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常见错别字

常见错别字

常见错别字范文第1篇

当然,几乎每个人都会有写错字或别字的经历。像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女士,曾给《美文》杂志题辞时将“茂”的下部分写成“戍”。备受孩子们喜爱的郑渊洁先生也有把“寒暄”误成“寒喧”、“股掌之间”误为“鼓掌之间”的时候。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无视错别字的存在。翻看小学生的作业,更是不乏这样的例子。如:将“既然”写成“即然”,“座位”写成“坐位”,写“知”时左右颠倒,“武”落笔加“撇”,“晓”头上加“点”。错别字成了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在哪呢?我个人认为,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一、客观因素

首先,我国文字字形复杂,文字?盗烤?人,比较常用的《新华字典》就有10000多个汉字,且有很多形近字,如:“己、已、巳”,汉字的这些特征给学生增加了难度。其次,社会用语中的不规范现象,如:好记星在书包上印制的“敏而镐学”的字样,就故意将“敏而好学”印制成“敏而镐学”。这些现象遍布在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不容忽视。

二、主观因素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缺乏端正的态度,识字、写字时粗枝大叶

学生在写字时,要么添加笔画,造成画蛇添足,要么删减笔画,造成肢体不全。如“纸”下面加点,而“低”却少了一点。再如写“暖”字,把“日”写成“目”或将右偏旁写作“爱”。

2.受遗忘定势等心理因素影响

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人类记忆进行系统实验,得出记忆的保持规律,进而绘制出来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任何人的记忆都会遗忘,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特别是识记后48小时之内,遗忘率高达72%。

3.小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知识储备有限,直接经验较少,这就导致经常误用同音字,混淆形近字

在普通话中,有1000多个单音节同音字。如果不计声调,汉字仅有418个音节,每个音节平均有同音异形常用字733个,存在一字多音(调)、一音多字的现象。例如,“纪念―纪年”“业绩―业迹”等。

(二)教师层面

识字教学是写字教学的前奏,又是基础保障。中国汉字是表意文字,如果学生全面地掌握一个字的音、形、义,怎么能够保证精准地运用书写这个字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识字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字的造字方法、演变规律,根据字的构成特点把字的音、形、义诠释清楚。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在低段教学中没有扎实地进行识字教学,在中高段教学中偏重于句、段、篇的教学,揠苗助长,舍本逐末,这也是造成学生写错别字的一大原因。

三、对应策略

(一)从思想上重视

识字、写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只有让学生充分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感受汉字的精髓,体会正确、规范的书写在人类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学生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识字和写字。这是写好字的根本所在。

(二)从方法上指导

首先,引领学生做好第一次的书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写字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因此,不论年级高低,教师都应在课堂上给学生示范、指导书写,保证孩子们第一次就把字写正确。

其次,教给学生正确的识字方法。充分运用中国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点,做好识字教学。例如,用“冫”做偏旁的字大都和冰有关,如冻、冷、凉、凝等字;用“氵”做偏旁的汉字,则大都和水有关,如江、河、湖、海、洋;带“心”部的大多和人的内心活动有关,如,惊、愁、忧、患等;月字旁的字大都和身体有关,如;脸、腿、脚、肝等。

(三)整理错字、别字集,反复巩固

常见错别字范文第2篇

一.作文中出现错字、别字的现状及原因

识字是写作的基础,是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从目前的小学生作文来看,错别字的存在现象十分严重,出现频率极高,是小学生的一个通病,是每个小学的语文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小学作文中,有的学生用拼音的形式来代替不会书写的字词;有的学生在书写的时候记不住某些字的写法,常常会用错偏旁、增减笔画;有的学生因为识字量、词汇量累积不够,往往会用自己认识的字来代替同音字等。错别字的大量存在,导致学生的作文语句不通顺,词不达意,严重影响了作文质量,同时也不利于小学作文教学效果的提高。而引发小学生作文中错字、别字大量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小学生的受教育程度不高,识字量有限,空间辨认能力较差等。所以,在小学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行动起来,探寻可以有效规避错别字的方法,通过共同努力来减少或避免小学生作文中的错字、别字,提高小学作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错字、别字的规避方法

1.学生的写作态度要端正,养成阅读写作的好习惯。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论是作文学习还是其他语文知识的学习,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学好知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学生必须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即使是暂时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也不能对作文写作产生厌恶情绪;而相对较好的学生也不能自大自满。总之在写作文的时候不能抱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在平时作文的时候,就要坚持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所谓心到就是指作文时必须专心、用心;所谓口到就是指一边写一边念,加深对每个字、词的印象;眼到就是指要对每个字进行细致地剖析,从音到形,从形到义,把自己见到过的每个字都准确地记在脑海里;手到就是指当遇到不认识或者不明白意思的字词时,要发扬追根究底的精神,多动手查字典,把每个字都清晰地记住。与此同时,学生要拓宽自己的阅读范围,加大自己的阅读量,这样才能认识更多课本以外的字词,增加自己的词汇量。词汇量大了,写作时就可以很好地用字、用词,而且可以有效地避免错字、别字的出现。

2.把改正常见错别字作为规避的重点。

在小学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往往都是一些经常出现的字,常常都是在同一个地方出现同样的错误,这是因为在学生的记忆中,自己所写的错字、别字才是正确的,对真正正确的写法却没有一点映像。由此可见,找出学生写作时最常出现的错别字是何等的重要。由于惯性思维,学生写作时所用的字词库通常都是较为固定的,所以,只要把学生以前的作文拿出来,从中找出易见的错别字,并对对应的正确写法、用法进行强化记忆,消除学生原本的错误认识,就能有效地减少错别字的出现频率。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创建错字本,把自己在平时的作业中、写作中、练习中的错字、别字记录下来,不时地翻看,加深印象,在下次使用时就不会再写错或用错了。教师还可以适时地抽出一定的教学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找错纠别”活动,让学生在查找别人的错字、别字的同时也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这样可以大大提升错别字的规避效果。

3.尽量不用拿捏不准的字和词。

在写作时,有的学生想要提高自己的作文质量,往往会使用更多别的学生不常用的字和词。但小学生所真正掌握的词汇量是有限的,所以可能会采用一些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或听到的一些字词,但学生并不知道字的写法和含义,这时就会出现用词不当、词不达意的现象。因此,学生在遇到拿捏不准的字词时,最好是用代替法,在脑海中搜索自己熟悉并正确的字词来代替看似很有文采但又不能准确把握的字词。此外,学生要对作文要求有深入的分析和了解,不能会错意,写偏题,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在作文中出现别字的情况。

常见错别字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错别字;方法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26-0034-0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练习册、作文、试卷时,感到头痛的问题之一是经常有学生写错别字。尽管老师不断地订正学生的错别字,可是下一回,或者过不了多久,订正过的错别字又跑回来“捣乱”了。

一、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

小学生常写错别字,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教师对纠正错别字的意义认识不足,对其教法缺乏研究;二是学生学得马虎,不了解字的音形义,对写错别字的危害也认识不足。

小学生年纪小,有意注意时间十分有限,不大可能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于写字训练;其知觉也较笼统,识字只能记住字的大致轮廓,对于字的细微部分,如果没有老师的提醒或强化训练,则往往容易忽略,或者与形近字产生混淆,以致写字时出现错字或别字。例如,老师强调,“柳”字中“卯”不可少一撇,学生记住了,“柳”写正确了,可当学到“迎”字时,他们却产生了混淆,把不忘一撇的“柳”字中的“卯”错写到“迎”字的走之里边了;又如,常将自己的“己”写成已经的“已”。

二、纠正方法及策略

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怎样能够省时省力而高效呢?

(一)提高认识

教师首先要提高引导学生纠正错别字意义的认识,要以规范、扎实的识字教学为基础,加强纠正错别字教学。如可给学生讲写错别字产生笑话和严重后果的故事,使他们充分认识写错别字的危害;也要引导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细心辨认,遇到疑难字勤查字典、勤问老师或同学的良好习惯。

(二)有预见性

在生字教学中,对易错易混字要有预见,一开始就强化学生认记,加深印象,从而降低学生写错别字的概率。

例如,教学生写“鼻”字,为了防止学生把下面部分写成“弄”字底“廾”。就要把这一点作为教学重点。先用熟字帮助记忆:“自”字头下面加“田”,再用彩色粉笔写“丌”底,利用色彩引起学生注意,刺激学生的记忆。这样不但能增加学生识字的情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字形的初始印象,能有效提高识字的准确性。

(三)分清偏旁

要让学生了解,汉字中大多是形声字,应该从它的声符和意符中,了解读音和含义。

例如,“礻”是“示”的变形,凡同礼仪、祭祀有关的字都是“礻”旁:“福”“神”“祖”“社”等;“衤”是“衣”的变形,凡同衣服有关的都是“衤”旁:“衫”“裤”“裙”“袖”“被”“裙”等;“日”字旁与太阳有关,“目”字旁与眼睛有关,因而“晴天”不能写成“睛天”,“眼睛”不能写成“眼晴”。

(四)记少知多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同类字作一些排列、比较、分析,采用“记住小数,推知多数”的办法,帮助记忆。例如,“ 廴”旁与“ 辶”旁,“十”旁与“ 忄”旁学生很容易混淆,把它们排列起来:

廴:建、廷、延 十:协、博

辶:远、近、这…… 忄:快、慢、情……

由于“ 廴”旁与“十”旁的字比较少,“辶”旁与“忄”旁的字比较多,只要记住“建、廷、延”及“博、协”等少数字,“辶”旁及“忄”旁的多数字就可以掌握了。

(五)利用口诀

字谜、口诀、顺口溜、儿歌等幽默风趣、简单易记,符合学生好奇的特点,对学生识记那些比较难记的字很合适。

例如,在教学“京”字时,用猜谜语的形式呈现,先出现谜面:“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小字来帮忙”;在教学生学习“柜”字时,根据部件编出一个字谜“好大一棵树”,让学生猜一猜谜底;教学“己”、“已”、“巳”三个字时,可编出口诀“自‘己’不出头,‘已’经半出头,‘巳’时封上口”;在教学生字“裕”字时,可编一句口诀“有衣穿,有饭吃,生活就富裕”;教学“碧”字,可边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边编有趣的顺口溜“王和尚,白和尚,并排坐在石头上”等。

(六)分清字形

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大量形近字的出现,学生往往容易把一些形近字认错、写错。如学了“放”再写“游”字时,经常把“游”字的右边写成“放”。这是由于比较牢固的旧知识干扰了巩固程度不够的新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彩色粉笔,把容易相混的部分标出来,比较异同。通过字形的比较,加深对字的印象。如“己(jǐ)”“已(yǐ)”“巳(sì)”,“戍(shù)”“戌(xū)”“戊(wù)”,“仓”“仑”等。

也可采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加深印象。如教学“囚”字时可告诉学生:“囚”字的大口框像围墙,围墙里关着人就是“囚”。又如教学“兽”字,教师不妨告诉学生:把“兽”字头上的两点想像成兽角,“田”当作兽脸,“一”可想像为胡须,下面则是一张嘴――“口”。

对那些结构复杂,写起来比较容易出差错的字,可用分解组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弄清它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是按怎样的方法构成的。可以从整体到部分分解,也可以从部分到整体组合。如把“赢”拆成“亡”、“口”、“月”、“贝”、“凡”五个部件,再组合,告诉学生,分解和组合时,这些字的各个部分不能移位、改向。

(七)形义结合

有些字学生常常写错,是因为不理解这些字的字义造成的。最常见的是同音字互相替代而产生的别字就属于这种情况,如“墓”和“暮”及“幕”、“在”和“再”、“得”和“的”、“练”和“炼”等。要掌握这些字,就必须让学生先把字义弄清楚,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识字教学的一开始,就要强调字形的差异,让学生多观察、多比较、多分析。

对有些同音又形近的字,更要引导学生从字义上去辨别,如“炼”和“练”,“炼”是“火”旁,本义是用火烧制,比喻为对人身体和意志的考验、提高,因而“锻炼”、“提炼”、“磨炼”,必须用“炼”。“练”是“纟”旁,本义是把绳、麻或布帛煮得柔软洁白,练过的布帛,多指洁白的熟绢,引申为熟练、多次,因而,“练习”、“训练”“熟练”就要用“练”。

成语中的错别字,有的也是由于学生不明白字义而造成的,如“不胜枚举”的“枚”字,应向学生解释“枚”是一个量词,相当于“个”的意思,这个成语原意为“不能一个个列举出来”。这样一解释,学生就不会将“不胜枚举”,误写为“不胜没举”或“不胜每举”了。

(八)集中消灭

把学生作业、作文、试卷中的错别字,收集整理出来,分批集中,写在学习园地里或用纸打印出来,叫学生集体辨认、订正,或将错别字夹在句子里,叫学生改正。

常见错别字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0―0074―01

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每天面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别字,感觉非常头疼,尽管每天都会及时给学生纠正,但学生对于错别字现象并不十分重视,以前纠正过的错别字仍会不断地出现在作业中,此类现象不由引人深思:小学生错别字的成因是什么,为什么纠正起来如此困难?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错别字形成的原因

1. 学生的认知特点。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字词容易记住,抽象的文字符号识记起来就比较困难,他们不会借助汉字本身的意义去识记,只能靠机械记忆,所以低年级学生在识字阶段,常常有不会写的字,他们喜欢用拼音或同音字代替,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同音字在学生脑海中固化,最终导致了别字的频繁出现。

2. 汉字本身的特点。汉字本身字形复杂,笔画繁多,同音字、形近字多等原因,不便于学生的观察记忆。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和识字量的增多,错别字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3.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书写习惯。学习认真的、书写习惯好的学生作业中错别字就比较少;相反,学习态度不端正的、作业书写潦草的学生作业中错别字就非常多。

4. 教师的因素。教师在识字教学中缺乏预见性,对于一些不易识记的生字没有特别强调,没有想办法帮助学生加强记忆,造成学生记忆模糊,久而久之就出现了错别字。另外,在学生一开始写错字时教师没有加强纠错意识,虽然学生当时改了错,但并没有真正在脑海中删除错误的记忆,所以下次再写这个字时依然写错。

综合以上错别字产生的原因,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对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预防和纠正错别字的对策

1. 将识字教学形象化、生活化。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可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比如:“春”这个字,学生经常把下边的“日”写成“目”,虽然教师经常强调,但学生还是屡屡犯错。所以笔者给学生编了顺口溜:“日头出来了,三人去春游。”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个字与“日”有关。再比如:“飘”和“漂”两个字,学生在使用中也经常混淆,笔者提醒学生从偏旁入手,一个有“风”,一个有“水”,“有风空中飘,有水水上漂”,学生从字形和字义的角度理解记忆,就很轻松地区分了两个字的用法。

2. 建立“错别字医院”。人们在写字过程中出现错别字不足为奇,但一个字纠正后还是经常出错就有点不可思议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要求学生建立“错别字医院”,也就是准备一个纠错本,将每一课作业中出现的错别字收集起来,课后反复写、反复记,强化记忆,这样坚持了一年多时间,收效甚好。

3.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在平时作业中,笔者经常强调学生慢慢写,写好字,这样也不容易写错字。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写字量明显比低年级要多,作业一多,有些学生就只追求数量,不重视质量,所以教师要主动为学生减轻负担,控制作业量,学生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写作业,字就会写得更加规范,更加漂亮。

4. 与字典为友。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可以熟练使用字典,所以学习中,笔者要求学生人手一本《新华字典》。有时学生做作业时遇到不清楚的字老问,这时笔者索性就做一个懒教师,不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让他们自己查字典。其实不光学生要与字典交朋友,语文教师也应该做到字典不离手,遇到记忆模糊的字,就找字典帮忙,避免给学生带来错误的引导。

5. 变被动纠错为主动纠错。针对学生依赖教师纠错的心理,P者改进了一些检查和批阅作业的办法,让学生先自己查找,如果作业中的错别字自己没有找出来,会给他们一些小小的惩罚,这样学生做作业时重视程度高了,错别字也就自然少了。另外,批阅作文时,笔者会提前让学生相互检查,学生在给别人纠错时会比自查更加细心,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学生思想上有了预防错别字的意识,错别字就少了。

6. 教师的教学要有预见性。对于那些难写的字,教师事先应该有所预见,有所准备,在教学过程别强调,或采用游戏、顺口溜、猜谜语等形式来加强学生记忆,这样会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常见错别字范文第5篇

今年的高考作文是材料作文,要求根据三则材料讨论人才的培养规律问题。这个问题对于考生来说。并不陌生。很多考生写得很好,却在错别字上栽了跟头。我们精选了带有普遍性的10例高频错别字,并予以分析。

1 “人才”误为“人材”。这个错误应是最多的,典型错例为“人材的培养是有规律的。”此系音同、形近、义近致误。“人才”意为“有才能的人”,例如孙中山《在广东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庆纪念会的演说》:“但是现在无力去读书,不能上进,国家便减少了很多的人才。”“人材”本为(像木材对房屋有大用一样,对国家、集体有大用的人之意。木材之于房屋,正如人材之于国家,所以才有“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的说法。而“有才能的人”是其引申义,此义也多隐含着有用之意。例如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他在民建和工商联得势之后。少不了要用许多人,徐义德虽然桀骜不驯,但毕竟是个难得的人材。以后有用的。”近年来,已经很少有人用“人材”表示“有才能的人”了。可见“人材”强调有用,而“人才”强调有才能,本有所分工。“人材”在表示“有才能的人”义上不如“人才”好。且不能与“才能”、“才干”等一系列词相合,所以《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根据通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二词的分工,明确“人才”为规范字形。无疑十分正确。

2 “抱负”误为“报负”。这也是很多考生分不清的词。典型错例为“我们只要树立远大报负,加上刻苦努力,就一定能成才。”这里的“报负”是因混淆“抱负”和“报复”,从二词中各取其一字拼合而成,显系“抱负”之误。为音同、形近致误。“抱负”为名词,指志向,例如杨沫《青春之歌》:“我们每个青年都有着雄伟的抱负,都热望着祖国的富强和个人有远大的前途……”“报’复”为动词,指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例如田汉《获虎之夜》:“易四聋子知道母老虎一定要报复的。”

3 “必须”误为“必需”。典型错例为“我们必需努力学习,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此因同音而误。“必需”为动词,是“一定要有,不可缺少”之意,指客观需要。例如文康《儿女英雄传》:“这是作媳妇的侍奉翁姑必需之物。”“必须”为副词,虽在历史上也有“一定需要”之意,但现代汉语中多以“定要”之意使用,指人主观上的意愿,有强调语气,多作状语。例如《论人民民主》:“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

4 “兴趣”误为“”。典型错例为“要保持,不断探索,才能成功。”此因同音而误。“兴趣”现多指由爱好而产生的愉快情绪。例如杨沫《青春之歌》:“由于自己养活自己的理想实现了,她的心情逐渐安静下来,并且对教书生活和孩子们也渐渐发生了兴趣。”“”原意为“性情志趣”。但此义早已不常用,该词在今天多指“对性事的兴趣”或“两性情趣”,词义比原意大为缩小。例如邓牛顿《说》:“长期以来,人们对作了过分狭隘的理解,把仅仅局限在夫妻间情爱范围。”该义虽尚未进入词典,但早已广泛使用。笔者恰在“百度知道”发现一则相同的错误。即网友lsdkm《考试错把兴趣写成怎么办?》:“前几天考语文的时候,写到作文时,错把“兴趣”写成“”,那是没注意,发卷子才发现错了。当时也没觉得什么问题,觉得还挺对。刚想找老师理论。被一个同学看到了,然后就大笑。接着引来一帮同学看,说什么思想不良什么的。后来才意识到出错了。语文老师看到以后会不会对我有什么不好的看法?”由此可见,这并不仅仅是“没注意”的问题,是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和辨析词形使然。

5 “贡献”误为“供献”。典型错例为“我们要不断探索,为国家作出供献。”此系音同、义近致误。“供献”原意为向神佛等进奉物品,与宗教迷信活动有关。后来引申为在日常生活中向他人进献东西。进献的是实物。例如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作品《白毛女》:“我吃的是树根野果、庙里的供献,苦撑苦熬天天盼……”而“贡献”由原义“进奉、进贡”引申而来,多指“对国家或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即指把才能、智慧等抽象的东西献给国家或集体。例如魏巍《东方》:“我是说,我对祖国的贡献太小太少了。”

6 “抑或”误为“亦或”。典型错例为“不管你是要学文科,亦或是学理科,一定要对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此因同音而误。“亦或”在古代汉语中很常见,是“亦”和“或”的组合。意多为“也有时”、“也可能”、“又有人”等。例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湛水》:“时人谓之椹城,亦或谓之隰城矣。”现代汉语中不见这种组合。“抑或”是由两个连词“抑”、“或”构成的复合连词,“抑”、“或”均表示选择,意为还是、或者。故“抑或”是一个因同义连用而形成的合成词,仍表选择,是“还是,或者”之意。例如巴金《家》:“不知是他没有听见,抑或是他听见了故意装着未听见的样子,总之,他并不动一下。”

7 典型错例为“我会学习革命前辈坚苦奋斗的精神,改造自己的成长环境,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此系音同、义近致误。“坚苦”意为坚忍刻苦,指人的主观精神面貌,表意志坚强,刻苦勤劳。例如孙中山《致海外同志书》:“不但久战而疲,即远道之劳殆已非人所堪,其坚苦卓绝,洵足为革命军人之模楷!”“艰苦”意为艰难困苦,指人所处的不好的客观环境,一般形容斗争、生活。例如《整顿党的作风》:“党有几十万党员,他们在领导人民,向着敌人作艰苦卓绝的斗争。”

8 “修养”误为“休养”。典型错例为“要保持一颗好奇心,培养兴趣,提高休养。”此系音同致误。“休养”多指休息调养,指使身心得到休息或滋补。例如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而且为了他的身体和精神的休养,她希望他们暂时离开上海。他们旅行去……”“修养”指思想、理论、知识、艺术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例如杨沫《青春之歌》:“比起一般知识和文学修养来,她都不如林道静。”

9 “以防”误为“以妨”。典型错例为“要远离哪些游手好闲的混混儿,以妨走向犯罪之路。”此因音同、形近而误。“以妨”不是词。是不存在的拼合。“以防”也不是词,但是很常见的组合,是“用以防备”或“用以防止”之意。表示目的是防备或防止不愿看到的事发生。例如金庸《雪

山飞狐》:“他们叫店伴在东厢房用门板给我搭一张床,以防有人伤势生变,随时可以医治。”

10 “李时珍”误为“李时针”。典型错例为“历史上有名的医药学家李时针,走遍千山万水,亲身试药,才写成了《本草纲目》。”此系音同致误,也是常识性错误,本不该出现,但很多考生都这样写。可能有些学生识记字形不牢固,想当然地以为中医都会针灸,或者受到钟表“时针”的影响,所以才把名字改为“时针”。

另外,很多学生“的”、“地”、“得”不分。典型错例为“人才地成长是有规律地。”更有甚者满篇全用“地”或“的”。这是初中生常见的错误,不想大量出现在高考作文中。至于“安装”误为“按装”,“期待”误为“期侍”,“享受”误为“亨受”,“拼搏”误为“拼博”,“勤奋”误为“勤愤”,“潜规则”误为“浅规则”等大量因形近、音同致误之例,不再赘述。

以上大多是在正误两词中,一字形体相同,一字读音相同、形体相近,或读音相同、字义相近致误。这种音同、形近、义近的字词确实容易使人出错,如果说这种情况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这种错误就不应该了:“怎可怀疑自己?用自信迎娶美好未来,我们都可以!”其中“迎娶”显系“赢取”之误,读音虽同,字形却大不相同。

究其原因,除字词音同、形近、义近而易错之外,主要有以下几个:(1)许多学生思想上不重视,以为写错一个字词没什么,对于老师的说教,听而不闻。再加上用词想当然,过于自信,就会对于音同形近的字词常不假思索地信笔写来。这是心理原因。(2)拼音打字也是形成写错别字的重要原因。学生经常打字,不但易于提笔忘字,而且易于写音同形近的错别字。每打一个词,屏幕上会自动出现几个备选同音词,几乎不存在用心辨析字形的问题,因为电脑已经把正确的组合显示出来,只需轻松敲击数字键选择就可以了。殊不知,就是这种习惯使学生用字用词能力逐渐下降。打字时不易错,写字时没有了正确备选词,同音异形的词还容易分辨,但是同音近形的词则往往出错。这是环境原因。(3)平常练笔太少,一年中很少写几篇作文,写完后耐下心来修改错别字的情况更少。久之,必然难以使用字用词能力得到提高。这是直接原因。(4)教师没有指出并纠正错别字,平时批改作文对于错别字视而不见,导致“的”、“地”、“得”不分等错误。这是教育原因。

另外,也有一时紧张或疏忽而写错的原因,但是同一错误频繁出现的事实,表明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亟待提高。

要杜绝错别字,教师至少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重视错别字问题,提高用字规范意识。老师要多强调该问题的严重性,使学生重视起来,增强主动修改和避免错别字的意识。其次,引导学生经常对易错字词细加辨析,分清异同和用法,识记规范词形。多读《咬文嚼字》类的文章,提高辨字用词能力。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就有朱光潜的文章《咬文嚼字》,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认真学习并拓展至如何避免作文中的错别字问题。必要时,专门集中讲解高频易错字,识记规范字形、词形,可以比赛的形式予以考察。第三,督促学生平时多练笔,勤修改,认真分析、修改其作文中的错别字,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用字用词能力。最后,要求学生多读经典范文,留心学习其中常用字词的使用,并扩展阅读面,避免犯“李时针”之类的低级错误。

众所周知。高考作文每错一字,减一分,这是很严厉的“惩罚”。更是国家领导对用字规范的倡导,体现了教育工作者的良苦用心。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郝平也十分重视错别字问题,他专门为《咬文嚼字》2009年合订本作序,赞扬了其“咬嚼精神”,并提出希望:“希望有更多的像《咬文嚼字》一样的生力军加入到我们的行列,大家都来咬文嚼字、字斟句酌时,我们的语文规范会事业就大有希望,民族文化素质就能达到新的高度。一个重视自己语言文字的规范和优美的民族和国家,是一个认真、有责任感的民族和国家,这样的民族和国家是富有活力和充满希望的。让我们向着这样的目标不断迈进。”

消灭错别字,是国家领导和教育家们的殷切期望,期望中华民族的建设者是一个认真、负责、有素质的接班人。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达到建成文化强国这样一个长期目标,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14]《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6,10:24,6:554

[2]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6

[3][7][17]杨沫,《青春之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22,43,73

[4] 田汉,《田汉全集》(第一卷),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189

[5] 文康,《儿女英雄传》,中华书局,2001:397,

[6][15],《选集》,人民出版社,2007:1481,811

[8]邓牛顿,《说趣》,重庆出版社,2004:40

[9]lsdkm于2009-4-29在“百度知道”中的提问《考试错把兴趣写成怎么办?》,网址:?si=9

[10]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白毛女》,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67

[11]魏巍著《东方》,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