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晏子为齐相

晏子为齐相

晏子为齐相范文第1篇

这天,晏婴与齐景公一起下乡检查工作。齐景公看到晏婴坐的车子很破旧,扶手上还断了一根栏杆。拉车的马也是又老又瘦,走起来很慢。齐景公很奇怪,晏婴身为齐国的丞相,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再说,整个齐国的钱都归晏婴管辖呢。晏婴为什么不用公款配备一辆豪华马车呢?再说,这也是工作需要嘛。

齐景公实在看不下去,他问晏婴道,你的工资是不是太少了?晏婴说,不少呀。齐景公又问,那你为什么不买一辆好一点的马车呢?晏婴说,马车只是一种代步的工具,只要不耽误工作就行了,要那么好干吗呀!

晏婴不仅坐的马车破旧,而且住的房子地处菜市场,低矮狭小。丞相府地势低,一到下雨,雨水便往院子里流,搞得丞相府大大小小的人都拿起工具抗水灾。齐景公要晏婴重修丞相府,就连修建丞相府的建筑经费也划拨了好几次。可是,晏婴每次都把齐景公拨给他建房子的钱用于救济贫苦百姓了,而且,每次理由都十分充分。但这丝毫没有动摇齐景公要为晏婴建设豪宅的决心。

一次,晏婴到国外访问。由于他思路清晰,能言善辩,为齐国挣了不少利益,挽回了面子,甚至避免了几次大的战争。因此,晏婴在战国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之间是很有影响力的。不过,那时候没有汽车、火车,更没有飞机,到国外访问全靠马车,所以很慢。齐景公估计晏婴这次到外国访问,少则三月,多则半年。因此,齐景公决定乘晏婴出国访问的时间里,认真把丞相府扩建一下。这样,晏婴访问回来,生米做成熟饭,他就是不住也不行了。

几个月后,晏婴访问回来了。他看到原来的菜市场和自己的丞相府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新丞相府。没想到,晏婴自己出钱,又把丞相府恢复到了原来大小。对于多出的部分,晏婴改造成了菜市场,把已经迁出的经商户请回来,无偿送给了他们。

齐景公知道了这件事,大发脾气。齐景公威胁晏婴说,如果你不住新房,我从今后就搬迁到城外的破庙里居住。晏婴等齐景公发完了脾气,慢慢地说,主公是齐国的国君,我是齐国的丞相。如果齐国是一件衣服,你我就是这件衣服的衣领和衣袖。你在上面住豪宅,坐豪车,我在下面也住豪宅,坐豪车。上行下效,全国奢侈成风,就根本无法禁止。这样,国家是会灭亡的呀。

齐景公听了,走下了龙椅,来到晏婴的面前,拉着他的手,惭愧地说,我只知道丞相劳苦功高,想让你生活得舒适一点。没有想到,丞相的心中装的是整个齐国。我真是愧当这个领袖呀!自此,齐景公再也不提给晏婴换车换房的事儿。不仅如此,齐景公自己也开始节俭起来。这样,齐国人上下一心,逐渐强大起来。

晏子为齐相范文第2篇

1、能够结合书下注释和相关工具书通译全文

2、掌握“之”“为”字的不同用法和“坐”“病”“其实”等古今异义词

3、体会晏子巧妙的外交辞令和内在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的文言现象,概括晏子形象的特点,体会晏子外交辞令的妙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能够感受到本单元都是围绕“爱国”二字展开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晏子使楚》,去感受一位中国古代外交家维护祖国尊严、不辱使命的凛然正气。

二、整体感知

(一)正字正音

明确:晏(yàn)子习辞(cí)者缚(fù)一人

酒酣(hān)诣(yì)曷(hé)枳(zhǐ)

(二)通译全文

1.请学生自己小声朗读课文,圈画疑难点并提问。

明确:“曷”、“熙”两个通假字以及“左右”、“坐”、“其实”、“病”等含义易混淆的字词。

2.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随机抽点学生逐句翻译。

提示:重、难点句子:(1)何以也(2)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3)所以然者何(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附:《晏子使楚》的参考译文及文言知识整理)

三、文本研读

(一)回顾全文,概括第一、二段大意,集体朗读第二段

提示:第一段主要交代了楚王和近侍商量侮辱晏子的计谋;第二段详细描写了晏子机智巧妙地应对楚王发难的过程。

(二)重点研讨课文第二段,思考三个大问题

1.楚王是如何向晏子发难的?针对晏子还是齐国,为什么?

提示:找出原文原话,参照译文复述情节,注意各事件的先后顺序。

明确:楚王和近侍先设计了一出戏,然后令官吏绑着一人从晏子面前经过并指称这个人是齐人且犯了偷盗罪,接着楚王在宴会上质问晏子:“齐人固善盗乎?”

楚王针对齐国。因为晏子是使者身份,是代表齐国出使楚国的。而且楚王问句中的主语是“齐人”,明显针对整个齐国而言,有意轻侮齐国。

2.晏子是怎么回应楚王的?这种回答有什么妙处?从中概括晏子的形象。

引导:回应包括动作和言语两方面。言语上,晏子先说什么?然后说什么?最后说什么?采用了何种方法?起到了什么效果?

明确:(1)动作上,晏子“避席而对”,展现出恭敬的一面。言语上,晏子先用橘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盗枳作比,摆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事实并点明其原因是水土有异,然后转述当下“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最后反问楚王难道是楚国吗?表现出犀利的一面。

(2)妙处:避席而对,有礼有节,令对方挑不出任何失仪无礼的不是。辞令上,晏子采用类比的方法,以退为进,将问题推还给楚王,令楚王不得不笑着承认自己反取其辱,展现出高超的外交语言艺术。

(3)晏子形象:机智勇敢,善于辞令;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热爱祖国,爱惜尊严。

3.如果你是晏子,你怎么回答?(仅思考)

提示:言之有物即可。

(三)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要求读出符合人物身份形象的语气

四、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叙述了晏子使楚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通过具体刻画晏子回应楚王非难的语言,塑造了晏子这样一个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积极维护祖国尊严的外交家形象,让读者在感受巧妙的外交辞令之外体会到一种强烈而充盈的爱国热情和凛然正气。

五、布置作业

归纳整理本课的文言现象;背诵课文第二段;课外阅读本课节选前的两段晏子小故事并尝试自主翻译(选作)

附:

一、参考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今天他将要来,我想要侮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到来时,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去。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小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吗?”晏子离开了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苦)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二、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缚者曷为者也曷,同“何”。

圣人非所与熙也熙,同“嬉”,开玩笑。

(二)重点实词

晏子将使楚:出使

谓左右曰:对……说

齐之习辞者也:习,熟练;辞,言辞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吏二缚一人诣王:到,到尊长那里去

齐人固善盗乎:本来

晏子避席对曰:离开座位,表示郑重

叶徒相似:只

(三)一字多义(之、为)

1.之

(1)代词,它楚王闻之:代指晏子将使楚这件事

婴闻之:代指下文“南橘北枳”这件事

(2)代词,他吾欲辱之:代指晏子

(3)结构助词“的”齐之习辞者也:的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的

2.为

wèi(1)介词为其来也:相当于“于”

wéi(2)动词何为者也:做

缚者曷为者也:做

(3)表判断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

3.其

(1)代词,他为其来也:代指晏子

(2)代词,它们的其实味不同:它们的

(四)古今异义(坐、并、其实、所以)

4.使

(1)出使晏子将使楚

(2)让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四)古今异义

1.谓左右曰:

古: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今:表示方位的词

2.其实味不同:

古:两个词,表示它们的果实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3.何坐

古:犯罪

今:表动作,与“站”相对

4.寡人反取病焉

古:辱

今:疾病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译: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析:……,……者也;……者也;……也;……,……也,都表示判断。

2.宾语前置句

(1)何以也

译:用什么办法呢

析: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古代汉语常见语法,对应的现代汉语语序为“以何也”。

(2)何为者也

译:“为何者也”,做什么的人

(3)何坐

译:“坐何”,犯了什么罪

(4)缚者曷为者也:

译:“为曷者也”,做什么的人

3.固定词组

(1)所以然者何

译: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

晏子为齐相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一曲悲歌《梁甫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①。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②。力能排南山,又③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此诗为乐府古辞,属《相和歌辞·楚调曲》,一作《泰山梁甫吟》,“甫”亦写作“父”,相传是诸葛亮所作,《三国志·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父)吟。”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认为:“按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按郭氏的解释,此诗乃乐府古辞,非诸葛亮所写。

这首古辞从写坟开始,保留了葬歌的特点,但内容与葬歌毫不相干,而是一首咏史诗,诗中提到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出自《晏子春秋·內篇諫下·第二十四》:春秋时代齐国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位勇士,他们力能搏虎,勇冠三军,同事齐景公,但性情孤傲,看不起担任相国的晏子(即晏婴,齐国大夫,为相国,以多谋著称,事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一次相国晏子“过而趋之文学艺术论文,三子者不起”,使晏子很难堪,于是晏子便在景公面前进谗言,说三人“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內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乃“危国之器,不若去之”,景公认为晏子说得很对,也想除掉他们,但是害怕他们勇力过人,“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晏子便想出了一个主意,让景公派人给三位勇士送去了两个桃子,让他们“计功而食桃”,公孙接和田开疆先自报功劳,都认为自己功劳大,应该吃桃,于是各取一桃。最后古冶子说:“我的功劳比你们的都大,桃子应该给我吃。”说罢拔剑而起。公孙接和田开疆听后都觉得很惭愧,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认为自己功小而争桃,是贪,争得不对又不死,是无勇,于是二人退还桃子自杀而亡。古冶子见因自己动武而使勇士羞愧而死,亦责己乃不仁不义无勇之人,亦反(返)其桃,也自杀了。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诗的前四句平平叙来,“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突出了作者徜徉自在的神态,“步出”与“遥望”相呼应,当他见到“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不禁顿生疑窦,在这荒僻之野,为何有三座如此相似的坟丘呢?它们的主人又是谁呢?“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此二句回答了作者的疑问,在问明白的情况下作者恍然大悟,原来是齐国著名的三勇士之墓,不禁肃然起敬,“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紧承上句,盛赞三士勇力绝伦,流露出了景仰之情。排南山即推倒南山(齐国境之内的牛山,位于齐都南面,又名齐南山,此应泛指,非专名,极言力气之大),绝地纪语出《庄子·说剑》:“此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指勇士的力气可以折断地脉。那么这样的勇士结局如何呢?“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不禁让人顿生悲悯,三位勇士并不是死于为国捐躯的沙场,而是死于谗言,死非其命,实在令人悲愤.气愤之下不禁要问“谁能为此谋?”答曰“国相齐晏子”,此句指名道姓点出是晏子的谗言杀害了三勇士,表现出作者对晏子以计残害忠良的行为的愤然谴责,言简而意赅,李因笃评曰:“(此诗)责晏子不能容贤,……云‘谗言’文学艺术论文,则三子死非其罪,曰‘谋’乃深责之。”

大家都知道,晏子乃齐国著名的相国,曾经的“晏子使楚”让我们为晏子的机智和勇敢而佩服的五体投地,作为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他,为何不容人至此?一个名相竟然干出如此让人不齿的勾当!难道真的是人无完人么?官场之险恶由此可见一斑!

此诗当出于古文人之手,作者已不可考,为借古讽今之作。作者谴责晏子不能容贤,实际上谴责当时的权奸佞臣;凭吊齐国三勇士,实际上是吁叹自己生不逢时,报国无门,曲折隐晦地讽刺朝政腐败,抒发了忧国思民的情怀。故朱乾《乐府正义》解释说:“(此诗)哀时也,无罪而杀士,君子伤之,如闻《黄鸟》之哀吟。”诸葛亮高卧隆中之时,亦有此心胸和抱负,有感于仕途险恶,不肯轻身事乱臣,后遇刘备,终于成就了一番伟业,故人称本诗为诸葛亮所作亦非空穴来风。

【注释】

①荡阴里:又名阴阳里,地名,在临淄东南。《水经注》:“淄水又东北,径荡阴里西,水东有冢,一基三坟,东西八十步,是烈士公孙接、田疆、古冶子之坟也。”

②田疆古冶子:载于《晏子春秋》,皆以勇力闻名于当世,这里兼指公孙接而言,因限于字数,故仅举二人名。

晏子为齐相范文第4篇

沈玉芬,女,1976年生,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副校长。在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活动中受表彰,曾先后获得全国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第四届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江苏省“杏坛杯”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江苏省教海探航杰出水手奖。

板块一:朗读短语,发现短语之间的关联

师:这些短语会不会读?谁来读?

(出示第一组短语:很久没下一滴雨 河水干了 庄稼枯黄了)

师:老师教你一个办法,如果你能掌握了这个办法,你会读得更好。想听吗?

生:想。

师:听老师念第一个短语。(师示范读)老师念的时候哪两个词加重音读?

生:很久、一滴。

师:读好重音,说明你读懂了这个短语。你再来试试。(生朗读,突出了重音:干了、枯黄)

师:谁再来读第二组短语?(出示:井水灌溉 庄稼慢慢变青 百姓不再饿肚子)

师:真好!“百姓不再饿肚子”这个短语读得特别好,再读一遍给大家听。哪位小朋友耳朵灵,他读的时候强调了哪个词语?

生:他读的时候强调了“不再”。

师:他读得好,你听得灵。百姓以后都不用再饿肚子了。你也来读读这组短语。

师:谁能用第一组短语说一句话?

生:齐国很久没下一滴雨,河水干了,庄稼枯黄了。

师:句子前面加了“齐国”,三个短语就联系起来了。因为很久没下一滴雨,所以?(生齐说:河水干了)因为河水干了,所以?(生齐说:庄稼枯黄了)因为庄稼枯黄了,所以?(生愣了几秒:百姓要饿肚子了)

师:短语和短语之间是有联系的。谁再来完整说一遍这个句子。

生:齐国很久没有下一滴雨了,河水干了,田里的庄稼枯黄了,百姓将要饿肚子了。

师:晏子劝说齐王之前,齐国就是这样的。

师:谁能用第二组短语说一句话?

生:有了井水灌溉,齐国的庄稼慢慢变青了,百姓不再饿肚子了。

师:同样的,这组短语之间也是有联系的。因为井水灌溉,所以?(生:庄稼慢慢变青)因为庄稼慢慢变青,所以?(生:百姓不再饿肚子了)咦?为什么能有井水灌溉呢?(生:百姓们在齐国挖了许多水井)

师:晏子劝说齐王之后,齐国又是怎样的。谁再来说?

师:在晏子劝说齐王之后,齐国有了很大的 变化。原来,齐国很久没下一滴雨,没有水了,后来?

生:百姓们挖了水井,有了井水灌溉,齐国有水了。

师:原来,齐国的庄稼枯黄了,后来?

生:齐国的庄稼慢慢变青了。

师:原来,齐国的百姓就要饿肚子了,后来?

生:百姓再也不饿肚子了。

师:“不再饿肚子了”换个方式说?

生:百姓们能吃饱肚子了。

板块二:读懂劝说理由,发现段落之间的联系

师:晏子成功劝说了齐王。他是怎么劝说的?请小朋友们读一读课文2~6自然段,思考:晏子劝齐王劝了几次?每次都是怎么说的?把晏子劝说齐王的话画下来。

(生朗读、画线)

师:劝了几次?(有学生说三次,有学生说两次)

(一)

师:谁来读第一次晏子劝说齐王的话。(生读,师出示语段,统计画对的学生数)

师:数数,这段话有几句话?(生齐说:三句)

师:谁来读第一句话?

师:“……有什么用呢?”这样的话,在我们生活里经常用。比如:有位小朋友叫小明。马上就要上课了,可是小明没带铅笔盒,他急得直跺脚。如果你是他的同学,你会对他说什么?

生:我借给你笔。

生:你跺脚有什么用呢?

师:跺脚有用吗?

生:跺脚没有用。

师:“……有什么用呢?”这样的句子,意思一般都表示没有用。“求山神有什么用呢?”意思是?

生:求山神是没有用的。(师板书:求山神没有用)

师:晏子只告诉齐王求山神没有用,齐王会听吗?

生:齐王不可能会听。除非晏子讲得很有道理,齐王也可能会听。

师:劝说,必须以理服人,要说清原因,讲出道理,这样才能让人接受自己的意见。(板书:说原因)下面两句话就是讲原因的。请你读一读,想一想,原因是什么?

(生交流:把下面两句话读了一遍)

师:原因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山神其实也想下雨,但是,他叫不动老天下雨。(师板书:叫不动)

(二)

师:谁来读第二次晏子劝齐王的话?

师:(出示语段)画对句子了吗?画对的举手,如果少画的,赶紧用笔补画下来。

师:晏子告诉齐王什么?

生:晏子告诉齐王求河神也没有用。(师板书:求河神没有用)

师:为什么求河神也没有用呢?晏子也说了理由,理由是什么?

生:河神也想下雨,水里的鱼虾就像是河神的百姓。

生:河神比我们还着急,他也想下雨,但是他还是叫不动老天下雨。

师:对,河神也想下雨,但是也叫不动,所以求河神也没有用。(板书:叫不动)

(三)

师:谁来读第三次晏子劝齐王的话?

师:现在告诉老师,晏子总共劝了齐王几次?(生齐:三次)赶紧把少画的句子画下来。

师:晏子劝齐王求百姓的话和前两段话有什么不一样?

生:前面两次都是晏子劝齐王不要求什么,第三次是晏子劝齐王求什么。

师:还有什么不一样?

生:前面两次劝都讲了原因,可是第三次劝晏子只说了一句话。

师:晏子只一句话,齐王就能信吗?也必须讲原因,讲理由。课文把原因藏起来了。藏在哪里呢?就在课文里。谁能发现在哪里?

生:原因藏在挖水井这里了。

师:把话说清楚。

生:课文把原因藏在最后一段里了。

师:谁能帮晏子把话说完整。(出示:“求我们的百姓啊……”)

生:求我们的百姓啊!我们可以让百姓挖一些水井,有了井水的灌溉,庄稼就会慢慢变青,百姓就不会饿肚子了。

师:要读懂一个段落,我们可以联系课文的其他段落。

板块三:比较阅读,感受晏子劝说的艺术

师:晏子把理由讲得很清楚,齐王就听从了他的劝告。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在劝说别人的时候也会讲理由,可别人却还是不听。这是为什么呢?话还要说得巧妙。(板书:说巧妙)

晏子第一次、第二次劝说齐王时,有一句相同的话,说得非常巧妙,谁能发现?

生:“山上的草木好比是山神的毛发。”和“水里的鱼虾好比是河神的百姓。”这两句话是一样的。

师:一样在哪里?

生:都是好比什么的句子。

师:这两句话句式一样,说的意思也一样,谁能发现?

生:草木是山神的毛发,草木很重要。

师:你的毛发重要吗?晏子这么一比方,马上就让齐王明白下雨对山神很重要了。

生:鱼虾好比是河神的百姓,鱼虾也很重要。

师:还记得齐王为什么要求雨吗?

生:百姓要饿肚子了,齐王很着急,想向山神和雨神求雨。

师:比方,你想说的意思别人就更能听明白。晏子这么一比方,齐王就知道了其实山神和河神也是那么想下雨,只不过,他们没有办法叫天下雨,所以,求他们是没有用的。

师:我们来学一学晏子,劝一劝齐王。劝说别人,要让自己的话有分量,说的时候要把最重要的、最关键的词,用重音表现出来。老师先说第一段,请你用心听,老师在说哪些词语的时候加了重音。(师范读)

师:谁的小耳朵最灵,哪些词老师加了重音?

生:有什么用呢、毛发、这么长、也要、不想、能叫,早就。

师:你们也圈了这些词语吗?请你自己练习一下。

师:第二段话,先请一个小朋友先学着晏子说一说,我们认真听,看他说的时候有没有突出重音。(生读,学生互评)

板块四:情境对话,积累与运用课文语言

师:《晏子劝齐王》这个故事其实并没有讲完。想继续听故事吗?(生点头)

师:齐王听明白了晏子的话,刚想出去宣布求百姓的决定。谁知道,事情有了变化。原来,齐国的百姓们已经跪在城下,正要请求齐王带着他们去求河神和雨神呢!怎么办呢?齐王一想:我就学晏子劝我的话去劝百姓吧。你们说这办法好吗?(生齐:好)

师:老师来做百姓,你们来做齐王,来劝劝百姓,一起把这故事补充完整,好吗?要做好齐王,就把晏子劝齐王的话多读几遍,最好能记下来,这样你才能劝服百姓。

(生读课准备)

师(百姓):齐王,我们国家很久没下一滴雨,庄稼枯死了,我们百姓要饿肚子了。齐王,你就带着我们去求山神吧!

生(齐王):求山神有什么用呢?这么长时间不下雨,山上的草木也要枯死。

师(百姓):有点道理,可是说得还不够清楚。

生(齐王):求山神有什么用呢?山上的草木好比是山神的毛发,这么长时间不下雨,山上的草木也要枯死。山神和我们一样,也很想下雨。山神要是能叫天下雨,大雨早就下了。

师(百姓):求山神不行,那就带我们去求河神吧!据说,河神会保佑我们的。

生(齐王):求河神也是没有用的。水里的鱼虾好比是河神的百姓,天再不下雨,鱼虾就会死光,河神比我们还着急呢!

生(齐王):求河神也没有用啊!水里的鱼虾好比是河神的百姓,天再不下雨,鱼虾就会死光。难道河神不想下雨吗?河神要是能叫天下雨,大雨早就下了。

师(百姓):那怎么办呢?听说花神最善良,要么我们去求花神吧!

生(齐王):求花神也没有用啊……

师(百姓):对花神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做怎样的比方呢?

生(齐王):所有的花朵好比是花神的百姓。

生(齐王):美丽的花瓣好比是花神的衣服。

生(齐王):花儿的花粉好比是花神涂的香粉。

师(百姓):那个齐王,再把劝说的话说完整,让我们打消去求花神的念头。

师(百姓):齐王,山神河神花神都不能求,那我们就等饿死吗?

生(齐王):求我们百姓自己啊!

师(百姓):齐王,您在开玩笑吧?如果我们自己有办法,我们早就救自己了。

生(齐王):我们百姓自己可以挖水井,有了井水的灌溉,田里的庄稼就会慢慢变青,我们就不会饿肚子了。

师(百姓):真的是这样吗?好,那我们齐心协力试一试。

布置作业

晏子为齐相范文第5篇

这天晚上,齐景公在宫里喝了酒,可是,没有尽兴,就想找一位大臣再好好喝两盅。找谁喝酒?齐景公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丞相晏婴。于是,齐景公便带着美酒、歌女、乐队,前呼后拥地来到了丞相府大门前。

晏婴听说齐景公半夜来访,急忙穿好衣服,出门迎接。大礼过后,晏婴迫不及待地问道:“主公深夜来访,究竟出了啥大事儿?”齐景公醉醺醺地说道:“没啥大事,就是想找丞相喝几杯!”晏婴一听,惊讶得睁大了眼睛。国君半夜来访,竟然是想找自己喝酒,这是啥事儿呀。齐景公见晏婴不说话,以为相府没有酒,便道:“我知道丞相家里没有好酒,所以特意带来了美酒、歌女和乐队。今晚,咱们君臣不醉不休。”晏婴见齐景公一边说,一边要往大门里走,急忙跪拜在地上,大声说:“陪主公喝酒,这不是微臣的职责。微臣不敢从命,请主公原谅!”

齐景公看着跪在地上的晏婴,一下子傻了眼,恨不得立即把晏婴拉出去砍了,可晏婴是大忠臣,治理国家还需要他呢。齐景公没有办法,便只好掉转车队,向大司马田穰苴的府上驶去。齐景公想:大司马田穰苴是一位武将,每次宴会总是豪饮不醉。这次,大司马一定不会拒绝他的。

齐景公的车队来到司马府,这可忙坏了大司马田穰苴。国君深夜来访,不是国家有难,就是朝中出了乱臣贼子。所以,田穰苴一边命令手下紧急备战,一边穿上盔甲,手提武器,急匆匆地出门来迎接齐景公。

相关期刊更多

投资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孔子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管子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