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少年闰土课文

少年闰土课文

少年闰土课文

少年闰土课文范文第1篇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14分)

1.

(5分)看拼音写词语。

niǔ

kuà

chú

fáng

chù

shēng

táo

cuàn

wèi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2分)在错别字下面画横线,并在横线上改正。

①走路的人口喝了

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________

②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侯,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孰识了。________

3.

(3分)读拼音写词语

líng

jī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6分)我会照样子写词语。

①平平淡淡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②生气勃勃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5.

(6分)写出近义词:

残忍________

照料________

惊恐________

和善________

拽着________

抚养________

6.

(7分)读《少年闰土》,根据课文的内容填空。

本文描绘了“我”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我”与闰土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件事,刻画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农村少年形象。

7.

(5分)扩句

①我们看鱼儿。

②猹逃走了。

8.

(5分)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他的书法作品,全校同学都说棒。

他的书法作品,全校没有一个同学不说棒的。

①人们看了这两截连成的春联,都拍案叫绝。

②没关系,这里的人都认识我。

9.

(5分)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缩句)

②这少年便是闰土。(扩句(至少二处))

10.

(5分)缩句

①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②他的父亲带来了几只很好看的鸟儿

11.

(4分)选择句中划线字的正确解释,填序号。

套:①罩在外面;②引出;③拉拢;④拴系。

Ⅰ闰土的父亲用银圈子将他套住了。________

Ⅱ你少和我套近乎。________

Ⅲ外面冷,你把外衣套上。________

Ⅳ我想办法从他那儿套出实话。________

12.

(3分)照样子改写,不仅使句子意思不变,而且使句子变得更亲切、自然。

例:提示语:不许乱扔果皮纸屑。

改写为:让果皮纸屑乖乖地进垃圾箱。

①提示语:不要践踏花草。

改写为:________

②提示语:禁止追逐打闹。

改写为:________

③提示语:阅览室内请勿喧哗。

改写为:________

13.

(9分)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无端________

允许________

郑重________

稀奇________

熟识________

许愿________

盼望________

平素________

其间________

14.

(5分)用加下划线的词语写一句话。

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

15.

(4分)给下列划线的词语换个说法,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________的诗人,还是一个很有名望________的官员。他忠诚________爱国,很有才干________。

16.

(5分)搜集鲁迅的名言并写下来。

17.

(5分)按要求写句子

闰土不一会儿就抓住了三只小麻雀。

改成“把”字句:

改成“被”字句:

18.

(5分)照样子写句子。

例:不是一家人,就不应该热心帮助了吗?

不是一家人,也应该热心帮助。

①不是你弄脏的,就不该打扫干净吗?

②要节约用水、用电,难道你不知道吗?

19.

(5分)我会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操场东边长着白杨树。(扩句)

②那些红得可爱的柿子在冬青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鲜艳了。(缩句)

③家乡的变化难道不大吗?(改成陈述句)

20.

(3分)写出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________

②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________

③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________

21.

(6分)仿照例子,填写自然界美妙的声音

例:小鸟(叽叽)地叫着。

傍晚,风儿________地刮着,青蛙________地叫起来,啄木鸟________地啄着树干,甲虫________地飞着,小狗________地对着行人打招呼,连树枝也________作响,大自然奏出了轻快柔和的乐曲。

22.

(6分)我给句子排排队。

________我急得大哭。

________可惜正月过去了。

________他也躲到厨房里。

________闰土须回家里去。

________哭着不肯出门。

________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23.

(5分)抄写词语

心愿

伶俐

新鲜

二、阅读题

(共2题;共18分)

24.

(5分)闰土有哪些特点?

25.

(13分)课外阅读

《中年闰土》节选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1)这段文字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中年闰土的外貌、动作、神态的不同,请用简洁的文字分别加以说明:

中年闰土:________。

(2)“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中“欢喜”和“凄凉”的原因是:

欢喜:________。

凄凉:________。

(3)闰土“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想说的话是什么?请你揣摩语境、联系全文,把它补出来。

(4)他们之间隔着的“厚障壁”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14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二、阅读题

(共2题;共18分)

24-1、

25-1、

25-2、

少年闰土课文范文第2篇

2008616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先生的《故乡》。

这篇课文有着浓厚的农村生活情趣,课文通过“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等语句来表现少年闰土的外貌。让人加深理解他的形象特点:年少、健康、生活在海边,是一位典型的江南少年,家里还比较迷信等等情况。

少年闰土课文范文第3篇

课堂应该起始于学生的真实问题,结束于学生产生的新问题,在从一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使命。 在听语文课时,笔者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教者在课堂上往往会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然后引导他们围绕所提的问题展开讨论、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这本无可厚非,但奇怪的是,临近下课,教者总要关心地问一句:大家都懂了吗?当看到学生频频点头,于是就满意地结束了教学。 学生的问题全解决了,是不是就意味着这就是一节完美无缺的语文课了呢?新课程倡导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就是要求我们打破封闭的课堂,把学习的触角伸向课外。课堂应该起始于学生的真实问题,结束于学生产生的新问题,在从一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学生所提的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要澄清,也没有必要全部澄清。 一位教师在执教《少年闰土》时,就是这样结课的: 师:闰土年少、健康,天真活泼,形象非常可爱,给我们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几年过去了,“我”又和闰土见面了,你们能想象得出这时闰土是什么模样吗? 生1:我想那时候的闰土该是黑黑的脸,高大健壮,头戴一顶旧毡帽,显得很酷。 师:说说你这样想的理由。 生1:他长年累月在外边劳动,风吹日晒,皮肤肯定是黝黑黝黑的。加上经常干体力活,所以他的身体一定很强壮,充满阳光! (众笑) 生2:我想,多年以后,闰土那紫色的圆脸已变成红润润的了,人也不那么害羞了,见到人总是就打招呼,日子过得还不错。 师:什么原因呢? 生2:他家种的西瓜非常好吃,他子承父业,成了一个种瓜专业户,攒了不少钱。 生3:我想到那时,闰土已是一个成熟稳重的男子汉了,他还是那样热情好客,肯定还会讲更多精彩的见闻给“我”听。 …… 师:大家想得都很好,但是——大家请看—— 教师出示中年闰土图,当看到中年闰土一脸憔悴、懦弱、麻木时,孩子们一片哗然:为什么会这样?这还是那个见多识广、充满活力的闰土吗?教师微笑着说:“课后,请你们从鲁迅先生的作品《故乡》中寻找答案吧。” 此时,下课铃声清脆地响起,但孩子们却坐在座位上久久不肯离去。 一节课只是整个教学内容体系中的一小部分。把一节课的结尾作为学生学习新知的起点,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求新的知识,形成积极的学习迁移。这里教者先让学生想象中年闰土的形象,然后予以否定,最后介绍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不但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还使这兴趣自然地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一颗悬念的种子,他们的问题意识才有更广阔的空间,才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兴化市安丰中心小学)

少年闰土课文范文第4篇

          课堂应该起始于学生的真实问题,结束于学生产生的新问题,在从一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使命。      在听语文课时,笔者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教者在课堂上往往会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然后引导他们围绕所提的问题展开讨论、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这本无可厚非,但奇怪的是,临近下课,教者总要关心地问一句:大家都懂了吗?当看到学生频频点头,于是就满意地结束了教学。     学生的问题全解决了,是不是就意味着这就是一节完美无缺的语文课了呢?新课程倡导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就是要求我们打破封闭的课堂,把学习的触角伸向课外。课堂应该起始于学生的真实问题,结束于学生产生的新问题,在从一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学生所提的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要澄清,也没有必要全部澄清。      一位教师在执教《少年闰土》时,就是这样结课的:     师:闰土年少、健康,天真活泼,形象非常可爱,给我们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几年过去了,“我”又和闰土见面了,你们能想象得出这时闰土是什么模样吗?     生1:我想那时候的闰土该是黑黑的脸,高大健壮,头戴一顶旧毡帽,显得很酷。     师:说说你这样想的理由。     生1:他长年累月在外边劳动,风吹日晒,皮肤肯定是黝黑黝黑的。加上经常干体力活,所以他的身体一定很强壮,充满阳光!     (众笑)     生2:我想,多年以后,闰土那紫色的圆脸已变成红润润的了,人也不那么害羞了,见到人总是就打招呼,日子过得还不错。     师:什么原因呢?     生2:他家种的西瓜非常好吃,他子承父业,成了一个种瓜专业户,攒了不少钱。     生3:我想到那时,闰土已是一个成熟稳重的男子汉了,他还是那样热情好客,肯定还会讲更多精彩的见闻给“我”听。     ……     师:大家想得都很好,但是——大家请看——     教师出示中年闰土图,当看到中年闰土一脸憔悴、懦弱、麻木时,孩子们一片哗然:为什么会这样?这还是那个见多识广、充满活力的闰土吗?教师微笑着说:“课后,请你们从鲁迅先生的作品《故乡》中寻找答案吧。”     此时,下课铃声清脆地响起,但孩子们却坐在座位上久久不肯离去。     一节课只是整个教学内容体系中的一小部分。把一节课的结尾作为学生学习新知的起点,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求新的知识,形成积极的学习迁移。这里教者先让学生想象中年闰土的形象,然后予以否定,最后介绍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不但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还使这兴趣自然地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一颗悬念的种子,他们的问题意识才有更广阔的空间,才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兴化市安丰中心小学)  

    

少年闰土课文范文第5篇

片段一:

师:请大家把课文第二段齐读一遍。生齐读:时候既然是深冬……没有一些活气。师:这部分内容属于什么描写?生1:自然环境描写。师:答得对,这段语句有什么作用呢?生2:引起下文的故事情节。师:谁有不同意见?师:大家再回忆回忆,过去我们分析小说自然环境描写,一般有什么作用?是否渲染某种气氛,或者衬托人物心情、心境?生3:这段描写衬托“我”回故乡时内心的悲凉心境。师:说得很好,大家一定要记住。

片段二:

师:刚才的小组学习中,大家围绕对闰土的人物描写语句赏析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下面请各小组代表汇报、展示你们的讨论成果。看看哪组发言最精彩。生1:作者用外貌捕写表现了一个健康活泼的农村小英雄的形象。师:很好。你再把这些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生2:我们赏析的是中年闰土的语言描写。他的那句“老爷”表明人物内心存有封建等级观念;还有闰土讲出了他的一串串痛苦,却又说不清晰。表明他已经麻木。师:嗯,你们组的探讨很深入。闰土理不清自己的种种痛苦,在重重压迫之下,他变得无比麻木、迟钝。生3:我觉得小说对闰土的外貌描写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从中年闰土的外貌可以看出他的饱经风霜、穷困潦倒。师:你们很敏锐,最先找到对比这一关键写法。生4:我认为文中对杨二嫂的描写也是采用对比的写法,昔日的豆腐西施变成如今的尖刻、泼悍的圆规。师:是啊,小说正是采用对比揭示主题的。生5:文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一段,景物描写是为小英雄设置的一个背景。师:你的发言很独到,很有见地。大家还有什么看法,大胆说出来。生6:少年闰土所说的捕鸟、看瓜、捡贝壳、看跳鱼等语言描写,表现了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师:对!还有哪个小组没有发言?生7:“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这是神态描写,展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师:这时闰土心理是怎么想的呢?请你用“闰土心想”作开头描述一下。生7:闰土心想:儿时的伙伴,终于又能相见,是多么高兴。这么多年来,我的日子这么艰难,也不知迅哥儿过得怎样。他是个读书人,是个老爷,我不能没大没小的,要恭敬才是……。师:真是太生动了,让我们为他的精彩发言鼓掌。

这两个教学片段,表面看上去课堂师生互动良好。学生发言积极踊跃;教师点拨精当,师生关系和谐,课堂生态良好,可仔细一梳理,我们会发现明显的问题:

片段一,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师生互动得出的答案是:以冬天的冷衬托“我”回故乡时悲凉的心境。但如果这是一道四分的中考阅读题,假如学生提交这个答案,结果只会得到二分,因为答案忽略了另一个要点:表现故乡的萧条和破产。如果学生的回答是不完整的,而教师却听不出、指不出问题,这就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片段二,这段师生互动的主题是对闰土的人物描写语句的赏析,但师生的讨论中却出现了对景物描写的分析、对杨二嫂描写语句的分析、对文章对比写法的分析,使探讨的话题被冲淡、转移甚至迷失。课堂学习过程呈现碎片化的倾向,探究结果松散、零乱,不成体系,不便于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和分析方法,影响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

我们的语文教研课,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教师不断地问,学生不断地答,直到进展到教师预设的答案为止;第二种是一个活动接一个活动,直到紧紧巴巴走完教师导演的所有镜头;第三种是一张幻灯片接着一张幻灯片,有风景也有音乐,课堂充满视听感官的冲击,倒也热闹。几种课堂,学生说得多,动得多,教师把简单的、缺少深度的“问答”看作“对话”,把热闹肤浅的活动当作实践,殊不知,真正的文本对话是建立在相互倾听基础上的心灵的沟通。几种课堂,教师总把预设看得重于一切,在学生答问或活动中不断过滤,不断筛选,力求回避枝节,趋向自己心目中预设的“标准答案”。对于那些“旁逸斜出”或“不靠谱”的回答不加倾听,不予理会,更不去分析学生的出发点,思考角度,心理基础等因素,甚至在学生迟迟答不出“标准答案”,精心预设的进度受到干扰时,教师脸色阴沉,重重地说声“坐下!”然后无奈地将“标准答案”和盘托出,并大声强调、强化。这种教师控制型的课堂随处可见,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课堂表达的安全氛围,课堂普遍趋于沉闷,以致求知的兴趣日益消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