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健康小常识

幼儿健康小常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健康小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健康小常识

幼儿健康小常识范文第1篇

一、教法多样,加强幼儿健康教育

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幼儿的操作练习不应是机械的、枯燥的,而应是有趣的、游戏化的。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在主动活动的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将幼儿的兴趣与正确的规则相结合,才能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对健康的认识,形成正确的健康态度,进而转化为自觉的健康行为。在这一阶段,要注重幼儿主动的活动和他们对过程的体验,促使幼儿将知识经验同化到他们的认识结构中去,掌握健康的行为方式,并且在克服困难的同时产生新的认知动力。如当幼儿了解了简单的预防感冒的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小医生”的游戏,提供自制的针筒、药瓶等,让幼儿将自己生病的体验通过游戏反映出来,懂得要经常锻炼身体,天气变化要增减衣服,感冒了要按?r吃药,多喝开水,注意休息等。在幼儿健康教育中,要结合健康教育的特点,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例如,在大班“食物的旅行”活动中,让幼儿喝豆浆、吃饼干,体验饼干在口腔中变软变碎的过程,启发幼儿说出食物在身体中经过哪些地方及食物在各器官中的变化。对一些生活技能和健康行为,可利用观摩情景表演、听故事和念儿歌等形式,让幼儿讨论、开展自我学习。例如,在幼儿学习穿脱衣服、叠被子等生活技能时,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练习,形成稳定的动作、行为习惯。在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其他活动中进行多种形式的渗透教育。例如,“洗手”“进餐”的环节,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在绘画时,学习正确的坐姿、执笔姿势;在跳绳、滑梯时,教幼儿在运动中保护自己。对幼儿讲一些有关健康的故事和儿歌,通过浅显的故事内容,让幼儿了解有关健康的知识,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简单道理。然后,反复练习一些生活技能、健康行为,形成稳定的动作、行为习惯,形成初步的健康意识,促使健康行为的养成。

二、日常生活中,加强幼儿健康教育

幼儿园孩子年龄小,健康教育也应多样化,要有机地配合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健康教育是实施健康教育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能够随时提醒幼儿注意与身体健康紧密相关的行为因素,促进幼儿形成正确的健康认识与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水对维持生命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按照其体重每天应该摄入一定比重的水份,但现在的孩子通常喜欢喝饮料或牛奶,而很少主动喝白开水,只有感到口渴时才会想到喝水。为帮助幼儿形成主动喝水的好习惯,笔者所在幼儿园在每个班级的茶桶边开辟了“今天你喝了多少水?”的专栏,要求幼儿每喝一次就插一块牌,一方面,教师可以借此了解每位孩子的喝水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提醒幼儿及时、主动地喝水,从而达到健康饮水的指标。《纲要》中指出“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蛊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由此,教师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教育活动。例如,小班午睡后孩子穿衣服、裤子很慢,都坐在床上等着老师帮忙。于是,笔者想到用儿歌激发幼儿自己穿衣、裤的兴趣:“小朋友来穿裤,就像火车钻山洞,呜呜呜出了山洞真高兴。”孩子们边说儿歌边完成了穿衣、裤的动作,这样把游戏运用到生活中,孩子们又高兴学得又快。让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养成健康行为。一是让幼儿养成文明礼貌习惯。如:可以组织幼儿开展“礼仪小天使”活动,在早晨入园时让身披绶带的“礼仪小天使”站在幼儿园门口引领小朋友们问老师好;在晚上离园时让“礼仪小天使”引领小朋友们说老师再见、小朋友再见等等。二是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要洗手;进餐时要安安静静、细嚼慢咽;午睡时睡姿为右侧卧或仰卧等等。三是让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如:大班的孩子要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学前班的孩子要自己叠被子等等。另外,我们还通过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等环节,培养幼儿热情、勇敢、自信、自我保护等一些健康行为。儿童的饮食必须符合儿童体质,教师要培养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孩子在进食时往往只图美味。于是,笔者把很多蔬菜水果“艺术化”后介绍给孩子们。为了帮助幼儿改进偏食的毛病,笔者还设计了“争当健康宝宝”的主题活动,看看哪个宝宝的脸色最好、身体最棒,让幼儿了解饮食对身体成长的重要性。

幼儿健康小常识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6—0027—01

幼儿园健康教育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健康态度,帮助幼儿逐步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要将健康教育作为主题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置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将幼儿感兴趣以及应了解、掌握的健康内容融入其中,使他们在有趣、系统的主题活动中,丰富健康知识、学习健康技能、养成健康习惯。

一、健康教育内容要与幼儿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相符合

对于幼儿来说,其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决定了他们只对自己所了解和喜欢的事物感兴趣。因此,开展主题活动时,教师要对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发现幼儿需要,选择适合幼儿的、有价值的主题活动内容。

在开展以健康领域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活动时,我们非常注重从幼儿身边的事件入手,选取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健康教育内容来设定和开展主题活动。如,小班幼儿的健康观念很模糊,常会出现一些不健康行为,如挑食、流鼻涕乱抹、经常露小肚皮等。因此,教师在选取小班主题活动时,就要从贴近幼儿的吃、穿、情感等方面入手,制定“我是健康好宝宝”主题,在进行过程中选取幼儿容易理解的活动内容,让幼儿在好玩的游戏中掌握技能,从而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强化幼儿的自主健康意识。

二、健康教育内容要从日常生活中捕捉

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因而在选择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紧密围绕幼儿的日常生活,在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捕捉幼儿在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使其逐步生成为蕴含健康教育价值的主题活动内容。如,在中班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发现幼儿对肯德基等食品感兴趣,教师及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开展“美食总动员”主题活动。在这一主题中,教师从多角度切入,从丰富多彩的食物、营养配餐、自己动手做美食等几个方面开展,让幼儿在探索美食奥妙的同时,感受食物的多样性,了解合理膳食与营养配餐之间的重要关系,体验自己动手的快乐。

三、健康教育内容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进行健康教育时,教师往往更加关注的是对幼儿显的培养,常常会忽略隐性的心理健康的问题。《纲要》中明确指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注重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时切不可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健康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要重视在一日生活中的培养,也不可忽视集体活动的作用。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使他们情绪稳定性差,易受外界事物和情绪的支配,因而我们在选择小班幼儿主题活动时,就需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将稳定幼儿情绪、学会表达及调整情绪作为健康主题活动的重点。

幼儿健康小常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幼儿 心理健康教育 身心并重 情感投入

健康是人们最基本的要求,它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现在人们普遍存在片面的身体健康观,忽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特别在幼儿健康教育中,这种现象尤其普遍。由于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幼儿心理健康知识很缺乏,并且幼儿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不够,因此很多幼儿教师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看成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并没有加以有效关注。我现结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问题谈谈认识与体会。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健康是指人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综合状态,并且应把心理和社会适应这两个方面作为健康的主要要素。但是很多幼儿园对健康的认识依然只停留在生物医学的维度上,没有实现向心理医学维度的转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重身体保健轻心理辅导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最主要原因是幼儿教师普遍缺乏幼儿心理健康知识,对幼儿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认识不科学,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不够,很多幼儿教师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看成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并没有加以有效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系统性

目前,我国除了很少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和情绪方面的书籍外,还没有见到一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在我国数量不多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很少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在全国幼儿师范学校中,没有一套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教材。尽管我国幼儿教育教学纲要明确提出我们要对幼儿心理健康进行必要的教育和辅导,但内容分散、繁琐,很多体现在其他教学之中。同时这些内容之间缺乏必要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还有很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没有纳入日常幼儿教育之中,没有引起广大幼儿教师的重视。这就导致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只能借鉴与其相关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理论和经验,并且融合还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近年来,幼儿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他们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并且很多高校开始加大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之也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理论和幼儿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人员很少深入幼儿园进行调研,更少建立长期调研基地。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只停留在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表象认识,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因此,很多时候,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是一种经验总结,很难使其得到更深的发展和提高。

四、幼儿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本身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然而,在传统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不能有效跟上时代的发展,这直接导致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匮乏。与此同时,如何处理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和幼儿科学教学的关系,注意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将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现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此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中的不科学性

1.违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比如:有些孩子出现攻击,这应该属于品行障碍,对于孩子们的这种行为的矫正与教育应当采取正面手段,树立学习榜样,或及时隔离,降低刺激。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处理这一类问题时,只采用指责或体罚的方法加以矫正。研究表明,孩子们在受到老师指责和体罚后,可产生更强的叛逆倾向,更会强化幼儿的攻击。因此,指责和体罚的方法违背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不科学的。

2.家庭和幼儿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孩子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本来是一件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实施中如果没有注意和家长的有效配合,那么幼儿园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如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孩子们进行社会交往能力训练,目的在于让他们学会和他人交往,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但在具体实施中,幼儿园忽略了和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长对子女采取溺爱与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孩子们在幼儿园中所学的和家庭教导发生冲突,以致幼儿园教育教学未能收到实效。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在一些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很常见的。造成孩子们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他们认知发展水平不高,在思维、记忆和判断等方面与事实不一致时造成说谎。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做错了事,怕受到老师、家长的过分指责而说谎。因此,我们对孩子们说谎的现象应全面分析,区别处理。如由于认知水平不高所致,就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怕受到过分指责所致,就是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和成人的说谎有很大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

幼儿健康小常识范文第4篇

一、丰富幼儿健康知识

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幼儿促进健康的方法,训练幼儿保持健康的行为,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体育健康习惯;另一方面,在幼儿生活中,教师应将健康教育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只有将健康理念、知识和幼儿的日常生活完美结合,幼儿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健康理念。

二、挖掘健康教育资源

幼儿园是幼儿进行学习和游戏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时,教师不要舍近求远,应积极探索和开发幼儿园的健康教育资源,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根据地。如,我们可以利用幼儿园内的墙壁,黑板等作为传播媒介,进行健康知识的传播,在耳濡目染中提高幼儿对于健康教育的认识,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设计多种教学方法

单一的“说教式”难免会让幼儿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在健康教育中,教师精心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常换常新,既能激发、保持并延续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能充分挖掘健康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如,可以结合日常的生活或其他教学科目,注重幼儿园的健康环境,有效利用环境创设等。此外,幼儿健康教育实施中,除了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外,还应重视幼儿心理环境的健康与否。通过设计一些小型的体育游戏活动,一方面强健幼儿的体格,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幼儿自信,以及与人友善交往的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和个性。

幼儿健康小常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多数在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方面,对孩子的人格培养和心理健康却关注不够。经过研究发现,3-6岁幼儿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和他在幼儿时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有很大关系。不仅如此,由于年龄特点,幼儿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具有认知能力,更谈不上加以纠正和治疗。这就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对他们进行帮助。因此,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是非常必要的[1]。

1、幼儿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

1.1好动

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几个方面。好动具体来说是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注意力不集中具体来说是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自控能力差具体来说,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怒或冲动,不考虑后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及破坏行为。

1.2焦虑

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显得过分焦燥。

1.3攻击

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爱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癖,表现出攻击性。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理论积淀不够深厚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发展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只能在摸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加上目前我国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比较薄弱,相关的积淀不够深厚,这就导致我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上比其他国家落后,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有些幼儿教育机构只是在指导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只是采用一些零散的书籍。我国专门从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人员不多,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会忽视对一些引进资料理解和消化。这样,理论的高要求与普遍的理论水平低下就形成了矛盾。一些幼儿园教师在解决幼儿特有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则是把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用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这种状况带来的后果,不仅没有对症下药 , 还有可能恶化幼儿的心理问题。我们提倡的是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仅要消化和理解教育家和外国专家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而且要结合当前的实践,有针对性地解决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2]。

2.2专门师资力量缺乏

目前来看出 , 从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多是幼儿园教师。但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幼儿园教师的任职资格都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学历条件 (幼师毕业以上)。由于许多幼儿教师在校学习时对幼儿心理知识学的少且较为肤浅, 缺乏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 因而时常对幼儿心理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感到手足无措、困惑。既不能对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矫治,也无法预见幼儿心理可能出现的疾病并加以预防。幼儿园教师平时任务也较繁重,除了担任教育教学工作以外,还要照顾幼儿的一些生理和心理需要。对幼儿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来就会加重幼儿教师的负担,在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情况下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难度不言而喻,效果也显而易见。因此,受过系统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训练的教师匮乏,成了当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专门师资力量的缺乏会导致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停滞不前, 而且会使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陷入困境当中。很多幼儿园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无法正常地在幼儿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上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的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目标和内容的建立就任重而道远了。

3、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3.1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幼儿的各种反应,随时肯定、表扬他们的积极性和良好表现,激励他们的主动精神。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发生的实际问题为素材,及时组织他们思考、讨论,然后对他们进行讲解、分析,或者对正在发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更具体、更直接的指导,让幼儿获得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3.2游戏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不同的游戏活动,对幼儿各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如:譬如,在中、大班的表演游戏中,幼儿对“大风车”的主题很感兴趣。开始时,几个孩子为扮演自已喜欢的“金龟子”、“小鹿姐姐”等角色发生争执,而使表演难以进行下去,这时他们也逐步意识到需要商量一下角色的分配、表演哪些节目等内容。于是,幼儿通过与同伴在游戏中协商、分工、合作、谦让等,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进作用。游戏还可以归入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它不仅使幼儿的各种感知觉得到充分训练,还发展了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想象与记忆的能力。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的作用。游戏让幼儿养成合群性、独立性的良好习惯。通过角色游戏,幼儿在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通过游戏,发展了幼儿的智能,调整了幼儿的消极情绪,锻炼了幼儿的意志品质、培养了幼儿的交际能力,促进了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当然,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3]。

3.3体育活动中促进合群性发展

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更是促进合群行为发展的有效方法。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幼儿会出现心理机能发展受阻的问题。这样的幼儿往往手脚笨拙、乱奔跑、易摔跤,出现感觉统合失调。如果在体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加强他们的统合专项训练,就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同步提高,相互促进。

4、结束语

幼儿期是个体生长发育非常迅速同时又具有很强可塑性的时期,幼儿工作者应依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用科学而理智的爱去培养他们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袁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