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陆游诗词全集

陆游诗词全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陆游诗词全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陆游诗词全集

陆游诗词全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陆游;日本诗话;艺术探讨;作品阐释

[中图分类号]I31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7)03-0057-05

日本诗话是受中国诗话影响而产生的,并伴随着日本汉诗千余年的发展。日本诗话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汉诗创作的诗格、诗法;评论中国的诗人及其诗歌,日本的汉诗及作者;兼谈中日汉诗之间的源流关系等。日本诗话是研究日本汉诗,也是研究中日比较诗学的重要文本材料,其作为域外汉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学术意义。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杰出的爱国诗人,作为“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不仅在中国的诗歌史上影响深远,在日本诗坛同样具有相当的地位。

一、日本诗话中的陆游论

(一)陆游其人及其文学史定位

日本诗话多承继中国诗论对陆游的评价,将陆游认定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如,津阪东阳(1757―1825年)在《夜航诗话》中所言:

可以死矣,捐生取义 ,杀身成仁是也。可以无死矣,苟不足为国家者,岂如匹夫匹妇之为谅哉?或F名激祸,徒侠者之狂也。放翁为韩平原作《南园记》,势不得已也。初诚斋固辞,而翁又峻拒之,必激其怒,徒速祸耳。记中,唯勉以忠献之事业,实无谀词,其亦何尤也?《宋史本传》:“因朱子言,横致砦议,何其固也。”《文海披沙》历举古今文人无行者,不详其事实,漫吠声诬之,不尤冤乎?[1](487)

陆游因替韩腚凶鳌赌显凹恰肥蛊浔ナ芎笕粟覆 T诖嗽蚴话中,津阪东阳试图说明陆游创作此文时的迫切形势,点明其主旨不过是“唯勉以忠献之事业”,且“实无谀词”,从而指出了“朱子之言”以及《文海披沙》对事实叙述得不够详尽是陆游饱受冤屈的原因之一,并以此来为陆游创作《南园记》进行辩解。再如,菊池桐孙的《五山堂诗话》云:

子厚之于晌模意在攀附以行己也,所谓枉尺而直寻者也。放翁之于腚校身被牵挽以徇人也,所谓同流而合污者也。二公诗文,与日月争光,尚自贻兹累,名之不可全者如此。今日文士,有气者,趁热求用;无气者,苟且雷同。无二公之业,而有二公之累,瓦而不全,吾未见其可也。[1](533)

菊池桐孙(1769―1849年)将柳、陆进行类比,认为柳宗元依附于王珊屯跏逦模力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陆游身被牵挽,不得不曲从韩腚校正可谓“名之不可全者如此”,柳、陆均为特殊的政治关系拖累,然其诗文成就却非常突出,可“与日月争光”。同时,菊池桐孙借此感慨今日文士多“瓦而不全”,即没有达到柳、陆二人诗文上的成就,却同样受到气节方面的影响,难得“瓦全”,何况“玉碎”?由此可见,日本诗话对于陆游基本上给予了肯定的评价。除此之外,《五山堂诗话》又云:

杜韩苏诗之如来也,范杨陆诗之菩萨也,李近天仙,白近地仙,黄则稍落魔道矣。[1](1)

此则诗话将唐宋主要名家的诗歌分为三个等级。在第一级中,借用佛教如来、菩萨的分级方式将杜诗、韩诗、苏诗作为第一层次,范诗、杨诗、陆诗属于第二层次;第二级则采用道教的分级方式来区分李白与白居易的诗歌;而黄庭坚的诗歌则受到贬低,评为第三级,说其“稍落魔道”。可见,陆游在日本文士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二)对陆游诗歌艺术的探讨

其一,陆游诗歌艺术的整体风格。如,长野丰山(1783―1837年)《松阴快谈》云:

范石湖之诗少瑕K,陆放翁之诗多瑕K。然至其气力变化,石湖迥出放翁之下。放翁之诗,有豪放之气焉,南宋诗人盖无出其右者。近日诗流,学放翁者不少,然有豪放之庹呶椅粗闻也。[1](397)

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与陆游交游甚广,然而,此二人之诗却有较大的差别。长野认为范成大的诗相比于陆游缺点较少,但在气力变化上不及陆游。陆游的豪放之气在南宋诗人中首屈一指,即使当时很多人学习陆游,也是远远不及。通过与范成大的比较,日本诗话得出了陆游诗歌艺术的整体风格为“有豪放之气”,然“多瑕K”。

其二,陆游诗歌之源流。自钟嵘《诗品》始,诗话类著作多追溯诗歌的源流关系,并对后世文学研究造成了重大影响。日本诗话多认为陆游诗歌源于杜甫,表现为陆诗在艺术手法上对杜诗的继承和发展。如,释慈周推崇陆放翁,其《葛原诗话》前有橘州x元祯之序,此序称慈周论诗主宋,有“(苏轼、陆游)二子之诗,其源出于少陵而拔其萃者也”及“苏陆之诗实为少陵之阶梯也”之语。且其反对“萱园诗派比唐拟明,因仍相袭”之风。[2](466)由此可见,作为“宗宋派”代表人物的释慈周,认为苏轼与陆游是杜甫诗歌的继承和发展者,并将其称之为“少陵之阶梯”,在宋代诗人中出类拔萃。

其三,陆游作诗之法。如,广濑建(1782―1856年)《淡窗诗话》云:

古人曰:“无题之诗,天籁也;有题之诗,人籁也。观杜少陵、陆放翁等之集,觉始定鹏而作之诗,十之一也,其九乃诗成后置题。”今人之诗反是。今人之诗,专探题咏物之类,皆因题生诗也,次韵者,因韵生诗也,是其落于人工无天然之趣,所以不及古人。若于此处用意,不难至古人妙处。[3](809)

广濑建认为作诗应学习杜甫和陆游,即作诗当“诗成后置题”,不可因题、因韵,陷于人工,以致无天然之趣。广濑建还主张作诗应随心而发,少受题材、格律的限制,以表现出“天籁”之韵,只有运用这样的创作方法才能够“不难至古人妙处”。

对于陆游诗歌的章法,日本文人分析得清晰透彻。如,贝原笃信(1630―1714年)《初学诗法》引《渭南文集》卷一五《杨梦锡集句杜诗序》云:

要在得古作者之意,意既深远,非用力精到,则不能造也。前辈于左氏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熟读暗诵,虽支枕据鞍间,与对卷无异,久之乃能超然自得。今后生用力有限,掩卷而起。已十亡三四,而望有得于古人,亦难矣。篇法有起、有束、有放、有敛、有唤、有应,大抵一开则一阖、一扬则一抑、一象则一意,无偏用者(第一相诗诀)。[1](卷3,245)

陆游主张作诗需要“用力精到”,即强调学习应下苦功,并对经典作品非常熟悉,达到“与对卷无异”的境界,正如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言。同时,他强调作诗的篇法由起、束、放、敛、唤、应,这六大部分组成,需要做到开阖、扬抑、象意具备而无偏用,这为日本后学进行诗歌创作提供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三)对陆游作品的解释与运用

第一,对诗语的考证。在《柳桥诗话》、《夜航诗话》、《作诗质的》等诗话中出现了大量对于陆游诗歌、诗语的解释与考察,其具体可以分为对日常事物的解释以及对陆诗中词汇的解释分析这两大类。

第一类为对日常事物的解释。如,藤良白(?―1862年)《柳桥诗话》云:“尾崎正风云:‘判香家,乃制羊角方寸许,点香其上,火势不猛,渐渐而k,名曰银叶。’陆放翁云‘银叶无烟静炷香’即是也。《苕溪渔隐》亦云:‘小院春深闭寂寥,杏花枝上雨潇潇。午窗归梦无人叫,银叶龙涎香渐销。’”[1](306)以及“梨花、蕉叶小盏也,而蕉叶独为小户之通称。东坡饮酒,但三蕉叶。陈后山云:‘易醉易醒蕉叶量。’陆放翁云:‘酒才三蕉叶,此类可见矣。’”[1](397)

银叶、蕉叶均为中国古代文人生活中的常见事物。由于中日之间文化交流频繁,诗文传播较为快速,生活物品的传播却由于日本人迥异的生活方式而进展缓慢。因此,多数日本文人对诗中描绘之物并不熟悉。相比之下,宋诗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向平凡的日常生活题材倾斜,唐诗中不太关涉的琐事细物都成为了宋人笔下的诗料。由于日本的文士大多没有在中国的生活经验,对这些新奇的事物难以理解,故诗论家在诗话之中往往会引用诗语来进行解说。

第二类是对陆诗中词汇的解释分析。如,藤良白《柳桥诗话》云:

凡精神注处,都谓之眼明,陆放翁喜用此字。《苦笋》云:“藜藿盘中忽眼明”,又云:“眼明对此幽栖图,始觉吾庐分外奢。”《桃源》云:“十年俗客明双眼。”又云:“解鞅名园眼倍明”之类,不可枚举。少陵云:“鸬鹚莫漫喜,吾与汝辈眼明。”盖放翁之所本也。(心开目明,见《后汉书・王常传》,山谷云:“模写一读心眼开。”白香山《琵琶行》云:“如听仙乐耳暂明。”)[1](398)

对诗歌中词汇的解释,是进行诗歌分析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词汇的分析能够探寻其诗歌的风格特点,发现诗歌之间的源流关系。藤良白发现陆游诗歌惯用“眼明”二字,并将其解为“精神注处”,还将其源追溯于杜甫《春生二绝》中“鸬鹚莫漫喜,吾与汝辈眼明。”从这个角度来看,表现出了陆游对杜甫歌的继承关系。又如,津阪东阳《夜航诗话》云:

陆放翁诗:“好事湖边卖酒家,杖头钱尽惯曾赊。”言酒家识客,不必索现金也……“赊”,又训“遥”,然非但远之谓……陆游:“过望犹赊死,扶老又入冬。”又“年逾八十犹赊死”,宽赊之义,犹云延引也。是其义随用随转,读者详之可也。”[1](437)

津阪东阳通过对陆游不同诗歌之中“赊”的对比,来说明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诗歌之中的含义是随着使用而不断转变的,这正是陆游诗歌创作的一个特点。我们通过对陆诗诗语细致入微的考察,可窥见陆游诗歌在日本文人中的巨大影响力。陆诗为日本文士所熟悉、学习,其普及率较高,以至于出现了一大批陆游研究者,他们自觉地对其诗语进行解释与考证。

第二,以陆游游记、笔记类作品为考证依据。值得注意的一点,日本诗话中出现了大量涉及陆游游记《入蜀记》、笔记类作品《老学庵笔记》的内容,并利用其来进行解释与考证。如,东梦亭(1796―1849年)《锄雨亭随笔》云:

陆放翁《入蜀记》:“太白《登黄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按李于鳞《唐诗选》,‘映’作‘影’,‘山’作‘空’,非矣。既曰‘碧空’,又曰‘天际’,语且重复,意亦索然。是类甚多,不可枚举。南郭附言,两可难裁,从其多且正者,是亦妄耳。”[1](369)

东梦亭引陆放翁《入蜀记》中太白诗“孤帆远映碧山尽”来说明李于鳞《唐诗选》中“孤帆远影碧空尽”之误,同时批评了“两可难裁,从其多且正者”的错误做法。

此外,长野丰山《松溪快谈》云:

市中卖手简纸,高五六寸,阔尺余。糊而连接之为卷,横展书之,长短剪之,以相往来,不知P于何时也。一日读陆放翁《老学庵笔记》曰:“予淳熙未还朝,则朝士乃以小纸高四五寸,阔尺余相往来,谓之手简。市肆作手简纸卖之,甚售。因知手简纸P于宋末也,我邦用之盖未及百年矣。”[1](430)

长野丰山通过陆放翁《老学庵笔记》来说明手简纸出现的源流以及时间。可见,除诗歌作品外,陆游的其他作品,如游记、笔记类作品等同样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与日本文士的生活联系起来。甚至日本文士将其作为研究考证的依据,足见日本文士对陆游作品的推崇。

综观日本诗话对陆游作品解释与运用的记载,可以发现日本诗话对于诗歌中所用的语词更为重视。或许是出于国别的因素,古代日语虽然多沿用汉语,但毕竟文化习俗上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日本人对汉语特有的用例、名人轶事、文化习俗、特殊事物等难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对陆游诗文的详尽阐释,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四)对陆游诗歌的异见

日本诗话中的文学思想多与中国文论趋同,但对于陆游诗都存在异见,如,菊池桐孙《五山堂诗话》云:

剑南诗,动说穷簿,多伤心语,然其中有二可笑者:“处处乞浆得酒,杖头何恨一钱无?”大似乞儿诗。[1](544)

菊池桐孙认为此诗大似乞儿诗,与对此诗的传统看法之间存在差异。此诗为《春晚村居杂赋绝句六首其二》:“鹅儿草绿侵行路,帔子花明照屋除。处处乞浆俱得酒,杖头何恨一钱无。”陆游于绍熙三年春作于山阴,此时南宋统治集团中因赵Y、赵父子不睦,引起朝廷内部骚动,臣僚等封章迭上,栖栖惶惶,不可终日。陆游对统治集团中趋附奔竞之风,表示不满。曾V《类说》卷三五引《意林》云:“袁惟《正书》云:‘岁在申酉,乞浆得酒。’”按:意在岁丰。 《世说新语・任诞》:“阮宣子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4](466)联系此诗的背景与典故可知,此诗虽似乞儿诗,然实则不是,其直指统治阶级的混乱。说明当时虽为岁丰,而百姓依旧生活困苦,所以当是叹俗、愤慨之作。

二、日本诗话中陆游论的形成

日本诗话中陆游论的形成,源于陆游对日本汉诗的巨大影响。具体表现在,中国诗话与诗论的传播、爱国情怀的心理认同、日本汉诗人的模仿与推崇以及日本的唐宋诗之争这四个方面。

(一)中国诗话与诗论的传播

日本诗话的兴起与中国诗话的大量传入密切相关,如,魏庆之《诗人玉屑》、周弼《三体唐诗》在日本得到广泛的流布和认同。《日本诗话丛书》共收载日本诗话59种。其中20家日本诗话引中国诗学著作就已达到了115种之多。[5](207)日本诗话将中国诗话奉为圭臬,无论是日本诗话的创作旨趣还是文笔体例,都明显留下了中国诗话的痕迹。由于思想性的传承,日本诗话中常常出现与中国诗话相一致的结论,大量日本诗话深受中国诗话影响,采用的就是中国诗话的体制,评论杜甫、李白、苏轼、杨万里、黄庭坚等人的诗歌。而陆游正是其关注的焦点,但津阪东阳除了认同中国诗论中的陆游论之外,也有自己的见解。

(二)爱国情怀的心理认同

爱国情怀是日本接受陆诗的心理基石。日本之所以对陆游评价如此之高,与陆游的爱国精神是分不开的。如,津阪东阳《夜航诗话》:

翁《示儿》诗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平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此其绝笔,亦有三呼渡河之态。翁之心事,于易篑时,犹CC如是,其志节可见已。[1](487)

津阪东阳将《示儿》诗与抗金名将宗泽三呼渡河之态相比,以表现陆游“志节可见”。其中所表现出来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精神,符合日本国民接受陆诗的心理,这是陆游受到推崇,陆诗受到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日本汉诗人的模仿与推崇

陆游对日本汉诗影响巨大,成为很多日本汉诗人模仿及推崇的对象。如,广濑建《淡窗诗话》:

我邦之人读书不多,故无见识,专以摹拟别人为意,名之曰“矮人观场”……近又有学宋者,皆师陆放翁,有学清者,皆师袁子才。如此一代之中,限一人学之,甚愚之事也。[3](809)

广濑建此言虽是对日本文士学诗的批判,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之人学宋诗风气之盛。“如此一代之中,限一人学之”,放翁成为了宋代诗人的代表,为日本诗人所学习与模仿,足见放翁对于日本诗人的独特影响力。同时,大量的诗论家也都提倡学习陆游。如,长野确《松阴快谈》:

余于律诗,首学放翁,后进而学少陵。又退学坡翁。尝有间适一律曰:“清新未作一家风,人道诗词似放翁。暂置文章论道德,谁抛富贵付苓通。棋逢强敌无奇胜,药待良医有异功。悟得前贤各成我,精神全在不同中。”为关论,故录。[1](416)

长野确将放翁诗作为其学诗之首选,尚在杜诗与苏诗之上,可见其对放翁推崇备至。

其他著名诗人如谷麓谷(1729―1809年)、江兼通(1671―1729年)、屈南湖(1684―1753年)等也对陆游极为推崇,甚而有意模仿陆游。如,谷麓谷为日本著名诗人,被誉为“当今小放翁”。[1](544)再如,江兼通《杜甫醉归图》、《秋思》、《长信秋词》皆为肖放翁之作,[6](册4,89)而屈南湖诗近万首被称为“陆放翁之流亚”。[6](册4,107)不难看出,陆游对日本汉诗的影响是巨大的,有着众多的学习者及推崇者。

(四)唐宋诗之争的影响

自北宋魏泰、叶梦得到南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唐宋诗的比较问题渐渐引起关注。中国唐宋诗之争约起源于严羽的《沧浪诗话》,并一直延续到清朝。中国诗史上的唐宋诗之争也波及到了日本汉诗坛,其影响之大,贯穿于江户、明治时期。孙立先生在其著作《日本诗话中的中国古代诗学研究》中指出,“古文辞派以来,江户乃至明治时期的文学思潮基本上是围绕着宗唐还是宗宋展开的,这是儒者诗派之后江户、明治文学思潮变迁的显著特征。”[5](87)

如,芥焕彦章(1710―1785年)的《丹丘诗话》就极为推崇唐诗而贬低宋诗,

而久保善教在《木石园诗话》中却大力推崇宋诗。“宋兴乃有‘四大家’范、陆、苏、黄之徒,皆以豪迈之气,卓识之见,脱李唐五代旧习,别开一家机轴,大唱清新之诗风。宋诗殆欲驾唐而上之。”[1](517)久保善教将范仲淹、陆游、苏轼、黄庭坚称之为宋代“四大家”,推崇宋代清新诗风,甚至认为“宋诗殆欲驾唐而上之”。陆游作为宋诗代表,备受日本“宗宋派”诗人的推崇。如,江户后期著名汉学家市河宽斋(1749―1820年),其作为江湖诗社创始人之一,力主宋诗,曾著《陆游考实》、《陆游意注》、《三家妙绝》(三家为范成大、杨万里、陆游)等,大D诗佛(1767―1820年)、柏木如亭(1763―1819年)等均系其门徒,得其师传,并都为陆游诗歌在日本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陆诗作为宋诗的典型代表,唐宋诗之争客观上提高了日本文士对陆诗的关注度,促进了日本诗话中陆诗论的形成。

总而言之,梳理这些日本诗话中的陆游论,可以发现日本诗话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诗论中的陆游论,并兼有异见,反映了陆游在东亚汉文化圈所具有的独特影响力。陆游是日本诗话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诗人,其诗成为日本诗人学诗之摹本。然而,日本文人对于陆游并非一味地盲目推崇,而是考察之后再加上自己的评论。由于日本诗坛的时代环境,唐宋诗之争的影响,对于陆游的评论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深入研究日本诗话的陆游论,对于进一步理解陆游文学思想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日]池田四郎次郎:《日本诗话丛书》,东京: 东京文会堂书店,1919年。

[2]谭雯:《日本诗话的中国情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3]蔡镇楚:《域外诗话珍本丛书》,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4]钱忠联校注:《陆游全集校注3・剑南诗稿校注三》,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

陆游诗词全集范文第2篇

作为高考备考的试题,诗歌鉴赏是考生最容易失分的试题之一。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是高三老师和考生都非常头疼的事情。下面我根据自己这几年的教学,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在诗歌鉴赏类题目的答题过程中,读懂诗歌是答题的基础,合理的答题方法是得高分的保证。将读诗法和答题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就能有效解决诗歌鉴赏这一问题。总结多年的诗歌教学经验,我归纳出了五步读诗法。

五步读诗法就是读懂诗歌的方法,具体讲就是:

一读标题。一首诗歌的标题,是对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从标题中我们就能捕捉到关于诗歌题材、感情、事件、时间、人物等许多信息,帮助我们来分析诗歌。

如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我们可以根据题目判断出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人物是鲍浩然,去的地方是山水秀美的浙东,主要抒发了作者送别的感情。再如王的《金陵怀古》题材是怀古诗,地点是金陵,抒发的是怀古伤今之情。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的把握这首诗歌。

二读作者:读作者目的就是我们要做到知人论世。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一卷考的是陆游的《鹊桥仙》。我们读到陆游,马上就要想到陆游的生平事迹: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壮志难酬,逼迫退居家乡。这有助于我们对诗歌感情的把握,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

三读注解:我们要明白,高考诗歌鉴赏中的注解,对我们理解诗歌和答题有非常大的帮助。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一卷考的是陆游的《鹊桥仙》。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鞯姆绻狻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注解共有三处,第①②处注解“华灯纵博”的“博”和“占断苹洲烟雨”中的“占断”和“频洲烟雨”的含义,帮助理解诗词内容;第③处注释了玄宗以镜湖诏赐贺知章的典故,帮助考生把握诗歌主题,表达的就是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四读题干:高考诗歌鉴赏有两个题目,我们读题干就是要做到有的放矢。一些题干也是诗歌主题的暗示,有助于我们去理解诗歌的内容。如2010年的四川卷中

减字木兰花

[清]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表,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湮,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题干是“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通过题目我们已经明白了这首词所表达的就是伤感之情。我们就在词中寻找伤感的诗句: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及表达了自然界中“风和日”对百花的摧残,也暗示了社会上“风和日” 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五品诗词:“品词语”分三步走――一找诗眼,二找意象,三找能表达感情的词语。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语,它往往是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词语。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空有一腔报国热忱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惆怅和悲愤。“空”字准确地点明本诗的主旨,集中体现作者的感情。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通过意象我们可以直接分析作者的感情,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之所以堪为愁苦,就在于作者密集选用了暗含游子思乡感情的“大雁”;暗含生命沧桑的残损“黄花”;暗含凄清愁苦的“梧桐,细雨”。

陆游诗词全集范文第3篇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作者: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冬夜读书示子聿》就是这样一首哲理诗,其内容饱含了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且意境深远。

注释

1、示:训示、指示。

2、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3、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问的意思。

4、遗:保留。

5、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6、少壮:青少年时代。

7、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8、始:才。

9、纸:书本。

10、终:到底,毕竟。

11、觉:以为。

12、浅:肤浅,浅薄。

13、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14、行:实践。

15、躬行:亲身实践。

诗意: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生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用功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想彻底明白书本上的深刻的知识必须要亲自实践。

译文:

陆游勉励儿子: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青壮年时期肯下功夫,到老了才能有所成就。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毕竟还是不够的。想做出一番成绩,一定要注重亲身实践。诗的后两句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成为广为流传的名句佳话。

创作背景

子聿是陆游的最小的儿子。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陆游却浑然忘我置之脑后,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本诗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写于宁宗庆元五年(1199)。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且意境深远,使人回味无穷。

作品鉴赏

特点概述

这是一首教子诗,子聿(yù),诗人的小儿子,是要告诉儿子学习的道理。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遗”,即保留。“无遗力”,毫无保留,全力以赴。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眼见为实。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不要死读书,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当然自己不可以满足在这不完整的书本内容的东西了。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陆游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言切切,情深深。

诗的后两句,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是做学问的诀窍。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这首诗以思想和哲理取胜,使我们在理性的思辨中受到教益。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人们掌握知识、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形成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这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一个途径。并且,间接经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运用、检验和发展,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去参加社会实践,不去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你的认识始终“觉浅”,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这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种独到的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大有裨益,即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仍然具有较强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诗词解读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的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作者简介

生平概述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一生所写诗近万首,以及大量的词,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高。他的诗前期多为爱国诗,批评投降主义,主张抗战杀敌,收复故土,统一中国,慷慨激昂,雄浑豪放;后期多为田园诗,清新雅丽,平淡自然,有“小太白”之称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是陆子聿。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12岁即能诗文。他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0岁时与唐琬成亲,后被其母强行拆散。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

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的孙子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二十四年(公元1154)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竟被秦桧除名。

二十八年(公元1158),秦桧已死亡,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后,以陆游善词章,熟悉典故,赐其进士出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淳熙二年(公元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

淳熙五年(公元1178),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六年(公元1179)秋,陆游从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改任朝请郎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十二月到抚州任所。他一方面用大量精力处理因茶盐官卖后,茶盐户破产,被迫采取私贩和闹事进行反抗而引发的各种纠纷和诉讼;另一方面上书朝廷,主张严惩不法官吏向茶盐户收纳高额茶盐税,趁机大量搜括民脂民膏的行为。

淳熙七年(公元1180)春,抚州大旱。五月大雨,山洪暴发,淹没大片田地和村庄,洪水冲到抚州城门口,百姓饥困潦倒。陆游密切注视灾情发展,写下“嘉禾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诗句,同时上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在未征得南宋政府同意前,他先拨义仓粮至灾区赈济,使灾民免于饥饿之苦,然后奏请拨粮和给江西地方官下令发粮,并到崇仁、丰城、高安等地视察灾情。这一举措有损朝廷利益,十一月,被召返京待命。行前,从宦游四方所搜集到的100多个药方中,精选成《陆氏续集验方》,刻印成书,留给江西人民,表达他的为民之心。途中又遭给事中赵汝遇所劾,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春,以朝请大夫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梅城镇)。官至宝谟阁待制、晋封渭南伯,后被劾去封号。又以“擅权”之罪罢其官职还乡。

陆游诗词全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陆游 夔州 诗歌 内容

一、陆游夔州诗歌作品的界定

本文研究讨论的是陆游于干道六年(1170)年底到达夔州后至他干道八年(1172)春二月离开夔州时止,在这个时间里所创作的作品作为本文的研讨对象,不把陆游出川时经过夔州所写的诗歌以及他以后对夔州的怀念之作计算在内。按照这个标准,我们统计出陆游的夔州诗歌作品共有 60首。从钱仲联先生《剑南诗稿校注》第二卷的《瞿唐行》开始,到《十二月十九日晚巫山送客归回望西寺小阁缥缈可爱遂与赵郭二教授同游抵夜乃还楚乡偶得长句呈二君》止(第176-209页),均是陆游在夔州所写的诗歌作品,共59首。加上五律《题卧龙山》(《附录•陆游佚着辑存》,2518页)一首,所以,陆游在夔州任所共有诗60首。(以下所引诗歌均出自钱仲联先生《剑南诗稿校注》第二卷,不再标注。)邱鸣皋先生的《陆游评传》统计陆游在夔州的诗歌作品是54题59首,(108页),有小误。邱先生漏掉了孔凡礼先生辑录的陆游在夔州任期所作的《题卧龙山》一诗。

二、怀乡思亲的诗篇占了较大的比例

陆游在夔州写的60首诗歌作品,其中怀乡思亲的诗篇占了较大的比例。这是陆游在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夔州,远游之苦,多病之累,知交之少,使诗人不由时时怀念故乡,思念亲人。对漂泊的厌倦,渴望家乡:“此生漂泊何时已,家在山阴水际村。”(《试院春晚》)对故乡风物的怀念:“镜湖四月正清和,白塔红桥小艇过。梅雨晴时插秧鼓,苹风生处采菱歌。”(《初夏怀故山》) 他在《九月三十日登城门东望凄然有感》一诗中云:“蜀江朝暮东南注,我独胡为淹此留?”江水日夜向东流,而我却不能如江水回到故乡,只能淹留于蜀地。《乡中每以寒食立夏之间省坟客夔适逢此时凄然感怀》: “皂貂破币归心切”。《自咏》:“只思归去弄烟波。”《夜坐庭中》:“岁月背人去,乡闾何日归?”。《林亭书事》:“角声唤觉东归梦,十里平湖一草堂。”等等。由此可见诗人思乡情绪之热烈。

于北山先生说陆游任职夔州后“未久,对通判一职即感厌倦,时有思归之作。”(《陆游年谱》,152页)欧小牧先生亦云:“先生在夔州通判任。有《上王宣抚启》。陈不乐佐郡,拟赴幕府供职之情。”(《陆游年谱》,117页)于先生和欧先生都说到陆游在夔州之时不安于其任的情况,二位先生虽然说法有所差异,但对于陆游在夔州的心境,看法却大体一致。他们都认为陆游在夔州任职其间,其心情是很不快乐的。没有亲朋故交的相互依赖和情感交流,他觉得自己被完全抛弃了。这使陆游的思归变得如此迫切!他只能够靠着对记忆中美丽故乡的逃归、靠着对温暖亲情的怀念这种方式为自身找到精神的安慰。所以,思归怀亲就不可避免地成为陆游这时期诗歌的主旋律。

三、当地气候、民风民情、山川古迹

陆游在夔州诗歌的第二个内容是对当地气候、民风民情、山川古迹的描写。夔州的天气:写初到夔州时,夔州的寒冷:“面裂愁出门,指直但藏袖。谁云三峡热,有此凛冽候。”(《雪中卧病在告戏作》)夔州的炎热:“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石寒泉空有梦,冰壶团善欲无功。余威向晚犹堪畏,浴罢斜阳满野红。”(《苦热》)写夔州的狂风暴雨:“风怒欲掀屋,雨来如决堤。”(《暴雨》)这些描写,反应出夔州的恶劣气候。这也许是陆游对夔州气候真实的描写,也可能是陆游自觉作为一个“罪人”而被发配至荒陋的夔州的一种内心激烈情感的煎熬之体现。诗人正是借助于自然界千变万化之状态来表现其个人命运的浮沉与内心世界的情感波澜。

反映民情的诗篇:夔地瘴疠:诗人两次在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诗题里写到夔民十有九瘿,可见病况的严重(《将赴官夔府抒怀》和《蹋碛》)。夔地瘴疠严重,诗人自己患瘴疠四十日,病得“鬓毛残”(《一病四十日天气遂寒感怀有赋》)。连重阳节诗人也是“佳日掩门君莫笑,病来纱帽不禁吹”(《夔州重阳》)。诗人身患瘴疠,严重地影响了健康,病来纱帽不禁吹,腰围减尽头发全白,鬓毛稀稀疏疏。夔地民生: “ 峒人争趁五更市”(《游卧龙寺》) “峒民无地习耕稼,射麋捕虎连昼夜。女儿薄命天不借,青灯独宿江边舍。黎明卖薪忽悲咤,女生岂有终不嫁”(《书驿壁》)“岁末畲火照关头。”(《登江楼》)夔州特产:“黄瓜翠苣最相宜,上市登盘四月时。”(《新蔬》)“滚西黄柑霜落爪,溪口赤梨丹染腮.熊脂玉洁美香饭,鲜脔花糁宜新醅。”(《秋晴欲出城以事不果》)还有“曲米春香虽可醉,西新桔尚余酸。”(《一病四十日天气遂寒感怀有赋》)夔地民俗:人日(正月初七日)踏碛。陆游《踏碛》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风尚:“鬼门关外逢人日,踏碛千家万家出。”人日踏碛热闹的场面,非常壮观。寒食省坟(《乡中每以寒食立夏之间省坟客夔适逢此时凄然感怀》),等等。

写夔州的山川古迹:《瞿塘行》、《风雨中望峡口诸山奇甚戏作短歌》和《醉中到白崖而归》、《题卧龙山》均是描写夔州的自然山水的诗作。《风雨中望峡口诸山奇甚戏作短歌》极力写三峡第一峡的瞿塘峡口的赤甲山白盐山之雄伟崔嵬,渲染烟雨中的赤甲白盐山之奇。“白盐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苍穹。凛然猛士抚长剑,空有豪健无雍容。”白盐赤甲之雄伟,犹如凛然不可侵犯的抚长剑的猛士,但可惜缺少一种雍容不迫的姿态。“不令气象少淬漓,常恨天地无全功。今朝忽悟始叹息,妙处元在烟雨中。太阳杀气横惨谵,元化变态含空蒙。”眼前所见的,并非平日风和日丽时的白盐赤甲诸山,而是烟雨中的诸山,任凭狂风暴雨的吹打,峡口大江翻江倒海的狂击,白盐赤甲诸山巍然不动。虽是写山,却又何尝不是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呢?“云归就檐宿,江怒触山回。”(《题卧龙山》)神州深微之理便在这里。还有著名的西、佛寺:“千载西路,今年着脚行。”(《西》),“古佛负墙尘漠漠,孤灯照殿雨昏昏。”(《山寺》)西曾是杜甫卜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夔州府的治所。 (《渭南文集》卷17《东屯高斋记》)佛寺也荒凉残破得可怕。这种景象引起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呢?不是别的,正是:“匆匆衰已具,渺渺恨难平。”(《西》)看到这些事物的变化,诗人感到了时光匆匆,人已衰老,心中充满了一种无限幽渺的遗恨。

四、感慨抒怀

陆游在夔州诗歌的又一内容是感慨抒怀,这几乎见于此期的全部作品中。在每一首诗歌里,他都在抒写中蕴涵着深刻的悲慨之情:“深居不恨无来客,时有山禽自赞名。”(《初夏新晴》)写其离群索居的生活。“满案堆书惟引睡,侵天围棘不遮愁。”(《定拆号日喜而有作》)写其深广的愁绪。“远游眼底故交少,晚岁人间乐事稀。”(《秋思》)写知交零落之悲。 “诗成谩写天涯感,泪尽何由地下知。”“清泪不随春雨断,孤吟欲和暮猿哀。”(《乡中每以寒食立夏之间省坟客夔适逢此时凄然感怀》)写流落远宦的哀伤。“零落亲朋劳远梦,凄凉乡社负归耕。”(《晚晴闻角有感》)写其思亲怀乡之痛苦。陆游在夔州的诗歌还有很多篇章写到杜甫,或写登临感怀,或化用其诗句。其中都蕴涵着陆游自身的情怀。陆游在夔州时时想到杜甫,那是因为他们在夔州的境遇非常相似,都很潦倒困窘,郁郁不得志。如:《夜登白帝城楼怀少陵先生》:“拾遗白发有谁怜,零落歌诗遍两川。人立飞楼今已矣,浪翻孤月尚依然。升沉自古无穷事,愚智同归有限年。此意凄凉谁共语,夜阑鸥鹭起沙边。”全诗充满着极度悲凉孤独的感叹。正是杜甫寄人篱下、郁郁不得志、白发飘零的遭遇引发了陆游的强烈共鸣。虽然二者在夔州都有相似的处境,但毕竟陆游还是和杜甫有很大的不同。陆游是为官,生活是有保障的,而且说得上是很不错了。他在《雪中卧病在告戏作》中云:“地炉炽薪炭,噤坐连昏昼……已矣吾何言,高枕听檐溜。”在《玉笈斋书事》中云:“雪霁茆堂钟磬清,晨斋枸杞一杯羹。”冬天有火炉,还在闲暇之时读道书,修身炼丹。除开陆游对于政治际遇上的不满,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到陆游的生活是非常悠闲适意的。生活上的无忧无虑,使得陆游也会暂时忘记他的流落之悲。他在《林亭书事》中云“未觉巴山异故乡”,正是物质生活的无忧带给他的感受。但是,杜甫则不然,没有俸禄,也没有生活来源,只能寄人篱下,仰人鼻息。这种不同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二者思想上的差异,以及诗歌表现力度的不同。

五、研读道家典籍和炼丹修道

陆游除了在诗歌中抒发他的沉闷的心情之外,还讲到了他研读道家典籍和炼丹修道的生活:“晨占上古《连山易》,夜对西真《五岳图》”,“《隐书》不厌千回读,大药何时九转成?孤坐月魂寒彻骨,安眠龟息浩无声。”(《玉笈斋书事二首》)道教信仰是陆游的家学传统。从陆游的高祖陆轸开始便信奉道教。相传陆轸“七岁犹不能语。一日乳媪携往后园,俄而吟诗曰:‘昔时家住海三山,日月宫中屡往还。无事引他天女笑,谪来为吏在人间’。”正是由于陆轸好方外游,他的同僚们在他退休时赠诗“亦多及神仙之事”。有这样一个好神仙的祖宗,那么,陆游诗词中动辄有神仙之语就不足为怪,陆游是以有这样一个祖宗自豪的,其《道室试笔》诗云:“吾家学道今四世,世佩施真《三住铭》。”(《剑南诗稿校注》卷60)可见其不仅为祖传学道而自豪,而且极力鼓吹这个家族的“道”都是由神仙施肩吾传授的。陆游的家族不单是遗传给陆游好道的信仰,而且有二千卷家藏的道书,其中就有陆轸自作的《修心鉴》(《渭南文集》卷26《跋修心鉴》,2225页)。因此,我们在阅读陆游那些有道隐之气的作品时,不必惊诧于他对道教经典的娴熟运用。除了家学渊源而外,陆游对修炼的沉醉,还有一种逃避现实的因素。陆游任职夔州,本身就感到苦闷、失落,仕途的失意,理想的破灭,都让他心绪低落。此时,道教信仰就成为一种精神安慰,沉浸于道的修炼中,他的痛苦不安的灵魂得到了放松和休息。

参考文献:

[1] 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 宋•陆游:《陆游集》,中华书局,1976年。

[3] 邱鸣皋:《陆游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于北山:《陆游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5] 欧小牧:《陆游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陆游诗词全集范文第5篇

我最初知道沈园,是在大学读书时。那时老师讲到沈园的题壁词《钗头凤》,初感这是一首境界凄美的好词。约在1961年冬,长影演员话剧团在全国巡回演出《钗头凤》,红遍大江南北。在哈尔滨演出时,同学们看后反应强烈,有的同学说,何时能到沈园一游呢?话虽是这样说,同学心里明白,这只是说说而已,在那个封闭的年代,远游沈园谈何容易?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1983年6月,我和全国新闻记者团一起,到绍兴采访轻纺工业发展的经验。一次午饭后,我等几人相约去看沈园,却吃了闭门羹。只见破旧的两扇园门上链上了一条铁链,中间一个大铁锁锈迹斑斑。透过门缝向里望,衰草遍地,断垣残壁,景象衰败。几人怅然而归,大失所望。

2000年4月,我和几位朋友到绍兴,又去沈园。景色大变,园中亭台水榭修葺一新,桃李争荣,垂柳拂烟。陆游题诗的粉壁墙前,人头攒动,有人在抄词,有人在默念,有人在拍照,人们沉浸在《钗头凤》这首词的情境里。

又过五年,在西湖畔,不知哪位友人提起了沈园,大家竟兴致勃勃,背诵起《钗头凤》来。及至游沈园,一位同行者抄录全词,行在路上边走边吟,如醉如痴,我感到十分惊讶,这词的魅力何以如此之大?归来后,我找来几个版本的陆游传,研读他的身世和诗词。这期间,对陆游和《钗头凤》原词与和词的一些争议,也有了别于往昔的认识,这可算做是旅游触发的所得吧。

陆游生于1125年,正是金兵开始南下的战乱岁月。他21岁时娶妻,伉俪相得,琴瑟和谐,其乐融融。怎奈其妻难得母意,数遭谴之,陆游无奈,但“未忍绝之,则为别馆,时时往焉”。后为其母发现,遂至仳离,泪洒青衫,两情远隔,然昔日恩爱,萦怀不忘。这是两人的婚姻悲剧,在他们的感情世界里,留下了终生不可磨灭的创伤和痛苦的记忆,恰如“孔雀东南飞”,举手常劳劳,二情同依依。

后来,其妻另嫁文士赵士程,陆游再娶。

陆游31岁时,春游沈园,与赵士程夫妇不期而遇。其前妻语赵。赵遣仆人给陆游送来酒肴,以尽礼节。有文章称,是其前妻亲送,实为违时违礼之想象,不足采信。意外相逢,近在咫尺,远在天涯 ,往事如昨,触绪难抑。陆游心中沉寂多年的感情潮水,此时奔流翻腾,他面向粉壁,挥笔写下了千古绝唱《钗头凤》,以抒长恨――

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词状物写情,委婉缠绵,陆游把他怀有百年之期却一朝被迫离异的痛苦和“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一腔忧思与愤慨,挥洒壁间。这沈园一见,即成永诀。一时之作,留下终生之悲。

据传,陆游前妻在辗转相传中,读到这首词,百感交集,和词一首――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如果说陆游原词,以爱、恨、悔交织的心情,展现了凄怆酸楚的内心世界,这首和词,则是无可奈何的独言独语的自白、自怨自弃的倾诉。这两首词,熨帖吻合,语言纤丽却又深沉,各说各话情却专一。才思纷呈,幽怨绵绵,堪称珠联璧合,并为千古绝唱。据言,沈园邂逅不久,多愁善感的陆游前妻郁郁而亡。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首和词断非陆游前妻所作。试想,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世风中,她怎能违背“三纲五常”、密意通情、不遵妇道?她作为再嫁之妇,若写这等情词,恐为家庭难容、众人所指。她也绝不会以唱和之词,招动满城风雨,自毁名节。她也不能不顾及后夫赵士程,否则后夫赵士程情何以堪?

倘若仔细推敲原词,足以认定这是他人假托之作。词中写到:“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再如:“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既然是欲笺心事而不能,只能“独语斜栏”,发出“难、难、难”的慨叹,她怎能又赋词唱和?而下半阙写到“怕人寻问”,不得不“咽泪装欢”,为的是“瞒、瞒、瞒”。这明明是第三人设身处地,状其心境,写其心思,述其满腹哀婉、难言之苦。这第三人的文笔词采实为超群,令人叹服。

再者,所传的陆游前妻的和词,从未在宋代和元代人的著作中出现,它最早出现在明代人所著的《古今词统》中,并没有署名。明代与南宋陆游逝世相去200来年,如是其前妻所作,宋代时便应有记载,绝不至于200年后突然出现,而且又无任何证据。

再说“唐婉”。唯在宋末明初周密所著的《齐东野语》中,称陆游“初娶唐氏”,但未言其名。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人指陆游前妻是“唐婉”,这种认定也是毫无证据,这是大胆的假设、臆测的认定。现当代学者、红学家俞平伯等多人认为所谓“唐婉”答词《钗头凤》,是虚拟假托之作。这是可信的求是之论。这首词的作者实为无从考据的“无名氏”。这并无损这首词的文学性与经典性,流传至今的一些无名氏作品,并不因其作者不详而减弱人们对其作品的喜爱与推崇,它们同样是我国文学宝库里熠熠生辉的瑰宝。

近百年来,以《钗头凤》为题材的戏剧、电影、电视剧等断续出演。出自文艺创作规律,有更多的想象与虚构。剧中陆游前妻为谁,是“唐婉”、“李婉”,还是“周婉”,已经不重要了。我们不必拘泥于史实,求全责备,只要演绎出动人的剧情便好。

陆游的《钗头凤》流播于世,在南宋末年和元、明四百多年,无人质疑。清朝以来,吴骞、许昂霄、关衡照和当代夏承焘等学者,竟然揣度、推测《钗头凤》可能是陆游49岁后入蜀所作,而且是“属意他人”,似是艺妓杨氏。笔者查阅、比较有关资料,对此不敢认同。解开这个扣子并不难,细读陆游诗词原文本即可。有什么比陆游原文本更可信的么?况且陆游在晚年的诗、文中写得清清楚楚,何必舍陆文之真,去作揣度、推测、穿凿,而愈发扑朔迷离,难以自成其说?

研读陆游晚年的诗词,可以窥见陆游在力主抗金、收复河山、亲赴前线的艰难困苦中,虽然远离家乡,但他对前妻的深情,对婚姻悲剧的痛惜,始终不能释怀,正如李后主的名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只是陆游深埋心底罢了,他一旦老而还归故乡,当年的记忆和现实的痛楚便流入笔端。他多次忆及沈园题词,具体而微,真实可信。

陆游65岁又被罢官后,回到山阴鉴湖三山家中。68岁那年,他去沈园,触景伤怀,情不自禁,吟诗一首。他在序言中写道:“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词一阙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其主,读之怅然。”小园易主,故人早亡,他已垂垂老矣,百感交集。他在诗中写道:“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1199年,陆游75岁,贫困,多病。他又去沈园后,写了《沈园》两首。

其一,在斜阳和凄厉的画角声中,他思往事,忆旧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回首四十年,柳树已老,不见绵绵柳絮,联想自身行将作土,犹来凭吊,泫然泪下: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进入耄耋之年,步履维艰,自不能再去沈园,但他“晚岁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

陆游83岁时,曾夜梦重游沈园,醒来慨叹唏嘘,写出两首七绝。

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陆游当年题壁《钗头凤》,既要抒发对前妻之情,又免得为前妻招惹麻烦,故尔当时没有署名。因这词写得好,“观者多疑是古人”,所以陆游84岁在《禹寺》中写道:“绍兴年上曾题壁,观者多疑是古人”。然而陆游是山阴的名门望族之后,人们又称其为“小李白”,他的笔迹终为人们所识。陆游同时代人陈鹄的《耆旧续闻》、刘克庄的《后村诗话》,宋末元初人周密的《齐东野语》,都有陆游题壁词《钗头凤》和本事的记载。

相关期刊更多

齐鲁石油化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油化工公司

绍兴鲁迅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绍兴市鲁迅纪念馆

养生月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