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增债券投资

新增债券投资

新增债券投资

新增债券投资范文第1篇

要对2003年的债券市场做出准确的猜测,必须对当前影响债券市场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2003年会不会出台降息举措

2002年11月6日,美联储再次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75%下调到1.25%,此举创造了41年来美国联邦利率的最低记录。紧接着,香港金管局公布将基础利率调低50个基点。年末这次由美国牵头的降息行动是否会对人民币利率的走势产生影响?

基于以下理由,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利率将维持稳定。

首先,我国人民币利率调整主要考虑国内宏观经济政策需要、物价总水平、社会资金供求状况等因素,利率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独立性。前三个季度经济数据显示,GDP增长达到了7.9%,增速逐季小幅回升;CPI环比指标开始出现止跌回升势头。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局面使得再度降息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

其次,假如近期采取降息举措,将使半年来央行通过回购调控利率的努力前功尽弃。目前央行在公开市场维持小额的正回购,回购利率稳定,表明央行基本认可目前的利率水平。

再次,假如说2002年的降息反映出的是政府将竭尽全力促进经济增长的信心,而此时的降息所反映的将是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前景悲观的预期。

但人民币利率在经济形势变化时也有调整的可能。虽然2002年国内的经济增长超出预期,但在世界经济已经显示出较大不确定的情况下,2003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可能也会有一些变数,不排除在经济形势出现恶化时采取降息的举措。另外,我国2002年的第8次降息留有余量,进一步的降息是有空间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利率将维持稳定,但是假如出现经济滑坡,不排除利率调整的可能性,但时间最早也将是2003年的第二季度,并且可能先从调整再贴现利率入手,目前2.97%的再贴现利率存在下调空间。

QFII短期内对债券市场是不是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11月8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治理暂行办法》出台。《办法》规定,合格投资者在经批准的投资额度内,可以投资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除境内上市外资股以外的股票、国债、可转换债券和企业债券及证监会批准的其他金融工具。这个政策的出台给债券市场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来分析债券投资收益所在:一是通过债券投资获得稳定的利息回;二是通过二级市场的买卖获得差价收入;三是利用购买国债然后以券回购融资进行套利,这种做法普遍被机构投资者所采用,在行情判定是稳定向上时,甚至进行进一步放大操作。由于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到期收益率水平比国外市场同期限的券种要低,纯粹进行长期的债券投资中国市场不具有优势。但是中国债券市场波动性较强,在政策因素的推动下,债券市场较长时间的行情是可以期待的,债券市场的二级市场获利机会良多。此外,假如国外资金进入股票市场也沿袭目前一些机构投资者的惯用做法——以券回购融资,无疑,外资的进来将给中国的债券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不管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QFII办法实施后,将增加债券市场的资金供给量,加强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对我国债券市场将带来积极的影响。

2003年会不会继续增发国债

按照预算,2002年国债发行规模为5929亿元,到目前为止财政部已经发行四期凭证式国债和十五期国债,总共已经发行5809亿元。在国债发行“重银行间市场而轻交易所市场”的环境下,近期国债市场扩容的停滞有利于形成交易所债券市场良好的市场局面。

那么,2003年的国债发行规模预计会是多少呢?

依靠国债发行和扩大政府投资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实施了四年多,在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财政风险;在对整体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产生了潜在的财政风险。虽然目前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还率等都在公认的警戒线内,继续扩大发行国债应该还有空间,但假如在名义赤字、名义国债规模的基础上,再加上国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各地方政府举借的债务,以及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资金上的缺额等潜在的债务,债务规模已经不可小视。对此,在确定今后可能的发债规模和发债能力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

此外,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和投资自主增长的条件逐步形成,经济增长的自主力量正在扩大:消费结构升级,市场化投资的空间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投资领域的拓展;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的活力逐步增强;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加入WTO的效应等等。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变革正在积累新的积极因素,经济开始转入新的增长轨道。从2002年经济增长逐季加速的趋势看,2003年的国债的发行规模应可以考虑逐步缩小,更严格地选择新的国债投资项目。

根据以上分析,增发国债规模可能有所收缩。从目前中心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看,以国债项目为主导的投资扩张显然不可能长期维持。同时,在目前供给过剩的环境下,过度的投资扩张反而会加剧我国的通缩压力,并且国债发行难度的加大、成本的提高也将使继续实施以增发国债为特征的财政政策勉为其难。因此,近年来我国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应该有所修正,增发国债规模会有所收缩。

新出台的“答应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政策对交易所市场会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一项新的措施,答应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经批准,开办债券结算业务的商业银行,可与非金融机构、委托人开展现券买卖和逆回购业务。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个举措的出台对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影响是利空的消息。

首先,答应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为原先只能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机构提供了新的投资场所,无疑将分流出交易所债券市场的资金,对于交易所债券一级市场来说,由于申购资金的减少,下一阶段交易所国债新券的中标利率将进一步提高。

其次,对于交易所债券二级市场来说,短期内,由于资金的分流,债券市场的价格走势将受到打击,而一级市场的利率走高也将降低现券市场的投资价值,使现券市场的价格进一步下跌。

再次,目前交易所市场的到期收益率要高于银行间市场同期限券种,答应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的市场,交易所的国债价格将下跌,到期收益率上升,而相应地,银行间市场国债价格将有上升的趋势,到期收益率下降,导致两市场的同期限券种收益率的差异不断扩大。极端的情况,交易所的国债到期收益率的上升将重新吸引资金回流,而全部资金的回流,又使到期收益率的差异恢复到当前的水平。因此不太可能出现有些人认为的“新措施的出台将使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同期限的到期收益率持平的状况”。

尽管如此,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实际上对交易所市场的影响有限。一方面因为银行间市场国债的到期收益率要低于交易所市场同期限的券种,为获取稳定的收益而进行“纯粹”的债券投资,银行间市场不具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非金融机构人员和资金有限,银行间市场的非连续交易方式给非金融投资者参与交易带来很大不便,也大大削弱了银行间市场的吸引力。所以说,短期内这个举措对交易所市场基本上不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总之,2003年的债券市场由于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和降息浪潮可能的蔓延,向下的利率变动趋势对债券市场的投资有利,随着以正回购为主的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减弱和债券扩容的减速,再加上呵护债券市场发展的政策不断推出,在债券二级市场持续半年走低后,债券市场将逐渐走出低谷,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关于2001年中心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2002年中心和地方预算草案的告.

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治理暂行办法.

二、第一阶段:2002年3月25日~2002年5月30日。在此期间,几乎各券种均表现出强劲的上涨态势。债券市场火爆行情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第一阶段:2002年3月25日~2002年5月30日。

在此期间,几乎各券种均表现出强劲的上涨态势。债券市场火爆行情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第一,股票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的政策出台,部分股市一级市场资金进入债券市场;第二,净价交易后利息免税的新规定进一步激发国债投资热情;第二,银行间市场发行利率持续走低,对交易所国债发行利率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交易所市场炒新习惯延续。银行间30年期国债2.90%的中标利率促成2001年第7期计账式国债的行情。

第二阶段:2002年5月30日~2002年11月1日。

在此期间,债券市场呈现出整体下挫的市场格局。造成这种市场局面主要原因有:第一,央行通过连续的正回购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在回笼资金的同时,逐渐引导回购利率的上升,国债二级市场走出下行通道;第二,“6-24”国有股减持叫停,股票爆涨加剧债券市场的重挫。

第三阶段:2002年11月1日至今。

债券市场开始走暖,呈现暖和上涨的市场局面。主要影响因素为:第一,央行正回购虽然继续,但规模大大缩小,利率基本保持稳定,说明央行基本认可现行的利率水平;第二,美联储公布降息,对中国债券市场产生间接的影响;第三,交易所降低债券交易手续费,推出1天回购新品种,并且还将推出企业债回购,债券市场暖风习习。

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相关性明显弱化,“翘翘板效应”明显减弱

2001年以前,由于债市规模较小、流动性不活跃等因素,股市与债市之间的“跷跷板效应”明显。对两年来债券周成交量与股指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629。

2002年以来,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这种关联性正在发生变化。“6-24”期间市场走势显示,“跷跷板”现象并没有想象的那般严重,债市资金的供求格局并没有因为股市的井喷而改变。

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相关性减弱的原因可以解释为如下两点:

首先,债券市场拥有相对稳定的投资群体,追求稳定收益的资本规模不断扩大。他们主要以债券作为投资首选,股市的波动对其影响较小。

其次,当前很大部分投资者将债券市场作为资金融通市场,利用债券回购融资拆入长期资金。具体做法是买入债券,非凡是有融资优势、走势较强的券种,再通过回购融入资金进入股市。在这样的操作手法下,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跷跷板效应”不仅减弱了,而且股票、债券价格变动方向也变得日益趋同。

缺乏理性的国债一级市场逐渐向理性转变,新券不败的神话最终破灭

新增债券投资范文第2篇

在此期间,几乎各券种均表现出强劲的上涨态势。债券市场火爆行情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第一,股票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的政策出台,部分股市一级市场资金进入债券市场;第二,净价交易后利息免税的新规定进一步激发国债投资热情;第二,银行间市场发行利率持续走低,对交易所国债发行利率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交易所市场炒新习惯延续。银行间30年期国债2.90%的中标利率促成2001年第7期计账式国债(010107)的行情。

第二阶段:2002年5月30日~2002年11月1日。

在此期间,债券市场呈现出整体下挫的市场格局。造成这种市场局面主要原因有:第一,央行通过连续的正回购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在回笼资金的同时,逐渐引导回购利率的上升,国债二级市场走出下行通道;第二,“6·24”国有股减持叫停,股票爆涨加剧债券市场的重挫。

第三阶段:2002年11月1日至今。

债券市场开始走暖,呈现温和上涨的市场局面。主要影响因素为:第一,央行正回购虽然继续,但规模大大缩小,利率基本保持稳定,说明央行基本认可现行的利率水平;第二,美联储宣布降息,对中国债券市场产生间接的影响;第三,交易所降低债券交易手续费,推出1天回购新品种,并且还将推出企业债回购,债券市场暖风习习。

(二)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相关性明显弱化,“翘翘板效应”明显减弱

2001年以前,由于债市规模较小、流动性不活跃等因素,股市与债市之间的“跷跷板效应”明显。对两年来债券周成交量与股指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629。

2002年以来,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这种关联性正在发生变化。“6·24”期间市场走势显示,“跷跷板”现象并没有想象的那般严重,债市资金的供求格局并没有因为股市的井喷而改变。

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相关性减弱的原因可以解释为如下两点:

首先,债券市场拥有相对稳定的投资群体,追求稳定收益的资本规模不断扩大。他们主要以债券作为投资首选,股市的波动对其影响较小。

其次,当前很大部分投资者将债券市场作为资金融通市场,利用债券回购融资拆入长期资金。具体做法是买入债券,特别是有融资优势、走势较强的券种,再通过回购融入资金进入股市。在这样的操作手法下,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跷跷板效应”不仅减弱了,而且股票、债券价格变动方向也变得日益趋同。

(三)缺乏理性的国债一级市场逐渐向理性转变,新券不败的神话最终破灭

从2001年下半年以来,国债一级市场曾经给投资者带来过较高的收益,投资者对国债一级市场的申购也一直乐此不疲,一级市场的较高回报使市场形成“炒新”的思维定势。然而市场瞬息万变,导火索源于记账式(十三期)国债,多数投资者不顾长期债的风险,竞相压低投标利率,更有甚者竟报出1.99%的超低价。非理性的投资酿成了苦果:2002年第13期计账式国债(010213)上市首日出现重挫,当日最低跌到99.39元,紧接着几乎连续11个交易日的下挫,探到97.85元的低位。债券市场弥漫着恐慌性气氛。受此影响,2002年第14期计账式国债(010214)虽然票面利率相对较高(5年期2.65%的票面利率),但是上市当日还是出现恐慌性的急挫。

一级市场的固定赢利模式的终结使投资者开始理性决策,投资者开始重视和控制债券投资风险,根据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资产匹配状况来进行合理的国债一级市场的投资。

二、2003年债券市场展望

要对2003年的债券市场做出准确的预测,必须对当前影响债券市场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一)2003年会不会出台降息举措

2002年11月6日,美联储再次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75%下调到1.25%,此举创造了41年来美国联邦利率的最低记录。紧接着,香港金管局宣布将基础利率调低50个基点。年末这次由美国牵头的降息行动是否会对人民币利率的走势产生影响?

基于以下理由,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利率将维持稳定。

首先,我国人民币利率调整主要考虑国内宏观经济政策需要、物价总水平、社会资金供求状况等因素,利率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独立性。前三个季度经济数据显示,GDP增长达到了7.9%,增速逐季小幅回升;CPI环比指标开始出现止跌回升势头。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局面使得再度降息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

其次,如果近期采取降息举措,将使半年来央行通过回购调控利率的努力前功尽弃。目前央行在公开市场维持小额的正回购,回购利率稳定,表明央行基本认可目前的利率水平。

再次,如果说2002年的降息反映出的是政府将竭尽全力促进经济增长的信心,而此时的降息所反映的将是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前景悲观的预期。

但人民币利率在经济形势变化时也有调整的可能。虽然2002年国内的经济增长超出预期,但在世界经济已经显示出较大不确定的情况下,2003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可能也会有一些变数,不排除在经济形势出现恶化时采取降息的举措。另外,我国2002年的第8次降息留有余量,进一步的降息是有空间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利率将维持稳定,但是如果出现经济滑坡,不排除利率调整的可能性,但时间最早也将是2003年的第二季度,并且可能先从调整再贴现利率入手,目前2.97%的再贴现利率存在下调空间。

(二)QFII短期内对债券市场是不是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11月8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出台。《办法》规定,合格投资者在经批准的投资额度内,可以投资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除境内上市外资股以外的股票、国债、可转换债券和企业债券及证监会批准的其他金融工具。这个政策的出台给债券市场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来分析债券投资收益所在:一是通过债券投资获得稳定的利息回报;二是通过二级市场的买卖获得差价收入;三是利用购买国债然后以券回购融资进行套利,这种做法普遍被机构投资者所采用,在行情判断是稳定向上时,甚至进行进一步放大操作。由于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到期收益率水平比国外市场同期限的券种要低(中国和美国的债券市场5年期的券种到期收益率分别是2.81%、3.04%;10年期的分别是2.90%、4.06%),纯粹进行长期的债券投资中国市场不具有优势。但是中国债券市场波动性较强,在政策因素的推动下,债券市场较长时间的行情是可以期待的,债券市场的二级市场获利机会良多。此外,如果国外资金进入股票市场也沿袭目前一些机构投资者的惯用做法——以券回购融资,无疑,外资的进来将给中国的债券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不管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QFII办法实施后,将增加债券市场的资金供应量,加强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对我国债券市场将带来积极的影响。

(三)2003年会不会继续增发国债

按照预算,2002年国债发行规模为5929亿元,到目前为止财政部已经发行四期凭证式国债和十五期国债,总共已经发行5809亿元。在国债发行“重银行间市场而轻交易所市场”的环境下,近期国债市场扩容的停滞有利于形成交易所债券市场良好的市场局面。

那么,2003年的国债发行规模预计会是多少呢?

依靠国债发行和扩大政府投资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实施了四年多,在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财政风险;在对整体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产生了潜在的财政风险。虽然目前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还率等都在公认的警戒线内,继续扩大发行国债应该还有空间,但如果在名义赤字、名义国债规模的基础上,再加上国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各地方政府举借的债务,以及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资金上的缺额等潜在的债务,债务规模已经不可小视。对此,在确定今后可能的发债规模和发债能力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

此外,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和投资自主增长的条件逐步形成,经济增长的自主力量正在扩大:消费结构升级,市场化投资的空间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投资领域的拓展;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的活力逐步增强;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加入WTO的效应等等。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变革正在积累新的积极因素,经济开始转入新的增长轨道。从2002年经济增长逐季加速的趋势看,2003年的国债的发行规模应可以考虑逐步缩小,更严格地选择新的国债投资项目。

根据以上分析,增发国债规模可能有所收缩。从目前中央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看,以国债项目为主导的投资扩张显然不可能长期维持。同时,在目前供给过剩的环境下,过度的投资扩张反而会加剧我国的通缩压力,并且国债发行难度的加大、成本的提高也将使继续实施以增发国债为特征的财政政策勉为其难。因此,近年来我国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应该有所修正,增发国债规模会有所收缩。

(四)新出台的“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政策对交易所市场会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一项新的措施,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经批准,开办债券结算业务的商业银行,可与非金融机构、委托人开展现券买卖和逆回购业务。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个举措的出台对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影响是利空的消息。

首先,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为原先只能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机构提供了新的投资场所,无疑将分流出交易所债券市场的资金,对于交易所债券一级市场来说,由于申购资金的减少,下一阶段交易所国债新券的中标利率将进一步提高。

其次,对于交易所债券二级市场来说,短期内,由于资金的分流,债券市场的价格走势将受到打击,而一级市场的利率走高也将降低现券市场的投资价值,使现券市场的价格进一步下跌。

再次,目前交易所市场的到期收益率要高于银行间市场同期限券种,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的市场,交易所的国债价格将下跌,到期收益率上升,而相应地,银行间市场国债价格将有上升的趋势,到期收益率下降,导致两市场的同期限券种收益率的差异不断扩大。极端的情况,交易所的国债到期收益率的上升将重新吸引资金回流,而全部资金的回流,又使到期收益率的差异恢复到当前的水平。因此不太可能出现有些人认为的“新措施的出台将使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同期限的到期收益率持平的状况”。

新增债券投资范文第3篇

【关键词】债券市场;发展

目前的中国债券市场主要由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沪深交易所债券市场及商业银行柜台债券交易市场组成。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并要求全国的商业银行退出原来的交易所债券市场,因此中国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成为了目前中国债券市场的最大组成部分,是当前中国债券市场的主体。从债券托管总量上来看,银行间市场的债券存量及债券交易量占了中国债券市场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沪深交易所债券市场是中国债券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沪深交易所债券市场有大量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活跃了我国的债券市场。沪深交易所债券市场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债券零售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实行集中撮合交易,二个是债券交易的批发市场,由大宗债券交易系统和国定收益交易平台构成。商业银行柜台债券交易市场属于场外债券交易市场,是债券零售市场,也可以说是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延伸,不过参与债券交易的多是个人投资者和少部分机构客户。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债券市场上目前已包含了十分丰富的金融产品种类,主要有国债、中国人民银行的票据、各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等债券产品。从债券期限上来讲,中国债券市场上不但有期限3个月的短期债券产品,也有期限长达30年、50年的超长期债券产品,可谓债券市场发展的如火如荼。

一、债券发行的最新规模

目前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发行主体主要包括财政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国际开发机构及一些非金融企业等各类机构,债券种类日趋多样化。在最新的2012年,中国债券市场上共发行各类债券85751.34亿元,比2011年增加8958.32亿元,同比增长11.66%。中央结算公司新登记发行债券1421只,发行总量合计58658.44亿元,比2011年下降15.73%,占到中国债券市场新发行总量的68.41%;在上海清算所新登记发行债券1475只,发行量合计24498.57亿元,占债券市场总发行量的28.57%;交易所发行公司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共计268只,发行量2594.33亿元,占债券市场发行总量的3.03%。

截止到2012年12月底,中国债券市场总托管量达到26万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加了3.89万亿元,同比增长幅度为18.08%。在中央结算登记公司托管的债券总量是23.76万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1.24%,占中国债券总市场托管量的91.53%;在上海清算所的债券托管总量是1.67万亿元,占中国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6.43%,在交易所债券市场托管的公司债券和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总量达到0.54万亿元,占中国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08%。

2012年中国债券市场共发生交易金额268万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32.67%。在中央结算公司处统计结算总额为218万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21.11%,这其中现券交易结算总量为70.84万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4.55%回购交易结算量147.6万亿元,比2011年同期上涨31.61%,债券远期交易结算总量为140.3亿元;在上海清算所统计交易结算总量是11.86万亿元,这其中现券交易结算总量为7.74万亿元,回购交易结算总量为4.12万亿元;在交易所统计债券交易结算总量为37.44万亿元,这其中现券交易结算总量为0.59万亿元,回购交易结算总量是36.85万亿元。

二、债券投资者类型更多元化

截止到2012年底,根据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数量已经达到12431家,这其中金融机构类的投资者数量达到5944家,包括商业银行、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投资者占到了总数量的47.82%;非金融机构类的的投资者数量达到6375家,占到投资者总数量的51.28%。与2011年底相比,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总数增加了1257家,增长率是11.25%。

经过多年的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已经成为了以做市商为核心、金融机构为主体,其他机构投资者共同参与的交易场所,并日渐成为政府、金融机构及企业的重要融资和风险管理的平台,更是中央人民银行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平台。随着中国债券市场的层次更加丰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会有越来越多的各类型机构积极的参与到债券交易中来。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工作正稳步推进。截止到2012 年年底,已经有100多家包括境外央行、国际金融机构、财富基金、港澳清算行、境外参加行、境外保险机构和RQFII等境外机构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势必在有效配置金融资源、保障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维护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等方面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新增债券投资范文第4篇

要对2003年的债券市场做出准确的预测,必须对当前影响债券市场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具体地说,我们需要对股票市场的走势、央行公开市场的业务操作、市场短期资金的供求变化以及债券市场本身的品种创新等等因素做出综合研判。

关于股市走势方面

对于2003年的债市而言,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可能来自股市,因为受股市低迷影响,当前券商、基金以及各类投资机构管理的投资资产中债券投资会占有相当比重。而在资金量有限的条件下,股市和债市一般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股市向好,资金分流后将会使债市走低。特别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向非金融机构开放之后,进一步打通了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之间的资金通道,这种分流效应会更加明显。我们认为,2003年股市运行态势是,平衡市中存在中级反弹行情,全年的主要运行区间在1200点~1600点之间,有望形成两头热,中间冷的格局。不过,由于经历了近来股市的惊涛骇浪和熊市的漫长煎熬,人们心态趋于保守,越来越多稳健型投资者涌入债券市场。

关于降息举措方面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2003年要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预调和微调,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利率将维持稳定,但是如果出现经济滑坡,不排除利率调整的可能性。当然可能先从调整再贴现和存款准备金政策入手。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从2003年利率政策导向来看,继续维持利率和汇率稳定依然是2003年货币政策的重点,但是人民币利率在经济形势变化时也有调整的可能。我国人民币利率调整主要考虑国内宏观经济政策需要、物价总水平、社会资金供求状况等因素,如果考虑到目前我国物价总水平走势、通货紧缩风险、人民币汇率稳定、刺激出口以及欧美主要国家连续降息等因素,央行在下半年也存在一定的降息压力。另外,我国2002年初的第8次降息留有余地,进一步降息的空间是存在的。

其次,2003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可能更加协调,央行的操作手段会更加灵活。2003年首期国债之所以在总认购资金超过千亿元的前提下出现较为理想的招标结果,与国债发行计划透明,以及管理层对承销成员的引导有关;央行在春节后连续进行正回购操作,近期正回购的力度明显减小。当然,由于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开始调整为一周两次,进一步加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力度,及时地对市场利率水平的波动做出反应,因此,回笼货币的实际数量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央行不愿意看到国债市场出现非理性投标的意图也十分明显。由于新任央行行长周小川以改革、创新著称,预计在货币政策方面也将会有相应的创新举措出现。

再次,降息当属“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如果说2002年反映出的是政府竭尽全力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意图,而此时的降息所反映的将是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前景悲观的预期。

关于QFII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我们认为,QFII办法实施后,将加强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增加债券市场的资金供应量,长期来看将对我国债券市场带来积极的影响,而短期效应是相当有限的。

首先,市场的流动性方面。从债券投资收益的角度来分析,债券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一种介于股票与银行储蓄之间的投资工具,其收益特性也介于两者之间,具体包括三部分:利息收益、买卖差价收益和利用回购融资进行的套利。与美国国债市场比较,由于战争阴云密布,全球经济尚不明朗,美国长期债收益率与短期品种的差距进一步缩小,10年期品种已经与国内相差不大,短期品种等降至国内水平以下。可以说,目前国内的债券市场还是具备一定吸引力的,加上国内债券市场波动性较强,在政策因素的推动下,长期来看,债券投资将受到青睐。

其次,资金的供应方面。如果国外资金进入股票市场也沿袭目前―些机构投资者的惯用做法――以券回购融资,无疑,外资的进入将给中国的债券市场带来增量资金。然而,由于目前QFII制度尚处于尝试时期,存在着门槛高、监管严的特点,以及现有证券市场存在着市盈率偏高、信息披露不够完善等不足之处,这些均将制约着外资在进入实质操作时的资金流入,因而在短期内不会对市场中增量资金流入方面带来质的飞跃。

关于国债增发的规模方面

今年我国国债增发量将从去年的1500亿元降为1400亿元。增发额虽然只差100亿,却是1998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首次做“减法”。这是不是积极财政政策开始淡出的信号?我们认为,由于当前财政政策面临的困难主要在于财政赤字压力增大和国债可投资项目不足,今后在我国实施了长达5年之久的积极财政政策,将逐步减弱力度并平稳淡出。

那么,今后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预计会保持什么样的增长态势呢?依靠国债发行和扩大政府投资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已实施了4年多,在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财政风险;在对整体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产生了潜在的财政风险。从日前中央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看,以国债项目为主导的投资扩张显然不可能长期维持。同时,在目前供给过剩的环境下,过度的投资扩张反而会加剧我国的通缩压力,并且国债发行难度的加大、成本的提高也将使继续实施以增发国债为特征的财政政策勉为其难。因此,近年来我国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应该有所修正,增发国债规模会有所收缩。

根据以上分析,增发国债规模将会有所收缩。而在国债发行“重银行间市场而轻交易所市场”的环境下,近期国债市场扩容的停滞有利于形成交易所债券市场良好的市场局面。

关于品种创新方面

2003年我国债券市场创新步伐将明显加快。在品种设计方面,反向浮动债券等品种可能会引入国内债券市场,作为银行核心资本有益补充的各类次级债券也可能最终明确化;在二级市场建设方面,由本息分离债券拆分而成的零息债券的合并交易和重整组合(Reconstitution),以及固定利率债和浮动利率债之间的互换交易都是在现有市场存量下进行金融创新和深化的有效途径。而2002年债券市场的大幅波动使得债券投资风险得到充分揭示,这样,也存在推出国债期货的必要性以及可能性;在发行方式方面,国债发行在采用荷兰式招标的基础上,有望尝试美式招标发行方式,使国债发行利率真正市场化;在制度创新方面,新《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的出台,使企业债券的发行条件、发行主体、利率决定等随之发生深刻变化,预计随着国内信用评级体系的逐步建立,企业债券发行范围的扩大,不同信用评级的企业债券将相继推出。另外,为了缓解当前证券公司所处的资金压力,以便向市场注入更多资金,有望推出允许证券经营机构发行金融债券的举措,而关于放宽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的限制,也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综上所述,在2003年由于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和降息浪潮可能的蔓延,央行对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力度不断增强和债券扩容的减速,促进债券市场发展的政策不断推出以及人们心态趋于保守,我国债券二级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高峰。简单地说,2003年的债券市场可以划分出四个阶段:上涨阶段、盘整阶段、下挫阶段和攀升阶段等,而其中的拐点可能分别出现于6月份、9月份和11月份某一个时候。投资策略分析

第一,正确挑选债券的方法应该是:找到具体的、有说服力的安全性保障因素,能够支持为之在收益方面所做出的牺牲。这是因为债券本身具有内在的劣势,2002年债券―级市场的固定赢利模式的终结和新券不败神话的破灭这段历史足以让投资者、证券公司和投资理论家重新考虑如何挑选债券,是否应该采取一种更挑剔、更认真的态度。那些认为只要是债券就必定安全,就必定比股票风险小的错误看法已经发展到了危险的地步。我们认为与其假设债券这种形式本身就代表了安全性,不如放弃假设而更多地关注事实,即债券是一种收益有限的投资工具。因为投资者在未来的收益是有限的,所以他获得优先的要求权和明确的偿还承诺。但是优先也好,承诺也好,它们本身并不是获得收入的保证,这种保证应该取决于发行主体履行承诺的能力,并且需要在分析其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之后做出判断。以下三项原则适用于挑选单个债券:(1)债券的安全性不是以特定留置权或其他合同权利来衡量的,而是以债券发行人履行所有义务的能力来衡量的;(2)对于这种能力的考察,应该更考虑到在萧条时期的情况,而不是繁荣期;(3)非常高的利率并不能弥补安全性的不足。从行业方面来看,目前发行债券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银行、公用事业(诸如水电、能源、交通运输和通信)和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诸如纺织)等领域。相比之下,上述行业中的(准)龙头企业有着更完善的治理机构、更高的盈利能力、更稳健的财务表现和更强的偿债能力,运营与财务披露也更严格,透明度也更高,比较符合上述三项原则,值得逢低介入。现阶段投资者可以购买部分中央企业债券。这里的中央企业债券是指经国家部委一级批准发行,债券信用评级达到AA以上的中央企业债券,包括中央铁路建设债券、三峡建设债券、电力建设债券、移动通信类债券和轨道交通建设债券等品种。当前,行业复苏和公司业绩大幅增长对象依然要进行重点挖掘。此外,当前既能兼顾转债债券的债性,又能够在转股条款上保证转债的期权价值实现的那些可转债尤其值得广大投资者重点关注。

第二,随着收益率水平趋于平稳、债市整体波动幅度减少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象在股市操作那样在频率和升幅上多下功夫。随着利率环境趋稳、管理层调控力度的加强和周边市场的影响,无疑2003年债券市场的波动幅度将明显减小。最近010215券的走势可证明这一点。因市场博弈程度复杂,在债市里“波段式操作,滚动地发展,增加操作频率”并不是一种创新,而是对某些观点的承认和推广,这些观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精明且经验丰富的投资者所采用。2003年是国债市场的创新年,操作上万万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投资思路。

新增债券投资范文第5篇

其次,当前很大部分投资者将债券市场作为资金融通市场,利用债券回购融资拆入长期资金。具体做法是买入债券,特别是有融资优势、走势较强的券种,再通过回购融入资金进入股市。在这样的操作手法下,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跷跷板效应”不仅减弱了,而且股票、债券价格变动方向也变得日益趋同。

(三)缺乏理性的国债一级市场逐渐向理性转变,新券不败的神话最终破灭

从2001年下半年以来,国债一级市场曾经给投资者带来过较高的收益,投资者对国债一级市场的申购也一直乐此不疲,一级市场的较高回报使市场形成“炒新”的思维定势。然而市场瞬息万变,导火索源于记账式(十三期)国债,多数投资者不顾长期债的风险,竞相压低投标利率,更有甚者竟报出1.99%的超低价。非理性的投资酿成了苦果:2002年第13期计账式国债(010213)上市首日出现重挫,当日最低跌到99.39元,紧接着几乎连续11个交易日的下挫,探到97.85元的低位。债券市场弥漫着恐慌性气氛。受此影响,2002年第14期计账式国债(010214)虽然票面利率相对较高(5年期2.65%的票面利率),但是上市当日还是出现恐慌性的急挫。

一级市场的固定赢利模式的终结使投资者开始理性决策,投资者开始重视和控制债券投资风险,根据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资产匹配状况来进行合理的国债一级市场的投资。

二、2003年债券市场展望

要对2003年的债券市场做出准确的预测,必须对当前影响债券市场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一)2003年会不会出台降息举措

2002年11月6日,美联储再次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75%下调到1.25%,此举创造了41年来美国联邦利率的最低记录。紧接着,香港金管局宣布将基础利率调低50个基点。年末这次由美国牵头的降息行动是否会对人民币利率的走势产生影响?

基于以下理由,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利率将维持稳定。

首先,我国人民币利率调整主要考虑国内宏观经济政策需要、物价总水平、社会资金供求状况等因素,利率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独立性。前三个季度经济数据显示,GDP增长达到了7.9%,增速逐季小幅回升;CPI环比指标开始出现止跌回升势头。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局面使得再度降息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

其次,如果近期采取降息举措,将使半年来央行通过回购调控利率的努力前功尽弃。目前央行在公开市场维持小额的正回购,回购利率稳定,表明央行基本认可目前的利率水平。

再次,如果说2002年的降息反映出的是政府将竭尽全力促进经济增长的信心,而此时的降息所反映的将是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前景悲观的预期。

但人民币利率在经济形势变化时也有调整的可能。虽然2002年国内的经济增长超出预期,但在世界经济已经显示出较大不确定的情况下,2003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可能也会有一些变数,不排除在经济形势出现恶化时采取降息的举措。另外,我国2002年的第8次降息留有余量,进一步的降息是有空间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利率将维持稳定,但是如果出现经济滑坡,不排除利率调整的可能性,但时间最早也将是2003年的第二季度,并且可能先从调整再贴现利率入手,目前2.97%的再贴现利率存在下调空间。

(二)QFII短期内对债券市场是不是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11月8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出台。《办法》规定,合格投资者在经批准的投资额度内,可以投资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除境内上市外资股以外的股票、国债、可转换债券和企业债券及证监会批准的其他金融工具。这个政策的出台给债券市场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来分析债券投资收益所在:一是通过债券投资获得稳定的利息回报;二是通过二级市场的买卖获得差价收入;三是利用购买国债然后以券回购融资进行套利,这种做法普遍被机构投资者所采用,在行情判断是稳定向上时,甚至进行进一步放大操作。由于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到期收益率水平比国外市场同期限的券种要低(中国和美国的债券市场5年期的券种到期收益率分别是2.81%、3.04%;10年期的分别是2.90%、4.06%),纯粹进行长期的债券投资中国市场不具有优势。但是中国债券市场波动性较强,在政策因素的推动下,债券市场较长时间的行情是可以期待的,债券市场的二级市场获利机会良多。此外,如果国外资金进入股票市场也沿袭目前一些机构投资者的惯用做法——以券回购融资,无疑,外资的进来将给中国的债券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不管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QFII办法实施后,将增加债券市场的资金供应量,加强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对我国债券市场将带来积极的影响。

(三)2003年会不会继续增发国债

按照预算,2002年国债发行规模为5929亿元,到目前为止财政部已经发行四期凭证式国债和十五期国债,总共已经发行5809亿元。在国债发行“重银行间市场而轻交易所市场”的环境下,近期国债市场扩容的停滞有利于形成交易所债券市场良好的市场局面。

那么,2003年的国债发行规模预计会是多少呢?

依靠国债发行和扩大政府投资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实施了四年多,在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财政风险;在对整体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产生了潜在的财政风险。虽然目前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还率等都在公认的警戒线内,继续扩大发行国债应该还有空间,但如果在名义赤字、名义国债规模的基础上,再加上国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各地方政府举借的债务,以及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资金上的缺额等潜在的债务,债务规模已经不可小视。对此,在确定今后可能的发债规模和发债能力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

此外,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和投资自主增长的条件逐步形成,经济增长的自主力量正在扩大:消费结构升级,市场化投资的空间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投资领域的拓展;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的活力逐步增强;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加入WTO的效应等等。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变革正在积累新的积极因素,经济开始转入新的增长轨道。从2002年经济增长逐季加速的趋势看,2003年的国债的发行规模应可以考虑逐步缩小,更严格地选择新的国债投资项目。

根据以上分析,增发国债规模可能有所收缩。从目前中央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看,以国债项目为主导的投资扩张显然不可能长期维持。同时,在目前供给过剩的环境下,过度的投资扩张反而会加剧我国的通缩压力,并且国债发行难度的加大、成本的提高也将使继续实施以增发国债为特征的财政政策勉为其难。因此,近年来我国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应该有所修正,增发国债规模会有所收缩。

(四)新出台的“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政策对交易所市场会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一项新的措施,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经批准,开办债券结算业务的商业银行,可与非金融机构、委托人开展现券买卖和逆回购业务。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个举措的出台对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影响是利空的消息。

首先,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为原先只能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机构提供了新的投资场所,无疑将分流出交易所债券市场的资金,对于交易所债券一级市场来说,由于申购资金的减少,下一阶段交易所国债新券的中标利率将进一步提高。

其次,对于交易所债券二级市场来说,短期内,由于资金的分流,债券市场的价格走势将受到打击,而一级市场的利率走高也将降低现券市场的投资价值,使现券市场的价格进一步下跌。

再次,目前交易所市场的到期收益率要高于银行间市场同期限券种,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的市场,交易所的国债价格将下跌,到期收益率上升,而相应地,银行间市场国债价格将有上升的趋势,到期收益率下降,导致两市场的同期限券种收益率的差异不断扩大。极端的情况,交易所的国债到期收益率的上升将重新吸引资金回流,而全部资金的回流,又使到期收益率的差异恢复到当前的水平。因此不太可能出现有些人认为的“新措施的出台将使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同期限的到期收益率持平的状况”。

尽管如此,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实际上对交易所市场的影响有限。一方面因为银行间市场国债的到期收益率要低于交易所市场同期限的券种,为获取稳定的收益而进行“纯粹”的债券投资,银行间市场不具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非金融机构人员和资金有限,银行间市场的非连续交易方式给非金融投资者参与交易带来很大不便,也大大削弱了银行间市场的吸引力。所以说,短期内这个举措对交易所市场基本上不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总之,2003年的债券市场由于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和降息浪潮可能的蔓延,向下的利率变动趋势对债券市场的投资有利,随着以正回购为主的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减弱和债券扩容的减速,再加上呵护债券市场发展的政策不断推出,在债券二级市场持续半年走低后,债券市场将逐渐走出低谷,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