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国历史故事

三国历史故事

三国历史故事

三国历史故事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0123-01

历史故事主要反映了历史上所发生过的事情。在历史故事中,主人公或许真实存在过,但是故事发生的情节并不完全按照历史事实,它是基于原始资料的二手资料,存在部分虚构情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初中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历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容易接受富有趣味性、故事性的知识。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非常容易被其中的情节所吸引。如果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讲述与所学知识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故事,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选择有悬念的历史故事来“激趣”,同时,要把握好故事情节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突出“疑点”和“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

例如,教学《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的内容时,笔者先讲述故事:“1649年1月30日,英国伦敦的天气特别阴冷。在白金汉宫的广场上,有一个衣着华丽的犯人被拉到了绞刑台下,这个犯人就是英国著名的国王――查理一世。他的死,翻开了英国历史重要的一页。大家想想,国王是一个国家中权力、地位最高的人,为什么他会被处死呢?处死查理一世,为什么会对英国历史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呢?”这种悬念式的故事讲述,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英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性,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利用历史故事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历史教材中,有一些比较抽象、枯燥的重点、难点知识,如果教师生硬地教授知识点,学生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如果教师能利用历史故事来教授这些重点、难点,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抽象的历史理论变得浅显易懂。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听课的疲劳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的时候,可以将前后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理顺教材知识点和知识结构。

例如,教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中“赤壁之战对三国形成的重要性”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讲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讲述故事前,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准备南下一举统一全国。教师可重点讲述诸葛亮在茅庐中的隆中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三国局面形成”的知识点做好铺垫。教师还可以请学生上台扮演故事中的刘备和诸葛亮,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故事讲述,让学生理顺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赤壁之战的理解。

三、利用历史故事作为课堂结尾

若历史课堂的结尾比较草率,不仅会影响整体教学效果,而且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以历史故事作为课堂结尾,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也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把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留下“悬念”,让学生“有盼头”,从而使学生保持进行历史学习的兴趣,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例如,教学《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结课时,教师可以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作为课堂的结尾,以小见大,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仁义不施”的暴政对秦朝的统治有什么致命的影响。用故事作为课堂结尾,使学生对秦朝统治的政策有了总结性的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课学习秦末农民起义的内容做好了铺垫。这样教学,不仅延续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点的教授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国历史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故事教学历史

一、引言

历史,本身就是故事,将历史讲成故事是很自然的事情,讲故事的方法有很多。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培养学生讲演能力,同时又能扩大其知识面。热点事件大多能引发人们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将热点事件以故事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初中历史学科的具体特点,加以讲解,无疑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增强学生解历史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故事教学本身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故事教学本身的趣味性、生动性使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很多方面的优势。教材中严谨、平实的文字有时会造成学生阅读的困难,令其缺乏感性认识,更无论对历史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往往讲述一则故事,即使没有过多的解释,学生也能轻易地记住甚至是理解。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都证明,初中学生接受语言传递的信息要比接受文字传递的信息快。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故事以其形象性、生动性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更能促进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更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素养。

三、故事教学的作用

历史教学需要讲述故事,如果一个历史老师上课从未讲过故事,从实践来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也不现实“故事”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补充,这应该是历史教师达成的共识。故事引入课堂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初中七八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需要有兴趣的东西来吸引他们的注意,这固然有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这也是针对这个年龄的学生一种必要的授课方式。十几岁的学生,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如果一味照本宣科的讲,例如讲春秋战国,先讲形成的原因,再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争霸过程,最后概括影响,总结时代特征。这样的方式条理清晰,却不一定适合初中学生求知的心理。故事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容易理解历史,有助于实现历史的教育价值"什么是历史?我们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表达:“历史是人类生活经验的回忆”当然这样讲对初中七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太过抽象。举个简单的例子,早晨我们醒来,思维便延伸入过去的时间领域和遥远的空间领域,也许我们会把过去发生的事情,看见的景象,跟别人讲过的话,心里的想法等等印象结合在一起,并且同我们现在的想法和明天要说的要做的种种事情联系在一起,这种过去事件的印象和观念的结合就是历史,它只是一个普通人生活的历史。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见克尔说“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都以他对过去的认识以及这种认识对他的目前行为和将来的计划的应用为根据”这也许就是智慧所在。学史使人明智,“鉴于往事,有资于道”大概也源于此。课堂引入故事也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感悟历史,然后更好的指导以后的学习和成长"在多年的求学生涯中我总有这样一个体会:我们在自己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对老师曾经讲到或提到过的东西比其它完全陌生的东西要有兴趣得多"从这个角度来说,用历史故事来再现历史这种思维方式,也许会有开放式的教育影响,未来也许可以从故事中可以获得有益的思想与价值启示。

四、故事的来源

(一)利用教材中选用故事

历史教科书中有许多现成的故事,它们有的短小精悍,有的生动有趣,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中破釜沉舟、三顾茅庐、草木皆兵等成语故事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这些故事有的是学生早已熟悉的,有的是学生所不

知的,教材中的这些故事成为故事法教学最直接的材料。我们在用好这些故事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的需要做增补。如对于三顾茅庐这一故事,我们可增加对当时时局的介绍,从而能够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刘备求贤若渴之心及对以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认识。

(二)从课本出发创编故事

在教学时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创编故事,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历史知识,也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由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创编历小故事。如学习《》一课时,就可根据教材中对郑成功内容的文字描述及的形势图,创编,义正言辞拒绝荷兰侵略者利诱的小故事。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编演能力,还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一知识,更进一步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深对的认识。

(三)选择性运用课外故事

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就可以找到许多适合班级学生的故事。有些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有些是学生们津津乐道的影视片,有些是有着漂亮插图的故事书。根据年级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故事,以课外故事弥补教材内容的贫乏。历史长河中积淀着许多故事,或是真实,或是虚构,在浩瀚的故事海洋中,应当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关,又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外故事,作为故事教学来源。

五、故事选择的原则

(一)真实性

首先,选择的故事必须符合历史史实,不能脱离史实随意虚构。这也是我的老师上课反复强调的问题,我们平时讲的故事多出自《史记》其中记载的故事写得也比较精彩。其次,在符合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测。

(二)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是故事引入课堂最原始的动力,但是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适宜引入课堂也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趣味,更不是有趣味的故事都可以引入课堂,我们课堂上讲的故事几乎都与课本内容相关,趣味性原则个人认为有以下两点:首先,故事情节生动,对学生有吸引力,其次,故事要有新鲜感。

(三)针对性原则

现在的初中历史课堂更多的还是采用“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即老师讲学生听,历史故事引入课堂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更多还是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提供“意义学习”的材料。因此,针对性原则是故事选择的根本意义所在,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潜在的动力。首先,历史故事要紧扣历史课本和教学主题,从课本上的内容来挖掘故事。其次,要针对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史学意识和思维能力。

五、结语

总之,初中历史故事教学法要服务于教学主旨,所选取的故事要有典型性、重要性、可拓展性;故事要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兴趣,这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故事要紧扣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学主题,具有针对性,要尽力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要把握好时机,让历史故事紧扣文本内容,课中插故事突破重难点,给学生带来悬念或意犹未尽之感。故事教学充满魅力,把故事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的不同阶段,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三国历史故事范文第3篇

历史教学 历史故事 学习积极性

历史课堂本来就应该是生动有趣的。但细细看一看课本,你会发现内容是枯燥乏味的,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为历史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历史故事的作用就显得异常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我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力求以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应用历史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利用小故事,导入新课

利用小故事来导入新课,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接触到课本上较难获知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金与南宋对峙时的中国》时,我在讲了一段“岳母刺字”的故事:“宋朝有一个人叫岳飞,他在其母亲教导下,从小立下了报国杀敌的远大志向,勤学苦练,学了一身好武艺,又熟读了许多兵书。当时,北方金国军队南下侵犯宋朝,一直打到了宋朝都城汴梁,国家和人民遭受灾难。为保家卫国,岳飞报名参加了抗金队伍。出发前,岳母用针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牢记母亲的教导,后来成为一名抗金名将。”讲完后我问学生:同学们还想不想听岳飞抗金的故事?”学生回答:“想听。”我说:“好,这节课就给大学讲述有关岳飞抗金的历史事迹。”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急切盼望我讲解新课。再比如,讲“1794~1814年的法国”一节,设计这样的序言:“同学们,过去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个人历史知识贫乏,当问到他拿破仑是何许人时,他竟说‘霸王能举千斤鼎,何况拿破仑了?那么我说的这个拿破仑是什么人物呢?拿破仑身高一米六八,有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参加过多次战斗,但没有负过一次伤。如此伟大的拿破仑在1794~1814年的法国历史舞台上起了什么作用,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导入新课,学生的印象很深。总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历史小故事导入新课,可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增添了历史课堂的生动性,使学生从中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理,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利用小故事,突破重难点

在历史教学中,每一节历史课都有自己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如何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就成为老师们头疼的事情,很多时候都是老师在照本宣科,毫无新意,还要逼迫学生认真听讲,与其这样,不如利用历史小故事来突破重难点。比如,讲述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课时,戚继光抗倭是本课的重点。我在讲课时插入一段戚继光亲自参战的动人故事……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戚继光跨上战马挥舞双剑,东砍西杀,他的部下大声疾呼:“主帅冲锋了。”士兵们听到喊声,顿时精神大振,英勇无比,经过这场拼杀,将敌全部歼灭,经过四年的战斗,东南沿海的日本倭寇基本肃清,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为驱走倭寇的斗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学生听了这个“小故事”必然产生对民族英雄戚继光无比敬佩,从而对他的英雄事迹产生兴趣,达到无意识记的目的,这个小故事的选用不仅达到了教学要求,还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小故事,完成模块间的过渡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在讲课时,让不同的模块和内容间的过渡更顺畅,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好的过渡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连贯,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更深刻。比如,在讲解七年级历史《秦王扫六合》一课时,在讲解秦的疆域统一到度、量、衡和货币统一时,我就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小故事,顺理成章地完成了内容间的过渡,收到良好的效果。我说:“同学们,秦王完成了统一天下的重任,是何其伟大!但在刚统一后的秦朝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一位名叫张三的原齐国商人来到秦朝的首都咸阳做生意。当张三来到市场上后:他看到咸阳市场上的粮食非常的便宜,于是张三想购买一批粮食卖到其他地方。没想到,咸阳量粮食的斗比其他地方要小得多,如果再卖到其他地方肯定要亏本。中午到了,张三来到客栈,可他的钱是刀币,而咸阳的钱却是圆形方孔钱,连客栈也住不成了。同学们,大家想一想:张三的问题该怎样解决才好呢?”利用这个简单的小故事,就顺理成章地从秦的疆域的统一,过渡到了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这一目的内容。学生不仅在学习内容上容易接受,还对秦朝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的必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合理利用小故事,预留悬念

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在一节课的结尾部分,创设情景,给学生们留下一个学习中的悬念,让学生对你的历史课堂有所期待,可能是每一位历史老师的共同追求。在讲课时,预留悬念,可以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去查阅相关的资料与文献,从而达到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作用。比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二课《贞观之治》中“女皇武则天”一节内容时,我给学生讲到:“武则天晚年时,对于李姓子孙为帝,还是将皇位让给自己的侄子,一直拿不定主意。而且,由于武则天的犹豫不定,导致李氏皇族与武氏家族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那么,武则天到底将皇位传给了谁?历史又是怎样演绎的呢?我们将在下节课揭开谜底。兴趣是人们积极从事实践活动,不断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推动力量。利用小故事预留悬念,使历史课充满浓厚的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让历史源远流长。

在历史课教学中,小故事能够使历史课充满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识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调动学生主动性。但也不是说所有的小故事都能起到如上所说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和利用历史故事上要恰如其分。

1.故事应服务于历史教学的目标

历史课堂上讲故事,不能是随性的、漫无目的的,更不是单纯的着眼于课堂活跃或“热闹”,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必须有助于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讲故事永远都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2.选择故事应注意的三要素

(1)选取的故事首先要真实。故事的真实性是历史学科的必然要求,真实性的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突破。

(2)选取的故事要生动感人。故事被引入课堂教学,最原始的原因大概就是故事的趣味性,能够很好地发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三国历史故事范文第4篇

1.坚持真实性原则

历史是一门科学严谨的学科,坚持真实性不仅是对历史学科的尊重,也是对学生获得知识的尊重。如果学生发现老师所讲的历史故事有悖于历史事实,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无法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更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尊重史料的基础上,合理进行想象和推测,才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故事内容要生动有趣,形式题材多样化

在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主体的理解方式、思考方向不同,将故事生动化、有趣化、多样化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新鲜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3.立足课本,鲜明主题

选取历史故事,一定要围绕大纲要求,把握知识重点,围绕一个主题,有条不紊的展开,让学生不会感觉混乱,不会失去学习兴趣,分阶段、有层次的对学生思维进行引导,使学生的史学认识和分析能力得到提高。

4.注意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变化特征

初中生主要集中在13-15岁这一年龄段,学习以感性思维为主,逻辑思维的能力不足,历史故事可以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给学生以思考和教训,使学生理性看待问题,开发和培养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历史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程

在讲新课之前,不应急于直奔教学内容,已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运用历史故事导入课程。课堂中,为避免学生思维在15-20分钟后出现分散游离现象,如果能在一开始就把握住学生的听课学习兴趣,那么这个良好的开端就使整个课堂成功了大半。在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先讲些历史小故事,将课堂气氛“预热”,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能集中精力,将历史专业理论知识和历史故事联系起来,加深印象,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故事可以是成语故事、神话故事、战争故事、名人名事、文化故事等等,这些都可以加以利用。比如讲到中国近代不断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原因众多,但其中慈禧太后作为顽固派领袖权倾天下,把持朝政,不断阻挠进步思想和势力,固守闭关锁国,崇洋,导致清庭逐步沦为列强统治的工具,加剧了中国两半社会的形成,加深了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使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所以可以列举一些慈禧太后的错误做法,如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大肆挥霍钱财,阻碍等等。通过慈禧太后这一学生们熟知的历史人物故事来反应中国近代屈辱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重振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2.在课堂中穿插讲述历史故事,并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

要想在45分钟内不让学生走神,就需要使讲课内容具有吸引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适当地穿插历史故事。如在讲到三国混战时,可以描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役的激烈场面;在讲到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孙中山的所作所为;在讲到亚里士多德的发明发现时,穿插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这些原理等等。这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上课严肃的气氛,将课堂变成一场生动有趣的“故事会”,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更好地记忆课堂上所讲的历史事件过程、人物、时间、结果影响。在历史故事之后,还应该提出一些由小故事引出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来让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3.在课堂结束时也应运用历史故事

在课堂结束时运用历史故事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首尾呼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历史课不再那么枯燥,促使学生更加期待下次上课。

4.注重讲课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历史学的主观性较强,一字之差就可能使学生产生误解。历史故事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以生动的语言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其次教师的态度要客观公正,另外,还应注意语速和节奏,太快或太慢,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结语

三国历史故事范文第5篇

(莆田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摘 要: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阵营中,最为杰出的便是亚历山大·仲马,他的作品代表着通俗历史叙事小说的巅峰,在大仲马40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历史叙事小说通过大仲马大量的优秀作品被顺利地引领到了人民大众的生活之中。大仲马的小说作品不仅仅奠定了通俗历史叙事小说在法国文学发展历史中的极具影响力的地位,他在小说中运用重复叙事、制造悬念的叙事手法和戏剧化的、偏离构建历史的叙述表现形式,赋予了小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小说内容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大幅度提高,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纵观当前的悬疑小说和侦探小说,都不难发现大仲马的叙事手法的影子,而在大仲马的众多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三个火》了。

关键词 :大仲马;三个火;叙事手法

中图分类号:I5656.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166-03

1844年,大仲马的《三个火》以连载小说的形式首次刊登在《辩论日报》上,并迅速激起了当时社会读者的强烈反响,获得了各界读者的广泛好评。历经百变之后的今天,《三个火》仍旧备受世界各地的读者欢迎,更成为了大家公认的法国历史通俗小说的开山始祖。在《三个火》这部恢弘壮阔的历史长篇小说中,历史扮演的仅仅是大仲马用来挂起这幅宏大画卷的“钉子”,而这部作品之所以如此成功,其根本原因是小说在特定的历史时间背景下通过出色的叙事手法、戏剧化的叙述方式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一个个性格饱满的小说人物和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活灵活现地呈现到读者眼前。

一、偏离历史和历史主体的建构

作为通俗历史叙事小说发展历史中的里程碑,大仲马的历史叙事小说尽管都是建立在特定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以往历史叙事历史小说中遵从于客观历史的准则在他的小说中得以消融,大仲马在创作过程中,不仅仅摆脱了史实的束缚,甚至虚化和颠覆了历史,在他的小说中,历史的进程往往会由于情节设置的需要而做出改变。在大仲马看来,小说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读者的认同感,所以在小说创作中,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子并不重要,所以大仲马的小说中所构建的历史往往是从历史史实中无法得到考证的,这正是他的小说最为鲜明的特点之一即“去历史化”。尽管大仲马小说中的历史无法为法国历史发展进程的研究提供任何参考依据,但却能更特读者们的阅读趣味,让读者们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对现实世界已发生的历史故事发展脉络的好奇探秘心理得以充分满足。正是这种“去历史化”的手法,让小说在获得历史营造的厚重感与真实性的基础上,给以了大仲马在小说创作过程中更多的自由发挥的想象空间,随心所欲设计或伤感动人或波澜壮阔的故事舞台,大仲马因此成功地赋予了读者们在显示生活中渴望发生但不曾发生的历史事件一种虚拟的真实性。我国以写武侠小说扬名海外的通俗小说家金庸也曾表示大仲马这种偏离历史和历史主体的“去历史化”手法对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个火》讲述了发生在1625年法国红衣大教主担任首相一职到胡格诺教派在1628年被攻打直至占领的这段历史时间内的故事。大仲马的《三个火》源自于由伽田·德·库尔迪兹编写的《国王火第一连中尉达达尼昂先生回忆录》,然而,除了继承了《国王火第一连中尉达达尼昂先生回忆录》中阿拉密斯、波尔多斯、阿多斯这三个火的名字和他们少量的故事之外,《三个火》无论是在思想主题,亦或人物形象,又或者主要情节上都与原作截然不同。三个火在库尔迪兹的《国王火第一连中尉达达尼昂先生回忆录》中,是无知冲动的鲁莽冒险家的形象。然而在大仲马的《三个火》中,他们一反之前的形象,变成了具有丰富情感、崇尚荣誉且机智勇敢的侠客。在大仲马的这部小说中,那些真实存在于人类历史中并指引着人类历史发展走向的人物诸如王后、国王和首相黎塞留等扮演的仅仅是小说背景,与小说的主要情节没有太大的关系,相反,作为对小说情节发展真正起着推动作用的人物如伯纳修夫人、米莱迪等,无论在《国王火第一连中尉达达尼昂先生回忆录》还是人类历史中都是不复存在的,他们都是大仲马根据小说剧情的需要而虚构出来的。不仅如此,当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由于剧情发展而无法出现在小说中的重要情节时,大仲马还会塑造出一些次要的角色在一定的关键事件中担当起推动情节发展的重任,例如及时赶到在断头台上即将处决的查理一世身边担任记录作用的阿多斯,同时查理二世也正是在阿多斯和达达尼昂的帮助下才得以坐上皇位的,从这些现实中不存在的历史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大仲马对现实中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的态度。为了增加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大仲马还在小说中着意增加了一些精彩的人物对话和离奇的虚构故事情节,在大仲马看来,那些曾经发生在法国历史中的跌宕起伏的故事仅仅充当的是小说情节发生的大环境背景,为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和情节赋予一定的“真实性”,正是通过这种偏离历史和历史主体的“去历史化”的建构方法成就了《三个火》这一经久不衰的文学经典。

二、紧扣故事情节的悬念制造

以连载小说的形式刊登在报纸上的《三个火》是大仲马应报社的要求而创作的,因此,不同于大仲马其他的完全由自发意识去创作的小说,对《三个火》这部小说而言,它首先要实现的是吸引报纸阅读者的眼球并激起他们的阅读欲望,并最终让阅读者为了想之后后续的情节而促成不断购买报纸的行为。所以大仲马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小说中灵活运用了各类叙事手法,其中包括了留白、插叙、倒叙等,既保持了小说中不同故事的独立性又让这些故事情节在整部小说中得到内在统一的联系,从而造就了《三个火》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通过不同章节之间,一个又一个相互联系着的悬念设计,让读者置身于大仲马营造的故事氛围中欲罢不能。这一点,可以从达达尼昂发现自己深爱的米莱迪竟然是自己的好朋友阿多斯的妻子并察觉到米莱迪的蛇蝎面目这一无法令人接受的现实这一情节中看出来,大仲马在这一情节的编排中,不仅仅塑造了善良并且刚正不阿的阿多斯的火形象,也将阿莱迪柔弱美丽、楚楚可怜的形象展现给了读者,这样一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不断纠结于到底应该相信谁。伴随着下一章中米莱迪狡诈阴狠的面貌的败露,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然而,大仲马却并未让读者紧绷的神经得以休息,迅速将伯纳修夫至于陷阱,让读者不断去思考他的最终结局。仅仅在这一简单的情节设置中,大仲马制造悬念的手艺便可见一斑。在小说中,大仲马不停地给读者制造一个又一个的悬念,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正是在这一手法的灵活运用下,让《三个火》在《辩论日版》长达一年半的刊登时间里,不仅原有读者没有流失丝毫,反而为报纸带来更多慕名而来的受众,在这一点上,不得不感谢大仲马对读者阅读心理的透彻认知以及对制造悬念的驾轻就熟。

大仲马之所以能够出色驾驭悬念制造这一能力,完全是得益于他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甚至是与大仲马同样被誉为法国大文豪的雨果都不得不对他的想象力油然生敬并直言大仲马为天才。《三个火》中的每一个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是大仲马运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里对故事情节进行的畅意虚构。在成功塑造出博纳修夫人这一人物后,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让教主的阴谋被拆穿和皇后做事这一系列的情节得以自然引出,大仲马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达达尼昂与博纳修夫人相遇并最终坠入爱河。但整部小说中,最为惊心动魄的情节是关于米莱迪的,这个阿多斯的前妻以及达达尼昂曾经差一点爱上的女人在被监禁的五天时间里,她成功地消除了监狱中意志最坚定的管理者对她的敌视,并在该管理者的帮助下成功逃脱监狱,情节的斗转直下让读者应接不暇,同时也将女间谍米莱迪形如蛇蝎但貌美如花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到读者面前。整部小说中,悬念都是伴随着情节的发展一环接一环的,而那些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又往往发正在故事人物们矛盾集中爆发的时候,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由于故事情节之间的紧密联系而对故事欲罢不能,而在读完整部小说后,更会惊叹于大仲马卓越的编故事能力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三、戏剧化的叙述方式

同作为叙事性文学的表现形式,戏剧与小说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因此无论是在戏剧还是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对方都具有许多可以借鉴融合的地方。尽管大仲马是以自己的小说而闻名于世界,但在刚步入文坛时,他从事的却是戏剧创作的工作,不仅如此,在大仲马的一生中,他创作的戏剧作品数量高达八十余部。他是在自己的戏剧《冶金学家》在1838年演出失败后才开始渐渐转向创作历史叙事小说的,而大仲马的许多小说作品也是直接改编自他文学创作生涯早期的戏剧剧本,这就让他的许多小说作品被无意识地赋予了戏剧化的鲜明特点,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小说人物的对话和故事情节的场景编排。不同于一般小说,除了交代必要的故事背景或者每一个章节的开头,小说人物和人物的思想在《三个火》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通过环境或心理的描写去表现的,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是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对话得以推动向前的。相比于以往其他作者采用的全能全知式的上帝视角回顾性叙事手法,大仲马采用了全新的创作方式,他通过对话去设置故事的悬念并通过对话让悬念得以解开实现了同步性叙事,能够更好地将读者带入到故事情节中,让他们对小说中人物身上发生的情感波动感同身受,让读者也无法先于小说中的人物了解故事情节的后续发展动态,从而大幅度增强了读者对小说后面故事情节的阅读欲望。而在《三个火》的场景设置上,大仲马率先将戏剧中借用转换场景而使得故事情节得以推动发展的叙事手法运用到小说创作中,更有人评价大仲马的小说之所以通俗易读,就是因为小说是由众多相互串联的戏剧场景共同构成的。这样的例子在《三个火》中随处可见,例如大仲马将小说的第二章命名为特雷维尔先生的侯见室,更以红歌棚旅店作为小说第四十三章的名字,读者可以在这些不断转化的场景名中推测出整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发展脉络。小说中的一个个不同的场景都可以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独幕剧,而正是这些一个接一个上演的独幕剧串联起了整部小说的剧幕。也恰恰是在这些不断转换的场景的帮助下,整部小说的庞大题材和巨大的情节跨度才得以自然、流畅的过渡,同时故事情节也显得更为自然紧凑。

四、重复叙事的手法

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不断地借用相同的故事事件对同一组主体进行重复性申述的手法便被成为重复叙事。这一手法在《三个火》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例如,在达尼昂昂将皇后的信件暗地里送达到白金汉公爵手中的故事情节中便运用了重复叙事的手法。在准备送信时,达尼昂昂邀请了三个自己的好朋友从旁协助自己,以求能顺利躲避红衣教主在送信过程中的阻碍。果不其然,在送信的过程中,他们因不停地受到对方的伏击而斗争不断。从最初的波尔多斯因为自己的莽撞而与旁人发生争执后选择让同伴先行一步,决定自己独自与对方展开决斗,到后来他们遭遇埋伏,阿拉米斯因重伤无法前行,只能滞留在客栈,到最后达达尼昂因为阿多斯被人陷害冠以私自使用假币的罪名遭到别人的围击。被人诬陷的阿多斯为了让达达尼昂能脱离困境并顺利将心送到白金汉公爵手中,决定以一己之力去面对众多的敌人。在三位好朋友的舍身相助下,达达尼昂最终成功地将皇后的信亲自交予到白金汉公爵手中。而达达尼昂身陷险境的三位好友阿拉米斯、阿多斯和波尔多斯最后在达达尼昂的帮助下得以安全逃出,并各自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在这一故事情节的开展过程中,不费吹灰之力便可看到大仲马在创作过程中运用的重复叙事的手法,达达尼昂的三位好友阿拉米斯、阿多斯和波尔多斯在护送达达尼昂送信的过程中纷纷遭遇险境,无论他们各自遇险的原因如何、结果怎样、过程多么激动人心,都无法掩盖这三个故事的统一本质,即实际上都是与红衣教主的较量,大仲马正是通过对阿拉米斯、阿多斯和波尔多斯三人各自遇险的描写,凸显了他们护送的这封信件的重要性,并向读者展现了完成这一任务过程中的危险性与艰巨性,同时也暗示了红衣教主及其身后势力的强大力量,进而为后续情节中他们与红衣教主之间展开的艰难对抗做了情节上的铺垫。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三个火》把法国历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作为故事情节发展的大环境,将一副跌宕起伏、恢弘壮阔的故事长卷通过超群的叙事手法和“去历史化”的技巧栩栩如生地展现给了读者,深入研究这部在世界文学发展历程中难得的历史通俗小说,不仅仅对于我们掌握世界文学史的脉络具有重要意义,更对我国当代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与文学创作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涛.骑士的“功勋”——简介《三个火》兼评米莱狄之死[J].江西教育学院学刊,2010(01):65-68.

(2)余凤高.大仲马写《三个火》——在人物身上表现自己的气度[J].名作欣赏,2010(01):123-126.

(3)严家炎.似与不似之间——金庸和大仲马小说的比较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01):84-90.

(4)周兰.论修辞手法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中的运用——以藏、羌、彝、苗族民歌为例[J].美与时代(下),2012(07):101-103.

(5)陈妍.浪漫法国的悲剧爱情——大仲马《玛戈王后》的法国文化视角解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S2):266-268.

(6)张金英.中西方电视情景喜剧言语幽默的修辞对比研究——以《老友记》和《家有儿女》为例[J].茂名学院学报,2012(05):46-48.

(7)邢亦平,傅超波.英语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之欣赏——以《西风颂》为例(英文)[J].中国校外教育,2011(S5):229-230.

(8)罗胡琴.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简·爱》三个中译本修辞手法翻译的比较[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14-18.

(9)侯广旭.鲁迅作品中若干修辞手法的可译性限度——鲁迅著作杨戴英译本学习札记[J].现代外语,2013(01):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