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制图;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读图和画图的能力。而这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思维能力的训练,即: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动态思维、逻辑思维等。制图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过程,更确切地讲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学好制图课,不是靠记忆,关键靠多练,要靠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练习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一句话:要精讲多练。事实证明,学生的制图能力是“练”会的,而不是“教”会的。

为提高制图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我确立了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在“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中,我精心挖掘制图学科中创新思维训练的生发点、训练点,坚持以各种思维训练为核心,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训练形象思维

制图教学中接触的图样、物体都是形象。在三维形体――二维图样、二维图样――三维形体的相互转化过程中,需要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投影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等的参与,但这些思维都是以形象为对象和结果。所以形象思维起着主导作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收集实物、制作模型、画轴测图、记图(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基本体、简单组合体的图形特征与它们所反映的空间实物形状)等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在想和做的过程中,左右脑积极协调活动,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2.训练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为解决一个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去探索多种答案的思维。创造力是以发散思维为核心,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在制图教学中,我通过设计一些典型作业作为发散思维的发散点,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探索和推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如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题型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对一个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思路)和思维的变通性(改变思维方向,克服定势影响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已知物体的一个主视图,补画左视图。

题目布置后,发现每个学生都能够运用发散思维在短时间内想出多个答案,但是要独自想出10个以上答案还是有困难的,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有其局限性。但是在公布交流学生的答案时,由于学生之间的思维相互启发,开阔了思路,学生积极性越来越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散,答案越来越多,但是答案显得零乱。此时,老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思维的方向和特点,纠正学生发散思维的盲目性,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

3.训练集中思维

集中思维指通过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方法等寻求一个最佳答案的思维。研究证明,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由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

4.训练想象思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不仅是创新的动力,而且还是学生理解掌握制图知识和理论的得力助手。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是思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之一,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描述或图样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语言描述或图样示意而独立地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制图学科在训练学生想象思维方面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制图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做法来训练想象思维:通过制图中常规的识读三视图和由已知二个视图补画第三视图等来训练再造想象思维;根据给出一个视图补画另外两个视图,通过创造性地想象各种空间立体形状来训练创造想象思维;通过自由设计组合体,进行充分的想象构思,从而训练创造想象思维。

5.训练动态思维

线面分析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常用的方法。按此方法讲解图形上的每条“线”时,常被表述为轮廓、面形投影、积聚。这样表述的结果,往往使得本来较抽象的“线”,仍然停留在线面的概念上。如果改用动态的表述方法(如使用切割、抽出、叠加、提位等术语)描述形成形体局部结构的“线”,这就容易使学生很快地建立起深刻的空间形象,养成动态思维的习惯。

6.思维综合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既要注重某一思维方式的单项训练,又要注意各种思维相结合的综合训练,使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思维结构,掌握创新方法,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总之,制图作为各类工科院校普通开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在提高教学实效性方面,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及时吸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知识,把握教学教改的动向,增强教学的遇见性,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实际操作技能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梁德本.《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教学法建议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9

[2]赖志奎.《现代教学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范文第2篇

1 拓宽训练时空,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从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给学生的思维时间和创新空间都很有限。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教师必须创造条件,拓宽训练的时空,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1.1 从训练时间上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克服为文而文的倾向。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产物,这样的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就及时地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1.2 利用多种方式方法展开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

1.2.1 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①绘画。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可先出示“小桥、花卉、动物、游人、天空……”等词语,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借助想象画成图画,然后要求将这些图画剪下来拼成一幅完整的、自己喜爱的图画,最后让学生把这幅图画的内容写下来。②表演。好动、好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非常适合学生表演,学生表演的过程也是对教材语言进行再创造性的过程。因此,要提供学生表演的机会,在表演中提高创新能力,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表演后的感受和发现写下来。

1.2.2 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①情节扩展式。②文尾续写式。③多向改写式。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④图文转换式。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插图,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与课文不同的文章。

2 强化创新思维创新,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的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程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创新思维的这三个特征来安排系统的作文训练。

2.1 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2.1.1 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教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1.2 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目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

2.1.3 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例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①通过记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写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的赞美”;②受《挑山工》一课的启发,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做任何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努力”;③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创新思维

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面对的必要问题。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观念与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前做好设计与准备工作,将原本抽象的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将数学问题回归到生活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开拓学生视野,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一、如何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高等数学的复杂性、枯燥性,学生畏难心理强烈,因此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从此可见,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高等数学教育与其他学科或者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高等数学的“影子”,学好高等数学非常重要。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思路,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中应用几何直观教学法,以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的几何图形方式,对概念、习题等进行描述与讲解;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以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相结合等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加强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

从表面来看,数学是一门演绎性、系统性的科学,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数学更加偏向于具有实验特征的归纳科学。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强化高等数学的美感。有关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可有通过敏锐的判断识别、跳跃性的思维想象等,从根本加强对数学的认知,提高数学创造性。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数学公式、概念以及图形等,表现了对称的、整齐的、和谐的美感,让学生提高数学审美观念,并且应用数学美来解决问题。这样,帮助学生寻求一条解题捷径,以数学的美感,提高解题效率、总结数学规律、启发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成长。例如,在学习“正弦曲线”时,可利用大雁飞过天空时,双翼画出的曲线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再如,将函数微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解决更多民生问题,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挖掘数学中的兴趣,将原本枯燥的数学学习灵活化,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高等数学的重要,主动获得知识。这样,既利于提高学生的激活创新的思维,也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为学生提供创新途径

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够培养与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因素,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认识水平,以难易适度、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教学内容为素材,实施必要的创新思维素质的训练。从案例出发引出知识点,设计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的几何图形、物理含义和实际背景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产生、发展和解决过程有一定层面上探索,感受数学的基本思维和方法的过程。这种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成为创新思维训练的过程,可以使学生逐渐产生主动的、创造性地去学习的意愿,经过不断的加强训练,最终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自觉的、本能的创新思维素质。例如对于导数概念的引入、函数的单调性判定、曲线的凹凸性判定、曲边梯形的面积计算、用定积分求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变力做功等教学内容等都可以设计成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情境中的信息及背景材料,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素质。

四、开展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1.重视直觉思维性训练。我们要培养遇见问题能独立思考的学生,要独立思考,就必须能直觉决策,直觉思维是创新的基础。直觉思维不受逻辑规则的约束,而是直接对一个问题省略了分析推理过程的环节,通过丰富的想象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大胆合理的猜测、设想及判断,“突如其来”表现出思维者的灵感,可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然而许多教师教学中往往侧重于逻辑思维训练而忽视直觉思维的训练,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角度看,数学教学更应重视直觉思维的训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创造问题情境,借助于多媒体的图像动态进行直观性的探究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直观,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指导学生多猜多想,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的判定、曲线的凹凸性和拐点的判定的面积求法、幂指函数的求导运算、可分离变量微分方程求解等一些内容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问题的整体考察,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大胆直观地猜想结论或解决方法,尽量发挥学生的直觉判断能力,以促进学生的直观思维的发展。

2.激活学生的课堂思维。首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有意义的生活情景、社会情景、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兴奋和活跃起来,激活学生原先的经验,激起认知冲突,变被动的大脑活动为积极主动的思维,有效地促进新的学习信息与已有经验的耦合。而在这种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是不一样的。因此,让学生经历合作和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大胆思考过程,学生的思维会互补、会开阔,最后集思广益,学生获得概念会更清晰,结论会更准确。

学生的思维由此被真正激活。然后进入“问题解决”这一环节,学生便能得心应手地把课堂学习成果应用于生活实际。因为学生在强烈的认知冲突与合作交流中获得了学习体验,在解决问题中,学生还将不断地拓展学习体验。

3.加强类比思维训练。类比思维是根据两个对象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类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的思维方式。类比是探索解决问题并发现新结果的重要思维方法,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教学中加强类比思维的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具有性质法则或公式相似、数与形的结构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相似、低维到高维、有限到无限等可以进行类比思维训练,通过精心设计,引导学生由已熟悉的知识,通过类比联想而引申出新的猜测、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找出新规律,不但易于接受、掌握、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比如引导学生类比一元函数极限、导数、积分的概念和性质探究二元函数极限、导数、积分的概念和性质,探究相同或变异之处,揭示其本质;习题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用类比思维寻找解题方法等等,通过加强类比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素质的发展。

五、结语:

现代教育观认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和思维的人。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作为数学教师就需要更新观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波,王振辉.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新思路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8).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生数学思维

引言

创新人才应从小培养,以多媒体与网络通信技术为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载体,将其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增加课堂容量,为学生创设自主个性化课堂,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

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思维情景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多媒体技术能够清楚直观的模拟思维、再现思维,有效的促进学生多向思维、发散思维发展。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可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圆形周长曲线如何“由曲变直”成为长方形的“长”,圆形的直径又是如何成为长方形的“宽”,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圆的面积公式,在观察的过程中开启了心智,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启发学生思考是否可将圆变成其它图形推导面积公式,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创造性的将圆转变为梯形、三角形、四边形等进行面积推导。多媒体课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学生在此思维情景内,个人思维也逐渐变得多级、多元,培养了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创新精神[1]。

2.通过变式训练,提高思维灵活性

创新思维培养需要采用灵活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变式训练,有目的的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变式训练的方法众多,其中一题多变便是数学训练中的常见方式。例如,在学习“组合图形”时,教师首先在大屏幕上为学生展示一个不规则的图形,问学生:该图形的面积如何求呢?学生纷纷在电脑上画,一名学生在图形中间加了一条线,将其变成梯形与长方形;另一名学生在图形中间位置竖直画了一条线,将其变成梯形与正方形,教师将两名学生的做法在大屏幕中为全班同学进行演示,学生们很快便将两种算法的算式与结果求了出来。后来,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展开思维,将缺口处的图形补充完整,使整个不规则图形变成一个长方形,这时再减去补充的三角形的面积,便可算出该图形的实际面积。面对相同的问题,学生们在已经解答过的基础上不断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迅速做出调整,这样的变式训练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做到“举一反三”锻炼和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借助多媒体技术设置问题情境可使学生在意境中自己发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与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以下画面:小兔、小狗与小猪在赛车,小兔的车轮是圆形的,小狗的车轮是椭圆形的,小猪的车轮是方形的,小兔让两个伙伴先骑一段自己再前进,比赛开始后小狗与小猪被颠得一上一下,一脸痛苦的表情,学生们被逗得哈哈大笑,最后小兔不但超过了这两个小伙伴,还吹着口哨一脸轻松的到达终点。学生在笑过之后充满疑惑,开始迸发思维的火花,思考小狗和小猪输掉比赛的原因,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开始展开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下,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中,所有半径长度均相等,将车轮做出圆形可在滚动过程中保持轴心到地面的距离始终不变,因此车子在行驶时自然保持平稳,随着问题被创造性的解决,圆的相关知识也渗透到了学生脑海之中,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培养了创新思维。

4.利用电教工具,提高思维能力

数学具有显著的抽象性、逻辑性,通过电教工具将大量教学材料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能够使事物发展过程形象的展示出来,使教学中的抽象、空间概念、法则等变得更加具体易懂。例如,在学习“比较大小”时,教师给出题目“已知黄花6朵,红花9朵,问红花比黄花多几朵?”在解答该问题时教师可利用电教工具,通过复合片,首先按照已知条件将红花、黄花的数量均展示出来,然后覆盖活动片,将红花与黄花分别覆盖6朵,引导学生观察大屏幕,使学生认识到一部分是两种花同样多,另一部分为红花比黄花多出的数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得出减法算式,即9-6=3(朵)。通过电教工具的直观演示,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的展示出来,不但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又强化了形象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思维引导 图形创意 必要性

《图形创意》是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它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为核心,将学生通过训练所具备的造型能力、引向专业所需的方向,创造性思维是设计师的生命,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依赖于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1 图形创意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国内:为了更好的对图形创意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了解,我们对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江南大学等多个艺术院校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我国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的教育目前还处在起步以及初步发展的阶段。由于国内设计教育基础长期以来受美术教育的影响,其本质是重美学和技能教育,重模仿和结果教育,缺少创新意识。图形创意课程主要是根据此种国情而设立的一门基础课程,以此来弥补以往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已经开设的院校大多能够把图形创意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专业学习以至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

从调研结果看,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图形创意课程的教学仍处于落后地位,设计课程远远滞后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尤其是在内陆地区,艺术设计专业停留在三大构成、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等传统课程方面,据了解在内陆的某个能源大省竟然没有一所院校的教学大纲涉及图形创意,我们所在的东北三省,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均尚未开设此课程,仍然延续以前传统教学模式的三大构成课程。

国外:在初级教育阶段,图形创意是国外设计基础当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它面对产品、平面、环境、建筑、装饰、服装等所有设计专业,是一门成熟的设计基础课程。但据有关资料了解,在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艺术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并不专设图形创意这一课程,这是因为他们的创新教育从娃娃抓起,渗透到每一个教育领域和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不需要在高等教育阶段重复设置。

2 思维引导教学方法概述

法国著名的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笨拙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依赖于创造性思维方法。1

思维引导教学方法是把重点放在探索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思维,成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高效益的可行性方法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施教之法,贵在启导”,若能在对学生思维的启发、疏导、点拨上深入探索,并将此服务于教学,必将使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用思维引导方法进行图形创意课程教学,内容是教师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有效的思维方法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有目的的干预和引导,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天赋潜能,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思维方法,通过学生自主的思考,最终获得有效的思维成果。

3 “思维引导”教学在图形创意课程中实施的必要性

当前,在我国高校的许多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这一项里并没有体现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视。这种情况导致个别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只重技术,不重创意;课业练习只重手段,轻视构思,所作作品只重表面的视觉效果,而缺乏深层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有的学生甚至会直接将参考资料的图例不做任何改动的临摹一遍就作为课后作业交上来。如此现状,除我们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教育手段、以升学为目的体制等“先天不足”的原因外,其后天培养中的教学手段对能力重视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图形创意是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它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为核心,承担着将学生已具备的造型能力、创造性思维引向专业所需的方向与方法的重任,创造性思维是设计师的生命,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依赖于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图形创意课程由江南大学的林家阳教授在2000年在国内率先开设,并用“课题法”作为图形创意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此后国内各大艺术院校和艺术设计专业纷纷开设,在教学方法上也纷纷效仿沿用“课题法”教学, 经过十多年来的研究与发展,图形创意课程获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同其他学科相比,关于图形创意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图形创意课程的教学还存在许多亟待改善的薄弱环节,而从“思维引导”的角度对图形创意课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则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方法。

“思维引导”教学在图形创意中实施的必要性是由当前图形创意课程教学现状决定的,目前很多学生的作品重制作,不重设计,设计作品缺乏内涵、新意以及文化底蕴。抄袭和雷同的作品泛滥,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的缺失,以及设计中思维方法使用不当。针对这一现状,对图形创意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对它的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运用思维引导方法,对图形创意课程从课堂教学、课下讨论、设计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等一系列教学环节,进行思维引导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真正从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让学生的创意思维得到系统的训练。采取逆向思维引导、技巧规范引导等思维引导方法通过一系列创意的实践训练和设计经验交流、课堂互动、想象模仿、角色互换、语言暗示等具体思维引导方法进行学习和教学实践。

运用思维引导法进行图形创意的教学,将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以科学、技巧的思维方法引导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艺术设计创意,为学生的新鲜的设计灵感开路,让学生的设计思想源源不断,让设计作品时时闪耀创意之光。

注释:

[1]参考:何苗《以思维引导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美术大观2011 -04-1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