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西游记人物

西游记人物

西游记人物

西游记人物范文第1篇

1、孙悟空

《西游记》中的人物大都不止一个名字,以孙悟空为例,最开始时是石猴,后有孙悟空、美猴王、齐天大圣、行者、斗战胜佛等,又如《西游记》中妖怪出场,中有小妖介绍:我家大王姓甚名谁字号等等。孙悟空的一生经历了从无名到有名,从有名到有号,从有号到多号的过程。孙悟空一出场即为天生天养,无名无姓,仅以石猴称之,作者称孙悟空为那猴,等到猴子称王才有了美猴王的称号。孙悟空出海寻长生不死之法,拜在菩提祖师门下,才是真正的有名有姓,被赐名孙悟空。孙悟空的猢狲称号也是在这时才有的。自此,孙悟空成为了有名——悟空,有姓——孙,有号——美猴王,的猴子。第二次天庭招安后,玉帝承认他齐天大圣的名号,大圣才算是孙悟空一个固定的对外名号。

孙悟空不光是一只猴子,也反映出作者的一种对于人生的态度。孙悟空代表的是人性跳脱的一面,经常被作者称为“心猿”。猿猴是最跳脱的生物,与心性最为相合,所以用心猿来形容孙悟空。文章中也多次以心猿作为章节回目来体现悟空的心动历程,如: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等,都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宗教上对于心的修炼层次,分别是放心——定心——修心。而被镇压在五行山下的五百年正是一个磨炼心性的定心过程,西天取经的一路也是对孙悟空性格的磨炼的修心过程。直到最后,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的成正果,得到斗战胜佛的尊称,由自封齐天大圣到被封斗战胜佛。从猴到佛,体现出的是对人格、人性的一种磨炼。

孙悟空的原身就是一枚石头,见风化为石猴正是从心所欲,变为心灵本初的模样,西天取经的一路就是对这枚石头打磨的过程。初始的孙悟空行事可以说只凭本心,他打上天宫号称“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从他安心做弼马温看蟠桃园就可以看出,在孙悟空说这句话时并没有常人的钩心斗角,争权夺利的心思。他只是个随性的人。真可谓是心中无一物的空,但是并不是空就可以,还要悟。心中放空没有法度就成了无法无天。

此外,孙悟空还经常被称为“弼马温”,弼马温是天庭一个养马的小官,但是,孙悟空养的并非凡马,而是天马。有一句成语叫做“天马行空”,常指思维的不同寻常的跳跃,还指不切实际的想法。天马也就是意马,孙悟空管马就是一个约束自身心性的过程,但是他没管好马,而是翻出天庭,也表现出他对自我心性的一个放逐。与之后管理白龙马有异曲同工之妙。

2、猪八戒

猪八戒这个角色曾在天宫做过官,常自报家门“我乃是天蓬元帅”。猪悟能名字是由观音菩萨起的。佛家都有很多忌讳,其中有八戒: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唐僧因这八戒,给他起的别名是“八戒”。猪八戒代表的是人性中的懒惰的一面,所以他虽名为八戒,但是经常不守规矩,如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等回目中,猪八戒经常犯色、贪等戒律。猪八戒本来是由人修炼成仙,后来被玉帝封为天蓬元帅。直到犯了天条贬下界来,投成猪胎。猪本身就是懒惰的代表,猪八戒的身上又有很多代表贪欲和懒惰的毛病,真是最好的对应。

对于八戒来说,取经一路也是对他心性的磨炼,而他也确实得到成长。猪八戒是人性中欲望的代表,取经一路对他的磨炼就是消除欲望。欲望的最直接表现就是贪。包括贪吃、贪色等。可是取经后期八戒心中懒惰的一部分已经被消磨掉了,他也得到了成长。最后被奉为净坛使者。

3、沙僧

沙僧,本是卷帘大将,犯了天条贬下界来。观音才给他取了沙悟净的名字,后来唐僧又给他取了“和尚”的名字,一同西天取经。取经后的成正果为金身罗汉。在《西游记》中,沙僧的表现是最少的,也不常说话,一直充当挑夫的角色,但是沙僧是取经队伍中的不可缺少的调和的角色。唐僧和孙悟空有矛盾的时候,猪八戒大多是煽风点火的,沙僧却总是在中间说好话,孙悟空和猪八戒有矛盾的时候,沙僧也是和事佬。反倒是一路上降魔除怪并未怎么见沙僧出手,一旦有妖怪出现,悟空八戒上前厮打,沙僧总是做看行李马匹,照料师傅。偶尔有水下的妖怪出现,他才显露身手。沙僧代表的是人性中愚钝的一面,所以他总是木讷的,看似可有可无。更像是一个替补队员,悟空八戒人手不够的时候凑数用的,但是每个人都会有沙僧的一面,只有不断精进修行,才能摒除人性中懦弱的一部分。取经后期,沙僧也积极进取,成为取经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4、师徒关联

唐僧的三个徒弟的大名都不是唐僧起的,但这三个名字又和唐僧的名字有关联。唐僧又名唐三藏。佛教中三藏分为:经藏、律藏、论藏,西天如来也说:“有法一藏,谈天;有论一藏,说地;有经一藏,度鬼。”而在佛教中,空、能、净是精进的三种境界,《西游记》中多次出现“心经”,阿难迦叶给他们的经卷也是无字真经,第二次才拿到有字的经卷,返程途中又有第八十一难,经卷损毁, 三藏懊悔道:“是我们怠慢了,不曾看顾得!”行者笑道:“不在此!不在此!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岂人力所能与耶!”可见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这些经卷既是无上的宝藏也是师徒一行一路艰险才得到,对于师徒一行来说,最大的收获反倒是一路的磨炼,取到的是“心经”。也因此,空、能、净三种境界是作者想表达的修行的圆满境界。

同时,《西游记》也用五行对应师徒五人。原文中明确的有金公,木母,刀圭。二十二回,木吒收服沙僧曾有一首诗“五行匹配合天真,认得从前旧主人。炼已立基为妙用,辨明邪正见原因。金来归性还同类,木去求情共复沦。二土全功成寂寞,调和水火没纤尘。”以此看来,孙悟空对应金,猪八戒对应木,沙和尚对应土,唐僧对应火,小白龙对应水。从五行相克上来看,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也正对应师徒关系。同时五行又与五脏相关联。心属火,在古代人眼中,心是支配身体的中枢,也是思想产生的地方。唐僧的火属性对应心,是取经队伍中的核心和首脑。但是《西游记》中多次提到心猿,以此看来属金的孙悟空也代表心,从这一点上看来,孙悟空是唐>!

二、其他

《西游记》明着写了师徒一行西天取经,但是整部书看更像是一部修心历程。例如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孙悟空初初拜唐僧为师,就碰上六个剪径毛贼,但这六个蟊贼的名字却有很深的意蕴,“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这六个人名就是宗教上所说的六贼。这六贼本是道家用语,是人的与生俱来的六种情绪,也正是由于这种情绪阻碍了人的修行,这些都是能够在心中产生心魔的根源,孙悟空说:“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说明这六贼的主人是唐僧,所以出手打死了六贼,等于是为唐僧扫除修行上的障碍。但结果却是唐僧并未醒悟,反倒埋怨了悟空一通。佛家讲究明心见性,直指本心。对于初始的唐僧而言,他的心被六贼蒙蔽,没有办法像孙悟空一样用“火眼金睛”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在黄风怪一难中才需要定风珠定住心神。而之后五庄观人参果,白骨精都是真人与假人的区分,唐僧仅凭肉眼分辨,没有看到本质,才会不辨真伪。唐僧一行西去的一路就是斩除六根也就是六贼的过程。

此外,第六十二回唐僧师徒一行行至祭赛国,当地僧人丢失了佛宝舍利被国王囚禁。而偷宝的妖怪留下两个看守名叫:奔波儿灞、灞波儿奔。从字面上来看。灞字,应该指的是灞水或者是灞上,离长安不远,应该是暗指大唐,波应该是指波浪,随波逐流之意,大概意思是指跑到了大唐,又从大唐回来了,这里也暗指的是唐僧境界。奔波儿灞,灞波儿奔迷迷糊糊的,自己也不知道咋回事,只是受人之命,正如唐僧的心灵境界又一次跌落到离他修行的时候不远的地方,可是他自己却不知道怎么回事。从唐僧扫塔的时候可以看到他境界的跌落。金光寺共有十三层。唐僧曾发下誓愿,遇塔扫塔。但是实际上唐僧只扫了十层塔,剩下的三层塔是由悟空代劳的。十三层层宝塔被灰尘蒙蔽了。根据时间推断,金光寺被灰尘蒙蔽应在三年前也就是师徒四人过了鲤鱼怪,遇到青牛精的时候。在那一关时,八戒偷了青牛的衣服,唐僧身为师父这种行为已经玷污了他的心境。唐僧此前种种都显示他心境不稳,六根不净。所以奔 波儿灞,灞波儿奔一个被砍了耳朵,一个被削了下唇。而牛魔王弃正妻于不顾而爱上了玉面狐狸,就是不务正业,受色相所诱惑。所以这几关是从青牛怪起到牛魔王终,都是心境修为的缺陷。之后的九头虫,九头虫9头18只眼被咬掉头,也就是从源头戒了心中邪念。心中邪念干净了,自然蒙蔽在心中的尘埃也就没有了,所以舍利可以重放光明。奔波儿灞,灞波儿奔虽只是两个小妖但是对于唐僧的心境表现是有特殊意义的。

《西游记》在第九回之前有一个附录,讲述了唐僧父辈的事情。首先看唐僧父亲陈光蕊。他本名陈萼,光蕊是他的表字。萼是托在花下部的绿色的小片。陈者,东也;阳气发生之地;光蕊者,英华达外之象。殷温娇又叫满堂娇,娇和蕊都是花朵初生之时的样子。表面上看光蕊是受害者,是正的一面,刘洪李彪是黑暗的恶的一面,但实际上是这样吗?附录中没写刘洪在任的作为,但从后文中可以的乌鸡国中可以看出来,国王被道士谋害,道士代替国王管理国家,这一部分与光蕊遭灾,刘洪上任如出一辙,结果是,道士把国家治理的比国王还好。以常理揣度,十八年为官若是不好早就开除了。乌鸡国中的最后孙悟空质疑菩萨纵容坐骑害了后宫妃嫔的清白,菩萨只说一句:他是个骟了的狮子。而附录中,殷温娇又叫满堂娇所生的孩子是谁?殷温娇的孩子可能是陈光蕊的,也可能是刘洪的,原文只说只因身怀有孕,未知男女,万不得已,权且勉强相从。至于孩子究竟是谁的,没说,那么是怎么认定江流儿是陈光蕊的孩子呢?全凭殷温娇的血书和记号。还有张氏的与我儿一般模样。那么假设刘洪和陈光蕊长相相似呢?这就到了真假的问题上。

刘洪与陈光蕊的真假难辨在于,刘洪穿上光蕊的衣服,拿了他的文书就变成了陈光蕊,娶了他的妻子,也就是窃取了陈光蕊的成果。而这一切都有一个协助者,就是李彪。彪为虎彡,有成语叫如虎添翼,李彪就是刘洪的翅膀。《西游记》第一回说:“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寅为虎,生禽为彡,李彪所代表的为寅时出生的禽。整个《西游记》表面上看是唐僧一行西天取经,但是实际上看来是下层和上层的对抗,那些妖怪未必就不如神仙,或者有些妖怪比神仙还要强,但却因为出身、资历等种种原因屈居人下。《西游记》中妖怪除个别的,大都实力强横,悟空几次三番请救兵才能降住他们。那些从上界私逃的妖,包括像猪八戒和沙僧这样由人修行成仙在被贬的,可以看出并不是天生天养的神仙。对于《西游记》中的世界,禽可以说是最底层的,仙佛就是上层。有很多妖怪其实并不是非要吃唐僧的,是唐僧自己跑到人家的地盘上,有些妖怪已经放了唐僧还是要被杀、被抓!而李彪、刘洪两人代表的下层,反而杀了代表统治阶级的陈光蕊,这也是下层人对上层的对抗。

西游记人物范文第2篇

关键词:《西游记》 人物结构 精神分析学说

众所周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其中,(一)本我是精神结构中最古老的生命核心,由和破坏两种本能构成,具有潜意识的特性。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行为规范,其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本我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二)“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部分,不可避免地保留着本我中的某些内容。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遵循“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一方面,它要趋利避害,学会改造环境,防止外部世界消灭自我的威胁;另一方面,它又要控制本能,根据具体条件决定是否满足本能的愿望,防止内部世界的过高要求,以求得自身的生存。(三)“超我 ”又是从自我中分化来的一种力量,由自我理想和良心组成。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无意识的,所遵循的是“理想主义至善原则”。

可见,人的精神活动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相互冲突的统一,而自我则是调节本我和超我关系的“中间人”。自我担任着重要的任务,是理性的表现,有时为了保护本我,会表现出假自我。超我则是自我的升华,并能够调节自我,具有创造性。三者协调一致的活动,会表现为健全的精神活动或健全的精神人格。所以我们应该注重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协调发展,建立坚强的自我,发展适当的本我和超我,在健全的精神活动和健全的精神人格下,不断的提高发展完善自身。

中国的古典名著《西游记》所描述的人物形象与这种人格结构理论遥相呼应。小说里,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全过程,途中四人历经艰难险阻,但最终以顽强的斗智战胜了众多妖魔鬼怪,获得正果、取到真经。这里的“真经”实则指喻最高的真理,取经过程不过是精神发展变化的过程。小说中塑造的众多艺术典型,代表了人的各种精神层次。唐僧是“超我”的代表;猪八戒是“本我”的代表;沙僧是“自我”的代表;而孙悟空则是“游走的行者”,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矛盾统一体。书中各类的妖魔鬼怪也同样有着一般人的精神世界,不仅有“本我”的欲望,也有“自我”的压抑,甚至有些还向着“超我”升华。可以说《西游记》中的各色人物形象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人格结构理论的生动体现。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人格的发展究其实质而言就是自我的发展。因此,孙悟空的成长变化就形象地说明了人格发展的历程。按弗洛伊德的观点,自我的能量来自本我。孙悟空在得道之前,是一只“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的石猴,处于个体发展的自恋阶段,“性泼凶顽”,与妖怪无异。后经祖师传道,习得长生之道、防灾之术和地煞之变后,孙悟空更是自恋自爱至极,扯起了“齐天大圣”的大旗,“暴横人间,欺天诳上”,干了一番销死籍、闹天宫的事业。这时的孙悟空体现的就是本能的“快乐原则”。自从被唐僧收为徒儿尤其是带上紧箍儿后,孙悟空不得不接受超我的制约,刻意进行自我保护,听命于修正了的快乐原则,协调于本能、超我和现实的要求之间,一路上披荆斩棘,杀魔斩妖,保护唐僧西去取经。当唐僧师徒历尽艰辛,功成行满,五圣成真后,孙悟空发展到了个体成熟阶段。最终,悟空因隐恶扬善、伏妖降魔有功,全终全始,被佛祖加升大职正果,斗战胜佛,成功地展现了悟空的成长历程。

用精神分析的观点看《西游记》,就能认识到作者在书中着力刻画的神仙,实质是人性,是人的心灵深处的冲突,个体的心理发展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游记》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艺术先驱。在西方,不懂精神分析学说就难以理解文学和艺术,这也许就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价值所在。弗洛伊德也曾有这样的论述,他认为,那些具有创造性的作家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有价值的同盟军”。因为,艺术家是用意愿来改变现实的人。作家正像做游戏的儿童一样,创造出一个幻想的世界,并倾注丰富的感情认真对待。他们能轻易地得到心灵最深处的真理。用精神分析的观点解读《西游记》,只是一种理解方式。也许我们既不能把《西游记》看作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图解,也不能把精神分析学说当作《西游记》的诠释,但谁也不能否认它们之间灵犀的通感。

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我们学会充分享受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保存和使用自己的潜能,使个体很好的融入整体。用超我的规范约束自我的追求,以实现自我的价值作为人生的目标。让梦想的光束照进现实的世界,用绚烂多彩的花瓣点缀我们青春最华美的蓝图!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上、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2]刘军华.从孙悟空形象的人生历程看《西游记》的生命意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西游记人物范文第3篇

说起孙悟空,那可是说上几个小时都说不完的,大家都知道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他敢一闹海龙王,二闹地狱府,三闹天宫,并且还敢和佛祖打赌,由此可见他叛逆、不愿受拘束还有那不成规的个性。他还有着充沛的生命力、大无畏的精神、忠厚的性格和乐观的个性,这更使得他不怕吃苦,勇于面对挑战。他这一种冒险犯难的精神,也正是充份显现了英雄的特质。但是争强好胜,心高气傲以及性急如火却成为了他的弱点。

嘿,下面给大家说个搞笑的角色,但是搞笑的同时又表现出他的自私、忠厚又好色,他就是—猪八戒。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他都能体现出活灵活现的样子,有时也有点调皮。而对猪八戒的评价那是人们一直肯定的:好吃懒惰:在大部分时候,他都是出工不出力,让沙僧和孙悟空出打;贪心不足,打赢妖怪后,大部分人民会赠送物品,而其他人都拒之门外,可他是什么都要;好色,在高老庄为了一女子做了妖怪。妒贤嫉能:在三打白骨精时,竟诬陷孙悟空使障眼法,令师父念咒;欺软怕硬:在孙悟空面前不敢妄为,反而经常欺负沙僧。

而另外一位徒弟沙和尚,他则恰好与八戒相反,而且呈现的是沉默踏实的性格。我个人认为沙僧比较憨厚,忠心耿耿,从电视剧里他喊“大师兄”那种厚重的声音和真诚的眼神可以看出来。他不象孙悟空那么叛逆,也不象八戒那样花痴不改。自他放弃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着唐僧,正直无私,任劳任怨,从不左顾右盼,谨守佛门戒律,忠厚老实,他对师兄、师父的话言听计从,一向对师父服侍尚佳;忠心,他为师父死战保护师父。

西游记人物范文第4篇

一、孙悟空是一个不屈服于命运的硬汉形象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自强不息,不屈服于命运的形象。孙悟空是一个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生命新境界的人,也就是说他的一切行为与经历都表明他渴望体验生命升华的成功,人生的每一次前进、升华所面临的挑战都造就了他不屈服与命运的精神形象,并深入人心。

二、孙悟空是一个善恶分明和顽强斗志的形象

他对取经历程中的一切艰难险阻从不畏惧退缩,经受种种失败也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取经途中,悟空的顽强反抗性格得到发展,升华为同一切妖魔鬼怪斗争的战斗精神,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师父的安危,以及取经大业的成败。其勇于牺牲之志,感天动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彻底斗争 。

1、坚定,彻底的斗争精神。

孙悟空永远是个战士,永远是个胜利者。孙悟空在取经路上遭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难,这是无穷尽的魔法,这是无休止的困难,但他的英勇机智,在困难面前不惧怕的精神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不谋而合的,这就是孙悟空的人格魅力。

2、善恶是非观念鲜明的人物。

孙悟空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好打报不平。他仇恨一切兴妖作怪,残害人民的妖精魔怪,他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这方面,孙悟空和唐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唐僧虽说是取经队伍的精神领袖, 却常常是一个人妖不分、善恶不明的糊涂虫,而孙悟空不仅有火眼金睛,能辨别真假,认识妖魔,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敌我观念十分明确,爱憎感情无比分明。

三、 孙悟空形象对后世的深远启发

孙悟空虽是一个神话式英雄人物,但这是作者理想在现实中的超越,他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富于人性美的英雄品格,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群众的普通要求,美好愿望,理想追求。因而这“神话”外衣的内里或多或少地集中了人民群众自身的力量与智慧。通过研究可以给我们后世很多启示。

1、他有英勇果敢、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这可以作为永远鼓舞我们前进的力量。

孙悟空这个形象的可贵,他敢于同邪恶势力作坚决斗争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这一精神境界,显然是从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积极因素中提取出来的,其中含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2、他有着高度的事业心和顽强的斗志。

孙悟空真正的热情,是倾注在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扫荡一切妖魔鬼怪,实现他那国泰民安的社会理想和长生不死的人生理想上。孙悟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总是勇往直前,百折不回,积极动脑筋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只有像孙悟空那样,有为国为民除害的高度事业心和顽强的斗志,才能求得生存和前进,才能担当起完成伟大事业的重任。他那种高度的事业心、顽强的意志和不惜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引为借鉴。

3、他有大志,有情操,不为狭隘物欲所囿,有坚定的信念。

西游记人物范文第5篇

1 生命绝对自由的原始追求—— 大自然的结合

1.1 孙悟空的母体—— 花果山和仙石

西域有花果山,山下有水帘洞,洞前有铁板桥,桥下有万丈涧,涧边有万个小洞,洞里有许多猴子,有老猴精号称齐天大圣,神通广大,其实孙悟空就是由一块石头造化出来的孩子,他本身是个猴子,所以他极端好动,永不安份;而作为一个人,他又“一生受不得气”,受不得势强凛弱;再作为一个神,他更不愿意受任何得束缚。总之一句话,孙悟空所追求的是就是个性的解放,随性而为。而《西游记》,开篇就独出心裁地构思了孕育孙悟空的母体—— 花果山,这是没有任何束缚和污染的、绝对自由的大自然。作者还构思了孕育孙悟空的仙石,这是绝对的自然物,用玉帝的话说:“乃天地精华所生。”由此产生的孙悟空必定不会服从任何宗法制度和礼教桎梏的。

1.2 赋予自然人的形象与特点

世德堂本《西游记》改定者说孙悟空的出生是:其母是“石”。其己是“猴”,并以“灵根育孕源流出”标其目。这实际上也就是把孙悟空写成大自然的儿子,一个活脱脱的自然人的形象。孙悟空是天生石猴,长得尖嘴猴腮、一张毛脸、螺旋腿、红屁股、长尾巴,走起路来是歪歪扭扭的样子、但他机智聪明,灵敏好动、攀树爬枝,采食花果等习性;他得身上体现了猴子的外部特征和生理特征。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本身是以动物的形象出现的,但是他的言谈举止又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儿童的情趣和语言,可以这样说,孙悟空完全是根据据少年儿童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来展开想象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西游记》当中的很多想象都是动物的形象动作特征和儿童的语言心理特征的有机统一。从孙悟空身上就可以看出来,作为猴子的形象和动作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上蹿下跳,一刻也不得安宁,这是猴子的本性,而这种好动不定的特征也正契合了儿童的天性;第二,孙悟空又不是一般的自然界的普通猴子,他有独特非凡的本领,还会七十二般奇特的变化。同时他还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明白人情世态,善于观察思考、积极乐观,无私无畏。古代英雄人物的美好品质和思想感情都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与此同时,人们身上的某些缺点在他身上也有所表现,例如:好出风头,争强好胜,冲动易怒,爱捉弄人,喜欢恶作剧……

再看《孟子·尽心下》中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所谓“赤子之心”我们可以理解为真纯自然的性情。这一点在我们要说的悟空性格中被演绎的淋漓尽致。虽七十二般变化,灵动机智不曾见其有过矫饰之举,嫉恶如仇、嬉笑怒骂皆出自本心。小说中可见:悟空喜,则如长老所述:“猴儿想是看见我不曾伤命,所以欢喜得没是处,故这等作跳舞也”,“蹦蹦舞舞地到园里”(86回);悟空怒,则愤愤其不平之意,溢于言表:“那三藏不识贤愚,我一路上为捉怪降妖,使尽了平生手段,几乎打杀妖精;说我行凶作恶不要我做徒弟,把我赶回来,写立贬书为照,永不听用了”(28回);悟空愤,则仰面苍天,高声疾呼:“苍天!苍天!自那混沌初分,天分地辟,花果山生了我,我也曾遍访明师,传授长生秘诀。想我那随风变化,做虎降龙,大闹天宫,名称大圣。更不曾把山神、土地唤为奴仆欺心使唤。今日这个妖魔无状,怎敢把山神、土地唤为奴仆,替他轮流当值?苍天啊,既生老孙,怎么又生此辈?”(33回);悟空悲则失声泪如泉涌:“师父啊!恨我欺天困网罗,师来救我脱沉疴。潜心笃志同参佛,努力修身共炼魔。岂料今朝遭蜇害,不能保你上婆娑。西方圣境无缘到,气魄魂消怎奈何!”(77回)。喜则舞,怒则骂,愤则叹,悲则啼,悟空将赤子之心,童子之真演绎得栩栩如生!

2 大闹天宫,藐视一切封建权威的叛逆精神

2.1 追求自由自在,不伏拘束

在孙悟空眼看来,一切都是生而平等的,不存在礼法和正统,所以对他而言,“自由”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自由就是要放纵自己无拘无束的个性,要反抗自然和社会的不合理的清规戒律,要蔑视一切的权威。孙悟空无法无天,甚至敢于向神、佛、天庭、地府、人间、水里等的所有权威挑战,去追求自己理想中的自由生活,这是他这个形象的基本特点,这个特点也体现劳动人民的民主需求。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这些情节看出孙悟空对理想自由生活的追求,例如,他大闹天宫,自称齐天大圣,打得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吓得玉皇大帝惊惶失措。他还骂如来佛祖是妖精的外牲,骂观音菩萨一辈子嫁不出去。在阴间,阎王也惧他三分,对他唯唯诺诺;在水里,老龙王被他吓得心惊胆战,小龙子也是魂飞魄散。平日里这些神圣不可侵犯、高高在上的天庭、冥府、水界的最高权威,在他面前都毫无尊严可言,一个个反倒是威风扫地。对于人间的国王,他更加蔑视,他这样给乌鸡国的国王说:“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万国九州皇做遍了。”朱紫国的国王生病了,向他求药,他就用马尿和药丸给国王治病。

2.2 率性而为,赤子之心

将真与伪的对立转换为童心与社会的对立,以寻求内心的解放与对社会的批判。在大闹天庭中,孙悟空这个天生石猴,身上自始至终都带着“率性而为”的特点,再加上自身的聪明悟性,他非常成功地从菩提祖师爷那里学到了一身乎天下无敌的本领。恢复了自己的赤子之心,也不再礼教的约束,完全依着自己的性情喜好办事,把天庭闹得人仰马翻,活脱脱一个无所谓惧的充满人性的猴子。

由此,孙悟空这种不满足花果山乐极一时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一心想摆脱暗中的“阎王老子管”而不惜远涉重洋,求师访道德精神,便一定程度地曲折的概括了新兴市民社会势力渴望突破封建势力束缚,探索新的天地,获得自由发展的进步要求。

3 智勇双全,从不懂什么叫畏惧

3.1 顽强不屈,随机应变

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唐僧解救了他,陪同唐僧去往西天取经。这个时候的孙悟空已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个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作者在抗魔斗争中,一方面既歌颂了他的战斗精神;另一方面也承认了在这种处境下他的变化。在重重困难之前顽强不屈,随机应变,就是镇魔者孙悟空的主要特征。当红孩儿捏紧拳头,吐出“三昧真火”,烧得他九死一生之时;他依然能够精神抖擞,强行宣战。他还常常却孤军深入,与妖魔相斗。他还经常把自己变成蟭蟟虫、小蝇飞进妖洞里去摸情况,或者变成妖精的妈妈、老公去欺骗它们,弄得妖精们以假乱真,气愤不已。比起猪八戒、沙僧,他对唐僧的关心保护是最贴心的,也是最得力的弟子。这些经验都得于他跟妖精的丰富斗争,和妖精打交道越久,他的斗志越昂扬。

3.2 桀骜不驯

孙悟空的性格中除了有降妖除魔的英勇顽强之外,还有对神佛的桀骜不驯。去往西天取经时,他先提条件,观音菩萨答应他“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对慈悲的观音,孙悟空骂她一辈子嫁不出去,对如来佛祖,骂他是妖精的外甥;有时连玉皇大拿他无可奈何,被迫答应他以是犯下的要挟,为了帮他欺骗两个妖精,玉帝不得不闭关;在西天取经途中,他经常叫土地山神、四海龙王前来效劳,稍有不从,就要“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而他那种斩尽杀绝的风度,更直接抵触了佛教的清规戒律。然而孙悟空还时时以“大闹天宫”的历史为傲,但却最忌讳别人提起他“弼马温”的名号。

之后孙悟空与玉皇大帝再次派来围剿的天兵天将展开了大决战,只是在西天如来、东海观音、太上老君加上 天宫力量的联干镇压下,终于遭到失败。

4 神通广大、造福生灵,济困扶危、恤孤念寡

在小说中,孙行者是个锄强扶弱、好打抱不平的江湖好汉,他一路降妖除魔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唐僧取经,也是为民除害。

孙悟空在大闹天宫失败后,在菩萨的规劝下,没有了称霸花果山的雄心壮志,在唐僧的带领下西天取经,而取经的目的是为了“普度众生”,这个目的是孙悟空高尚的人生追求,超越了对个人自由价值的执着,因此,西天取经也成了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象征。为了这个信念,孙悟空排除万难,在追求真理的宏伟事业中,最终实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