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读后感评语

读后感评语

读后感评语

读后感评语范文第1篇

一、保证朗读时间,让学生多读

在教学新课时,笔者就充分地放手让学生读书,课前让学生最少将课文读两遍。导入课文检查预习时,让学生合作来朗读全文,并且在学生朗读的时候笔者提出:在读准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将预习时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很多的学生读得很投入,通过朗读笔者不仅摸清了学生的预习情况,还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感知,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一举三得。

二、重视范读的作用

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教师的语气、语调及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

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教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三、指导学生读到位

1.理解含蕴,感受情理。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基调,从句子表达的语气和情感需要出发,读出其高低升降、轻重缓急的变化,使全篇富于节律美。如语句的停顿,除了依据标点符号作相应的语法停顿外,还要进行感情停顿的处理。

2.要训练学生边读边想象。阅读理解很重要的一点是诱导学生把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客观事物在头脑里进行“还原”,通过“再现”进行“再想象”和“再创造”,从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

3.借助课件创设情境。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边播放精心设计的鲜花开放的课件边创情境:“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吧。”有了课件的播放,音乐的渲染,学生的感情很容易深化,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将课堂推向一个小小的高潮。

4.创设意境,烘托气氛。如果说世界上有一种语言是最具有音乐性、音乐美的,非汉语莫属。我们的母语,是目前最具有音乐节奏、最美的语言。所以,语文教师有责任让学生好好读书,会感性地、一唱三咏地朗读。

四、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除了训练学生“读到位”、“边读边想”之外,还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读书习惯,如唱读、语速过缓、平淡乏味等等;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适当进行圈点勾画,以把握阅读内容的重点、要点和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难之处;还要让学生熟悉了解并学会运用速读、跳读、精读、略读、赏读等多种读法,并逐步学会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来选择不同的读法。总之,学生“读”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必然受益终身。

五、及时进行朗读总结

为了让朗读训练卓有成效,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反馈评析。评述要结合朗读材料进行,不要泛泛而谈,语气要温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学生评论相结合,放手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对错误的见解绝不讽刺、挖苦。师生通过讨论,共同总结出在朗读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语调、语气、重音、停顿等,并侧重地再范读,再练读,直到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止。

1.教师评价。如果学生朗读时出现错误,教师可以及时纠正。读得流利与否,也很容易辨别出来。但读得是否有感情,却难有明确的标准。一则感情本身有一定直觉性、模糊性;二则不同的人对文章的情感基调的把握也有不同的方式。因而许多教师在学生朗读后,只能凭直觉判断“不错”或“真好”。这样泛泛评价,学生茫然,难以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直觉敏感度。

教师评价语言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朗读情况的认识。教师主要用口头语言对学生的朗读水平予以评价。从其手法看,有以下几种评价语:①借助情景语。②巧用修辞语。③善用幽默语。④语音技巧评价语,即对语调、停顿、重音、节奏等的指导评价。

读后感评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语文朗读评价 实践 学生 教师

语文朗读能够丰富人们的知识,陶冶人们的情操,感受阅读的乐趣。所以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科学、合理的进行评价,鼓励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语文朗读,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语文语感,并通过长期的朗读评价活动,形成愿意读、乐于读、会读等语文朗读水平。

一、当前我国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很多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语文朗读存在一定的思想误区,没有深刻认识到语文朗读的意义和作用,很多教师也没有着重对学生进行语文指导,学生的语文朗读水平较差。

(一) 忽视语文朗读的作用

当前我国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的语文课文教导和基础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语文朗读指导,学生的语文朗读水平较差[1]。实际上,小学低年级的朗读教学对小学生的语文水平提升具有一定积极的影响,教师忽视语文朗读的作用,可能会导致学生的语文语感较差,语文思维较弱等问题,不利于小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

(二) 缺乏语文朗读的兴趣

应试教育下,很多小学生对语文朗读的兴趣较差,认为朗读没有用,而且即便是在朗读的过程中,也是随意朗读,缺乏朗读的色彩[2]。语文朗读是提升小学生语文语感的关键性环节,对小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朗读训练,加强小学生对朗读活动的重视。

(三) 缺乏朗读规范的要求

当前我国很多小学在语文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存在语文朗读过于形式化等问题,虽然指导学生进行语文朗读训练,却没有在实际上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朗读水平,小学生对语文朗读技巧的掌握能力较差[3]。在语文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朗读技巧进行指导,规范学生的朗读速度、声音、语调等内容,真正发挥语文朗读的作用和价值,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评价的措施

朗读评价是提升学生朗读规范的重要措施,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训练,真正发挥朗读评价的作用,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 朗读中的教师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于小学生朗读技能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高高在上的形式,走到小学生的身边,作为他们的朋友和引导者进行朗读评价。在学生朗读过后,不能仅仅通过“好”或者“不好”进行评价,要注重细致化、针对性的评价,具体指出哪一部分感情运用很到位,而哪一部分停顿不是特别好,应该怎样停顿等评价方式。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对《大海睡了》这篇内容的朗读过程中,在学生朗读完成后,可以对具体的不足之处进行评价。比如“风儿”、“轻轻的”等词汇要轻松朗读;“风儿/不闹了”等处要注意停顿等等。

(二) 朗读中的自我评价

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朗读训练后,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朗读评价。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你若不真诚严肃,全神贯注,休想用声音来表达诗,也休想领会诗。”所以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自我评价是非常有效的。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布置课后朗读作业为主、第二天进行朗读评比为辅的方式,利用孩子的“好胜”和上进心理来检查他们自学、自读的情况,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朗读自我评价的目的。

(三) 朗读中的相互评价

在语文朗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同桌间互相评价、小组间互相评价等方式,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在创建一个轻松、活跃课堂氛围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升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例如在指导小学生《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的朗读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同桌间的朗读相互评价,学生要根据教师平常的朗读要求进行仔细的倾听和分析,教师也要融入到学生中进行辅助评价指导,引导学生加强对“夜、静悄悄的”等语句的情感朗读。

三、结束语

在指导小学生进行语文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在朗读评价的过程中,以朋友和引导者的身份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小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和朗读的意义,并通过长时间的朗读训练和朗读指导,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水平和语文语感,促进小学生语文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尤培梅.展开情感翅膀 遨游朗读天空――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指导[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03):143-145.

读后感评语范文第3篇

存在那么多的为什么,这不得不引起教师的思考:难道让学生评价读课文就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吗?当然不是。我们要让学生知其然,更应该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学习课文就是要让学生把握文章主旨,那么我们在教学中进行的每一个环节都应突出重点,为文章的主旨服务。同样让学生评价读文这个环节也一样。指导学生围绕文章的重点与中心展开评价,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评价读得感情是否到位,为什么?指导学生应该用怎样的声音读,为什么?指导学生评价读的词重音是否合适,为什么?让学生在评价中体会到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在以后的作文中才能灵活运用,让学生在评价中体味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才能深入、彻底地理解课文。

下面我结合长春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步行18里》这篇课文具体谈谈是如何落实评价读文的。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父亲同意让儿子开车送他去18里外的米亚斯村,作者因为看电影耽误了和父亲见面的时间,为了以后爸爸会让他再开车,他向父亲说了谎,当父亲询问他时,他极力掩盖错误,当他的谎言被爸爸揭穿时,他又十分后悔,当爸爸认为是自己没有教育好儿子而自责并且又步行18里惩罚自己的时候,他又十分心痛与不安。整篇文章的主调就是父亲因儿子说谎而失望与自责,儿子因父亲要步行18里而惭愧与不安。那么在学生进行评价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词语、句子和感情基调的理解体会父亲的失望与自责,儿子的惭愧与不安。

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阵罪恶感涌上我的心头。我支支吾吾承认自己去了电影院,告诉他我迟到的真正原因。本段文字是儿子被父亲揭穿谎言后感到一些惭愧。本句中重点理解“罪恶感”和“支支吾吾”这两个词语。当时我请了我班朗读水平不是很高的学生,他读得课文很平淡,不过他将“支支吾吾”这个词读得很到位。这时,我引导其他同学对这位学生读文的情况进行评价,他们是这样说的:“我认为他读得太平淡了,没有把儿子惭愧的心理读出来,我来挑战他读一读”;“我认为‘罪恶感’这个词应该重读,能体会到儿子因撒谎而感到像是犯了罪一样,我试着给大家读一读”。这样的评价读文不仅让学生提升了朗读水平,更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由于课文的体裁不一样,我们所要追求的落脚点也不一样,因此评价读文出现的形式不一样,产生的作用也不同。

例如《步行18里》这篇课文,我给学生提出思考问题是:“让我们细细品味文中的三次父子之间的对话,哪一个词或者哪一个句子让你心中一动,圈画出来,联系上下文谈一谈你的感受。”因为是带着问题读课文,所以当学生汇报时首先要提出重点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学生读文,这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评价读文,他所起的作用就是巩固新知,内化知识,让学生将其他同学说到的或者教师指导到的知识再一次运用,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诗歌教学就不同于阅读教学,我们必须一遍一遍地看,一遍一遍地读,必须让学生先读课文,然后通过学生的评价读文,找出具体的点的美。

例如在讲诗歌《妈妈的爱》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先读课文,然后让其他学生针对此名学生读文的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扇”“遮”“哭”等进行评价,从而体会到妈妈对自己无私的爱。此时评价读文的作用就是让学生独立理解新知,理解文章中心。在这里教师应该注意,如果学生针对某一个词评价得不到位,则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如果学生没有将文中的重点词找到,则教师要及时指导,同时可以像学生那样进行评价读,直到将文中的重点知识读出来,力争落实到位。

评价读文这种方式也是我无意中使用的,感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得当,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语文学科课堂质量很有帮助。我深知自己认识得还不是很深刻,相信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我能将这种评价的方式诠释得更全面,运用得更灵活,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得更恰当。

参考文献:

读后感评语范文第4篇

一、读范文,让学生在倾听与交流中习得作文之法。教师选择情感丰富,有针对性的文章进行范读,学生通过倾听,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情动人,激发起创作的欲望。我曾经听过一节作文公开课,教师深情的朗读,深深的打动了听课的学生和教师,很多师生都流了泪,动了真情。之后教师设计了几个问题:,问题讨论占了后半节课,课后作文“写一个你熟悉的人”。听课教师没有当天评课,而是等学生作文完成讲评时再听课评课。一周后,作文讲评课,教师只是概括的说了本次作文的整体情况,然后剩下的时间全让学生读自己的作文。一节课共读了8篇作文,结果读的师生又是一片唏嘘。评课时大家公认这节课是作文教学的典范课,因为不仅教师课上的独特精彩,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作文写的精彩。这两节课成功之处有两点,一是例文选的好,教师读的好,学生动了真情,激起了写作的欲望;二是指导巧妙,三个问题的讨论,就是对作文训练重点的突破,学生掌握了写作的要领。实质上,三个问题,绝不是简单的阅读理解式的提问,而是有针对性的作文指导: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明白了作文要写一个怎样的人,也即明确了写作的对象;第二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确了作文的素材,也即选怎样的素材才能更准确的表达出要表达的情感,突出所写人的特点;第三个问题的探讨让学生掌握了写作的技巧,也即用怎样的方式方法把相关的素材完美的串起来。学生倾听好的文章,记下的句子段落必然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动情的地方也必然是对学生感触最深的地方,因而,这种作文指导胜过单纯的理论指导,课堂的实效性就更强。

二、读自己的作文,让学生在读中进行第二次创作。

读作文,本来是作文讲评中的一贯做法,但在很多时候,是由教师来读,并且只读优秀作文,或者偶尔读读较差的作文,作为反面例子存在。这种读文指导的方法有很多弊端。教师可尝试用教师读与学生读相结合的方式,精选三类作文中有代表性的去读。优秀的作文,可让学生自己读,使学生在读中有成就感;中等作文和下等的作文也要读,最好是教师读,读作文中出彩的地方,如作文中好的句子或者段落,好的素材或者技法。这样读的好处就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作文中找到自我,作文的积极性就不会受到打击。

读后感评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评价;魅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95-01

课堂评价语言十分重要,它总是伴随着教学的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优化和运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言使其富有艺术性呢?

1.语言丰富 感染力强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有着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就能使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执教的《做一片美的叶子》一课至今使我难以忘怀,在进行新课时,当学生们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自由读完课文时,孙老师说:"什么是最美妙的音乐--你们的读书声。"评价时神情是那么专注、那么投入,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感。在齐读课文时时,孙老师赞许地评价:"你们读得真好。我真惊讶!不过你们一口气读完了,没有一丝喘气,好像挺累的。"在孙老师的指点下,有位同学自告奋勇地要求读,他读完后,孙老师摸摸他的头说:"你读得很认真,而且用手指指着书上的每个字,这种态度真值得我们学习。"孙老师说完后,几乎全班都举起了手。子是,又有一位学生很幸运地层示了他的朗读,接着,孙老师进行了第三次评价:"我听着你读,我仿佛自己也飘飘忽忽……"

三次朗读,三次评价,句句扣人心弦。第一次,既有对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肯定,又委婉地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第二次,孙老师的评价"很认真,真值得我们学习",也总是能设法找到学生的过人之处,给予激励。促进其产生更高的需求。第三次评价更是满足了孩子的内心需要:自己的读能把老师打动,那是何等自豪!内心获得成功感。孙老师看似不经意的话语中,却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理念: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促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形成主动、健康的学习心理。通过这些评语,受表扬的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受到鼓舞而信心百倍,更加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同时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

2.适当运用体态语言

如果把评价语言作为一种信息,作为学生所要感知的对象,教师还应注意充分发挥体态语言的可感性作用,通过自身身姿、手势、表情、目光等配合课堂评价语言,拓宽师生之间信息传输的渠道,多方位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此时,教师的身姿体态、举手投足、神情容貌,就能超越评价语言,传达评价语言无法替代的多种信息,进而补充、丰富和强化教师的评价语言,增强教师评价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帮助学生深度感知评价语言。就像有的人说的那样:"教师的脸是学生的另一本'书'。""人的眼睛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 因此,除了有声语言之外,教师还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善于运用得体的姿态、丰富的表情、优雅的动作来丰富评价,以增强评价语言的听觉感知性,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展示语文教师的课堂风采。就比如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鼓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

3.评价要动情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非常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交上来的一页作业,除了给他一个"优",再写上一句"老师真喜欢看你认真写出的字呀!"当一个平日胆怯的孩子能上台发言,除了给他一个灿烂的微笑还摸摸他的头,说:"老师真为你高兴!"对于学生的精彩之处,通过老师的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随时给予学生评价,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一日在课堂上,学生听完《海水为什么是咸的》这个故事后,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不相信海水里的盐是手磨磨出来的。"我听后非常欣赏这位学生能这样质疑。我走到他身边说:"这位同学在动脑筋思考,他肯定会去弄清海水为什么是咸的,让老师与这位爱思考的孩子握握手吧!"这孩子与老师的手紧握在一起,他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当然,这激动来源于教师充满情感的评价。

4.评价要有赏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