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西游记故事情节

西游记故事情节

西游记故事情节

西游记故事情节范文第1篇

关键词:魂梦情节;西游记;讽刺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17-01

所谓魂梦情节,是指一种故事模式,即故事的演变发展是借助于主人公的梦来展开的。魂梦情节的形式有如《枕中记》和《南柯一梦》之类,随后演变为另一种形式,即蒙冤受屈之人借助梦的形式将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宣泄的悲苦境遇告知现实世界的人,并借助那人完成自己的愿望或者洗清自己的冤屈。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中指出“到了原型的层次上,这种思想(是指一首诗的潜在内容即其思想或主题)成为一种梦幻,呈现欲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①。我们可以借助神话原型批评来认识魂梦情节这一故事模式,夏志清评论《西游记》时说“现代评论家在称道小说的讽刺意义时,却没有充分注意到它的神话力量”②。

魏晋笔记小说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往往有寓言的成分,晋干宝的《搜神记》是笔记小说最重要的书籍,其中《杨林入梦》是关于巫术的,又是与“庄周梦蝶”一脉相传的寓言,“此后唐人小说,元明戏剧,便都受到这魂梦情节的影响”③。林庚在《中国文学简史》论述唐传奇特点时曾指出,“梦的结构代替了神怪的结构,像《枕中记》、《南柯太守传》”④。唐传奇的故事成为后来戏曲中故事的源泉,宋元话本中梦的结构给人们深刻印象,并成为了故事中的一大主流。林庚认为,“梦的写作一方面是想像的自由,一方面是避免悲剧的结果。因为梦中的事最多不过是一场梦罢了”⑤。这也为《西游记》中一系列的梦的故事的讽刺描写提供了理论基石,符合小说喜剧性的整体基调。

小说的二十三回和六十四回是典型的“黄粱一梦”式故事。第二十三回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得那大厦高堂,也不是雕梁画栋,一个个都睡在松柏林中”⑥。八戒着实被这些菩萨所化的美女调笑讽刺了一番,也是对他的警示。六十四回中,唐僧被荆棘岭十八翁一阵阴风带入了木仙庵,开始了吟诗谈禅,还有一杏仙欲配于唐僧,天明之后发现是一些树精所变。这些可能是读书人理想的生活吧!他们认为自己雄才大略,可以谈古说今,渴望着佳人相许,然而,在现实中却无法付诸实际,只能在梦中尽情地想象,是极具讽刺意味的。

《西游记》中还有几处明显的托梦的故事。在二十九回宝象国的公主被黄袍怪捋去当了压寨夫人,唐僧被黄袍怪所擒,公主想让唐僧帮自己带家书给父皇,于是假托自己睡在罗帏中的南柯一梦,要求黄袍怪放了唐僧,妖怪还真信了她,放了唐僧。四十四回车迟国中,全国的和尚被三个道士所欺,和尚境遇悲惨,六丁六甲、护教伽蓝在梦寐中劝解他们,教他们不要寻死,且苦捱着,“等那东土大唐圣僧,往西天取经的罗汉。他手下有个徒弟,乃齐天大圣,神通广大,专秉忠良之心,与人间报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只等他来显神通,灭了道士,还敬你们沙门禅教哩”⑦。六十二回祭赛国中,众僧受苦受难,唐僧师徒来的前夜,众僧各得一梦:“说有个东土大唐来的圣僧,救得我等性命,庶此冤苦可伸”⑧。无论是落难的公主、含冤的国王、还是受难的众僧,他们都处于一种身不由己的悲惨状况之中,他们处于苦难之中,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中分析喜剧时曾指出“拿人间的牺牲来取乐看来又是讽刺性喜剧的重要主题”⑨。这些受苦受难之人无论是托梦于人,还是在梦中被告知希望,都是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总之,他们的愿望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得到满足,只有通过梦的形式来宽慰自己,这无形中就加深了讽刺的深度。

《西游记》是一个庞大的充满着幻想与想象的喜剧作品,讽刺是其一个重要分支,小说讽刺艺术之高超散见于书中,可谓俯拾即是。我们是不难嗅到恐怖的气息的,那些羽林军、锦衣卫之类的词语让人不寒而栗;车迟国中唐僧师徒与鹿力、羊力、虎力三道士是在杀场上斗法的;还有那要吃童子心的比丘国。对于这些,作者也是予以最辛辣的讽刺,让斗法的三道士喝尿,比丘国中,悟空变作唐僧从胸中掏出了各种各样的心,这种讽刺让人感到痛快淋漓。文中还有很多市井俚语,其讽刺力量也是一针见血的,如“和尚是色中饿鬼”{11}。弗莱说“喜剧的讽刺性越强,剧中那个社会一定越是荒唐可笑”{12}。的确,阅读《西游记》时,我们时而看到一个荒诞不羁的世界,时而被剧中人物逗得捧腹大笑。《西游记》中讽刺艺术的成功运用,使人物性格塑造得更逼真,个性更突出,故事内容更有深度,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增加了其艺术美感。

注释:

①⑨{11}[加]弗莱著.批评的解剖.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59,67,253.

②[美]夏志清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胡益民等译,陈正发校.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40.

西游记故事情节范文第2篇

四大名著进入中学选修课堂,最热门的无疑是《红楼梦》,其次是《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则排在最后。原因何在?

在第一节课上,面对为数不多的学生,我问了他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为什么选修《西游记》?”学生的回答令我很吃惊,他们普遍认为精彩多变的故事情节是《西游记》最大的吸引力,唐僧师徒四人游历西天,历经八十一难,每一难的故事都扣人心弦。在学生眼里,除了情节精彩,《西游记》在其他方面似乎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这恐怕也是许多语文同仁的想法),而大致的故事情节学生一般都清楚。这种看法当然是错误的。于是我又问学生:“你们有没有看过《西游记》?我指的是原著。”绝大部分学生都摇头,只有一个学生说看过。我问他看的是什么版本,他从桌子底下拿出了一本图画本的《西游记》,也就是图画与文字的合一本:上图下字。据此,我明白了:今天的学生之所以对《西游记》存在错误的认识,根本原因还在于他们很少甚至根本没有真正接触过原著,也就不可能客观公正地认识《西游记》主题思想的深刻性与艺术特征的完美性,这恐怕是《西游记》不受中学师生待见的根本原因。

其次,从接触渠道来看,今天的中学生对《西游记》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影视作品。《西游记》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拍成电视剧以来,深受国民喜爱,以此发端,《西游记》已经有了好几个影视版本。每年寒暑假,《西游记》在各大电视台都是热播剧目,以至于有人说:“《西游记》一热播,就意味着寒假与暑假到来了。”学生爱看影视版的《西游记》当然是好事,但这往往也会导致学生热衷影视作品而轻视甚至放弃原著,舍本逐末。影视作品有自身优势,它可以更加直观地将原著内容以精彩纷呈的影像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对名著产生浓厚的兴趣,但也会带来负面效应:使学生对原著的理解更多停留在视觉效果上而忽视了原著自身的魅力;另外,今人拍摄《西游记》,往往会将当代的价值取向与道德情感作为衡量古人思想的评判标准,这往往与原著思想谬以千里——学生热衷影视作品的倾向使其进一步疏远了原著。

第三,许多人对《西游记》的传统认识往往也很偏颇,这也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曾有学生半开玩笑地问我:“老师,俗话说‘看了《西游记》,到老都不成器’,你给我们开设这门选修课,有价值与意义吗?”所谓“看了《西游记》,到老都不成器”,就是许多人对《西游记》的荒谬认识。这种认识也使学生对选修《西游记》提不起兴趣。在他们眼里,《西游记》似乎只是儿童读物,对于接近成年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西游记》似乎多此一举。

以上是《西游记》在中学课堂不受待见的大致原因。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就是对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探析,以此作为契机与抓手,对症下药,多管齐下,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将学生重新吸引到课堂上来。

二、《西游记》选修课程的课堂教授策略

(一)正确认识《西游记》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诡异的想象与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人神鬼妖之间的界限,创造出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文字的瑰丽多彩、语句的清新流畅,尤其是书中对福地洞天的精彩描述,无不雄奇瑰伟,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细细读来,令人不忍释卷,而这恰恰是中学生所忽视的。为了让学生能真正认识到《西游记》的价值,笔者从原著的艺术价值入手,让他们先从感性层面对《西游记》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这是调动他们兴趣的首要步骤。于是,我从《西游记》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傍门见月明》中,挑选了唐僧师徒夜宿宝林寺的一段描述:

唐僧举步出门小解,只见明月当空,叫“徒弟”。行者、八戒、沙僧都出来侍立。因感这月清光皎洁,玉宇深沉,真是一轮高照,大地分明。对月怀归,口占一首古风长篇。诗云:

皓魄当空宝镜悬,山河摇影十分全。

琼楼玉宇清光满,冰鉴银盘爽气旋。

万里此时同皎洁,一年今夜最明鲜。

浑如霜饼离沧海,却似冰轮挂碧天。

别馆寒窗孤客闷,山村野店老翁眠。

咋临汉苑惊秋鬓,才道秦楼促晚奁。

庾亮有诗传晋史,袁弘不寐泛江船。

光浮杯面寒无力,清映庭中健有仙。

处处窗轩吟白雪,家家院宇弄冰弦。

今宵静玩来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园?

唐僧所吟此段古风,极写皓月当空的静谧幽沉。月华如水,清光匝地,对月怀情,迎风惆怅。月华满天之际,带给取经人的,有稍得淡定的喜悦、远离家乡的愁苦以及对取经前途的迷茫。文人难寐,游子思乡,在这玉宇深沉的夜晚,喜悦、愁苦与迷茫无不融化于如雪如霜的天地皎洁之中,这是一种唯美绝伦的意境。吴承恩将这种意境形诸文字,令人回味无穷。当我把这段极其优美的文字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并加以分析后,学生们都沉浸其中,有的还当堂做了笔记。我告诉学生,像这样优美的文句,《西游记》中比比皆是。学生听了都非常惊愕,因为他们之前对《西游记》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的层面,根本没有想到《西游记》的文字竟然唯美绝伦。

于是,在今后带领学生赏析《西游记》的过程中,文字的魅力展示,成为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发端,学生们真正开始喜欢上了《西游记》。笔者告诉学生,电视剧拍摄得再唯美,带给人们的不过是视觉上的享受;而原著中的文句、意境,带来的则是艺术上的无穷回味与心灵上的极度震颤。《西游记》能够成为四大名著之一,绝不仅仅是由其精彩生动的故事情节决定的,文字的精彩也是其成为名著的要素之一。我们要懂得欣赏,要获得审美的感受,就要多读原著,如此才能真正领悟名著的精华。经过课堂的多次实践,这种观点得到学生的一致赞同。现在学生人手一册原著《西游记》,有些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已将原著熟读多遍,并随手做了笔记。在早读课堂上,高声朗读《西游记》的精彩片段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的必备功课。这种形式不仅强化了他们对原著的深入了解,增强了他们的文学审美能力,而且对他们写作能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二)正本清源,还原著本来面貌,从细节审视《西游记》的社会价值

实际上,别说是中学生,就是今天大学中文系的学子,又有几人真正看过《西游记》原著。学子们对《西游记》的了解,主要还是来自影视作品,这无疑大大限制了今人对《西游记》的客观了解与解读。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央视版《西游记》,堪称经典,但限于当时的拍摄条件,许多精彩的情节无法展示出来。如:《西游记》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央视版在拍摄时,就没法拍摄出孙悟空和牛魔王大战的曲折与精彩,实为憾事;小雷音寺孙悟空救唐僧,上天入地,历经艰辛,先后去武当山请来龟蛇二将与五大神龙、去盱眙山请来小张太子与四大神将,皆被黄眉老怪所败。这些情节,都被央视版省略或弱化了。《西游记》原本就是以故事的精彩取胜的,一旦精彩性大打折扣,学生自然会对《西游记》兴趣大减。另外,影视剧的拍摄往往以今人的观点强行解析古典名著,或为了取悦大众而另辟蹊径。这的确迎合了现代人的胃口,却给今天的中学生设立了极大的误区。因此,正本清源,还原著以本来面貌,并突出强化故事的精彩性,成了选修课堂上教师的重要任务。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将央视版和浙版《西游记》细细看了一遍,并将其与原著一一作了比对。给中学生讲解《西游记》,重点当然是以讲解情节为主,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在选修课堂上,每当我讲完一个完整的《西游记》的故事,我都把下载的两个版本的电视剧片段用多媒体现场展示,让学生现场总结原著与影视作品的异同,发现原著的精彩性与震撼性,使学生和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如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孙悟空三次识破白骨精的诡计,并将其打杀,唐僧受到猪八戒的撺掇,要将猴王赶走。悟空见唐僧已经无法回心转意,只得含着眼泪,对唐僧说:

“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途而废,不曾成得正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

真是个有仁有意、有始有终的美猴王。此处下拜,颇有生离死别的味道。这对人性是极高的赞美:即便深受委屈,悟空仍旧对误解自己的师父一片忠诚,因为师父搭救自己的天高地厚之恩难以为报。原著精彩的描写,伴随电视剧中六小龄童到位的演绎,使很多女生当场留下了眼泪。后来唐僧有难,八戒去花果山请来悟空,在救唐僧的路上,途经东洋大海,悟空叫道:“兄弟,你且在此慢行,等我下海去净净身子。”八戒道:“忙忙的走路,且净什么身子?”行者道:“你哪里知道。我自从回来,这几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气了。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本文转自wWw.dYLw.nEt 教育教学论文]

悟空下海净身,今人拍摄的影视作品都没有这个镜头,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这个举动,是猴王“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的最好注脚和说明。吴承恩塑造孙悟空这个形象,可谓殚精竭虑,在细节的处理上绵密严缜。笔者告诉学生:《西游记》安排猴王下海净身的细节,就是要突出一个重要的做人道理:做人不能忘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西游记》中的细节,处处彰显了处世哲学与做人美德,而这,又是今人在拍摄影视作品的时候容易忽视的地方。我们要向学生点明各个细节的妙处,使他们明白:原著的魅力,由细节也可窥见一斑。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将古典名著设为选修课,培养学生初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应是其重要目的之一。《西游记》全书一百回,贯穿其中的线索千头万绪,但以西天取经为主线一以贯之。吴承恩在撰写《西游记》时,尽量使书中的情节合情合理,但百密也偶有一疏。在笔者的精心引导下,有些对《西游记》感兴趣的同学,不仅将原著通读了多遍,而且从中发现了不少问题,现列举两例:

1.《西游记》第三十九回《婴儿戏化禅心乱,辕马乃归木母空》,说到乌鸡国国王被妖道所害,妖道变成国王,被悟空识破后逃跑,悟空赶上,正要打杀之际,却被文殊菩萨救走,此怪乃菩萨座骑青狮所化;但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一体拜真如》,说到唐僧师徒经过狮驼国,被青狮、白象、大鹏三魔所困,悟空最后请来如来佛祖,方降得三妖。其中的青狮,被文殊菩萨收服,仍旧说是文殊的座骑。这就奇怪了,难道文殊菩萨有两个青狮?在乌鸡国篡位的青狮,化身妖道,神通平常;而狮驼国的青狮,本事却大得通天。这两个青狮显然不是同一个,这是怎么回事?学生把这个问题向我提出来,我查看了原著,确实如此。于是我告诉学生:《西游记》的相关故事在流传过程中,是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断积累,吴承恩在将传世材料糅合过程中,一时疏忽,造成了上述情况。问题解决了,但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是多么善于开动脑筋,他们能从《西游记》中发现问题了,可见选修课真的没有白上。

西游记故事情节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叙事学;西游记;大圣归来;叙事结构

一、引言

《西游记》的故事,在我国可以说是人尽皆知。而《大圣归来》将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改编成了一部好莱坞式有关人性回归的动画影片,以另外一种独特的视角为观众呈现了“大圣”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自《大圣归来》获得关注以来,评论的声音此起彼伏,但大都是从成功的因素、动画设计、民族元素的运用等角度对影片进行解读。本文选取了叙事学的角度,对比以往以西游记为题材的动画影片与《大圣归来》的叙事结构,分析了影片对传统的西游记故事所进行的人物及主题方面的改编和处理。

二、以往西游题材动画影片的叙事结构

对经典小说、故事等题材进行影像化改编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电影或电视剧卖座的法宝,受到导演和编剧们的青睐。第一是因为观众对经典的小说和故事等比较熟悉,在观看据此而改编的影片时心理上会有一种接近感和认同感,就好比“爱屋及乌”。第二,对经典进行改编给电影或电视剧的创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不需要重新创作新的题材,根据影片的需要进行改编即可。而《西游记》无数次地被搬上大荧幕,不仅因为它是民族的经典,更因为它具有很强的可改编性,也就是说《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具有很大的伸展和发挥的空间。从人物关系来看,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师徒四人组成了一整套非常灵活的关系,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唐僧一本正经、孙悟空机智勇猛、猪八戒贪吃胆小、沙和尚老实,这四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可以让编剧在此基础上自由发挥。其次,《西游记》的故事情节虽然比较长,但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孙悟空如何英勇地造反;第二部分则是不停地闯关、打怪,讲述如何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所以不管从哪一部分取材,都有无穷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本文选取了《铁扇公主》、《大闹天宫》、《金猴降妖》为例分析以往西游题材动画影片的叙事结构。

总体而言,这三部影片的叙事情节均取材于《西游记》中的某一片段,《铁扇公主》和《金猴降妖》选取了取经路上发生的故事,而《大闹天宫》选取了孙悟空造反的故事。尽管叙事内容不尽相同,但在结构上大体相近。都是在原著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和影像化的处理,基本遵循了原著的叙述结构。

三、影片《大圣归来》的叙事策略

《大圣归来》以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行山下为背景,似乎是取自于唐僧解救孙悟空的故事,但实际上却与原著中所讲述的情节大不一样。影片中,孙悟空被小名为江流儿的唐僧在逃避山妖的追杀过程中无意地放了出来。与大多数观众心目中孙悟空英勇的形象不同的是,此时的齐天大圣因为受到封印的束缚,已经失去了与天地相斗的豪情和壮志,变成了一个想回花果山过舒服日子的“中年大叔”,而对横行霸道、祸害人间的妖怪无动于衷。与大多数人相同的是,在江流儿心中孙悟空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影片完全颠覆了原著中孙悟空和唐僧的师徒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孙悟空成为了唐僧的精神导师。一个落魄英雄如何找到自我,这是好莱坞影片中经常出现的主题。《大圣归来》借助了这种叙事结构,让孙悟空在跌入谷底之后涅重生,最终和妖王―混沌决一死战。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看似是《西游记》前传,但又不完全是。因为其中除了人名和地名取自于原著以外,其他的几乎与原著毫无关联。尽管如此,却又与无厘头的搞笑和哗众取宠不一样,而是靠故事和情节的推动,打动和感染着观众。《大圣归来》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在叙事上回归到了人性化的表达上,英雄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

(一)借助好莱坞叙事模式完成对人性回归的表达。

总体而言,《大圣归来》选择了好莱坞“成人礼”式的叙事模式构成了整部影片。影片中的主角由于某种缺陷或者性格问题在初期往往会导致一些失败甚至是灾难的结果,只有在经历了种种险阻和千辛万苦的考验之后,最终才能实现成长或完成大业。在这其中,人物内心的矛盾和矛盾的解决往往形成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影片中孙悟空的法力被封印,使得他觉得自己毫无用处、不配当英雄,甚至开始自暴自弃。但另一方面,人性的本能又驱使着他不时地保护着江流儿和傻丫头,就这样一直处于帮还是不帮的两难选择中,直到江流儿的勇气和真心感化了大圣,才毅然决然地与妖王――混沌进行决斗,在实现了自我价值认同的同时也解除了封印、恢复法力。在这期间,人物内心的转变和归来是通过情节的层层推进和演变不断积蓄力量完成的,最后,危机和困难的解决成为大圣“归来”的关键点。影片中孙悟空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主要来自于江流儿毫无保留的信任,从一开始的懒得理睬甚至厌恶到关心再到主动保护、一层一层地推进,而江流儿与大圣的对手戏也撑起了影片的半边天。

(二)平民化的视角赢得观众的身份认同

平民化主要指人物角色设定和价值观认同两方面,平民化的设定主要是为了迎合主流的观影群体,这种角色的平民化能让观众把影片中的人物想象成自己身边随处可见的有优点也有缺点的普通人。经过结构重组后,《大圣归来》里的“齐天大圣”已不再是原著中人们熟悉的那个桀骜不驯、英勇无比的美猴王,而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有着叛逆和逆反心理的孩子王式的邻家大哥的形象。而江流儿也不是一本正经,却是一个留着鼻涕崇拜齐天大圣的好孩子的形象。这种平民化的设计不仅颠覆了人们一直以来对于齐天大圣和唐僧的“刻板印象”,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让英雄不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也不再是理所当然,而是一个和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有烦恼会也会遇到困难的普通人,也要经过一番彻骨寒之后才能实现涅重新成为真正的英雄。显然这种角色的设定是符合大多数观众的心理需求的,也只有这样的影片才能打动人心形成强烈的共鸣和感染力。

(三)线性的叙事结构彰显叙述的张力

动画影片常常会采用一条主线加几条辅线的叙事结构,这种线性的叙事结构一般沿着故事的发生、矛盾的发展、矛盾解决的高潮和结尾的顺序铺展开来。所以,叙事的线索一般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展开,以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来设置情节,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主线即主要情节,辅线即次要情节。主要和次要情节相互缠绕,共同推动故事情节走向高潮和结局。

《大圣归来》的情节共有四条线索:江流儿和孙悟空的经历主线,也是整部电影重点渲染的部分,在这其中为了突出紧张感还采用了大量的追逐、打斗的情节。辅线之一是山妖为了炼丹夺取幼童,第二条辅线则是江流儿的师父跋山涉水地地寻找江流儿,第三条辅线是白龙的出现知道最后大圣成龙归来。

故事开端依靠说书人的叙述交代了背景,故事的转折是山妖袭击村庄夺取幼童,紧接着江流儿无意之中放出了被困五百年的大圣,故事的高潮发生在江流儿在危机关头冒着生命危险解救大圣和傻丫头,唤醒了大圣心中的信念,结局是齐天大圣涅重生解除封印,降服山妖。主线的叙事结构很简单也十分清楚,在叙述上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展开,合情合理。从一开始,大圣对江流儿的冷漠和厌烦,到经过相处之后大圣的内心逐渐被打动并显露出善良、关怀的本性,再到江流儿的一句“大圣只是睡着了”使大圣找到原来的自我,以及后来傻丫头被抓大圣想救却深感无能为力的那种痛苦和悔恨最后终于彻底爆发,实现了从普通的臭猴子到真正的齐天大圣归来的重生,主线的叙述循序渐进、脉络也比较清晰。

不足之处在于主线与辅线之间的联系缺乏必要的因果关系,反而显得可有可无了。比如大圣的封印是如何被打破的,这一点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解释;江流儿师父一路寻找江流儿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但并没有对主要情节的发展起到深化或推进的作用,反而显得可有可无;白龙的出现也与主要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实质性的因果联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圣归来》在叙事结构上实现了一定的创新,也是我国第一部把《西游记》与好莱坞叙事模式紧密结合的国产动画影片。经典改编的故事该怎么讲?又或者中国的经典故事改编成影片时又该怎么讲?这是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探索的,不管怎样《大圣归来》开了一个好的先例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尽管在叙事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衔接依然不够紧密有生搬硬套之嫌。虽然具有人性情怀,但对于人物角色的内心戏的挖掘还是不够。影片中出现了较多的中国元素但与实际的情节并没有实质的联系,不能很好地融入到故事之中,这些都是需要继续探索和不断完善的。

参考文献:

[1]李显杰.电影叙事学一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331-332

西游记故事情节范文第4篇

《西游记》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其中充满了离奇,精彩的神话故事,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初中西游记读书心得范文800字,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2020初中西游记读书心得范文800字一

中国有四本书非常有名,它们是四大名着:《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还有《西游记》。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西游记》。

《西游记》的作者是罗贯中,是一部充满了离奇,精彩的神话故事,讲述的是唐僧和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难西天取经的故事。

在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大师兄孙悟空。他原来是一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他是一个天真烂漫、调皮任性的无拘无束的`“野猴”。他夺走老龙王的镇海之宝——定海神针;游乐地府撕碎“生死簿”;大闹天宫,偷吃仙桃仙丹,不把玉皇大帝放在眼里,还自封“齐天大圣”。用他的七十二变大闹天宫,惹怒了如来佛祖,便被佛祖压在五指山下,唐僧救了他,他便跟着唐僧西天取经。为了师傅的安危奋不顾身的他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他对付这些人从来都不手软,尽管许多时候并不被唐僧所理解,他仍是义无返顾地将他们扫除。哪怕事后又被各路神仙将妖魔领了回去,甚至招致唐僧狠心驱逐,除害护航之心全不曾改。

其次是二师兄猪八戒。他贪财好色,有着一身毛病,好吃懒惰,爱占小便宜,怕困难,总是退缩,还特别爱吃,每次孙悟空叫他去找食物,他总是打着找食物牌子,却总是在半路睡觉,或者是找到了食物在回来的路上也吃得一干二净了。它相对来说小脑筋比较多,我很清晰记得有一集,某条河流结了冰,但这样马就不容易前行了,当大家都在困扰之时,猪八戒立即就说可以给马蹄裹上布,增加摩擦力。虽然他很贪吃,但是也非常护主,丝毫不比孙悟空差,一旦唐僧有危险也会那把九齿钉钯奋不顾身的去救他。

然后是三师弟沙悟净。他心地善良、安于天命,他的本领更比悟空,八戒是弱一些。他淳朴憨厚,忠心耿耿,总是挑着行李默默跟在身后,任劳任怨,憨厚和淳朴的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

最后是师傅唐僧。他胸怀天下,惠及黎民百姓,善良闵诚的苦行僧,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为了求取真经而不惜远行,而且他心思缜密,能注意到事物的细节,自我要求严格,坚持原则,规范严谨,善于发现问题,低调不张扬,遵守时间。

就是唐僧师徒经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

2020初中西游记读书心得范文800字二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也是最为优秀的神话小说,深受人们喜爱。近日,我又在网上读了文言文版的,获益匪浅啊。

这《西游记》啊,可谓是妇孺皆知啊。一些小孩子,一般是图个新鲜,或者是看看里面孙悟空的神气,并没有领悟其中的真谛。我这次看,与以往可谓是天差地别啊,对其中的一些道理,也算是有深刻领悟吧。

《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去取经,一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获取了真经。故事情节引人入胜,风趣生动,但虽如此,在其中也包含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看法。

他讽刺了当时朝政的腐败无能,其实,在我们所看到的取经途中,有许多的妖精都与天上地下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说来,无论是在天上还是地上那些神威的统治下,都隐藏着丑恶,神仙也不例外,可见当时明王朝统治的腐败。

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在我们眼前出现一个不受约束,敢于抗争的一个人物,那就是孙悟空!他从石头里蹦出,对世间何事都有探索的好奇心,对于玉帝要捉拿他,却绝不屈服,还“大闹天宫”,不过有时也有些任性,作者再借这样一个人物来进行对比,更加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这也使我们想到当时的朝政是怎样的,朝政中当官的又是怎样的。

其实,那些腐败无能的官员往往与天上的神仙大佛有一定的关系,不是有一些妖怪就仗着自己与天上某某神仙有一定的关系或是拿了天上某某宝物就在人间为非作歹!我想这些人间的官员也不过如此吧,借自己身后有大人物给自己撑腰,就为非作歹,鱼肉百姓,导致了朝政的腐败以及社会经济不景气。

虽然如此,但唐僧师徒四人在途中对那些所遇到的妖魔鬼怪时的不所畏惧的精神也深深打动了我,由于师徒四人团结一心,不畏艰险,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取得了真经。

我想,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一样,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要轻易放弃,可不能像猪八戒有时那样喊散伙,只要坚持,我们就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虽然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会遭遇许多磨难,但是这样更能磨练我们的意志力,使我们得到锻炼,所以,一定要勇往直前!

《西游记》给我的感想有太多太多,甚至又联想到了许多,它被评为四大名着之一,可谓是当之无愧啊!《西游记》,这颗在历史上耀眼灿烂的明珠,正闪烁着那金色的光!

2020初中西游记读书心得范文800字三

还记得当我第三次读完这本重重的《西游记》时,心里有了不少的感触。第一次时,我觉得孙悟空很厉害,很会打架,会变许多样子;唐僧很无能;猪八戒像一只懒“虫”;而沙和尚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第二次,我就觉得孙悟空很可爱;唐僧非常的傻;猪八戒是一只傻呆呆的东西;而沙和尚则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徒弟吧。而这一次,觉得孙悟空非常的机灵,且也非常的忠心(特别是对唐僧);唐僧非常的善良、朴实而又显得仁慈;猪八戒傻得可爱;沙和尚则给人一种忠诚而又老实的印象。在《西游记》中共有九九八十一重考验,最后,他们师徒四人经历了千辛万苦取得了真经。 当然,在故事中诉说了许许多多的磨难,我就不多说了。《西游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些道理:任何事一开始总是非常艰难的,但只要能树立信心和勇气,经过努力,相信可以取得成功的!也就印证了一句老话:万事开头难。一开始只要坚持住了,经过不懈的努力,相信不久以后,成功一定是归你所有的!当我翻开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故事时,立刻被它吸引住了。故事中倔强正直、机智勇敢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任劳任怨的沙僧和正直单纯的唐僧都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这一路上,他们翻火焰山、打白骨精,历经了千难万险,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妖魔鬼怪的阻挠,终于取到了真经成了仙。这本书通过这些故事,体现出孙悟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追求精神。

西游记的故事,不仅为我带来了许多的趣味,而且还告诉了我许多道理,让我深刻的认识到,正义是一定会战胜邪恶的,这个真理也将永远存在。所以,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要不达目的不罢休,绝对不能气馁,这种精神正是我们青少年所需要的。而且,我们也一定要有这不畏艰险的精神,努力的克服困难,相信胜利就在远方!

2020初中西游记读书心得范文800字四

《西游记》第一主人公是孙悟空,是一个被神化的英雄,很多中国人都很崇拜它的本领,正如美国人崇拜Superhero(超级英雄)一样。它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已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和反抗者。它好动,调皮,武艺高强,勇敢机智,疾恶如仇。敢于一切困难斗争,决不退却低头。它一路保护师傅前往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救师傅于危难。但它的师傅却不分真相,被邪魔鬼祟所伪装的善良表面蒙蔽,责怪悟空,念紧箍咒,甚至赶它走,但它对师傅唐僧依旧忠心耿耿,在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师徒四人终于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孙悟空也终得正果,加封斗战胜佛一称号。

《西游记》一书中写师徒四人经历的八十一重磨难,使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看看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难道我们不该惭愧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也许这就是我们所缺少的,只要我们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们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们尽力去做了,就是成功。那是因为我们去做了,并且坚持到了最后。无愧于心。

《西游记》之中除了有着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外,还有着引人入胜的情节。众多情节中,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两个。

《孙悟空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自称“美猴王”。去东海龙宫中“得到”“如意金箍棒”。又阴差阳错的来到阴曹地府,把猴属名字从生死簿上勾销。龙王、地藏王去天庭告状。玉帝最后在太白金星的求情下,请孙悟空当弼马温。后再次招安,让孙悟空管理蟠桃园,但他嘴馋偷吃了蟠桃,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又盗食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后逃离天宫。玉帝再派李天王率天兵天将捉拿失败;观音菩萨举荐二郎真君助战;太上老君在旁使暗器帮助,最后悟空被捉。悟空被刀砍斧剁、火烧雷击……多重方法都没有使悟空死去。这时太上老君说他可以用炼丹炉把它炼成丹药。可经过七七四十九天,悟空不仅没死,还练成了可分辨邪魔鬼祟的火眼金睛,并且为以后的故事埋下伏笔。

2020初中西游记读书心得范文800字五

唐朝时期,有一位高僧去很远的地方取经。许多许多年过后,明清时期的吴承恩写下了一本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它则是神化了唐玄奘去印度取经时的故事。在这本书中唐玄奘被称为唐僧,他还多了3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

唐僧师徒经历了千辛万苦,最后在西方极乐世界取到了真经。从东土大唐到既遥远师徒陌生的西方,不仅仅路途遥远,还埋藏着杀机。唐僧师徒在取经的过程中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难,但是他们总是能够化险为夷。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能够使他们成功地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呢?难道是他们运气太好了吗?我想,必须不是。

一个人能不能成功要看他们的心态、本事,也许还有运气的“功劳”。但是,心态是最重要的。心态不好,那就算能上天入地也没有用处。《西游记》中,3个徒弟忠心耿耿地保护着唐僧取经。虽然有时候会赌气不愿意去取经,但是他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妖怪,都不会退缩,反而越挫越勇!

但是,凡是不能蛮干。适当的时候,也得学会智取。孙悟空就很聪明。有一次他大战一个妖怪,战了好久都不分胜负。一次,他来了灵感,从妖精洞里的牌位着手调查妖怪的身份,最后把妖怪的义父托塔李天王请来平息了这场“战争”。如果孙悟空不那么做,我估计他和妖怪再打下去必须会损伤惨重

勇气,也是成功的条件之一。唐僧太胆小太懦弱,所以只能被欺负。慈悲心是很重要,但是也不能太没勇气了。太没勇气,就变成没骨气了。

读了《西游记》之后,我觉得,一个人要是有勇气、智慧、良好的心态,失败的几率就会变得很小很小。

西游记故事情节范文第5篇

提高课程质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这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关键。当下,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因其融入了学校自身的教育思想,而更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彰显。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人总是对养育自己的家乡充满着感情。连云港,因为吴承恩的《西游记》而名扬天下。连云港师专一附小就坐落在花果山脚下,因此“西游文化”校本课程就成了一张特殊的“文化名片”。

一、校本课程是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课程

为了让学生们真正了解、读懂西游文化,我们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山里,回归自然。让学生在亲近花果山,亲近大自然的综合实践活动中逐步认识与牢记“一本书、一个人、一座山、一条河、一个城。即:一本世界名著《西游记》;一位国际知名的文学巨匠吴承恩;一座名山――‘西游第一山’大圣老家花果山;一条名河――西游记中的小圣故里灌河”。让学生去聆听西游文化的神奇和传说,感受中华民族千年历史的博大与精深。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对于生长在花果山脚下的孩子来说有着很大的意义。学校为此形成了一股浓厚的研究西游文化的热潮,“课堂研究化、课改课题化、评价操作化、课程校本化”的“西游文化”校本课程走上了常态发展之路。

二、校本课程开辟了“走班选课”的创新思路

在课程实施中,学校在打破“行政班级”的限制上作出了有效的探索,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对学校的课程进行了整体规划,每周五下午的第二、三节课全校开展社团活动,各班主要以校本教材《大圣故里》为载体,从地理、历史、生态旅游等方面,确定低、中、高各年级的研究内容,开展如“寻访花果山的名胜古迹”“花果山上古迹研究与考证”“考证《西游记》与花果山的历史渊源”等等研究性活动,力求做到每班一个研究课题,每个年级精心提炼一个大主题。几年下来,学校围绕着“西游文化”开展了诸如西游剧情赏析、西游阅读欣赏、《西游记》中人物形象研究、西游插曲大家唱、《西游记》人物水墨画展演等实践性活动,并打通了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壁垒,实现了三者的整体联动。

三、“西游文化”校本课程的水墨情结

如何把根留住?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学校对本地区的民间美术资源进行挖掘、研究、应用,以弥补国家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的不足。这不仅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更是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育人功能的需要。作为一本名著,《西游记》蕴藏着丰富的美术资源,为我校开发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我们充分利用《西游记》的插图资源及故事情节,指导学生在画西游时创造性地运用水墨技法,来表现西游人物的形象与故事情节,并将两种传统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