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一德育工作总结

初一德育工作总结

初一德育工作总结

初一德育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班主任 德育 工作方法

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实行“应试教育”,这就使得初中班主任在管理学生的时候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道德发展。一些班主任在管理初中生的时候,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于班级中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老师总是关怀备至,在他们犯错的时候也十分宽容,基本不予追究;对于班级中学习成绩较差的时候,老师总是严厉批评,在他们犯错的时候总是处以严厉的责罚,这就使得班级出现两极分化的状态。这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出现这些问题: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出现骄傲的情绪,甚至可能无法正确面对失败;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对老师抱有敌对心理,甚至会心生怨恨,影响学习等。因此,班主任在开展道德教育工作的时候,要注意掌握科学的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让每一位高中生都能够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下面,本文从坚持以人为本、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家校结合三个方面,讨论初中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的方法。

一、坚持以人为本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德育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开展德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忽视了初中生的独立自主性,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老师在德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由“灌输法”转变成“自主探究法”,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其次,老师在选择德育内容的时候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过去的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在选择教育内容的时候多选择一些与共产主义道德相关的内容,脱离了初中生的实际生活,对学生所起的教育作用比较有限。实际上,现在初中生的生活经历比较少,认知水平比较低,他们不能够理解先辈们的革命情感。最后,初中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要对学生施以人文关怀,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释放学生的个性。有一位学生在升入初中之后,成绩下滑得十分厉害,上课的时候经常走神。经过了解,得知这位同学陷入了早恋。然后,我与这位学生进行了平等的对话,在对话开始之际,这位同学十分拘谨,不敢对我说实话。我先对她讲述了我的经历,让她放松下来,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然后我告诉她:“在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是正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个问题,没必要感到羞愧。但是现在同学们的年龄都非常小,未来还存在很大的变数。你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你们可以约定考同一所高中,甚至是同一所大学,等你们都成熟之后再来考虑这个问题。”这位学生表示,她会考虑我的意见,努力学习,认真考虑应该如何对待感情问题。

二、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严格的规章制度是顺利开展德育工作的保障。在德育工作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任学生不管,而是要让师生遵守德育规章制度,规范德育工作。班主任要与学生一起制定德育制度,保证制度的民主性。首先,班主任要从大局出发,培养初中生的学习习惯,并开展班会,总结每位学生的实行情况。我班在实施德育工作的时候,制定了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比如学生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每个月迟到两次的学生,老师要给予警告;每一月迟到三次的学生,老师可以处以一定的处罚,比如擦黑板一天或者值日一次;按照迟到情况,予以不同程度的处罚。在每个月的班会中,老师可以占用五分钟的时间,总结学生的迟到情况,鼓励严格遵守班级纪律的学生,对于严重违纪的学生,老师要予以批评。

三、家校结合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家长对学生的影响超乎我们的想象。现在,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只象征性地关注学生的学业情况,忽视他们的生理健康与个性发展,这就使得很多学生无法在家庭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因此,初中班主任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指导家长关爱学生,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还要关注学生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必要的时候,老师可以请家长到学校或者老师进行家访。然而,现在很多初中生都对家访抱有一定的敌对态度,他们认为只有有问题的学生才会让老师家访。老师要转变师生的错误观念,在家访中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进步成果,再委婉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很多学生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差或者家庭氛围不和谐等因素拒绝老师的家访,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障碍,让他们正确面对这些问题,帮他们树立自信心。我班有一位同学,本来十分活泼,热心帮助同学,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但是有一段时间,他的情绪十分低落,拒绝任何人的接触,学习成绩有所下降。了解之后,得知他的父母发生了感情问题,经常在家中吵架。于是,我决定对这位同学进行家访。我告诉他的父母,要尽量避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以免影响孩子的情绪,尽量让学生在家中感到舒适、温暖。我还告诉这位同学,即使父母吵架,他们对孩子的爱也不会发生任何改变,学生不必感到焦躁、不安等。经过我的长期疏导,这位同学的家长不会再当着学生的吵架,这位同学渐渐变得开朗起来。

总而言之,德育工作能够深刻影响初中生的个性发展,好的德育能够让初中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不好的德育能够让初中生成为叛逆,甚至不服管教的人。初中班主任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德育活动中。同时,要制定严格的德育制度,保障德育的有效进行。老师要与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为初中生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参考文献:

初一德育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调查结果1主旋律教育卓有成效,与学生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教育薄弱

研究者列出12项学校普遍进行的德育内容,即劳动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民主法制教育,让教师和学生分别对这12项内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和学生对学校12项教育内容实施效果的评价位次大致相同,8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都把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排在前三位,充分说明近几年学校在主旋律教育方面卓有成效。而被排列在最后三位的内容,教师和学生也基本一致,它们是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反映出这三项内容是学校德育的弱项。

在与此相关的教师和学生对学生思想品德状况满意度的评价调查中,也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研究者列出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集体、尊敬师长、文明礼貌、诚实正直、助人为乐、关心国家大事、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共10项内容,结果是教师和学生的排位基本一致,教师、学生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是尊敬师长、文明礼貌、热爱祖国、热爱集体;而被教师、学生排在后三位的师生不大满意的是心理调节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关心国家大事。在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对学校德育内容需求的调查中,研究者列出交通规范、文明公约、行为规范、自我保护常识、个人修养、竞争与合作、劳动态度习惯、时事与政治、择业指导、家政指导、法律常识、环境与生存等12项内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排列前三位的依次为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公约。其中,初中生的排位与学生总体相吻合,小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与学生总体的不同之处是排列前三位的有交通法规;高中生与学生总体不同的需要是法律常识。

分析与建议

这些年来,学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调查反映出比较薄弱的是心理品质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是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公约。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又各有侧重,小学生是交通法规教育,高中生是法律常识,初中生是自我教育。可以看出,这些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各自生存发展中急需要指导的,而这些内容在学校德育中却是欠缺的。由此可知,学校德育的内容应依据社会教育目标和德育目标进行系统教育,以保证实施内容的完整性、稳定性,防止随意性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依据学生品德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可能,使内容与学生的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才是学生可接受的、发展性的德育。在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德育的功能除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外,还应有促进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功能。学校德育也应增加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容,诸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儿童消费、权益保护等,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促进其健康成长。

学校德育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三观”教育,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

调查结果2教师、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起作用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别,学生列于首位的是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则是班会

研究者列出大型教育活动、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班会、团队会、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各科教学渗透、个别学生教育共8个学校普遍运用的德育途径,让教师、学生对这些德育途径所起的教育作用进行评价,结果是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发挥作用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别。学生认为所起作用很大、较大的途径排列前三位的是社会实践活动、大型教育活动和课外活动,而教师排列前三位的是班会、大型教育活动、个别学生教育。其中差别比较大的是社会实践活动、班会和个别学生教育三项。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作用最大,而教师却将其排列在第四位,相差3位;教师认为班会作用最大,而学生却将其排在了第四位,同样相差3位。对个别学生教育教师排在第三位,而学生排在了第七位,相差4位。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对军训、参观访问、郊游野营、文艺联欢、体育竞赛、公益劳动、兴趣小组、科技活动这些学校常用的德育活动形式哪个最喜欢呢?各年级学生一致最喜欢的是郊游野营,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共有1243人选择了它,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4.6%,明显高于其他活动形式,经统计分析,此项活动与其他7项活动相比,差异非常显著。

调查也反映出,在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起作用的评价中,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被教师排在了末位,学生则把团队会排在了末位,思想政治课也只排在第六位。在对学生关于学校德育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中,研究者列出校园环境、校风、班主任工作、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团支书辅导员工作5项内容,学生相对不太满意是后两项内容,其中高中生对团支书工作满意度最低,仅为36.7%。在关于学生对德育活动形式喜欢程度的调查中,公益劳动成为学生最不喜欢的活动形式,喜欢的人数只有24人,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0.87%。

分析与建议

调查反映出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情有独钟,而教师对它的作用却认识不足,在这一点上反映出教师和学生在认识和感受上的差别,如果这种差别不断扩大,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德育实效。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够,活动单一,只重讲授和理性理解,重知识灌输,忽视实践体验,这恐怕是德育的失误之一。因此,学校应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当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讲究真实性、针对性和学生可接受性,坚决避免形式主义和盲目性。像学生之所以最不喜欢公益劳动,一方面原因,反映出学校、家庭、社会对公益劳动不重视,另一方面原因,有些学校组织公益劳动单纯为完成任务而劳动或为宣传而劳动,没有把它纳入学校德育计划,没有作为学生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桥梁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这是学生不喜欢公益劳动的主要原因。

教师、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起作用的评价存在如此明显的差别,反映出教师教育观念上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的主体性问题。教师对班会、个别学生教育这种自己主导下所实施的教育途径或方法评价较高,而没有注意学生的感受,没考虑到外在的教育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在调查中,问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回答“喜欢自己组织的活动”的学生有1925人,占总人数的69.3%,而“喜欢班主任组织的活动”的学生只有225人,仅占总人数的8.1%,说明学生喜欢自己搞的活动,不喜欢教师主导下的说教式的途径和方法,他们喜欢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不喜欢封闭式的、死板的教育。而我们的德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简单的问题,反映出德育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严重忽视学生主体需要的问题。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还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教育,这样的德育学生怎能乐意接受呢?在调查中反映出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团队工作不满意,以及对班会、个别学生教育比较低的评价,恐怕都有这方面的原因,并且可能是主要原因。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首先要解决的不是途径、方法问题,而是观念问题,观念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现代德育观念强调发展人的潜能,焕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只有学校德育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德育的实效性也就会不断增强。

调查结果3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对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评价高于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评价;“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了解学生”的德育能力得到学生相对最低的评价

研究者列出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举止文明,团结协作,遵守纪律,廉洁从教,尊重家长8条教师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让教师、学生对教师遵守这些规范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无论是教师自评,还是学生他评,都对教师遵守这8条师德规范给予一致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平均满意度在86%以上,教师的满意度每项都在93%以上,学生的低些,也都在82%以上,其中评价最高的是“爱岗敬业”这一条,教师、学生分别为98.1%、92%,经统计分析,二者无差异;评价最低的是“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经统计分析,二者也无差异。

在教师问卷中,研究者调查了教师群体对自己11项德育能力的评价,认为很符合、基本符合的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比例分别是,了解学生的能力占84%,把握德育内容的能力占76.3%,灵活运用德育方法的能力占67.9%,组织活动的能力占73.6%,语言表达能力占76.1%,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占61.6%,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能力占76.4%,创设良好德育环境的能力占67.7%,个别谈话能力占79%,转化后进生能力占65.9%,教科研能力占54.3%。教师对自己德育能力的评价明显低于遵守师德规范的评价。相对比较弱的能力是教科研能力和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虽然学生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评价认为很符合、基本符合的均超过60%,但是普遍低于学生对教师师德规范的评价。在“了解学生”这一项,教师自己的评价和学生对其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教师的百分比为84%,在11项中比例最高,而学生的平均百分比刚刚超过60%,其中高中学生仅为45%。

分析与建议

调查反映出,教师普遍能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特别是在“爱岗敬业”这一条上,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说明教师很热爱自己的工作。但调查也同时反映出,“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这一条,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评价在这8条里都是最低的,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热爱、尊重、了解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基础,调查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教师在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上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增加对学生的情感投入,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德育能力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现实基础。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青少年学生自身的发展变化,都对教师的德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知其“心”,才能恰当地运用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德育才能有针对性。调查反映出的学生对教师了解学生能力很低的评价,应引起教师的重视,要从转变观念入手,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和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调整心态,改进方法。

调查反映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相对较低,这是客观实际也是教师的需要。面对德育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行研究探索,揭示规律,寻找新方案。教师参与教科研是使自己工作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型”的重要途径。心理诊断与辅导是近几年的热点问题。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新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但是学校缺乏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德育干部自然就担负起了这个责任,因此,需要加强培训指导。同时,所有德育工作者都应掌握一定的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这对了解学生,提高德育工作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调查结果4学生对德育的评价与需求存在明显的年龄阶段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对德育内容、德育途径还是对学校、教师工作,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评价都有显著差异。他们的年龄不同、年级不同,评价的水平也不同,对德育的需求也不一样。在对学校12项德育内容实施效果很大、较大程度的评价方面,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小学生对各项内容实施效果很大、较大程度的评价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5.9%,初中生为47.2%,高中生为36.5%,高中生与小学生相差19.4个百分点,与初中生相差10.7个百分点。除第11项青春期教育、12项民主与法制教育外,前10项内容都是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呈阶梯状递减趋势,年级越低评价程度越高,年级越高评价程度越低。青春期教育初中高于小学和高中,这是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决定的。民主与法制教育初中生与小学生持平。

在对8条德育途径所起作用的评价上更明显地表现出这种差异。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年龄段学生对德育途径所起作用很大、较大程度的评价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呈阶梯状、递减趋势。年级越低评价程度越高,年级越高评价程度越低,小学生对学校各项德育途径作用评价最高,平均达78.2%,其次为初中生58.8%,高中生仅为44.6%,高中生与初中生相差14.2个百分点,与小学生相差33.6个百分点,经过对各项途径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极显著,可以说,学校德育途径的作用与学生的年级、年龄呈反比。

学生对教师德育能力以及对学校德育工作总体满意度的评价也都同样呈现出这种差异。

初一德育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年级 课题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 一、总体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初中生活充满兴趣,满怀信心地迎接初中生活。帮助学生对初中新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任务有基本的认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学会珍惜学习机会,体会||| 一、教学内容针对初中学生生活中遇到的“我与他人关系”问题,以学会交往合作、维护权利履行义务为教育主题,以交往合作、权利义务为核心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交往、维权等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和正直的品||| 一、教学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认真抓好初中思想品德的日常教学,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改革的力度,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的教育||| 本学期,我承担了一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在这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中,我能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每节课课前||| 这学期的工作在充实与忙碌中,匆匆溜走。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我感触颇多。我们组的老师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有太多的感触,太多的收获,和难以言尽的感谢,在此与大家分享。一、走过的足迹:在这学期开学初,我们组确立||| 我担任五年级四班和五年级六班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下来,我和我的学生都收获不少。为了上好这门课,我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学期开始,我承担了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第一次担任这个学科的教学,我做了许多尝试,||| 本学期我根据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制定了教学工作计划。全学期依照教学内容和结合班的实际进行授课,重点做了下面几点工作。一、 基本教学情况概述认真做好制订的“思品、社会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 本学期我第一次担任《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为了教好这门学科,我深研教材,熟悉学生,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希望在课堂教学中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 这一学期,品德教研组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品德教师的通力协作下,圆满完成了开学期初制定的各项计划,取得了令人较为满意的成绩。为了在今后的教研中将工作做的更好,现将本学期的教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 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本年度上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回顾这一学期,我感慨颇多,初教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上曾遇到一些疑惑,但在学校领导和教研组老师的大力支持下,我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并取得||| 一、半期教学工作的总结:1、适应。这学期,我们的品德组可以说是一个新组建的教研组,四位专职品德老师都是本期开始接触品德这一门学科。所以,在刚开始教学时,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由于品德教学的特殊性和兼容性,||| 一、工作思路:品德学科教研工作的基本思路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引导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师一起就课程实施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并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稳妥地推进课||| 一、教材分析 1.课标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规定, “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 一、情况分析 上期教学反思:从上期的检查检测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本学科有较浓厚的兴趣,学生在主题教学活动中收获颇多。本组教师团结互助,说课看课评课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年轻教师积极性高,成长很快,赛课活动深||| 一、学生情况分析:本年级有六个班,共有学生三百多人。通过一年级上期的学习,学生已养成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而一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有很好的作用,能帮助学生进一步适应学校规定;能加强同学与同学之间||| 一、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看到了社会上的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也产生了一定的想法,教学本课把行为规范培养与文明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让学生明白今天的习惯培养与明天的文||| 一、教材分析 1.课标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规定, “知道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学习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 一、教材分析1.课标依据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规定,“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

初一德育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德育活动教育氛围原则传统

开展丰富多彩、有教育意义的德育活动,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优秀的德育工作者,有经验的班主任,都十分重视开展德育活动。

我校组织有经验的德育工作者,对我国德育活动的经验、教育规律和办法进行探讨,写出我校贯彻《德育大纲》教育活动系列方案,又对每一项具体活动深入研究,几年来,不断实践、总结、提高,形成了我校科学化、系列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德育活动,使校政教处、团委、学生会、年级组、班级活动都统筹在校德育方案之中,互不重复,各有重点,纵成序列,步步深入,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各组织的作用。

搞好德育活动,我们认为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以学生生理、心理、思想品德、身心发展和教育工作规律为出发点,教育内容要考虑对象的接受能力,教育要求考虑学生的行为能力,不脱离实际,不无限拔高,不同年级要掌握教育的不同内容,要求的不同程度,不搞成人化,不一刀切、一锅煮。

2. 学校教育活动必须以科研为先导,既有学校统筹计划、重大集体活动安排,又要给班级自;活动要紧扣主题、重点、要求,坚决克服德育活动中的盲目性、随意性、运动性,体现德育活动的层次性,构成要纵成序列、横有联系,步步深入,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体现整体化思想,达到科学性,并注重发挥各组织的作用。

3. 必须从调查入手,掌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把握学生脉搏,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提高德育活动的实效性。

4. 德育活动必须目的明确、主题鲜明、有教育性,通过活动设计、准备、开展、总结的全过程,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受到教育。

5. 德育活动要有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形式要多样、生动,力戒单一化、简单化或一种形式重复出现,体现不同年龄形式不雷同,采用学生喜闻乐见、易接受的形式,吸引学生踊跃参加,有群众性。

6. 要才分发挥学生的组织能力,让学生主动设计、组织,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放手让向去思考、去探索、去设计活动方案,让学生在德育全过程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切忌老师包办、代办,但又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

7. 德育活动要造成教育氛围,有宣传、动员,环境布置有特色,把主题作用多侧面、多角度地体现出来,使学生自珍自爱,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8. 教育活动结束后,要广泛收集参加活动的教师、学生对活动的评价,进行总结,不仅注意形式上收获,更要对学生进行活动反馈调查,了解学生思想上的收获,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发挥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新的思想品德。

在德育活动实施中,我校以《中央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学德育大纲》、为指导,以优化学生思想和素质为目标,以爱国主义、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要对象开展了各系列活动。

1.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1)常规活动

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结合节日、纪念日、国内外及当地重大事件开展教育活动。

(2)系列活动

我校依据学生发展规律、依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和循环反复、重点强化的基本思路,从初中直观教育到高中深层次抽象性教育,从初中的爱集体、爱中华教育上升到高中的高尚情操教育,步步深入,层次鲜明。

初一,以爱国之知为目标,以年级、班级、及少先队为主,开展《祖国在我心中》、《庆国庆,颂祖国》系列教育活动。以小报展览、演讲、参观、读书、书评、信息、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等活动形式,认知祖国,达到尊重五旗一徽,增强爱集体、爱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的目的,通过对英烈事迹学习,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初二,以爱国之情为目标,以年级、共青团活动为主,通过开展《青春献给祖国》等系列教育活动和《十年后的我》、《昨天、今天、明天》、《祖国在腾飞》,让学生了解国情,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心,初步树立“振兴中华,献身四化”的志向。

初三以报国之志、效国之情为目标,通过高一军训、高二社会调查、高三社会实践、辩论会等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使学生树立革命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正确了解改革开放、党的方针政策,初步具有分辨和抵制资产阶级思潮影响的能力,正确对待各种社会现象,达到报效祖国之目的。

2.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仅选取继承革命先烈遗志部分)

革命先烈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英勇悲壮、彪炳千古,革命烈士的英雄气概、坚定不移的阶级立场,高尚的革命情操、为共产主义不惜牺牲的崇高精神是我们德育活动最生动、最深刻、最有意义的内容。为了使这项教育活动真正和学生结合起来,达到好的效果,我们经过多年探讨,使其形成一个系列,受到师生欢迎。

尤其是 “向烈士说说心理话”,把烈士事迹和学生实际有机结合,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动了感情。初二年级的《英烈颂》,全体师生参加演出,读先烈事迹书,演先烈事迹剧被学生公认为“终身难忘的好活动”。初三活动切合学校实际,寓意深,使学生深受教育。

3.法制教育活动

法制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但法制教育也不可一刀切、成人化、简单化。我校改变了以往全校听公安人员一个报告等做法,根据不同年级学过的法律知识内容,总结出《小法官法制教育》系列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多年来,我校按系列活动方案开展法制教育活动,生动、活泼、层次分明、步步深入、切合学生实际、紧密结合政治教材,师生认为活动设计好、有意义、受教育深。几年来,学校很少有打架斗殴现象,校风好、学风浓,在社会上有很好的声誉。

4.青春期性教育活动

中学阶段,人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上的急剧变化,使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让学生懂得生理心理知识,养成良好的生理、心理卫生习惯,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消除对性的神秘感,从而把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家庭教育活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学生不可选择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素质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以学校为主阵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形成合力对学生成长有积极的作用。我校采用家庭教育讲座形式开展家教活动,我们的做法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规律,根据教育工作的长期经验,根据家教教材内容有计划地对家长授课,学生升级讲座内容也升级。学生在初中三年,家长可参加活动12次,每次安排在开学前和期中考试后。方式有专题讲座、家长现场说教、参加学生活动。看录象、问卷,阅读材料不收家长一分钱,不误家长工作。

以上列举的是我校部分思想教育系列活动。另外,还有规范养成德育系列活动、少年团校系列教育活动、艺术教育系列活动等等,不在一一列举。有关德育活动的研究,促进了我校德育科研的深入,使我校德育活动向科学化迈出了新步子,收到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德育文件汇编》江苏教育委员会普教局(内部资料)

2.《教学环境与校园文化》杭州大学出版社

初一德育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合理规划是先导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不能制定合理有效的德育教育规划,德育教育工作缺乏规划性, 难免出现一些漏洞和不足,难免会影响学生群体的德育水平的有效发展。眼下教育部门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初中学校要善于把握相关的文件精神制定合理有效的德育教育规划,把德育教育工作者的资质、水平,学生群体的道德水平和思想观念概况、预期达到的德育教育目标、德育教育的课时安排和重点培养的德育思想观念等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确保学校整体的道德教育工作有所遵循,有所依据,从整体上把握德育教育的脉搏和节奏,避免德育教育落差太大。

二、教师队伍的德育素养需要强化

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队伍的德育教育素养和水平对德育教育结果起到了直接的作用。要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最关键的是要德育教育队伍自身的素养有所提高。老师们要注意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水平,积极以最先进的德育教育方式、德育教育理论进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

1.强化理论修养,培训和学习很重要

学校要提升初中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水平,需要注意对教师们进行理论培训。要将教育部门或相关部门提供的德育教育文件、指导等内容及时传递给教师群体,注意及时更新教师们的道德素养,用强大的思想道德素质武装每一位教师。此外可以考虑让德育教师队伍参加相关部门开展的培训,吸收新的经验和成果,丰富教师们的德育思想素质。此外考虑到德育教育工作需要贯穿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之中,也可以将其他课程老师集中起来进行德育教育培训,让语文、数学等任课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可以发挥出一定的德育教育成效,推动德育教育工作的提升。

2.强化道德实践能力,践行道德风尚

教师们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不要只停在嘴上,还要落实到手脚言行上。老师们要从自身做起,注意在言谈举止中体现出道德观念,体现出师德师风,以身作则的为学生们做出示范,让学生们从教师的实际工作、生活之中的表现获得熏陶感染,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从细节之处做好道德实践,以优秀的道德素养发挥带头作用,让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群体的熏陶和感染效果,还有利于加深道德教育的说服力,让学生心甘情愿地跟随老师做好德育工作。

三、教师队伍要注意分析学生群体的性格特点,做好教学方式改良

1.分析学生的道德心理特点,了解其特点

针对学生群体的道德观念和心理开展工作,才能确保德育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我国初中学生群体的道德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为公德心缺失、以自我为中心,存在较为严重的叛逆心理。初中学生群体的道德心理优点主要表现为乐观、向上、进取心强。除了要了解学生们的道德心理特点,教师们还要深入了解学生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日常生活活动中有哪些违背道德教育的现象或举动,将这些情况进行汇总,在教学活动中以这些行为作为案例进行讲解和探讨,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某些行为举止是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让学生们明确自己的需要改进的部分,从而提升道德教育的实践指导性和实效性。

2.树立典型作为榜样,以点带面提升德育水平

从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来分析,如果能够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对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有重要影响。教师们可以考虑在班级中选择一个表现良好的学生作为德育教育典型,进行公开表扬,要求学生们向他学习,邀请模范榜样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道德观点和经验、思想价值观念,从而掀起一股道德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向特定的榜样学习。

初中学生普遍存在较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在看到其他同学因为道德表现良好而受到表扬的时候,就会引起其他学生的羡慕之情。教师们通过潜移默化的塑造道德模范来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性,让学生们体验到良好的道德素养是深受广大老师认可和支持的,这对于启发学生群体整体的道德水准提高有重要的模范带头作用。

四、建立道德教育观察与评价机制

合理有效的道德教育必须要重视教育效果的评价与审核机制建设。特别是关注道德教育实效性而做出的探索和改革措施,其实际效果和学生的课堂反映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难以确定。初中道德教育负责部门和人员要制定合理有效的道德教育效果观察与评价机制,对德育教育新思路、新模式、新理念、新方法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对其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汇总,为德育教育方法的改良改进提供客观可靠的指导。健全完善的德育教育效果观察与评价机制对于保障实效性教育尝试和探索的效果有重要意义,一定要引起教师队伍和有关部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