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广场舞蹈

广场舞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广场舞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广场舞蹈

广场舞蹈范文第1篇

【关键词】舞蹈文化 城市广场舞 现状调查

伴随着晨曦和暮霭,在城市的广场、公园、小区的空地甚至马路的边缘,都有伴随音乐起舞的人群,人数从几十人到上百上千人不等,个个激情四射,踏足而舞,这就是在新世纪以来方兴未艾、遍地开花的广场舞蹈。广场舞是群众自发形成的大型群体舞蹈,它不受限于场地、舞种,以自娱自乐为目的,融合舞蹈美感和体育锻炼功能,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

一、城市广场舞蹈溯源与流变探究

(一)广场舞蹈溯源

闻鸡起舞,日落踏歌,在铿锵的音乐节奏中踏足而舞,置身其中会感受到其间澎湃着生命的原动力。如果把这比作一条生命之河,上溯人类的史前时期,我们会惊异地发现,这种广场式自发聚集的宏大舞蹈场面,早在人类发展的洪荒时期就已经出现过。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茹毛饮血的时代,原始舞蹈就和我们的先祖原始人一起共生了。“千石之钟,立万石之,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汉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生动的描述了原始广场舞蹈的宏大场面。

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发掘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图1),展示了新石器时代舞蹈艺术的形象,透露出原始舞蹈的真实信息。这件马家窑文化中的代表性器皿,舞蹈纹位于陶盆内壁的上部,一共描绘了15位舞人,分为三组,组与组之间以弧线纹相隔。各组舞人牵手共舞,服饰划一,动作相同,头饰(或为发辫)摆向一致,尾饰(臀部翘起的尖状物)也均朝向一个方向。可以想象,这种相同的服饰、整齐的队形,统一的舞蹈动作、节奏与韵律,不可能是“巫”的表演,而应当是氏族部落中全体参加的舞蹈聚会。

舞蹈史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原始舞蹈与原始社会先民的生存紧密联系。原始舞蹈可以归类为劳动、狩猎,祭祀、战争、等类型,而这些内容几乎涉及了原始先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我们体察到原始舞蹈是全民性的,是紧系着全民生命存在的,而原始社会的舞蹈活动,具有普及性与全民性,那时几乎所有的先民都要接受舞蹈教育。在原始社会没有文字,语言表述能力又极其贫乏的情况下,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舞蹈实际上起着传授生产生活知识,传承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的作用。

(二)民间舞蹈在乡村原野与繁华都市间的流转

中国的古典宫廷舞蹈,在宋代以后逐渐衰微,成为古代戏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村舍乡野之间,民间舞蹈开始萌生繁衍,并且在明清和民国时期走向繁荣。民间舞蹈与劳动人民风雨相随,千百年来,就像田野中无处不在的小草,自生自灭,又自灭自生,广大人民在艰苦的条件下口传心授,将其一代代沿传到今天。凡是下乡采风,真正向民间艺人学习过民间舞蹈的艺术家都会被那些普通老百姓对民间舞蹈的热爱而感动,都会被那些老艺人如醉如痴的舞蹈所折服。在每年的正月里,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这时都要放下身边的一切事情,敲锣打鼓、走街串巷,在忘情的歌舞中度过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正是普通老百姓对自己舞蹈的深深热爱,才是民间舞蹈得以代代相传的真正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民间舞蹈在乡村的走向开始悄然发生变化,民间舞蹈从乡间开始走向小市镇,渐渐地走进大城市。如今,这种由民族民间舞蹈演变流转而形成的城市广场舞,已在全国各地普及,每到清晨和黄昏,广场、社区、街道乃至很小的空地都会有人随着音乐蹁跹起舞,场面蔚为壮观。城市广场舞已经成为新时期热络的文化乃至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二、城市广场舞蹈现状调查分析

(一)广场舞蹈兴起的原因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广场舞兴起的根本基础。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1月20日数据,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7.4%,其中四季度增长7.3%,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随着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人们在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的需要外,对文化艺术和体育运动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

第二,人们对文化艺术和体育运动主体参与意识增强,成为城市广场舞发展的内在动力。现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欣赏和观看,有了强烈的参与意识。这种既有艺术美感又有体育健身功能的城市广场舞蹈老少皆宜、简单易学,因而使这一舞蹈形式得以普及。

第三,广场舞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水平。参与者切实感受到广场舞既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又具有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的功能,同时能够提高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二)城市广场舞蹈参与主体

笔者以北京城市的广场舞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得出以下结果:1.年龄层:35岁―55岁占60%,其中女性占90%。2.文化程度:中学以上文化程度者占40%。3.组织形式:社区组织占30%,民间自发的形式占70%。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确定,城市广场舞蹈参与主体就是已经成为国际媒体热门词汇的“中国大妈”。这是一个数以亿计的广大群体,广场舞无疑是这个庞大群体的最爱,她们风雨无阻,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踏足而舞,已然成为新世纪的一道亮丽风景。

(三)城市广场舞蹈表演形式

城市广场舞蹈虽然风格多样,有秧歌舞、红绸舞、扇舞,甚至有迪斯科和交谊舞,但是它植根于千百年流传于乡野农村的民族民间舞是毋庸置疑的。在大多数的舞蹈形态里,都可以看到有秧歌的动态元素,如十字步、扇花和舞绸等,民间舞蹈风格始终是它的主流。城市的广场舞和农村的大场(图2)表演,民间舞的走街和广场舞的暴走(图3)也都是同出一辙。

三、城市广场舞蹈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城市广场舞出现的问题

城市广场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具有健身、健心和健脑的作用,它无疑是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体现。但是城市广场舞蹈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难解的问题,笔者所在单位的同事就抱怨楼下的广场舞占据了空地甚至马路,音响开到120分贝,吵得耳朵嗡嗡响。这反映出城市广场舞蹈存在着场地缺乏、噪音扰民和影响交通三大绕不开的问题。同时笔者在问卷和实地调查中也发现了广场舞蹈主要参与群体,存在着只顾及自己的享乐权利而不顾及他人感受,舞蹈动作随意性较强,以及音乐选择不够优美等艺术问题。

(二)城市广场舞所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第一,应引起政府重视。城市广场舞蹈是一场自发的、在全国范围内已蔚然成风的、民众广泛参与的文体运动,面对人数众多的广场舞蹈参与者,政府方面应引起高度关注,并给予支持引导。比如场地的问题。北京地区绝大多数的体育场馆,以及遍布市区的大中小院校和机关单位的体育场地可以免费开放,政府各部门间应该互相协调,将属于公共设施的体育设施在清晨和黄昏这两个时间段对外开放,所需要的一些人力物力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协调解决。

第二,对广场舞蹈的参与者进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教育和引导。在城市舞蹈参与者和一般市民之间形成互相包容、互相照顾的良好风气,逐渐解决噪音扰民和影响交通的问题。在保持自发性和原生性的基础上,文化部门和体育部门要互相协调,组织专家对各地区的广场舞蹈进行收集和整理,引导性的强化广场舞的民族性、地域性、艺术功能性和多样性。

第三,对城市广场舞的发展提出专业化指导。我国的艺术、体育专家对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武术、戏曲和民间音乐舞蹈都进行过系统的采集、整理、归纳和提高。对于城市广场舞蹈也应该遵循这样的经验,对已有的广场舞的元素进行收集整理、提取、创编,对城市广场舞的发展提出专业化指导。

总之,城市广场舞蹈在新时期的蓬勃兴盛,是社会生活安定繁荣的具体体现,人民群众既是创作者又是表演者。广场舞这一民间艺术之花深深扎根于广大群众的社会生活中,成为城市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广场舞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广场舞蹈;艺术特征;创作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13-02

广场舞蹈,是舞蹈艺术中最大的一个子系统。它是集自娱性与表演性为一体,以特殊的表演形式、热情欢快的表演内容、以集体舞为主体来表演的舞蹈形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生活形式也越来越丰富。舞蹈作为一种人民广场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也被人们选择,成为茶余饭后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广场舞蹈的艺术基本特征及创作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广场舞蹈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广场舞蹈的艺术特征

人类社会早期就产生了舞蹈,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也在不断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舞蹈都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并具有深刻的文化特征。从当前我国社会来看,人们的生活呈现出了快节奏和高效率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得不承受较大的压力,而广场舞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让人们这种压力得到释放。作为舞蹈艺术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广场舞蹈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广泛的参与性。广场舞蹈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广场舞蹈有着广泛的参与性。在传统社会中,广大的社会群体无论是在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与上层社会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这并没有能消除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渴望,所以包括舞蹈在内的许多活动都是在氏族或宗族内进行的,并且这种组织逐渐融合成各种更大范围的社会组织。在此发展过程中由于阶级和对立势力的存在,所以产生了各种战争舞蹈;由于宗教等信仰的存在,产生了形形的祭祀舞蹈;由于婚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各具情趣的恋情舞蹈。直至当前的社会中,各种社交舞蹈、广场舞蹈、节庆舞蹈以及健身舞蹈等都在很大程度上适应和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我国具有宽广的地域,在辽阔的土地上活跃着五十六个风俗人情存在明显差异的民族,这些民族在不同文化背景以及地理环境中都创做出了极具适应性并能够体现出本民族风俗特点的广场舞蹈,如傣族的孔雀舞、藏族的踢踏舞、彝族的阿西跳月等。另外广场舞蹈的活动场地也是十分广泛的,许多广场舞蹈活动并不用在专门的排练厅内学习,无论是在街道还是在广场中甚至在家里就可以开展广场舞蹈活动,所以从参与者来看,任何阶层、任何社区、任何年龄、任何职业都可以参与到广场舞蹈行列中,这种全方位的参与使广场舞蹈的参与对象呈现出了极大的广泛性,这种广泛性是任何其他职业舞蹈形式所不能企及的。

(2)简约的艺术性。广场舞蹈不仅可以表达出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同时还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当人类本身的语言并没有得到完善时,各种动作是来进行情感表达和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例如异性之间表达爱慕之情就可以通过舞蹈动作来完成,而这种形式在许多地区都被沿用到了现在,尤其是在少数民族中,许多人都是靠优美的舞姿来表达情感并吸引心上人对自己的注意。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场舞蹈这种抒怀以及陶冶情操的功能得以通过电视等众多媒介来进行传达,这对推动广场舞蹈的发展以及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广场舞蹈对参与者的身体能够起到锻炼的作用,当前“生命在于运动”的这种意识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广场舞蹈在强身健体方面的机制也被逐渐挖掘起来,而无论是在早上还是在晚上,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伴随着音乐在十分投入的舞蹈,这正是广场舞蹈生命力以及广场舞蹈参与者生命力的直接体现。

(3)精神世界的自娱性。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是人们交流信息、宣泄情感的重要方式,广场舞蹈作为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当前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了人们所能够接受的新的运动方式,并被人们当做平衡焦虑、释放压力的重要途径。与职业舞蹈不同的是,广场舞蹈是一种闲暇活动,它主要被看做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媒介,或者被看做进行交往和心灵沟通的一种方式,他并不像职业舞蹈一样具有职业劳动感,它能够使参与者尽情的、自由的、自愿自觉的宣泄出自身的情感,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广场舞蹈的直接目的并非娱人而是自娱,虽然一些形式具有一定的娱人性,但是这种娱人性也是建立在自娱性的基础上,可以理解为是人们自我娱乐的转换形态,在这种转换形态中,广场舞蹈的参与者可以获得更好的氛围并能够在信息的反馈中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所以与其他类型的舞蹈相比,自娱性是广场舞蹈最为明显,也是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

二、广场舞蹈的创作

(1)在生活中挖掘舞蹈创作素材。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能够为舞蹈创作提供大量的素材,如朝鲜族的舞蹈《农乐舞》在最初是农民为了缓解劳动疲劳以及起到获得丰收而在田间进行的自娱性质的舞蹈,但是当前的《农乐舞》经过提炼和加工已经被搬上了舞台,并成为了由象帽舞和长鼓舞组成的具有很大观赏性的舞蹈作品。《农乐舞》从广场舞蹈向艺术舞蹈的转变可以说明人们在看到生活中的事物后激发了人们心中的情感,而舞蹈则是这种情感的升华,所以可以说舞蹈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的。舞蹈作为高于生活的主要艺术形式在逐渐的走向广场化,在此过程中生活的差异让舞蹈创作的形象具有了差异,生活环境的差异让舞蹈创作的形式和内容有了差异,生活经历的不同也让舞蹈创作中所蕴含的情感存在了差异,所以生活是舞蹈创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舞蹈创作素材的源泉,有着怎样的生活就有着怎样的舞蹈作品,舞蹈本身所具有的种种素材都是对生活的写照,在舞蹈的创作中,重视在生活中挖掘素材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当前舞蹈作品适应人们审美需求并能够得到良好推广的重要基础条件。

(2)典型化是广场舞蹈的创作亮点。舞蹈艺术源于生活但是并非生活,所以舞蹈艺术并不可能将生活中的人生百态全部展现出来,所以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要重视和善于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提炼,即对生活做出典型化。在此过程中典型化的方法以及过程需要根据要表达的内容与方式作出合适的选取。典型化的过程是对生活中的形象进行高度概括并突出其个性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对舞蹈创作者本身对生活的认知和了解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对舞蹈创作者本身在艺术提炼过程中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抓住典型的外在特征,同时要抓住典型的本质特征,并确保这两种特征的表达能够反映出普遍性的特点或者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如在朝鲜族舞蹈《桔梗谣》中,舞蹈通过拟人化的方法对桔梗的生命过程进行了表达,同时描写了桔梗在风雨中顽强的生命力,意在赞颂桔梗本身坚强不屈的品质,同时也是对朝鲜族人民勇往直前、不怕艰险的性格特点的表达和赞颂。

(3)在创作中与艺术舞蹈互为汲取。广场舞蹈文化源远流长,而也正是因为广场舞蹈活动的存在,中国民族的舞蹈文化才能够得以流传并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的繁衍和发展。广场舞蹈和艺术舞蹈之间具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艺术舞蹈对广场舞蹈的创作具有非同一般的启示。

艺术舞蹈是一种舞台化的、专业化的舞蹈表现形式,而广场舞蹈是人们以强身健体、自娱自乐为目的的舞蹈表现形式。广场舞蹈可以在艺术舞蹈中提炼精华,在与实际结合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新来增强广场舞蹈在社会平民群体中的适应性并更好的实现运用舞蹈来陶冶情操、表达情感的目的。而艺术舞蹈也可以以广场舞为基础,在采用现代化的舞台与舞美设计基础上组织专业舞蹈演员来训练和演出,从而使艺术舞蹈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形式以及内涵。由此可见,广场舞到和艺术舞蹈之间具有着相互吸收、相互作用的关系,广场舞蹈可以成为艺术舞蹈创作的基础并为艺术舞蹈的创作提供更加丰富的生活源泉,通过艺术舞蹈创作对广场舞蹈的借鉴,艺术舞蹈则可以成为广场舞蹈的升华,并实现广场舞蹈的艺术化和舞台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生活信息的获取渠道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人们的精神需求进一步的提高,而思想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解放,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文化生活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在此背景下,包括舞蹈在内的艺术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所以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为了推动艺术事业的发展并实现和谐社会构建以及陶冶人们情操的目的,艺术舞蹈的创作有必要通过借鉴广场舞蹈的生活性来增强艺术舞蹈本身在社会中的适应性并发挥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广场舞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让人们这种压力得到释放,受到了大多数人的青睐。随着当前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发展,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应该融入广场舞蹈的基本特征从而增强自身的适应性,创作出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时代性的优秀舞蹈作品,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广场舞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广场文化;广场舞;民族文化

广场文化是一种新兴的并极具现代社会代表性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以群众文化为基础,主要宗旨在于娱乐、健身和文化交流。同时广场文化又是新型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方向、新起点、新思路。更有利于在未来新兴产业文化上拓宽发展渠道。同时在城市的文化传播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群众舞蹈在社会广大民众的业余生活中,已经成为了一项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这种群众性的舞蹈以一种,简单好学,节奏轻松易做,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放松心情,十分有助于群众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一、浅谈广场文化和群众舞蹈的主要作用

广场,即指一片面积较为宽广并且平整的空旷场地,在城市指的就是为人们提供夜晚休闲、娱乐、散步的比较开阔的场地空间。广场文化主要是以广场为主体,以文化交流为基础,以群众的实际需求为主要发展方向,同时广场文化也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广场文化和群众舞蹈是紧密相联系的,人民群众在广场上配合有节奏的乐曲进行的集体性锻炼身体的一种舞蹈形式体育活动。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广场文化和群众舞蹈得到了快速的传播与发展,也充分的反应了广大民众对广场文化和群众舞蹈的喜欢和热爱,同时有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群众舞蹈,是指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以娱乐为目的的集体性舞蹈形式,群众舞蹈在实施过程中没有较多的限制,只要你喜欢、热衷于此项活动就可以参与到其中来。群众舞蹈在实施过程中,不仅有利于群众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同时还能够为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起到辅助作用,促进邻里之间的关系和睦。群众舞蹈是融合广场文化元素,体操和舞蹈为一体的一项十分具有民族文化氛围艺术性集体舞蹈形式活动。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群众娱乐性活动为主体,利用动听、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为衬托,来引领群众舞蹈的具体实施,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

二、浅谈广场文化和群众舞蹈的主要影响

群众舞蹈文化是指人们在休闲时间、娱乐身心及调整自身精力的一项主要活动方式。群众舞蹈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娱乐性以及适应性等突出特点。群众舞蹈是艺术类型舞蹈的一个分支。与专业的舞蹈形式相比,群众性舞蹈除了能够锻炼身体、娱乐心情以外,还能够提升人民群众的自身修养水平的提高。

广场之所以能够吸引广泛群众的目光,是因为在广场上为群众们提供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为群众的娱乐和休闲活动提供了极其方便的条件。广场文化建设主要目的是为其提供更加开阔的空间来达到群众舞蹈娱乐的目的。自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得到快速的发展与提高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得到稳步提升。同时,对于娱乐生活的要求也是有了更高的需求。因此,我们在建设娱乐功能更多、更全更加完善的广场,是进一步促进群众舞蹈实施与发展的主要工作。

三、广场文化和群众舞蹈的发展前景

(一)融合民族特色文化,努力发展具有民族性特色的群众舞蹈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具有多民族特色的国家,各个民族的特色文化融合十分有利于群众舞蹈的民族特色形成,同时又有利于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特色舞蹈。只要我们将具有特色的民族风元素的舞蹈一起融进广场文化与群众舞蹈当中去,就能够更好地丰富群众性舞蹈的文化元素,也更加有利于群众舞蹈的可持续性长期发展。

(二)搞好民族文化融合,努力引领群众舞蹈向多样性方向前进

广场文化的多样性和群众舞蹈的大众化和广泛化,决定了群众舞蹈的方向必定向多样性的的道路前进。在目前的广场舞蹈文化中,中年人和老年人是主体,其中女性所占的比重又要远远大于其他人群的比重,在年轻人的活动参与情况上来看,大部分青壮年喜欢到比较专业的健身场所进行锻炼,但是又有一部分人因为工作、经济、时间、环境等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达到锻炼的目的,这就能突出在广场文化上群众性舞蹈的优势了,因此在未来群众性舞蹈将会向更加多样性的方向进行发展。同时也将会有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此项活动当中来。

(三)注重群众舞蹈的创新,做好群众性舞蹈的设计与编排

群众性舞蹈是一种民族元素多元化的主要表现方法,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志,随着现代文化的不断发展,广场文化和群众性舞蹈也紧紧跟随着文化潮流,将文化元素普吉到了群众当中。在群众舞蹈的发展中,我们更应该要注意群众性舞蹈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只有不断的出现新的、优秀的作品,才能够更好地将群众性舞蹈发展的更加绚丽多彩。

四、在广场文化中群众舞蹈所面临的机遇及发展趋势

在广场文化中群众舞蹈所面临的机遇及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群众性舞蹈在发展过程中更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就相对比而言,广场文化具有公共性和融合性的特点,而群众性舞蹈更贴近与广泛性和娱乐性的特性。所以,从侧面的角度来看,群众性舞蹈更加的具有阶级层次感和文化的多样性。广场文化的特性造成了群众性舞蹈的广范化发展方向,其大众化更加突出表明广场文化的特性。不论你是什么职位,什么学识,什么阶层,什么性别,什么年龄都能参与到广场文化当中来。

(二)群众性舞蹈应注重加强在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上的发展;无论在哪里都会有其最为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民族内涵。这些特色文化不仅是一个城市的标志,也是群众在对于一个城市最重要的认识和了解的方法。如今广场文化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和保护这些文化场所。因为,在广场文化中,群众性舞蹈能够直接将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给充分的反应出来,并向我们展示这些地方的风格及特色性文化,同时也可以将其民族的风俗及信仰向群众们一一呈现出来。

(三)群众性舞蹈主要注重加强人文关怀;从广场文化的诞生、成长再到壮大,我们的着力点始终在于对社会,对人民群众的关心。群众性舞蹈的加入注重以群众为根本,它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自身锻炼要求,还能够达到娱乐和文化交流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提高我们在审美上的价值和兴趣,能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增长我们的知识、开拓我们的视角。更加有效的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协作、互助等各方面能力,为有效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群众性舞蹈文化在实践应用中需要努力进行创新;而特色文化是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精髓所在,其中蕴含的能量可以让各民族团结、地域更具有凝聚力。群众舞蹈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它能淋漓尽致的将我们在生活中的各种感情展现出来。群众性舞蹈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而且还能将我们的情感和文化气息结合到一起。现在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在经济、政治和道德文化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时代感召力,也给我们的精神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五)努力加强对群众文化中管理骨干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调动;广场文化管理骨干是群众舞蹈创新的主要力量。同时也是社区和政府相关部门协调沟通的主要桥梁。群众管理骨干不仅仅是要承担对广场文化的组织和实施,还肩负着辅助群众搞好其他艺术类活动开展的重要任务,促进群众文化建设全面顺利开展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社会时展的主体。所以我们在评价群众舞蹈水平的时候,最主要取决于文化和民族元素上的融合。只要群众舞蹈的参与者喜欢和享受,同时也能够达到身心健康的相关目的和要求,才是我们对于这项工作的中心目的。

五、结语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广场文化已经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而群众性舞蹈又是广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广场文化发展建设的动力之一,其内容蕴含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具有无限潜力。它可以辅助我们在休闲、娱乐生活当中,愉悦心情、陶冶情操、交流感情和建立相互之间深厚的友情。通过对广场文化本质的深入分析和对其特征的细致研究,并进一步制定了其发展方向。从群众舞蹈发展的侧面看,广场文化在不断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果是十分可观的。我相信在未来国家的正确引导下,广场文化与群众舞蹈的建设依然会是相辅相成的,共同围绕以群众为中心,提高群众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洁.浅谈广场文化与群众舞蹈的发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03):69-72.

广场舞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广场舞蹈 群众文化艺术 作用

在我国现代化发展与城镇化健设的进程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等精神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具有群众性特点的广场舞蹈文化,很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显现出独特的社会功能和调节作用。

广场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起到了一定情感传达的作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舞蹈以肢体动作来传达思想感情的独特价值,是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在《诗经・大序》中就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说明诗、歌、舞是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艺术的同时,也阐明了这几种艺术形式的情感表达区别与层级,舞蹈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成为人们抒发和表达内在情感的最高层级与终极手段。这也就是人们在进行情感交流时动作的表达大于语言的表述,或者说动作的真实大于语言的真实,所以人们才说“说得好不如做得好”。一个动作的情感表达往往是很多语言所无法代替的。舞蹈艺术以美化的人体动作为手段,有节奏的、形象的动作姿态表达人的内在情感,反映社会生活。在群众文化艺术生活中,广场舞蹈以其独特的城镇化群体性作艺术形式,折射出人们情感深处的精神需求,渗透着人们精神领域的对美好的无限向往与憧憬。

现代城市单元与小区的居住环境的变化与发展,打破了过去人们农村与城市的串户型居住格局。人们相互之间各自独立又少有往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越来越少。加之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的压力,精神处于高度紧绷的状态。这种生活导致产生焦虑、消极、抑郁等成为城市群众的精神与心理疾患。而作为人们情感传达的文化艺术,在现代城镇化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的中,广场舞蹈的发展则在群众文化艺术生活的形成一支独大局面。

广场型舞蹈一般都在社区或居民居住集中地,人们聚集在一起,伴随着轻快的乐曲翩翩起舞。在此,人们城市生活的封闭性通过广场的开放得到的解脱,由于城市单元楼房居住形成情感隔阂,通过舞蹈中的律动与欢悦得以消解,人们的情感在融洽、和谐、高雅的气氛中得到沟通和交流。可以认为,城市广场舞蹈是一种人们进行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压力抒发、隔阂消除的很好的群众文化艺术生活方式之一。它既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又提高了人们现代文明建设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从而满足了人的社会性情感需求。

广场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具有身体锻炼的作用。首先,人们生活空间的拘谨与运动时数的减少是城市生活的形态之一。在一个空间受到挤压,同时运动量减少的城镇里,广场舞蹈作为一种运动锻炼形式,不需要过高的硬件条件,又机动灵活的组织方式,应该是人们选择它作为城镇文化生活中锻炼的首要原因。因而,无论早晨还是晚上,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街景:公园里、湖水边、广场上,只要是一块合适的空坪,总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广场舞蹈群体。人们在地上放个播音机,在音乐中就开始放情的扭摆,忘我的舞动。这其中除了大部分的中老年朋友,还有不少的年轻人和小朋友的参与。“生命在于运动”,人们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生活的同时,越来越关注自己身体的健康。对于我国现代城市群众身体运动锻炼模式而言,广场舞蹈非常合适的迎合了这一特定的需求。

其次,城镇中老年群众作为广场舞蹈的主体,与这一年龄段身体体能与体质的特点有较大关系。我们知道在健康运动中“有氧运动”是最合适的一种锻炼方式。健康专家提倡人们多做“有氧运动”,少做激烈的“无氧运动”。而广场舞蹈的律动速度一般都会在每分钟100至120拍之间,这正符合健康运动1秒钟两步的速率。在这种速度运动中,能改善心肺功能,加速新陈代谢,促进肠道消化,锻炼身体时又不至于形成对身体的损伤与劳累。同时,舞蹈时伴随音乐和律动的愉悦心情,气息在人们锻炼身体时吐故纳新。在此,不能不说心情愉悦的有氧运动,对于健康运动观念来说是一种较好方式。因而,每天适量的广场舞蹈运动,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而言,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强自己的抵抗力,延缓身体的衰老,还可以达到减少身体多余脂肪作用。

其三,人们在广场舞蹈时,其注意力集中在欣赏优美的舞曲音乐中,和着乐音与律动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注意力的转移能使身体其他部分的机能得到调整和充分放松。这种调整与放松的运动,极有益于身体的健康锻炼和心理的修复。因而,广场舞蹈锻炼,消除大脑疲劳和精神紧张,达到缓解城市生活压力与心理浮躁作用。

广场舞蹈提升了群众文化艺术生活的审美意识与情趣。我们知道舞蹈作为传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构建着人们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而我们在群众中排练与创作的广场舞蹈作品,在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上,大多是选择富有浓厚民族文化气息与民族和谐精神的音乐与舞蹈。这样,人们在进行广场舞蹈活动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参与其中,不自觉的受到优美的舞蹈的动作与和谐的音乐旋律的熏陶。

广场舞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广场舞 小学 体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061-01

广场舞蹈与小学体育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健康,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体育课上,通过形体与舞蹈方面的学习,得到锻炼,塑造形体,从而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同时孩子中还有不少人因为学习广场舞蹈操而对舞蹈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广场舞能够促进学校舞蹈教学

在现实的群众文化艺术生活中,跳起来、舞起来,扭起来的舞蹈活动几乎遍及城乡的公园、广场、社区空地,成为居民健康生活的精神食粮品种之一,已融入群众的鲜活生命形式中了。然而在我们中小学里,舞蹈教学与活动却显得非常薄弱,只有在 “六一”、“元旦”等节日时才能见到几个舞蹈节目,参与者只是极少数的“有舞蹈天分”的学生在表演。对于大多数青少年而言则无缘舞之蹈之,只能暗叹自己不如别人了。社会研究舞蹈活动的蓬勃开展,呼唤着中小学舞蹈教学的实施。舞蹈的功能意义是人的生命本质教育的永恒内容,这似乎无须论证。因为广场舞蹈有着自己的表演形式和结构特征。当今的广场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运用并综合了各个舞蹈种类的舞蹈。广场舞是一种表演形式,不是一个舞种,广场舞有着自身的特点。它能够在观众当中表演,演员至少有三个面对着观众直接表演,演员和观众能直接交流。舞台和观众是一体的,观众和演员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使观众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它的音乐简洁欢快,表演现场火暴热闹;它是群众参与性很强的表演艺术形式,都以集体舞出现,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场面红火热闹;它还因陋就简,表演方式有很大的灵活性.时间可长可短,完全体现主客观的意愿和需要;它还具有表演性,利用舞蹈来抒感的艺术,使舞者内在情感得以宣泄,产生精神振奋的愉悦感。同时观赏者也得到精神享受。这使舞者得到表现自我的机会,产生自我价值感。

二、广场舞具有锻炼的价值

广场舞具有体育锻炼的价值,经常进行排舞练习,心血管和呼吸系统都能得到良好的锻炼,改善心肺功能,加速新陈代谢过程,促进消化,消除大脑疲劳和精神紧张,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延缓衰退,提高人体的活动能力等良好的健身作用。

比如“健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的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也就是说注意是受指向制约的,在翩翩起舞的过程中,其注意力必然都集中在欣赏优雅的舞曲音乐,并沿着节奏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由于注意的转移,就能使身体其他部分的机能得到调整和充分休息,所以参加排舞这项运动能消除紧张的情绪和缓解压力,练习者在优美动听的音乐、美妙的舞姿中,消除疲劳、陶冶心灵,感受到愉快的情绪,从而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再如“健脑”。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四个基本过程。其形式有形象记忆、概念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等。在排舞的练习过程中不仅要运用形象记忆、概念记忆,而且还要运用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记忆力会以很慢的速度减退,这是自然规律,也是正常现象。通过排舞练习以及对大脑神经的不断刺激,来减缓记忆力减退的生理现象,达到良好的健脑效果。还有学校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在体育课中进行广场舞蹈的创新教学收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提高了学生对广场舞蹈深层次的认识。在体育课中进行广场舞蹈内容的创新教学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在未进行过广场舞蹈内容创新教学之前学生对此项内容还不是很了解,喜欢程度和期望水平也一般,但经过学习后,学生能基本掌握,而且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这说明广场舞蹈创新教学非常注重教学的效果,而且效果明显,对学生身心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但在与此同时也要注重不断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广场舞蹈创新教学后的收获。形式多样的广场舞蹈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收获是多方面的。丰富课余生活、培养能力、改善体形。广场舞蹈从身、心、能力三方面培养了学生。

总之,有意识地向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美育教育。树立他们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体现自身的价值,为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绵薄之力。在国家规定的课程教学范围内可作开放多元化的思考,舞蹈教学因需因地进行,有师资条件的可插入音乐课教学中,教学内容由老师自选自定,允许音乐课内列入一定比例课时到室外,到体育场馆、大厅、空地去进行舞蹈教学,为方便管理,学校领导可审查教学计划,制定合理的考核办法,成绩与音乐课合并为结构分。对此,教育主管领导予以倡导、支持和鼓励。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舞蹈活动。在学校支持下,组织跨班级的舞蹈队或组起示范和引领作用;组织年级的演示表演,节日或庆典活动时台上有小型舞蹈节目,台下有班级表演,台上台下互动;鼓励学生自觉组织小组,支持教师给予必要指导;适当时机亦可请校外舞队来校表演,校内走出去;还可校内校外联欢??可见广场舞蹈与小学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辉. 当代城市广场舞蹈调查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