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营销思想论文

营销思想论文

营销思想论文

营销思想论文范文第1篇

战术应当支配战略,即企业的广告宣传等沟通战术应当支配营销战略。大多数市场营销人员的观念正好相反,普遍接受的理论是企业的总体战略必须首先确立,然后才是选择相应战术。

经理们醉心于“我们打算做什么”而不能自拔。把为公司今后五年十年规划发展蓝图视为头等要事。然而,当人们过分强调战略,执迷于今后几年的打算时,他们至少犯了如下两个主要错误中的一个:①拒不承认失败;②不主动利用意外的成功机会。它们都是自上而下思维的恶果。

回顾50年代,通用电气公司作出进入主计算机市场的决定,经过14年的努力,耗资4亿美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那些战术上的小调整导致了资源上的巨大浪费。

如果通用电气公司另辟蹊径,不去追随IBM、通用电子计算机、伯勒斯、NCR、RCA、控制数据、汉尼威尔以及其它主机制造商,而是走自己的路,将又如何呢?

通用电气公司当时有两种选择,往高处它可以发展超大型计算机,往低处它可以发展个人计算机。不错,在当时无论是超大型计算机还是个人计算机都没有市场,但正因为如此,无论何种战术都可能会使通用电气公司成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机市场的先驱。能否赚钱则另当别论,这取决于未来事态的发展。(正如后来所发生的那样,至少有两家公司在两个方向上各自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克雷(cray)在超大计算机市场上的成功和苹果在个人计算机市场的成功。)

市场营销也不例外,唯一有效的战术是寻找途径率先进入某种潜在的市场,但对于先行者而言,可能并不存在他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的现实市场,他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建立市场。

拒不承认失败往往伴随着不主动利润意外的成功机会。通用电器公司在计算机领域的唯一进展是率先创立了“分时”的概念。这一成功应当促使该公司把计算机业务的资源集中在分时类产品方面,但这一观念不符合通用电器公司通过销售各类计算机成为另一个IBM的战略意图,因此这一机会被错过了。

在经营中,人们倾向于看到他们所愿意看到的,而对那些无助于实现其战略意图的成功机会则宁愿视而不见,这正是自上而下思维的危险所在。

当你换一个方向思考问题时,你有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重大发现。

维克斯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治疗伤风感冒的新药,不幸的是这种药会使人昏昏欲睡,假如你想继续工作或要开车,这种药可能会帮倒忙。然而他们并没有将这一成果一笔勾销,而是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既然该产品能使人入睡,那么为什么不把它作为一种夜间使用的感冒药呢?“第一种夜间使用的感冒药”无疑会成为一句最为有效的广告词。

正如预想的那样,“奈奎尔”(NyQuil)成为维克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新产品,现在“奈奎尔”在感冒药品中销量位居第一。

这无疑是战术(夜间使用的感冒药)支配战略(推出一种名叫“奈奎尔”的感冒新药)的成功范例之一。

1.何谓战术

战术即创意,寻求战术即寻求创意。

这种说法听起来有点似是而非,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样的创意?怎样寻找?为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建议使用下述的特别定义:战术是一种竞争的心理上的进攻角度。

战术必须具有竞争优势,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拥有一种更好的产品或服务,但必须有某种独到之处:或体积小,或重量轻,或价廉物美,或质优价高,或有不同的分销系统。更进一步地说,战术必须在整个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而不仅仅是在某一两种产品或服务上具有竞争力。

例如,大众汽车公司的50年代末决定首家推出小型汽车,取名“甲虫”。这的确是一个非凡的极具竞争力的战术,因为在当时通用汽车公司等只是一味生产又大又笨的镀铬轿车。“甲虫”的行情因此而节节看涨。

当然,大众“甲虫”并不是市场上最早的小型车,但它是占据了人们心目中“小”位置的第一种汽车。在其他汽车商大谈其汽车具有“宽敞的空间”时,“甲虫”以其体积小而独树一帜。

因战术不当而导致失败的也不乏其例。60年代西格拉姆设想推出一种与颇受人们喜爱的“吉姆·宾”和“老爷爷”抗争的新的波旁威士忌。结果,由于“本奇马克”波旁威士忌不具独特的竞争优势而无人问津。

其次,战术必须具有心理上的竞争优势。换言之,战斗由于发生在潜在顾客的心目中,因此,那些没有在顾客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竞争者往往被忽视。与此相反,有些竞争者十分注重在顾客心目中占有较重份量,尽管这种份量与事实不尽相符。战术选择中所应考虑的正是这种心理份量而不是实际情况怎样。

总之,竞争性心理攻击点是指在人们心目中保持一种能使企业的市场营销计划得以有效实施的进攻位置,这一位置之于企业营销恰如支点之于杠杆。

但是,仅有战术是不够的,为了保证企业经营的成功;必须把战术演变成战略。如果战术是钉子,战略则是锤子,两者必须兼有方能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2.何谓战略

战略不是一种目标。战略好比人生,目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旅途本身。自上而下思维者是目标导向的,他们首先确定想要达到的目标,然后再使出浑身解数达到目标。

然而大多数目标并非一蹴而就,不少洽谈是要落空的。市场营销如同政治一样,是一门可能性的艺术。

当罗杰·史密斯在1981年执掌通用汽车公司(GM)时,他预言GM在三大国内汽车市场中所占份额最终将由1980年的66%上升到70%。为实现这一目标,GM开始进行一项500亿美元的现代化项目。然而,时至今日,通用汽车在三大国内市场所占比重为58%并在继续下降。GM的北美汽车部每年的赤字额高达数亿美元。史密斯的目标这所以落空是因为没有建立在正确的战术基础上。

按照我们的定义,战略不是一种目标,它是一种具有一致性的市场营销方向。

战略具有一致性的含义是指它提炼工业已选定的战术。大众依靠小型车获得了战术上的巨大成功,然而却没有把这一创意提高到一致性战略高度,因而在进入美国市场时没有继续实施“小型车”战术,代之以体积大、速度快、价格昂贵的大众汽车,其所用战术早已被其他汽车商抢先运用。这反为日本人运用“小型车”战术铺平了道路。

其次,战略贯穿于企业一切市场营销活动。产品、订价、分销、广告——所有这些构成市场营销组合的活动都必须集中体现战术的运用。

(设想战术是某种特殊波长的光线,而战略则是调谐这一光波的激光器。必须兼有两者才能穿进未来顾客的头脑中)。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战略是贯穿企业经营始终的营销方向,一旦建立,不可轻易改变。

战略的目的在于动员企业资源在战术上先声夺人。把企业的全部资源纳入统一的战略轨道,有助于企业战术的效能在不受既定目标约束的情况下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商场如战场,捷足者先登,最安全的战略是战术的抢先运用,懈怠者只有坐失良机。

3.战术与战略的对比

战术是一种单一的主意或谋略,而战略则包含很多因素,但焦点在战术上。

战术往往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计谋,而战略则很可能平淡无奇。

战术独立于时间且相对恒定,战略则延续一段时间。降价出售是美国大多数商店间或运用的一种战术,而折扣商店则每天降价出售一次,它是把降价出售作为一种战略。

战术相对于产品、劳务或企业具有外在性,它甚至可以不是企业自己制定的,而战略是内在的,通常需要进行大量的内部组织工作。

战术是沟通导向的,战略则是产品、服务或企业导向的。

逆向营销的原理很简单:从特殊到一般,从短期到长期。

切记逆向营销的唯一性内涵,即寻找一个行之有效的战术并把它演变成战略,仅仅是一个战术,而不是二个、三个或四个。

4.一种战略与多个战术

大多数经理在观念上总是把一种战略和多种战术联系在一起,即他们寻找的是一种可以表现为许多个不同的战术的战略。传统的市场营销也强调运用大量的战术拓展不同的市场,公司战略因而也越来越普遍地包涵着很多的战术。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当约翰·M·斯达福德成为皮尔斯伯里(Pillsbury)的总经理时,他的第一个举措便是成立一个委员会就公司的“任务与价值”写出一份冗长的报告。看来他在管理上也笃信摩西的方法——先上山取得真经,然后下山来恪守十戒。不幸的是这个方法并不奏效,经理们在汉堡王和皮尔斯伯里的其它一些餐馆经营中并未能有效地执行公司的任务,而斯达福德本人也因没有信守“汝须取得令人满意的利润率”的戒律而被解聘。

大多数将领,无论是在军事战还是在营销战中,都不喜欢把注意力放在战术上,这令他们感到索然无味。他们喜欢高高在上,泛泛而谈,坐在“金字塔”顶层筹划公司的“任务与价值”。

当一个人在实业界成为“主教”后,他便对当“教皇”产生一种不可遏制的冲动。而一旦他到达权力顶层,他就喜欢“自由”,自由地摆脱琐屑的战术细节,自由地投身于市场营销能给人以兴趣和满足的一面——公司重大战略的发展。

5.战术是战斗胜败的决定因素

然而营销战的胜败与否是在战术层次而不是战略层次上决定的。越战是在越南失败的,而不是在华盛顿。在营销战中,人们应当开始认清是战术决定经营的成败与否。

战术可以相当简单,多明诺(Domino’s)的汤姆·莫纳汉采用的战术仅仅是把力量集中在比萨饼的送货上门上。尽管这远非什么浩大的激动人心的壮举,但却是独一无二、不同凡响的,因为没有第二家连锁店这么做。请留意多明诺只运用了一种而不是一揽子战术,即一切紧紧围绕送货上门,而不是送货上门加顾客带走食品、加餐厅服务、加汉堡包、加热狗等等的大杂烩。

多明诺成为饮食业巨子的关键在于送货上门战术所具有的战略内涵,通过建立遍布全国的比萨饼独家送货上门连锁小组网络,多明诺和以最早实现“30分钟内比萨饼送货上门,保您满意”的服务宗旨。

6.寻找符合战略的战术

习惯于自上而下思维的人常常花费数小时筛选可能的战术,他们有时会把某种自下而上的工作程序误认为是逆向营销,事实上他们寻找的只是符合既定战略的战术。

“送货上门连锁店,不符合我们的战略”,比萨哈特当时很可能做出如是反应,“我们经营的是餐厅业务。”结果,莫纳汉一举发财,而比萨哈特却坐失良机。

经理们在商场的角逐中总希望找到有效的战术,但对顺向思维者,由于他们事先已打算好做什么,他们寻找的只是做的方法,这种思路的弊病是十分明显的。

7.逆向营销所强调的变化

逆向营销强调的是企业内部的变化。没有产品、服务、价格和分销渠道任何一方面的变化,所谓战略只是一纸空文。

传统的自上而下营销强调的是环境的变化,常见的说法这一是“为完成市场占有率提高10%的目标,我们必须增强顾客对我们的产品的品牌偏好。”换言之,企业自身不改变,却试图改变市场,这正是自上而下思维的最大弊端。

纳粹陆军元师欧文·隆美尔曾经说过:“如果战略不能被在战术上得以贯彻,再好的战略也没有用。”不幸的是,隆美尔是在为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自上而下思维者效力。隆美尔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在营销战中要安全得多,与公司战略相左最多只会付出工作上的代价。

8.战略的目的

在市场营销中,最无意义的做法之一是围绕着一张会议桌评估战略

战略无所谓好坏之分,只有战术上有效的战略和战术上无效的战略之分,从这个意义上说,究竟什么是战略的目的呢?

战略的目的是防止竞争对本企业战术的损害。

单独的多明诺送货上门小组可能极易被市场领导者比萨哈特挤垮,但是依靠“发展成遍布全国的送货上门连锁店”战略,多明诺成功地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战术是产生实绩的谋略,战略则是产生最大,战术压力的企业内在机制。

在法国战场上,德国人的战术是利用英国远征军以北和法国军队以南的“缝隙”,战略是保证其装甲师兵团穿越阿登的攻势成功。

战术支配战略,然后战略推动战术。任何厚此薄彼的说法都是对逆向营销本质的曲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才是市场营销成败的决定性方面。

飞机设计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引擎抑或机翼?都不是,两者之间的关系才是决定你所设计的飞机能否离开跑道的关键。

战术是直接对经营产生影响的创意,而战略则为战术增添双翼,从而使企业经营展翅翱翔。

9.自上而下营销与逆向营销的对比

那种自上而下进行筹划的经理是在迫使事情发生,而那种逆向进行筹划的经理是在寻找可资利用的事情。

自上而下营销的经理追随现有的市场,而逆向营销的经理总是在寻觅新的机会。

营销思想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献 新营销模式 传播 执政体系 大众化

在生活品质日益提升的新时代,人们不仅奋力筑造自己的物质世界,也在悉心修缮自己的精神家园。因此,通过阅读文献来满足自我提升和日常闲暇的需要成为当代人必不可少的生活元素。工业技术和文化生产的进步及现代营销的发展,为人们阅读文献提供了日益丰富发达有效的物质载体、流通机制和传播功能,对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产生了积极效用。然而,这一繁茂的文化大观园也见证了“鲜花”与“杂草”并存的事实,对此,如何净化阅读空间,提升文献品质,满足真实需要,主导核心价值从而促进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这表明了党对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主导社会意识形态和促进社会大众思想启蒙的强烈意识和价值取向。因此,创新马克思主义文献的营销模式,构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流通机制和传播功能,是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文献的内涵与功能

从本质属性和核心价值的维度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学说,是关于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从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的维度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经后继人所传承和发展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所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维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即外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本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西优秀思想文化及其融合的智慧结晶。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灵魂,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导意识形态。因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蕴含着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引领社会核心价值和促进大众思想启蒙的重要功能和现实价值。

根据传播学的一般原理,任何思想文化的传承、传播、交流都须以一定的物质形式和语言符号为载体,而在众多的传播载体中,文献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理论继承与创新、思想传播与交流的重要物质载体和文本基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也是在特殊的文献载体基础上实现传播功能和社会影响的,这种特殊的文献载体就是马克思主义文献。“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资源包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论文、手稿、书信等以及研究上述文献的各种载体文献信息资源。”从内涵上看,马克思主义文献是记录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物质文本和信息载体。从外延上看,马克思主义文献除了经典作家的所有文本及对其的研究成果之外,还应包括其他旨在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和共产党的各类文献,包括党史文献、社会主义研究文献、思想政治教育文献、理论研究报刊杂志、国家机关会议文献及相关电子文化资源等。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文献是执政体系与科研院所从事精神生产所创造的特殊产品,是文献工作者和出版单位的直接劳动成果,以一定的经济资源为基础来实现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转化为影响社会进程的现实功能,这种现实功能主要包括学术研究功能和社会传播功能。“任何社会对传播机构的控制都出自社会本身,代表着其信仰与价值观”,是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文献“多出成果”和“多出效果”,即推出更多更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文献和实现广泛积极的政治宣传与思想引领。

二、马克思主义文献的传统营销模式

根据现代营销学理论,营销是一个组织通过满足人的需要而完成经营目标的过程。营销的理念、目标、主体、组织及实现机制构成营销过程的基本要素。

从当前的营销模式来看,马克思主义文献营销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成果市场化和成果社会化。简言之,当前的马克思主义文献营销模式即传统营销模式是一种文献商品化和消费者(读者)有偿使用的收费性经济运作模式。不可否认,实施马克思主义文献营销固然符合经济学的原则和市场机制的要求,但是,马克思主义文献不同于一般的产品,将其纳入商品范畴、实行收费模式纵使不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尽人意的。众所周知,商品价格本身就是对商品使用的一种限制,换句话说,如果取消商品价格即商品免费将最大限度地减少需求者的经济成本从而最大程度地使用该产品,在价格横行的时代“免费”是极富吸引力的东西。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文献由于价格对需求的抑制作用值得注意。对此,以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为例,第一卷定价43元,第二卷36元,第三卷44元,第四卷45元,整套共计168元,若在京东商城、当当网等大型网店7.5折购买也需126元。此外,再以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为例,第1卷上下册定价为119元,第2卷上下册为150元,整套共计269元,网购7.1折为191元。可见,这对于一般的在读大学生研究生尤其是广大工薪阶层群众特意支出这笔经济费用购买并非易事,纵使价格真实反映文献价值,却抑制了读者的文献需求,况且“哲学书籍逻辑性强、深奥难懂的特点已在读者群体中形成共识,这决定了哲学书籍营销特定的目标群体较为狭窄和有限,是一个‘小众的市场’而非大众群体”。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武器,如此一来似乎把马克思主义文献及马克思主义这种文化形态变成了一种属于上流社会的需求。

可见,马克思主义文献实行收费营销实为不合理,若将其提升为一种公共物品或社会福利则更为合理,毕竟马克思主义文献本身就代表执政体系的根本利益,更应将其视为一种政治产品和公共物品。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文献传统营销模式的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文献社会化和大众化,是巩固执政地位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三、马克思主义文献的“新营销模式”

“在大众文化时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进入到大众文化场域的过程,多样化的社会思想观念在这个场域中展示和产生影响,大众仿佛置于‘思想超市’,选择的空间大大拓展。如何使大众认同、接受、喜欢、‘购买’和使用,那就看如何搞好营销了。”当然,这里的营销,已不是单纯经济学意义的营销,而是政治学与社会学意义的文化营销,是向人民大众传播特定价值观和满足文化发展需要的特殊营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要求亟待马克思主义文献“新营销模式”的出场。

马克思主义文献的“新营销模式”,其“新”在于新的营销理念、定价方式和产品策略,超越了以获取经济收益为目的的产品流通机制的传统营销模式,是以限制性免费政策和政府财政支持政策为核心的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以实现政治利益和社会效益的新模式。新旧营销模式之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以经济利益为直接目标,服务于企业发展的需要,遵循资本增值的逻辑;后者以政治利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服务于执政党和人民群众发展的需要,遵循社会进步的逻辑。在马克思主义文献的“新营销模式”中,领导组织是执政体系和科研院所,生产主体是文献工作者和出版单位,消费对象是全体人民大众,经营目标是促进学术研究和社会传播以“多出成果”和“多出效果”,实现机制是限制性免费政策和政府财政支持政策。

具体来说,“新营销模式”的措施包括:建立马克思主义文献免费清单;实施限制性免费政策即任何列入这一销售清单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实行首册(套)免费、第二册(套)起半价折扣的销售方式;同时为了防止文献资源浪费和从事除学习和研究以外的不正当用途,须规定每人凭个人身份证到销售点免费领取马克思主义文献一份(如马恩选集全套四卷),若有额外需要个人须自费半价购买,以保障文献得以合理使用;在免费政策下依然可以保留文献的定价,但这只是作为文献价值(凝结的精神生产劳动)的价格表现。

营销思想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整合营销 营销思想 消费者导向

一、整合营销理论的产生背景

整合营销理论是由整合营销传播演进而来的,整合营销传播最早是由美国的舒尔茨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舒尔茨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业务战略过程,它是指制定、优化、执行并评价协调的、可测度的、有说服力的品牌传播计划。此理论一提出,立即引起了营销传播界和企业界的很大反响。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实际强调以消费者为核心,重组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地、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实现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传播形象,传递一致的产品信息,实现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迅速树立产品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建立长期关系,更有效地达到广告传播和产品销售目标。整合营销传播从根本上讲属于传播理论,关注的主要是传播什么样的信息,以何种渠道传播,传播给什么样的人。很多从事整合营销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者发现, IMC过于强调整合企业的传播活动,而没有彻底地对企业所控制的资源进行整合,这是很难达到营销目标的。

二、整合营销的具体涵义

1.整合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思想和理念,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合营销的思想就是企业把这些活动设计成一个整体,集中企业的一切资源,以营销为出发点,营销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共同协作,紧密配合,使企业资源配置优化。在此基础上再与产品价值链上其他相关企业良好合作,注重市场反映,不断调整营销目标最终实现企业的财富价值最大化目标。

2.整合营销的核心思想是以消费者导向为营销目标

舒尔茨提出的5R思想被称为整合营销的核心思想,实际上这个思想的理念就是围绕消费者的需求,消费反映,考虑消费者长期价值,引导消费者培养消费忠诚。消费者是商品的最终使用者,他们的选择决定了营销的方向。企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得到消费者的支持,企业进行内外整合,目的是要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也在服务消费者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从而达到双赢的结果。所以企业应以消费者导向为自己的营销方向。

3.整合营销也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整合营销必须使各种营销工具和手段系统结合,企业所有部门共同协作,及时获得市场与消费者反映,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渠道。因此整合营销对企业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贯彻整合营销理念,企业势必采取与整合营销相适应的有效管理模式,来减少交易费用,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整合营销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外经济交流越来越多,国内大多数企业开始注重营销,企业的整体营销水平较之以前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差距明显,远远不能够满足入世后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

传统营销策略的失灵迫使企业寻求更为合适的营销理念。整合营销能加快市场反应速度,整合企业的内外资源,满足顾客需求,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顾客价值。随着整合营销理论传入我国,一些企业认识到了实施整合营销的必要性,开始尝试和探索整合营销的实践运用。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蒙牛集团与湖南卫视“超女”节目实施整合营销,实现了营销工具的完美整合。蒙牛的超女案例的成功让我们看到整合营销的巨大潜力,为其他企业开展整合营销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蒙牛的整合营销虽然成功,但主要是营销工具、流程的整合,企业与外部资源的整合,这也反映了我国的整合营销还处于初级层面。我国企业目前整合营销的主要方面还集中在营销工具的整合与营销流程的整合,对于内部结构间的整合与产品价值链上其他企业的整合则涉及较少,而且很多企业所谓的整合营销实际上也只是整合营销传播的整合,而整合营销传播只是整合营销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难以达到整合营销的最佳效果。

四、我国企业实施整合营销的策略

1.倡导结合整合营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实践与创新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

要想推进整合营销,首先要从思想上来认识整合营销的理念。整合营销的核心是顾客导向,因此企业要以“顾客导向”为基点,促使整合营销观念深入于每个部门、每个员工的工作中。每个员工与公司总体目标一致,在日常工作中以顾客为中心、重视客户利益、关注客户个性需求、满足顾客的合理需求,从而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企业文化。

2.建立与整合营销相适应的组织结构

整合营销将整个规划的重点置于消费者及潜在消费者的身上,而不是放在企业的目标营业额或目标利润上,这必然与传统营销下的组织结构不适应。传统营销下的企业按照职能划分为不同的部门,部门的划分提高了专项技能的效率,但也增加了合作的难度,各部门往往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了整体协同效应。整合营销的实施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协同效应,达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企业效益的最优化。企业机构的设置不应再以职能来划分,而是按照价值链重新分配,职能部门以辅助价值链部门为原则,重新构造企业的组织机构,实现整体协同效应,增大企业整合营销的效果。

3.人力资源的整合

整合营销是企业资源的整合,也是企业各职能的整合,最终是人员的职责、权利、义务的整合。整合营销具体实施需要管理层和其他员工的共同执行,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企业首先需要有一个对整合营销深刻认识的领导团队,才能策划成功的整合营销。而整合营销的具体实施必须依靠管理者和其他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因此需要整合每个员工的工作范围、权力、责任。整合营销要求员工主动寻求增加顾客价值的活动,适应市场,创造市场,最后达到企业与顾客价值同增的目标。

五、结论

整合营销理论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营销思维模式变革的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充其内涵与外延。我国企业要寻求发展,就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入整合营销理念,合理进行整合营销,达到企业长期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营销思想论文范文第4篇

郑文斌博士:

首先,我个人认为科特勒在中国并没有被神化。为什么这样呢?因神化这个词跟迷信某人或某个观点的权威有关。然而在中国营销界,人们对待科特勒并没有崇拜至迷信的程度。我个人一直比较反对对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实”进行夸大,尤其是当我们是在做学术研究的时候。学术是很需要认真客观和实事求是的,要是经常为了自己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的私人利益而夸大或缩小“事实”,一是人们很难去相信他说的话,二是这样的研究态度和研究动机也决定了他不可能在学术上取得什么成就。

但是话说回来,为什么营销界仍然会有一小部分人认为科特勒在中国已经被神化了呢?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有人人为地创造了科特勒被神化这一假象。这一假象的产生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来源。

其一,跟中国营销人营销自己的策略有关。许多中国营销人,尤其是某些营销咨询人为宣传自己个人或公司的需要,采用的是打倒权威、抬高自己,以吸引眼球和树立地位的策略。在营销方面,什么人才是真正的大师和学术权威?那就只有科特勒先生他老人家一人了。因此打倒科兄也就成了某些想崛起的营销人的首要任务。此其一也。所谓的科特勒神化,其实是部分本土营销人为了把自己造成一尊营销新神而人为地硬树立起来的营销旧神。在一般中国营销人当中,并不真的存在着这种一种神化。

其二,跟中国营销人不想再做学生了有关。中国经过二十年的市场营销实践,取得了不少营销实战经验和体悟,其中一部分对理论有兴趣而且具备理论整合能力的实战营销人士,纷纷总结中国市场上独特的市场营销经验,形成了一些局部甚至少量整体上的亮点,这已经成为事实。那么,这一小部分已经成长起来的中国本土营销人要独立,要自创门派,要成人,要脱去学生这顶帽子,他们会怎么办?他们要造反,徒弟要造反,能造谁的反?只能造师傅的反,那么,中国营销人共同的最主要的师傅又是谁?就是他科特勒老兄了。

事实上,中国营销界近二十年来至今仍然处于十分饥渴的学习阶段,而科氏则是西方现代营销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其理论成就借助于其经典教科书在全球包括中国广泛流传,中国人在大学和MBA学的也都是他老人家的营销理论。中国营销人包括我自己熟悉的营销学权威也主要就是他老人家和定位理论的倡导者特劳特与里斯先生加上提出整合营销理论的舒尔兹先生。特劳特只是在定位理论上有创见,但定位只是营销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构成不了真正的全方位的大师风范。整合营销实际的关注点主要还是在如何做好整合营销传播上,此理论虽然十分重要,但也构成不了完整的市场营销管理理论。这样说吧,在全球市场营销领域,真正能够称得上大师的人物,在我看来,就只有科氏一人,其他人只能算是优秀营销专家。日益成熟的中国营销人士要造反,科特勒当然又是首选目标。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中国大批营销人在检讨科特勒的营销理论的同时,也开始在检讨特劳特的理论和以奥美为代表的国际4A公司的市场营销理论。这是中国营销人成长的表现,也是中国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在西方,市场营销理论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科特勒自己,也在不停修正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显然,营销理论作为一门应用性的活的科学,它不会是个死东西,而是活的,它的发展必然会跟上并促进实践的改变。

基于这样一种观点,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将中国本土营销理论的提出和进步,视作整个世界营销理论发展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总之,中国人提出并修正以往的一些营销理论,一是没有什么样大惊小怪的,二更不是代表中国人否定了以往的理论成果,科特勒等人的理论就完全没用了,这种一味打倒别人树立自己的风气、倾向我们必须警惕、防止。

目前,世界上及中国的所有企业都仍然在用着科特勒理论,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主要原因是因为科特勒理论的特点所决定的。科特勒营销理论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科特勒理论是营销理论中的一般营销理论,是营销理论中的通用理论,它讲的是所有营销活动在正常情况下应该遵循的一般市场营销原则。既然是基本的普遍的市场营销理论和原则,那只要你在做市场营销活动你就多多少少自觉、不自觉地在用。另外,人们还经常忘记了,市场营销活动其实含有大量的管理成分。因此我本人谈市场营销时,总是强调完整的市场营销,不仅仅是4P、4R,而是对整个市场营销活动的管理过程,完整的市场营销理论,必须是市场营销管理理论才对。而营销管理这个部分,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如方法和流程是共性的,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上集大成,企业不用的话能够进行正常的市场营销活动吗?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我个人一直认为,对于中国及其他各国的营销实践来说,不是科特勒理论不行了,而是科特勒理论不够了。我们所要做的工作不是给我们尊敬的世界唯一的营销大师泼污水,而继承他老人家的光辉成就,发展其理论空间,深挖其理论不足之处,然后设法补足其缺陷部分。我在2003年提出超限营销理论时就坚持这个观点,理论研究工作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偏私,否则不可能取得什么真正的理论成就。

二、您认为科特勒市场营销理论在指导中国市场营销实践方面存在哪些不足?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原因是什么?

郑文斌博士:

我个人认为(我总是强调这一点),科特勒先生的营销理论在一般、整体的运用上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科特勒理论在中国市场及其他国家市场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其共性营销理论在中国及其他各国具体市场中如何个性化的问题,和在具体某个企业的具体市场营销实践中如何实际操作的问题。

完全可以肯定地说,科特勒理论在这两个重要而关键的、直接影响到企业具体营销效果的问题上存在一些较大而且明显不足之处。我想,这可能也是一个通用营销理论所难以一一穷尽和难免有些不完善的策略层面的不足。十分不幸的是,真正影响甚至决定企业营销成败的却是这些大原则、大原理、大系统之下的实操营销策略层面的东西。

应该说,定位理论和整合营销策略的出现,已经是对科特勒理论所未能充分关注和给企业提供明确指引的重要营销关键点提出了新的补充。但定位理论和整合营销策略的加入,也仍然未能解决科特勒理论的所有不足。具体说,我个人认为科特勒先生的营经典销理论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缺陷或不足:

A、 科特勒营销理论与当代市场营销所紧迫需要的市场策略创新相比,更多地是一种市场营销管理系统—系统是无所不包的和大而全的,但对具体市场营销策略却缺乏更深入的研究,不能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实操性很强的实战指引。如市场调研,定位,广告,价格,渠道,终端,生产,物流,促销,品牌,等等环节,甚至连广告中的创意,都已经形成一门实操性很强的策略、方法、技巧性学科,作为大一统的全科市场营销理论,科特勒理论未免显得过于粗放了些。这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要由市场营销的具体分支学科来一一对应地解决,二是作为通用市场营销理论,必须敏感并适应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的发展变化,更多地切入新的核心分支领域,快速总结并整合各分支学科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的通用理论。

B、 科特勒市场营销思想的实质是:寄希望于一个企业能够把其市场营销管理系统做成100分,做得很完美。科特勒在其理论体系下隐含的潜台词是:企业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及各要素要全面开花、均衡用力、全面推进,才能取得最佳市场营销效果。但残酷的是,在现实生活当中,这样的操作方法对于许多具体企业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对于某些企业来说是可能的,但又是可怕的高投入、高成本的一种笨策略。这一指导思想尤其不能指引发展中国家许多基本条件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以及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环境下很大一部分竞争资源十分有限的所有企业。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科特勒提出的市场营销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完美的理想的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其本质错误是忽略了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并非完美,更忽略了企业本身所能用于市场营销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市场营销真正挑战在于怎么运用适当的市场营销策略,以企业极其有限的资源,通过精心组织的市场营销活动,去赢得一次又一次营销战斗所累积起来的营销战役直至战争的胜利。

C、 科特勒营销理论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帮助企业如何创建起完整的市场营销管理系统,和如何正确地按部就班地组织市场营销管理活动,其理论追求的目标是理论的全面性、完备性和正确性。但现代市场营销实践的发展十分迅猛,企业光是按照教条组建起完备的市场营销管理系统已经不能解决市场营销中存在的紧迫而现实的竞争问题。在产品甚至品牌甚至营销方法日益趋同化的高竞争度的市场环境下,只有高度重视市场营销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市场营销策略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代企业在市场营销上存在的困境。对创新的关注只能来源于实战型营销人物,在中国也好,在欧美也好,真正的理论创新者不可能是坐在学院里,而是活跃在市场和企业里。当今许多管理、营销理论的创新者都是在企业或咨询公司中,创新的敏感区域在市场一线,这是人们经常会忘记的营销创新秘诀。我本人一再坚持不上学院而坚持在企业中学习,从内心深处来讲也是出于这样一种基本原因。理论一旦不能结合实践,理论本身就会很快失去发展和创新的活力。

三、您认为中国会出现像科特勒营销理论那样成体系化、具影响巨大的本土化营销理论吗?

郑文斌博士:

我个人认为(我会一直强调这一点),在中国有可能会出现象科特勒理论那样完善的、体系化的、具有巨大影响力的通用市场营销理论,但这一理论不应该仅仅是一种中国独有的本土化的营销理论,而是一种总结前人智慧精华而且有发展创新的新的整体性营销理论。我们都应该意识到,不仅中国,而且每个市场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只是各自特殊性的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因此,单一地过分强调本土化营销理论创新,可能存在较高的伪理论创新的风险。一个真正的理论必须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然后又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必须是貌似特殊真理的普遍真理(毛泽东思想就是这样)。当然,取得这样的成就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努力。中国目前形成的主要还是局部性质的本土化色彩浓厚的营销小创新,随着理论创新条件的成熟,中国有出现营销大师的可能性。之所以可能,主要理由有三。

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而且正在高速成长和拓宽的、地域十分辽阔、民族十分众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新兴工业品及消费品市场。在这样一个很特别的市场上,人们正在从事着前所未有的、五花八门的营销实践,现在的中国,是世界上最为发达、最为活跃的市场营销试验场,许多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都在这里出现。如此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市场营销实践,为中国本土营销人理解和发展甚至创新市场市场营销理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有了土地,树苗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中国营销人已经有幸脚踩着这样一片土壤。

二、中国本土营销人士在理论水平和理论修养上的准备工作已经接近完成。到目前为止,中国本土营销人已经基本完成了对西方经典市场营销理论的学习,并且能够活学活用,成功地运用于营销实践。部分优秀者已经在实践中以创新者的姿态活跃在商业世界。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中国本土营销人在理论上的修养已经日益成熟。西方经典营销理论学透之时,也就是中国本土营销人创立或发展出新的通用市场营销理论之日。

三、中国累积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化、本土化兼具的营销理论创新人才。中国90年代至今,大量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大量海归派市场营销人才归国,大量西方重要企业如世界500强活跃于中国市场,还有可以预期的中国本土优秀企业向海外扩张发展,在这样一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本土市场营销人才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土经验和国际经验,而是取得了一种既国际化又本土化的一种双重视野。而大量具有高学历或高学术研究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从事于企业市场营销实践,长期实践和理论结合互动的结果,必然促使其中的一批兼具理论和实战高水平的营销精英日益成熟,集营销理论之大成的大师级人物极有可能在10-20之间诞生其间。

四、您认为目前较成熟的中国本土化营销理论是什么?主要由谁创建?与科特勒营销理论有何渊源?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郑文斌博士:

我个人认为,中国至今尚无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本土化市场营销理论,有的只是一些零星的市场营销理论创见。创见是什么?就是多少能够从理论上总结出那么一两点精华、规律,而且已经总结出来的东西大多集中在策略甚至具体战术层面,层次比较低,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构建和深刻的理论基础分析。

如果硬要说中国存在那么一个真正的将来在理论上能成立的本土人创立的营销理论,那么,我只能说那就只有一个由我本人和一些朋友一起创立的市场营销理论,叫做超限市场营销理论。这个理论是2003年由一个朋友倡议,经过我详细思考,并且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我写出来的,由我从哲学、战略、战术、技术、实操五个层面分别予以论证的,总结中国及外国部分企业的市场营销实践所创立的一个理论。其理论架构借用了著名的军事著作《超限战》的框架,但其具体理论框架已经被较好、较深入地市场营销化了。

记得当初创立理论时,朋友们出于商业利益上的考虑,力主把它搞成一个与科特勒理论严重对立的理论,但我作为这个理论的真正创立者没有这样做。我一直主张把这个新的超限营销理论当作对科特勒传统经典市场营销理论的一个必要而有力的补充:

科特勒强调市场营销系统的完整,超限营销补充强调市场营销在现实条件下不能够过于追求完整;科特勒强调市场营销必须注重整体性,超限营销补充强调市场营销更要注重关键点和某些局部;科特勒强调市场营销的各个要素必须努力均衡地发挥作用,超限营销补充强调市场营销更应该“集中优势兵力,创造整体或局部优势”;科特勒强调市场营销系统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超限营销补充强调市场营销更应该抓住要害、重点,在不平衡的发展中实现跳跃式进步;科特勒强调企业自身资源的健康性和有限性及充分利用,超限营销补充强调企业应该真正调动起所有可用的社会资源而不能局限于企业资源;科特勒强调企业营销活动的资源导向性,超限营销补充强调企业营销活动的目标导向性,等等。

说到超限营销理论与科特勒理论的关系,可以总结成一句话,那就是,科特勒强调市场营销的“正”,超限营销强调市场营销的“奇”。按照军事家孙子的廉洁,一正一奇,“以奇胜,以正合,”才能取得战争完整的胜利。没有奇,既浪费宝贵资源,又不能取胜。没有正,奇的效果无法深化和巩固,奇的策略也就失去了产生作用的基础。奇正相生,变化无穷,方能百战百胜或百战多胜,而不是少胜也。因此,奇不能没有正,正不能没有奇,在我看来,奇恰恰又是对正的一种巧妙运用。

五、您是“超限营销理论”的主要倡导者,请问,为什么超限营销理论更适合中国国情呢?作一个营销理论体系,“超限营销理论”由哪几部分组成?“超限营销理论”的思想源头在哪里?能举一个营销案例,它是怎么样应用“超限营销理论”的核心思想取得成功的?

郑文斌博士:

我之所以力主这个超限营销理论,并不是因为我是它的一个主要倡导者(事实上中国有许多人都已经在用和在说这个理论,只是叫法不同、理论能力不足形成完整理论而已),而是因为我经过反复思考,认为这的确是一个现实当中存在的完全可成立的真正是一个理论的理论。虽然目前这个理论还只是处于初生阶段,还有许多内容需要更多的营销专家来一起深化、完善,但这个理论具备了一个真正的理论所应该具备的所有条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营销实践的大浪淘洗。

我要声明的是,超限营销并非只在中国才能发挥作用,而是在各国各类型企业组织都可发生威力的一种普遍性创新理论,它的创立者们是黄头发黑眼睛的,但它本身却并无种族、肤色与国籍。我们认为,它并不特别适用于中国市场,但却为中国市场上天生具有很高竞争智慧的许多营销高手不自觉地采用,从而帮助中国产生了不少让世人瞠目结舌的营销奇迹。

如果硬要说它更适合中国国情,那么,其根本原因是超限营销的思想精华正是东方智慧中如何以少胜多的战略智慧:中国市场是一个不均衡的广阔的市场,中国的企业大多不是具备全面市场营销能力的中小型企业,他们无法做到国际大企业那样的全面营销,因此,重点突破和超限发展必然成为他们赢得残酷商业竞争的最佳甚至唯一可行的正确战略。

但是,我仍然要强调的是,超限营销理论其实也适用于资源丰富的特大企业。因为就是特大企业,其资源也仍然是有限的,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佳营销效果,正是超限营销的创新动机。我们必须强调,从营销的投入产出比来分析,就是象海尔这样的大企业,超限营销的思想仍然能够使其大幅度降低市场营销成本而取得预期市场营销效果。

作为一个市场营销理论体系,超限营销包括超限哲学思想依据、全新超限战略原则、全新超限战术原则、全新超限技术空间、世界各国超限营销案例分析等完整的六大部分。我近期正在重新整理对这一理论的论述文章,决意对其中一些由于他人影响而存在的偏激和武断之处进行彻底修正。有兴趣的同人届时可以在中国管理传播网上查询阅读,修订后的新文章将在八月中旬面世。

在任何领域,任何理论的源头只有两个来源,一是旧有理论的启发,二是实践对我们思想和理论的冲击。超限营销理论亦不能例外。中外尤其是中国许多企业创新营销成功的案例要求营销理论发展自己,从新的角度给予阐释、回应,许多活生生的案例给予了中国本土营销先行者以思想的原料。军事著作《超限战》所提出的军事思想理论,为超限营销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现成的理论框架。许多营销人不同程度的理论总结工作,又为新理论的产生铺平了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超限营销理论的产生水到渠成,似成天意。

营销思想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市场全球化 营销本土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开发西部,人口剧增。工业受到科学技术的推动而迅速发展、经济结构逐步实现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化和作坊式手工业向工厂式规模生产的转化。大生产向市场提供大量的商品,市场逐步繁荣,商品逐步丰富,介于生产厂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中间商和各种销售媒介也随之发展起来。企业如何生产、市场如何分配和销售等一系列新问题被提出来。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管理学家借助多学科知识,调查研究和总结了美国市场的实际活动,并逐渐形成了市场营销的初期思想。再经由大学学者的理论提升和综合、企业家的实践实证,终于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市场营销学科的雏形。

美国是一个科技先进、工业发达的国家,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富裕的中产阶级,使美国成为可以吸纳各种商品的兴旺市场。它有许多历史悠久的企业,有发育健全的商业系统,各方面都注重科学的管理。它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旧文化传统的束缚较少,而开放创新的精神则比较旺盛。这些条件使它产生的市场营销在理论上有各种学派并立,相互促动发展,无论是横向拓宽、还是纵向新思想新观念的创新和延伸,总是处在领先地位。而在实践上也非常活跃,企业界富于进取,重视市场调研,重视科学管理与决策,善于改进和创新营销方式,使诞生于斯的美国市场营销一方面既反映着大工业生产和发达的市场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性、即由那些高度概括、明晰准确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所表达的内容体现了它宏观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又因为它是从美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实践中总结提升的而带有浓烈的美国企业和市场特点与色彩。

市场营销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含义

市场营销全球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不断把市场向国外扩张,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愈来愈紧密的全球市场网络。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注目于全球市场,研究市场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营销问题。中国入世后,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国人也同样产生了研究市场营销扩及全球的紧迫感,也提出了市场营销全球化的问题。产生市场营销全球化的想法是有其原因的。人们发现,随着科技文明的进步,通讯交通的便利,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渐变模糊;教育的普及,文化的交流,使民族间的沟通障碍在弱化。许多社会现象、如政治制度、文化模式也有趋同的倾向。世界各地包括其市场可找到的共同点越来越多。在全球趋同现象产生的背景下,是否可以建立一套适用于全球的市场营销原则?

80年代,西奥多・莱维特在其论文中首次提出“全球营销”的概念。他主张那些跨国公司向全世界提供统一标准的产品,采用统一的沟通手段。这样做既有利于规模生产,又可以降低广告、分销等方面的成本。但他的这些设想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因为市场全球化虽然显示出不少社会因素的趋同,但要达到大范围、多方面的趋同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趋同之中也将同时产生新的差异。一个企业面向全球,实际上总是以特定国家或地区为对象,针对当地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所制约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来决定生产的产品和营销手段。有些产品可以采取全球统一的标准和形式(如一般性电子产品、通用机器),但由于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不同地区人群需求的多样性将使全球统一产品的推行受到限制。与之相应的,市场营销手段也必须是多样的,或者说更具当地的色彩。这样就很难有一套适用于全球的市场营销策略模式。

那么,所谓市场营销全球化是什幺含义呢?我们认为它主要是指:第一,企业应该超越国内市场的局限,树立全球市场的观念。把企业的市场营销推向全球,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和开发自己的目标市场;第二,市场营销学说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论具有普遍性,它反映了市场营销活动的一般规律,它不仅可作为国内市场营销活动开展的原则,而且也可作为全球市场营销活动开展的原则。第三,在全球市场开展营销活动,面临的是不同国家多样复杂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环境,特别是国家为维护本国利益所设置的种种关税及非关税壁垒、以及国际上的一些保护资源、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公约,这些都给全球市场营销带来比国内市场更为复杂多变的因素。这正是全球化市场营销的着力点。企业只有将其市场营销活动同这些环境因素相适应,才能赢得全球市场的竞争。而在研究全球市场的营销中,同样也必须立足于市场营销的本土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扬长避短,增强竞争力。美国著名的跨国公司PALMOLIVE公司总裁曾有过这样一句精辟的话,他说:“在我的头脑中没有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概念,而只有目标市场的概念,只要我发现了我产品的市场(群体),我就会努力把我的产品销售到那里去,而不管它是在哪个国家或地区。”

可见,市场全球化是一种战略思路,属于战略层面的全局规划问题,它强调的是视野的宽度和长远。想象一下我们如何利用望远镜来审视全局?

市场营销本土化

市场营销本土化是指市场营销的学说和实践在特定的国家和地区具有基于该国或该地区市场特征的独特性。本土化是一个过程,是在解决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市场营销问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市场营销一般原理与方法同特定国家或地区市场环境相适应、相融合的结果。

市场营销本土化可通过不同的侧面表现出来,包括在基本原理指导下成功地解决了本国、本地区市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企业在国内和国外市场营销中运用自己独特的组织系统和战略战术成功地开拓和稳固了市场;企业有其鲜明和实效的企业文化和营销哲学;理论界积极响应本国企业界在市场营销中提出的问题,总结他们成功的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政府建立和完善本国市场的有关立法和制度等等。

可见,营销本土化是一种策略操作,属于策略层面的局部实施问题,它强调的是实施的深度和效率。想象一下我们如何利用放大镜来注视局部?

本土化是市场营销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各国学者和企业家肩负的责任。

“全球化思考,本土化执行”(Think globally,and act locally)是全球营销的基本战略原则,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本土化执行”需要在“全球化思考”的战略思路指导下进行;而“全球化思考”则需要“本土化执行”来实现。

市场营销本土化的原因

市场营销本土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市场环境不同,企业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市场上所面临的市场问题不同,因此,解决问题的方式就不同。

既然市场营销从它一诞生起就带有诞生国的特色,那么,当它被引进其他国家、在那里成长扎根时,就当具有引入国的特点了。这种本土特点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下面几点:

区域市场环境和特征不同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面临的经济任务不同。世界上既有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与地区,又有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以及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甚至有尚处在农业经济阶段的国家和地区;还有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和地区。这些不同类型的国家与地区在一个时期内所面临的经济任务各不同。为了解决不同的经济问题,完成不同的经济任务,就使他们在引入和应用市场营销理论和技术时有不同的预定目标和不同的侧重点。因而在施行中有各自的追求、感受和经验。这些都会使他们再塑的市场营销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地区色彩和时代色彩。

小到一个企业,当它处在不同的区域市场时,它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不同,遇到的市场问题不同,各自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不同,因此所选择和采用的用于解决各自市场问题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当然就有很大的不同。

民族企业的历史与现状

如西方国家的大企业,都有上百年的历史,都经历过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搏斗。他们实力强大,雄居全球。他们从资源获取、产品生产到销售已形成了健全的一体化系统。他们可以用先进的营销手段开展大范围、大规模的市场拓展,迎受最激烈的竞争,创造最佳的业绩。而其它的发展中国家大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独立的,他们的民族企业相对比较脆弱,有的还受制于某些政府主管部门、或受制于外国资本。从实力上、从市场竞争的地位上看,他们更多地处于弱势和守势状态,采取灵活、迂回的战术去占据市场,赢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而,他们逐渐形成的营销风格必然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而带有本国、本民族的本土特色。

各国传统文化的差异

西方人有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的传统,着重个性自由发展;东方人有深厚的儒家思想传统,注重个人与群体的和谐融合,强调家族血缘式的团结精神;西方人注重物质性的管理与机制,东方人则重视精神的作用;西方人富于开拓、冒险、进取的精神,东方人则善于讲求辩证的张弛进退之道。东西方的这些文化思想都必然会在东西学者们的思想和理论中映像表现出来,都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各自国家的企业家的思想和行为之中,而给他们的市场营销附上不同的文化色彩。例如,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面临恢复经济的严峻任务。由于其岛国特点,国土面积小,市场局限,又是一个资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必须迅速恢复经济,并在恢复经济后迅速开拓世界市场。在这种形势下,从5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和美国占领当局大力扶持,使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国民收入不断增加,国内市场活跃、扩大了,市场营销问题引起了学术界、企业界的重视,美国市场营销理论开始传入日本,数以万计的学者和经理人员赴美学习。许多企业以美国大公司为典范,学习、吸取美国人的营销思想和方法,从学习美国的销售系统入手,进而扩大至质量管理、产品研发等各个方面。在学习过程中,把日本的传统文化、如讲求“和”、“忍”的思想、强调调动员工团结奋斗的精神同美国人的科学管理制度结合起来,创造了日本式的企业经营模式和市场营销风格。当这些大公司进军世界市场时,面对的是居于霸主地位的美国。美国凭借其在科技上的领先地位,不断以新开发的产品占据全球市场。而处于劣势的日本人则以追随者的身份出现,不急于追求盈利,而先求占有市场份额的目标,用多种灵活的手段进入外国市场,进而扩大市场。日本的丰田、索尼、日立、富士通、卡西欧等因此名噪全球。日本人已经拥有了一套具日本特色的市场营销,甚至做得比西方人还好。美国著名营销大师菲力普・科特勒在他的名著《营销管理》中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本土化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和学习美国的市场营销。在导入初期,一些企业由于缺乏对营销理论全面正确的理解,实践上只能照搬模仿外国企业的某些做法或案例,结果成败参半。经过90年代以来的学习探讨,学术界加深消化理解西方的营销学说,开始注意西方理论同中国市场实际的结合,特别是解决中国经济体制从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问题以及其他特殊的中国国情。在企业经营思想、市场规范化、品牌战略、广告、促销策略各方面,针对国内市场的实际,提出不少有创见的观点。不少企业的营销思想也逐步以理性取代感性,从战术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以整合营销取代片面的单一营销,从国内市场扩展到国外市场。说明西方理论正逐步同中国市场的实际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已渐露端倪。

为了进一步实现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本土化,首先,学术界要不断研究吸收当代先进的营销理论成果,兼收百家,融于一炉,提高我国学术界的理论水平,不断从新的高度观察研究中国市场及其营销活动的规律性;其次,应建立一支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组成的研究队伍,通过理论研究、咨询诊断将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这将既有利于专家学者的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创新知识,也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的营销水平,促使企业营销更有特色和更有成效;再次,政府部门应根据企业界面临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中国入世后所面临的新的市场环境,依据我国国情,从保护资源、保护消费者利益、保护民族工业等方面,吸收专家学者的意见,制订符合我国市场实际的法律法规,引导企业界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活动。

在中国入世这一新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更应该树立“全球化思考,本土化执行”的观念,在市场全球化这一潮流中通过自身不断增强的本土化操作能力来拓展全球市场,赢得全球范围的市场竞争。

参考资料:

1.【美】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汝和等译,《营销管理》1984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2.张桁、陈信康著,《市场营销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