,使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落实教师指导呢?

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原理,“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二、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三、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跨文本感知人性多维

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五、跨文本把握倾向基调

相关期刊更多

投资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孔子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管子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