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广告传播理论

广告传播理论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广告传播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广告传播理论

广告传播理论范文第1篇

(一)受众接触广告信息量、速度的差异

广告信息需要借助不同形式的广告媒体进行传达,不同受众所能接触和掌握的媒介载具的机会并不均等,所以受众在接受广告信息的量和速度上存在差异。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有能力购买更新媒介设备,拥有的信息渠道更丰富。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信息阅读量,这有助于他们对商品信息的获取。同时社会交往越活跃的人获得的信息也越快、越多。

(二)受众搜寻广告信息能力的差异

受众在做出购买决策之前,往往要进行信息的搜寻。而不同教育程度的受众在信息意识和能力上存在差异。尤其新媒体介入后,社会贫富阶层之间产生的数字鸿沟更加剧了这种差异性。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下,受众通常要通过商店来源、个人来源和大众来源等途径,搜集有关产品购买和使用的信息。而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共享性、组织性、数字化给受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网络同时具有技术门槛和经济门槛,这种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并不都有是均等的。

(三)受众认知、解读、评判和利用广告信息能力的差异

在广告传播流程中,信息从信源到受众需要经历一系列编码、释码、解码的过程。受众由于个体意识的差异对广告信息的甄别力、吸收转化力不尽相同。以虚假广告为例,具有良好教育素养和较高知识水平的受众,可能会一眼识破广告信息里的破绽,判定广告性质的虚假程度,不会轻易产生购买行为;而缺乏相关知识储备或者广告接触经验少的人,则缺乏相应的判断力。同样,对待争议性广告或者具有一定精神、文化壁垒的广告,不同知识、文化层次的受众也会产生差异性的解读。

二、广告传播中知沟现象产生的因素

(—)受众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性

社会经济地位的高低决定了受众的媒介工具购买力,并导致受众获取广告信息的机会发生转变,而新媒介的介入则更加凸显了这种差异。根据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上升至42.1%。从因特网的普及率来看,各省的因特网发展状况有明显差异。因特网普及率最高的两个省市北京和上海,已经达到了72.2%和68.4%。而最低的两个省市江西和云南只有28.5%。而如今传统的广告业务开始在往新媒体方向发展,以搜索引擎广告、视频贴片广告、垂直搜索广告为代表的网络广告正逐渐迈入成熟的商业模式。根据艾瑞的数据,2012年度全球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885.7亿美元,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753.1亿,较2011年增长46.8%,预期2013年网络广告收入或将超过电视广告收入,2015年网络广告市场规模或超2000亿元。另外随着智能终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对媒介融合进程的加速,各类数字内容被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各类终端中,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终端,正在成为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伴随着全球移动应用业务的强劲增长,移动广告也正在越来越得到营销者的青睐。但是网络设备以及移动设备对部分人来说显然存在进入的经济壁垒,因此受众接触新媒介广告的机会有大的差异。

(二)受众媒介应用程度的差异性

对于不同媒介素养的个体,运用媒介主动获取广告信息的能力有显著差异。在如今的传播时代,传者和受者的地位被逐渐模糊,传统的广告传播开始与营销、公关等领域共融。这种趋势对广告信息传播的对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与媒介工具的接触率、使用率以及媒介素养上的差异成为制约广告信息传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以电子商务为例,当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电商运营的队伍,广告业务也开始分羹。互联网的信息连结和聚合功能让信息的检索和分类更加清晰,所以部分人通过网络来获取更多的商品信息。尤其对于大众点评网这样的消费点评类网站,以口碑效应获得了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微博营销、SNS营销让消费者与商家获得了更快、更直接的互动,对产品有了更多的了解。而这些信息的获取和提炼都是要求受众有一定的媒介接触条件和操作能力的,缺失了这部分因素的社会经济底层群体只能被动得等待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所以广告信息在不同媒介素养的人群中产生了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三)受众的教育水平的差异性

这里所指教育水平专指的受众所接收的广告素养教育,广告素养指是一种大众解读广告、评判广告、欣赏广告进而利用广告提高生活质量、完善自我、重建社会广告文化品位的能力,是所有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素质和社会经验。而广告素养教育是指为了提升人们的广告素养而推行的大众教育。广告素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广告素养教育通过传统的学校教育、媒体的宣传教育以及行业协会的行业推广共同实现。由于计划经济的长期存在和意识形态的控制,广告一直处于媒体内容的边缘,广告的依附性地位使得广告文化的创造性和广告经济的贡献性迟迟得不到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虚假广告、违法广告、争议广告频频出现,接受过良好广告素养教育的受众,因为具有更强的信息识别力和判断力,所以能更理性和科学地加工、过滤广告信息。

三、如何填补广告传播中的知识鸿沟

(一)在购买媒体硬件设施上对低收入阶层实现扶持政策

媒体载具的提供是信息流通的硬件保障,广告信息尤其依赖大众媒体的传播。而设备的购买需要耗费一定的经济成本,一部分低收入阶层财力有限,无力支付设备费用,这样使得广告信息覆盖在他们之间形成了空白域。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实行适当的扶持政策,对这部分群体在媒体硬件设施购买进行补助。比如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便快速、高效、全面地传播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传播农业科技、农村信息。另外《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会议,决定安排财政补贴265亿元,启动推广符合节能标准一系列家用电器,其中包含了平板电视、电脑这样的电器设施。只有保障了信息接收工具,才有可能将广告信息覆盖到各个经济阶层的受众。同时拥有的媒体硬件设备越丰富,接收到的广告信息也会更丰富和多元化。另外,除了个体层面的扶持,在地区性层面,政府也应该通过财政来平衡这种信息沟。

(二)提高受众媒介使用能力和信息素养

之所以广告信息在不同经济阶层中间引发了信息不均衡现象,受众对媒介的运用能力以及对信息搜集、分析、处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有一部分原因。我们看到一些网购控,对电视广告或者报纸广告里的某些商品产生兴趣时,不会立即产生购买行为,而是利用互联网进一步对产品信息进行检索,分析使用者的购后体验等方式来丰富获取的广告信息。而被动地等待媒体的广告信息灌输则很容易被片面的信息所诱导。

(三)唤醒受众广告主体意识,加强对受众的广告素养教育

广告传播理论范文第2篇

传播过程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对于研究广告传播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迪意义,也成为广告活动研究的主要线索:广告者研究(控制研究)、广告受众与消费者研究(受众分析)、广告作品研究(内容分析)、广告媒介研究(媒介分析)、广告效果分析(效果分析)。传播学理论为广告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指引,本科阶段开设的“传播学概论”课程主要介绍基本的传播学理论知识,它为广告学专业学生传播能力的提高打下了理论基础,也为广告学专业学生日后进一步深造和从事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广告学专业开设的传播学课程偏重于学理流派,偏重于传播学的基础理论,旨在为学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工作母机”。一方面,传播学理论课程的开设为培养广告学专业学生传播能力提供了理论素养,其基础作用不容忽视。另一方面,过多的理论讲授却容易使得传播学过于抽象和玄化。笔者认为,除了传播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外,广告学专业有必要加强操作性更强的传播技能知识的传授:(1)人际传播人际关系及其发展;友谊、情感、欺骗、冲突与人际关系;会谈的学问和技巧,如何应对招聘面试等。(2)小群体内的传播运用群体做决策、达成目标的方法与技术;如何表达不同意见却又避免遭遇误解。(3)公共场合下的传播演讲者、听众与演讲主题研究;如何设计、组织和发表演讲。(4)企业组织内的传播企业新闻的采写;企业报刊的编排与设计;音视频产品的采集与制作;企业媒体的互动与融合问题。

Gamble夫妇是纽约大学的传播学博士,他们在纽约周边两所“级别不高”的文理学院担任传播学教授。美国的文理学院通常只培养本科生,教师要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课内外的教学与辅导上。2005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Gamble夫妇的《有效传播》(CommunicationWorks),这本书主要用于为本科生开设“传播学概论”等课程,这本书自1984年问世以来就受到同行的肯定和读者的欢迎,清华出版社引进的是第7版。从这本传播学教科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实际操作技能的传授体系,这与国内目前开设的“传播学概论”课程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播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但又是远远不够的。广告学专业应该加强具体的传播工作技能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学习了传播学课程以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传播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传播工作能力,这应当成为传播学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授课内容的安排有两种思路可供参考:(1)增设“传播技能与实务”课程,将授课内容集中安排到这门课程里讲授,并安排相关的训练。广告研究W8张8嚣A张《:(2)将授课内容分散安排到“传播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共关系”、“企业文化”等课程里,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加以讲授和训练。

二、文案传播能力的培养

1.加强汉语教育

现在大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令人担忧,一方面,出于功利的考虑,大学生不得不对英语的学习投入大量的精力;一方面,大学里往往不再开设语文课程,学生对于汉语的学习也普遍不够重视。很多时候人们可能会有一个误解,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汉语言难道还需要好好学习吗?学生也可能会想上了大学终于可以不再学习语文了,可以喘口气了。这实在是一种不好的苗头。我们看大学生写的毕业论文,错别字、病句连篇,这样的学生怎么能称得上是合格的大学生呢?广告人从事的很多工作都离不开写作,比如广告策划工作需要撰写策划书,广告设计与制作需要撰写广告文案,广告媒体计划作业需要撰写媒体执行方案,等等。广告学专业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而写作就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从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夯实汉语基本功实在是一件大事。汉语言是我们写作的工具,汉语言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真正写好文章。应当培养学生树立母语写作光荣的思想,加大对广告学专业学生的汉语言教育力度,培养和提高青年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这是一个基础问题,基础打不牢,高楼大厦就不稳固,终究是要坍塌的。应该为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文学作品赏析”等课程,最低程度上必须开设“现代汉语”课程,我们的写作还是采用现代汉语写作的多,这是最低限度的要求。

2.为什么要学习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是现代社会最成规模的职业化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总结提炼出了许多宝贵的技术成果,这些技术成果十分有利于广告文案写作的借鉴。新闻写作既是新闻专业工作者的必备武器,也是现代人生命中无价的技能,是生存和竞争的需要。新闻写作具有提升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普遍价值。它首先是一种职业技能的训练,其次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还训练了公民的表达能力。新闻写作是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它不喜欢形容词、副词和套话,它反对记者乱发议论,它强调事实的力量,它重视事件叙述、细节描写、直接引语撰写等技术,它强调新闻结构的灵活运用,追求传播的效率。写新闻容易,写出好新闻并不容易。像记者那样写作——用最普通的字词写作,质朴无华却又充满魅力,写得准确、简洁、清晰、通俗易懂,写得又快又好看!我相信,通过努力,每个人都可以像记者那样写作。新闻写作的能力可以迁移到其他文章的写作上,可以很方便地迁移到广告写作上。一旦广告学专业学生掌握了新闻写作技能,等去掉了“镣铐”,“舞蹈”会跳得更好——广告写作会变得轻松自如,得心应手。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开设“广告文案写作”课程之前,非常有必要先开设“新闻写作”课程。培养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写作传播能力,也必须重视新闻写作技能的培养,这一点非常重要。

3.梳理广告文案写作课程内容体系

“广告文案写作”是广告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核心传播能力的重要实务课程。目前一些广告文案写作教程中,“有的是注重纯理论介绍,很少广告案例,教师要到处寻找资料补充印证理论;有的是理论不足,堆砌案例,成了广告文案汇编;还有的是在广告文案写作教材中讲很多广告学概论的知识,如市场调查、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受众心理等,冲淡了写作理论;有的大量引用国外案例,由于学生对国外市场和背景不了解,很难全面理解案例内容;有的把文案写作与广告创意糅在一起,不伦不类。”⑧我认为非常有必要梳理出一个科学的内容体系,“广告文案写作”课程这样安排内容体系比较合适——广告文案写作概述、广告文案的语言、广告文案的构成、广告标题的写作、广告正文的写作、广告口号的写作、报刊广告文案写作、广播广告文案写作、电视广告文案写作、分类广告文案写作、系列广告文案写作。

4.少讲多练,注重写作实践

写作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活动,必须让学生明白写作实践本身的重要性。写作教学更为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要看学生到底写了些什么,能写出怎样的作品。写作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多动笔多实践,少讲多练是一个好办法。我们容易有一个误解,觉得这个老师总让学生练习,是不是他讲不了写作课啊?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对于写作来讲,老师讲得再多,讲得再动听,如果学生的练习跟不上,是无论如何也提高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我们的写作课程主要的不是培养写作理论家,而是要培养笔杆子。美国西北大学Medill新闻学院一年级专业必修课“采访和写作”每周上两次课,每次课程3个学时,第一次课程讲授为主,第二次课程之前教师布置选题,学生到室外采访2个学时,回来完成写作。@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我们也可以参考美国同行的做法,更加灵活地展开教学,让学生多动笔多实践。还应该鼓励教师编写实践训练教程,现在的教材多侧重理论阐释,却在实践训练方面缺乏亮点。授课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特点编写更加实用的实践训练教程,这必将会大大提高广告学专业写作类课程的授课效果,有助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他们的文案传播能力。

三、媒体传播能力的培养:创办和运营模拟媒体

广告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离不开媒体渠道。认识媒体,熟悉媒体运作规律,提高运用媒体传播信息的能力,这是广告学专业学生必须修炼的功课。创办并让学生去运营模拟媒体是培养学生媒体传播能力的有效方法。虽然学生可以去社会上的新闻媒体实习,但由于媒体不可控制,学生往往只能接触表面的东西,真正有价值的操作却往往被隔离起来,一时很难起到操作训练的作用。这里讲的模拟媒体主要是指与国家正规媒体相对应的企业媒体和校园媒体,这类媒体主要用于组织范围内的传播,国家新闻出版和广电管理部门一般也不予正规审批。

1.企业媒体

由企业出资、专业教师参与创办企业媒体,在企业媒体的运作过程中教师发挥专业指导作用,掌握一定的自主权,并安排学生较为灵活地参与企业媒体运作实践。创办并参与运作企业媒体可以很好地锻炼师生的企业传播能力。企业是经济社会的主体力量,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就职,企业传播技能的培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有必要多参与企业的传播实践,这是有效提高广告学专业师生传播能力的有效途径。唐山学院广告学专业2009年5月与唐山福星公寓合作,创办了《福星人》;2011年3月与大唐鼎旺集团合作,创办了《大唐鼎旺》。我们在这两份企业报纸的创办和运作中均发挥了专业主导作用,进行的是深度合作,从办报方针的确定、编排思想的确定、通讯员的培训到稿件采写、摄影、编辑修改、版面设计、广告制作,参与办报的广告学专业师生均是全身心投入,从中体验了许多,也提高了许多。参与者同时初步尝试了企业报与企业网站的媒体互动与融合,在运作企业报的同时也将报纸上的稿件到企业网站上,并把《大唐鼎旺》做成电子报与纸质媒体同步发行,只要是可以上网的地方都可以看到电子报纸,这就扩大了企业报的传播范围,也提高了传播的效率,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广告传播理论范文第3篇

所谓广告学是关于各种社会组织进行成功广告活动的方法和策略的学科,是对广告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相应的广告理论的揭示。广告学具体研究以下问题:

(一)广告发展的历史

在广告学所涉及到的研究领域,要对广告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中每一阶段广告现象进行剖析,以探索广告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二)广告人与广告人培养

广告学要对广告活动中的主体策划者,即广告人的问题进行研究。广告人在广告业中存在了上百年时间,对于广告人的界定、广告人的素质分析和广告人的培养,都与广告发展紧密相联,也是广告学科进一步完善的重要问题。

(三)广告组织

广告组织是进行广告活动的职能性部门和职业性机构的统称。

广告组织的性质、设置的必要性和内部运行机制,对于广告活动的开展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如何规范广告组织,使其更好地适应广告活动,为广告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四)广告计划

广告活动的有序化开展,直接依赖于广告活动的计划情况。基于广告调查围绕广告目标所制定的广告计划是广告活动的前提保证,又是检验广告成功与否的标准和依据。界定广告计划的内容和范围,成为广告学必不可少的内容。

(五)广告策略

广告策略具体包括广告定位、广告创意、广告文案。这是广告表现中的核心与灵魂。这些问题在广告学的大学科范围,都以重要专题形式加以研究。

(六)广告媒介

广告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活动,在传播时;不同媒介的优缺点以及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会对广告效果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广告媒介分析研究,就是指对各种大众传播进行分析,以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媒介或媒介组合策略,有效地传播特定的广告内容。

(七)广告管理法规

广告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传播活动,必须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这既对广告活动本身是约束,又是对广告活动行为合法的正当保护。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都陆续制定了广告法规,从宏观上管理国家的广告行为。我国也于1995年正式实施广告法,从而使广告管理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国广告管理法规在内容规定上不尽相同,但在具体规定上许多是具有相互借鉴意义的。

二、广告学的性质

广告学是从20世纪初开始出现的一门边缘科学,是一门既涵有社会科学,又涵有自然科学性质和心理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的独立学科。在对广告学与经济学;市场学、,管理学、美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文学艺术等的既联系又独立的分析中,可以勾画出广告学性质的轮廓。

(一)广告学与经济学和市场学

广告学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广告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与成熟。经济学和市场学中揭示的许多规律,广告活动照样适用,也必须遵守。广告现象又是市场经济中存在的重要现象,它服务于市场经济,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和市场学的研究成果可直接用于广告学,而广告学理论的发展又影响到经济学和市场学的理论演变,每一次广告学理论的突破都对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经济学和市场学对新问题、新现象的研究。

(二)广告学与传播学

广告学与传播学的联系最为密切,甚至在许多研究成果中,都把广告学视为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广告学不同于传播学。第一,广告学以广告现象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传播学以信息传播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广告的目的是通过传播广告信息而诱导社会公众,传播学中信息传递的目的是与公众进行交流。第二,广告的媒体是大众传播媒介;而传播的媒体既可以是大众传播媒介,也可以是自身传播媒介和组织传播媒介。第三,广告讲究突出重点信息,强化形象,可以采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形象塑造和文案设计;传播讲究的是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第四,广告追求广告效果,注重投入产出效应;而传播追求的是信息到位。第五,在约束机制上,广告信息传播受到广告法规的限制和保护,广告信息一旦失真、失误要受法律制裁;一般的信息传播大多不受到什么约束,即使失真、失误往往并不负任何责任,法律也并不追究。

(三)广告学与管理学

广告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经济活动和传播活动的综合,在其活动中必然要求以管理行为来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广告学借助于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广告工作,以达到完善广告学的理论体系并指导广告实务。

(四)广告学与心理学

广告作为说服社会公众的艺术,它与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提供了人的心理构成的机理和心理活动的特点和性质,广告借助于心理学的理论和规律才能达到说服的目的。一则广告从确立主题、构思内容到选择媒介,无不体现广告学与心理学的结合。甚至一则广告的版面设计、文字语言多少、辞义准确度、刊播媒体、背景材料等,都要求心理学理论体现于其中。

(五)广告学与美学、文学和艺术

广告要利用各种文学和艺术手段来达到广告的目的,它与文学和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学、艺术可以通过其特有的形式去影响、传达、感染,甚至支配人们的感情,有时乃至改变着人的观念和行为。广告作为一种特殊意义的艺术形式,正在吸收美学、文学和艺术的理论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和规律,不断推动广告美学理论、广告艺术和广告活动的发展。

(六)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广告和公共关系都是运用一定的传播媒介,宣传自身、树立形象。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既相互联系又有一定区别,各自具有本学科存在的质的差异性和规定性。

1.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的差异

首先,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出现的先后时间不同。广告学先于公共关系学而成熟和系统化。广告学产生于20世纪初,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心理学已由普通理论向实验阶段转变而产生,并受到传播手段多样化和现代化趋势的直接推动。而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经济领域高度社会化和商品化、政治领域和文化传播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而形成。广告学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公共关系学的形成和发展。其次,广告以树立产品形象为核心,目的在于促进产品销售。而公共关系学以树立组织形象;提高组织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核心,目的在于树立组织的整体形象。最后,广告一般是一种单向式的传递诉求信息,以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而公共关系活动是呈全方位和双向沟通模式,充分显示组织的宗旨、实力、信誉和社会责任,造成一种全面的社会舆论,影响公众,使其对组织产生良好的总体印象。

2.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的联系

在现代社会中,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出现了诸多领域的融合与交叉。首先,公共关系必须在许多时候利用广告的形式来宣传自身,树立自己的形象,广告也在不断地吸收公共关系的思想来调整、修正、完善传统的广告活动。传统的广告往往直接诉求自己产品信息,而现代广告则开始以树立产品的形象为侧重点。其次,公共关系和广告在传播组织信息时,是从不同角度传递给公认有关组织的不同信息,但目的都是为组织整体目标服务,从而树立组织及产品服务的完整形象。最后,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出现融合趋势。

三、广告学的学科任务

广告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其学科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广告学应该以探索框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广告法律

广告学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于我国国内实际,基于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注重我国民族文化实际,探索适合我国现阶段和未来一段历史时期里广告活动的规律,框架符合于我国国情的能够行之有效的广告学体系。

(二)规范广告基本概念和范畴界定广告理论内在逻辑

在我国目前广告活动中,对于广告和广告学中诸多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常常众说纷纭,在广告理论的内在逻辑的界定上,往往各执一辞。在广告实务中,大量存在着“重视觉设计、轻文案创意”的现象,似乎广告活动就是色彩、点、线、面的问题。因此,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使广告学成为一门有严格概念、范畴和严谨理论逻辑的学科,以科学化的理论规范广告行为,从而使广告理论和实务达到有序化和规范化。

(三)抽象成功广告案例和优秀广告艺术

广告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广告学应该时刻注意广告活动实务,从广告实践中抽象、概括和归纳出具有对实践指导意义的广告理论。在广告学的研究上,我们要做到既要宏扬民族文化,挖掘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广告表现方法和技巧,又要积极学习国外成功的广告经验和理论。

(四)从理论上指导广告实务提高广告事业的水平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广告业和其他行业一样,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从总体上看,目前从事广告经营活动的广告创作和主创人员,在综合知识背景上、技能素质上,尤其是对于现代广告理论的掌握上,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这必然限制了我国广告业的发展。改变广告界现存的人员素质较差、广告水平较低的现状,应该成为广告学的任务之一。

总之,广告学的学科任务应该是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从广告活动的现实出发,吸收各种成功的广告经验和理论,规范广告学的概念和范畴,完善广告理论体系;探索在我国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期里行之有效的广告规律;推动我国广告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的经济繁荣。

三、广告学的研究方法

根据广告学自身的性质,在学习和研究广告学的过程中,应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比较借鉴法

所谓比较借鉴法师把广告学的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广告理论,进行比较性研究。借鉴成功的广告和广告思想从而探索出规律性认识的方法。

(二)具象观察评析法

具体观察评析法,就是要对自己所见所谓的广告做到捉摸一番、思考一下分析其优与劣,成功与失误,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断积累自己对广告的感性认识。

(三)定性与定量结合法

在广告活动和广告理论中,应该在广告的确定与评析上,学会运用定量化的内容来界定其确定性。要把统计的方法应用于广告之中。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就是要尊重广告效果客观事实,尊重社会公众认可标准的观念。

(四)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法

广告理论必须运用于广告实际,在实践中以广告效果来评判和修正、完善。广告理论必须以广告实践来检验,而且只能用广告实践来检验。广告理论的是与非、优与劣绝对不能用纯粹逻辑方法来推论。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研究广告现实,而无视实在的活生生的广告世界的人,其理论往往只能为空中楼宇。坚持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是培养自己广告思想的基准。

广告传播理论范文第4篇

一、4P和4C的关系

4P是营销的策略和手段,而4C则属于营销理念和标准。4C所提出的满足顾客需求,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购买的便利性等是一种营销理念和理想的营销标准,而4P中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则是一种策略和手段。4C提出的营销理念和标准还要通过4P为策略和手段来实现的[2]。比如要提升顾客的便利性就要通过渠道策略来实现;要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就通过价格策略来完成。可见4C和4P不是矛盾和对立的,4C只是特别强调了顾客需求和相互沟通的重要性。有学者认为:整合营销传播(IMC)的提出意味着4P的衰落,新的营销观将取代4P。现在业内普遍认为:“4C和4P属于不同的概念和范畴,4C提出的营销理念和标准还要通过4P为策略和手段来实现的。4C取代4P,意味着理念和标准可以取代策略和手段,这是一种缺乏基本逻辑推断的表现”[2]。

二、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对广告策划的影响

策划一词,在唐代元稹《奉和权相公行次临阙驿》出现过“将军遥策画,师氏密訏谟”之句。这里的“画”与“划”相通,因此“策画”也即“策划”。意思是计策、谋划、献策、计划、设定等意思。策划又称“策略方案”和“战术计划”,是指人们为了达成某种特定的目标,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艺术,为决策、计划而构思、设计、制作策划方案的过程。当今,在营销领域一般地认为:营销传播策划是以企业经营和盈利为目的,策划人在科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掌握的策划技能、新颖超前的创意和跨越式思维,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并进行全面、细致的构思谋划,从而制定详细、可操作性的,并在执行中可以进行完善的方案过程。营销策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可分为市场策划、产品策划、价格策划、渠道策划、广告策划等,它们都是营销传播策划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广告策划就是对广告的整体与策略的运筹规划。这过程包括广告决策、实施广告决策、检验广告决策等的考虑与设想。广告策划要解决的任务是:广告的对象、广告的目标、广告的计划、广告的策略等,也就是说要解决广告“对谁说”、“说些什么”、“如何说”、“说的效果如何”等一系列的问题。但广告策划应当在市场、产品、渠道等策划之后产生,因为以上策划是广告的基础、内容、目标、范围等的依据和基础。广告策划服务于营销传播策划,主要体现在广告策划要生动、形象、精确、适时地体现营销传播策划的总体构思,战略意图和具体安排[4]。大卫•奥格威的“创意和科学广告”理论认为:创意包含了“说什么”和“怎样说”两个层面,……广告是科学而不是艺术,广告的内容比表现内容的方法更重要,真正决定消费者购买或不购买的是你的广告内容而不是它的形式[5]。因此,广告设计作品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得从市场营销学入手,切实弄懂市场营销原理,彻底弄清广告要传达的内容,弄清广告在市场营销中的位置及其逻辑关系。严格的逻辑和周密的计划是现代广告的重要特征。广告活动要想达到广告主的目标要求,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以策划为主导,以创意为中心的广告计划管理体制。经验告诉我们:广告作品的成功关键是科学的广告策划。因此在广告设计中设计必须根据广告传播规律来策划,同时接受市场营销指导,运用好策略。

(一)广告策划关键在广告创意

要全面地准确地认识广告创意,我们必须从市场传播实际入手,明确广告创意的含义。因为广告创意是能否有效传播的关键,为了确立和表现广告主题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换言之,广告创意是使广告传播富有创造性的主意、意念或新奇的点子。在商业广告中是指能使广告达到促销目的的独特主意。广告创意贯穿在广告策划的全过程中,它是通过构思形成的新颖而富有吸引力的广告创作意念。广告创意不同于纯艺术创作,它是一种目的性很明确的信息创作,通常是广告人集体智慧的结晶。纯艺术创作中的“内容决定形式”论认为:内容是生活,形式是与之相配的如线条、造型、色彩、构图等绘画语言。在商业广告里,假如我们仍然套用这一“内容决定形式”论,那么内容和形式已有不同的内涵。这里的“产品情况”、“市场情况”、“目标消费者情况”和“竞争对手情况”是广告创意的“内容”,是客体;而“理由”的“说明”是表现形式。广告创意的基本原则告诉我们,任何创意都是主观对客体的反映。广告创意是表现客体的思维活动,它来自对商品、市场、竞争、消费者,以及内外环境等方面的认知和把握。客体为主导,表现形式是采用与企业产品的个性对位的独特的表现方式与手段。形式必须服从广告目标和广告策略,在此前提之下展开思考与联想,确定广告的表现方式,任何把策略性与表现形态对立起来的广告创作,都可能导致广告偏离广告目标,达不到广告目的。

(二)广告策划应符合新营销传播理论的要求

当今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整合营销传播在我国的逐渐推行,因此广告策划应当符合营销传播理论对广告设计的要求。

第一,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消费者为中心转移。从4P到4C的转变,即从“传者”中心向“受者”中心,从产品中心向消费者中心转变。以往的营销理论主张“由内而外”的营销观点认为,广告策划从商品本身出发,向他们认为的消费者展开诉求,这是多年来所谓的“消费者中心”论。整合营销转播理论不同意这种“消费者中心”说,主张“由外而内”的观点,所谓“外部是目标,源头在内部”。持此观点认为:“以消费者的欲望和需求出发,以消费者想要什么为中心作为广告策划的理念。广告的策划从决定产品生产以前开始,在分析消费者资料库的基础上,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产品,如以往这类产品哪些方面未能满足他们的需要。”[6]此外,在分析消费者想获知哪些方面是的信息时“还要注意竞争对手已经说了什么,如竞争性利益点、令人相信的理由、产品的个性特征等,这些方面在策划消费者想获取哪些方面信息时有着重要的作用,只要了解,才能保证广告策划意义充分表现出来。”[7]

第二,沟通的因素促进广告模式的改变从Advertising到IMC,即从广而告之的广告筹划到全方位的沟通,沟通环节从促销环节拓展到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等全方位环节。同时沟通从以往的大众媒体为主的接触点拓展到以大众媒体为主、以增加人际沟通触点并行的触点管理。在广告创意方面从传统单向媒体创意发展到以媒体引导创意的新概念创意模式。这一创意新概念强调通过媒体运作以增加、创新接触点来完成广告策划。比如,传统广告的运作程序是:A首先研究营销环境,确定营销目标。B选择目标受众,了解目标受众情况。C做出广告创意分析,确立广告主题,D媒体定位,确定媒体安排。而媒体引导创意的广告模式运作程序是:A研究营销环境,确定营销目标。B选择目标受众,了解目标受众情况。C媒体安排,选择传播模式,D最后是创意策划。从这里我们看到:创意环节从传统广告的运作程序第3位退后到新媒体创意广告模式的最后一位;而媒体安排从传统广告的最后一位提前到新媒体创意广告模式的第3位,可见媒体运作的重要性。媒体创意的依据首先是媒体的多元化,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直接邮递、户外广告等传统媒体。此外,新媒体层出不穷,如上网查询、微博、微信植入式广告的出现、手机功能的日新月异等,同时人们生活方式、生活形态、生活轨迹的多变,以致人们对媒体接触习惯和环境也在发生新的变化。这样的变化突破了原有的触点和媒体形态,使得有很多新的情况出现。于是广告运营商们想方设法帮助广告主提高他们的广告投资回报率而选择媒体引导创意的广告模式就成为必然[5]。

广告传播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整合营销传播;中国;电视节目;新闻与传媒

1研究背景

1989年,美国西北大学麦迪尔新闻学院对全国商品广告主进行了营销传播实施现状的调查,唐•舒尔茨等人率先为整合营销传播做出界定:“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概念,它要求充分认识用来制定综合计划时所使用的各种带来附加价值的传播手段——如普通广告、直接反应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并将之结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使传播影响最大化。”随后不同学者也提出不同的整合营销传播定义,连唐•舒尔茨本人也没有完全确定的定义,“整合营销传播”仍然面对理论上的困惑,但“大量的广告公司和营销机构仍在继续他们的‘整合营销’或‘整合营销传播’实践。”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介绍到中国之后,引起了各领域的关注。本文作者简单梳理了CISSI期刊论文,大致得出我国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研究状况:(1)整合营销传播相关文章的数量及时间分布:据统计,CISSI期刊论文中,最早于1998年有3篇整合营销传播相关论文刊登,之后每年都有相应论文刊登。2006年有关整合营销传播的论文达18篇,为论文数最高年,其次为2009年,共11篇。(2)整合营销传播相关文章的主题分布: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各领域具有相应研究,其中企业经济、贸易经济、新闻与传媒、出版及市场研究与信息等领域相应研究较多。本文将主要就新闻与传媒领域有关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期刊及论文进行梳理,并深入探讨中国媒介市场竞争中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2新闻与传媒领域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CISSI期刊中,《国际新闻界》、《电视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新闻记者》、《新闻界》、《中国出版》、《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这些期刊刊登了新闻与传媒领域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的相关论文。从期刊看,《电视研究》、《现代传播》、《新闻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刊载论文较多。其中《现代传播》刊登6篇,数量最多;《电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次之,均刊登5篇;《新闻界》则刊登了4篇。其余则都只有1篇。就刊登数量较多的期刊,作者通过梳理总结了其侧重点和特色。《电视研究》5篇刊载论文均为电视领域的整合营销传播应用,包括电视品牌、电视节目、电视媒体等方面整合营销传播的应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较《电视研究》范围较广,除涉及电视领域的整合营销传播应用,还包括大型晚会的整合营销传播应用。在电视媒介额整合营销传播应用研究方面,《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更注重就节目内容与公信力角度打造进行研究。《新闻界》4篇论文分别设计整合营销传播的媒介实践总体研究,媒介产品中的整合营销传播应用,及电视剧和报纸的整合营销传播问题。《现代传播》则范围最广,不仅涉及整合营销传播在媒介领域的实践,还关注整合营销传播在广告、分众传播和跨文化传播中应用。从内容看,涉及了对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研究,如《解读整合营销传播学》。涉及了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如《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的研究与实践》。还涉及了整合营销传播在媒介中的应用实践,这部分研究又可分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媒介实践总体研究、媒介产品中的整合营销传播应用、新闻媒体整合营销问题等研究,及电视、报纸、新媒体、大型晚会等领域的整合营销传播。作者通过对论文的梳理,对涉及内容的研究做相关综述:

2.1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研究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和研究

有学者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总结了中国新闻传播领域研究者对整合营销传播的关注主题,并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2002),基本上是对国外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引进介绍阶段,所持态度为全面肯定。第二阶段(2003-2007),则转向探讨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市场的应用情况。“2003年开始,学者和业内人士开始更多地关注整合营销是否适合中国市场,如何结合中国的国情具体应用等问题。其中,更多的是冷静的思考,也不乏对IMC的质疑。”第三阶段(2008至今),中国学者则尝试构建中国特色的互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中国大陆学者通过三个阶段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现在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市场的意义、应用,以及对本土整合营销传播研究的反思、对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创新四个方面。有学者将整合营销传播学与传播学联系起来进行解读,认为“整合营销传播学乃是以消费为传播对象、营销与传播彼此交融、营销传播手段相互整合、通过多种媒体传播的新型传播学”。该学者认为,整合营销学有其丰富内涵,两个基本内涵分别是“将消费者定位为受播对象”和“营销与传播彼此交融”,他强调,两个内涵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有学者从整合营销传播视角探讨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该学者回顾了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历史,希望通过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真正树立以受众为导向的观念,整合跨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为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借鉴,提高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效果。有学者则深入研究了整合营销传播与小众传播时代广告战略的呼应。IMC强调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强大把一切传播归属于广告活动,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将有关的信息统一口径传播。

2.2整合营销传播在传播媒介及媒介市场中的应用

伴随着中国媒介转型,中国媒介迈向市场步伐日益加快,媒介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不仅传统媒体间竞争激烈,新媒体的出现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不小压力。CTR的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传统媒体广告花费数据图表报告显示,中国传统媒体刊登广告在第一季度同比增长仅为1.4%,创五年来新低。而报纸更是成为了唯一负增长的媒介。针对中国日益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有学者开始探讨整合营销传播在媒介中的实施问题。组织框架的整合是营销传播事实最需要的组织保证,注重品牌资源整合和服务品牌化,真正以受众为中心,通过良好的品牌管理实现节目与频道间的差异化和资源、竞争、组织的协调性,通过服务品牌化达到双赢局面,并通过科学运作规范服务,使得服务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服务效率。细致探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不同媒介中的应用上,通过文献梳理来看,大部分是关于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电视媒体及电视节目中的实践。有学者总结了当前电视媒介的现状,“电视媒介在我国受众中是有着广泛影响力,最为普及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当前的现状是,一方面发展迅速,影响力较大,市场需求相对旺盛,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谋变成为了必须。在这种状况下,我国电视媒介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电视媒介的公信力,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和国际上成功经验,以及媒介与社会、受众结合的理论支撑,提升电视媒介公信力的最有效的实现形式即是整合营销传播。有学者则就整合营销传播如何应用于电视媒介中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即涉及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电视媒介、电视品牌到省级卫视中的应用。有学者认为整合营销传播在电视媒介中的运用主要是人力资源、节目资源、客户资源方面的整合,“整合营销,赢取未来”。有学者认为整合营销传播将成为电视媒介营销创新的突破口,认为一方面应与利益相关者建立由内及外的整合关系,一方面要注重信息整合,通过信息整合培育独特的媒介品牌。还有学者研究了电视媒介、省级卫视品牌打造与整合营销的契合。也有学者以具体电视节目为例,探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应用。有学者以《绝对挑战》为例,探讨了电视节目中整合营销传播的应用,认为一要充分确定目标受众,二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有学者以《都市——时间》节目为例,探讨电视节目中民生角度的应用与民生新闻的整合营销传播。有学者则通过探讨研究电视奥运节目中以交叉融资为基础的整合营销的运用,提出整合营销传播在媒介中的应用关键在于媒介通过与广告商进行有价值的沟通塑造其形象。在广告商的沟通方面,媒介不能始终处于被广告商挑选的被动角色,也应当“对广告商进行选择,对广告的制作和播出进行统一规划”,从而与广告商形成长期的、从电视广告延伸到其他产业领域的战略合作关系,“这也是延伸电视机构资金流的重要策略选择。”

3总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