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药学研究

药学研究

药学研究

药学研究范文第1篇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2-1878-02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1 研究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的意义

当前有限的医药卫生资源已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医药执业人员参与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并能够协助这些决策过程,使有限的医药卫生资源达到最合理的利用。药物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多点,随机长时间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他方案(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其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差别的学科。药物经济学不仅关注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成本、因而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药,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服务的供方、医药服务的供方、医生以及病人、医疗保险公司,并以最大限度合理利用现有医药卫生资源为目的。

2 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

2.1 成本-效果分析法(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CEA):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成之一,主要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而采用临床指标:如抢救病人数、延长的生命年、治愈率等。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两种表示方法:(1)成本效果比值法:是成本与效果的比值,即每产生一个效果所需的成本。成本效果分析的目的在于平衡成本和效果。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点,采用单位效果所花费的成本所产生的效果来表示(C/E),对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分析比较。(2)增量成本效果比值法:当有的方案可能花的成本很高且产生的效果也很好,这时就应考虑每增加一个效果单位所花费的成本,即增加的成本-效果比(C/E),它代表了一个方案的成本-效果与另一个方案比较而得到的结果比。比值越低表明增加一个效果单位所需追回费用越低,该方案实施意义越大。成本效果分析虽然受到其效果单位的限制,不能进行不同临床效果之间的比较,但其结果易于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公众接受,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手段。特点要求终点是成本、效果。结果单位是临床效果指标,结果是成本效果比例,不能进行疾病间比较,不能与非医疗开支比较。

2.2 成本-效益分析法(Cost-Benifit Analysis,CBA):成本效益分析是比较单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之间,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之间,或其他干预所消耗费用的成本和由此产生的结果值(效益)的一种方法,它要求成本和效益均用货币来表示。效益可是多方面的,比如,如果效益是挽救了生命、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或降低了发病率,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开发研究生物工程制剂如疾苗、菌苗等有治愈性疾病功效的药物产品或根除疾病的某些药物产品,那么那些生存者的货币金额值、改善的生活质量或避免因发病所消耗的全部卫生资源的货币价值就是效益。成本效益分析不仅具有直观易懂的优点,还具有普遍性,即可以比较不同药物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效果,还可以进行不同疾病治疗措施间的比较,甚至疾病治疗与其他公共投资项目(例如公共教育投资)的比较。适用于全面的卫生以及公共投资决策。特点要求:成本、效益、结果单位用货币值单位表达。结果表示成本投资的净效益,与不同疾病间能够比较,疾病与非医疗间开支能够比较。

2.3 成本效用分析法:(Cost UtinIity Analysis,CUA)分析法:它是在结合考虑用药者意愿,恰好和生存质量的基础上比较供选治疗方案的经济合理性,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分析的发展,与成本效果分析有相似之处。在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经济合理性,从某种程序上讲,两者均用货币来衡量成本,并且测量结果都采用临床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的衡量参数。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为一种单纯性的生物指标(如延长寿命时间、症状改善、体重增加)。相反成本效用分析中的结果都与生存质量密切相关,注意到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采用效用函数变化(常用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而非健康结果变化。可以进行不同疾病药物治疗措施的比较,是近年来比较时兴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特点分析、成本、效用、结果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结果表示成本效用比值,能够进行疾病间比较,不能与非医疗开支间进行比较。

2.4 最小成本分析法(Cost Minimization Analysis,CMA):又称为成本分析法,成本效果分析的一种特例,它要求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何种药物治疗(包括其他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它首先必须证明两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然后通过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它要求药物的质量、厂家、产地完全相同,临床治疗效果,包括疗效,不良反应,持续时间完全相同,选择成本最低的治疗认为成本最小是最理想的方案,所以应用范围较局限。特点:分析药物效果相同,结果是货币单位。结果表示成本差别,不能进行疾病间比较,不能与非医疗开支比较。

3 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中应注意的事项

首先要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出发点,哪些成本应包括在药物经济学研究中和如何进行成本测算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关键,因为它将直接影响研究的结果和结论。分析的观点应站在病人和社会的观点立场上,分析要素成本。成本项目的评价问题应注意:非市场项目和社会间接成本的估价问题;成本分摊问题;投资性成本如何计算;隐性成本的测算都应注意合理性。样本的选择:样本大小合适,要适合给定的统计学差异需要的最小观察数。减少偏倚问题:注意选择偏倚,与混杂偏倚依从性问题:在一项药物经济研究中,如果不依从性的比例很大,如在10%~20%甚至更高,则应仔细分析原因,对研究的质量也应该进行评价。在单中心与多中心研究中应注意综合考虑,注意其真实性与合理性,确保分析结果的研究质量[2]。

在药物经济学分析中,收集整理研究资料,计算方案治疗终点的成本确定应真实,进行敏感度分析,注意采集数据的真实性,选择方法多样性,应多点、单盲或双盲增加研究的可信性或实用性,使全社会受益。方法确定,规范操作最为关键,规范操作与国际惯例接轨。在经济评估时,对照均应是同类中最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参照物可以是药物也可能是非药物(如手术),如果没有其他替代品,也可做空白对照,但应真实可信。与研究药物经济学的自然属性相结合,减少自由性、伸缩性、随意性,增加可信性与实用性,通过对药物经济学的研究,全方位大面积、多层次、大范围的评价再推荐结果[3],服务于人民大众,为人民大众提供经济合理安全有效的药物。

参考文献:

药学研究范文第2篇

1、黄酮类

益母草总黄酮的含量为0.28%。肖谷清等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总黄酮,得出微波功率处于解冻、微波时间5min、固液比为1∶40、益母草粒度为细粉、浸泡时间60min时,提取效率最佳。蔡晓菡等采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LH-20柱等从益母草分离得到5,7,3',4',5°-五甲氧基黄酮、汉黄芩素、大豆素、洋芹素7-O-葡萄糖苷、槲皮素等5个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前3个化合物为首次从益母草属中分离得到,后2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丛悦等从益母草分离得到槲皮素-3-0-洋槐双糖苷、异槲皮苷、金丝桃苷、苯甲酸、槲皮素、芹菜素、芫花素和芦丁等8个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前4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后4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邓屾等采用硅胶等柱色谱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从益母草体积分数50%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黄酮类成分,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槲皮素-3-O-刺槐糖苷、山柰酚-3-O-β-刺槐双糖苷;首次从益母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山柰酚-3-O-β-D-吡喃半乳糖苷和kaempferol3-neohes-peridoside。

2、二萜类

主要有益母草素、前益母草素、前益母草乙素。1982年Giuseppe等从L.sibiricus中分离得到3个新的二萜类成分后,PoMing、Deniz、Georgi等先后从益母草属植物分离鉴定出30余种二萜类成分,按成分分为枞烷型和半日花烷型双环二萜。从白花益母草的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的Ls_1、Ls_2、leonotinin、leonotin、dubiin和nepetac-furan等6个化合物在组织培养中显示中度的抗白血病细胞(L1210)的细胞毒活性。另有研究,前益母草素是一种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拮抗剂,能竞争性的抑制血小板上的PAF受体产生抗凝作用。

3、益母草多糖

多糖是一类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生理活性广泛。益母草多糖对正常小鼠机体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蔡文燕等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益母草多糖,得到最佳提取条件为:在温度90℃条件下提取2h,液料比为1∶35,乙醇浓度为70%,提取率可达4.86%。

4、微量元素

益母草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Fe、Mn、Zn、Rb含量较高,主要存在于益母草的叶和花中。蒋品等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野生益母草和人工种植品中Fe、Cu、Zn、Mn、Li等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发现,二者中的微量元素的含量差异不大。

5、阿魏酸

阿魏酸具有抗氧化、降血脂和血管调节等多种生理活性的成分。罗毅等从益母草中分离鉴定出阿魏酸。

6、环形多肽

主要有环形多肽益母草宁、环益母草多肽A、B和C,后两种互为异构体;研究显示,从益母草果实中分离得到的环九肽CycloleonuripeptidesE和Cycloleonuripep-tideF对大鼠动脉有中等强度的血管舒张作用。

7、其他

从益母草中分离得到的其他成分还有挥发油、脂肪酸、丙醇苷、环烯醚萜苷、胡萝卜苷、益母草酰胺及β-谷甾醇等。

二、药理研究

1、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益母草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SOD活性,提高心肌抗氧化能力,稳定心肌细胞膜,减少心肌酶的释放,减轻细胞内钙超负荷,从而阻止心肌细胞凋亡,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永凤等采用Iso致小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研究益母草碱及水苏碱治疗心肌缺血的作用,结果表明,益母草对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自由基的过氧反应有关。另有研究表明,益母草碱可对抗垂体后叶性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可浓度依赖性地拮抗去甲肾上腺素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的肥大反应;水苏碱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肥大,抑制活性氧含量增加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2、对肾脏的作用

晁志等采用生理盐水、益母草碱溶液、水苏碱溶液以25ml/100g的剂量给大鼠灌胃,结果表明,两种生物碱均能显著增加大鼠尿量,其作用在2h内均能达到高峰,尿液中的Na+及Cl的排出量增加,K+的排出量减少,故可作为作用和缓的保钾利尿药。蔡浙毅等实验研究证明,益母草可增加肾血流量、改善外髓层血液瘀滞状态、降低血液黏度,从而调整了肾内血流动力学,防治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作用。夏晓红等研究结果也显示,益母草对GM所致的大鼠急性肾功能衰竭(AFR)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3、降低血液黏度和抗血液凝固作用

益母草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降血黏的作用。黎就明等将高血黏症患者的血标本分成两份,分别加入生理盐水和益母草注射液,测定对照和试验血标本的高低切速下的全血黏度及比较加药前后血黏度的变化,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试验组血黏度有显著性差异,益母草具有可靠的降血黏的作用。袁忠治等将20只白兔随机分为益母草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作双侧膝内侧动脉切断后吻合术,制作微小血管血栓形成的动物模型,术后做扫描电镜观察和用药前后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表明,益母草注射液能减少红细胞、血小板、纤维素和白细胞在受伤的小血管内壁中聚集,使红细胞压积、全血比黏度低切部分、全血还原比黏度低切部分和黏度指数显著降低,具有预防和抑制微小血管血栓形成的作用。

4、血液流变学作用

丁伯平等用皮下注射大剂量肾上腺素加冰浴制作大鼠大鼠血瘀模型,静脉注射益母草,结果表明益母草通过降低全血黏度,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了大鼠的血瘀状态。微循环障碍是引起器官功能障碍直至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高分子右旋糖酐(Dextran500)在导致大鼠微循环障碍及血液流变性异常的同时,可引起大鼠肝、肾、肺等器官组织形态的损伤,可见红细胞瘀滞、血栓形成和坏死;研究表明,益母草注射液对Dextran500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大鼠的血液微循环及淋巴微循环障碍具有明显的干预作用;可减少心肌一氧化氮的合成与释放及提升Dextran500致DIC大鼠的平均动脉血压(MAP)。

5、免疫调节作用

徐庆乐等研究发现,益母草水煎剂各浓度组均可显著提高小鼠淋巴因子活化杀伤细胞(LAK)及自然杀伤细胞(NK)的活性,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徐杭民等研究证实,前益母草素对由刀豆素A(ConA)活化的T细胞有较强的促进增殖作用,能够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其作用是单独使用ConA的5~8倍。李发胜用卵清蛋白为抗原给小鼠注射后分别给予小鼠灌服低、中、高剂量的益母草多糖,结果表明益母草多糖可促使细胞分泌干扰素γ,进而通过干扰素发挥免疫增强作用。此外,益母草在体内可诱生白细胞介素2,提高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

6、抗炎、镇痛作用

王丽娟等以阿司匹林为对照,采用热板法和扭体法及急性炎症模型对益母草的镇痛抗炎作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60g/kg、90g/kg益母草水煎液及阿司匹林均能延长小鼠对热刺激疼痛反应潜伏期,小鼠在10、20min内扭体次数减少,并明显减轻二甲苯致的小鼠耳廓肿胀和角叉菜致大鼠足跖肿胀,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镇痛及抗炎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相近或稍弱,表明益母草具有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其镇痛作用可能与其抑制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有关,抗炎作用可能与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渗出、加速吸收有关。

7、对失血性休克的干预作用

益母草可明显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血液流变性、减轻血液及淋巴微循环障碍,同时降低重要器官肝、肾、心、肺的自由基损伤、一氧化氮合成与释放,从而对失血性休克发挥良好的干预作用。

8、对子宫的作用

益母草具有子宫兴奋作用,能使子宫收缩及张力明显增强,促使子宫恢复。李霞等研究表明,益母草碱能明显抑制药物流产后大鼠子宫出血,减少子宫出血量,缩短出血时间,减少宫内滞留物,加强子宫收缩和复旧,血清E2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其作用与血清E2水平的显著提高及子宫收缩活动的增强有关。此外,刘金海通过研究益母草对子宫微循环的影响,发现益母草有明显改善大鼠子宫韧带微循环作用,可对抗PGE2引起的大鼠子宫韧带微循环障碍。王永宏等用不同浓度益母草水提取液和LPS分别作用于体外培养的正常人子宫平滑肌细胞,测定细胞增殖状况及凋亡率,结果显示益母草组细胞活性(A值)均低于LPS模型组,而细胞凋亡率高于正常组和模型组,表明益母草具有抑制炎性增生的作用,可以改善子宫的炎症状况。益母草对子宫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赵丁等研究发现,益母草可对抗缩宫素诱发多种条件下子宫平滑肌的痉挛,发挥治疗痛经的临床功效。

9、降脂作用

董仁寿等用益母草注射液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结果:除了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外,血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也明显下降,说明益母草具有降血脂的作用,有利于减缓冠状动脉硬化过程,阻止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此外,钱海兵等研究发现,益母草碱10mg•kg-1、5mg•kg-1均能调节高脂血症大鼠的血脂代谢紊乱,使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降低,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各项异常指标,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

10、抗肿瘤作用

肿瘤的多药耐药一直是困扰临床的难题,直接导致肿瘤化疗的失败。胡耀昌等采用SRB法及中效方程式测定益母草提取物对药物敏感KB-3-1细胞及耐药性KB-V1细胞的多药耐药逆转率,用合并指数方程式分析与阿奇霉素合用的协同作用,该研究首次发现,益母草提取物可逆转KB-V1细胞多药耐药性,并且与阿奇霉素合用对多药耐药细胞及药物敏感细胞均表现出生长抑制协同作用,而且在多药耐药细胞上的协同作用更好。宋霏采用MTT法观察益母草水提物及醇提物对人子宫颈癌以及小鼠体内肉瘤的抑制作用,结果:108、180和300μg/mL的益母草水提取物及醇提取物对子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此外,水苏碱对小鼠乳腺癌也有抑制作用。

11、抗诱变作用

朱玉琢等研究益母草对小鼠遗传物质损伤的影响,发现其对醋酸铅诱导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和畸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邢沈阳等研究证实,益母草提取液2.0g•kg-1、4.0g•kg-1和8.0g•kg-1等剂量组对环磷酸胺(CP)所致的微核率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说明益母草对小鼠遗传物质具有保护作用,即具有抗诱变作用。

12、抗菌作用

益母草黄酮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随着黄酮液浓度的增加,细菌的生长速率常数呈线性降低,最佳用药浓度分别为1.743mg/ml、1.653mg/mL,益母草总黄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稍高于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

13、对脑中风的治疗作用

朱依谆等从益母草中提取得到的有效单体化合物-益母草碱(SCM-198),对治疗脑中风具有明显疗效,能明显减少脑缺血造成的大脑皮质的梗死面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降低脑细胞耗氧量,抑制线粒体氧化应激反应造成的细胞死亡,并激发三磷酸腺苷的活性,阻止细胞的进一步坏死、凋亡,以达到减少脑组织坏死的目的。

14、抗衰老作用

邓琳等研究表明,益母草可抑制中波紫外线照射后细胞因子TNF-α的分泌和减少细胞凋亡,从而对角质形成细胞具有光保护作用。此外,徐蓉等采取高剂量中波和长波紫外线短期联合照射的方法,建立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探讨益母草对紫外线所致皮肤光老化的防护作用,结果:各组小鼠皮肤组织中CAT、MDA、SOD、HyP、GSH-Px的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益母草对紫外线照射所致皮肤光老化的损害有保护和修复作用。

三、临床毒理研究

长期的应用实践表明益母草安全有效,历代本草均未见其“有毒”的记载,表明其毒性较低,正常范围内使用不会产生毒副作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使用剂量过大或长时间应用,也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四肢麻木、多汗、腰痛、血尿或流产、宫血、血压下降、甚至发生休克及全身皮肤发红、胸闷心慌、呼吸加快等急性过敏反应,所以临床应用应严格控制其剂量,尤其本品能直接兴奋子宫,可导致腰痛、流产等,孕妇应慎用。

四、结语

药学研究范文第3篇

学科是指专门的知识体系,学科建设是围绕着学科学术的发展与知识的创新所做的一些基础性工作。学科交叉应是指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研究专家伍德沃思,便开始使用跨学科一词,起初对跨学科的解读类似于“合作研究”[1]。即研究中需要具备不同知识背景的人的共同参与。1972年,在经合组织的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组织的跨学科研讨会中,将跨学科界定为,对2个或多个不同学科的整合———这种整合既是学科间互动的过程,包括从简单的学科认识交流到材料、概念群、方法论和认识论、学科话语的互通有无,乃至研究路径、科研组织方式和学科人才培养的整合[2]。学科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概念———知识体系与实体学科,知识体系是学科的灵魂,实体学科则包含学科队伍、学科平台等,具有承载学科知识体系、发展学科学术、创新学科知识、培养学科人才等功能。纵观人类各学科知识的创新和发展的过程,无一不是汲取了同时代相关领域新的知识和技术成果,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包容精神,有力地促进了本学科学术的发展和知识的创新。学科建设工作是为促进学科学术的发展和知识的创新,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是产生新知识的有效途径,正如学者所说,学科交叉融合有助于催生重大科学成就;学科交叉融合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和特征[3]。因此,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积极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对于学科学术发展、知识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2中医药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中医药学科是以中医药知识为主体的学科,中医药知识或理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是医学和哲学的融合,或者说是借助哲学为说理工具的医学,其理论具有显著的哲学特征,即比较宏观,在临床上对很多疾病都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其优点。但中医药理论相对抽象,思辨性较强,很难统一标准,具体操作难度较大。因此,很多学者提出中医药学科固有的理论正是阻碍中医药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必须使其理论现代化才能真正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但在实践当中,中医药理论如何现代化的问题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很多项目的研究也仅停留在中医药理论的现代阐释上,而这种阐释充其量只是以管窥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难反映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目前,学科建设在学科(知识体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为高校所共识,中医药学科在重点学科建设格局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从校级重点学科到地方或省级重点学科,再到部级重点学科,都有中医药学科的身影,重点学科建设已对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推动力。但在中医药学科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学科方向的局限、人才队伍的局限和基地平台的局限三个方面。(1)学科方向规定着学科的发展,方向过于局限将会限制学科的发展。而目前中医药学科的研究方向大多数都局限在本学科有限的领域之内,且并没有真正体现本学科的内涵。这种基于自身狭窄领域的研究视野很难实现学科学术发展的突破。(2)人才队伍也是目前制约中医药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近些年我们培养了大批的硕士和博士,很多中医药学科现在高学历者所占比重已经很大,但其专业知识相对单一,学科基本上仍是相同专业者的俱乐部。这种知识的结构的单一性也造就了学术研究思维的同一性。(3)基地平台的相似性问题很突出。中医药学科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相关学科的研究仪器和设备来开展自身学术的研究工作,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建设什么样的平台要从自身学科的性质出发,一定要遵从自身学科内涵的发展规律。兼收并蓄是任何学科发展的共有特点和规律,中医药在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也一定要遵从这种特点和规律。在中医药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方向的狭窄性、学科队伍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及学科基地平台的相似性等这些问题必须在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中才能真正解决。

3在学科建设中促进中医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平台,这三个根本任务为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1以方向凝练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学科方向既要保持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又要在不偏离其内涵的前提下不断调整其外延,这是学科学术不断发展、创新和保持学科活力的保证。而支撑学科方向的是具体的研究项目,学科方向规定着研究项目的范围,研究项目又促使学科方向不断凝练。学科研究项目的申报一般要符合国家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受国家或地方政策导向的影响。因此,学科方向的凝练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分工也愈来愈细,作为服务国家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项目,其研究内容也越来越广泛,涉及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往往不是单一的学科所能完全具备的。尤其对于中医药学科来说,其理论体系和现代医学相去甚远,而目前开展中医药研究工作基本离不开现代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相关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支持。这就使学科交叉成为学科开展项目研究和方向凝练的必经之路。胡瑞等通过对麻省理工学院的分析,发现跨学科研究组织是科研项目得以实施完成的重要载体,而灵活机动的跨学科组织是麻省理工学院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设有许多临时性的、以主要研究方向命名的跨学科研究组织,这些组织以研究任务为导向,依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集结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员,课题组随着研究任务的完成而解散[3]。目前该校大型的跨学科研究组织已超过60个[4]。这一通过研究项目进行学科交叉融合的措施是麻省理工学院高效率、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有力保障。这一举措也是国家多年来一直所大力倡导的,如973研究项目、协同创新项目等项目的立项研究工作,必须由多个学科组建成大团队联合攻关。以项目研究带动学科的交叉融合是很自然的一种方式。

3.2以队伍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人是学科建设中最活跃的因素,学科建设的一切活动是由人来具体实施的,因此,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学科的建设发展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学科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那些善于吸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学科往往走在科学的前列。中医药学科的发展更需要借助现代医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虽然中医药学科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但中医药知识理论的发展从来也都不排斥外来的学科,那种故步自封,以为单一的中医药学科知识可以独自存在于学科知识大洋中的想法是固执和危险的。而相当多的中医药学科队伍学缘结构不甚合理,近亲繁殖情况较为严重,知识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强,这在全国中医药院校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也是我国中医药学科学术水平长期以来难以有较大或实质性发展的原因之一。由于相当多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中医药学科学术队伍都是本校甚至本院系培养的,其知识的面和量、知识的结构和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对学科队伍创新能力的提高非常不利,这种现象亟待改变[5]。因此,中医药学科要根据需要在建设中善于吸纳不同知识结构和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当然这些人员要基于共同的志趣,为了共同的学术目标。这些知识背景不同的人员围绕着学科共同的研究方向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极有可能激发出创新的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科学术的创新,并产生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3.3以基地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学科基地是学科从事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载体,基地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科开展学术研究的层次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中医药学科要与时俱进,跟上现代科学的步伐,科学研究是其必经之路。而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趋势是任何一个单一的学科知识、方法和技术均不可能独立完成本学科的研究工作。学科在基地建设的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开展本学科学术研究工作需要,以本学科研究方法为主体,涉及相关学科的方法技术为辅助,实现在基地建设上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当然,每个学科的基地建设基础不同,有条件的可在完善自身基地的建设中实现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基础较弱的学科则应充分利用学校、院部或其他学科的基地、实验室、研究所或研究中心等,为我所用,在开展具体研究工作中实现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4结语

药学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药物研究;蛋白质组学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79-01

药物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基因组技术的发展对药物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如何加快药物发现和药物开发的速度,开发有效的药物仍然是药物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蛋白质组学作为基因组时代或后基因组时代的核心部分,可以通过直接比较正常体与病变体、给药前后蛋白质图谱的变化弄清疾病的发生发展,发现药物蛋白靶点及药物治疗的分子机制,从而使快速发现更有效的药物成为可能。

1蛋白质组学研究近况

1.1蛋白质组学相关概念:

蛋白质组这一概念是1995年由澳大利亚学者[1]最先提出来的,指的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一个基因组、一种细胞组织或一种生物体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对蛋白质组相关问题的研究称之为蛋白质组学,主要是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的

组成及其活动规律。

1.2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

经典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主要包括四大方面:(1)蛋白质的分离技术;(2)蛋白质鉴定技术;(3)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技术;(4)大量数据的分析技术。其中二维凝胶电泳和质谱技术是蛋白分离纯化鉴定的核心技术。近几年随着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新的研究技术和研究思路,如固相化pH梯度胶条、二维差异凝胶电泳、多维色质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蛋白质芯片系统,表面等离子共振、同位素亲和标记等技术的发展,不仅优化了普通二维电泳上样量和检测的极限,而且在自动化、特异性和重复性上都有所突破。

2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蛋白质组学的快速发展,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药物研究领域有着越来越多的应用,为高通量、特异性、快速的进行药物相关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1靶点的发现和确认:

药物靶点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结合位点,包括基因位点、受体、酶、离子通道、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筛选与确定新的药物作用靶点不仅为揭示药物的作用机理提供了重要信息,而且对新药的开发研制、建立筛选模型、发现先导化合物等也具有重要意义。Weingarten等用二维电泳和生物质谱联用技术,对调节性T细胞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寻找与其功能相关的蛋白靶点,以期找到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等免疫系统疾病的新药物靶点。Hu等对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的抗癌作用机制进行了蛋白质组学研究。他们对药物作用前后的卵巢癌细胞总蛋白进行了双向电泳以及质谱分析,发现热休克蛋白70在药物作用后表达上调,然后利用热休克蛋白抑制剂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进行了后续研究,他们进一步发现热休克蛋白70能够对法尼基转移酶导致的癌细胞凋亡起到保护作用,而热休克蛋白70的抑制可能成为卵巢癌治疗的新靶点[2]。

2.2耐药相关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在癌症、感染等疾病的治疗中,抗肿瘤、抗菌以及抗病毒等药物的耐药问题已经成为相关疾病难治疗、易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关于耐药机制的探讨已经成为了抗菌药物领域的研究热点。利用该技术,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多种与耐药相关的蛋白,如:磷酸丙糖异构酶、HSP27、Sorcin等可能与胃癌多药耐药相关;线粒体转录因子A、组蛋白H2B、组蛋白H4、核糖体蛋白L3等可能与结肠癌5-氟尿嘧啶耐药相关;Sigma调控因子RpoD和膜孔蛋白F可能与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相关等。这些蛋白的鉴定为深入研究药物耐药性产生机制提供了线索,而且对进一步筛选具有潜在价值的抗多重耐药的药物治疗靶点具有参考价值。

2.3临床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近年来,蛋白质组学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中。蛋白质组学技术高通量、大规模的优势在临床药物研究中得以充分发挥。例如:根据不同病理过程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筛选疾病特异性发生变化的蛋白质,把这些特异的与疾病相关的蛋白质作为生物标志物进行疾病筛查和分期、分型;根据不同治疗、用药阶段蛋白质表达发生变化的情况,筛选病程、药物作用相关的蛋白,利用这些蛋白标志物进行病程分析和用药时机的选择等;根据生物标志物在不同疾病中的变化,从而辨别疾病的性质和进程,对预后进行判断等。Eberini等研究了佐剂关节炎大鼠模型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前后血清蛋白质表达图谱的变化,发现不同的药物对血清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影响不同,而且血清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与炎症参数如关节肿胀等平行。此研究表明,通过研究用药前后蛋白质谱的变化可以判断药物的疗效,进而为临床选择用药及观察疗效提供有力依据。

3展望

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交叉形成复杂的网络系统,是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从先导化合物设计、靶点的寻找与确认,到药物疗效和毒性的评价,最终到临床个体化给药的实现,都是蛋白质组学发挥其技术的舞台。蛋白质组学技术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无疑将对药物研究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将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药学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西南民族地区;制药工程专业;天然药物化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104-02

制药工程是国家教育部对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进行调减时新设立的专业,是运用化学、生物技术、药学与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能,解决医药制造过程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制药工程专业不同于药学专业,后者偏重药学基础理论,而制药工程专业强调医药制造的工程过程,重点在“制”字,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化学化工基础,掌握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医药、农药、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部门从事生产、科技开发、工程设计、产品质量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2]。天然药物化学以有机化学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等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工科特点[3]。该课程涉及的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类型复杂,理化性质多样,结构鉴定相对困难,是制药工程专业中比较难学的一门主干课程。我国西南地区的天然药物在传统医药中极具民族特色、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如何将专业特色、课程特色与西南地域特色相结合,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突出制药工程背景下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特色,成为当务之急。

一、优化师资队伍,突出工程背景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为大多数医药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与多门课程均有紧密联系,包括有机化学、中药制药工艺学、制药设备与药厂设计、药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综合性和逻辑性均较高。然而,目前本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由一位教师负责全部内容的讲解,但由于制药工程专业起步较晚,主讲教师的专业背景大多偏重于理科,缺少拥有中药制药企业项目实践经验的教师,因此存在中药、天然药物研发所用设备讲解不到位和制药工艺设计能力不足等问题。优化师资队伍,对天然药物化学这门课程,甚至整个制药工程专业,显得尤为重要。我校于2008年在化学化工学院(今化学与药学学院)新建制药工程本科专业,由于起步较晚,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许多不足。近几年,学院大力引进药学方面的人才,总体而言,同样偏重理科背景,但与一般医药院校相比,学院的工科背景相对较为深厚。因此,可以根据各教师的专业学术背景,以天然药物化学专业教师为主导,制药设备与工艺设计、现代仪器分析、药理学等专业的教师为辅,重新组合教师队伍。不同专业教师之间,随时交流协调,利于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二、结合专业、课程和地域特色,确立教学目标

开设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专业,有药学、中药学、制药工程等,专业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也应有所偏重,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略取舍,合理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对制药工程专业而言,天然药物化学的学习目标在于介绍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探讨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精制及检识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另外,应结合制药工程背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西南各省拥有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比如,广西中草药物种达4600多种,是壮、瑶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民族药资源十分丰富,省内天然药物企业亦占药企的绝大多数。因此,在介绍主要类型化学成分时,应结合地方道地药材和龙头药企,加深学生记忆,培养学习兴趣,服务于地方经济。

三、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反映学科内在联系

1.天然药物化学与波谱解析教学的整合与优化。随着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飞速发展,对未知或已知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的手段日趋丰富,波谱学手段成为结构鉴定和分析的主要方法,在有机化学和药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制药工程系的课程体系中,这两门课的结合非常紧密。波谱解析由紫外(UV)、红外(IR)、核磁共振(NMR)、质谱(MS)等组成,相对抽象难懂,而天然来源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不同类型化合物的波谱特征区别较大,导致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成为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因此,有必要将波谱解析内容融进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拓展波谱解析课程学习的应用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天然药物化学的过程中,加强对波谱解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4]。2.结合当地民族药的特点,有特征地选择实例,丰富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内容。广西有壮、瑶等12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全国壮族总人口为1800多万,90%以上聚居在广西;瑶族总人口约260万,60%以上聚居在广西。而且,广西拥有极具特色的壮、瑶等少数民族医药资源,蕴藏许多行之有效的独特诊疗技术和方法[5]。据《广西民族药简编》记载,广西少数民族常用的中草药资源有1021种,其中壮族应用的中草药资源约有700种。近几年,广西重视发展民族医药产业,先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桂政发〔2011〕60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桂政发〔2011〕61号),医药制造业已被列入广西“十二五”重点发展的千亿元产业。运用天然药物化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药效实验,对临床上疗效确切的广西民族药复方、组方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阐释药效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质量标准,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生物酶解提取技术等,提高壮、瑶药制品质量,把广西来源的壮、瑶药真正推向世界市场。在教学内容中,特征性地引入壮、瑶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实例,丰富教学内容,培养适用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药学人才。3.充分结合专业实践环节。制药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具备扎实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具备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条件建设上,我院拥有的制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是由天然药物中试提取、现代药物制剂工程和药物分析3个实验室组成的制药工程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占地面积约500m2,拥有WDT100型多功能提取浓缩机组、超临界流体萃取等天然药物化学相关设备,开展板蓝根有效成分的提取等天然药物实验。同时,我院与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桂林益佰漓江制药有限公司等知名天然药物企业联合建立制药工程专业实习基地。所以,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都有条件满足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在天然药物化学方向的专业实践要求,能够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4.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应用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理论技术来自于该学科科研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要想教好本门课,光靠教材所涉及的知识显然不够,必须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通过科研实践积累的经验,丰富和完善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内容。广西师范大学拥有“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布鲁克500MHz超导核磁共振仪、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仪、高速逆流色谱仪、赛默飞液质联用仪等相关高精设备。近几年,承担十余项省级以上与广西民族药相关的科研课题,带领正在学习、将要学习或者已经学习完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本科生去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室参观实习,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杯”科研能力培训,取得丰硕成果。总之,制药工程专业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一定要突出专业工程背景,优化师资队伍,不同方向的教师之间随时交流协调。同时,利用西南特别是广西天然药物在我国传统医药中的民族特色和区位优势,有特征地选择实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适合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制药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元英进,尤启冬,于奕峰,等.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6,(1):12.

[2]刘红梅,荣杰,于奕峰.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状况调查[J].化工高等教育,2004,(2):59.

[3]吴立军.天然药物化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史大华,刘玮炜,宋晓凯,等.制药工程专业波谱解析和天然药物化学合并教学的探讨[J].甘肃科技,2011,(2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