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山水的诗句

描写山水的诗句

描写山水的诗句

描写山水的诗句范文第1篇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田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锝《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描写山水的诗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杜甫;山水诗;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杜甫的诗歌流传下来的共有一千四百余首,这些作品广泛深入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诗史”的盛誉,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具有突出的现实主义特色。

一、杜甫山水诗的思想内容

杜甫的山水诗,早期作品很少,描绘了祖国名山洋溢着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描绘蜀中壮丽山水景色和风土人情,抒发其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情怀的山水诗,主要是在他寓居成都草堂时期。乾元二年底,杜甫携家人抵达成都,当时成都尚未遭战乱,保持着某种程度的稳定局面。第二年春天靠亲友的周济,诗人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他算是暂时安居下来。虽然诗人当时全家生活很贫困,但今非昔比,生活环境变迁,比较安定,使他有可能细致地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创作出不少于以山水田园、自然景物为吟咏对象的清新隽永、恬静淡远的山水诗篇。如《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这是一首很成功的题画诗。(《南史・萧子良传》)附:“贲于扇上画山水,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而读来不像用事,至于结尾语完全是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自己看画时的豪兴,对着王宰的山水图,回想自己年轻时游赏过的吴淞江水,竟想将画剪下,突出地表现了他对山水图的喜爱。又如《水槛遣心二首》其一:“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这首诗写诗人离开尘嚣的闲适心情。首联写草堂环境。此处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极目远眺。中间四句写眺望所见景色。“澄江平少岸”,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与江岸齐平了。这是写远景。“幽树晚多花”,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在春日的傍晚,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这是写近景。“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为历代传颂的名句。鱼儿在蒙蒙细雨中不时出没于水面,燕子在微风吹拂下,在天空差池飞翻。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水泡),鱼常上浮而(按欢欣跳跃)。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诗人细致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欢欣的动态,借以表达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尾联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这儿非常闲适幽静。

除寓居草堂以外,杜甫在流寓东川梓州、阆州时也写下不少清新可爱的山水诗。如《泛江送客》、《上牛头诗》、《登牛头山亭子》、《野望》、《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等都是。

二、杜甫山水诗的艺术特点

第一,细致具体的描摹,注重写实和现实美

杜甫的山水诗,注意于精细逼真的描摹与刻画,以再现蜀中山水千姿百态的自然形象。如写铁堂峡的阴森奇绝:“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铁堂峡》)积草岭的高峻奇险:“连峰积长阴,白日递隐见。飕飕林响交,惨惨石状变。”(《积草岭》)龙门阁的凌空惊险:“危途中萦盘,仰望垂线缕。滑石欹谁凿,浮梁袅相柱。“(《龙门阁》)石柜阁的清幽秀丽:蜀道多早花,江间饶奇石。石柜层波上,临虚荡高壁。清晖回群鸥,暝色带远客。”(《石柜阁》)白沙渡的清旷:“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山清石,沙白滩漫漫。”(《白沙渡》)水会渡的宏肆:“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这一幅幅的图画,摄取的都是蜀地山川实景,描绘又如此穷形尽相,峭刻生新。

第二,选取山水中最鲜明、最富有地域色彩的部分概括描绘,于形象的画面中寄寓家国之思

杜甫晚年寓居夔州时的山水诗,意象与意境独具一格,最能体现其沉郁悲凉的总体基调。这时杜甫是“弟妹萧条各何在,干弋衰谢两相催”(《九日》)。安史之乱、崔旰叛乱、回纥入侵又使国家濒于崩溃,国难家愁,百忧交集。所以此时的山水诗笼罩着沉重悲凉的气氛。如“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积。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江上》)“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这些山水诗的意象多选择夔州特色的高山峡谷、长江大河、以抒发悲秋情怀。在富于地域色彩的自然风光中寄寓时世和人身之悲。在这些诗句中,诗人为我们描绘的是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意萧森的开阔画面,意象如急管繁弦,奔涌而来;诗句跌宕错落,跳动着急遽不宁的气韵;色调错暗苍茫,蕴涵着令人窒息的氛围。

杜甫山水诗的时间顺序倒置、相距万里的空间同时出现的奇异现象,在艺术时空关系的新结构中竟然成为极合理的事实。宋人吴沆说:“杜诗句意,大抵皆远,一句在天,一句在地。如‘三分割据行筹策’,即一句在地,‘万古云霄一羽毛’,即一句在天……”如‘关塞极天惟鸟道’,即一句在天,‘江湖满地一渔翁’,即一句在地。”(《环溪诗话》)所谓“一句在天,一句在地”,正是这种艺术结构的最主要特征。

参考文献:

[1]袁行霈、罗宗强著,《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3]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新选唐诗三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版。[4]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描写山水的诗句范文第3篇

现以20年各地市的中考古诗词阅读试题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点解读。

一、概括内容主旨把握诗歌情感

概括内容主旨一般要求从整体上对全诗进行赏析涉及时令、背景、人物、事件、特点等基本要素。这一考点的关键词“内容主旨”是诗歌中用来表达情感、意图的材料是作者表达的情感、阐述的哲理是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的总结。命题的角度有: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②请概括诗句的内容或特点。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④这首诗阐述了什么样的哲理?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题型主要有填空、简答还有少量的选择。

20年四川眉山卷)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完成后面的小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中“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突出了“塞下秋景”“天冷”、和的特点;词中的“家万里”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景物特点和情感主旨。解答时先要圈出描写的景物在哪里再看看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从中提炼出相关的信息简要概括。如声杂、城孤。再扣住“家”字稍加分析便可理解这首词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220年上海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的之情。

2)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都描写了晴雨变化中的湖光山色。

.都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C.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不同。

.作者所写景物的色彩相同。

【解析】这两道题属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只要抓住“欲”和“爱”等关键词语即可理解。参考答案:喜爱。第2)题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写作技巧可用排除法。A项后一首诗没有描写“晴雨变化中”的景物。项前一首诗并非写早春景象。项说反了两诗的景物落脚点不同色彩也不同。

解答此类试题时应仔细体味试题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反复阅读诗句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不要忽视诗词题目、小序和注释中提示的内容或隐含的信息。分析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解题入格】)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2)体会诗歌情感: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如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二、体味意象意境描绘景物画面

任何作品都会表达一定的主题或情感而诗歌中主题或情感的表达则大多依赖于诗歌创造的意象和营造的意境。所谓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如桃花、梅花等四季物象柳、月等表意物象;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其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的巧妙结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作者的内在情思的统一。理解诗歌把握诗意离不开对意象、意境的分析、体会。这类考题要求考生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词中的景物和形象体会作品的情境、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命题的角度有:①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②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③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④对某一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情境进行扩充性描写等。题型主要有填空、简答。

20年四川乐山卷)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00字以内)

【解析】这道画面描述题要求扣住诗句描写的景物特点进行合理想象并运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清楚地描绘出来。参考答案: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20浙江温州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题。

柏林寺南望

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②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寺庙指柏林寺。②霁:雨止。

)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遥闻钟声、泊舟穿径的情景。“微”“深”二字体现了柏林寺的环境特点。

2)诗的后两句描写云峰相依的景象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解析】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描写的环境特点的把握根据平时积累简单易答。答案:幽静或幽深。第2)题是画面描述题。抓住“山”“云”“峰”这些意象展开想象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即可。参考答案:雨后的山更加青翠了云雾缭绕在四五座山峰间如同妙手绘出的一幅水墨画。

解答此类试题关键是要读懂诗歌。分析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首先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然后概括形象特点最后理解作者寄予的情感。分析诗歌意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绘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找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在描述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物象。鉴赏诗词作品时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看到作者注入其中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观、客观两方面的融合。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解题入格】)理解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2)分析诗歌形象:找出描写诗歌意象的词语概括意象特点理解意象中作者寄予的情感。

)体味诗歌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一描绘诗歌图景二概括意境特点三剖析作者思想。

三、把握技巧手法分析诗歌妙处

诗词的形象、感情、思想往往借助于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示比如借景抒情、对比映衬、动静结合、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运用典故等。命题的角度有:①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②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③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题型主要是选择、填空、简答。

20年山东德州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2)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从修辞手法和抒情方式上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第)题可抓住“浮云”“流水”来分析:运用比喻用“浮云”比喻漂泊不定用“流水”比喻时光消逝生动形象。或者回答:运用对比用“一别”的短暂与“十年”的漫长相对突出了人世的沧桑言简意赅。第2)题从尾联的内容可看出是景物描写故抒情方式是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答案:尾联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620年山东潍坊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题。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鸣”“吠”两词在全诗写景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2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题可扣住颈联中的“静”和“昏”来思考;第2)题要通读全诗掌握诗歌内容在体会环境特点及文章主旨的基础上答题需联系所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参考答案:)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山村宁静安逸的生活景象。2)运用了世外桃源桃花源)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静谧闲适生活的赞美向往)。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它们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手段。分析技巧手法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一首诗可以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如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要细心辨析、具体分析某种或几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运用的妙处。解答时要准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分析运用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有什么作用。

【解题入格】)赏析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2)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四、品味语言精妙赏析经典名句

赏析诗歌离不开品味语言。这类试题主要包括对词语的锤炼、对句子的推敲、对名句的领悟等要求考生能体味诗词语言的精妙。命题的角度有:①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②赏析诗眼领会诗中某字词)的表达效果。③欣赏诗词中写得最妙的一联。④剖析整首诗中最震撼人心的诗句。题型多为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品述题、批注题。

20年浙江丽水卷)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偶题

朱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

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

【解析】本题从字词锤炼的角度来考查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字词一般以动词、形容词为多。此诗中的“堆”字我们可以从字面上和文字构成的画面上来品味其妙。参考答案:“堆”字富有动态感形象地写出了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

820年江苏连云港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2)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2)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解析】第)题从炼字的角度考查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两个字都是使动用法“悦”表面上写山光使飞鸟快乐实际上鸟的快乐也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空”写出诗人心中杂念顿消表达了诗人宁静、平和的内心感受。第2)题问是否矛盾实际上是要求赏析这一名句的妙处好在哪里。通常我们可以从写作手法、内容、情感方面来理解。答案:不矛盾。尾

联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抒发诗人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凝练、含蓄的特点鉴赏时应注意其深层含义。对典故性字词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即内蕴)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藉”等词语。对描写性字词要分析其对塑造意境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耐人寻味”“朴实”“隽永”等词语。对动作性字词要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对名句要从情感、意境、形象、哲理、语言等审美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注意情、景、理的统一。

描写山水的诗句范文第4篇

(2011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参考答案】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渲染烘托出琅琊溪及其周边春景的美丽,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此题考查的是虚写与实写之间的关系。这种题型可以称之为A与B的关系类题型,从历年来的高考题来看,经常考查到的这类关系主要包括景与情、实与虚、动与静等之间的关系。下面结合实例介绍此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二.答题技巧

(一)提问方式

1、从A与B的角度赏析某句或全诗。

2、这首诗在A与B的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是如何运用A与B来表情达意的?试作分析。

(二)理清关系

1、景与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触景生情。指诗人心中虽有某种情感,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如杜甫的《登高》中前两联描绘了一派苍凉的秋景,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俱涌心头。

(2)借景抒情。指诗人通过借助对特定的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身的情感,表达自身的思想。如李商隐的《端居》中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3)寓情于景。指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融汇在特定的景物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主观情感,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描绘了幽草、西涧、黄鹂、深树、春潮、晚雨、野渡、舟自横等景象,营造了孤寂、闲适的意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和忧伤情怀。

(4)以景衬情。指诗歌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或铺垫主人公的心情或者思想,使情感表达更鲜明更强烈,有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四种形式。如岑参的《山房春事》中“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两句用艳丽的春色反衬诗人吊古之情的伤痛,以乐景衬哀情。

2、实与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虚实结合。指诗歌中把眼前现实的与回忆想象的人、景、事、物结合起来表情达意的手法。如王昌龄的《送魏二》中前两句写眼前实景,后两句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2)虚实相生。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虚实相生,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

(3)虚实相衬。指诗歌中描写的眼前现实的人、景、事、物与想象联想中的人、景、事、物相互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或以虚衬实,或以实衬虚。如崔颢的《黄鹤楼》中前四句写仙人跨鹤,是虚写,表现世事茫茫之慨;后四句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样以虚衬实,文势起伏跌宕。

3、动与静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动静结合。指诗歌中同时描写动态的事物与静态的事物,使动景与静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构成一种和谐而又生动的意境。如刘的《雨后池上》中前两句写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美,后两句写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优美的雨后池塘春景图。

(2)动静相衬。指诗歌中描写的动态与静态相互渲染、衬托。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以动衬动,或以静衬静。如王籍的《入若邪溪》中颈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写蝉噪鸟鸣,很是热闹,越是热闹越是能反衬出林子的寂静,以动衬静,表达出作者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之情。

(3)以动写静。指诗歌中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中“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一个“排”字,采用拟人的手法,以动写静,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写出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以静写动。指诗歌中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来写,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以静写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三)分析思路

在结合相关信息读懂原诗的基础上,首先要思考以下问题:哪些是写景,写了什么景,哪些是抒情,抒了什么情;或哪些内容是实写,哪些内容是虚写;或哪些内容是写动,哪些内容是写静。然后体会这景与情、实与虚、动与静之间的关系。最后明确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四)答题步骤

1、概括内容。结合诗歌指出哪些内容是写景、实写、写动,哪些内容是抒情、虚写、写静。

2、点明关系。指明景与情、实与虚、动与静的关系,注意恰当运用术语。

3、分析效果。分析时可以围绕突出的意象特点、营造的意境氛围、表达的情感思想等方面考虑。

说明:在实际答题过程中,步骤一与步骤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表述顺序,即可以先点明关系再概括内容。

(五)答题示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提问】请从“静”与“动”关系的角度对下片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步骤一)一、二句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拂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步骤二)诗人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动静结合。(步骤三)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表现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境。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二首(其一)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提问】这首诗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

描写山水的诗句范文第5篇

山居①秋暝②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③,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④,王孙自可留⑤。

诗文注释

①山居:山中的住所,这里指作者在辋川的别墅。

②秋暝:秋天的傍晚。暝,太阳落,天开始黑。

③归浣女:浣女归,洗衣服的妇女回家。浣,洗。

④歇:消歇,这里是消失的意思。

⑤王孙:原指封建社会中被封为王者的子孙,也泛指一般贵族的子孙,这里作者借以自称。自可留,依然可以呆(在山中)。

诗文翻译

刚刚下过一场雨,山空无人,很是寂静。

暮色降临,秋意浓浓。

明亮的月光,洒向苍松翠柏丛中,

清清的泉水在山石上哗哗地流淌着。

竹林里传出晚归浣女的阵阵喧笑声,

渔船开走,激起的层层波浪摇动着水中的莲花。

春花野草要消歇,那就随它的便吧,

王孙依旧可以呆在山中。

诗文赏析

王维在唐朝诗人中堪称“诗画双绝”。他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苏轼曾给他崇高的褒奖“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他的诗之所以有画意,有音乐美,是因为他不仅是诗人,也是画家,同时又兼通音乐,艺术修养是多方面的。《山居秋暝》是他诗中的精品,虽只寥寥40字,却有万钧的含金量,千百年来盛誉不衰。

王维最为人称道的作品,是他后期创作的山水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写出了平凡美丽的自然风光,他的山水诗有时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有时对景物刻画又非常细腻。他善于抓住这些景物最动人的刹那,来描绘山水的特色,表现自己的感受。《山居秋暝》就是王维居住在初唐诗人宋之问的辋川别墅时写的。

这首诗的第1-2句交代山间的时令季节,点出雨后秋山暮色清朗的特征。刚刚下过一场雨,山空无人,很是寂静。暮色降临,秋意甚浓。开头短短10个字勾勒出雨后秋山暮色的空寂和清朗。诗人所处的别墅远离浮华与喧嚣,显示着它内蕴的宁静与纯洁。

第3-6句浓墨重彩描绘山间月色图。诗歌紧扣一、二句写出了“空山新雨后”的明净亮丽的景色:明亮的月光在苍松翠柏中投下斑驳的影子,清清的泉水在山石上哗哗地流淌着,晚归的浣女经过竹林发出了阵阵喧笑声,下水捕鱼的船儿开走了,激起的层层波浪摇动着水中的莲花。这四句,句句写景,句句有画,是本诗的精彩所在。这一切犹如恬静的音乐中,有了一串流动的音符。这里的描写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勾勒出了秋山美好的月夜。“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至“莲动下渔舟”写动景。哗哗的清泉流动声,洗衣女发出的嬉笑声,更使这空寂的山间月色增添了活气,充满了生机,这是从听觉上写景;月亮洒向松柏林间的银辉,潺潺流动的碧泉,苍翠的竹林,身着五颜六色衣服的洗衣女,绿得滴翠的莲蓬,这是从视觉上写景。这几句从视觉和听觉上烘托出山间环境的静谧,描绘了大自然清幽静谧的美丽景色,精致生动,富有特色。

第7-8句写诗人的内心感受。在诗人创造的这幅“有声画”里,是包含了作者自己的。春天里的鲜花和野草的香气虽已消歇,但美好的秋色正浓,王孙依旧可以呆在山中。这里的王孙乃作者自称。他被这眼前的清幽静谧的美好山色所陶醉,决心永远隐居山中。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雨后山村暮色,勾勒出了诗人栖居地的空寂清幽的美景,显示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纯洁,表达了决心隐居山里的内心感受。本诗的创作特色是“诗中有画”。他通过仔细地观察,在3-6句中选取了最能表现山区秋夜景象的四个特征――天上的明月、山间的清泉、河边的浣女、水中的渔舟。把夜景描绘得有声――如鸣在耳;有色――如在眼前。具有画意和音乐美。无怪乎,古人称王维的诗是“真所谓有声画也”。在这幅“有声画”里,除了浣女、打鱼人,也包含了作者自己。这里的人与所描写的景物,十分完美地统一到了一起。人物已经融合于自然景物中去了。可以说,诗里的作者、浣女、打鱼人就是这幅“有声画”里的人物,是景物之一,惟其有人,才使这幅画充满了勃勃生机。这四句诗的语言对仗工整,清新自然,寥寥40字,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并刻画出了大自然的本色美,意境深远,把读者引入诗情画意中,让人如身临其境。当然诗中所流露出的那种闲情逸致,是贵族生活和感情的反映,则不可取。

对比拓展

《汉江临泛》和《山居秋暝》比较赏读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相同之处:

①两首诗都为五律诗,在40字的诗里,相同的字词竟有“山”“流”“动”“空”“留”。

②都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如本诗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就别出心裁地把水、天、地、山融于一体,勾勒出一幅意境开阔的山水画。

不同之处:

①两首诗的意境不同。《山居秋暝》着力描绘了大自然的清幽、静谧,流露出公子王孙贵族生活的闲情逸致;《汉江临泛》则着力描写了江水山色的巍峨磅礴的气势,形象地写出了远山在水气中显现,若即若离、时隐时现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