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风景的作文

描写风景的作文

描写风景的作文

描写风景的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风景鉴赏;高中语文;小说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15-01

风景一直是文学的素材,而有意识地将风景作为自己使命描写的,当属小说。“就小说史而言,无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小说,却从一开始就自然而然地将风景看作是自己血肉之躯的一部分。”我们这里所说的风景是指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一般用来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景物的特点等,引领读者进入小说情境,是小说重要的元素之一。长期以来,我们在小说教学中视人物形象分析和情节梳理为重点,而忽略或弱化对环境描写的鉴赏。尽管小说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比较零碎,但其仍然占据着一席之地,它是沟通文本中人物形象与情节的一座桥梁。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共选入六篇小说,都或多或少地有风景描写。高中语文教学很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鉴赏能力,而在小说教学中,鉴赏风景描写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所选的小说为例,从鉴赏风景描写的方法、意义这两个方面来阐述在小说教学中如何鉴赏风景描写。

一、鉴赏风景描写的方法

小说中风景描写的呈现形式有一整幅的,也有一幅一幅的如连环画的。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其描写的形式,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相应的鉴赏。鉴赏的方法主要有整体鉴赏法和连环画鉴赏法,当然也包括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的鉴赏。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笔者先让学生随着林黛玉的行踪对贾府的环境进行欣赏,这样学生就从整体上对贾府的奢华有了一个总的印象,也能够很快熟悉文中人物的活动场景。而教学《祝福》时,情节的发展始终笼罩在雪中,对雪的描写共有三处,作者的描写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推进,三幅雪景图就是一套完整的连环画。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按顺序鉴赏这三幅雪景图,也可以让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幅进行鉴赏。

这样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之后,降低了鉴赏的难度,学生通过想象将枯燥的文字在脑海中转化为图画,更容易鉴赏。

二、鉴赏风景描写的作用

风景作为一种重要的因素参与故事,为小说中的人物提供了活动环境,具有独特的作用。教学小说时,抓住其中的风景描写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

1.深化作品主题。作家在描写自然环境时,并不是客观冷静地“复制”自然,而是带着浓重的主观色彩,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个道理。《祝福》的开头和结尾都在写鲁镇的祝福景象,在大雪纷飞的祝福之夜,一边是被压迫的祥林嫂悲惨死去,一边是鲁四老爷之流在兴高采烈地向神灵祈求来年好运。这里,作者将二者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就将“这会场中吃人,被吃”的惨象裸地撕裂开来,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深化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这个主题。

2.营造故事氛围。小说往往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生动描写来创设故事发生的特定情境,从而为作品奠定了基调,有时候作品的格调就是“依仗那些风景的描写而得以生成的”。《边城》中,作者一开始用了大段的文字描绘湘西边地优美的自然风光,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这样的氛围感染了读者,也同样浸润着小说中的人物,翠翠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养着,在这样的氛围中经历了自己甜蜜而又忧伤的爱情。

3.烘托人物形象。风景常常肩负着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的角色。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雪景进行了三次不同的描写,这些自然风景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每被描写一次,其程度就会加深一层,预示了事情发展的残酷性,也烘托了林冲心情的苦寒和忍耐的性格。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赏析这些关于雪景的描写,就可以让学生跟随小说走进林冲的内心深处,和林冲一块儿置身于风狂雪紧的冰天雪地之中,为他担忧,为他着急。

描写风景的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客观描摹;细腻深刻;写景手法

刘侗,字同人,号格庵,湖广麻城人,与谭元春交往密切,深受竟陵文风影响,他与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是竟陵派后期的典型之作。该书详细描述了北京地区的山川园林、寺庙祠堂、民俗风情等,本是一部记载北京风物景观的地方志书,但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其中不乏优秀的写景散文。

从志书的性质看,《帝京景物略》描写景物风貌时应注重真实性与准确性,因此刘侗在行文中有意识地对景物进行客观描摹。但刘侗的情感是细腻的,他能够洞见种种妙趣,注意对景物细致处的刻画。客观描摹又不失细腻生动,可以说是刘侗景物描写的高明之处。正如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帝京景物选略〉小引》中所说:

尺幅耳,花有须,须可数;泡有影,影可捉;鱼有乐,乐可知。凌凌微步,步每不咫,一咫一莲生,步步迹,咫咫印,细珊珊,香尘满,几乎坐绣而行锦矣。昔子昂画马,身栩栩然马。疑先生写树,身则梗叶;写花,则便须蕊;写山若水,则又丘壑影细浪纹也。

“花须”、“泡影”实属景物细微之处,若非观察细心,就不能达到“可数”、“可捉”的效果,可见刘侗心思的细致入微。“鱼有乐”是作者内在的感受,唯有深刻理解,否则不能体会其中乐趣。蒲松龄赞赏刘侗的文章步步生莲,姿态优雅,虽是短篇,却节节有致,将景物的特点描写的细腻生动,这是他对刘侗的高度评价和认可。《西堤》一文描写西湖荷花的风采,作者巧妙地避开前人窠臼,另辟蹊径,着笔描写荷的色泽形态、欣赏荷的风姿雨韵、怜惜荷的娇弱可人。文中有三小节描写荷花的文字,皆以“荷”引起:

荷花时即叶时,花香其红,叶香其绿,香皆以其粉。荷,风姿而雨韵:姿在风,羽红摇摇,扇白翻翻;韵在雨,粉历历,碧bb,珠溅合,合而倾。荷,朵时笔直,而花好偃仰,花头每重,柄每弱,盖每傍挤之。

放眼西湖,荷花簇拥,花头因其粉红而香,圆叶因其碧绿而香,足以让读者想象西堤荷花的娇艳明媚与飘香四溢,给读者带来视觉与嗅觉上的盛宴。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一句“风姿而雨韵”便捕捉到了荷花的风神韵致。荷的姿态在于风,花瓣随风摇曳,姿态优雅;荷的韵致在于雨,雨滴珠珠可数,声音清脆。最后,作者着笔描写荷花开放时偃仰不稳、娇弱可人的姿态,表现其对荷的怜爱之情。刘侗在文中不仅客观描绘荷花的各种形态、雨滴的散落合拢,更是用其妙笔为我们详细刻画荷花的风姿神韵,犹如精美细致的工笔画,不仅准确客观而且生动传神。作者细致地描写荷花的自然之美,将客观叙述与形象描写紧密结合在一起,读之,毫无雕琢之意,令人赏心悦目,乐趣无穷。

作者不仅客观描摹景物形态,更注重在景物摹写发现其中的妙趣与深意,使得景物描写既准确真实又生动细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吏部古藤》一文中,作者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来描述古藤花的形态:

其引蔓也,无委之意,纵送千尺,折旋一区,方严好古,如植者之所为人。方夏而花,贯珠络璎,每一鬣一串,下垂碧叶阴中,端端向人。蕊则豆花,色则茄花,紫光一庭中,穆穆闲闲,藤不追琢而体裁,花若简淡而隽永,又如王文恪之称公文也。

在这里,刘侗既描述古藤的外在形态又论析其内在神韵。古藤枝干挺拔,夏天开花时,花贯如璎络般从碧叶中垂下,花蕊像豆花,花色似茄花,映照在庭院中,闲雅从容。藤条不事雕琢,质朴自然;藤花简淡隽永,端庄大方。作者对古藤的赞美正是其对吴宽方正严谨人格的仰慕,也是对其朴素文风的赞赏。刘侗对藤条、藤花形态的细致描写,是对植藤者吴宽人格与文风的赞美,语言生动简洁,但又蕴含着深意。

刘侗这种既注重客观写实又注重细腻深刻的写景手法在《帝京景物略》一书中随处可见,以柳闻名的《白石庄》,自然朴素的《三圣庵》、秀美精致的《钓鱼台》、静谧幽雅的《水尽头》等,均体现了作者精妙细微的高超手法。即使是对景观中各类塑像人物形态的描写,也在客观描摹中体现细腻生动的特点。刘侗在描写塑像形态时,不仅描写塑像的外貌,更注重表现神态,例如窑变观音、耶稣像、姚斌像等,在其笔下呈现的不是冷冰冰的塑像,而是一群鲜活生动的人物。

刘侗善于在对景物进行客观描摹的同时加以细致化的修饰,又不露雕琢之痕,在客观景物中发现种种妙趣,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既客观准确又生动细腻。因此,夏咸淳认为刘侗写景“笔笔细微鲜活,合乎情理”,“细微精妙的写实主义是《帝京景物略》的基本创作方法”。在常人眼中,也许只是寻常景物,刘侗却能从中发现乐趣,并将这种乐趣表现在对景物的描绘中,使得景物描写不再单一刻板。刘侗刻画景物,尤其注意客观描摹与细腻生动的紧密结合,选取独特的视角,来表现景物的不同风貌,形象深刻,乐趣无穷。总之,刘侗用其妙笔为读者们勾勒了一幅幅生动优美的北京风物图卷。

参考文献:

[1]刘侗,于奕正著.孙小力校注.帝京景物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吴承学.晚明小品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3]尹恭弘.小品高潮与晚明文化――晚明小品七十三家评述[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

[4]盛伟编. 蒲松龄全集[M].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8.12.

描写风景的作文范文第3篇

本刊特邀吕莉老师针对中考记叙文中的典型问题,一一分析,对症下药,展开系列指导。

在上一回的写作指导中,我们提到景物的融入会让文章的语言亮起来。其实,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远不止于此,恰当而精妙的景物描写会营造出文章含蓄优美的意境,让读者很容易走进文章的情境中,并被深深打动,景物描写在记叙文写作中具有神奇的功效。下面让我们来比较一下。

同学们一定记得这段文字: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

――《孤独之旅》

如果我们把上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删去,原段就变为: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

原文中暴风雨那天昏地暗、犹如世界末日般的场景一旦删除,读者原本揪起的心也就在瞬间恢复了平静,原本为杜小康捏着的一把汗也化为旁观的冷漠,文章的表达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景物描写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在景物描写中,我们应当注意些什么呢?

一、紧扣主题,不偏离轨道

在阅读理解中,我们常会分析到景物描写的重要作用,除了交代事情发生的自然环境要素(时间、地点、天气等)外,景物描写还可以渲染氛围,如: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芦花荡》

阴森黑暗的苇塘,深夜才敢活动的水鸟,紧张恐怖的氛围让人不由得替老爷子担心,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本领才能完成护送同志的任务呢?

景物描写还可以烘托人物心情,如: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芦花荡》

老爷子巧施计谋,帮大菱报了仇,愤懑消释后的兴奋与喜悦在美丽的芦花中飘撒开来,引来读者会心的微笑。

景物描写亦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描写了雨大风狂,方能引出祥子拉车的艰难,让读者不由得为风雨中挣命的他掬一把同情之泪(《骆驼祥子》);描写了前路险峻,方能引出司机让行人下车步行,自己独自面对困境的勇气,让读者由衷地钦佩(《前方遇到塌方》)。

无论景物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紧扣文章主题,不偏离创作轨道是最基本的原则。否则,景物描写得越优美、越精彩,文章的中心就越被冲淡,读者就越不知所云。

二、新颖独到,不落入俗套

在寻找景物嵌入文章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喜欢将惯用景物拿来表情达意。如心情不好就下起雨来,心情好转就雨过天晴、阳光明媚;遇到困境就乌云密布,解决难题就鸟儿欢啼……景与人与事神奇呼应,有如神助。而且人人都这样写,便丧失了文章的美感。如果我们用心观察生活,会发觉可写的景丰富多样,能切合我们所写的具体事件的景物不难寻觅。我们看这样一段习作:

大街上的色彩由斑斓多姿变成了单调的素色,大多数人惧怕冬天的威力,蜗居在家中,不肯踏出家门半步。被雪花覆盖着的高楼,拥有最佳的采光点,已被初升的红日晒干了一半,显得灰暗肃穆,仿佛一个受到伤害的人,一副没精打采的神情。楼宇那湿漉漉的样子,看上去甚是滑稽。

路边的一棵梧桐树,不甘心地落下了最后一片叶子,那随风摇曳的落叶将随着候鸟流浪何方?“春风育物,朔雪杀生”,杀生的不止是雪,还有风。

――《冷》

“冷”的主题用写雨写雪来营造氛围是常见的,可这段文字的着力点却不在雪本身,小作者在被雪花覆盖的高楼和路边的一棵梧桐上大做文章,精彩至极,新颖的角度让人眼前一亮。

三、 巧妙镶嵌,不牵强造作

我们常见学生在作文中为写景而写景,景物与文章情节内容无法衔接,生拉硬扯,牵强附会;亦或是将景物集中在文章的一处完成,大段景物配上大段叙事,板块式的结构使文章呆板单调。如何镶嵌呢?我们来看一些小技巧。

随动作描写自然融入。例如:

“起床了!快点!别磨蹭!”妈妈突然掀我被子。

“冷啊――”

“哗――”妈妈拉开窗帘,看似温暖的阳光便跑了进来,可窗户上分明还有着无奈的泪珠,蒙着层害羞的“薄纱”。我轻哈口气,半空中霎时便出现白色的气体,让我不由自主就想到了哈利波特中的摄魂怪。

“还不起?我真掀被子了!”妈妈已经坐在床沿了。得,我还是起吧,今天还要出门办事呢!

终于出门了,外面明显更冷啊。

随着妈妈拉开窗帘的动作,景物描写自然涌入,真是巧妙!

随心境描写自然融入。例如:

“咯咯咯……”妹妹笑着,笑得拍起了手,笑得身子颤抖,两个酒窝也愈陷愈深。

唉,我轻叹一声,那一幕却怎么都无法忘却。

秋风又牵走了一片树叶,它静静地在空中飘荡、旋转,然后无声地落下……树上就这样渐渐稀零起来。

……

惆怅轻叹的心绪中,景物描写自然涌入,同样精致!

随语言描写自然融入。例如:

“冬至了,冬天真的来了。”奶奶淡淡一句。真的,过了冬至,冬天的外衣已被解开。风出门时尖着嗓子在说话,还带了数把刀,吹在人脸上宛如刀尖划掠过脸庞,脸被撕拉得生疼。好似你正在聚精会神地捶打着那成熟并晒干了的豆秸秆,一不留神被敲溅出来的豆粒冷不丁地弹击在脸上额头鼻尖上,龇牙咧嘴,哭笑不得,泪也溢出了眼眶。

瞧!奶奶淡淡的一句,却牵出了绝妙风景,漂亮!

还有的文章用一种景物贯穿文章始终,同中有异、同中求异,为文章营造出了完整而唯美的意境,将景物描写的功效发挥到了极致,这在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

一草一木总关情,愿我们的文章里少一些直白的叙述,多一点婉曲的描写;愿读者喜于在我们的作品中流连,乐而忘返……

描写风景的作文范文第4篇

本文以景物描写为例,谈一谈记叙文应该如何进行描写。

鲜明生动的记叙文中,景物描写必不可少。适当的景物描写,不仅对人物性格的彰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还能寄托作者的情思。

景物描写主要包括自然风光描写和社会风情描写。自然风光描写侧重表现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的场景,包括自然景象、名胜古迹、时令节气等;社会风情描写偏重反映社会风气、风俗人情等。

1.渲染气氛。《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风雪有这么两句描绘,一是“那雪正下得紧”,二是“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两个“紧”字,堪称经典:既写出了雪确实下得极大、极快,又暗示小人行凶的步伐也在加快,增加了情节的紧张气氛。可见,合理的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有良好的作用,能起到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效果。

2.推动情节发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前面交代:“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正因为有了这句描写,才有了下文的情况:“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发展至此,雪又越下越“紧”,才导致“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于是,林冲被迫赶往山神庙,后来无意中得知敌人的阴谋。寥寥几句描写,直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烘托人物心情。《边城》写道:“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大热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筸兵士,还各自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在这欢乐的节日里,“人人把颈脖缩着,又怕又欢喜”,可是,翠翠即使“也看过这样的热闹”,“却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这一切只因为两年前的端午,少女的情怀被男儿吹开,那天的印象无比美妙。如今,热闹是别人的,翠翠什么也没有,因为他不在。这段环境描写,便是用热闹至极的场景来反衬翠翠的落寞心情。

4.暗示社会环境,表现文章主题。《祝福》开篇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一段人们准备“祝福”的情景,可以显示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表现文章主题。

1.根据写作主旨及内容需要,明确描写内容。《林黛玉进贾府》中对贾赦住处的描写是:“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进入三层仪门,果见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在。一时进入正室,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

随后,文章又对贾政的住处进行描写:“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

两人的住处及房间的摆设有如此大的区别,只因为他们在秉性与喜好上有巨大的差异:贾赦崇尚享受,对读书学问、仕途经济、家族命运、国家政治没有兴趣,故他的院落偏远,宅中多花草;贾政则是传统的正面官僚,为人端方清正,严守君臣之道和封建宗法制度,于是,对他的房屋的描述,选择了大富大贵、能彰显身份地位的物件。两人还没有正面出场,读者却可以通过恰当的景物描写来推断他们的个性差别。

2.抓住景物特征,精确用词。《祝福》中有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已经脱落”的对联尚在桌上,说明鲁四老爷是个附庸风雅之人;“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则是对他一个极大的讽刺,因为恰恰是鲁四老爷强烈的宗法思想和礼教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几处描写,用词精确,突出了景物特点,彰显了人物性格。

3.确定观察点,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描写。

①定景定点。如茅盾《白杨礼赞》中对白杨树的描写:“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②定景换点。如余秋雨《坡突围》中对赤壁的描写:“这便是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

③移步换景。如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中对登山的描写:“我们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

4.注意顺序。

①空间顺序。如刘白羽《长江三日》中对长江美景的描写:“这时,你朝江流上望去,也是色彩缤纷:两面巨岩,倒影如墨;中间曲曲折折,却像有一条闪光的道路,上面荡着细碎的波光,近处山峦,则碧绿如翡翠……”

描写风景的作文范文第5篇

景物描写的作用,在于揭示人物活动或事件展开的时代背景,烘托特定的氛围,衬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性格,促成故事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等,总之,是要为文章中心服务的。因此,在文章中描写景物,既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客观世界里有什么就写什么,而应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有选择地刻画某些景物某些方面的特点。

具体而言,需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写景要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各地的景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庐山的秀美、黄山的奇峻、雁荡山的幽雅、西子湖的妩媚。钱塘江的汹涌、桂林山水的秀丽,各具特色。不同的视角,会看到景物不同的风貌特征:四季的变化,也会使景物改妆换貌。

其次,要注意写景的层次和顺序。景物描写,也要有中心,有陪袖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景,有动态;有声音,有色彩。同时,还要注意安排好描写的顺序,远近高低、前后左右,应有定规律,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刘鹗的《老残游记》中有一段景物描写颇具特色: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这湖的南岸,上去梗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现在正是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

这里写的是泉城济南的秋色。作者先写千佛山,后写大明湖,再写街市,语言灵动,层次分明。写山光,五彩缤纷;写水色,明净多姿,描写细致入微,自然逼真地展现了景物的特征,清新流畅,富有韵味。

此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才能写出迷人之景、动人之情,单单为写景而写景,难以给人思想情感上的陶冶与启迪。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所写景物与观景人的感受、心情相应和,才能写出独特的韵味。

景物描写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鸟瞰法,即采用高处俯瞰的视角,写出景物的全貌或缩影。

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描述济南城: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作者从俯瞰的视角,写济南城好像是放在小摇篮里,生动展示了济南所处地理位置的特点。

再如,严阵的《牡丹园记》中有一段在狮子山顶放眼远望的描写:

走着说着,不觉到了山顶,放眼一看,可把我惊住了!整座山头,全是牡丹,这时正值春风送暖,牡丹初开,红白相间,香飘万里。风过处,千姿万态,溢光流彩!远远一望,就像一片彩云罩满山头。

作者借山顶一望,生动再现了牡丹园色彩明艳、姿态万千的全景图。

二、移进法,又称移步换景法,有如移舟前进,眼前的景物随之变换,每移动一次,增加一重景色,平面相积,营造出一种立体感。

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按登山顺序描写,随着立足点的变化,更换所写的景象。先是岱宗坊,继为虎山水库、七真祠、一天门、孔子登缶处、天阶、二天门、经石峪、云步桥、南天门,到顶以后还写了许多形态各异的岩石:登封台、孔子小天下处、玉女洗头盆、白云洞,等等。步景,写法多样,喇而远眺,时而近观;时而仰望,时而俯瞰;时而写全景,时而抓局部,顺序串起,视角丰富,杂而不乱。

三、侧重法,即对所写的景物并不平均用力,只注重描写一点或一处,其余略记或不提,以突出重点景物的细节特征。

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着重描写了瞿塘峡的“雄”、巫峡的“秀”、西陵峡的“险”,有侧重,有略写,彰显特征,变化有致。

四、特写法,即采用“近距离、慢镜头”的手法,将局部或某侧面细加刻画。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经典片段: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作者用细腻的笔法,写尽了月下白荷那半开半闭的情致和神韵,营造出一种隐约的美感,留给读者领略不尽的意味。

五、多角度法,即从视、听、嗅、尝、感等各个角度去描写,将景物真切再现,富有立体感,令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妙。

如,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中的片段:

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

夜风轻轻地吹拂着大地,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

短短的一段描写,却从视、听、嗅、感四个角度落笔,把海滨仲夏夜写得极有趣味和立体感。

六、虚实变化法,即将虚象写成实景,将实景写成虚景,使描写更具韵味。

如,朱自清《绿》中“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一句,“绿”本无形,这里将其描写为有宽度、有厚度的实体,生动描绘出“绿”的深厚。再如,《荷塘月色》中的“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一句,将“荷叶”、“荷花”这两种有形物比作无形的“梦”,引领读者自然进入美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