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最新歇后语

最新歇后语

最新歇后语范文第1篇

大海捞针--------没处寻

竹篮打水--------一场空

打开天窗--------说亮话

船到桥头--------自会直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芝麻开花--------节节高

新官上任--------三把火

瞎子点灯--------白费蜡

兔子尾巴--------长不了

偷鸡不成--------蚀把米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老虎屁股--------摸不得

老虎拉车--------谁敢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猫哭耗子--------假慈悲

饺子破皮--------露了馅

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

对牛弹琴--------白费劲

八仙聚会--------神聊

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最新的小学生歇后语

板上订钉--------跑不了

背鼓上门--------讨打

草把做灯--------粗心(芯)

竹笋出土--------节节高

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蚕豆开花--------黑心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打破砂锅--------问到底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虎落平阳--------被犬欺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最新歇后语范文第2篇

和尚头上的虱子 —— 明摆着

铁公鸡 —— 一毛不拔

湿水棉花 —— 没得弹(谈)

热锅里的蚂蚁 —— 团团转

火烧旗杆 —— 长炭(叹)

刘备借荆州 —— 一借没回头

王婆卖瓜 —— 自卖自夸

菩萨过江 —— 自身难保

擀面杖吹火 —— 一窍不通

浪中行船——时高时低

狼看羊羔——越看越少

狼啃青草——装洋(羊)

烂泥菩萨洗脸——干净不了

砒霜拌大蒜 —— 又毒又辣

水鬼找城隍 —— 恶人先告状

榔头对锤子——狠对狠

老虎屁股 —— 摸不得

韩信点兵 —— 多多益善

烂泥土下窑——烧不成个东西

老和尚吹管子——不懂笛(的)

牢房里——一错再错

司马昭之心 —— 路人皆知

狗咬吕洞宾 —— 不识好人心

水中捞月 —— 一场空

海椒命——老来红

脚底下抹油 —— 溜之大吉

脱裤子放屁 —— 多此一举

猫哭老鼠 —— 假慈悲

多一个和尚 —— 多一分斋(灾)

烂扫帚上市——分文不值

最新歇后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隐喻 语音隐喻 谐音歇后语

一、引言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是一种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语言现象。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具有诙谐、形象的特点。关于歇后语的研究有很多,他们大多是从歇后语的来源、结构、语法、功能、修辞作用及其所蕴藏的文化等角度进行论述,但很少有人对谐音歇后语进行单独而具体的阐述。本文尝试以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语音隐喻的角度出发,在总结归纳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谐音歇后语进行分析,以找到对谐音歇后语的新的理解机制。

二、理论概述

美国语言学家Lakoff和英国哲学家Johnson,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指出,隐喻是我们谈论或思考抽象事物的一个认知过程,认为“隐喻的本质是根据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即“conceptual domain (A) is conceptual domain (B)”,也就是从“始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影射(map)。概念域之间的认知影射是隐喻的核心成分。在这一过程中,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影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上,从而使得语句具有隐喻性。

在Lakoff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对隐喻理论进行研究。Ivan Fonagy (1999) 在其论文“Why Iconicity”中首先提出“语音隐喻”,主要从语音(或发音方式)与其所表达的意义这一角度进行论述。但他所说的“语音隐喻”,实际上是关于语音与其所指对象之间象似性的问题。因为象似性主要讨论语言形式在音、形和结构上与其所指(客观世界、经验结构、认知方式、概念框架、所表意义)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王寅,2001)。可见,Fonagy的“语音隐喻”似乎与Lakoff等学者的“隐喻”存在较大差异。

虽然Ivan Fonagy没有给“语音隐喻”下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义,但这一术语的提出还是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兴趣。他们有的对语音隐喻做了初步分类和论述,如李弘、魏万德和伊慧;有的从文学或诗歌欣赏的角度来论述语音隐喻,如谭姗燕和黄曙光、周锋。国内最早对语音隐喻进行介绍且较为全面探索的学者是李弘教授。受Fonagy和Lakoff等的影响,他主张将“语音隐喻”视为能指与所指之间相似性的问题,认为可将Fonagy的语音隐喻归“语音相似性”来讨论,且主张按照Lakoff等对隐喻的定义,把语音隐喻看作是从语音层面来论述“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

三、谐音歇后语

歇后语是汉语中所特有的语言现象,而谐音歇后语又是其中一种独特形式。歇后语前半部分的喻体是始发域,后一部分的本体是目标域,对歇后语的理解离开了任何一方都会有困难。而在谐音歇后语中,本体只要根据音就能猜出其意来。这种跨域的映射借用了喻体和本体之间音的相似性。比如,“猴子学走路――假惺惺(猩)”中,人们对猴子学走路产生的联想是猩猩,但这又是假的猩猩,于是有了“假惺惺”的谐音。

基于单词音形义三者同异关系,谐音歇后语中的语音隐喻可分为音同形异义异类隐喻,音近形异义异类隐喻和音同形同异义类隐喻。下面将以此为依据对谐音歇后语进行详细论述。

1.音同异形异义类歇后语

音同异形异义是指语音形式相同,而书写形式和意义不同的字或词。歇后语便在这种相同的语音形式基础之上,进行不同词汇之间的意义转换。例如:

[1]吃饺子不吃馅――调皮(挑皮)。调皮和挑皮属于不同的认知域。本歇后语用喻体“挑皮”来跨域喻说本体“调皮”。该歇后语通过“挑皮”与“调皮”的谐音构成,并通过“挑皮”来突出“调皮”。这种谐音歇后语具有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且具有诙谐性。

[2]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旧”和“舅”属于不同的认知域。本歇后语用喻体“舅”来跨域喻说本体“旧”。“照舅”意为“打灯笼照舅舅”,“照旧”意为“按照原来的样子”。该歇后语正是通过“照舅”与“照旧”的谐音构成双关的,并通过前者来突出后者。

音近形异义异类歇后语

音近形异义异词是指发音形式相近,书写形式和意义不同的字或词。汉语经常运用语音的相似性来构建语音隐喻(魏万德,伊慧,2006)。歇后语就利用汉语的这一特点进行了不同意义之间的相互转化。例如:

[1]蛤蟆跳水―卜咚(不懂)。卜咚是拟声词,原指蛤蟆跳进水里的声音,与“不懂”发音听起来相近,指不明白、不理解的意思。用“卜咚”跨域喻说“不懂”十分生动、形象,并且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使谈话显得俏皮可爱。

[2]飞机上吊邮筒―高信(兴)。“高兴”和“高信”得发音相似,由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我们可以联想到“高信”的画面,再由此画面激活“高兴”的谐音联想,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3.音同形同异义类歇后语

音同形同异义词是指发音方式和书写方式相同,但意义不同的字或词,也就是语音或语义双关词。这类词语出现在歇后语中便构成一种双关歇后语。双关歇后语都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根据喻体得出的字面意思,另一层意思就是实际意思。双关歇后语的实际意义比其字面意义还要重要,其双关意义主要是在本体部分。例如:

[1]棺材板上画老虎―吓死人。“吓死人”是根据前面的喻体得出的理解――在棺材上画老虎,当然只是吓到死人。但是其另一层意思是某件事都能把人吓死,是“恐怖可怕”的意思。所以对双关歇后语的跨域映射要再结合语境进行联想。

[2]串起来的螃蟹―横行不了啦。“横行”指(螃蟹)横着爬,实际上这里是将“横着爬”作为喻体,跨域喻说本体的“蛮横”。用来讥讽坏人或恶势力胡作非为的日子已经结束了,达到一语双关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隐喻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谓是我们认识世界,进行交际不可或缺的重要认知工具之一。语言始源于语音, 隐喻又无处不在,因此语音隐喻就必然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音现象,不容忽视。本文从语音隐喻角度对汉语中的谐音歇后语进行了分析,藉以给人们提供一个新的方式去理解这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语言现象。希望本文能帮助读者对歇后语,特别是谐音歇后语有一个新的理解。

参考文献

[1]Fonagy Ivan.Why Iconicity[A].In Nanny Max&Olga Fischer(eds).From Mining Meaning-Iconicity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

[2]Lakoff G,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李弘.语音隐喻初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70-74.

[4]谭姗燕,黄曙光.《红楼梦》中的语音隐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29-30.

[5]魏万德,伊慧.语音隐喻探析[J].惠州学院学报,2006,(4):61-65.

[6]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最新歇后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歇后语; 语用功能; 元语用; 语用缓和; 语境联系

中图分类号: H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190-01

一、引语

歇后语是俗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独特的结构、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和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而受到大众的喜爱。它由含有关联的两个部分构成,前一部分像谜面,进行形象的比喻描述,后一部分像谜底,对前面的比喻做出解释说明。运用时形式非常灵活,既可前后文并列,也可隐去后文,以前文示义,还可隐去前文,加强联想。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歇后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富于深刻的哲理和浓厚的民族气息,在形容或描写事物时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不仅广泛应用于日常口语中,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也极为频繁。《红楼梦》的歇后语形式富于变化,不拘一格,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力求形式和内容的一致,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并实现了理想的交际效果。本文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红楼梦》中具体的歇后语语料进行分析,根据它们在交际中的具体运用以揭示歇后语在不同语境下的语用功能。

二、歇后语在《红楼梦》中的语用功能分析

语用学是以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为研究对象的学问,主要研究语言在使用中的语境意义,或语言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关心的是语言被用来交际的方法,而不是语言组成的方式。Verschueren(2000)提出的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通常具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性,既包括语言形式也包括交际策略,并要顺应不同的交际对象和环境,以确保交际的圆满成功。因此,在Verschueren顺应论的框架内,《红楼梦》中歇后语的使用是一个在言语交际中对语境和语言结构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它的出现体现了不同的语用功能。

1.元语用功能

语言具有元语言功能,即语言可以用来谈论语言本身,这样的功能表明人类能谈论“说话”,也能思考“思考”。言语交际是一个具有意识凸显性的顺应过程,所有的语言选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性和目的性。在交际中,元语用意识指导人们做出语言形式和语用策略的选择,对语言选择的指导和调控作用最终会在语用层面上得到表现。《红楼梦》中歇后语的使用不管是在语言形式上还是交际效果上都体现出强烈的元语用意识。例如:

(1)鸳鸯听说,立起身来,照他嫂子脸上下死劲啐了一口,指着他骂道:“你快夹着嘴离了这里,好多着呢!什么‘好话’!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话(画)儿。……”(《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这是一个典型的双关型歇后语,前一部分“宋徽宗画的鹰,赵子昂画的马”都是当时比较有名的,这样的形象描述可得“好画儿”。而“画”的谐音是“话”,得到后半部分“好话儿”。“宋徽宗画的鹰,赵子昂画的马”是对后半部分的具体描述,“好画”是对前半部分的理解解释,它们在结构上相互依存,在语意上互为说明,互相行使了元语言功能,这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元语用功能。并且,“好话”和“好画”在语意上原本毫不相干,没有任何联系;“好画”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两人的画进行评论,毫无深意,但在利用同音现象和前半部分联系起来之后,便通过深层意义产生了特殊的交际效果。无疑,折射出来的是歇后语的元语用功能。

2.语用缓和功能

语用缓和存在于冲突际事件中,指为了避免和减少话语可能带来的矛盾、冲突、交际失败等负面结果,说话人在其元语用意识的指导下对话语进行调控,以保持人际和谐并达到交际目的。《红楼梦》中,说话人常使用歇后语作为一种语用缓和策略来调控面子威胁程度,将其作为人际关系和交际场面的剂以保持人际和谐并达到交际目的。例如:

(2)宝钗笑道:“……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一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通无”)’”。故宝钗提到的歇后语“司马牛之叹”后半部分为“无兄无弟”。这里,宝钗和黛玉做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宝钗想安慰黛玉,表示对她的同情,却又深知黛玉高傲自赏多愁善感的性格。若直接提到“无兄无弟”,必然严重伤害黛玉的自尊,导致交际的失败。而宝钗虽然有薛蟠这么一个哥哥,却不断地招惹出是非,有兄亦如无兄,因此,宝钗先采用了语用移情的策略,使黛玉明白两人拥有共同的立场,再借助歇后语作为语用缓和策略,劝黛玉不必作“司马牛之叹”,省却了后半部分“无兄无弟”,不把话说满,给黛玉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至此,歇后语作为语用缓和策略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见,《红楼梦》中歇后语这一语用缓和策略是人际与交际的最佳平衡点,它对面子威胁程度进行了有意识的调控,构建并维护了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3.语境关联功能

语境是指在语言选择过程中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因素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以及物理世界。作为语境的焦点,交际双方在话语的产出和话语的解释起着不可分离的作用,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交际双方的社会角色而不是生活中的具体人物。《红楼梦》中歇后语运用取得了极佳的表达效果,原因之一就在于在语言选择过程中集认知、社会、文化等因素为一身,不断顺应交际双方的社会世界,加强了语境关联。例如:

(4)因此刘姥姥看不过,乃劝道:“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嘴,咱们村庄人,那一个不是老老诚诚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红楼梦》第六回)

例(4)中,刘姥姥是一个生活经验丰富却只字不识的实诚农妇,她所使用的歇后语顺应了她的文化背景和性格。作为贾府的穷亲戚,身处底层,处境艰难,她对民间歇后语使用得得心应手,“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虽然言语粗鄙,却趣味横生,自然朴实,浓烈的乡野气息扑面而来。从以上分析可看出,《红楼梦》中歇后语的使用贴合人物的社会语境,在加强语境关联性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顺应语境的语言选择形式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使得作品带上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推动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作为一种语言选择,歇后语在言语交际中明显地体现了对语境极富意识的顺应。尽管前人对歇后语进行了诸多研究,但针对歇后语的语用功能所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通过对《红楼梦》中歇后语在交际中的具体运用分析,可发现《红楼梦》中的歇后语用得流畅生动,切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是人物在不同语境下充分发挥歇后语语用功能有意识地进行顺应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Brown,P. & Levinson,S.(1987).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Verschueren,J.(2000).Understanding pragma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4]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5]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最新歇后语范文第5篇

一、在综合性学习中学会积累语言,让语文味有基础

教学案例一

课前安排:让学生分组收集语言材料,分字谜组、歇后语组、对联组以及汉字发展组等。

师:请各小组汇报一下自己收集来的材料,并说一说它们的与众不同。

生1:我是字谜组的成员。通过收集,我感觉中国的汉字太有趣了。许多字都可以用几句话来表述它的结构。比如:“一点一横长,小口在中央,大口来张嘴,小口往外望。”它就是“高”字。这个字谜形象直观地把“高”字表述出来了。

生2:我是歇后语组的。通过调查,我发现好多歇后语用的都是谐音,比如:“膝盖上钉掌――离蹄(题)太远。”在这里,把“蹄”谐音成“题”,表示一个人说话脱离主题,乱说一气。

生3:许多歇后语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典故,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典故,我们就不可能理解这个歇后语。比如:“包公断案――铁面无私。”如果我们不了解包公的事迹,我们就不可能理解这个歇后语的内涵。

生4:还有的歇后语是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比如:“棒槌吹火――一窍不通。”因为棒槌没有孔,所以根本吹不了火,用这种生活中的现象来比喻一个人不懂某一件事是最恰当不过了。

思考: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五大方面之一。但它又是一个特殊的语文学习领域,与其他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它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来领悟、拓展语言文字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从教学案例一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组织学生学习“有趣的汉字”这一版块时,教师没有仅仅局限于教材中安排的几个字谜与歇后语,而是先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文知识来收集字谜与歇后语,并通过自己的语文经验来理解这些字谜与歇后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在作文时,就可以随时把这些内容调出来,增加语言的魅力。

语文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人类文化就是在积累与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时,我们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教材中的几项内容,也不能忘记让学生积累语言,要让学生通过自己习得的语文技能来积累素材。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变味,才能使语文知识更丰富。

二、在综合性学习中传承文化,让语文味有情

教学案例二

师:同学们,我国的汉字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它一直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大家知道汉字是按什么顺序演变的吗?下面,就请汉字发展组来谈一谈他们的研究成果。

生1:(出示甲骨文“车”)这就是甲骨文的“车”,它像不像一辆马车?

生:(齐说)像。

生2:(出示金文的“车”)这就是金文中的“车”,它与甲骨文的“车”有什么不一样?

生3:甲骨文的“车”只有两个轮子、一匹马,而金文的“车”有两匹马、两个轮子、一个座位。这和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马车是一样的。

师:那么,到小篆时期,为什么“车”字的变化这么大呢?

生4:秦始皇为了统一文字,对笔画进行了调整,“车”字就不再像一辆车了,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它把车轮简化成下面的一横,两匹马变成了上面的一横,而座位就变成了中间的“日”字。

生5:这是因为秦始皇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

生6:我国的汉字还在继续演变,后来又出现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不同的字体。

师:这就是汉字的演变过程。目前,这几种字体还一直被我们使用着。

生7:通过汉字的演变,我感觉我国的文化真是源远流长!

师:从这次活动,我感觉到了你们对祖国汉字的热爱,请用这种感情阅读教材的《赞汉字》。

(生齐读《赞汉字》)

师:汉字的演变对我国文化与文明的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前,外国人不认为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直到清朝光绪年间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才把我国的文明向前推了三千年,这给了外国人一个有力的回击。

思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综合性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落脚点是语文而不是别的。但是,在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时,我们往往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侧重于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忽略了语文的另一基本属性――人文性。在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语文学习的人文性这一基本属性。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要提升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教学案例二没有让学生停留在感受不同文字的表象中,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民族文化,以更丰富的人文精神感染学生。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落实人文性这一基本属性的关键。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把握方向,让语文味有序

教学案例三

在安排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之前,我先翻阅了相关书籍,查阅了网络上各种对我国汉字的介绍,以做到心中有底,然后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定好方向。比如,组织“有趣的汉字”的活动时,学生把目光仅仅局限在教材中的几个例子上,根本没有想到去别处查找。这时,我就出了一个歇后语,并对他们说,这是从网络上找到的。于是,学生纷纷走进网络,根据小组的任务查找,丰富自己的储备。学生把这些内容杂乱无章地写下来后,我又让学生按一定的规律分类,把歇后语分为谐音歇后语、典故歇后语、自然科学歇后语等几种类型。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在收集的时候就不能有序地进行归类。

思考:要想让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更浓,更有序,教师的指导是少不了的。学生受年龄与学识的影响,即使手里有一大堆的学习材料,也不知从何下手。这时,就需要教师为他们把握方向。也可以这样说,教师对方向的把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所以,在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时,我们不能退避三舍,应加强引导,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活动把握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