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见与不见

见与不见

见与不见范文第1篇

独自想走在流年的河畔,在祈祷中守候,在希望中企盼。细雨笼罩着泛起波澜的心海,曾经的沧海桑田早已消散在尘世的每一个角落。雨水拍打着延伸到远方的小路,泛起的浪花诉说着爱的心语,温暖着人的爱恨情仇。

雨季,爱的种子萌发,即使爱已消逝,这粒种子依然开放,绚丽地开放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直到地老天荒。

红尘的渡口,人来人往,行色匆匆。有些人,转身即是天涯;有些人,在一瞬间的回眸中,深深相爱,需要很长时间去守望。可能是一生,永远没有期限。

在白莲迎风盛开的清晨,你的背影进入了我的文字世界,从此,那个世界多了一份执着与淡定,让我懂得原来这也是爱的一种———在文字里爱你。

见与不见范文第2篇

今年,他出版了第一本随笔集,告诉人们,无论是摄影还是文字,真正的“见”来自生活本身。

怨恨土地

“小时候我读书是为了离开土地,”阮义忠非常坦白,“结果因为读了很多好书而发生了改变。”

1950年出生于台湾宜兰县头城镇的木匠人家,阮义忠的童年除了上学,就是在家里的一亩菜园里劳动。“我们家的七兄弟姐妹,每个人都吃足了劳动的苦头,从小就是农夫。我厌恶这个身份,努力地想洗去这个父母加在我身上的可耻印记!”

他曾把自己埋在地瓜叶中,怨怒自己“不幸”的身世,还曾抡起锄头砍打菜园里的树木,诅咒那片贫瘠的土地—土地给他的,只是一股怨恨的情绪,沉重的包袱。为了拥有个人享受的时间,他选择逃课,结果因旷课太多勒令退学。

在外地谋职的一个叔叔把他带到别的乡镇重新就学,阮义忠开始每天早出晚归,乘火车上学。在这所偏僻的新学校里,没有人知道这唯一的外地学生是个小农夫。“为了把自己装成出身很体面的家庭,谈吐也自然要比当地孩子有‘深度’才行。在这种伪装的努力下,我必须随时去看一点书,才好有材料对同学们高谈阔论。”

歪打正着,阮义忠在初中的时候便养成了看课外书的习惯和兴趣,阅读的内容从文艺女作家的作品到世界名著再到哲学书籍。19岁高中毕业后,他进入部队服役三年,在军中开始写诗及小说。

上世纪六十年代,存在主义刚刚被引进台湾,当时阮义忠将西方现代主义理解成对传统的最大反叛。“西方存在主义的小说却让我觉得,哎呀,这样的也可以写成小说!不管现实的情况,只写内心的感受,把周遭的事物巨细无靡地写出来,诶,竟然也成为了最前卫的小说!”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只能让他臣服,但存在主义的作品却让他想小试牛刀。

“发表了三篇小说之后,第四篇我自己都念不下去!”他笑着说,“所以我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他还保存着那时写的十首诗和四篇小说的底稿,想着哪天处理掉算了,决不能被大家看到。

阮义忠称其为一场噩梦—拒绝土地,拒绝现实生活。“是摄影使我苏醒的,是相机观景窗看出去的那群人与那片土地,让我发掘到自己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让我把童稚时代的怨恨化为挚爱。”

挚爱摄影

退伍后,阮义忠进入《汉声》(Echo)杂志,开始拍照。

“照相机开始令我质问自己—到底,你要拍什么?拍眼前景物的哪个部分?在一群人当中,要把焦点凝聚在哪张脸孔?”他明白,这些质问的关键终究只有一个—你看到的东西对你有什么意义?

在拿相机的最初,阮义忠曾背着相机“乱晃”过很长一段时间。并非因为他对取景框内的东西无动于衷,而是他不得不直视曾被自己怨恨的生活。在此之前,他所有的文学与美术创作都未曾从生活中取材。

阮义忠把自己摄影的开始理解为自己的虚弱和没信心,只敢把相机去对准那些完全不会排斥他的人。“但我终究走对了第一步,在人性最真诚、最善良的一年中求得了庇佑。”他才发现,这些人认命地在土地上生活,从土地学到一切知识。这些人,这些土地,透过他的相机温暖了他。“有些冰封的东西开始在我心中融解,我渐渐不再觉得自己的成长过程是可耻的经验。”

阮义忠重又回到土地,重新敬畏、感激土地。但是,他也遭遇过拍不到任何照片的创作低潮。

1981年,阮义忠由杂志社的摄影编辑转型电视制作。那时他没有任何做电视的经验,拉了几位在另外一家电视公司的朋友一起做。“可是好朋友不能共事,原来的优点都变成缺点。”他笑着说并非劝各位不要与好朋友共事。“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大家都年轻气盛,不愿意让步,产生了裂痕,最后闹翻了。”剪接的不愿意剪接,写脚本的不愿意写脚本,配音的也不愿意配音。“可是呢,我这个人很硬哦,不愿意的话那就我来!”除了扛摄像机以外,他一个人身兼数职,完成了全部的导演、编辑、剪接、配乐和写脚本工作。

从事电视的那段时间,是阮义忠收入最好的阶段,相机越换越好,暗房越来越大。但是“成功”却给他带来一个巨大的陷阱:有两年时间,根本没心情拍照。“很难形容那阵子的心情,只觉得虚弱、焦虑、无奈……每当看到被贮藏在除湿箱里的相机、走入有自动灯光控制的暗房,心头就一阵绞痛。”

拍照于他而言是募集经验的过程,被面前突然出现的人事物感动,按下快门,完成创作。“我觉得我捕捉到了就是一种回报,有很充实的感觉。我们本来是陌生人,但在按快门的那一刻,我们的生命结合到一块了。”摄影不仅是他的工作和兴趣,更是一种生活。“每天走在路上,周遭的人事物对我来说都是活生生的一出戏,只要定神就能欣赏得很愉快,记录得很兴奋。”

但这种丰盛的感受在做电视时却体会不到。当他看到一件事情发生时,想到的是这会成为电视的哪个部分,时长几分钟。做电视让他变得很有目的性、很功利性。

心里空虚的时候,他用做电视赚来的钱一箱一箱地买黑胶唱片和摄影大师作品集。谁知,又为后来的自己埋下了惊喜的伏笔。

看见生活

阮义忠写道:“当极度苦闷的时候,我经常反刍着以前的摄影经验聊以。”

他发现了台湾基隆市和平岛附近的八尺门,就像找到了救星—从取景框里看到的东西是温暖的。在这里,他寻回了自己与摄影、与对象之间的亲密关系,更明白一个道理:“无论环境有多困苦,会击垮我们的不是外力,而是自己。”

那段时间所听的音乐、所看的摄影作品也滋养了阮义忠的心灵。为了读懂世界摄影大师的生平和理念,他不得不请太太袁瑶瑶为自己做翻译。睡觉之前太太帮他读一段,他就用录音机录下来,再重新整理。“就在我要进行整理的时候,想到,与其这样抄下来,不如消化之后,再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写成简介,让更多人分享。”《当代摄影大师》和《当代摄影新锐》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就的。就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两本书竟然成为他最有影响力的著作。“我原来对文学的兴趣、对摄影的理解加上磨练出来的一股文气写成的,现在看起来依旧很佩服,好像不是我写的,而是另外一个人写的。那是身心灵完全的拥抱,才会写出这样的文章。”

1992年,阮义忠创办了中英文对照的《摄影家》杂志,依旧是太太袁瑶瑶帮忙翻译。阮义忠夫妇由此周游列国邀稿采访,摄影让他们的生活充实而丰盈,也让他们开阔心胸和眼界,交到了更多朋友。

见与不见范文第3篇

2010年5月1日的上海世博会,引起了全世界人的关注。因此,中国人民也在为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努力争当文明使者!

随着世博会时间的推进,文明和谐的社会在我们身边已经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了,到处呈现出礼恭谦让、助人为乐的高尚动人画面。我相信,人们不久就会遇不文明说“再见”!

古今中外,文明礼仪的事例数不胜数,这更加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北宋有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杨时,因为仰慕北宋理学的奠基人程颢和程颐兄弟俩的学识,于是放弃做官,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杨时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是他年已四十,人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们来到老师家,见老师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不忍打扰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在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样式二人情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古代的杨时尊敬师傅,作为现代的文明人,我们不仅要关心、照顾自己的亲人,还应该关心身边没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见与不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宫 见或不见 侵权 著作权法

2011年初湖南卫视自制一部开年大戏《宫锁心玉》不仅仅引起了2011年古装宫斗剧的大热,它的片尾曲《见或不见》也因在电影《非诚勿扰2》和《宫锁心玉》中出现而广为人知。也恰恰是这样的一首小诗,从默默无闻到广为人知,在一个极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这样的一个经历,从诗歌的作者是谁到版权归属问题,也引发了一场关于娱乐圈著作权的一场“战争”。为什么小小的一首诗能有这么大的威力呢?

《非诚勿扰2》中李香山为自己举办的葬礼让观者看了为之动容,而他的女儿为他送别时的一首诗,更是成为了广大观众记忆深刻的一幕,不仅在生活中火爆,在网络上也引起了新一轮的“造句热”。就在这股火爆劲还没有消退的时候,作为片尾曲,这首小诗又在《宫锁心玉》中出现了,这一次的火爆程度远远超过前一次,它不仅仅再是一首能够引起共鸣的小诗,更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同时由于它在KTV里大受喜爱,一时间成为热播歌曲。

就在人们关注这首小诗的同时,它的作者也成了人们关注的对象,在《宫锁心玉》的片尾中大家可以看到作词是仓央嘉措,作曲是谭旋,演唱者则为剧中四阿哥的扮演者何晟铭。然而在2011年2月16日海蝶音乐艺人行销总监王筱在其微博中爆出猛料:“湖南卫视正在播出的电视剧《宫》昨晚上看了一眼,结果就看出问题来了:片尾有首歌曲叫《见与不见》但是,这首歌词版权我通过大石版权已在我手上啊,怎么就公然用到他们的片尾曲里了呢?而且词作者的署名也不对,这首词的作者明明是扎西拉姆·多多,怎么就公然给写成了‘仓央嘉措’了呢?谁来管管这事啊?”

就此事,《宫》的编剧兼制片人于正首先解释了这首歌的来龙去脉:“不是《非诚勿扰2》带红了这首诗我们才用的,《非诚勿扰2》不是刚刚才上映吗,时间上不可能嘛。是有一次我和湖南经视的人一起坐飞机,买了一本诗集,诗集的第一首诗便是这首,我当时就想买了这首诗的版权,不过一查,原来这首诗是三百年前的古人写的。”对于版权问题,于正表示:“这首歌的曲子从头到尾是绝对原创的,歌词是仓央嘉措的,我们也是从出版社出的诗集里看到的。要是曲有问题就该去找作曲者,要是词有问题就该去找出版社。我作为制片人只能回应到这儿,其他的就交给法律去判断,制作方去回应吧。”①

而经过调查,这首是实际出自于扎西拉姆?多多2007年5月创作的作品集《疑似风月》中,原名为《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读者》杂志在2008年第20期原文刊登了这首小诗,署名为仓央嘉措。因此,这首诗被讹传为仓央嘉措所作。虽然《读者》对此作了更正,但这并不能阻止错误的继续传播,很多人都愿意相信该是仓央嘉措的作品。

既然该诗歌的作者已经弄清楚了,那么这首诗的版权是谁的呢?日前,浙江卫视《我爱记歌词》的“领唱公主”凌晗向记者透露,她在《非2》上映后不久就联系上了女诗人扎西拉姆·多多,花了大概5万多元最终买下这首诗的词作版权,是唯一可以使用这首诗的,其他公司不得在各种商业演出中使用。所以,未经她允许,电影《非2》的相关产品及电视剧《宫》的播出,都不能使用这首诗作。她的经纪人王筱日前向媒体出示了相关文件的电子版,并表示将把维权进行到底。

在笔者看来在整个事件中虽然相关人员(海蝶音乐艺人行销总监王筱)指称这首词版权是他通过大石版权已属他所有,并且目前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用到《宫》的片尾曲公开放映,并且在歌曲中这首词的署名作者是‘仓央嘉措’(实际上该词原作者是扎西拉姆?多多),并且该歌词的原名为《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而在《宫》片尾曲上却被改用了《见与不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没有足够证据能证明该词是由扎西拉姆?多多原创,但是具体是否涉及法律侵权问题呢?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了解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含义:指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又无法律上的依据,使用他人作品或行使著作权专有权的行为,凡行为人实施了《著作权法》第45条和第46条所规定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造成财产或非财产损失,都属于著作权侵权行为。就是说著作权侵权行为所需要的构成条件:1)有侵权的事实即行为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不按著作权法规定的使用件,擅自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以及表演、音像制品和广播电视节目。2)行为具有违法性著作权是一种绝对权,任何人都负责有不能侵犯该项权利的不作为义务。3)行为人主观有过错所谓过错,是指侵权人对其侵权行为及其后果所抱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②

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词涉嫌多项侵权问题,其理由是我国著作权法有明确规定。参考以下具体条款《著作权法》第2条规定 中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第3条规定 本法所称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一)文字作品;(二)口述作品;(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四)美术、建筑作品;(五)摄影作品;(六)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七)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八)计算机软件;(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③

剧集《宫》在未获的著作权人许可的情况下擅自把《见与不见》用作片尾曲播放,构成对“维权者们”的使用权的一种民事侵害,维权者有权就侵权者实施的侵害行为向侵权人提出合理的要求,以维护自己的民事权利,体现公平正义的精神,保障法律至上、法律权威性的理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 依法成立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根据著作权人的书面授权,以自己的名义提讼,人民法院应当受理。第七条 当事人提供的涉及著作权的底稿、原件、合法出版物、著作权登记证书、认证机构出具的证明、取得权利的合同等,可以作为证据。本案中如果扎西拉姆?多多坚持自己是歌词的原创,就需要拿出足够事实证据予以证明,依法提讼。著作权侵权的法律后果,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并可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还可以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④

因此,笔者认为如果《宫锁心玉》未经的著作权人的许可,擅自使用该诗,那么就是一种侵权行为,著作权人有权提讼。同时,在这个事件中可以看出随着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仅仅公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都取得了空前提高,与其同时,公民的素质和意识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范畴。尤其是公民的法律意识、维权理念得到社会各界更充分的认识。由此国家专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单项特别法予以规定,以致更好地调整社会成员的相互关系,促进社会关系良性发展,加快社会进步。(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注释:

① 张漪 片尾曲《见或不见》让《宫》陷入版权风波 扬子晚报2月19日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第45和46条

见与不见范文第5篇

杜 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

①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

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阅读思考】

1.请写出诗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句子。

2.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3.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2.“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

3.①对好友的挂念;②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③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品读鉴赏】

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知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此诗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挚友的深情。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像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自天宝四年(745年)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像春秋时的接舆。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这种感情在颔联中得到进一步展现。这两句用了一个“反对”,产生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一案,李白被牵连,这些人就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以苏武、黄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贾谊、孔子之典来写他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悲剧。而这种悲剧也同样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而被逐出朝廷,不也是“世人”的不公吗?“怜才”也是怜己。共同的遭遇使两位挚友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了,这就是杜甫深切哀怜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