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克隆技术的利与弊

克隆技术的利与弊

克隆技术的利与弊

克隆技术的利与弊范文第1篇

问题导入:展示各种克隆生物的图片;展示生活中和网上人们对克隆的态度。引发学生思考问题,产生兴趣。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辩论题目:克隆的利与弊

渗透思政意识形态:通过我国克隆技术方面前沿成果的展示,引发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克隆技术的原理:问题探讨部分已经向大家简单介绍了克隆的原理同学们课后也收集了充分的资料小组代表来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下克隆技术的原理

渗透思政意识形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清理论基础为后面辩论赛提供理论支撑。

克隆技术的应用:根据小组课下合作搜集的资料发言人进行汇报。帮助理清克隆技术有利的方面,同时引发辩证思考。

学的情况:

学生兴趣高昂,寓教于乐,教学课堂非常活跃,一节课内容很完善,学生掌握的也很充分。

克隆技术的利与弊范文第2篇

生命的进化是一个悠久而漫长的历史,不知经过了多少岁月的优胜劣汰,人类才有了今天。试想一下:只要在实验室里动动手,无须再千年万年地苦苦等待,你制造的那个也叫做“人”的产品就能立等可取地问世,你是不是也有了做一回上帝的感觉?

于是,难怪所有的科学家一听到这个消息,无不在手心里捏出了一把汗―――有人为此震惊,也有人为此兴奋。

最兴奋的是三个人。

国际科学界把他们称为“克隆人三剑客”,这是较为客气的说法;也有人更直截了当,干脆就把他们叫做“道德的三疯子”。

“三疯子”是谁

“三疯子”是指意大利科学家塞韦里诺・安蒂诺里、美国团体“雷利安运动”的法国籍首席科学家布里吉特・布瓦瑟利耶和美国肯塔基州列克星顿大学再生生理学退休教授帕诺斯・扎沃斯。

57岁的安蒂诺里可谓声名远扬。他被英国人称为“克隆先生”,被西班牙人称为“克隆大夫”,被德国人称为“巫医”,被意大利人称为“克隆疯子”。他倒不是很在意别人叫他什么,他把自己称为“不可能出生的孩子”之父。

安蒂诺里在意大利国家电视台宣布,他已使3名妇女克隆受孕。他在罗马召开新闻会说,这3名妇女目前胚胎发育正常,预计一个克隆婴儿将于2003年1月问世。安蒂诺里一直就是医学界的叛逆者,他似乎打定主意,要用毕生精力与正常的医学研究为敌。1988年他就制造了一起轰动世界的“丑闻”,用人工受孕的方法把一个母亲的受精卵植入其女儿的子宫中,让这个只有20岁的女儿代替母亲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个婴儿第一次让世人清楚地意识到,人工受精技术固然能够造福人类,但是也能把人类拖到极为尴尬的道德伦理的边缘上。

1994年,安蒂诺里又创造了另一起“奇迹”,使一个63岁的妇女成功地生下一个男孩。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打破他所创造的妇女生育年龄的最高记录。

现在,安蒂诺里要玩一个更为疯狂的游戏了,那就是克隆人类。“三疯子”之二的布里吉特・布瓦瑟利耶,是美国一个团体“雷利安运动”的法国籍首席科学家。今年6月,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发现了布瓦瑟利耶所领导的一个秘密克隆人实验室,该局当即勒令实验室停止一切克隆人的实验。但是,这个“疯子”则肆无忌惮地表示,就算要挨一颗子弹,也要在明年克隆出第一个小孩。

第三个“疯子”是帕诺斯・扎沃斯,这个出生于希腊的科学家曾是安蒂诺里的同事。他发表过的医学评论文章大约有400篇,曾在全球作过至少300场医学演讲,作品被译成10种语言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扎沃斯目前有两个实验室,9名研究人员,扎沃斯说,他们能完成克隆人的全部工作。据说,他手上有12对正等待接受克隆婴儿的夫妻。克隆人真的会问世吗?11月26日,安蒂诺里再次在罗马引爆一颗舆论炸弹。他透露说,目前,一个怀有克隆胚胎的妇女已怀孕33周,B超显示胎儿为男性,重约2.7公斤,发育状态良好。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世界上第一个克隆人就将于明年1月的第一个星期诞生。

这名孕妇是否确有其人?她是否就是安蒂诺里在5月提到的那几名已怀孕数周的妇女之一?她究竟是哪国人?她将会在哪里分娩?是谁在从事这一试验?安蒂诺里是否参与其中?他们采用了哪一种克隆技术?是否能保证婴儿的健康而避免动物克隆出现的缺陷?

对这些问题,安蒂诺里一概避而不答。

安蒂诺里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大争论,是否要接受克隆人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许多专家指出,动物胚胎的克隆需要做大量的实验,而克隆人类胚胎的难度更大。按照现有技术水平,将生殖性克隆技术应用于人类,各种条件均不具备,也就是说,安蒂诺里根本不具备克隆人的能力。

安蒂诺里的前合作伙伴、美国科学家扎沃斯也对安蒂诺里的话表示怀疑,他说,目前有关克隆人的一切消息都只是安蒂诺里向媒体的,既没有提供论文、数据,也没有同行验证,甚至无法证明参与实验妇女的婴儿是不是克隆产物。

因此,有分析人士说,安蒂诺里不过是在故弄玄虚,哗众取宠。

然而,鉴于安蒂诺里的一贯作为,大多数人认为,对于这个已完全置道德、伦理和法律于不顾的“疯子”来说,还是宁可信其有更明智一些。

克隆人孰弊孰利,克隆人弊端无穷。首先是技术上的不完善。许多国家目前已成功掌握了动物克隆技术,但是,成功率仅为2%左右,而且一旦操作失误,克隆出的动物很可能出现先天性残疾甚至早夭。例如,世界首例克隆羊多莉,就被发现存在未老先衰现象。因此,将这种极不成熟的技术应用于人类,是“非常不人道的”,如果被克隆的人出现生理缺陷,克隆者则难逃罪责。

其次,克隆人的出现给人类自身存在带来了巨大冲击。

克隆人会给自然进化了若干年代的人类带来什么影响?它是否会干扰或阻断人类以后的进化过程并最终危及人类的存在?被克隆出来的人,究竟是人还是一个由人类制造的产品?它是否应当和正常人一样,拥有同等的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另外,人类该怎样对待那些被克隆出来的“残次品”?

最为可怕的是,一旦人口可以在实验室里被成批地复制出来,那么,这个世界还有没有办法去约束它们和控制它们?人类社会现有的法律和制度会不会被完全颠覆?

仅仅想一想,也会令人不寒而栗。

但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依旧要铤而走险跃跃欲试呢?

归根结底,还是看到了克隆技术的巨大市场。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没有人敢估计,也没有人能估计出来。

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克隆技术应当广泛用于人类医疗领域,因为在攻克遗传性疾病和器官移植等方面,它所能发挥的作用没有任何其它技术可以比拟,它能够挽救成千上万人的宝贵生命。目前,许多国家已明确表态,支持“治疗性克隆”技术研究,希望这一技术最终能造福人类。

但是,“生殖性克隆”被大多数国家所反对。全世界已有20多个国家明令禁止生殖性克隆。英国去年年底通过了禁止克隆人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从法律上禁止克隆人的国家。美国也通过一项法案,确定克隆人研究为非法。在安蒂诺里的祖国意大利,反对克隆人研究的呼声也一直不断。目前,有关制定禁止克隆人研究的国际法讨论正在进行之中。

结果会怎样

人们都在拭目以待。

但愿安蒂诺里这一次是和全世界开了一个大玩笑。

可是他如果没有开玩笑,那么,他就是在向全世界做了一个大挑战。

怎样面对这个挑战?

世界准备好了吗?

克隆人的目标是人类永生

Clonaid公司负责人布里吉特・布瓦瑟利耶表示,女婴的外祖母认为女婴和母亲很像。布瓦瑟利耶以前曾表示,除非婴儿健康,否则她不会宣布克隆人。去年她曾经在国会表示自己有能力在最近的将来制造第一个人类克隆。Clonaid公司自称为“第一个克隆人的公司”。

“Raelians”的创始人克劳德・雷尔去年七月曾表示,克隆人的长期目标是实现永生,克隆婴儿只是第一步,该公司还在学习如何克隆成年人,然后将“把大脑移植到克隆人身上”。布瓦瑟利耶表示克隆人当前的用途是帮助无法生育的家庭。

由于Clonaid没有发表研究数据,现在还不清楚他们克隆的准确方法。布瓦瑟利耶也没有透露实验室的地址,只是说永远也不会在美国。(编译:Unifytruth)

中国科学家大多表示:克隆人研究必须反对

法国女科学家布里吉特・布瓦瑟利耶宣称,世界上第一个“克隆婴儿”已经诞生,中外科学家对此的第一反应是对“克隆婴儿”的真实性表示质疑。而中国科学家大多表示“克隆人研究必须反对”。

中国农业大学李宁教授刚刚完成一次成功的克隆牛试验,他认为,“世界第一克隆人”到底是不是真的克隆人,还有待进行DNA指纹检测,即将克隆女婴的DNA与提供克隆体细胞“母亲”的DNA进行对比。只有完全吻合,才能证明这个女婴是真正的“克隆人”。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名生物学家陈竺院士表示:“克隆技术虽然在不断发展,但还远远不够成熟。克隆专家最清楚,目前的技术离克隆人还远得很。”

布瓦瑟利耶宣称,她领导下的科学家共进行了10例“克隆婴儿”试验,5例流产,另有4名婴儿再过几个星期也将降生。而正在意大利的安蒂诺里医生,尽管没能抢到“头彩”,但也声称培育了3个“克隆婴儿”,将于明年1月后陆续诞生。人们即将面对的,或许不仅是一个“克隆婴儿”,可能还会是成批的“克隆婴儿”。

但是,在国内科学界,最近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一场关于“要不要克隆人”的论战正在媒体上进行。过去的半个多月,围绕着即将要出生的克隆婴儿,正方、反方你来我往,已“交锋”了几个回合。

素以大胆、直率著称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连续两次在中国科学院下属的《科学时报》上阐述自己的观点―――“谨慎支持克隆人研究”。据称,这是中国科学界公开表示支持克隆人研究的第一人。

而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主任沈铭贤,则从克隆人的安全性、基因多样性、历史、意识形态等方面,对“支持克隆人研究”的观点进行了逐一反驳。他提出,反对克隆人研究绝不是反对科技、束缚科技,恰恰相反,是为了科技更健康有序地发展。

更多的中国科学家的主张是,不能因为克隆人问题而全盘否认克隆技术,特别是应把克隆人与以医疗为目的的治疗性克隆区别开来。应支持干细胞的研究,造福于人类。克隆人研究必须反对。

称“支持克隆人”引起哗然

意大利医生安蒂诺里日前宣布,全球第一个“克隆人”将在2003年1月诞生,反对之声接连不断,“克隆人”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12月13日四川《天府早报》刊登《何祚庥:克隆几个我也没啥》的报道后,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读者在对何院士支持克隆人研究的观点疑惑不解的同时,四川学术界也是一片哗然。15日,何祚庥院士正式表示有意赴川与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进行观点交锋。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学术界第一次面对面激辩克隆人研究。昨天,何院士与蓉城学者围绕需不需要克隆人?支不支持克隆人?克隆人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等话题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

昨日,中国科学界一批重量级人物首次集结,上午9点,“生命科学与伦理道德”论坛还未揭幕,仅能容纳300人的会场已是座无虚席,由于场地所限,会场门外涌来如潮观众。

由于是中国第一次面对面探讨克隆人问题,这次大争论引起了媒体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面对面》栏目记者特地飞赴成都,新华社等媒体的记者也早早守候在会场内,以记录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辩论。

9点10分,当中科院院士何祚庥走入会场时,许多观众一眼就认出了这位以直言不讳著称的科学家。在8位法学、医学、社会学、刑侦学等领域专家的特约嘉宾阵营中,曾参与人类基因草图中国部分绘制的我国著名分子遗传学家张思仲也位列其中。

向何祚庥“攻擂”的是四川省资深社会学者李东山。李东山的观点非常鲜明:社会还没有准备好接纳克隆人,特别是大规模克隆人会带来的麻烦和混乱。

李东山说:“克隆人的问题提出来后,我表示反对,现在社会还不具备接纳克隆人的条件,一旦出现会造成社会麻烦和混乱。我反对的理由有三点,一是血缘生育构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为什么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几乎都反对克隆人,原因就是这是另一种生育模式,现在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备受关注,就是关注一个情感培育问题,人的成长是在两性繁殖、双亲抚育的状态下完成的,几千年来一直如此,克隆人的出现,社会该如何应对,克隆人与被克隆人的关系到底该是什么呢?二是身份和社会权利难以分辨。假如有一天,突然有20个儿子来分你的财产,他们的指纹、基因都一样,该咋办?是不是要像汽车挂牌照一样在他们额头上刻上克隆人川A0001、克隆人川A0002之类的标记才能识别。第三,支持克隆人的人有一个观点:解决无法生育的问题。但一个没有生育能力的人克隆的下一代还会没有生育能力。你自认为优秀,可克隆出的人除血型、相貌、指纹、基因和你一样外,其性格、行为可能完全不同,你能保证克隆人会和你一样优秀而不误入歧途吗?在克隆人研究中,如果出现异常,有缺陷的克隆人不能像克隆的动物随意处理掉,这也是一个麻烦。因此在目前的环境下,不仅是观念、制度,包括整个社会结构都不知道怎么来接纳克隆人。”

双方观点针锋相对,场面热烈,不过会场没有丝毫的火药味。作为特约嘉宾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孔学礼也“抢”过话筒,“我本来不准备说话的,被场上的热烈气氛感染,话就引出来了……”

反对

克隆人会引起家庭伦理混乱

张思仲教授 (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学遗传室主任)

无性生殖得到的人是体细胞供体的复制品,那么他与供体是什么关系?与代孕母亲、抚养母亲是什么关系等等。这样一来,家庭伦理的混乱就可能会影响成员间的相处和无性生殖的儿童幼小心灵的困惑。而相关的法律问题包括亲权、继承权等均未解决。无性生殖还会引起道德问题,无性生殖的人也是人,理应享有完全的人权。不应是供研究或从事危险劳动的工具,更不应是医用器官和组织的来源。人也不是机器,我们是不能在人身体上“犯错”的,因此,只有经过听取多方意见才能作出决定。

克隆技术的利与弊范文第3篇

1 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的现状

从技术上讲,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1)通过寻找不孕夫妇的变异基因,然后实行基因改造或基因治疗,从而克服不孕症。例如:男性不育者大部分是由于男子的数量不足或质量欠佳,这种结果是由男性的某些基因变异而引起的。如果能纠正或修复这些变异基因,就能治疗人类的不育症。目前,美国索尔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把一种经过基因改造的病毒,植入患不育症的雄性老鼠体内,让该病毒修复导致不育的变异基因,实验结果令人满意,该老鼠已生育了健康的下一代。这一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利用转基因病毒修复人类的变异基因,可能会引起人类疾病,也可能会影响下一代人的健康,这一技术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

(2)人工受精。对于不能靠自然方法生育的妇女,可以通过人工受精而怀孕。利用这一技术还可以对丈夫的进行基因检测或修正,避免下一代患上来自父亲一方的遗传疾病。如果丈夫的确实无用,还可以利用其它男性的而受孕。总之,利用人工受精技术,成千上万个婴儿已经出生,诸如“名人库”等名目繁多的人工受精机构,在世界许多国家已经建立。

(3)体外受精——亦称试管婴儿。许多夫妇在利用人工受精也不能生育的情况下,利用试管婴儿技术,就能得到自己的孩子。第一代试管婴儿技术,是在试管中,由和卵子自由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植入妇女体内。今天已发展到第三代、第四代,即可以对和卵子进行基因检测、修正,实施核、卵子核移植手术,也能对受精卵进行基因检测。对受精卵做过基因剔除手术的婴儿已于2001年降生。目前,全世界有几十名在受精卵阶段接受过基因检测和手术的婴儿已经安全降临人世,这意味着改变、设计人类的基因已成为现实。

(4)无性繁殖——克隆人。这种生理结构和遗传结构同供体一样的婴儿在人类生育史上既是一场革命,也引起了最激烈的争议。美国科学家扎沃斯声称,将于2002年内让妇女怀上克隆人胚胎。意大利人塞维里诺·安蒂诺里更进一步声称,2002年内3名利用克隆技术而受孕的妇女就要分娩。总之,科学家普遍认为:克隆人的技术条件已基本成熟,克隆人的降生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5)人造子宫技术。利用人类的某些干细胞,可使之长成子宫,从而实现胎儿体外生长。美国的研究人员让人类胚胎在人造子宫里生长到14天,只是由于法律的禁止,他们才终止了这一试验。日本顺天堂大学的桑原教授制造了一个类似子宫的装置,使一个山羊胚胎在里边成活,生长了几个星期。许多科学家认为:再过几年,就能实现人造子宫维持胎儿生长9个月,这预示着:人类的自然生育方式将要终结,没有母亲以及没有母亲,人们也能拥有自己的孩子。

(6)人和其它动物的混种生物也可能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由于人与高级哺乳动物的基因95%以上具有一致性,人与猩猩类动物的基因差别只有2%,技术上搞人与动物的混种生物,不会有大的问题,不过,由于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以及各界人士的坚决反对,目前还没有人公开研究人和动物的嵌合体。然而科学家进行的各种试验活动以及不断取得的进展,使人与动物的混种生物越来越有可能产生。随着研究工作的步步深入,技术手段的不断增强,人与动物基因的互换不断增多,长有翅膀的人以及会讲人话的高级动物,也许有一天真的会出现在这个世界。

由于以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殖技术干预人类生殖的整个过程,导致受干预的人类生育相异于传统的人类生育。对于新生儿,传统生育基本上是生理遗传父母,生育父母和社会法律父母相一致;技术干预生殖后,使生理、生育和社会法律父母相分离,产生了错位和不一致,新生儿出现了身份危机,出现了传统文化从未有过的新的人伦关系。利用现有技术,遗传父母、生育父母,再加上社会父母,一个孩子最多可有7位亲人。

2 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所产生的问题

2.1 基因技术干预人类自然生殖方式的代价和危险性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存在各种各样的观点,但有一点是大家所公认的:人类不能随心所欲,毫无顾忌地征服自然,否则,将会受到惩罚。今天,严重的环境问题,大多起因于人的行为不当,以及不能合理地利用自然。上述基因技术对人的生殖进行干预的6个方面,改变了自然生育方式,是对自然生殖的挑战和否定,也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在人类生殖领域的表现。其结果同样不能令人满意:全世界2万名通过细胞质内注子法(试管婴儿第2代)孕育的儿童身上,出现了一些问题。1998年在比利时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1082名细胞质内注射孕育的胎儿中,每120名就有一名出现染色体异常,而自然生殖的比例是1:500。类似的统计,在世界许多国家进行,其结果具有惊人的一致性:试管婴儿出生时出现的身体缺陷比率远远高于自然生育的缺陷率。今年,英国遗传学监督组织发表报告指出:把转基因和克隆技术用于动物身上,会出现流产、早产、死亡和不孕。

自然生育经过了千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从、卵子、受精卵到胎儿、新生儿,每一阶段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都是和周围环境相适应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从而使人具有了较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鉴于目前的科技水平和思维水平,人们未必能充分认识自然生育的充分合理性以及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匆忙干预人的自然生育方式,特别是重组人体基因和克隆人,违背了环境对人的自然选择的规律,当自然灾难降临后,组合生物人有可能难以生存下去,滥用生殖技术,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2.2 哲学争议

基因修改人、克隆人以及人和动物的混种已经成为现实,或将要成为现实。对人类生殖的全面干预,使人类生命的唯一性、至上性、神秘性从根本上被动摇,在技术面前,神圣的生命降低为一般物品,人似乎不是人的产物,而是技术的产物。基因修改人、克隆人、混种人可能是人类在深层本质上的“异化”,彻底的“异化”,是真正的人将人非人化。甚至有人认为基因技术全面干预人类生殖,是对生命的践踏和伤害,是一种犯罪行为。这些忧虑和恐慌促使人们对一些哲学问题进行追思。首先,究竟什么是生命?是细胞、受精卵、胚胎或是胎儿?对生命本质的不同理解,将影响人们建立不同的伦理规范和法律规范。其次,什么是人?人的本质是什么?不同的哲学派别对人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这一问题,每个哲学派别都遇到了新的挑战,都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在确定人的本质时最关键的两难窘境仍未摆脱:我们既不能把人的一系列明显的、固定不变的特征和特性作为出发点,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必然获得一个实体化的人的形象,而没有把人的存在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历史的变化包括在内;但我们也不能把存在方式的多样性和它的历史性作为中心,因为这样会使人的本质融入一条变化不定的长河之中以致难以确定。”

最后,人性是什么?这个几千年的话题,现在又成为讨论的热点。不论是把人的属性视为社会性,还是把人的属性归结为理性、激情、善恶等,但都不能否认人的社会行为(即人性的具体表现)大都有其生理基础。基因理论和技术的进展说明,改变人的基因,就能改变人的智商,改变人的社会行为,亦就是说:人性是可以从生理上改变的。问题是: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究竟哪一个更为根本,二者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如果改变人的生理基础,就能改变人的一些社会行为,比如:暴力攻击行为、盗窃行为等,我们是否应该在受精卵阶段,甚至是或卵子阶段,就对这些不良基因加以筛选、改造;以及谁有权力这样做。与上述哲学问题相关的还有:人类充当上帝的角色会给人类本身带来什么影响?怎样处理好科技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系?这些问题的提出,冲击了目前人类关于生命是神圣的、宝贵的,生命的本质、人的本质、人性等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育观,传统的哲学观念、价值理念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3 伦理道德问题

虽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所遵从的伦理原则和道德体系差别明显,但在联合国有关机构的领导下制订的几个伦理原则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同。即: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平等和公正原则;尊重自决权原则。其中不伤害原则最为重要。然而,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严重地违背了这些原则。比如:利用细胞核移植手术,把男同性恋者其中一人的改造为雄性卵子,然后与另一人的相结合,形成受精卵,再利用母亲,生下的孩子不仅有3个人的基因,而且可能受到伤害,因为他一出生就没有传统意义的父母,在目前的文化环境和伦理道德体系中生存,他们会感受到周围的压力,甚至是嘲笑和排斥,这就是对新生儿的伤害。克隆人,经过基因修改和筛选的儿童,是在父母和医生的决定下而出生的,他们的先天自由权和自决权被剥夺;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他们还易患遗传缺陷病,这又意味着:他们未出生,就被推向危险的境地,这也是对人的尊严和基本人权的严重侵害。允许一些人充当另一些人出生时的控制者和设计者,不仅违反伦理的基本原则,而且政治上可能会带来危险,希特勒的“优生学”有可能死灰复燃。

以传统的自然人伦关系为基础的伦理观念、道德规范受到了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的严重冲击。比如:提供克隆细胞的人与克隆人之间的关系无法用传统的血亲关系来界定,长幼之间、同辈之间的血缘关系等代际关系将被打乱,一个孩子有特殊的父母关系在第一部分已表述,在此不再论述。除此之外,现在还出现了是否的问题。

科学家和医生自身的道德问题同样令人忧虑,美国的科研人员把人和熊的混合起来进行人工受精;中国四川的一名人工受精医生把自己的向很多妇女受精,据报道,他的100多名骨肉已降临人世,这很可能造成他的后代直接通婚,从而形成和近亲结婚,导致人口素质低下。

总之,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进一步加深了科学技术与传统伦理道德之间的矛盾,许多学者认为:“如果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科学中伦理、道德法则的作用不以几何的速度增长的话,则整个人类以及科学本身,连以算术级数的速度发展都办不到。”

2.4 社会和法律问题

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产生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社会和法律问题,第一,多胞胎增多。利用试管婴儿受孕的母亲,为了提高怀孕率,一般植入3~5个受精卵,结果是:世界各地出生的双胞胎明显增多,多胞胎使母、婴均处以危险境地。随着胎数的增加,母亲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和孩子如脑瘫、先天性智力障碍等严重疾病的机率会比单胞胎高出许多倍。多胞胎会对人口素质、社会发展造成危害。在我国,多胞胎还会增加人口压力,破坏计划生育的国策。第二,基因检测技术确定受精卵的性别。有意识地选择将来婴儿的性别,不仅违反了许多国家的法律,而且会破坏整个社会的性别结构平衡。如果一个社会喜欢生男孩,并且男性过多,必然使男女比例失调,最终破坏社会的稳定。第三,婴儿刚一出生,就成为孤儿或可能成为孤儿。由于、卵子和胚胎冷冻技术的发展,即便父母死亡数年后,通过母亲,他们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孩子。然而这却意味着这个孩子没有出生,就已成为孤儿了一旦出生,就可能增加社会负担、产生社会问题。另外,利用试管婴儿技术,一法国妇女和一位意大利妇女都是在62岁时才生育了自己的孩子。在基因技术的帮助下,50多岁才生育自己孩子的人,在世界更是屡见不鲜。高龄妇女生育孩子会带来许多社会隐患,由于她们年龄过大,可能没有足够的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难以尽到监护人的责任,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更严重的是,高龄妇女所生之子,有可能在童年就成为孤儿,被人送进孤儿院。不仅如此,大龄母亲怀孕,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危险会增高,孩子患小儿糖尿病的可能性相应增加,染色体异常的危险性也会增加。大龄父亲同样会给孩子带来危险,孩子患某些罕见癌症、先天性白内障和上肢缺陷的危险较高,同性恋的机率也较高。由于以上原因,世界许多国家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超过45岁的妇女不能生育,甚至不能领养孩子。第四,母亲。专门替别人生育孩子的母亲在一些国家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与此同时,母亲制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法律问题。母亲制使妇女沦落为生育工具,伤害了传统道德文明,并产生了一系列商业化的弊端。在美国,一系列由母亲制引起的法律纠纷呈上升趋势,比如客户要女孩,她却生了男孩,反之亦然;客户要一个,她却生了两个;以及母亲最终反悔,不愿交出孩子等等。最后,克隆人也会对目前有关抚养、养老、继承的法律体系产生冲击。

从长远看,设计、修改人类基因、克隆人等科学技术活动,最终将改变人的大部分生理基础。而现有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关系以及整个上层建筑都是在自然生育的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一基础的改变,有可能使整个人类世界产生前所未有的真正变革。也许经过基因改造的人与保持自然状态的人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从此使整个人类社会走向分裂。总之,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今天已经引起诸多社会和法律问题,明天将会引起更多的问题,这需要人们认真思考,采取正确的对策。

3 利用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的对策

以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育辅助技术对人类生殖方式的干预,目前还处于开始阶段,对人类生理基础的变革还没有真正开始,有些干预所引起的后果,还不能完全给予肯定或否定,所以,在此只能提出一些原则性的对策。

3.1 理论上应提倡“以人为本”和宽容思想;与此同时,哲学、伦理观念应该与时俱进

“以人为本”,就是要看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最终是否有利于人。如果基因克隆技术最终在总体上能够提高人的智力和体力,能够提高人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就应该加以应用。传统的哲学观念,某些伦理原则或宗教思想均不应成为反对的理由,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对不利于人,甚至有害于人的干预生殖技术,则应该坚决禁止。试管婴儿的最新技术,基因鉴别和修改技术,可以防止残疾和有遗传疾病婴儿的诞生,保证生出健康的婴儿,这会使整个人类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并且避免家庭悲剧的重演,随着这些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其弊端会进一步减少,安全性会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人的一面会越来越明显。所以人们没有理由对干预人类生殖的所有技术一概加以反对。

宽容精神,主要指: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是否对人类有利,是否对人类而言利大于弊,目前在难以最终下结论的情况下,应该允许这类技术在一定范围内试行。比如:克隆人技术,目前至少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方赞成克隆人,另一方坚决反对。如果不进行多次试验,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其最终结果对整个人类而言是利或是弊,武断地完全禁止,可能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次,宽容精神还包括以下内容:在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的问题上,应允许各种哲学观点、伦理观点,以及宗教观点之间进行自由地争论,这种争论是十分必要的,争论的过程,就是辨别是非的过程,也是调整和重建人类的价值观、自然观和生育观等一系列文化理念的过程。各种观点(当然也包括科学家和政治人物的观点)之间广泛和自由的争论,有利于广大群众和政治人物认清生殖技术的本质和真相,从而理性思考,正确决策,避免过激行为的产生。目前,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把克隆人试验视为犯罪行为,他们是否遵循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是否在无知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判断,其结论令人深思。

哲学观念、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不能随着时代而发生变化的价值体系,不仅会成为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的障碍,而且其本身也会消亡。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是社会存在的一个方面,它要求重新确立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和生育观。事实证明,随着人类生产方式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哲学观念,诸如宇宙观、价值观和生育观都在发生变革。比如宇宙观,从天圆地方、地心说、日心说,再到今天对整个宇宙的认识也还在变化之中,我们的宇宙观,随着科学的进步,将来还会不断地调整变化。这说明对于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我们不能仅仅以现有的价值观念作为标准,衡量其是非曲直,我们还应该对现有的价值观念进行反思,分清哪些是合理的,应该坚持,哪些是落后于现实的,而应加以改变,否则,曾经是进步的思想理念,也会变成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的绊脚石。

总之,不论人们是否承认,哲学观念都在影响着人们的一切活动,其中也包括科学技术活动。目前,全世界许多国家把克隆人类胚胎的合法性规定在14天之内,就是在哲学观念、价值观以及宗教观念的影响下而得出的结果,这一结论同时也是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相互妥协的产物。

3.2 伦理道德、法律之建言

科学技术本身是不存在道德问题的,然而科学家的活动以及科学技术活动的结果,就存在是给人类造福,或是危害人类的问题。因此,科技工作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具有道德、义务和良心等基本素养。但现实是:一些科技工作者由于对“名”“利”的追求,而不顾道德规范对自己的约束,他们的科技活动,伤害了其它人。因此在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成立了“国际生物伦理委员会”,起草了《人类基因组宣言》,并制订了基本原则:“人类的尊严与平等,科学家的研究自由,人类和谐及国际合作。”2000年6月第一届国际生物会在西班牙召开,签署了《希洪生物伦理声明》。这一声明提到:人们应谨慎地使用生物技术,反对克隆人体,并希望各国政府为正确使用生物技术而立法。2002年联合国以及欧州议会都把克隆人试验定义为反人类伦理的犯罪行为。2000年12月,中国人类基因组社会、伦理和法律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声明,承认人类基因组是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坚持人权的国际规范,接受和坚持人的尊严和自由。2001年8月实行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禁止母亲。2001年11月29日卫生部对克隆人的表态是“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任何条件下,都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生殖性克隆人的试验。”目前,有关技术干预人类生殖方式的立法工作正在进行,在这一立法过程中,本文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与国际伦理和法律接轨的同时,应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制订符合中国实际的伦理原则、道德行为准则以及法律规范。在西方国家,由于传统宗教在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较大影响,所以对一系列生育方式的变革,许多人持反对态度;由于文化背景不一样,我国在实行生育方式变革方面,面对的阻力相对较小,民众的态度一般较为宽容。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人口处于下降趋势,并由于受人权观念的影响,对一些生育方式又较为宽容,母亲在美国已成为一种职业。“英国当局已经承认一对男同性恋者与通过体外受精(他们之一提供)和母亲怀孕分娩生出的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口压力大,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我国应该反对克隆、反对母亲制,并应坚决禁止对受精卵的性别进行鉴定(我国目前的男性已远超女性)。由于我国的文化传统不一样,我们也不应该支持同性恋者生育后代。另外,由于我国人口素质较低(残疾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左右),而许多残疾人口都是由于家族遗传病所造成的,因此,原则上,我们应该提倡利用基因鉴别技术,有目的地选择健康的后代。由于我国经济还不发达,社会保障还不充分,我们也应该禁止大龄,特别是超龄母亲生育。总之,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制订道德规范和法律准则十分必要。

第二,立法工作要分轻、重、缓、急。对人和动物的混种生物,目前应坚决禁止研究;在人工受精过程中,必须对捐精者的数量、质量,从法律上严加规定,防止质量差、数量多的进行人工受精,以防祸害整个社会。应谨慎使用受精卵性别鉴定技术,正常情况下,严禁对下一代进行性别挑选。总之,对明显伤害后代和社会的基因生育技术,应有严厉的法律约束,使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克隆人、基因修改等生育技术对于人类是利或是弊,还没有明显表现出来,不应该从法律上加以禁止,应以不支持或规定几年内不允许实施这些技术为上策。对于能提高人口素质、避免遗传疾病的生育技术,比如受精卵鉴别技术,不仅不应该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禁止,而且国家还应该拿出资金,资助这些项目的研究。总之,谨慎而科学的立法,将有利于技术干预人类生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三,从事基因研究的科学家和医学工作者,在技术干预人类生殖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需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为此,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就应该开设诸如《基因伦理学》、《生物伦理学》之类的课程,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责任感和人文方面的素养。在进行在职培训、学习深造的过程中,除专业技能外,也应该把提高科技工作者的道德修养作为深造的内容之一。总之,科技工作者的主观努力、义务、道德、良心和责任感,对于从根本上消除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所产生的弊端是至关重要的。科技工作者要想拥有这些良好的素质,就需要训练、学习,需要社会舆论加以监督,更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

综上所述,人类的生育方式在基因技术的干预下,正在发生巨变,它需要从多角度、多学科加以研究。只有多学科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才能使我们制定出正确合理的对策,才能保障人类的生育方式,向有利于人,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德]库尔特·拜尔茨著.基因伦理学[m].马怀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克隆技术的利与弊范文第4篇

1 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的现状

从技术上讲,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1)通过寻找不孕夫妇的变异基因,然后实行基因改造或基因治疗,从而克服不孕症。例如:男性不育者大部分是由于男子的精子数量不足或质量欠佳,这种结果是由男性的某些基因变异而引起的。如果能纠正或修复这些变异基因,就能治疗人类的不育症。目前,美国索尔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把一种经过基因改造的病毒,植入患不育症的雄性老鼠体内,让该病毒修复导致不育的变异基因,实验结果令人满意,该老鼠已生育了健康的下一代。这一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利用转基因病毒修复人类的变异基因,可能会引起人类疾病,也可能会影响下一代人的健康,这一技术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

(2)人工受精。对于不能靠自然方法生育的妇女,可以通过人工受精而怀孕。利用这一技术还可以对丈夫的精子进行基因检测或修正,避免下一代患上来自父亲一方的遗传疾病。如果丈夫的精子确实无用,还可以利用其它男性的精子而受孕。总之,利用人工受精技术,成千上万个婴儿已经出生,诸如“名人精子库”等名目繁多的人工受精机构,在世界许多国家已经建立。

(3)体外受精——亦称试管婴儿。许多夫妇在利用人工受精也不能生育的情况下,利用试管婴儿技术,就能得到自己的孩子。第一代试管婴儿技术,是在试管中,由精子和卵子自由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植入妇女体内。今天已发展到第三代、第四代,即可以对精子和卵子进行基因检测、修正,实施精子核、卵子核移植手术,也能对受精卵进行基因检测。对受精卵做过基因剔除手术的婴儿已于2001年降生。目前,全世界有几十名在受精卵阶段接受过基因检测和手术的婴儿已经安全降临人世,这意味着改变、设计人类的基因已成为现实。

(4)无性繁殖——克隆人。这种生理结构和遗传结构同供体一样的婴儿在人类生育史上既是一场革命,也引起了最激烈的争议。美国科学家扎沃斯声称,将于2002年内让妇女怀上克隆人胚胎。意大利人塞维里诺·安蒂诺里更进一步声称,2002年内3名利用克隆技术而受孕的妇女就要分娩。总之,科学家普遍认为:克隆人的技术条件已基本成熟,克隆人的降生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5)人造子宫技术。利用人类的某些干细胞,可使之长成子宫,从而实现胎儿体外生长。美国的研究人员让人类胚胎在人造子宫里生长到14天,只是由于法律的禁止,他们才终止了这一试验。日本顺天堂大学的桑原教授制造了一个类似子宫的装置,使一个山羊胚胎在里边成活,生长了几个星期。许多科学家认为:再过几年,就能实现人造子宫维持胎儿生长9个月,这预示着:人类的自然生育方式将要终结,没有母亲以及没有母亲,人们也能拥有自己的孩子。

(6)人和其它动物的混种生物也可能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由于人与高级哺乳动物的基因95%以上具有一致性,人与猩猩类动物的基因差别只有2%,技术上搞人与动物的混种生物,不会有大的问题,不过,由于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以及各界人士的坚决反对,目前还没有人公开研究人和动物的嵌合体。然而科学家进行的各种试验活动以及不断取得的进展,使人与动物的混种生物越来越有可能产生。随着研究工作的步步深入,技术手段的不断增强,人与动物基因的互换不断增多,长有翅膀的人以及会讲人话的高级动物,也许有一天真的会出现在这个世界。

由于以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殖技术干预人类生殖的整个过程,导致受干预的人类生育相异于传统的人类生育。对于新生儿,传统生育基本上是生理遗传父母,生育父母和社会法律父母相一致;技术干预生殖后,使生理、生育和社会法律父母相分离,产生了错位和不一致,新生儿出现了身份危机,出现了传统文化从未有过的新的人伦关系。利用现有技术,遗传父母、生育父母,再加上社会父母,一个孩子最多可有7位亲人。

2 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所产生的问题

2.1 基因技术干预人类自然生殖方式的代价和危险性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存在各种各样的观点,但有一点是大家所公认的:人类不能随心所欲,毫无顾忌地征服自然,否则,将会受到惩罚。今天,严重的环境问题,大多起因于人的行为不当,以及不能合理地利用自然。上述基因技术对人的生殖进行干预的6个方面,改变了自然生育方式,是对自然生殖的挑战和否定,也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在人类生殖领域的表现。其结果同样不能令人满意:全世界2万名通过细胞质内注射精子法(试管婴儿第2代)孕育的儿童身上,出现了一些问题。1998年在比利时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1082名细胞质内注射孕育的胎儿中,每120名就有一名出现染色体异常,而自然生殖的比例是1:500。类似的统计,在世界许多国家进行,其结果具有惊人的一致性:试管婴儿出生时出现的身体缺陷比率远远高于自然生育的缺陷率。今年,英国遗传学监督组织发表报告指出:把转基因和克隆技术用于动物身上,会出现流产、早产、死亡和不孕。

自然生育经过了千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从精子、卵子、受精卵到胎儿、新生儿,每一阶段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都是和周围环境相适应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从而使人具有了较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鉴于目前的科技水平和思维水平,人们未必能充分认识自然生育的充分合理性以及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匆忙干预人的自然生育方式,特别是重组人体基因和克隆人,违背了环境对人的自然选择的规律,当自然灾难降临后,组合生物人有可能难以生存下去,滥用生殖技术,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2.2 哲学争议

基因修改人、克隆人以及人和动物的混种已经成为现实,或将要成为现实。对人类生殖的全面干预,使人类生命的唯一性、至上性、神秘性从根本上被动摇,在技术面前,神圣的生命降低为一般物品,人似乎不是人的产物,而是技术的产物。基因修改人、克隆人、混种人可能是人类在深层本质上的“异化”,彻底的“异化”,是真正的人将人非人化。甚至有人认为基因技术全面干预人类生殖,是对生命的践踏和伤害,是一种犯罪行为。这些忧虑和恐慌促使人们对一些哲学问题进行追思。首先,究竟什么是生命?是细胞、受精卵、胚胎或是胎儿?对生命本质的不同理解,将影响人们建立不同的伦理规范和法律规范。其次,什么是人?人的本质是什么?不同的哲学派别对人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这一问题,每个哲学派别都遇到了新的挑战,都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在确定人的本质时最关键的两难窘境仍未摆脱:我们既不能把人的一系列明显的、固定不变的特征和特性作为出发点,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必然获得一个实体化的人的形象,而没有把人的存在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历史的变化包括在内;但我们也不能把存在方式的多样性和它的历史性作为中心,因为这样会使人的本质融入一条变化不定的长河之中以致难以确定。”

最后,人性是什么?这个几千年的话题,现在又成为讨论的热点。不论是把人的属性视为社会性,还是把人的属性归结为理性、激情、善恶等,但都不能否认人的社会行为(即人性的具体表现)大都有其生理基础。基因理论和技术的进展说明,改变人的基因,就能改变人的智商,改变人的社会行为,亦就是说:人性是可以从生理上改变的。问题是: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究竟哪一个更为根本,二者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如果改变人的生理基础,就能改变人的一些社会行为,比如:暴力攻击行为、盗窃行为等,我们是否应该在受精卵阶段,甚至是精子或卵子阶段,就对这些不良基因加以筛选、改造;以及谁有权力这样做。与上述哲学问题相关的还有:人类充当上帝的角色会给人类本身带来什么影响?怎样处理好科技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系?这些问题的提出,冲击了目前人类关于生命是神圣的、宝贵的,生命的本质、人的本质、人性等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育观,传统的哲学观念、价值理念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3 伦理道德问题

虽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所遵从的伦理原则和道德体系差别明显,但在联合国有关机构的领导下制订的几个伦理原则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同。即: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平等和公正原则;尊重自决权原则。其中不伤害原则最为重要。然而,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严重地违背了这些原则。比如:利用细胞核移植手术,把男同性恋者其中一人的精子改造为雄性卵子,然后与另一人的精子相结合,形成受精卵,再利用母亲,生下的孩子不仅有3个人的基因,而且可能受到伤害,因为他一出生就没有传统意义的父母,在目前的文化环境和伦理道德体系中生存,他们会感受到周围的压力,甚至是嘲笑和排斥,这就是对新生儿的伤害。克隆人,经过基因修改和筛选的儿童,是在父母和医生的决定下而出生的,他们的先天自由权和自决权被剥夺;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他们还易患遗传缺陷病,这又意味着:他们未出生,就被推向危险的境地,这也是对人的尊严和基本人权的严重侵害。允许一些人充当另一些人出生时的控制者和设计者,不仅违反伦理的基本原则,而且政治上可能会带来危险,希特勒的“优生学”有可能死灰复燃。

以传统的自然人伦关系为基础的伦理观念、道德规范受到了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的严重冲击。比如:提供克隆细胞的人与克隆人之间的关系无法用传统的血亲关系来界定,长幼之间、同辈之间的血缘关系等代际关系将被打乱,一个孩子有特殊的父母关系在第一部分已表述,在此不再论述。除此之外,现在还出现了是否乱伦的问题。

科学家和医生自身的道德问题同样令人忧虑,美国的科研人员把人和熊的精子混合起来进行人工受精;中国四川的一名人工受精医生把自己的精子向很多妇女受精,据报道,他的100多名骨肉已降临人世,这很可能造成他的后代直接通婚,从而形成乱伦和近亲结婚,导致人口素质低下。

总之,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进一步加深了科学技术与传统伦理道德之间的矛盾,许多学者认为:“如果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科学中伦理、道德法则的作用不以几何的速度增长的话,则整个人类以及科学本身,连以算术级数的速度发展都办不到。”

2.4 社会和法律问题

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产生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社会和法律问题,第一,多胞胎增多。利用试管婴儿受孕的母亲,为了提高怀孕率,一般植入3~5个受精卵,结果是:世界各地出生的双胞胎明显增多,多胞胎使母、婴均处以危险境地。随着胎数的增加,母亲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和孩子如脑瘫、先天性智力障碍等严重疾病的机率会比单胞胎高出许多倍。多胞胎会对人口素质、社会发展造成危害。在我国,多胞胎还会增加人口压力,破坏计划生育的国策。第二,基因检测技术确定受精卵的性别。有意识地选择将来婴儿的性别,不仅违反了许多国家的法律,而且会破坏整个社会的性别结构平衡。如果一个社会喜欢生男孩,并且男性过多,必然使男女比例失调,最终破坏社会的稳定。第三,婴儿刚一出生,就成为孤儿或可能成为孤儿。由于精子、卵子和胚胎冷冻技术的发展,即便父母死亡数年后,通过母亲,他们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孩子。然而这却意味着这个孩子没有出生,就已成为孤儿了一旦出生,就可能增加社会负担、产生社会问题。另外,利用试管婴儿技术,一法国妇女和一位意大利妇女都是在62岁时才生育了自己的孩子。在基因技术的帮助下,50多岁才生育自己孩子的人,在世界更是屡见不鲜。高龄妇女生育孩子会带来许多社会隐患,由于她们年龄过大,可能没有足够的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难以尽到监护人的责任,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更严重的是,高龄妇女所生之子,有可能在童年就成为孤儿,被人送进孤儿院。不仅如此,大龄母亲怀孕,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危险会增高,孩子患小儿糖尿病的可能性相应增加,染色体异常的危险性也会增加。大龄父亲同样会给孩子带来危险,孩子患某些罕见癌症、先天性白内障和上肢缺陷的危险较高,同性恋的机率也较高。由于以上原因,世界许多国家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超过45岁的妇女不能生育,甚至不能领养孩子。第四,母亲。专门替别人生育孩子的母亲在一些国家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与此同时,母亲制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法律问题。母亲制使妇女沦落为生育工具,伤害了传统道德文明,并产生了一系列商业化的弊端。在美国,一系列由母亲制引起的法律纠纷呈上升趋势,比如客户要女孩,她却生了男孩,反之亦然;客户要一个,她却生了两个;以及母亲最终反悔,不愿交出孩子等等。最后,克隆人也会对目前有关抚养、养老、继承的法律体系产生冲击。

从长远看,设计、修改人类基因、克隆人等科学技术活动,最终将改变人的大部分生理基础。而现有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关系以及整个上层建筑都是在自然生育的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一基础的改变,有可能使整个人类世界产生前所未有的真正变革。也许经过基因改造的人与保持自然状态的人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从此使整个人类社会走向分裂。总之,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今天已经引起诸多社会和法律问题,明天将会引起更多的问题,这需要人们认真思考,采取正确的对策。

3 利用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的对策

以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育辅助技术对人类生殖方式的干预,目前还处于开始阶段,对人类生理基础的变革还没有真正开始,有些干预所引起的后果,还不能完全给予肯定或否定,所以,在此只能提出一些原则性的对策。

3.1 理论上应提倡“以人为本”和宽容思想;与此同时,哲学、伦理观念应该与时俱进

“以人为本”,就是要看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最终是否有利于人。如果基因克隆技术最终在总体上能够提高人的智力和体力,能够提高人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就应该加以应用。传统的哲学观念,某些伦理原则或宗教思想均不应成为反对的理由,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对不利于人,甚至有害于人的干预生殖技术,则应该坚决禁止。试管婴儿的最新技术,基因鉴别和修改技术,可以防止残疾和有遗传疾病婴儿的诞生,保证生出健康的婴儿,这会使整个人类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并且避免家庭悲剧的重演,随着这些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其弊端会进一步减少,安全性会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人的一面会越来越明显。所以人们没有理由对干预人类生殖的所有技术一概加以反对。

宽容精神,主要指: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是否对人类有利,是否对人类而言利大于弊,目前在难以最终下结论的情况下,应该允许这类技术在一定范围内试行。比如:克隆人技术,目前至少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方赞成克隆人,另一方坚决反对。如果不进行多次试验,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其最终结果对整个人类而言是利或是弊,武断地完全禁止,可能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次,宽容精神还包括以下内容:在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的问题上,应允许各种哲学观点、伦理观点,以及宗教观点之间进行自由地争论,这种争论是十分必要的,争论的过程,就是辨别是非的过程,也是调整和重建人类的价值观、自然观和生育观等一系列文化理念的过程。各种观点(当然也包括科学家和政治人物的观点)之间广泛和自由的争论,有利于广大群众和政治人物认清生殖技术的本质和真相,从而理性思考,正确决策,避免过激行为的产生。目前,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把克隆人试验视为犯罪行为,他们是否遵循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是否在无知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判断,其结论令人深思。

哲学观念、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不能随着时代而发生变化的价值体系,不仅会成为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的障碍,而且其本身也会消亡。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是社会存在的一个方面,它要求重新确立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和生育观。事实证明,随着人类生产方式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哲学观念,诸如宇宙观、价值观和生育观都在发生变革。比如宇宙观,从天圆地方、地心说、日心说,再到今天对整个宇宙的认识也还在变化之中,我们的宇宙观,随着科学的进步,将来还会不断地调整变化。这说明对于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我们不能仅仅以现有的价值观念作为标准,衡量其是非曲直,我们还应该对现有的价值观念进行反思,分清哪些是合理的,应该坚持,哪些是落后于现实的,而应加以改变,否则,曾经是进步的思想理念,也会变成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的绊脚石。

总之,不论人们是否承认,哲学观念都在影响着人们的一切活动,其中也包括科学技术活动。目前,全世界许多国家把克隆人类胚胎的合法性规定在14天之内,就是在哲学观念、价值观以及宗教观念的影响下而得出的结果,这一结论同时也是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相互妥协的产物。

3.2 伦理道德、法律之建言

科学技术本身是不存在道德问题的,然而科学家的活动以及科学技术活动的结果,就存在是给人类造福,或是危害人类的问题。因此,科技工作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具有道德、义务和良心等基本素养。但现实是:一些科技工作者由于对“名”“利”的追求,而不顾道德规范对自己的约束,他们的科技活动,伤害了其它人。因此在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成立了“国际生物伦理委员会”,起草了《人类基因组宣言》,并制订了基本原则:“人类的尊严与平等,科学家的研究自由,人类和谐及国际合作。”2000年6月第一届国际生物伦理大会在西班牙召开,签署了《希洪生物伦理声明》。这一声明提到:人们应谨慎地使用生物技术,反对克隆人体,并希望各国政府为正确使用生物技术而立法。2002年联合国以及欧州议会都把克隆人试验定义为反人类伦理的犯罪行为。2000年12月,中国人类基因组社会、伦理和法律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声明,承认人类基因组是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坚持人权的国际规范,接受和坚持人的尊严和自由。2001年8月实行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禁止母亲。2001年11月29日卫生部对克隆人的表态是“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任何条件下,都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生殖性克隆人的试验。”目前,有关技术干预人类生殖方式的立法工作正在进行,在这一立法过程中,本文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与国际伦理和法律接轨的同时,应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制订符合中国实际的伦理原则、道德行为准则以及法律规范。在西方国家,由于传统宗教在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较大影响,所以对一系列生育方式的变革,许多人持反对态度;由于文化背景不一样,我国在实行生育方式变革方面,面对的阻力相对较小,民众的态度一般较为宽容。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人口处于下降趋势,并由于受人权观念的影响,对一些生育方式又较为宽容,母亲在美国已成为一种职业。“英国当局已经承认一对男同性恋者与通过体外受精(他们之一提供精子)和母亲怀孕分娩生出的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克隆技术的利与弊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097-02

新课改今年已在我校全面实施了,这次改革之广之深也是前所未有的,它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理念和架构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尤其值得瞩目的是,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则是一个主要的目标。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等。我市有关分管教育的领导在督导我校工作时,在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后,也曾指出,语文教学要适时适地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利用教学内容中一切可利用的因素,联系现实情况,对学生进行针锋相对的情感教育,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素养。事实上,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庞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

因此,我认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求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点,以使其受到情感陶冶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及审美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不能简单的停留于识字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上升到文学艺术的高度。课本上的文章,可以说感情都相当真挚,且不说文学作品,记人、写景、叙事类的文章,就是议论、说明性的文章,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或事的褒贬,对客观事物和科学知识的热爱。作者在课文中表达的感情也具有独特性,它是在作者对主客观世界独特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态度体验,喜、怒、哀、乐、愁,只有作者本人内心才能体验到,必须善于营造出情感体验的氛围,激活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情感体验特征。然后,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进一步验证作者的情感特征。

如在教学《再塑生命》时,可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显示作者事迹简介,展示海伦?凯勒的风貌,让学生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这时候学生与作者已产生了一定的感情共鸣点,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体验,去朗读课文,并谈谈自己的感想。大多数学生都感情激动,思维活跃,即受到了沙莉文老师爱心的感染,也为聋哑女孩海伦?凯勒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品格所感动。这时候,教师趁热打铁,适当点拨,把主题提升到“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的高度,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培养其热爱生活、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林海音笔下爸爸对“我”的教育和关爱之情(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神童方仲永“泯然众人”令人产生的哀伤、惋惜之情(王安石《伤仲永》);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怀天下的壮志豪情(范仲淹《岳阳楼记》);“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中浓浓的思乡念国之情(余光中《乡愁》)……这种种感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点拨得当,学生就会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自然而然的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教学效果

新课改里提到,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只占主导地位。而这一地位,是做学生的向导,学生的引路人的角色。而要做好引路人的角色,语文教师就要有良好的基本素质,例如能使用流畅的教学语言,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直接熏陶感染学生;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的粉笔字,努力具备广博的知识。语文教师在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的同时还要善于“导趣”,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特级教师于漪也说:“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学生的求知欲越大,学习效果越好。而求知欲的大小又直接取决于学习这门功课的兴趣。语文本应该是最贴近生活、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极富吸引力的一门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个别教师忽视了正确的引导,学生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也越来越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造成了语文教学吃力不讨好、成效甚微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科特点,努力挖掘教材中足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思维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教师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必须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而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是准确把握作品情感的有效途径。比如教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应该引导学生用轻柔舒缓的语气读出依依惜别之情。再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两句话,朗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语气的抑扬变化,否则表现不出作者悲愤的感情。第一个“沉默啊”要用低缓的叙述语气读出,第二个“沉默啊”要用高亢的感叹语气读出。“不在沉默中爆发”也应用高亢的语气读,而且语速要加快,“就在沉默中灭亡”应稍放慢语速,用低沉、悲愤的语气读出。

总之,只有正确引导学生“入境”,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及作品的感情,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情感教育。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优化学习效果

素质教育旨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和谐地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使学生能真正地参与学习活动,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单一的交流形式,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使学生感到轻松自由,自然就会成为交流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之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多创设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例如在学习《奇妙的克隆》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后,组织了一次辩论赛,我把学生分为正反两组,并指定了组长,正方的辩题是“克隆技术利大于弊”,反方的辩题是“克隆技术弊大于利”。我让学生下去准备材料,组长对同学们进行了分工,有些同学查找“克隆技术的发展阶段”有关方面的资料;有的同学查找“近年来克隆研究的重要成果”有关方面的资料;有些同学查找“克隆技术的利益”有关方面的资料;有些同学查找“克隆技术的弊端”有关方面的资料;有些同学查找“中国克隆技术发展简史”有关方面的资料……同学们都积极准备,论辩时发言活跃,一改往日课堂上比较沉闷的现象,有时好几个同学都争着发言,常常出现“碰头”的现象,好多同学反应敏捷,辩锋锐利,真有点唇枪舌剑的味道,好多时候论辩双方争得面红耳赤,我不得不多次以“调解人”的身份出现,论辩结束时同学们都意犹未尽。通过这次辩论赛,大多数同学不但真正掌握了《奇妙的克隆》这篇说明文所介绍的知识,而且使知识内容延伸到了课外,引起了同学们对科普知识的兴趣,对说明文的学习也不再感到抽象、枯燥,同学们的论辩力、参与意识也得到大大的提升。这次论辩赛之所以举办的很成功,我觉得一个很大的因素是“激趣”。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充分调动起同学们的兴趣,同学们才能以“情”参与,也才能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与老师合作,与同学合作,从而也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当然,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