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西游记手抄报七年级

西游记手抄报七年级

西游记手抄报七年级

西游记手抄报七年级范文第1篇

传统的语文作业,囿于书本,拘于读写,限于室内。它禁锢了学生的学习空间,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了学生语文素质能力的整体提高。

素质教育新理念要求教师走出传统,实施改革。

一、向情感开放:让作业成为激发兴趣的手段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对语文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前提。七年级开学初,老师选择趣味性和故事性强的浅显文章,引导七年级学生阅读、欣赏,以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深厚兴趣。

没有大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是不会有丰硕的语文成果的。教师首先引导阅读,然后放手让学生阅读。从第二周开始,教师要求学生备摘抄本,每天进行不少于30分钟的课外阅读,摘录自己喜欢的优美文段和语句。数量不必多,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积累。学生一天记一句话、一句诗、一个成语,三年坚持下来,收获亦是颇丰的。

我国传统教育的一个误区就是过分强调记忆,忽视应用和评价能力的培养,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是学生负担过重的一个主要原因。教师通过阅读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用字用词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学会欣赏文章的妙处,为下一阶段动手写作打下牢固的基础。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读带写,读是写的前提。

二、向生活开放,让作业成为丰富生活的向导

生活处处有语文。在语文课堂上学语文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1.搜集家庭、校园、社会运用语言文字的情况。比如,家庭成员之间、朋友之间、邻舍之间口语交际使用的最新鲜、最活泼的大众化语言;谚语、熟语、歇后语;过年时家家户户的春联;集会、广播、布告所使用的语言;电影电视广告、艺术节活动、产品说明书等使用的语言都在搜集之列。

2.剪报。将各类旧报刊、杂志中优美的文章复印下来,剪贴成册。

3.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首先进行内容筛选,然后按一定的顺序编排,最后进行装帧设计。编好后可请有特长的同学题字、插图、设计封面等,最后在全班交流,让全班同学分享活动的快乐,从而体味学语文的乐趣。以上三点主要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组织学生开展户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接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机会。教师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什么。基本原则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并组织协调学生明确任务,展开活动。

活动过后 ,教师要求学生用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语言把活动描述给同学听,把自己的心灵感受写成文字。然后教师进行作文专题辅导:(写人写事写景专题)

写人:调动多种写作手法。例:运用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等手法精心刻画典型人物的形象,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

写事:交待清楚记叙的元要素,让学生学会在平凡的题材中发掘出深刻丰富的意蕴。例:爬山比赛,通过写在活动中的团结互助,领悟怎样处理同学朋友关系,才能使一个小集体和和美美,从而培养学生对班级体的热爱之情及责任感。

写景:(游记游名胜古迹)

游——写实景

游的意义——穿插故事、传说

展望未来,抒感

作文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活动过后训练学生写作,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写作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向个性开放,让作业成为发挥特长的舞台

实施素质教育须承认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是培养学生的最佳手段。

教师若能根据学生的爱好设计作业,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学语文的氛围,能收到才艺双馨的奇妙效果。

西游记手抄报七年级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李纲锏;文武兼备;爱国捐赠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锏,作为一种古代的冷兵器,虽声名不如刀剑,但因为“杀手锏”一词在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人们对“锏”这种古老的武器并不陌生。锏是中国古代“十八般武艺”之一,是一种手执短柄打击兵器,形似竹简,故原称为“简”。锏源于铁鞭类兵器,与它们使用方法类似,用铜或铁制,区别是锏身无节呈四棱形,顶端无尖。

由于锏属于力量型武器,中国古代使用“锏”这个武器的名人并不多,最有名的是传统年画中“门神”之一的唐代名将秦叔宝,他使用的就是双锏,那么还有什么人也使用“锏”这种偏门的武器呢?福建博物院珍藏着一把锏,它是宋代名臣李纲之物,是其抗击金兵入侵的武器,李纲是一个文臣还是武将呢?李纲锏是如何成为福建博物院的藏品呢?笔者带着思考,寻找了《四库全书》、《武经总要》等古代文献,仔细翻查了30多年前的报纸资料,终于从这把宝锏身上找寻出几段历史来。

一、福建博物院藏“宋靖康李纲锏”

福建博物院藏“宋靖康李纲锏”(图1),其全长96.5厘米,内棱长74.1厘米,所配鞘长76厘米,总重约3600克。锏身呈棱状,渐往锋收。四刃每刃面宽1.6厘米,刃锋利光亮,近格处一刃面嵌金篆书“靖康元年李纲制”七字,如图2。锏格呈四瓣花形,厚0.4厘米,锏把圆柱形,为花梨木,刻斜旋道纹,锏把后端有穿,首呈爪楞状。锏身配有清代圆形红木套鞘,鞘两面对嵌银丝、四瓣花、蝙蝠、古磬、缨络纹等,鞘口、尾部包铜边,上刻牡丹纹。鞘尖有沁,中部包铜佩、二道,有钮,以供佩带。宋《武经总要》中记载:“铁鞭、铁锏二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谓之铁锏,谓方棱似形,皆鞭类也。”该锏锏体呈四棱形状,属于四棱锏,列为鞭类。

福建博物院藏“宋靖康李纲锏”是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古锏实物,虽然时间已过近千年,但通观该锏保存之完整,形制之精美,制作工艺之高超,在研究宋代政治、军事、冶金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为此,李纲锏因其历史性、艺术性、锻造工艺等,1991年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

二、一代名臣李纲

一件文物的背后,往往沉积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李纲锏最初的主人李纲是一位人生经历丰富之人,他的文德、武功以及崇高的爱国情怀,随着宝锏的展出再次浮现在世人的眼前。

大宋王朝是一个儒将辈出的朝代,我们耳熟能详者就有范仲淹、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南宋四名臣”之一的李纲(图3)也是其中的一位。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福建邵武李家湾人,根据史书记载:“李纲,字伯纪,邵武人也。自其祖始居无锡,父口终龙图阁待制。纲登政和二年进士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宣和元年,京师大水,纲上疏言阴气太盛,当以盗贼外患为忧,朝廷恶其言,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七年为太常少卿。”(1)从李纲的经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文武兼备之人,因直言国事而多次遭到贬谪,为此后世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朱熹:“纲知有君父而不知有身,知天下之安危而不知身之有痼疾,虽以谗间窜斥濒九死,而爱国忧君之志终不可夺者,可谓一世伟人矣!”清代郑大漠作诗评价:“吾爱李丞相,经术文章匠。时事不可忘,书生作良将。旧筑读书堂,双江古刹上。”

李纲为振兴国家和抗击金兵侵扰做出显著贡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磨灭的民族英雄。锏上的金色篆文“靖康元年李纲制”,告诉世人它出现的历史时间,那么,那年宝锏和它的主人又经历了什么?靖康元年,面对着金兵的首次南下,主战派的李纲坚决反对宋廷议和割地,力主抗战,反对迁都,并上书:“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2)金兵进攻汴京时,李纲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击退金兵。“是夜,金人攻宣泽门,李纲御之,斩获百余人,至旦始退。甲戌金人遣吴孝民来议和,命李使金军,金人又使萧三宝奴耶律忠张愿恭来以吏部尚书唐恪同知枢院事。乙亥,金人攻通津景阳等门,李纲督战,自卯至酉斩首数千级。”(2)从李纲抵抗金兵进攻获得胜利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纲是一名富有战斗经验的将领,且战斗意志坚定、十分讲究战略。

宋朝的敌人几乎都是以骑兵起家,西夏、金国皆以骑兵见长,在对付骑兵上,宋朝的将领都有着丰富的经验。李纲自幼就跟随者父亲李夔过着戎马生活,14岁就策马持刀巡城,面对西夏的数万骑兵围攻延安城,毫无惧色。锏是十分适合与无装甲和轻装甲的骑兵搏斗,特别是用来击打敌兵所骑的马匹头部,因此,李纲在武器上选择了针对抗击金兵骑兵为主的锏。锏是属于短兵,只有在短兵相接的时候才能派上用场,这柄宝锏见证了李纲带着以死报国、抗击金国侵略的爱国之情。

尽管李纲忠于宋朝廷,以大宋子民的安危为虑,坚定抵抗金国的侵略,但因金国的诱降政策以及主和派的排挤,宋徽宗宣和元年 (1119)六月,京城开封发生水灾,京城之西,大水渺漫如江湖,漕运不通;畿甸之间,悉罹其患,无敢言其灾异者(3)。时任国史编修的李纲上《论水灾事乞对奏状》(4),降官后昧死再上《论水便宜六事奏状》(4),李纲提出了“治其源,折其势,固河防,恤民隐,省烦费,广储蓄”等六项治防水患,体恤民生的有效措施。在这两份奏议中李纲更以战略的眼光建议当政者储蓄物产,巩固国防,以备外族入侵。但当时所下的御笔诏书是“所论不当”。李纲遭贬,谪监南剑洲沙县税务。李纲于是年十二月到任。宣和二年六月, 李纲复承事郎,十月,复本等差遣。十月中旬离开沙县北归。(5)

最后,李纲于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日病逝于福州楞岩精舍,终年58岁。高宗特赠少师,同年十二月,葬于福州怀安(今闽侯县)桐口乡大嘉山麓。绍兴十三年(1143年),赠“太保”;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再赠“太师”;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忠定”。

三、李纲锏的两次捐赠

这柄宝锏是李纲的心爱之物,谪居福建的李纲将御赐的所有武器、服饰赠予来看望他的韩世忠,独留此锏。此锏一直跟随着他,后来也并未随着主人一同入葬,而是作为一件传世品,辗转流传,成为福建博物院的藏品。

1980年,福州警备区副政治委员周迅在一次检查工作中发现了李纲锏,今年90岁的老先生回忆说:“一九八零年我以福州警备区副政治委员的身份于一九八零年一月十日到金鸡山后勤修械所检查工作,于仓库之角落发现宋代民族英雄李纲之传世兵器――李纲锏。锏有外套、锏上有“靖康元年李纲制”之黄金铭文(篆体字),遂携归。十二日到福建省军区向丛德之司令员报告得锏经过,并表示将送交国家博物馆收藏。” 周迅老先生高尚的捐赠行为,得到了1980年7月9日新华通讯社电讯、10日上海文汇报之报道、14日中央广播电台之报道,如图4。事后,周迅老先生为了搞清该锏的由来,特地再向军械库了解,他说:“据了解,此兵器系后期收缴武斗兵器送南平火化之遗留之物。”为此,在周迅老先生心中,自己应当为这件珍贵文物的捐赠人。2012年,耄耋老人再次游览福建博物院,发现陈列在展厅中的李纲锏捐赠人并非自己,而另有其人,为“林中宇”。老先生不解之余,让家人咨询福建博物院,这个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那个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年代,即“”初期的“破四旧”运动中,文物古迹、图书字画等文化遗产,均成为“革命”对象的重中之重,李纲锏作为“四旧”之物,从林中宇家中被抄走。福建博物院的林忠干研究员就李纲锏,在90年代先后写过《稀世古兵器》、《宝锏重放光彩――宋代李纲锏的流传与发现》两文,文中提到李纲锏的收藏来历,“殁后,钢锏几经流传,至晚清时为福州举人林崧祁及其子孙收藏。1884年,法国侵略者入侵福州马尾闽江口,林崧祁自动率领乡民设防拒敌。子林之夏系辛亥革命志士,曾任闽都督府军务部部长。孙林忠宇现今77岁,是福州农校退休教师,家住福州市内卫前街。林氏一家嗜好古董珍奇,世代相传,搜集了许多图书、字画、陶瓷、铜铁、玉石等珍贵文物,李纲锏平时深锁囊匣,秘不示人。‘’十年浩劫,文物被目为‘四旧’,林氏家传悉被查抄,李纲锏亦下落不明。” 左子娟在《千秋文物放光辉――宋李纲钢锏》一文中也提到,“适至清朝末年,这支钢锏几经流传,被福州举人林崧祁及其子孙收藏。1884年,法国海军入侵马尾闽江口,林崧祁自发组织乡民参加抗法斗争,亦挥舞这支李纲留下的钢锏奋勇作战。直至他的孙子林忠宇这一代,此锏还一直被林家视为无价之宝珍藏。但在十年浩劫期间,林家被抄,李纲锏作为‘四旧’被‘造反派’抄走了。从此,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下落不明。”被带走的珍贵文物,几经周折,进入了金鸡山后勤修械所的仓库中,被周迅发现。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都在着手解决“”查抄文物的问题,官方的宗旨非常明确,就是“物归原主”。比如,北京市政府1984年出台的相关政策就明确规定:“‘’期间查抄或自交的财物,凡原物还在的,除国家现行规定的违禁物品外,一律退还被抄人或自交人”;“凡物主明确的,随清随退”;“任何单位和个人从非商业单位购买的文物、字画、善本图书、珠宝翠钻,要一律无条件地退还;高级家具、高级乐器、贵重生活用品等,被抄人知道下落又要求退还的,也必须退出,归还原主”。当时的福建省博物馆,也本着“归还原主”的理念,李纲锏作为“查抄文物”清退给原主即林中宇。经过多番的动员后,1985年5月29日,李纲锏再次由福州市林中宇捐献,成为福建博物馆最为重要的馆藏之一。

当然,根据周迅老先生的回忆:“六月二十日(1980年),福建日报刊登李纲锏发现消息,当日林中宇先生(林之夏之子)来访,言李纲锏系他家之物,而后余又访其家详细了解情况。林称其姑父萧奇斌于一九二六年从古董商手中购得。萧于抗战中在南京任伪汪政府典礼局局长之职,因之将李纲锏存在林中宇家中。”李纲锏虽然从林中宇家中查抄,但真正主人可能非林中宇,但两位老人为国捐赠珍贵文物的大公无私的精神仍值得我们称赞,正是因为他们高尚的情操,让广大观众得以欣赏到见证一代名臣的珍贵文物。

注释:

(1)参见《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通志・三百六十七・列传・ 宋七十一》。

(2)参见《宋史》卷358《李纲传》。

(3)参见王瑞明点校2004年版《李纲全集》附录一《李纲年谱》。

西游记手抄报七年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生;自主;学习笔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19-01

记学习笔记是语文学习中常见的实践活动,记学习笔记应该是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并促其个性发展。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地记笔记,使学生乐于记笔记,记笔记成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园地。下面就如何记学习笔记谈谈我的一点粗浅的做法。

一、方法灵活,内容上自主

记笔记应为我所需,为我所用,让学生想记什么就记什么,需要什么记什么。我在把记笔记的自还学生的同时,还鼓励学生逐步寻求、创造并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几年的实践,学生自主记笔记的内容与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记在模糊处。学生将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心中的困惑,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中的不解记下来以防遗忘,以便去收集资料,去观察研究,去请教别人。如在学习《狱中联欢》一课,课堂上一名学生提出预习时记下的疑点:“‘楼七室经过昼夜赶工,用牙刷柄刻出了一百多颗红的、黄的、晶亮的五角星,分送给各个牢房的同志。’当时的条件那么差,监狱里的革命者是用什么工具刻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是革命者用牙齿磨的;有的说是在地上磨的:有的说自己看过《红岩》,大概是革命者拔下牢门上的铁钉刻的……从疑点入手,进而从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体会到了革命者的心灵手巧,情深志坚。

2、记在思考处。把思考过程记下来,既为学习留下痕迹,便于反馈,又有利于学生自我完善。课堂上,学生思考时作一些笔记,既不会干扰其他同学的思考,又避免了因其他同学的答问而产生思维定势。如学习《跳水》一课,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 边作笔记,我在学生交流时,发现了下列二则笔记:

从生动活泼的笔记中可看出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弄清了事物间的联系,老师还要作什么繁琐的分析讲解呢?当然,学生思考过程中有错误或不完善的地方,反馈后老师应精心点拨指导,抓住共性问题全班研讨。

3、记在创新处。学生是有个性的人,老师教学得法,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常常迸发出灵感,这些智慧火花稍纵即逝,记下来会使学生受益匪浅。教学中我注意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我让学生把课文内容与科学课、社会课和我们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习、思考。并组织开展了“环保小创意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记下的笔记五彩纷呈:有的设计了新型垃圾箱,能自动吸尘,还能发出声音提醒人们垃圾入箱;有的设计了能爬坡的植树机;还有的设计了能源转换站,通过装置把太阳能转换成其他能源来充分利用。虽然只是“纸上练兵”,但创意可贵。

4、记在所得处。教材中的精彩片断,生活中的警句名言,课外阅读中的好词佳句,学生都能根据的需要摘记下来。以赏析、背诵提高审美情趣。游览名胜,踏迹乡间城街见到的美丽景观,朴素的民风民俗亦为笔记增色。从电视电台、报刊杂志、学校图书室、湖北教育网台等处获得的信息资料,阅读文章后的感受,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感悟作些读书笔记。

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学生的笔记多姿多彩:有的协商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接示中心;有的介绍了课外收集的有关安徒生的资料;有的则写了读文后的感受,对小女孩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表达了自己珍惜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的愿望。

5、记在错误处。(1)记作业、测试中的错题。错在哪里,自己为什么会错,进行反思后重新订正,吃一堑长一智。(2)记学习生活中的错误观点,错误行为,怎么会错的,有什么后果,自己从中受到什么教育,得到哪些启示。(3)记别人出过的失误,自己引以为戒,逐步辨是非、明事理,学会自我完善。

二、不拘一格,形式上自创

学习笔记主要是给学生自己看的,只要他自己看得懂,用的上就行,所以运用什么形式,应该由学生自己来决定。纵观学生的学习笔记,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写写画画。用文字记基础知识,写下自己的思想。也有学生爱画上几笔,如学习《林海》一文,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理解“温柔”与“孤峰突起”两句的意思。

2、摘摘抄抄。摘抄精彩语段、课外收集的资料。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有的摘抄了《热爱地球妈妈》这首歌曲来呼唤人们爱护我们的家园;有的摘抄了太阳系中其它行星的资料来说明人类只有一个赖以生存的地球;有的摘抄了《环境保护法》的部分内容;有的摘抄了一些保护环境的感人事迹。

3、剪剪贴贴。优秀作文、彩色画片、语文课外知识类资料是学生剪贴的最多的。如六年级学习春联之后,学生除了摘抄生活中见到的春联外,有的还剪贴了解缙儿时对对子的趣联,“除水蛤蟆穿绿袄,落汤螃蟹着红袍”,“小犬无知嫌路窄,大鹏展翅恨天低……”,课上交流时学生兴趣盎然,激起了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小学生好奇爱美,常贴一些彩画在笔记本上,如学生贴水浒英雄像、《西游记》画片、三国人物画片等,就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学习《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景阳冈》《猴王出世》等课文时,学生翻出大量精美生动的画片,讲起故事来头头是道。通过剪贴也使他们的笔记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西游记手抄报七年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反串式;摘抄式;赏析评价式;自由开放式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作文每学年不少于14次,字数不少于0.7万,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事实上,仅靠这些规定也还是难以提高作文水平的。

叶老曾要求学生:“应该随时动手动笔,写日记、写信、写笔记,写自己的种种想要写的,这才可以使写作能力越来越强。”无庸置疑,课外练笔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课外练笔的种类及形式有很多,但只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方法可以不拘一格。笔者就近几年来探索的“反串式课外练笔”活动,谈一点粗略的体会。

一、“摘抄式”练笔

在学生的写作中普遍存在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学生形象地称作文课为“挤牙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对初一的94名新生做了关于日记的问卷调查。在兴趣栏里:55%的学生感觉没兴趣,是为了应付师长的检查;20%的学生模棱两可;30%的学生喜欢写,认为有帮助。但纵览全局,情况令人担忧,喜欢看、读的多、主动写的少。

为此,我查阅了有关方面的资料,又对问卷做了对比、分析。发现学生整体上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学生的素质差、思维力不够完善,发散思维力弱。二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好,有内在的写作潜力可挖。

于是,我在以往的课外练笔活动中稍做变动,进行“反串式”训练,变“写”为“抄”,设置了“摘抄日记本”,具体操作如下:

1.内容上不加限制,可以是一般积累,也可以是专题积累。凡是能入笔者皆可,篇幅可长可短,但必须是自己读过的或听到的,认为有实际价值的,最欣赏的东西。

2.规范上形式可以是提纲、摘录、札记,或手册、卡片等。载体要规范化,即要按文献著录的标准来写:书名、作者、出版单位等。这样,便于日后查找或核对。书写要工整、清晰。

3.首先组织上要求学生自费订阅一份报刊,班级订阅几份报刊;其次,每周拿出一节课,相互交流,每组选出本周的“最佳日抄本”,可以从内容、图案设计等方面入手,将其照片张贴以示鼓励。然后,每月优中选优,评选出3—4本最佳的,并冠以“小作家”的称号,做“写作体会”报告,以此激发学生踊跃读写的热情。

4.用途上。首先,双周一次的大作文,要求尽量从日抄本上组织素材。其次,每月末举行一次征文比赛或“我说我的日抄本”演讲比赛,对优胜者进行奖励。以此刺激学生阅读、摘抄的兴趣。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变冥思苦想地写,改为有趣味阅读地抄,学生的思维活跃了,阅读的兴致也提高了。打开他们的“小抄”,一段段精彩的文字出现在一本本设计独特的笔记本上:散文、小说、诗歌等多种体裁,真是琳琅满目,各取所需,折射出每个学生不同的爱好和特长。

读抄是为积累打好基础。著名作家老舍说过:“要写作,便要读书。”诗人作家,哪一位不是始于读书才达到“胸中历历蓄千年,笔下渊渊赴百川”的呢?正如历史学家吴晗所说:“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积累多了,功到自然成,你可以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归类分析,综合利用,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来。”

二、“赏析评价式”练笔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学生经过阅读、摘抄的积累过程,内心就有了想写的欲望。因此,在“手抄我读”的基础上,适时地加以引导,以激起学生极大的写作兴趣。

现代媒体的发展比较迅猛,但大部分中学生的突出表现为:社会阅历浅,交际面窄,思想还不够成熟,自我控制和是非分辨的能力较弱。因此,对自己摘抄的内容稍作评价或赏析,是非适常宜的。也算是大作文之前的热身赛吧。

既然是自己日抄的内容,不妨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写出来。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只要是有感偶发即可,目地就是鼓励学生动手写出自己的心里话。

这时候,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点评自抄的内容,授之以点评、赏析的技巧。也可以不定期地组织学生朗读自己的“得意之抄”,借此师生共同评价赏析,学生略作评价后,教师给予大胆肯定与表扬鼓励,让学生从中感悟成功感和自豪感。如此,阅读、写作、赏析和点评等方面的素质就会逐步提高。

三、“自由开放式”练笔

学生的练笔由“抄”而“评”,到放手写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累、开发、提升的阶段。郑板桥之所以信笔成竹,实乃胸中有竹也。唐朝诗人李贺佳句流传千古,不也是厚积薄发吗?宋代文学家坡曾说过:“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说的也是积累的道理。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进入初中阶段的后期,学生对写作仍保持较高的热度。因为他们发现写作成了他们繁重课业负担下情感宣泄的代言处,心中的喜、怒、哀、乐,天地万物皆化作涓涓细流,汇注于笔端,放飞七彩的歌。

但是,要切实地提高写作水平,仅靠这些还远远不够。因此适度的模仿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提升学生作文的水平和档次。

课改后的语文教材丰富多彩,是不可多得的模仿素材。教师可以运用范文进行指导。一是阅读和写作同步。如学习《苏州园林》条分缕析地说明思路;学习《春》的多姿多彩状物描写的手法,将这些技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这就有“文”可依,有“路”可循了。二是片断训练。如人物、动物等描写系列,使学生扎扎实实,系统地掌握某种表达方式或文体的写法,在动手时,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当然教材之外的课外美文,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样是大有裨益的,这无需赘言。

西游记手抄报七年级范文第5篇

在舆论的压力下,一直缄口不语的株洲警方终于做出正面回应,事件离真相又近了一步。

(《太子奶与李途纯的诺言》记者:傅天明 2012年第11期)

妇女节奖金

“三八”妇女节,同事读四年级的女儿委托花店给同事送了一大束鲜花,令我们羡慕不已。羡慕之余,问她:“你女儿对你还真是大方,这一束鲜花至少得七八十块钱吧?”同事眉眼全是笑意,“是啊,是啊,八十块钱呢,而且是孩子三八妇女节过节的奖金。”

我和其他的女同事很是诧异,“你女儿也有妇女节奖金?谁发的?”“她是学生会干部,他们学校每年妇女节和教师节在给学校老师发奖金的同时,也会给学生会的小干部们发一些钱,这不,今年的妇女节他们每个学生会干部都拿了一百块钱的奖金。”同事说,别小看学生会干部,他们经常在开会以后就到一些饭店吃饭……现在的学生会干部吃香啊。

王晓燕(安徽)

旧书摊

早些年我工资相当微薄,虽然很喜欢读书,逛书店的勇气却不足,可我又很坚决地不愿买盗版书。幸运的是,县城里卖旧书的地摊倒有好几处。所以,十几年里,我几乎每个星期天都会转半个县城,把几个旧书摊搜个遍。几十里外有一个油田城,也有几个旧书摊,每年我都会去几次。到现在,我书架上差不多一小半图书近千册都是从旧书摊上搜来的,而且我买的旧书大多都是经典名著。我留意到不少图书还是一些企事业单位图书馆的藏书,很多还是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不仅图书质量很好,品相也好,有的似乎还没有被借出过。

但是近几年,白天再也见不到旧书摊了,几个摊主只在晚上到县城中心摆摊,而晚上我又不方便往那里跑。只有春节期间,这些旧书摊才会公开在大街上摆几天,我每年大年初一都会去淘旧书。像我一样喜欢逛旧书摊的人不少,但旧书的确利润很低,并不足以使那些旧书摊主挣到能租得起店面经营的水平,城里要是规划给旧书摊一个地方就好了。

马长军(河南)

没有厕所

县城入城口有一个规模很大的游园,绿地鲜花亭子石凳假山小径,景色很好,附近居民就常到这儿散步锻炼休闲。

但是在游园的偏僻角落和树木花丛背后经常有人随地大小便,大煞风景。原来,游园的周围是空旷的街道,附近也没有公共厕所,就有一些不守规矩的人由于内急而就地解决,把游园弄得很不像话。本来是管理缺失就不应该用居民素质来埋单。游园附近没有厕所才形成这种尴尬的局面,而不能完全归因于人们的低素质少文明。

有关部门在建设游园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充分考虑到人们的生理需求而在这个地方建个厕所呢?

吴志峰(河北)

改名

县南边过去有一个村叫南惹,听上去谐音难惹,实际上那儿历史上佛事很盛,是禅宗一叶五花之一的沩仰宗祖庭所在地,村风相当淳朴。南惹村村民是万历年间从湖北迁入,族谱对地名的解释为:村南原有寺,方言称寺为惹,故名。

可见这个地名叫了三四百年。最近在那里搞旅游开发,新修了寺庙,相关部门嫌南惹名字谐音不好,就给村子新改了一个有诗意的名字:兰若,是兰花与杜若的合称,与原来的名称谐音,倒有点修旧如旧的味道。

其实,一个名称叫了数百年,在地方文献中多有记录,犯不着进行修改,让地方古籍中的南惹断了根。

吴根绍(江西)

毕业论文

在大一大二时,我便听说本科毕业论文很水。但真到快毕业了,才知道原来真的可以这么水。

我们学院的尺度还真不严,论文提纲系里不作要求,指导老师的回复是:“论文写好了直接给我。”我问我上届的学长怎么做毕业论文,学长说网上找论文,各种复制粘贴,一星期就可以写完。他特别提醒,抄不能一模一样地抄,得用自己的语言把原文进行转换,于是增、删、换各种手法都用上了。我仍心存疑虑的是,即使改头换面地抄,老师眼尖,也蒙不过老师的法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