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长沙翻译

长沙翻译

长沙翻译

长沙翻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岳麓山 橘子洲 多语种翻译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同志曾经求学的城市。长沙不仅拥有知名的红色旅游资源,还拥有秀丽的自然景观。每年会有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还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海外游客来到长沙。海外游客的到来,给长沙的旅游业带来了新活力,极大地促进长沙旅游业的国际化进程。面临巨大的入境游市场,长沙的旅游部门也做出了措施,例如:设置多语种公示语和多语种网页,发行多语种旅游手册等,这些举措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长沙国际旅游环境的现状,给海外游客带来了更舒适的旅游体验。但长沙旅游资源的多语种翻译背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从众多的长沙旅游景点中,选取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岳麓山景区和橘子洲景区作为采样区域,这两个采样区域,是长沙最具人气的景点,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长沙旅游国际化现状。本文在分析这两个景点的多语种公示语的基础上,结合这两个景点的多语种网站,对长沙旅游国际化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长沙旅游国际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多语种翻译内容。岳麓山和橘子洲两个景点的公示语使用的语种数量较多,涉及到中英日n四种语言,在湖南省旅游资源中属于较齐全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入境游客源结构较成熟。但是,通过调研发现中英日韩四个语种的公示语中,翻译内容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语语种的侧重性,主要偏向于英语公示语,英语公示语几乎遍布每个角落,但是日语和韩语的公示语相对较少,只在景点的显眼位置有设置。另一方面是外语语种翻译的内容深度,岳麓山和橘子洲的日韩公示语翻译内容较简单,主要涉及一些景点名称、路标、警示语的翻译,对景点的详细介绍极其不足,海外游客很难通过公示语,了解到景点的内涵。

2.多语种翻译质量。岳麓山和橘子洲现有的多语种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存在许多问题。从整体来说,英语公示语翻译发展最为成熟,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这两个景点的英译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已经趋于完善。但是日语公示语和韩语公示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目前研究这两个景点小语种公示语翻译的学者较少,受重视的程度较低。小语种日韩翻译不仅存在词汇、语法等基本错误,更重要的是存在跨文化因素的问题,中韩两国虽然和中国均属于东亚国家,有明显的地理优势,在文化上同属于汉字文化圈,但是因为政治体制有着根本不同,以至于中日韩三国人民的跨文化因素较多,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处理,翻译的内容就很难实现质的飞跃,更难得到游客的共鸣。只有进一步对日韩公示语翻译进行完善,提升翻译规划化和准确化程度,提高译者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才能更好地为游客服务。

3.多语种翻译网页。原有的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官网使用中英日韩四种语言,介绍了该景区内的每一个景点的历史、交通方式等大致内容,但对当地民俗文化、住宿、美食涉及较少。虽然有很多不足,但能基本满足游客的需求,受到一定的好评。考虑到成本因素,政府部门可以与高校合作,给高校学生翻译实践的平台,建设翻译实践基地,让教师在翻译课堂上指导学生对景点中文文本进行翻译,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提升翻译能力,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4.多语种解说服务。岳麓山和橘子洲除了有各大旅行社的导游提供专业的多语种解说服务以外,岳麓山橘子洲景区推出了专门的APP,通过摇一摇,可以免费享受多语种语音解说服务,极大提升了解说服务的便利性。但目前信号覆盖范围有限,并不能覆盖景区的每个角落,主要集中在一些核心景点,还需进一步完善。除此以外,橘子洲景点还提供免费的人工解说服务,但需要提前预约,语种也主要是提供中文解说,免费的小语种解说仍处于待开发阶段。岳麓山和橘子洲有不少的志愿者,如果旅游部门可以提供志愿者证明,高校定期派遣相关专业的学生去做多语种志愿者,将有利于游客的景区体验,免费提供更多的多语种解说服务。

三、结束语

本文以长沙的岳麓山和橘子洲两个景区为研究对象,以景区内的多语种翻译为研究内容,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整理,研究了多语种翻译的现状,总结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措施。希望本文对研究湖南甚至全国各大景区的多语种翻译有一定的参考,也能为景区国际化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淋.探析长沙岳麓山韩语公示语误译现象[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09):164-165.

[2]刘巍威,贺娟,陈娟,曾冰熔,彭喜莹.长沙地区公示语的汉英翻译探究[J].才智,2014,(10):252-253.

长沙翻译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浒传;不可译;语言;文化

一、引言

“不可译性”是指一种语言或单位不能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或单位,无法实现或无法完全实现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群之间的沟通或理解。由于源语和译入语本身语言特征不同和文化背景不同,做到译作和原作完全对等是几乎不可能的。

英国翻译理论家卡德福特根据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将其分为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本文采用卡德福特的分类原则,以美国翻译家沙博理翻译的《水浒传》为例,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分析汉语翻译成英语中存在的一些不可译情况。

二、不可译

(一)语言方面

语言上的不可译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由于各自独特的特点,造成在翻译过程中语音、词汇、意义等层次上的不可译。沙伯理曾在前言中说到的,书中有很多的官衔和行政部门、军队称号、风俗习惯、家庭装饰、礼节仪式、宗教事务、双关语、玩笑、文学典故等在英语中并无对等的词汇。除沙老提到的这些方面,还有很多汉语和英语不完全对应的例子。本部分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1. 语音。这主要体现在小说中诗词的翻译上。《水浒传》中有大量的诗词,在每回的开头和结尾都有诗词,或介绍本回内容,或引出下回故事,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这些诗词采用的形式有平衡句、对仗句、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中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节奏感。但正如王佐良先生曾经指出的:“至今英美译得比较成功的中国诗绝大多数是不押韵的。”汉语和英语在发音方面的差别决定了译者在翻译诗词时将会面对很大的困难。众所周知,诗词一向最令译者头疼,虽然可以翻译其意思,但却很难保持原文的美感。沙博理只是翻译了原著中较为重要的几首诗词,其他都采取了删减的处理方法。这样做肯定会使《水浒传》中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压抑和消解,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仅凭一人之力,将全书中所有的诗歌都翻译成英文,而且还要保留原来的美感,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2. 词汇。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在汉语中,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和多意字。作者在使用其中某个字的时候,可能就包含着多个意思。但将其翻译成英文的时候,因为两种语言词汇的差别,可能只能翻译出其中之一的意思。如《水浒传》中鲁智深的绰号为花和尚。“花”这个字既指其身上的“绣花”(即纹身),又暗含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和尚,既喝酒吃肉,又不守清规。如中文中还有“花花世界”、“花花肠子”这样的词语,这里的花有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意思。而沙老在将之翻译成英文的时候,只翻译出了其中之一——the tatooed monk, 即纹身。英文当中并没有特别合适的词去跟“花”字相对应。

再者,在古代的中国,等级、尊卑、长幼观念根深蒂固,怎样自称、怎样称呼他人都有一定的习惯。例如,在《水浒传》中,鲁智深对自己的称呼是“洒家”,年长的人会称自己为“老汉”,为了表示谦虚,称自己为“小可”,称对方为“尊驾”,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西方没有这么多的等级差别,甚至孩子对父母都可以直呼其名,因此英语中的称谓都比较简单,只有基本的你我他,没有这么多色彩丰富的词去一一对应,因此沙老将这些词一律译成了"I"或"you"。这样一来,原著中词汇的丰富性在译作中就会大打折扣。

3. 修辞。跟许多中国古代其他章回体小说一样,《水浒传》每章的题目都采用了对偶的手法来增加美感,如第一回的题目——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第二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都是很工整的对偶句。原文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沙老在翻译中肯定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也努力地想保留这种美感。他对这两个题目的翻译分别是:Arms Instructor Wang Goes Secretly to Yanan Prefecture, Nine Dragons Shi Jin Wreaks Havoc in Shi Family Village; Master Shi Leaves Huayin County at Night, Major Lu Pummels the Lord of the West.在第一个例子中,Arms Instructor Wang与Nine Dragons Shi Jin相对,Yanan Prefecture与Shi Family Village相对,Goes Secretly与Wreaks Havoc相对,但前者是动词加副词,而后者是动词加名词。此外, 即使前两个部分,在字数上也并不相同,不符合中文对对偶的定义。

(二)文化方面

文化差异是造成不可译的主要原因。中西方由于所处地域不同以及各自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从而有着不同的文化底蕴。由于文化原因而引起的不可译,在翻译过程中屡见不鲜。[3]

汉语中有一些成语带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其背后往往对应着某些典故故事。如“南柯一梦”这个成语在书中出现多次:第六回的“可怜两个强徒,化作南柯一梦”以及第六十五回的“被晁盖一推,撒然觉来,却是南柯一梦”。沙老的翻译分别是"Poor ruffians, their lives vanished like a dream"和"But Chao Gai gave him a push, and he suddenly wakened, as if from a dream"。沙老在这两处都把这个成语简单地翻译成了"dream",但熟悉这个成语的人都知道,除了梦之外,它还隐含着一个典故。根据这个典故,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做了一场大梦或比喻空欢喜一场”。而沙老的翻译却将之进行了弱化,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已荡然无存。

又如,中国古代的时间表示。在西方计时法传入中国之前,古人用天干地支来计时。天干地支是古代纪年纪月纪时用的二十二个汉字,天干十个,地支十二个,两者搭配使用,形成六十甲子,在年月日时里循环使用,周而复始。地支中的每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都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但这些词在英语中并无对应词。如在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中,有这样一句:辰牌巳后,早到那山下。沙老是这样翻译的:They reached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before mid-morning. 因为文化的差异,沙老所能做的只能是把大意翻译出来,至于其中所隐含的文化,只能不了了之了。

再如,神话人物的翻译。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于是借助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神话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但是各个国家因为文化不同,发展轨迹不一样,所以神话传说也各不相同。在《水浒传》的引言中,提到了中国的两位神话人物,赤脚大仙和太白金星。赤脚大仙和太白金星是道教传说中的仙人,这两个人物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是不存在的。沙伯理将其翻译成 barefoot immortal和Great Star of White Gold。前者的翻译应该说还是不错的,西方读者即使不知道这个人物的由来,也可以对其形象有所了解。但是太白金星的翻译却是不明所以。根据中国的神话传说,太白金星是启明星的神格化人物,这颗星星也称为“太白”或“金星”,两者指代意义相同。如果是按照星星的名称来翻译,英语中有对应的单词,即Venus。但是该词又可以指代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女神。沙老弃用该词可能也正是怕对译入语读者产生误导,但是其最终所选择的翻译却是让人一头雾水,我相信即使熟悉英语的中国人看到这个名称,也未必知道他就是太白金星。

最后,俗语的翻译。中文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一些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俗语,其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简练而形象化,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水浒传》中有很多这样的俗语。如“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不求同日生,但愿同日死”、“不怕官,只怕管”等等。这些俗语有的汉语和英语在文化上是有交集的,如"Meeting a man of fame is better than just hearing his name"就能很好地反映出“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的意思。但有些俗语因为缺少文化的交集,翻译起来就很牵强。如“有眼不识泰山”,沙老将其翻译成"has eyes but didn’t recognize Mount Taishan"。虽然字面上的意思出来了,但西方人不能像中国人那样了解泰山所代表的含义,其实在汉语中,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山脉,而已经转化为重量和重要性的标志,如果译文的读者不能理解泰山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独特地位,肯定对这一说法不明所以,所以从文化层面上来看,这样的翻译是有缺憾的。

三、对策

这种不可译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不胜枚举。对于语言方面(尤其是语音方面)的不可译,译者几乎可以说是毫无办法。刘宓庆先生认为,造成汉英双语转换中不可译现象的原因是语言表层(语音结构层)不存在双语转换的信息通道,双语的对应只能在语义结构层进行。一首优美的中文诗歌翻译成英文,肯定会丢失掉中文的大部分美感。《水浒传》为数众多的诗歌中,沙老只尝试翻译了几首。但就是这几首诗歌,也只是翻译出了原作的意思,至于其中的韵律、节奏、对仗等,都在翻译的过程中消失殆尽了。但对于文化方面的不可译,译者并不一定束手无策。如对于“有眼不识泰山”的翻译,译者可以采用这种直译同时加脚注的方法,让译入语的读者对泰山以及其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特殊意义有所了解,从而达到更好地理解这个俗语和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目的。类似的例子还有“三十六计,走为上着”。沙老的翻译为"Of all the thirty-six ways to get out of trouble, the best way is _leave."该俗语的翻译就比前者要好的多。虽然译入语读者未必知道为什么会有三十六这个数字,但是可以知道这三十六种方法都是可以摆脱困境的方法。当然更好的办法是再加一个注释,向读者说明这三十六种方法的由来。

四、结论

中西方因为地理位置不同和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造成了语言与文化的不同。文化影响语言,自然两种语言会有无法完全对等或是对应语言缺失的情况,这就会造成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不可译现象。但是,这种不可译性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这些不可译现象可能会逐渐变得可译,译者的任务就是在保证译文准确的基础上,从文化交换的角度来审视翻译,尽可能还原原著中所涉及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M].长沙:岳麓书社,2012.4:47-54,508-514

[2] Sidney Shapiro. Outlaws of the Marsh[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5:81-98,1033-1048

[3] 刘明录.论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及其转化策略[A].海南:琼州学院学报,2007.8:104-106

[4] 许芳.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性成因研究[A].湖北: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3:99-100

长沙翻译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浒传》;绰号隐喻;翻译策略;文化资本;传播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中国古典小说的扛鼎之作——《水浒传》的英译研究一直备受关注,而绰号隐喻是《水浒传》独特的创作思维表现,它的英译与《水浒传》文化资本的传播密切相关。翻译文学不同于一般文体的翻译,它所进行的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水浒传》文化资本的运作,除了受其他因素的制约之外,还主要表现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不同民族间存在文化差异是必然的,而翻译策略的选择与译入语文化相契合还是相背离,都会影响到文化资本的传播与接受。虽然传统上的翻译标准是“忠实”(fidelity)或“准确”(accuracy),但从文化层面上讲,很多时候译者不得不采取变通的策略。本文以《水浒传》沙博理译本中英雄绰号隐喻的翻译为例,探讨其翻译策略对《水浒传》文化资本传播的影响。

2.文化资本与隐喻翻译

“文化资本可以通过翻译进行传播和调节”(Lefevere 2001b:44);而翻译可作为资本的积累方式(Baker 2010:290)。“翻译与文化资本是互动的,翻译是文化资本的承载形式和文化资本运作的结果。在文化资本的积累及流通的过程中, 翻译作为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中介场, 不仅对社会发展和文化资本的流通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自身作为文化资本在这个流通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翻译被看作是文化资本流通和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承载着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重任。”(曾文雄 2012:83-88)

纽马克曾说过“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Newmark 1982:113)。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人们就对隐喻进行了研究。20世纪60~80年代,隐喻的认知学派风靡一时。英汉语隐喻受到各自的语言、文化、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制约。其中,文化因素不仅为承载隐喻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语境,影响隐喻的意义,而且为隐喻提供了一个在意义的意义上、而不只是交际工具的意义上具有了意义的环境(place)。(Cormac 1985:183-185)《水浒传》文化资本的运作过程离不开绰号隐喻的翻译。108将是《水浒传》的灵魂,而绰号是108将的灵魂所在。如果在《水浒传》的英译研究中对绰号隐喻的认识不足,就可能导致在翻译过程中曲解了原作者的创作意图、艺术效果,甚至阻碍《水浒传》文化资本在译语文化中的传播和接受。

3.绰号隐喻的翻译与文化资本的传播

在《水浒传》绰号隐喻的翻译运作过程中,传递的不仅仅是文字和语言,更多的是额外的隐含意义,一种来自异域的“他者”文化,一种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沙博理(Sidney Shapiro)对于这“他者”文化相当着迷,他于1963年加入中国国籍,“越来越感到中国是我的国家,我的家园,我的家庭。”(孙建成 2008:77)特殊的中国情结使得他翻译过程中秉持着“‘忠实’式的异化和归化”、“想在他的译本中克服直译的‘困难’和意译的‘不准确’”(孙建成 2008:156)。但是,“我从未失去我身上的美国味儿”(孙建成 2008:77)“美国味儿”的不能失去,促使他在翻译策略上进行了变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上的抑制和消减。

3.1 原语隐喻和译语形象内涵的统一

若原语中的隐喻形象在译语中有相同或相似的形象以及文化内涵,则可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这样,既保留了原文形象、语言风格和民族文化,两种文化相互契合,对于隐喻的翻译操控也使得原语文化资本能够顺利地被译语读者所理解并接受,《水浒传》文化资本在译语文化中顺利传播将成为可能。比如,“豹子头”是林冲的绰号,因“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施耐庵,罗贯中 2006:60)而得名。沙博理将其翻译为“The Leopard head”,在原语和译语中,都能找到矫健、敏捷、威猛的形象,林冲武艺超群、勇猛的特点也跃然纸上。对于此类隐喻,沙博理的翻译更多地体现出了对汉语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希望向译语读者更好地传达这一汉语文化信息。这种成功的“隐喻移植”(transplanting of metaphor)(肖家燕 2009:34)使得《水浒传》在译语文化中得以顺利流通和传播。

3.2 原语隐喻和译语形象内涵的不同

由于文化差异,原语中的隐喻在译语中不一定有完全对等的形象与之匹配,尤其是宗教文化,汉英相差甚远,有时候甚至是零对等;也有一种情况,原语中的隐喻形象在译语文化中只有部分对等。如果进行简单的直译,虽然译语读者能充分感受到异国情调,但是对于理解原语语言和深层文化内涵会产生一定困难,甚至是误解和排斥,最终会阻碍文化资本的传播。

3.2.1 原语隐喻和译语形象内涵完全不同

长沙翻译范文第4篇

上世纪90年代,伊沙的名字曾经振奋过不少年轻的心,那些铿锵而又有些玩世的诗歌,让许多人沉迷在伊沙的世界里。

在本次书博会上,伊沙带来了他和妻子老G共同编译的《当你老了:世界名诗100首新译》,并与好友唐欣一起举办了签售会。从诗人到译诗者,伊沙对诗歌的狂热从未消减。而现场看到海南有不少喜爱诗歌的年轻人,伊沙也显得很欣慰。

现代青年:这本书名为《当你老了:世界名诗100首新译》,这个“新译”体现在哪些方面?

伊沙:当然是体现在这100个文本上――它们全都通过重新翻译而被刷新了,许多严重的错误、漏译得到了纠正,几乎每个文体都比旧译新添了诗性的光彩,变得清澈、可感、优美、好读。

现代青年:您说自己从一个译诗读者变成一个狂热的外国诗翻译者,很大原因在于译诗界存在的“信、达、雅”的缺陷。在您翻译的过程中,是如何避免和把握的?

伊沙:一靠较高的外语水平,当然指的是笔译的能力,为什么有些大家高看的“海龟”译者闹了笑话,因为他们虽长居国外但其实笔译能力并不强;二靠真正的诗歌才能,这将决定你能否读懂原作,语言上读懂与诗意上读懂是两回事,这就决定了并不是外语水平高的人就能够翻译诗;三靠在汉语中的写诗能力,这将确保最后的阅读质量,所以只有优秀的诗人才能成为优秀的诗歌翻译家。

现代青年:这些新译诗中,您最喜欢并且想推荐给读者的是哪首?

伊沙:在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一首并非重译、新译,我和我妻子老G就是它的首译者,诗如下:

《冰献给鹰》

美国・布考斯基

我保留着对马的记忆/在月亮下/我保留着喂马的记忆/用糖/白色方糖/更像冰块/他们有头/像鹰/秃头,可以咬/但没有

这些马群比我父亲/更真实/比上帝更真实/他们可以践踏我的/双脚,但他们没有/他们可以制造千奇百怪的恐怖/但他们没有

我差不多五岁/但我仍未忘记/哦我的上帝,他们强壮而优秀/那些红色舌头流着口水/从他们灵魂流出来

现代青年:此次海南书博会在规模和影响上都很大,您有何评价?

伊沙:场面大,挺热闹。仅就我们那一角来说,在整整两个小时的签售活动中,我和唐欣先生一刻都不得闲,我的手都签得有点没感觉了,老写错字。不光“新诗经”这两本销得好,经我润色过的仓央嘉措的三个版本也卖出很多,这三本已经成为青海人民出版社的畅销书了。

现代青年:海南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岛,打造一座世界级的旅游天堂,能说说您对海南的印象吗?

伊沙:我2007年夏天来过一次,来领取“1986―2006十大新锐诗人奖”,此次是第二次来,至于印象嘛,我还是用我的诗来表达吧:

长沙翻译范文第5篇

1、离开。例句:去国怀乡。翻译:离开国都,思念家乡

2、去掉。例句:除残去秽。翻译:清除社会上的残暴、腐朽势力。

3、距离。例句:去门十里以为界。翻译:距离国门十里的地方作为边界

4、前往。例句:一为迁客去长沙。翻译:一旦成为贬滴之人,就像贾谊到了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