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实习论文

管理实习论文范文精选

管理实习论文

管理实习论文范文第1篇

1.1入学门槛低,生源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进入卫生学校的学生均为中考成绩不理想甚至免试入学的学生,无法为医院提供更多优秀的护生。鉴于各种原因,到基层妇幼保健院的护生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无法分配到综合医院实习而做出的无奈选择。

1.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方法滞后从事护理教学工作的老师很多没有经过临床经验的积累,专门从事教学工作,对护理发展的前沿知识不了解;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甚至出现与卫生部颁发的各种护理规范、指南不一致的情况;为了一味提高执业考试的通过率,教给学生更多是如何应对执业考试的技巧。

二、护生方面的原因

2.1专业知识的缺乏,护理安全意识淡薄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导致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学校和医院均没有安排专门的时间组织护生系统地学习医疗法规及各项护理制度,面对病人时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出现对护理安全隐患预见性不足的现象。

2.2思想准备不足,应变能力差护生初到医院的时候,对护理工作还有较强的新鲜感,实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但随着实习的进行,对护理工作的理想化逐渐淡薄,加上医疗环境的恶劣,病人及家属的不信任,快节奏的医院工作和生活,使他们产生紧张、自卑、自我怀疑、无所适从等心理问题。加上护生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对专业技术操作、各科的高危因素不了解,仪器设备的使用、故障的排除不熟悉或未能完全掌握,从而表现出工作无条理、无计划,出现问题无法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2.3职业信念不稳定,缺乏职业的荣誉感现在的护生都是90后,在家中受到百般呵护,使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有些同学本身不热爱护理工作,只是因为服从父母亲的安排才学了护理专业。随着对护理工作的了解,在家里和医院的认同感形成的极大落差,使他们的职业信念更加动摇,导致职业荣誉感的缺失。表现为工作中缺乏自我约束的意识,对病人态度冷淡,服务意识淡薄,人际沟通能力与技巧欠缺,大大地增加了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

三、医院方面的原因

3.1临床教学管理不规范鉴于历史原因及国家体制的影响,基层妇幼保健院整体起步较晚,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医院未成立专门的临床教学管理机构,未制订科学、规范的临床教学计划,缺乏护理教学质量的考评机制,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3.2带教老师自身素质偏低近几年,由于基层妇幼保健院的快速发展,护理人员严重不足,从社会招聘了大量的护理人员充实到护理队伍中。护理队伍不稳定,无法实施规范化的培训;加之护理人员普遍只有中专学历,知识结构有限,无法对护生做出实际性的带教作用。医院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孕产妇和儿科病人,这两个人群往往成为家属的重点保护对象,护生动手机会少,使护生对实习生活出现厌倦情绪。个别带教老师没有做到为人师表,自身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工作责任心,对护生缺乏严格监督、指导,依赖实习生单独完成护理操作,增加了护理安全隐患。

四、护生在实习期间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4.1加强实习上岗前的培训,使其尽快进入角色学校做好实习前的动员工作,使之认识临床实习重要性,帮助护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护理部组织护生学习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帮助熟悉医院的环境和人员;入科后由护士长对其进行入科教育,使其对科室环境、该科的常见疾病及症状,需要掌握的技术操作及知识要点进行简单介绍,使护生尽快进入角色,减轻紧张、恐惧感和盲目性,树立自信心,降低工作失误和护患纠纷的发生。

4.2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护生的安全意识医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护生学习各种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向他们反馈历届护生在实习中容易出现的一些护理缺陷,搜集各医院发生的护理纠纷进行回顾和分析。让护生明确只有在带教老师的严密监督和指导下,才能实施护理操作的重要性。教育护生树立护理安全意识,增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防范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4.3规范临床带教,提高护生的临床护理水平护理部及各科室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培训考核计划。通过科室每月的教学查房,每月2次护理小讲课,每周的晨间提问和护理部每月知识讲座等方式加强护理业务知识的培训。护理部每季度召开1次临床教学管理会议,了解护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临床带教工作。出科前完成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护理部每年组织全体实习生进行技能操作考核。所有成绩进入实习鉴定手册。每年评选优秀实习生,进入护生的实习档案,使护生的业务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4.4提高沟通技巧,增强护生的服务意识护生进入科室以后,指定专人带教,教会护生怎么和病人打招呼,如何与病人交流,并鼓励护生多与病人及家属接触,主动与病人交流,工作空闲时多帮助家属照顾产妇或小孩,取得家属的信任,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护生明确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应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理解病人的病痛与需要,以真诚感动并取得病人的信任,将护理风险降至最低。

管理实习论文范文第2篇

1.1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每年接受省内外护理院校实习生约600名,2014年接受护理实习生602名,其中女579名、男23名;年龄18~24(21.3±1.16)岁;专科493名,本科109名。分别安排在全院54个护理单元实习,临床实习时间为8~10个月,均采用护理实习生综合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1.2设计与应用

1.2.1设计思路

护理实习生综合管理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临床护理实习管理的事务流程,设计思路坚持需求牵引、技术推动、信息主导、综合集成的原则,把以往的教学经验加以总结、提炼,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进一步规范护理实习生的管理工作。

1.2.2系统环境

系统分为三层:数据层、服务层以及应用层。数据层通过各种数据管理系统,如MySQL、SQLServer等,负责对系统数据信息进行管理;服务层主要包括系统的基础服务,如安全服务、数据源管理、资源分配管理等;应用层主要面向用户,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应用服务窗口,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应用层是基于服务层及数据层而实现的。

1.2.3权限设计

管理系统使用的对象:护理部管理员、护理实习生、科室带教老师、学校管理员。不同的用户根据用户名和密码进入系统,护理部可以制定护理实习生轮转表及进行人工调整,通知通告信息,全面查询实习生对科室带教质量的评价、科室对护理实习生的考核情况等;科室带教老师可以了解本科室实习生的安排,并对实习生进行管理及考核;护理实习生可以查看个人实习信息和通知通告信息,对临床带教质量进行评价;学校管理员可以及时掌握该校学生在医院的实习安排,带教的评价和反馈信息等。

1.2.4系统功能

该系统的目标是能够实现以自动化生成轮转表代替传统人工编排轮转表,完善临床实习评价和带教效果反馈机制,实现临床实习效果的实时评价及带教效果实时反馈。主要的功能模块包括护理实习生基础数据管理、护理部管理、临床科室管理、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查询统计、系统管理7个版块。

1.2.4.1基础数据管理模块

主要包括护理实习生、实习学校、轮转科室等基本信息的维护,基本信息的录入是实习管理工作的第一步,护理实习生基本信息包括:学校、姓名、性别、年龄、身高、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实习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等;轮转科室共54个,先将轮转科室设置分类,分为大内科、大外科、急诊、麻醉、监护、妇儿、五官及其他科室,每个护理实习生按照分类和实习轮转要求进行轮转安排。此模块是进行护理实习生轮转安排维护的基础。

1.2.4.2系统管理模块

主要包括角色、用户、功能、权限的管理。角色主要分为管理员(学校、护理部、科室)和学生,不同的角色和用户进入系统,呈现的功能和权限也不一样,比如护理实习生轮转表生成后,护理部作为顶层管理部门,可查询全院整体轮转安排表,亦可查询某个科室、某个学生的轮转安排表;科室只可以查询自己科室的轮转安排表;学生只可以查询自己的轮转安排表。

1.2.4.3护理部管理模块

此模块是该管理系统的核心内容。包括轮转管理和日常管理2个子模块。轮转管理模块:护理部在基础数据维护完成后,选择相应的实习日期、批次,系统根据实习方案即可自动制定护理实习生轮转表,如图1所示。针对系统自动生成的轮转安排结果,护理部管理员可以进行适当调整。最终的护生轮转表除了在系统平台上可以查看,还可以用Excel表格导出打印或直接,方便不同的用户需要。日常管理模块:主要是向护理实习生通知通告等。

1.2.4.4科室管理模块

包括学生轮转查询和学生考核管理。科室通过用户名登录系统,一是可以查询到科室实习的护生信息;二是实习结束后,对护生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以及护生在科室的临床实习表现,通过在线考核系统登记提交给护理部。

1.2.4.5实习生管理模块

主要包括科室轮转查询、带教质量评价、个人信息维护。实习生通过用户名登录系统,一是可以查询自己轮转实习的科室,查看通知通告信息;二是实习结束后,通过在线评价系统对科室带教质量进行评价。三是可以维护个人一般信息,如更改联系地址、手机号码等,确保护理部掌握护理实习生的最新信息。

1.2.4.6学校管理模块

学校管理员通过用户名登录系统,上传实习生信息、查询该校学生实习轮转情况以及医院对该校学生的评价。

1.2.4.7查询统计模块

主要实现总体轮转查询、科室轮转查询、学校轮转查询功能,以及科室对学生考核评价统计、学生对科室带教质量的评价统计功能。

2结果

采用自制的护理实习生综合管理系统评价调查表,对602名护理实习生和54名总带教老师进行满意度测评,护理实习生对系统的总体满意度达99.34%,其中有4名(0.66%)护理实习生反映系统打开速度慢、界面不够美观等意见;带教老师总体满意度达到了98.15%,其中有1名带教老师(1.85%)建议对学生的考核内容可以提前设置内容,采用下拉菜单选择,减少每次输入文字占用时间。对于护理实习生和带教老师的建议和意见已经由信息科完善。

3讨论

3.1护理实习生管理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实习生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临床实习管理过程还是以人工记录为主,如编排护理实习生轮转表、临床实习教学计划、通知通告等,占用了护理教学管理者和带教老师大量时间,耗费了很多精力。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目前形势,本研究将信息化应用于护理实习管理工作,减少了人工操作环节造成的误差,加速了信息的传递及反馈,如教学计划的修订、突发事件的处理、各类会议及讲座的通知等。护理实习生管理系统在基础数据维护过程中,同时完善了护理实习生的信息档案,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有利于医院对护生实习情况的实时掌握,为选拔优秀实习护生或护士招聘提供了准备及可靠的依据。护理实习生管理系统应用于实习生日常管理工作,明显提高了护理教学管理者工作效率,以往采用人工方式制定护理实习生轮转表至少需要2~3d,且排制过程复杂,容易出现重复和错排情况,现在采用管理系统自动生成护理实习生轮转表,再根据临床情况和实纲稍微调整,仅需0.5d,并能根据不同角色生成不同的表格信息。

3.2护理实习生管理系统规范了临床实习轮转安排

在护理实习生教学管理中,编制护理实习生轮转表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既要考虑让学生按照实纲要求轮转科室,又要使带教科室的实习生合理分配,护理部每次编制护理实习生轮转表时需要花很多时间核对、计算,反复推敲其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近几年郑漫艳等利用Word和Excel表格形式编排实习生轮转表,简单实用,编制过程省时省力,但在护理实习生人数多信息量大时,人工编排仍然存在多名实习护生同时集中于某个科室,以及实习人数多排班表过长不便查阅的局限。本次研究研发的护理实习生管理系统实现了以自动化生成轮转表代替传统人工编排轮转表,大大减轻了护理教学管理者工作强度,提升了实习轮转安排的合理性、科学性,也方便了护理实习生实习轮转查询及带教满意度评价,护理实习生也可以随时随地在任何医院内部网上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陆系统,查询轮转科室,对科室带教情况进行评价,操作简单方便。

3.3护理实习生管理系统能够全面评价临床护理教学效果

管理实习论文范文第3篇

实践性和操作性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特性,而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重要的一环。为保证学生顶岗实习长效、稳定开展,需要学校、企业、学生乃至政府等多方面的参与和努力。

1建立稳定的顶岗实习管理机构及运行机制

在顶岗实习实施前,校企应合作建立实习管理机构,通过委员会章程、工作计划等相关制度保障委员会的长期、有效运行。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为例,学院成立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校、企、政”三方专家组成,制定物流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实习学生管理细则、实习安全管理细则、实习成绩认定办法等相关管理文件。采取例会和专题会议等方式,加强学校和实习企业的沟通,共同商讨顶岗实习内容、场地、管理方式,合作编写顶岗实习指导书和实习计划,研究符合专业特点和区域特色的顶岗实习教学体系,将物流企业的管理方式引进学校日常管理和教学中,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内实习实训中。编制和归档整理顶岗实习“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协议,监管协议的有效履行。

2加大对顶岗实习的资源投入

高职院校要从行动上重视顶岗实习,不仅给予制度和组织保障,还要有一定的资金、设备和师资等资源投入。随着资源的投入,物流管理专业可以进一步加快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深度和广度合作,确保顶岗实习内容、场地、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增强与企业的联络,学院投入一定设备和资金在物流企业开辟企业课堂,建立联络办公场所,现场研讨实习教学内容,解决实习计划实施中的各种问题,把学校的职业核心课程设置、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组织实施与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有机结合起来,避免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相脱节。积极引进和培养具备双师素质的专兼职教师,每年轮换教师下企业实践并且指导顶岗实习,给予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在职称评审和绩效工资方面一定倾斜,让更多资深教师能积极投身于顶岗实习指导工作中来。校方指导老师要提高顶岗实习参与度,定期通过电话、QQ、班会、下企业巡视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学生编写顶岗实习报告和顶岗实习日记,加强实习过程监控和信息反馈,与实习单位保持融洽关系。

3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同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应用性、交叉性的宽口径专业,需要高职院校尽可能联系更多综合型物流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机会挑选符合自己职业规划的工作环境去顶岗实习,以提高实践与就业能力。专业可以开辟第二课堂,从细节入手,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如何进行沟通,如何适应物流企业管理和文化,从而加强学生对高职教育理念的认同,明确顶岗实习的重要性,树立学生顶岗实习的良好心态,培养学生善于实习的能力。在物流管理专业传统教学计划里,实习往往是指第六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实习的内涵丰富起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内容包括第二学期认知实习、第四学期教学顶岗实习、第六学期毕业顶岗实习。认知实习侧重通过参观和体验了解物流企业结构、企业文化、工作岗位和企业核心业务作业流程,该实习往往安排在课余时间或假期。教学顶岗实习是在第四学期教学计划中安排的4周校外企业轮岗实习,以熟悉每个关键岗位的主要职责和业务内容,掌握物流设施设备的具体操作规范。毕业顶岗实习是学生在自选或学校推荐的企业完成为期半年的岗位实践,以提高其从预就业到就业的平稳过渡。校企双方紧密配合、周密计划,让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完成企业的培训和生产任务,通过校外认知实习、教学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的渐进式过渡,解决顶岗实习期间的生产效益问题,对确实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尊重学生的劳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顶岗实习教学活动。

4转变实习企业对顶岗实习的消极态度

现代物流企业要树立长远的发展战略,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企业具有科技创新、开发人力资源等重要意义,意识到实习师生能够以局外人的身份、以新的视角来审视企业,发现物流管理中潜在的问题,为企业提供合理化的解决方案。企业要开发校企合作能力,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资源融入到企业的价值链中,将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转变为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充分利用顶岗实习合作平台,让学校教育功能与企业生产经营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接收学生实习和就业不再是负担,并据此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结语

管理实习论文范文第4篇

旅游管理作为一个专业出现,在我国的历史还不是很长。综观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均以培养旅行社、饭店、风景区等行业一线管理人才为目标。从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强调技能角度出发,各校普遍加大了实习学时在总学时中比重。在2,600左右的总学时中,实习学时一般在540~900之间。以对中部某省的调查为例,具体操作时主要是两种模式。约有60%的院校实行“2+1”模式,即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年进入企业实习。另有40%的院校在第五学期的前2个月集中授课,然后安排学生离校实习直至毕业。实习形式化和走过场的倾向,实践和理论教学缺乏统筹等现象引起广大学生及家长的质疑。解决这些问题,应当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功能进行合理界定。

(一)实习功能的客观性。从学生认知规律上看,旅游管理专业的部分理论课程若缺少实践环节的支撑,则难以实现知识的内化。从就业需求看,缺乏实习这一载体,学生的职业精神与伦理、职业技能和素养难以形成。对学校而言,实习更是检验教学质量、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尽管在现实中出现了种种问题,但这并不能成为完全取消实习环节的充分理由。实习功能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实习功能的有限性。实习的目标仅在于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最通用的技能,初步适应企业文化,从而比较顺利地实现“学生到员工”角色的转化,完成学校和企业的对接。当前有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专家都认为,实习阶段的训练就是让学生在毕业前成为一个熟练的员工,企业招之即可顺手使用。这种认识并不切合实际。从宏观看,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样面临妥善处理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关系的问题。若以熟练员工作为实习的终极目标,实习时间必然要拉长,通才教育将受到影响,二者此长彼消的关系相当明显。当前,旅游高职教育正面临着“高等性”和“职业性”协调的突出矛盾,以“职业性”取向为特征、强调起航能力的实习环节若占用学时过多,则代表毕业生持久发展能力(或曰远航能力)的“高等性”往往无法通过充足的理论课学时落实。我们在对用人单位进行的毕业生质量调查结论证实了这点。诧异的是,多数用人单位的负责人抱怨的并非专业技能,而是感觉毕业生在发展后劲方面与中职生、高中毕业生相差无几。他们普遍希望学校在外语、计算机及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上加大力度。

(三)实习功能的指向性。从逻辑上讲,高职学生在三年学制期内均为学习者身份,通过校内课程来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校外实习完成实践环节的学习。遗憾的是,我国旅游高职教育专业的实践表明,实多已异化为就业:譬如企业来学校大张旗鼓地举行招聘见面会,学生上岗后领取一份还算体面的工资,尽管我国的法律及司法解释还并不承认学生的劳动者身份。学生的“学习者”属性淡化的同时,“劳动者”属性日益彰显,学校与学生的联系松散,教育管理职责难以落实,最终“放羊式”实习盛行全国。其直接的后果是,社会各界开始质疑三年学制存在的合理性。学费按照三年来收取是否经得起正义尺子的检验?正如北大的朱苏力先生所言,在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情况下,非教学管理期间收取的学费变成了法律上的、实实在在的“不当得利”,学校的公益性形象大打折扣。总之,实习环节的教学本质属性意味着学生实习不应以获得报酬为前提,实习仅作为一种正式的职业探索,其主旨在于检验所学知识,积累必要的经验。实习环节的这一本质属性还意味着其时长的设置应以技能学习的必要性为限度。超出这一限度的实习将背离我国的教育目的,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亦难以找到法律依据。从内涵的归属指向性看,实习应界定为教学工作的自然延续。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传统实习模式的反思

20世纪90年初起,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一些过去乐意承担批量实习任务、对经营成本和收益不太敏感的旅游企业渐成为真正的自负盈亏、独立面对市场风险的主体。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基于理性人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在接受实习生方面态度发生了变化。据权威媒体调查,70%以上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愿意接收实习生。其主要原因有:担心影响正常工作;担心泄漏商业机密;担心增加额外负担;有可能为竞争对手做了嫁衣;担心安全事故;实习生不好管理等。同时,在教育内部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旅游管理学生数量开始大规模增加,据国家旅游局统计,至2013年底,全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959所,在校生49.44万人。旅游管理学生的外派实习(尤其是到大、中型旅游企业)面临僧多粥少的困境;二是学生的就业方面实现了由计划分配向完全自主择业的转变。这也意味着学校再无法通过行政命令为特定的旅游企业输送急需人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惠关系发生了变化;三是实施了学费改革。较之以往的无偿方式,学校与购买教育服务的学生之间的关系亦发生了变化。作为民事主体身份的学校的任何一举措,都必须首先考虑权利义务是否对等的问题;四是学生的就业领域呈现多元化状态。即在供需机制的制约下,不再强调专业的完全对口。但在上述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高职旅游管理实习模式并未有相应的革新。

(一)实习组织方式的反思。据我们的调查,在组织方式方面有分散的自主实习和学校指派的集中实习两种模式。前者由学生自己通过应聘、家庭关系介绍等方式与实习单位进行接洽,获得岗位。后者适合于大中型旅游企业的批量式实习,它由学校出面联系外派单位,就实习待遇代表学生进行谈判,并外派随行指导教师。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自主实习是学生个体与单位进行一对一博弈的结果,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双方的意愿。从经济学上看,自愿达成的交易一般属于典型的帕累托改进。故暂抛开学生的“学习者”身份,纯粹就资源配置角度看,这种实习组织方式无疑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但其弊端在于:基于管理成本的考虑,学校的教师无法进行有效指导,学生在企业很难结合所学理论课程进行系统训练,从而形成岗位必备的核心能力。学校指派实习模式能使学生获得在当地一流旅游企业锻炼的机会,随行教师的指导工作成本较低。可是,由于学生本人不属于企业谈判的直接对象,因而这种实习安排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例如在某校的实践中,某国有大型旅游公司以整班建制形式一次性接收了实习生40人。然后,按照学生的外貌条件进行了岗位分工,一些面容和体态较好的学生被分配到工作相对轻松的前台接待、检票等岗位,另一些学生则被分配至餐饮等对体力要求较高的部门。未获得期望岗位的学生情绪低落,希望早日结束实习生涯。客观而言,站在企业角度,岗位的安排上让大多数人甚至让是,1/3的人满意,确非易事。学生情绪不稳定,企业要求学校出面维稳。为了省心,多数学校不再组织集中实习,于是自由式实习日渐成风。

(二)实习路径的反思。笔者在前文论述过,实习的本质是学习而非就业。按照教育心理学家们的定义,学习是指人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更进一步指出,学习的本质是把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知识体系。他在这里特别强调了已有生活经验的重要意义。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也表明,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效果越好,学习越成功。教育心理学家们要求我们在实习路径设计问题上遵循“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螺旋式交替进行的模式。我们研究了各校公布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及实践,发现80%以上的学校实行一次性的连续式实习。即将实习时间集中在第三学年度,或第五学期的后半部分与第六学期。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实际上,旅游管理专业的很多专业课程需要前置的实践,例如《旅行社运行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等。缺乏一定生活经验支撑的课程,学生感到枯燥难学。一种与理论课紧密配合、分段择时进行的实习所产生的良好效果已经被一些学校的成功实践所证实。

(三)实习时长的反思。以基本技能的学习为宗旨和存在理由的实习到底需要持续多长时间?笔者认为,第一要考虑支付教育成本的家长及学生的意愿。为此,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时长的设置有3个选项:1年、1个学期、3个月。三个选项的时长均包含在总学时以内。73%以上的家长和毕业生选择3个月。家长希望孩子坐在校园里面多学点知识,人的一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相当有限,但实践锻炼在毕业后有的是机会,即长时间的实习要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第二要考虑专业技能形成的难度。旅游行业人士给出的答案是最好不要少于6个月;第三要考虑资源配置的优化问题。我们对旅游管理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高达45%的人有意愿学好本专业知识,但却不要求毕业后能对口就业。对他们而言,专业知识与技能作为一种储备性的资源即可,并非一定要拿出来用。近年来,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统计也显示,高达70%的人从事的工作与本专业无关。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信号,意味着不宜在特定的职业技能训练环节上消耗过长的时间,因为相当大的群体在支出这部分成本后无法获得期望的收益。从促进资源高效利用考虑,学校要认真严肃地考虑实习领域的边际收益递减的问题。在学生实习的边际收益为零,即学生在基本技能训练方面已处于无所收获的状态时,学校应果断终止实习。这是设置实习时长的重要节点。

(四)实习内容的反思。以《前厅与客房管理》的实习为例,本应包括客房预订、前台接待服务、前厅管理实务、客房卫生服务、客房安全管理、客房劳动管理等多个训练项目。但现实中常常是:甲实习生站了1个月的岗,乙铺了1个月的床……酒店的实习本应是培养学生职业荣耀感、使命感的第一站,事实上却成了学生与旅游职业分道扬镳的节点。他们在实习后对行业大失所望,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专业选择。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仅从自身利益出发,以磨炼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为由,无视学生通过轮岗提高综合技能的诉求,令其全程在单一操作岗位上工作;另一方面在学生抱怨被企业当苦力使时,学校考虑到企业支付了工资报酬,为维护校企合作关系,多数情况下只是派指导教师做一些象征性的心理疏导工作。

三、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重构

基于上述分析,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出发,从平衡学校、学生与企业利益关系出发,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应在以下方面进行革新:

(一)在组织方式上,自主实习与集中实习并行。这两种实习方式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都是必不可少的。若学校完全排斥自主实习,意味着寻找实习单位的责任全落在学校身上,学生将很难获得足够的实习机会。若学校废止集中实习制,尽管仍然会有一部分学生会认真进行专业实习,但毕业生在技能方面的统一规格将不复存在。或者说,不符合最低质量标准的“产品”流向社会已在所难免。

(二)在实习路径上,实行螺旋式交替进行式。建议整个实习划分三个阶段,第一、二阶段为教师监督下的粗放式的认知实习,分别放在第二学期、第四学期结束后的暑假。总时长约3个月。认知实习不占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学时,可由学生在家乡附近自行联系酒店、风景区或旅行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实习单位,但学校应为实习接收单位设定一个最低的资质。在有资质单位完成的实践,方被认可为有效的实习。指导教师一般不需要临场实地指导,但要通过现代的技术性措施加强过程的监督,保证学生的出勤到位,学生实习结束后要提供详实的予以佐证的资料。第三个阶段为学校组织的集中实习,在有一定接待能力的大中型企业完成,为时3个月,可安排在第五学期末和第六学期初,或全部安排在第六学期。此阶段的实习应由教师全程带队指导,严格按照事先拟定的实习计划进行。这一阶段的实习主要让学生接受全面系统的训练,可选择在2~3家企业依次进行。

(三)在实习时长上,坚持适度原则,合理照顾各方主体的关切。建议总时长为6个月。为确保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和通才教育的实施,其中3个月利用暑期进行,不占用基本学时。

(四)在实习内容的安排上,力戒单调,尽量让学生轮岗体验。当然,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岗位频繁变动,不太符合企业利益。这需要学校做好企业方面的沟通工作;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因为企业在实习生的管理成本加大的情况下,可能会下调实习补贴,甚至提出收取实习指导费的问题。其实,这都是正常的回归,这正好反映了实习生的“学习者”本质身份。

四、结语

管理实习论文范文第5篇

本文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总结了星级酒店实习生管理的影响因素,对实习生和酒店人力资源部门就这些因素进行访谈,去除不合理的影响因素,确定问卷。调查对象是在厦门喜来登、威斯汀、翔鹭等酒店实习的学生,实习的岗位主要包括客房部、餐饮部、前厅部及礼宾部等酒店主要部门。问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学历、专业、实习酒店类型、实习部门、实习岗位、实习时间长度以及实习补助八个问题。其中性别、学历、专业三个问题是为了了解酒店实习生的构成,其余问题是为了了解实习生的实习基本状况。第二部分是对实习生管理现状的实际感受调查。通过文献查阅和访谈,确定了18个可能对实习生管理产生影响的因素,该部分使用的方法是Likert五点量表法,既划分了五级,分别用1,2,3,4,5表示这五个级别,1表示“很大影响”,2表示“较有影响”,3表示“一般影响”,4表示“影响不大”,5表示“没有影响”。数值越大,说明对实习生管理的影响程度越大。

二、调查结果与现状分析

变量因素分为18个分别是:01个人掌握的专业技能、02个人掌握的理论知识、03个人对酒店工作的兴趣、04工作中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05对实习酒店的价值文化认同度、06实习工作的自主程度、07学校实习安排(包括方式、时间等)、08实习工作本身的价值、09健全的实习考评制度、10实习工作内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11管理人员对实习生的态度、12奖金、优秀实习生等方面的物质、精神激励、13酒店的硬件环境(食宿条件等)、14酒店的文化环境、15信息交流反馈的机会和环境、16酒店提供的各种机会(培训、轮岗、升职等)、17实习酒店的实习制度、18酒店为个人制定职业发展规划。经过统计分析,在实习生管理因素感受均值中,所有变量的均值都大于3,说明问卷中设计的影响因素对酒店实习生的管理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均值最大的两个变量分别是实习工作的自主程度和酒店提供的各种机会(培训、轮岗、升职等),分别为4.29、4.28,均值最小的变量是实习工作本身的价值和对实习酒店的价值文化认同度,分别为3.48、3.55。对18个变量进行分类分析,发现酒店提供的各种机会(培训、轮岗、升职等)、硬软件环境以及学校实习安排等因素均值相对比较靠前,即对酒店实习生管理影响较大,而均值相对较小的是个人掌握的理论知识,奖金等方面的物质奖励、对实习酒店价值文化认同感等因素,说明这些因素对实习生管理影响相对较小。这充分说明了,酒店实习生进入酒店实习是为了学习实践知识,提升自身能力,而不是为了获取报酬,所以关系实习生发展前景的因子的均值比较大,而物质激励性因子均值相对比较小。

三、优化酒店实习生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企校双重管理机制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实习生的学生身份决定了学校对他们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力,学校应注重与酒店的协调沟通,一方面可以提高实习生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减少学校实习生管理工作。

1.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向培养酒店所需人才学校应选取信誉较好、管理水平较高的的酒店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签订长期实习协议。一方面,酒店应与旅游专业院系领导和实习带队老师进行良性互动,同时,学校邀请酒店资深管理人员挂职,对学生进行授课。可以使学校教师对酒店文化、操作流程等了解,学校教师和酒店管理人员共同教授课程可以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切合实际工作,为学生进入酒店实习做好基础准备。让学生进入酒店之前就能调整好心态,部分掌握酒店实践知识,进入酒店实习时更容易投入工作,达到理想的实现效果。

2.酒店与学校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在兼顾学校和酒店效益的前提下,学校和签订实习协议的酒店共同完成实习计划的制定,这样就可以使得学校可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在实习期内,酒店可以改变传统的实习生使用方式,增加管理类岗位实习,并在结束时与表现优秀并有意向留在酒店工作的实习生签订就业协议,建立酒店管理人才储备,实现酒店使用实习生目标,提前选拔优秀管理人才。另外,这种形式还可以使实习生在每个实习阶段都有实习目标,为实习生提供实习努力方向和前进动力,改变实习生产生消极怠工的心态,从而提高酒店实习生管理的有效性。

(二)加强实习过程管理

1.为实习生提供培训、轮岗等机会从调查结果的分析可看出实习生接受培训、轮岗等机会的多少是影响实习生管理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酒店应提高对培训的重视程度,加大培训力度,丰富培训内容和方式。实习部门应分别在实习中期或中后期,对实习生进行岗位轮换,对表现优异的实习生可给予进入管理类岗位实习的机会,并报至人力资源部,为酒店挖掘优秀管理人才提供信息资料,有人力资源部备案。争取在实习结束后与实习表现优秀的实习生签订就业协议,为酒店储备优秀管理人才。

2.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酒店对实习生仅仅是依据与学校签订的实习协议要求对实习生进行最终评估,这就使得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没有既定的目标,也没有驱动的力量,实习生不知道自身表现是否符合酒店正式员工的要求。学校应根据实习生所在实习部门和实习岗位工作职责,采用关键绩效指标设计方法,为实习生设计一套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指标设计流程为确定工作产出—建立考核指标—设定考核标准—审核关键绩效指标—操作实施—改进,从设计流程可以看出指标设计不是一次完成,永恒不变的,而应该是一个在操作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循环往复的过程。

3.完善实习生津贴体系调查结果表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对实习生管理的影响相对较小,实习生进入酒店实习主要是学习实践知识,不是获取报酬,对津贴高低相对不太敏感。但是,如果没有激励,酒店使用实习生达到的效果可能只有给予激励时的40%或更低。通过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知道,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五个需求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因此为了对酒店实习生进行有效地激励,酒店应改变现有的固定津贴的单一形式,发挥激励手段的作用,完善实习生津贴体系,其中酒店应该在提升津贴等形式的物质激励的同时,更加重视各种形式的精神激励。

(三)充分发挥实习生自身管理非正式组织对酒店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已经得到了酒店管理者的认同,如何能够合理利用非正式组织,就可以使管理工作事半功倍,如果非正式组织与酒店管理发生冲突,将会给酒店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困难,甚至会引起酒店管理工作难以进行的局面。因此,酒店应重视实习生小团体的存在,合理利用,使酒店实习生工作事半功倍。具体来说,实习生在酒店实习过程中,应多与实习带队老师沟通,有带队老师指定实,负责实习生管理的沟通协调工作,或者酒店可以在实习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后,根据是实习生的表现指定或者由实习生自己推选确定组长,由组长负责在实习生与酒店管理层之间进行沟通协调,这样既可以更快速、方便的了解实习生的想法,又可以快速传达管理信息,使酒店对实习生的管理工作大大简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