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少年素质教育

少年素质教育范文精选

少年素质教育

少年素质教育范文第1篇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四五”期间,我们将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区普法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学习渠道和宣传教育活动,保持和巩固“三五”期间的丰收成果,提高广大教职工和青少年法制观念,增强依法治校的自觉性。保持我系统全体人员的法律教育和法律意识走在全区的前列。主要做好“四点”:

1、夯实支撑点,加强教师的法律教育和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法制宣传教育骨干队伍。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他们不但是法律的执行者,更是法制教育的宣传者和示范者。加强对教师的法律宣传教育,对搞好我系统人员的普法工作,特别是青少年的法律教育工作非常重要,我们在搞好其它法律条规学习的同时,重点加强与教师密切相关的《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文件的学习,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竞赛等寓教于乐活动,增长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法律的宣传和普及,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法制宣传教育骨干队伍,对搞好法制教育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将组成由各学校政教处、团委、少先队、政治教师、班主任和社区教师为主体的法制教育骨干队伍。狠抓骨干队伍建设,为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继续坚持分析例会和学习制度,即:教委每月一次政教处主任例会、每周一次社区老师例会。学习教育理论和有关法律知识,交流经验,研讨案例,请有关专家讲课、辅导等,以提高骨干队伍的法律水平和工作能力,。

2、找准切入点,全面推动中小学法制教育进课堂。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也是青少年开展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对学校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中,我们将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教委每学期制定法制教育工作计划,将法制教育的工作纳入各校政教处学期工作计划,负责组织实施法制教育工作,法制教育课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纳入课时,并在每月用班会、队会或团课的时间,安排一次法制教育课,实施系统的普法教育。为更好地推动法制教育进课堂,我们将继续选择1-2所学校为试点学校,为青少年法制教育提供更富有成效的经验。

二是坚持建立教育基地和聘请法律副校长制度。“三五”期间,各校广泛地同司法、部队等单位开展共建、共育活动,建立教育基地。在区普法领导小组的关心下,所有中小学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每学期作辅导报告二次,开现身说法演讲会一次,使法制教育活动生动、活泼,富有实效。“四五”期间,我们仍将继续坚持这一好的做法。

3、抓住重点,认真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我国全民法制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法制教育是我们普法工作的重点。

一是学校以外时间,以社区为依托。社区比之学校有着更大的覆盖面,发挥社区的教育功能,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对青少年在校时间的重要补充和延续。学校放假时,青少年由学校涌入社会。一方面,学生与社会接触机会增多,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学生的鉴定景体由学校转移到社会和家庭,容易出现管理空档。因此,我们继续为每个街镇派驻了1-2名专职社教老师,负责社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在学校放假之前,及时召开社区教师会议,专题研究和部署假期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搞好教育管理工作的衔接。在假期开始时,以居委会为单位,举办青少年法制教育培训班,组织青少年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观看法制教育录像,进行法律知识考试,并将学法的表现和成绩反馈到学校和家庭。另外,与街道共办“家长学校”,争取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使法制教育有的放矢。

二是把握法制教育时机。在国家重要法律法规颁布时,把青少年学习法律和宣传法律结合起来,组织他们出法制宣传黑板报、写法制宣传标语等活动,使之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协同有关部门严格控制桌球、电子游戏机、网吧等游艺场所对学生的干扰,坚决查黄堵黄,使法制教育形成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少年素质教育范文第2篇

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就是素质教育模式下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以实践活动来推动素质教育,是各个教育机构实行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知识的获得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同样实践可以更好地巩固已有的知识,故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是明智的决策。至今为止,为发展素质教育,在全国各地已经相继建设了多处针对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基地,如汉寿县的校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其包含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如翻越救生墙——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水上索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追根究底就是计划性地使学生深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将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并通过实践提高其某一方面素养所进行的活动。

二、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优点及意义

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新世纪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而创新型的实践活动能够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开拓创新,包含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参观科技博物馆等活动。第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未来的人才是有勇气、敢闯、乐观的一代,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他们必备的能力。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勇于发言、随机应变,但是仅仅靠口授而不让其亲身体验是收不到良好的成效的。此类活动包括中小学生演讲比赛、野外生存训练等。第三,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人才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丰富的知识与熟练的技能,然而社会需要的不是“书呆子”,而是灵活明智的人才,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就担任着这样一个角色: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许多教育机构推出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懂书本上传授的知识,如参观名人馆及名胜古迹等。第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是提高新一代接班人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包含德、智、体、美、劳,这才是21世纪新中国所需要的人才。

三、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青少年时期正是孩子广泛吸收知识和理念的阶段,也是形成人格、性格的重要阶段,教师及家长应当予以重视教。众多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学习仅依赖书本是远远不够的,一些课程知识的获得更需要实践活动的配合。比如音乐及美术学习需要学生具有感知音乐的细胞以及发现美的眼睛,这种感知是教师无法向学生传授的,要学生自己去寻找、去发现,因此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又如,动植物的生长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只能依照书本内容自己想象,如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亲自培育植物或者饲养小动物,则会使他们牢固掌握知识,且印象深刻。种种事实表明,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四、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措施

为深入贯彻国家素质教育目标,依据近几年的职业经验,笔者提出了四项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举措:

(一)抓好主题教育,提升道德素养。抓好主题教育要从三方面做起,分别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常规德育,主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结合各学科特点,加强道德素养方面的教育,如举办“诚信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向学生传授诚信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课外活动中也要注意提升学生的素养,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学习烈士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常规德育中,通过各项平台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如“绿化校园”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建好实践基地,树立独有特色。创建实践基地要推陈出新,因地制宜,体现本地区独有的特色。如山区学校实践基地,凭借地理优势种植林木果树,既起到实践作用,又能获得经济效益。

(三)强化拓展训练,培养个性品质。个性品质是每个人一生的财富,进行强化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等意识与品质非常重要。此项措施需要以训练基地为前提,要有完备的设施、丰富的体验项目,以及完善的管理机制,更重要的是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生为训练对象,进而培养他们个性品质。

(四)营造教育环境,齐力助力教育。良好的教育环境是一切活动项目进行的前提,教育学生不仅是教师的责任,家长与社会同样担负着责任,因此,我们要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交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青少年的发展助力。

五、总结

少年素质教育范文第3篇

其具体观点,也众说纷纭,今择其要者综述于下:

一、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1、张志勇:“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毕业生。”

2、陈白玉讲:“全体性,即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享有同等教育机会,不能因为成绩优劣而受到不同对待和不同的教育,立足全体学生的发展。”

3、王文源讲:“全面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要致力于培养和提高所有教育对象的素质,即要面对全体学生;二是教育要使教育对象各方面素质都获得发展和提高,即教育要面向学生的每一方面的素质。也就是说,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他收全体性合于“全面性”之中阐述,显得辩证。

4、劳文指出:“全员性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和着力点都是面向全体儿童少年,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本是党的教育方针一惯要求,但在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和旨在选拔的‘应试教育’影响下,长期以来并未真正落实。承认教育对象的全员性,就意味着不但要保证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而且还应给他们以均等的机会,使每个儿童都获得成功。”……我们应该“尊重人的发展权利,努力开发每个人的潜能,从而尽最大努力增加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减少社会发展的障碍,这不但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质要求于我们的,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利益的最好手段。所以,坚持教育对象全员性,是素质教育是根本特点之一。这种全员性意识,应该体现在教育政策的制订,内容方法选择以及整个教育实施过程之中。”

每个儿童少年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但在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下,既使入学的儿童少年,也有大部分学生享受不到这种均等性,作陪衬,遭打击,这就从根本上扭曲了教育本质。

二、素质教育的整体性

张志勇:“素质教育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这种全面性要求是有其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的。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全面的。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产生与发展自始至终是互相交织、相辅相成的。因而,人的素质发展也具有整体性。素质教育是‘为人生打基础的教育。”

陈白玉:“全面性,即不仅要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也要开发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学生会学习,还要学会生存,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

3、劳文:“整体性,又称全面性。即要求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要受教育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合理的包含思想品德、智识技能、身体心理诸方面要求的素质结构。”

……“对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应更多地从人的发展整体性的角度去解释。首先,人的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身体、心理、技能、知识、品德、情操等都是人发展目标的组织部分。人不是工具,不是马戏团的动物,可不能也不应该进行畸形、片面的训练,不能只关注某一方面而使人的整体发展受损,因为每个人都全面享有生活的权利,每个儿童少年都是有丰富情感的与各种生活要求的生命整合体。”……“在理解和实施素质教育时,一要反对教育目标片面化,把人当成考试机器即是一种片面化的培养目标;二要反对把全面发展的要求绝对化。“求全责备”也会扼杀个性,妨碍儿童少年真正实施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又称全面性,总之,实施素质教育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但又不能绝对化平均发展,这又必须处理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特长的关系。

三、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张志勇:素质教育的“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人格价值和独特的品质。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王文源:“主体性,即教育要着眼于人的发展,要努力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拔教育的儿童。教育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者要有科学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教育要着力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更是一个发展成长中的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个逐渐实现的过程。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素质教育活的灵魂。”

劳文:“主体性,又称主动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必然是主动获娶主动发展的过程。但是……多年来,我们的教师习惯于“我说你听”,“我讲我背”,越俎代疱地把教育过程变为简单训练过程,甚至是“刺激----反映”过程。”

少年素质教育范文第4篇

其具体观点,也众说纷纭,今择其要者综述于下:

一、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1、张志勇:“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毕业生。”

2、陈白玉讲:“全体性,即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享有同等教育机会,不能因为成绩优劣而受到不同对待和不同的教育,立足全体学生的发展。”

3、王文源讲:“全面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要致力于培养和提高所有教育对象的素质,即要面对全体学生;二是教育要使教育对象各方面素质都获得发展和提高,即教育要面向学生的每一方面的素质。也就是说,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他收全体性合于“全面性”之中阐述,显得辩证。

4、劳文指出:“全员性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和着力点都是面向全体儿童少年,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本是党的教育方针一惯要求,但在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和旨在选拔的‘应试教育’影响下,长期以来并未真正落实。承认教育对象的全员性,就意味着不但要保证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而且还应给他们以均等的机会,使每个儿童都获得成功。”……我们应该“尊重人的发展权利,努力开发每个人的潜能,从而尽最大努力增加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减少社会发展的障碍,这不但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质要求于我们的,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利益的最好手段。所以,坚持教育对象全员性,是素质教育是根本特点之一。这种全员性意识,应该体现在教育政策的制订,内容方法选择以及整个教育实施过程之中。”

每个儿童少年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但在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下,既使入学的儿童少年,也有大部分学生享受不到这种均等性,作陪衬,遭打击,这就从根本上扭曲了教育本质。

二、素质教育的整体性

张志勇:“素质教育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这种全面性要求是有其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的。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全面的。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产生与发展自始至终是互相交织、相辅相成的。因而,人的素质发展也具有整体性。素质教育是‘为人生打基础的教育。”

陈白玉:“全面性,即不仅要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也要开发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学生会学习,还要学会生存,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

3、劳文:“整体性,又称全面性。即要求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要受教育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合理的包含思想品德、智识技能、身体心理诸方面要求的素质结构。”

……“对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应更多地从人的发展整体性的角度去解释。首先,人的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身体、心理、技能、知识、品德、情操等都是人发展目标的组织部分。人不是工具,不是马戏团的动物,可不能也不应该进行畸形、片面的训练,不能只关注某一方面而使人的整体发展受损,因为每个人都全面享有生活的权利,每个儿童少年都是有丰富情感的与各种生活要求的生命整合体。”……“在理解和实施素质教育时,一要反对教育目标片面化,把人当成考试机器即是一种片面化的培养目标;二要反对把全面发展的要求绝对化。“求全责备”也会扼杀个性,妨碍儿童少年真正实施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又称全面性,总之,实施素质教育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但又不能绝对化平均发展,这又必须处理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特长的关系。

三、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张志勇:素质教育的“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人格价值和独特的品质。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王文源:“主体性,即教育要着眼于人的发展,要努力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拔教育的儿童。教育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者要有科学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教育要着力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更是一个发展成长中的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个逐渐实现的过程。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素质教育活的灵魂。”

劳文:“主体性,又称主动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必然是主动获娶主动发展的过程。但是……多年来,我们的教师习惯于“我说你听”,“我讲我背”,越俎代疱地把教育过程变为简单训练过程,甚至是“刺激----反映”过程。”

少年素质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道德建设;教师;青少年

当前,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和教师形象不符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教师良好的形象。比如一些教师把青少年清晰地分为三六九等,不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做一视同仁。对优生有优待,对后进生没有好脸色,这会给处于青少年带来非常大的心理阴影;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提倡更新教育观念时,树立新时期的教师形象,已经成为老师面临的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加强师德建设,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动力和源泉

青少年是道德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对受教育者的未来负责,而不能只看个人眼前的利益和荣誉。教书育人要真正重视于青少年的成长,目光不能短浅,也不能急功近利,要从大处着眼。教师对青少年教育的重点单单停留在应试上,就很容易忽视青少年全面健康的发展。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爱心,把青少年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考虑到青少年的未来发展。

二、通过加强师德的建设,陶冶教师的道德情感,进而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师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行为中,如果没有真挚的感情,只凭“理智”去履行了应尽的义务,那么表现出来的也只是勉强。师德的影响力就很难发挥出来,以至于学生对“善”不能很好地学习,对“恶”也没有恨的心理。所以,注意环境的创设是陶冶教师的道德情感的关键,其中主要就是教师道德情感建设。在教育过程中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和思想进行讨论和批评,强调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还应当克服自身能力的限制,要从正面积极自我客服,从而对青少年树立坚忍不拔、不畏困难的道德意志。

三、注重教师的行为训练,促进教师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所谓道德习惯,是指建立在高度自觉基础上,自然而然产生的持续的道德行为。学校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对于教师自觉按照道德要求规范行为、调节行为和评价行为是极为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把自觉的道德意志转化为实际的良好的行动,并经过日积月累而成为高尚的道德习惯。只有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提上来了,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行为训练。训练的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课和社会实践等,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而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四、加强师德建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注重师德的建设,对每一位教师都是非常重要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身为一名人民教师,绝对不仅仅只传播专业知识,更要在做人方面,道德方面都为青少年做出模范和表率。教书育人需要端正心态,心中充满爱,才可以更好的影响青少年。工作中,教师要严于律己,只有严于律己才能严格要求和管理青少年。只有严于律己才能服众,才能使青少年信服。作为教师过硬的专业知识必不可少,只有具备了过硬的专业知识,才能使自己能够较好青少年的同时,更能是青少年信服。教师不能只凭自己的经验夸夸其谈来给青少年上课。而应该是有丰厚的知识,运用教学的艺术传达给青少年。教师教育的观念、知识内容、教学方式只有跟上社会和时代的进步,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

四、结语

总之,搞教育不能盲目的跟风走,搞形式主义,这样一来我们的教育就是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我们不能强求所有人都完全一致。素质教育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道德教育,那么道德教育的前提就是要做好师德教育的工作。只有有了高尚的教师队伍,学校才能有良好的教风,有了良好的教风才能更好的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戚万学,主编.道德教育新视野[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肖川,著.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于光远,陈保平,著.教师素养新论[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