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后进生的教育

后进生的教育

后进生的教育

后进生的教育范文第1篇

教育心理学认为:渴望被重视、被赞许是学生最大的心理需求,后进生也不例外。随着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希望能得到教师、家长的认可、尊重。然而,教师、家长却用严要求、高标准来衡量他们的进步,对学生的小进步视而不见,打击了他们的上进心。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后进生实施赏识教育,以爱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内心,通过了解学生,鼓励、赞赏学生的方式教育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力。

一、核心概念

(一)后进生

“后进生”是指那些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学生。后进生可分为三种: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行为习惯差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和行为习惯差――“双差”的学生。[1]

(二)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指教师认识并赏识学生的才能,从而使学生增强自信、主动发展的教育方式。①需要注意的是赏识教育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

二、教育案例

(一)案例对比

一天,一位校长在校园里看到出了名的后进生王某在用泥块砸同学,他当即制止了王某,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

同样的事件,不同的解决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情景一:

放学后,这位校长来到校长室,见王某已等在门口。他当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亲切地说:“这块糖果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某半信半疑地接过糖果。紧接着,校长又掏出一颗糖果放到他的手中,和蔼地说:“这块也奖给你,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刻就停止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说完,校长马上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某的手里,满意地说:“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是一个正直、有勇气跟坏人作斗争的人!”

王某哭了,激动地说:“您打我两下吧,是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校长会心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了过去:“为了你能够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果……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2]

情景二:

放学后,王某来到校长办公室。校长正在办公,看到出了名的调皮捣蛋鬼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校长气不打一处来,不问三七二十一,严肃地说:“你为什么打人?”“不管什么原因,你打人就是不对!写2000字的检讨,明天把你的家长叫来!”“如果你再犯错误,我绝不会轻饶你!”小男孩目瞪口呆地站在那里,哑口无言……

情景一中的校长就是著名的教育家、育人小学的校长陶行知先生,情景二中的校长就是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校长。

(二)案例分析

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校长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情景一、二可以说形成了鲜明地对比,这不禁让我们陷入反思。

在情景一中,虽然陶校长面对的是经常犯错误的小男孩,但是他并没有严厉地处罚他,而是挖掘他身上的优点,通过先后奖励他四块糖果的方式,让他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虽然没有严格地说教,却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情景二中,校长受思维定势的影响,面对经常犯错误的小男孩,不问清事情缘由就认定是这个小男孩的错,让他写检讨,找家长,严厉地说教等一系列已经司空见惯的方式惩罚他。这不但不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还会导致他更加逆反,讨厌老师、讨厌学校、讨厌学习,产生不良后果。

通过同一案例,不同的解决方式,我们可以看出:情景一、二中的校长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他们的教育观念。其实,每个学生都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可与肯定。教师、家长一句简单的鼓励、一个认可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对于他们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都可能变成他们努力学习、表现自己的动力源泉!

三、理论基础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是建立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撑。

斯金纳认为,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刺激之间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的可能性。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②

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了某种强化,例如得到好成绩而受到表扬等,他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就会有很低的学习动机甚至没有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惩罚,如遭到老师或同学的嘲笑,则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

赏识教育就是对强化理论的充分运用。教师运用赏识教育,能够合理地增加正强化,利用负强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善他们的学习行为及结果。

四、赏识教育的具体措施

转化“后进生”对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中实施赏识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后进生。不是说其他学生不需要赏识,而是后进生更需要赏识,本文主要探讨关于后进生的赏识教育问题。

(一)领导方面

1. 树立赏识教育的管理理念。学校领导要做到言传身教,理解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经常学习相关的理论,思考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工作成败的原因,树立赏识教育的管理理念;用赏识的理念管理教师,并倡导、鼓励教师实施赏识教育。

2. 落实赏识教育的相关工作。学校领导要认真落实、安排赏识教育的相关工作。定期组织班主任开展如何实施赏识教育演讨会,举办以赏识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展示成功案例,交流、积累经验。

(二)教师方面

1. 树立赏识教育的理念。教师作为教育者、管理者,赏识教育的落实关键在于教师。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赏识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理论知识,并将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2. 关心、了解后进生生,发现学生的优点。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曾说过:“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潜能的“慧眼”。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学校里所谓的后进生,只是语数两种智能偏差一些,但不代表他们在其它的智能上没有天赋。教师可以挖掘学生其它方面的潜能,利用赏识强化学生积极的行为表现,并使之稳固化。这就要求教师多与学生接触,多了解学生,有的放矢地实施赏识教育。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赏识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不会接受、信赖教师。教师可以通过尊重学生、信赖学生、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多给予学生关心与帮助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 创设赏识教育的环境和氛围。教师可以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捕捉、积累赏识教育素材,以课堂教学为主,实施赏识教育;以丰富的课外活动为辅,深化赏识教育,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创造赏识教育的契机,营造赏识教育的环境和氛围。[3]

5. 促进家校合力,共同实施赏识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都很大,想要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促进二者相互配合,形成一股合力,赏识教育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教师传授家长赏识教育方面的知识、方法,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总结经验,形成家校合力。

五、实施赏识教育的注意事项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把握好事物的度。这就要求教师牢记赏识教育的注意事项,避免走进赏识教育的误区,将赏识教育的积极作用最大化,消极作用最小化,保证赏识教育的效果。教师要做到:赏识教育要适度;抓住赏识教育的时机;赏识教育要真诚;赏识的方式要充满新意;赏识教育要有适当的批评;赏识教育要持之以恒。[4][5]

总之,赏识教育需要领导的管理,教师的辅佐和家长的配合,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赏识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教师在实施赏识教育中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一些误区。只有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运用赏识教育,才会获得最大的成功。

注释:

①崔学鸿.赏识教育初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18.

②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辅导用书编委会.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82.

参考文献:

[1]黄艳.赏识教育与“后进生”教育问题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12.

[2]liuzhuang066.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EB/OL]. http:///link?url=RBniQdVH-E08WpNMLuMTY ntpEXEx8yeP7jFHIiGCy13P_UjKyShPyE7ml5gEcFFRX6xAHQ yRXmipm4CGsSNAxVGsmthdWr5C3oV_zhO_Ss3.2014-04-09.

[3]张翠萍.赏识教育的理论与实施对策――中学实施赏识教育的初步探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4.

后进生的教育范文第2篇

[摘  要]        后进生的教育在教育工作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本文从后进生的形成原  因、后进生的特点、以及如何针对其形成原因和表现的特点进行教育转化作了较详细的分析  和探讨,愿能对德育工作尽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        后进生教育        [正  文]                  在教育词典中对“后进生”是这样定义的: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  重过错的学生。他们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其形成的根  源复杂,就好像一个患了严重疾病的病人,“病去如抽丝”,决不是轻易就能根除的。因而  对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去做好转化工作,是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笔  者在近来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初步形成了“后进生”的教育观,在此撰文,与同仁磋商,希  能达到“抛砖引玉”之作用,如有偏颇,仰祈批评指正。            一、探究病因        后进生的成因是多面、复杂和长期的,只有找到了病源,从源头挖起,才能“药到病  除”。斑主任应本着理解的原则,摸清其犯错的原因和动机,想办法接触他的同学和交往的  朋友,还可采用通电话、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联系,从侧面了解其学习生活背景、家庭教  育背景、人际关系背景、心理发展过程、成长经历等等,为转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分  析这几年接触的后进生,我认为其形成原因如下:          (一)家庭原因        1、 父母的综合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但有的家长热衷于、  嗜酒,甚至游手好闲,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子女没有耐  心,动不动就大打出手;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子女认为不值得听取;有的父母见识面狭  窄,难以教育“见多识广”的子女。        2、 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相互之间的沟通困难。        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较慢、较少;而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  潮,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着许多障碍。做父母的对孩子情况知之甚少,甚至认为只  要有钱给他们用就行了,“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  的呢?”但却不知道其实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心灵的沟通。有了这种思想怎能教育好孩子,又  怎能谈得上因势利导呢?        3、 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        许多家长都是忙于生计,托孩子的爷爷或奶奶看管,而老人则一味溺爱,对孩子缺乏  严格的管理;有的虽在家,却疏于管理教育孩子,甚至放纵其行为。有些家庭是父母离异或  由其它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关心不够。从对后进生的家庭背景资料分析来看,父  母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是形成后进生的重要原因。          (二)、学校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的出现和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但是,  学校教育工作的疏忽或失误,班级和学校的管理不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        1、学习遭受挫折后,教师却诸多责骂,使其丧失了学习信心。        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后,他们是很需要得到同情和帮助的,但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  耐心,挖苦、讥讽、责骂他们,必然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几经挫折,失去信心,  仅有的一点兴趣也消失了,厌学情绪自然也就乘虚而入了,学习上的困难者很快就变成学习  上的落后者。时间一长,在他们的意识中就会出现偏离集体的倾向,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  的现象,最终发展成具有“粗野情感和厚脸皮性格的人”,甚至会以各种反常的行为与班集  体抗衡,少数的后进生就会到社会上寻找自己的“地位”,这也是发展的必然。        2、某些爱好、特长受到压抑,使其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后进生也不例外。但如果班主任因他是后进  生,便觉得他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让他参加一些活动,不让他的特长得到充分的  发挥,甚至于处处都鄙视他。那么,久而久之,后进生就会错误地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丧  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至于逐渐地对个人,对集体完全失去信心。在特定的诱惑面前,  甚至会失去理智而无法控制自己,来个“破罐子破摔”,从此一厥不起。        3、学校采取的有些管理手段严重地伤害了后进生的自尊。        有些学校为了加强管理,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制度,如学校一日常规量化管理等等,这  些制度的实施表面上管理效果好了,但却把学生管死了,有时班级因为某个同学扣了分,实  际上是扣了班主任的津贴,因而班主任便狠狠地把这个学生训一顿,解决问题单一化,伤害  了学生的自尊,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对后进生另眼相待,要不劝其不  要参加考试,要不就分个重点班,这对在差班的同学是一种无形的伤害,使得这些后进生们  更加不想学习,继而无事生非,各个方面全面滑坡,越来越差。          (三)、社会原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青少年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        不少青少年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在公德方面存在知行错位的现象;社会中恋爱、婚姻  道德观念混乱,婚外恋、婚外性行为日益增多,家庭责任感淡漠,重幼轻老现象严重的影响  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另外,贪污腐败现象也使青少年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滋长了好逸恶  劳的思想。        2、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对青少年培养的投入。        培养子女投入是巨大的,有的家长因此觉得不划算,甚至觉得子女早一点赚钱自己也  可早一点享福;或是把钱挪作它用,有的家长舍得建豪华的房子,却舍不得花钱给孩子读  书,这样的家长在乡村并不少见。这样造成青少年无心学习,甚至也觉得本来就应如此。        3、消费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其负面的、消极的方面对青少年的危害更大。        影视、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给部分青少年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商家为了  商业利润竭尽了手段,吸引人们消费。在商业行为中不适度的夸张其说,使得一些青少年注  重享受而逃避劳动;暴力、色情的内容也使得青少年往不良的方向发展。        在长期的青少年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专家们认为社会方面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不  利影响的主要方面有:(1)歌舞厅、酒吧等娱乐场所限制未成年人消费问题;(2)媒体宣  传上不适当内容对未成年人的人生观形成的影响问题;(3)未成年人走上不良道路后社会  该施以怎样教育;(4)未成年人遭受暴力侵害的法律支持及社会支持。这些都是我们值得  关注的问题。            二、表现特点        1、思想品德不高。        这些同学大都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生活无目标,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的  同学不懂得尊老爱幼,缺乏爱心;有的同学自私自利,个人主义严重,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  集体,自己与他人,甚至与父母的关系,缺乏最基本的责任感、义务感,;有的同学甚至对  道德、法纪愚昧无知,常表现为亡命称霸的英雄观、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低级下流的乐趣  观。        2、心理健康不全        这些同学在处理同学关系时过于重感情、讲义气;在日常道德行为上言行不能统一;  在情感特征上是重哥们义气,常常不分是非的感情用事;情感不稳定,变化多端,喜怒无  常;有的同学的叛逆性过强,存在着很不正常的反抗心理和逆反心理。各种资料表明,学生  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理健康的问题更多也更严重。        3、行为习惯不良        这些学生有的在生活上自由散漫,纪律观念不强;有的劳动观念淡漠,劳动习惯  差,;有的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有的懒惰、贪玩,经常迟到或早退甚至旷课;大错不  犯,小错不断。有的同学学会了抽烟甚至有烟瘾;有的酗酒、盗窃,打架闹事;有的常出没  于三室一厅和网吧;有的和街头流氓整天混在一起,甚至违法乱纪。        4、学习成绩不佳        后进生最普遍的特点就是对学习没有兴趣,记得有         “诗”是这样写的“小子本无才,父母逼着来,白卷交上去,鸭蛋滚下来”,从中可  略见一斑。他们当中有的智力较差,理解力不强;有的反应迟钝;有的缺乏自信心,自卑感  强,甚至“破罐子破摔”;有的学习无目标,态度不端正,无心读书。            三、教育转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  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  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  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做好后进  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呢?笔者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对后进生充满爱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  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  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  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在教育转化工作中,  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后进生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培养后进生是非观念,必须  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  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  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2、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尊重后进生的人格。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教师应当尊重、信任后  进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  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虽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  解和信任。教师应严于律己,走出心理误区,尊重后进生的人格。嫌弃、斥责、批评、挖苦  或者变相体罚,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也暴露出教师的偏狭和无  能。让我们一起来重新温故半个世纪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醒教师的一句话:“在你的教鞭  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3、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赏识后进生的优点。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  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  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可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表扬激励的运用也极为重  要。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才也。”后进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  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学习差的,他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班主任要善  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表扬。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  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作为班主任,及时肯定表扬后进生,满足其自尊  和正常的心理需要,可以为转化创造契机。        4、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要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创造一种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环境氛围;要对后进生以表扬为主,抓住每一次的闪光  点对他们进行表扬;要设计相宜的课堂练习。使后进生在课堂上“有饭吃”,“有事做”,  有向更高目标奋斗的希望;要注意知识的重点性、系统性,方法的启发性、问题的针对性和  后进生的学习个性;此外还要经常与后进生谈心,融洽师生间的感情,予以必要的鼓励,并  制定可行的目标,培养他们的成功感。        5、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树立他们转化的信心。        歌德有这样一句名言:“你失去了财富,你只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  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因此,使后进生进步,重新确立起自信心  是转化工作的关键。教师要花功夫、下力气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后进  生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既要立即肯定,又要提出新的目标。在班级工作中不要把所有后进排  除在外,可有意安排一些适合他们干的工作,更可以让一些取得进步的后进生介绍经验,发  挥作用,让他们看到希望,激发进步的内在潜力,确立起不断进步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不能只是“恨铁不成钢”,而需炼铁成钢。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不失时机的关心他  们,引导和鼓励他们爬起来再前进。        6、在教育转化工作中要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         长期以来,在教育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问题上,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配合的不够,一方  面,学校苦口婆心的教育后进生,另一方面,社会上不关心和讽刺后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  从而淡化了学校教育。为此,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又要  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对他们的积极影响,尤其要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做好后进生家长的  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只有真  正为后进生营造一方和谐的“精神家园”,才能使他们摘掉后进生的帽子,成为一名品学兼  优的好学生。        7、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耐心期待他们转化。        后进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  一种正常的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的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如果没有一个长期、耐心  教育转化后进生的心理准备,教师很容易丧失对他们的信心,甚至认为他们已经         ‘无可救药,没有希望了’。要知道“一锹挖不出一口井来,一口吃不出一个胖子  来”,雕刻一座石像尚需很长的时间,更何况是塑造人的灵魂呢?                    郭沫若在学生时就有几门功课不及格,但并不妨碍他以后成为一位著名学者;牛顿小  时候智力

后进生的教育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后进生 文化资本 镜像自我

一、班级“后进生”概念的演进

“后进生”、“差生”现象并不是我国特有的,它是任何一个国家在教育上都要面临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国外最早关于“差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86年摩根对儿童“词盲”现象的研究。近年来,国外的学者从理论到实践,从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多维度对此展开全面而又深入的研究。国内学者更突出强调学生学习的相对落后。教育界关于“后进生”的提法,大约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后期,是同志“抓两头,带中间”的国家管理策略在教育上的一个应用。“后进生”指的是学校里学习成绩以及思想品德较落后的学生。“差生”这个概念,在同志提出“后进生”这个概念之前就一直存在于一些教师口中。这两个概念在产生之初,并没有任何歧视性色彩,只是为了更好地将后进变为先进。但是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差生”这一称呼是欠妥当的,学生一旦被贴上“差生”这一标签,就会对其精神和心理造成难以估量的打击,而仅从学习成绩这一维度就把学生定义为“差生”还是值得商榷的。于是有人提出“后进生”这一概念,这个概念肯定了他们还是有希望进步的,只是时间的问题,因此用“后进生”代替“差生”可以避免学生被冠以“差生”之名而产生的自卑感与羞辱感。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将“差生”改为“后进生”并没有完全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后进生”意味着某个人在所有的方面都是后进的,但是这些学生在其他某些方面的表现有可能是很出众的,所以“后进”这个词也是有失妥当的。之后,教育理论工作者纷纷建议将“差生”、“后进生”改为“学困生”、“潜能生”,以此来消除“差生”、“后进生”的歧视色彩。从差生——后进生——学困生——潜能生一路走来,班级“后进生”概念经历了翻天覆地的“蜕变”。这背后体现了学生观、人才观的深刻转变,更是得益于人类社会的民主进步与人权事业的发展。

二、班级“后进生”产生的社会机制

当“后进生”作为群体出现时,就足以说明“后进生”现象不仅仅是一个个人(能力或心理)的问题,实际上,它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问题。因此,我们要跳出教育的圈子,去追溯社会根源,将“后进生”这一现象放到更广阔的社会学的视野下去观察。

(一)不合理的考试评价制度在“制造”后进生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考试评价制度主要以考试成绩为标尺,评价标准单一化。也就是说,在长期的选拔性考试评价制度的影响下,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一向都是以学业成绩为依据,采取的多是终结性的评价方式。终结性考试评价体制不以检查教与学的过程是否有效、合理为标准,而以选拔“优胜者”并淘汰“劣质者”为目标。“以分数论成败”的评价理念已经在教师的心中深深地扎根。这在无形之中使得教师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表示出无限的宽容、溺爱与“偏爱”,他们置于老师与学生关注的焦点。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形成一种不可动摇的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在为优生“锦上添花”时,教师们对一些本应寄予更多的关注、期望和支持的“后进生”却很少“雪中送炭”,甚至嘲讽和孤立。教师带着有色眼镜看人的这种做法,无疑会对后进生本已十分脆弱的自尊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其结果会使无助者更加无助,导致他们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这种以选拔、淘汰为指导理念的考试评价制度,必然对学生进行“三六九等”的划分,譬如,“优等”与“后进”之分,所谓的“后进生”就是这样诞生的。

考试评价标准规定学生应该达到最基本的学业成就标准,这个标准本身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这个标准并非学生自愿自主实现其可能的发展而必须达到的学业成就标准,是没有考虑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外设标准。实际上是教师所代表的是外在于学生的预设的需要。学生没有达到这些目标,考试评价制度就将学生归为“后进”,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以教育者设定的目标要求学生,并以学生满足预设目标的程度为准对学生进行分等,实际上是以成人的需要来要求学生,漠视学生独特的需要与欲求。考试评价体系根据其单一取向的价值标准对学生进行“甄别”、“筛选”,并对其分等,从而造就了“后进生”群体的出现。其次,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快地适应漫长的学业学习生活的,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愿意为了实现升学目标而用做习题来取代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有些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怎么出色,但是他们在艺术表现、体育运动、人际交往等方面却很突出。只是以学业成就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唯一后果就是否定这一批学生,把他们排除在老师关注的视线之外,老师自然看不到也就不会关注他们在学业以外领域中的优异表现,这在无形之中就会限制甚至剥夺了这批学生的发展,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后进生”的产生,是教育者以学业成就为取向的教育评价,对学生进行比较和分等的后果。学生没有发言权与选择权,他们所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地去达到教育者规定的学业标准。实际上,“后进生”这一概念背后体现的是考试评价制度不合理的评价理念和价值取向。

(二)分配不均的文化资本在“制造”后进生

“文化资本”这一概念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于1989年最早提出的。文化资本是指“不同的家庭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财产”。在布迪厄看来,相对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而言,通过家庭所传递的文化资本具有资本的继承性的最佳的隐蔽方式。是一种最隐蔽和最具有社会决定意义的教育投资。文化资本的渗透性、持续性与循环性的性质决定了它一旦形成,就势必会具有一般资本所无法比拟的自我繁殖和增长的能力,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会产生多方面的深远影响。正如布迪厄所言,“实际上,文化资本以更隐蔽、更间接的方式传递,甚至不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明显的行动”。然而文化资本的积累却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和时间完成文化资本积累这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过程的。对于处于弱势地位阶层的孩子来说,文化资本属于一种稀缺性资源,它总是被极少数有能力进行积累的强势阶层的行动者所垄断。也就是说,文化资本少的学生要在学校取得成功比较困难,而文化资本较多的学生更可能通过学校教育积累更多的文化资本,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拥有较多优质资本的家庭能够为子女提供更多更好的家庭教育,通过言传身教改善子代的认知思维、问题视野、人格情操。处于这些家庭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家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因此,家庭文化资本的差异和存量,是影响学生适应学校文化速度和取得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家庭文化资本与学生的学业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生进入学校之前,都不是“空着脑袋”的,他们或多或少带着一定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和对社会、世界的个性化理解进入学校的,这些知识刻有深深的家庭教育模式的印记。父母所处的社会阶层、所接受的教育经历与从事的职业类型对于孩子拥有知识经验的数量、性质与结构至关重要,这些“前知识”与“前理解”是学生在学校取得学业成就的起点与背景。这类背景知识影响他们吸收并同化学校知识的速度效率,甚至与他们的学业成败与否直接挂钩。如果父母从事的是律师、大学教授或者公务员等职业,那么这些家庭孩子所占有的知识与学校传播文化会具有更多的同质性,可以帮助他们更顺畅地接受、理解并掌握教师传播的文化知识,从而更易于在学业上取得成就。反之,来自一些社会阶层的学生,特别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和城市底层家庭的学生,通常并不拥有帮助他们在传统学校中去的学业成功的这种文化资本。他们所拥有的知识与学校传播的文化呈现出很大的异质性,学校根本不关注这些领域的知识,这些知识是被排除在学校大门之外的,所以这些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的生活经验就无法作为合法化的知识在学校学习以及考试中得到体现。这样不仅对他们的校园生活和学业成就起不到铺垫与引导的作用,甚至会成为他们获得学校知识的阻力。这些孩子要想取得学业上的成功,就必须更新旧有的知识体系与结构,以期能够快速适应并融入到学校主流的文化与学习生活中去。

除此之外,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他们所使用语言编码的形式差异也是影响他们学业取得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伯恩斯坦将语码形式分为两种:精致语码(Elaboratedcodes)与限制语码(Restrictedcodes)。在精致语码中,讲话者能从相关的变通范围内做出选择,因此其语句形式的可预测性较低;而在限制语码中,相关变通性就经常受到限制,因此其语句形式的可预测较高⑤。语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因而也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学校倾向使用及认可的语言是以严谨的语法著称、以书面语言的形式呈现的。对中产阶层的孩子而言,由家庭到学校,是精致语码的继承而不是语码改变。他们长期沐浴在精英文化语言的氛围中,因此不需要花费力气,精致语言渗透在他们的每一个细胞中,无意识地就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编码。对于社会底层的孩子来说,学校官方使用的精致语言他们感到很陌生。因为他们长期接受到的只是一种与学校官方语言异质的语言编码——大众语码的教育。为了顺利地适应并完成自己的学业生涯,这些出身底层的孩子必须想方设法地去掌握学校的精致语言。要想行云流水般地展开这一“语言的移植与嫁接”过程,学生就必须改变原来的语言表达模式和思维方式。然而这样剧烈转变的过程却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的,这是造成这些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并取得学业成就的一股无形而又渐进的反作用力,它会延缓甚至阻碍这些孩子顺利地展现自己的才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

(三)“镜中自我”效应在“制造”后进生

“镜中自我”的概念,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提出来的。“镜中自我”理论主要基于“社会我”的假说。“社会我”是指个体从伙伴那里获得的承认。当个体根据别人对他可能产生的印象形成自我感觉时,“镜中自我”就出现了。“镜中自我”理论认为:社会好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从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镜中自我”,是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镜像效应”提醒我们: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关爱他、信任他、期望他、教育他。对于所谓的“后进生”来说,教师、同伴、父母甚至周围的亲戚朋友都是他们认识自我、形成自我意识的一面镜子。因此,教师、同伴、父母对他们的态度、反映与期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自己作出的分析、评价和判断。心理学研究表明,信任、期待的情感,可以使人产生一种“意向效应”,给人一种“器重”的暗示,能增强人的自信心。“后进生”比“优等生”更需要教师信任和期待。学生会感受到教师期待这股强大的无形力量,并把这种积极的期待内化为自己对自己的期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部动力。

但是现实情况是,学校和教师采取的评价方式只能看到这些后进生不符合传统好学生的标准,比如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学习能力较差、学习习惯不合理等,而漠视了后进生的其他闪光点,看不到他们自己的优势。这样做常常使他们感觉到低人一等,加之行为不符合常规、不重视品德,使他们得不到老师的欣赏和同学的尊重,有时家长和亲友也会有意无意流露出鄙夷、轻视的神色。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而又深刻的自我认知的能力,还不能独立地评价自己,而需要借助教师、同伴、家长等周围的人这一面镜子来评价自己,但他们感受到的是周围的人对他们冷漠而又僵硬的批评、指责与否定,他们逐渐接受了“我很差”、“我不行”、“我是坏孩子”的自我“定位”,消极、悲观、否定的自我概念慢慢成型,他们对自我的认识是消极的、偏执的、顽固的,对未来的自我是不怀希望的。当一个学生赋予自己后进角色的意义,就相当于给自己插上“后进生”的标签,以“后进生”的标准来对待自己以及自己的学习。

三、理性看待“后进生”

后进生的教育范文第4篇

面对个性不同的学生,如何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兴趣,使学生愿意上学,想着学校,想着课堂,主动学习,我认为拉近距离真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后进后,更重要。班级气氛凝聚力学生劲足、向上。爱是关键,尤其对后进生,可以说爱是基础,没有爱,就没有谈何教育。

后进生不愿学习后,毛病会越来越多,怎么讲道理使其认识不足是十分重要的,我班有个同学课堂上乱讲话,屡教不改,影晌了正常学习,对待这个顽皮的家伙,加大教育力度,讲场所地点、方法,对其拉近距离,靠近乎,用奖励、家访、谈心总而言之多给与阳光,把他当成成员,你就是出彩的,不强制、压制训斥、当成“病鸦子”,想办法给打打气,鼓鼓劲,树立方向,我要做什么,我能行多给予尊重,使这些学生融入到集体中来。懂得做人的道理,扬起精神来,有奔头。不要定向看人,只有学生感受到了爱,师生之间才有共同语言,收到好的教育成效,才能得到要有的结果,学生学有方向,有足够的自信向好的方面发展,增强自信。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应不断反思,现在的孩子如何教,如何对待学生的缺点、错误。讲道理在融洽、友好氛围中交流,总结经验,做事考虑学生想法,用博大的胸襟、宽容所抓住时机,学生范错误你后,如何让其认识不足,多与之交流认识其危害,不能简单粗暴,一顿暴风骤雨班的训斥。收效甚微,关键是他自身还没有认识这件事是不对的,比方说吧,上课了,学生说话,他觉得不就是几句话吗,无所谓,这种行为已干扰了正常秩序,防碍了他人影响了他人,而自己浑然不知,图自己方例,这本身也是一种自私行为,对这种行为不能姑息,转化后进生得需要时间,打不了快拳,而且容易反弹,自己有心理准备,反复出现,不要着急改变习得需要时间,多给机会,因人制定策略。如果爱说话的,就让他在当小主持人,上台表演个情景剧,优势展现,善于发现特长,给予机会推动其努力向前,也和其他同学一道进步。和其交朋友感化他,激励他发挥优势,即使是点滴进步,也是在前进。所以要求不要太高,步子放慢一些,让学生乐学。

(一)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是爱心教育的基本原则

不冷淡、不冷场,增强自信激发成功欲望,讲道理,不好的小事可以引发的后果,交流时机的掌握。掌握一些方法,如发条短信、多谈谈心,不挖苦后进生,不和他计较,认识到错误,有错就改才是好孩子,不放任自己破罐子破摔,赶上去,所以沟通是个好方法,通则不痛,讲究方法,讲点艺术,把工作做到家,让学生华丽转身,点烯燃希望之火,把工作做细,尊重人格,不要居高临下,你如何如何,如果方式不正确,教育学生之后,学生可能口是心非。不把自己和学生隔离开,多多给予成功机会展现自我,掌握时机,要宽容,管教的时候不流于形式,同情他们,唤醒他们荣誉感和自尊心,注意引导,增进感情,创造气氛,否则话说了“一火车”,收效不大。平等对待,自尊心,渴望关注,让学生看到己的长处,自己的价值,潜力,感到自己和其他同学是一样的平等,都有成功的机会,自己的价值。作为教师不和孩子一样,要宽容,允许学生犯错,缺点有不要紧,关键如何改掉,注意方法关心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健康,细心观察学生思想波动,有效进行教育,关心呵护,明辨是非。平时不要毫无顾及,考虑他人,关心他人。金无足赤,人不能十全十美,每个人都有缺点和长处,都有自己的短板,看到自己的优势,施展自己的长处,融入班级,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得到别人的肯定,也要学会欣赏自己,我在进步,我很快乐,激发其内在动力,这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爱心。让学生逐渐改变,不断成长。塑造学生,爱之诚恳,才能得到学生爱戴,平等关爱学生,特别是差生,这是当老师的最高境界,为学生的进步而高兴,为学生的进步而鼓掌,对学生的错误不反感,学生的成才是自己最大的快乐。时时关注学生,孜孜不倦,诲人不倦,落实到实际中去,在细节中教育学生,学生点滴进步也要给予认可,及时点赞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二)慈爱使学进生感受到温暖

后进生犯错误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最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引导,这也是教师和学生交流思想、增进情感谢的好时机。大部分学生都会犯错误,关键是改正错误,改正了错误的学生还是好学生。所以作为教师对学生要宽容、豁达,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对于有错误的学进生,教师要用同情心去唤醒他们的上进心和自尊心。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个契机,注意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后进生认识错误产生的后果,汲取教训,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批评,不把惩戒摆在前面,学生一般能够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古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何况学生还是孩子,怎么能和孩子一样计较呢?宽容能反映一位老师的胸襟、人格和爱心,能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当然,宽容不是放任自流,更不是姑息迁就。最起作用的教育莫过于能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理解老师,而不在于形式上的惩戒。

(三)博爱使学进生得到宽荣

尊重学进生,平等对待学进生,是教进行爱心教育的基本原则。自尊心人皆有之,渴望得到尊重是人的内在要求。教育后进生,教师首先要端正态度,摘下有色眼镜,将后进生与其他学生同样看待,不冷淡、不讽刺不挖苦他们每一位。让后进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到自己与其他同学一样是平等的,就会使他们与老师、同学融洽无间,和谐相处,就会给后进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给后进生以鼓舞和希望,也能使教育的力量充分发挥作用。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莲柯说过:“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放小镜看学生的缺点”。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个人兴趣,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成功欲望,只要教育得法,即使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也是可以造就成优秀的人才。

(四)关爱使学进生感到亲切

教师要关心每位学进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生活。特别是在有病的时候,最能体现老师关爱的温暖。关心学生思想,思想是人的灵魂,有了好的思想才能自觉地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要细心观察学生表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适时有效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要关心学生思想上的点滴进步,运用谈话、写信、字条、短信、微信等方法,因人而异地进行思想工作,让学生明辨是非。关心学习,关心学习即从课堂提问到作业批改都要有耐心、有爱心。每次考试后我都要对学生的试卷进行质量分析,贴出光荣榜,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和教训。

(五)喜爱使学进生感到愉悦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学生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运用赏识教育,有意识地在班级、学校、家庭创设有利于学生施展特长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特长充分得以发挥,得到别人的肯定,能激发其内驱力,增强自尊自信,从而自觉地改正错误、不断进步。真心喜爱学生,喜爱学生的个性,喜爱学生的进步,对学生的错误和缺点不反感,对表现不好的学生不讨厌,对学生的进步和成绩而高兴,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的成长、发展、进步、成功是教师的最大快乐。

后进生的教育范文第5篇

其实,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往往天赋甚高,个性张扬,但成绩差,表现差。我们为之扼腕叹息,教师的使命感促使我们抓住一切机会锤打他们,以便百炼成钢。但往往事与愿违。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教师忽视了这类学生的心理。为什么?

首先,好表现心理使他们认为这是一个表现自己英雄气概的机会,及时的“负强化激励”会激发出他们的对抗行动。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表现欲望,尤其是年龄偏小的学生,其表现欲望愈强。后进生也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但因为他们表现差、成绩差,所以很难获得肯定,得不到正强化激励。而后进生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常表现出骄狂或自卑,甚至出现对抗心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因此,当他们肯定意义上的表现欲望得不到实现时,他们的对抗心理就支配他们做出不良的行动,从而引起老师的注意,让老师对其采用负强化激励,由此实现否定意义上的表现欲望,他们用行为向他人表明:你看谁是英雄?我能挑战老师,老师被我肺都气炸了,你们敢吗?试想,在这种心理背景下,及时的负强化教育不仅教育不了当事人,而且往往会成为一部分学生崇拜并效仿的对象,起不到以儆效尤的效果。比如文首的程××同学,他绝对知道自己的言行是不得体的,他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表现自己,在老师同学面前展现自己离经叛道的勇气。既然他知道是错的,老师讲道理的教育就是多余的;既然他要的就是用老师的惩戒来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那惩戒反而让他“求仁得仁”“正合我意”了。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也不是一天修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定充斥着牛毛般多的斥责与批评,他们早已修成金纲不坏之身,油盐不进,几句批评,更是耳边风,更有甚者,往往将把你气得暴跳如雷作为同学间炫耀的资本,并接着可能进入他们私下竞赛的恶性循环中。对于负强化激励,他们见多识广,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老师千万对自己的当头棒喝过于自信。

再者,少年叛逆心理促使他们产生抵抗心理,无益于他们进行冷静的自省。面对负强化教育,心理健康的学生都难免有失平衡,后进生极少能心平气和的,遑论心悦诚服的。敏感、逆反几乎是他们的通病,;而负强化教育的刺激有多强烈,激起他们的叛逆情绪就有多强烈。他们往往会陷入“恼羞成怒”的“雷区”,连环踩到情绪地雷,暴跳如雷失去控制。自省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冲动是魔鬼”这句话几乎被人奉为真理,其原因在于冲动使人失去控制、失去自我意识。没有自我意识,就没有自省。没有这个平台,后进生不可能自我意识到错误,完成自我教育。

其三,负强化教育往往会激起后进生的过度的“自我保护心理”,产生误解和隔阂,使他们不能正确理解老师负强化教育。用怀疑、反抗、乃至攻击、以保护缺点来维护自尊心,疑心老师跟自己过不去、转换话题、狡辩、争执、发脾气。老师筋疲力尽却一无所获。

因此,我何必做费力不讨好的事呢?于是我淡化他的影响,不用负强化激励强化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暂缓负强化教育避免了教育中的尴尬。

同时,暂缓负强化激励还可以使学生产生紧张心理。他们会因为不明白老师为何没有理睬他的行为而紧张,从而无暇顾及享受否定意义上的表现欲望得以实现的满足,这对暂缓负强化激励的后补工作也有一定的帮助。

因此,笔者在此提出暂缓负强化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