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化学教材

高中化学教材范文精选

高中化学教材

高中化学教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版必修教材;文化意识;教学策略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现实需要。人们只有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深入地交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这一要素,文化自信是坚定民族自信的基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当今高中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极其有必要培养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意识。很长一段时间高中英语教学以词汇、语法知识的讲解为主,忽视文化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3年版)》(以下简称“课标”)首次将“文化意识”列为英语高中课程的五大目标之一,这标志着我国高中英语课程目标由英语是一门工具性语言向人文性和工具性齐头并进的转向。[1]与此同时,也同样标志着我国文化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文化意识”列为英语核心素养四大要素之一,再次体现了文化内容的教学在我国高中英语课堂中的重要性。[2]英语核心素养是新课标中重要改革内容,新教材是根据新课标进行编制,因此文化意识在新教材中有重要的体现。人教版高中英语最新版教材已经陆续在各个地区被采用,对人教版英语新编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分析,有利于师生更好地掌握新教材文化内容,为文化教学提供参考。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来源,以新课标提出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文化意识目标为导向,对教材中阅读版块中涉及的文化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然后提出教师在使用新教材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具体教学策略,能够为一线教师在使用新教材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带来相应的启发与思考。

二、文化与文化意识

(一)文化

1.文化定义

对于文化内涵的界定,不同学者各持己见。本文主要研究教育领域,因此有必要从教育的角度探求文化的性质和特征。申立(2010)曾给出英语课程中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文学、艺术、音乐、技术等;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习惯,包括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衣食住行、传统风俗、行为准则等。[3]课标将文化规定为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历史、地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1]新课标则对文化界定为中外国家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历史、地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2]从2003年的课标到2017年新课标关于文化的定义解读,可见有所差异,新课标强调文化内涵包括中外国家优秀文化的思想,而不仅是英语国家。学生通过掌握中外优秀文化知识,理解中外文化之间差异,有助于英语核心素养的养成。

2.文化分类

对于文化分类,不同学者其意见也各不相同。Cortazzi&Jin(1999)将文化划分为相对应的区域,即本国文化,目的语文化,世界文化。[4]在这三种文化的基础上,张革承、张洪岩(2007)补充了对比文化和其他文化。[5]新课标提到文化知识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主要指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以及相关发明与创造;精神方面主要包括哲学、科学、教育、历史、文学、艺术,也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操、社会规约和风俗习惯等[2]。鉴于这两种文化分类具有全球化意识,本文采用以上文化分类方法,对新版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文化内容及类型进行分析。

(二)文化意识

课标指出文化意识的内涵是指能够理解和掌握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以及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1]新课标中提出的文化意识包括正确理解中外文化、认同优秀文化,是学生在全球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意识、态度及其行为取向。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学会做人做事,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2]新课标提出的文化意识内涵强调学生拥有批判性思维,不仅要理解中外文化的具体内涵,还要从跨文化的视角思考各国文化之间的异同,并对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新课标中提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文化意识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此基础上,提出英语核心素养文化意识的目标是,能够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之间的差异,汲取各国文化的精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养成良好的文化品格。[2]新课标当中对培养文化意识的目标描述使用获得、理解、比较、汲取、沟通和传播等动词,体现了对获得文化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要求,明确地表示了文化意识目标从“获得文化知识”到“形成文化品格”的形成路径。[6]通过对英语核心素养文化意识目标的解读,可见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必须借托教材文本的文化内容,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把教材中的文化知识与应用相联系,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7]

三、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技能

“学生语言知识的获得,离不开文化知识的掌握,文化知识的缺失会对学生的语言理解和学习造成影响。”[8]任何语言教学所涉及的问题都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它与所属的文化内容息息相关,人类语言知识不是悬挂在真空中的孤立体,而与相关文化体系紧密相连。[9]学生需发展听、说、读、写、看各方面的能力,而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整个教学中不可或缺。通过对文化知识的讲解,能够发展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通过文化知识扩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和深度,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传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全面发展和掌握。

(二)有利于树立学生中国文化自信

由于中西方地理位置、历史传统的不同,造成中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还体现在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包括饮食、建筑、服饰、交通等;精神方面包括艺术、科学、文学、历史、哲学等各方面。高中阶段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高中生随着英语教学的深入,对中外文化有了更多的思考与理解,学生接触到更多西方的文化,会逐渐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会在这种文化差异现象中产生某种偏向,出现崇洋媚外的现象,摒弃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譬如,当今的高中生对西方的传统节日万圣节、圣诞节过于吹捧,西方节日氛围风靡校园,举办各种节日活动进行庆祝,然而对我国传统的文化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习俗了解甚少,很少花费心思举行活动进行庆祝。因此,高中英语教师通过文化内容的教学,将中外两种文化进行对比,引领学生正确认识中外文化的差异,树立本国文化自信。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我国高中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能在考试中获得很高的英语成绩,掌握大量的词汇,拥有不错的发音,但是难以正确地与他人进行交流,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对目的语的内涵、所包含的文化知识不够理解,导致不能很准确地传达出自己的思想,别人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自己的意思,因此,经常会营造出尴尬的氛围。外语教学最终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正确地使用外语进行交流。在高中英语课堂上进行文化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消除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流带来的影响。

四、新版教材文化内容统计与分析

高中英语新编人教版必修教材一共有三册,必修一有六个单元,另外两册各五个单元,每个单元分为七个版块内容,分别是ListeningandSpeaking、ReadingandThinking、DiscoveringUse-fulStructures、ListeningandTalking、ReadingforWriting、AssessingYourProgress、VideoTime。阅读材料是蕴含文化内容最多的版块,也是学习文化内容的主要版块。因此,本文主要分析新版必修教材中ReadingandThinking和ReadingandWriting版块的文化内容,旨在说明人教版高中英语新必修教材内容符合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文化意识目标要求。依据Cortazzi&Jin(1999)和张革承、张洪岩(2007)将文化分为世界文化、目的语文化、本土文化、对比文化,其他文化五大类,目的语文化是指英语国家的文化;本土文化指中国文化;世界文化则是除目的语、本土文化以外的其他国家的文化;其他文化指没有明确的对应国家、民族背景的文化。[4,5]人教版高中英语新编必修教材每单元有两篇阅读材料,通过表格形式对新教材阅读版块涉及的文化类型进行统计并分析,可知其文化内容有以下特点:首先,新版教材以本土文化为导向。本土文化在新版必修教材中占比最重,一共有11篇阅读材料。从内容来看,必修一本土文化包括西安、唐山、地震、汉字发展史、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问题等内容;必修二包含莫高窟、藏羚羊等内容;必修三包括那达慕节、林巧稚、唐人街、杨利伟等内容。本土文化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生活方式、传统习俗、价值观念、人物等类型,可见本土文化在每一册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且文化类型丰富。通过教材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国家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用英语讲出中国优秀文化故事。其次,新版教材注重目的语文化的植入。新必修教材中目的语文化占比仅次于本土文化,一共有9篇阅读材料。目的语文化内容分别是乔丹、英国名字的历史、爱尔兰、合唱团、旧金山、百万英镑、寓言故事等,其文化类型主要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人物、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类型。新必修教材目的语文化的设置,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人文地理、汲取优秀文化,开阔国际文化视野,初步形成跨文化意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再次,新版教材涉及少量的对比文化。新版教材中对比文化内容相对占比较少,仅有两篇阅读材料,所涉及的两篇对比文化内容是关于中外体育运动员精神,中外收获节的内涵,庆祝形式的对比。通过中外体育精神的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外体育精神的共性与不同,理解并吸收外国优秀的体育精神,弘扬中国的体育精神;通过对中外节日起源、文化内涵、庆祝形式的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外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坚定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自信。虽然新编必修教材阅读板块中涉及对比文化内容占比较少,但教师在讲解本土文化、目的语文化时,可以补充其他国家文化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传承中国优良文化,汲取各国优秀文化。总之,人教版高中英语新必修教材文化以本土文化为导向的设置,有助于坚定学生中国文化自信,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用英语讲好中国优秀文化故事,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在教材中植入部分目的语文化,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汲取外国优秀文化,形成跨文化意识。教材中包含历史、地理、生活方式、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诸多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文化内涵,开阔文化视野。新版必修教材中文化内容的设置基本上符合英语核心素养文化意识的目标要求。

五、新教材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教学策略

教材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它既是教科书编写者的文化思想结晶,又是教师教学的第一手材料。首先,新教材文化内容的安排与设计是否能够达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文化意识目标要求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次,虽然文化意识的某些方面极其抽象与宽泛,但文化也是可以教授的,教师教授的重点在于学生如何对获得的文化信息加以思考,从而增补自己的知识系统。[10]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何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获得文化信息至关重要。本着这方面考虑,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以期教师能够根据教材文化内容,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延伸策略

延伸策略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出教材文化内涵,然后进行扩展加深,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11]学生在理解文章表层内容之后,应有必要提取文章当中的文化现象,再将文章当中的文化现象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事件的历史意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背景文化知识,设计相关问题,补充其他文化知识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背后隐含的文化内容,丰富其文化内涵,提高其文化兴趣。例如,新教材必修三Unit5单元主题是关于钱的价值。本单元ReadingandThinking版块呈现了西方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百万英镑》的文学作品故事,教师在讲解此篇文章前,应为学生补充马克•吐温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作者当时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充满了拜金主义思想,人们在金钱面前暴露出一副丑陋的嘴脸。马克•吐温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用此篇文章的故事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用幽默的文字表示了他对社会的不满。通过对马克•吐温所处时代文化背景的补充,当学生阅读此篇文学作品时,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背后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又譬如,新教材必修三Unit1单元主题关于节日和庆祝。本单元ReadingandThinking版块主要介绍了中西方两类节日,即收获节和春节。学生在初读文本时,对文章内容留下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对中西方收获节和春节的汇总,获取的信息比较零散。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对文章背后的文化内容进行思考,可以设问如下:(1)WhatdothepeoplecelebrateHarvestFestivalincommon?(2)WhyshouldwecelebrateSpringFestival?(3)WhatisthethemeofHarvestFestival?(4)WhatisthethemeofSpringFesti-val?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挖掘出全世界各地举办收获节活动是为了庆祝人们在物质上的丰收和精神上的幸福;而春节活动是为了表达人们对新生活的期望。可见,全世界各地人民对节日的庆祝都是为传达物质和精神上的喜悦,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这便是全世界各类节日的文化共性,体现节日文化背后所承载的喜悦以及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再如,新教材必修二Unit5单元主题是关于音乐。本单元ReadingandThinking版块向学生展示的是合唱团的音乐元素,教师在讲解完此篇文章之后,可以补充当下受欢迎的说唱音乐元素,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兴趣。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的需要,适当对教材文化内涵进行延伸拓展,以促进学生对教材文化内容的理解,提高其文化兴趣,丰富其文化内涵。

(二)体验策略

体验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依据教材文化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教材中的文化内涵,获取文化知识,并将其内化为文化意识。[11]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依靠课堂上教师对教材的讲解,还须必要的体验、感悟、反思等活动,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文化鉴别、文化品格和文化意识。[12]在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依据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剧本表演、观看教学视频、演讲等,鼓励学生围绕文化主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活动中体验中外文化内涵,培养文化品格。例如,必修三Unit5ReadingandThinking版块内容是关于百万英镑的故事。在讲解此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播放此文学作品的录像,让学生关注人物语气及其动作,然后让学生进行剧本表演,模仿作品中人物的语气与动作,通过此活动的设计不仅能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激发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并能从中感悟文章所传递的文化意义与内涵。同样,必修二Unit2ReadingandThinking版块内容是关于藏羚羊,呼吁人类保护野生动物。教师在讲解此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观看野生动物被人类捕杀的视频,再给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野生动物的残忍行为图片。通过图片与视频的展示,不仅能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还能树立其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因此,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感悟文化内涵,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此外,必修二Unit4ReadingandWriting版块内容介绍爱尔兰以及它的文化传统。教师在讲解完此篇文章后,可以举办一场演讲比赛,演讲的主题关于自己喜欢的地方以及它的文化传统。学生在课后进行搜集资料,并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出此地的文化传统习俗形式。学生准备演讲比赛过程中,能够学习并感悟到此地的文化习俗;学生进行演讲时,其他同学能够得到文化的熏陶。体验是学生获得文化知识最直接的来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有必要创设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文化输入,并加深对文化的感悟和体验。

(三)对比策略

对比策略是指在教学中对不同国家文化进行对比。中西方文化产生于不同的文化底蕴,人们的思想行为,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因此也不同。[11]通过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学生能够领悟到文化内涵,同时也能汲取外国优秀文化,树立中国传统文化自信。文化的对比并不是分析哪种文化更加优越,而是能够包容他国文化,认同本国文化,并能弘扬本国文化。[7]通过教材文化内容分析得知,对比文化相对于本地文化、目的语文化占比较少,所以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上采取文化对比策略。通过不同国家文化的对比,能够了解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鉴别各国优秀文化,传播本国优良文化。例如,新教材必修一unit5单元主题是关于世界语言。本单元ReadingandThinking版块讲述的是“中国汉字的演变历史”。教师在向学生介绍中国汉字历史时,可以为学生补充英语这门语言发展历程,进而将这两门语言进行对比教学,包括比较这两门语言造字构成差异、发音差异、语法结构差异。通过对比教学,学生能够加深对汉字发展史的理解,并掌握两种不同文字文化之间的相似以及不同点。再者,新教材必修三Unit1单元主题是关于节日。本单元ReadingandThinking版块介绍了为什么我们要庆祝不同的节日。教师在讲解此篇文章时,对不同国家节日的起源以及背后文化内涵进行对比教学,以帮助学生获得各个国家节日文化内涵的相同以及差异,汲取他国优秀文化,传播本国优良文化。这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教材文化内容选取有可比较性的话题,采取对比策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坚定本国文化自信。

六、结语

文化意识培养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必备的英语核心素养之一,因此,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培养应在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同步提高。本文通过对新教材文化内容分析,发现其文化种类丰富且涉及多国文化,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基本文化意识需求,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既然学生感悟教材中的文化内容主要依赖于教学,那么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采取延伸、对比、体验等策略进行教材文化教学,促使学生在拓展延伸、体验、比较的过程中获得文化知识,积累文化信息,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文化意识。笔者期望以上三点教学策略能够为一线教师如何通过新教材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带来一定的启发与思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申立.英美文化读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CortazziMartin,LixianJin.Culturalmirrors:materialsandmethodsintheEFLClassroom[A].InE.Hinkel(ed.)CultureinSecondLanguageTeaching[C]:196-219.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

[5]张革承,张洪岩.英语全球化语境中的高中英语文化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7,(6):49-52.

[6]梅德明,王蔷.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7]陶慎中.挖掘教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J].中小学英语教育与研究,2020,(7):59-61.

[8]朱雪艳.文化意识与英语教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9]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10]程晓堂,英语学习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J].课堂•教材•教法,2015,(6):73-79.

[11]王胜利.一道高考题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启示[J].中小学英语教育研究,2009,(7):70-72.

高中化学教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导入策略

初中化学教材与高中教材相比容易一些,对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要求会较低,两者在学习方式上也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存在一定难度。同时,初中升入高中中间会经过暑假,暑假期间学生长时间不学习,会逐渐遗忘初中所学过的化学知识,在刚进入高中时无法快速调整学习状态。另外,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与初中有所不同,教师的讲课方式也会有一定差异,刚开始上课时师生之间都不了解,教师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所以最初学生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所以,本文主要对高中化学导入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有效解决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问题。

一、教材之间存在衔接障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教育部对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教学要求和难度也大幅度降低,从而也导致学生的化学基础比较薄弱。而高中的化学学习与初中大不相同,高中化学十分重视基础知识,对学生的要求也较高。高中化学的学习需要学生对化学有初步的了解,同时也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它的范围比初中化学要广,许多初中教材没有要求掌握的知识,在高中教材中则被视为已经学过的知识,这也极大程度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的学习量也让他们对高中化学产生恐惧[1]。

二、学习方式的差异导致衔接障碍

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表现出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各项特征,比如探索性、自主性以及创新性等,主要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弱,大都是在教师的督促下完成学习任务。当初中毕业进入假期,他们便从紧张的学习状态中走出来,变的放松,对学习也没有了警惕性。初中化学课堂上大都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实践较少,因此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性较弱,而高中的化学知识大都以自主探究为主,多数知识点需要学生自己思考研究,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与此同时,在高中阶段小组学习也是比较常见的,但是在初中课堂上大家都很难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所以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需要克服的一点[2]。

三、教学方法导致的衔接障碍

在初中教学中,教师主要以升学率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所以讲课内容大都是以考点为主,从而导致忽视了高中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当高中老师进行教学衔接时,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教师对学生也没有进行深入了解,更何况与初中化学知识相比,高中化学难度高、内容繁琐,在最初的学习中会让学生感觉到压迫感,从而使学生丧失信心。所以在高中最初的学习阶段,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帮助学生补习前期的基础知识,从而使教学方法的实施处于被动状态。与此同时,初中化学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记忆,而高中化学则注重知识的理解。与初中化学不同的是,高中化学重视知识的探究,如果按照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会很难理解,这样教师在后期的教学中压力会比较大[3]。

四、高中化学导入教学策略研究

面对初高中教学衔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果想要学生快速适应新的角色,顺利度过初高中的过渡期,教师则应该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探索新的高中化学导入教学策略。

1.掌握初高中内容衔接点

学生中考结束会有较长的假期,大多数学生在假期期间会遗忘部分所学知识,同时,初中有些知识教师也没有进行详细的解释,所以高中化学教师就应该做好复习工作,带领学生回顾前期所学内容,为后期学习打下基础。而这也就需要高中教师加强对初中教材的研究,对教材中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一个知识框架,找好初高中教材的衔接点,需要补充的内容教师要做好标记。有些教师则会在学生刚入学时进行摸底测试,以便了解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的了解程度,从而知道每个学生的化学基础,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教材衔接点。在课堂导入时,将旧知识导入到新知识中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对旧知识进行了巩固[4]。

2.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高中学习重在方法。初中化学主要学习基本的化学原理和化学反应,高中化学则是对化学原理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强调化学的根源。所以在课堂导入中,教师要改变学生学习化学的思路,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思路,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化学的学习技巧,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存在恐惧感,有效减轻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探究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时,教师便可根据钠、镁、铝、锌、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教学,而在学习性质时可通过对比、归纳、递推等方式进行总结,再从化学反应的原理进行探究,从而加强对化学性质的了解和学习。

3.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自身因素存在差异,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大不相同。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在导入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提问式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要设计不同的问题,关注到所有学生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情境教学,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化学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还能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

4.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探索实际情境中出现的问题,并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自行展开讨论,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知。让学生在自己探究化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真正了解化学,意识到化学的重要性,从生活中学习化学、了解化学、感受化学,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知识探索能力,为学生后期的化学学习打下牢固基础。

五、结语

初高中教学衔接的主要目的是让高一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节奏,帮助学生快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加强对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初高中教学衔接是初中化学教师和高中化学教师的共同任务,所以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以考试为主,应该重视学生后期的化学学习。高中化学教师也应该加强对初中化学教学的了解,所以初高中教学衔接也需要初高中教师进行交流与磨合,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够快速找到教材衔接点。高中教师可以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使学生能够快速投入到高中化学学习中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高中三年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蒋守霞.基于初中物理教学角度下的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闫赛楠.乌鲁木齐市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

[3]沈益波.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的分析及策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

[4]陈晓敏.基于初高中衔接的化学教师教学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高中化学教材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环境教育;内容及呈现方式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借助各种科技手段改造了自然,发展了经济,但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想要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年轻一代进行环境教育,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另外,化学课程的学习包含了各种化学实验以及化学成分的学习,学生通过对课程的深入理解,不仅能明白化学污染对环境的严重影响,同时也能运用所学知识来优化环境,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中化学课程中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强化高中化学教育的意义

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将保护环境当作公民应尽的义务。另外,大部分研究环境教育的专家学者认为化学教育如果没有融入环境化学知识,就不算是完整和全面的化学教育。因此,要重视将环境教育纳入化学教育之中。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将环境教育融入高中化学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环境问题与国家发展以及个人生活都有巨大的联系,进而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斗志,同时也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改善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

(二)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学校也加大了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也是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注重学生个体化发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的意识,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另外,在高中化学考试中,环境保护试题也是高考的热点问题,不同版本的教材都将环境教育放在了突出位置。由此可见,将环境教育融入高中化学课程之中,既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化学教学必须承担的任务。

(三)加强环境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将课程内容的讲解作为教学重点,而不去拓展课本之外的化学知识,导致学生在学完化学课程之后,仍不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如光化学烟雾、赤潮等。因此,要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必须重视环境教育与高中化学的深度融合,这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环境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对环境教育的认知,才能更好地创新教学方法,深挖与教材相关的环境化学知识,这样才能促进环境教育更好地开展。由此可见,环境教育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高中化学课程中涉及的环境教育内容分析

(一)化学阅读材料中涉及环境教育内容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化学的教材内容要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环境化学知识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防治酸雨的措施、分析空气污染成因等,都是环境化学知识的体现。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深挖教材中的环境化学知识,重视环境教育的开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二)插图中蕴含了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

在高中化学教材中,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和阅读,配有很多插图在文字中,既是对文字内容的补充说明,同时也体现了书刊版式的活泼性,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化学知识的感染力。插图是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教育功能,使学生更容易接收到相关知识的内容。化学教材中的很多插图,都有对环境化学知识的扩展,比如,人教版教材中关于环境教育的插图,其将环境污染分为了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还有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等。通过对这些插图的学习,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化学知识,并且,很多插图都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学生了解这些插图的同时也是在扩展自己的视野,增长见识。

(三)活动与探究建议中安排了大量的环境教育内容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安排讲解书本知识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实践活动和实验探究。利用化学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快速了解化学知识,通过亲自动手研究化学成分,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比如,在学习“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课程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查阅资料,并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以及治理酸雨的有效措施。在进行实验与探究活动时,让学生分析赤潮等水体污染的形成原因,并讨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方式

(一)深挖教材,寻找渗透环境教育的结合点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也更贴近于生活了,在新的化学教材中,化学与社会的关系是一条主线,贯穿教材始终。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必须深挖教材中的环境化学知识,并将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吸收教材内容。另外,教师还需要寻找化学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最佳契合点,确保环境教育内容没有脱离教材本身,以此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结合化学实验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化学实验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化学实验,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化学知识,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也需要注意的是,化学实验具有一定危险性,同时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可以充分结合环境教育。在化学实验操作规范上要进行强化,当学生倾倒化学液体药品时,教师要告知学生严格遵循操作流程,并提醒学生操作不当会给身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这样,既能让学生更注意实验流程,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将环境保护意识渗透给学生。

(三)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渗透环境教育

在开展化学教学时,教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停留在书本上,而不能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以达到教学效果。比如,在学氧化硫的性质时,教师可以穿插工业化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知识点的性质及特征。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关注一些社会话题,如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等最近热门的话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并提出有效建议,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充分将环境教育渗透高中化学教学中,并积极探索两者有效融合的方法,制订出符合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此外,教师还需要充分挖掘化学教材的环境化学知识,使其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环境教育价值和功能。

参考文献

[1]吴晨亮,白银茂.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的环境教育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8).

[2]韩素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高中化学教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知识;高中知识;承上启下;衔接

高一化学是处于初、高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始终是高一化学教学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如果衔接不好,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化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学生的成绩就会下滑而一蹶不振。

1.初高中课程为何难衔接

目前在校的高中学生都是初中“课改生”,他们中不少在初中成绩不错,上了高中感到很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我们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学生学得吃力,教师教得也吃力,初中基础知识不扎实是他们共同存在的问题。

1.1教材的变化。近年来,初中课改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初中教材内容通俗、具体、简单;有的教学内容被删减了,有的内容在难度、深度和广度上大大降低了要求,教材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虽然在新课改中高中的内容也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高中内容概括、抽象、复杂,牵涉知识面广、重理论分析。例如,初中学习物质的性质都是从身边的物质学起的——空气、氧气、水、二氧化碳、碳单质等;还有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酸碱盐的知识在难度、深度、广度上大大降低了要求,删除了有关溶解度的复杂计算,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相关知识。另外,初中新教材对新知识的引入往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比较形象生动,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学生一般都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而高中因为受到高考的限制,教师大都不敢降低难度。因此造成初高中教材难度反而比以前差距更大。

1.2学法的变化。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齐全,学生练得熟,考试一般都能取得较好成绩,因此,学生乐于跟着老师走,较少注重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在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紧,教师只能讲典型、讲规律,注重培养能力。例如,初中化学很多时候会用“活动与探究”形式解决一些小的课题,有时会利用一个课时完成一个“活动与探究”,初中化学共有30个“活动与探究”。高中必修一的知识点很多,有的课题需要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没有时间去花一整节课去探究,这就在学习习惯上有了很大不同。

1.3课时的变化。初中课堂容量小,课时充足,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都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反复强调,学生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和巩固,不仅如此,最后中考冲刺复习时反复做了大量练习题,及时的反馈小结了每一部分知识点。而到了高中,高一周课时数4节,但是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致使课时容量大,进度快,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反复强调,对各类问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更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巩固强化。久而久之,学生积压的盲点越多,既影响新知识的学习,也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改衔接的教学

针对初、高中课程体系脱节的问题,如何破解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难题,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就成为高一化学教师的首要任务。高一的化学课,教师要重视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上的异同,把握好教学的衔接,对于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是十分重要的。我以为应注重以下几点:

2.1坚持新课改理念的衔接。

义务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使广大教师和学生都已接受了新课程理念,也适应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坚持课改理念不动摇,不观望,不彷徨,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坚持按新课标的要求改进课堂教学,还要主动和初中化学老师进行适当的交流和联谊,尽快熟悉和了解新课改的教学思想与模式,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顺利完成初中高中课程改革的衔接。

2.2注意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刚上高中的学生,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均较差,在高中教学过程中要研究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难度、进度不要赶得太快,要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要特别注意加强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高中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与初中差异很大,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内容跳跃性大,抽象思维增加,起点的难度加大。高一化学教学与初中课程的设置,其总体学习目的是一致的,它的研究对象都是物质的性质、结构及化学变化的规律,但他们之间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初中偏重于化学的基础知识、一般性概念和最基本的化学变化,化学课堂学习的节奏比较慢,老师运用课堂的联系、口答、板书、讨论等的时间比较多,复习时间比较充裕,无形中养成了“慢慢来”的惯性。而高中化学要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之上更加深化,知识密度加大,不仅信息量增大,而且深度和难度也加大了许多。高一学生的心理状态还保存着孩提时代的痕迹,有着天真贪玩的习惯,进入高中面临在短时间内要容纳更多的知识,但课上演习消化的时间又少。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节奏的改变,逐步由慢节奏迈向快节奏,把握住整体学习的进度。比如物质结构中的离子键、共价键概念及电子式表示等内容都比较抽象,就要放慢速度多练、多写、多体会,达到应用掌握的水平。

表1教学内容详解表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详解

1、化学用语

(1)按1-18号元素顺序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元素名称;

(2)增加元素化合价的概念、高中学习所需的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记忆,训练化学式的书写技能;

(3)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复习与训练。

2、原子结构与原子结构示意图

(1)原子结构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学习,能熟练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能根据元素的电子层结构,进行元素性质的初步判断,会写离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符号;

(3)增加物质形成中电子转移的观点,并能进行判断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1)学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

(2)能从电子转移的的角度分析物质所发生的反应。

4、物质分类与酸碱盐相互关系

(1)学习电离概念,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2)学习酸碱盐的定义,并能进行判断,完成物质的分类教学;

(3)在复习具体的酸、碱、盐的基础上,总结出酸碱盐的相互关系,学习溶解性规律,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正确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1)对学生进行初中化学基本操作的复习和高中所需基本操作的学习;

(2)实验技能的训练:除杂与分离、离子的鉴别、探究实验方法与实验设计方法、物质贮存和实验操作规程。

6、化学计算能力

(1)基本化学计算原理复习(含化学式计算、化学方程式计算和简单的溶解度计算);

(2)常见的几种化学计算的解题方法与技能。

7、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要求介绍

(1)高中化学学习与初中化学学习的不同

(2)学习高中化学的心理准备

2.3确保教材体系自然衔接。

处在初高中教材不统一的阶段,面临选用的教材版本不尽相同,教材的编排迥异,甚至相关知识在不同阶段的要求也存在差异,教材上教学内容不衔接,部分内容初中没有强化或一笔带过,高中却陡然要求很高,所以教师要重视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上的异同,利用初中原有化学知识,将其引导和应用到高一化学的教学上,有意识地将有关知识连接好,衔接好,就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时,初三学教材只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介绍给学生,并不作重点要求,学生的掌握也较肤浅。高中阶段要求多角度认识和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其主要要求有:一是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关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二是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三是从初三的“得氧失氧”观点过度到“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再上升到“电子转移”观点,这种思维的变换,使概念不清的学生感到更加困惑以至无所适从。因此高中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应首先带领学生复习初三的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搞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再引导学生上升到化合价升降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复习元素化合价升降与原子或离子的电子转移关系,并上升到从电子转移观点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使学生全面系统的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在循序渐进中真正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在“离子反应”的教学中,要在初中掌握物质溶解性的基础上,高中要求熟练掌握《溶解性表》,并在相关章节适时补充硅酸盐、亚硫酸盐、金属硫化物、碳酸的正盐和酸式盐的溶解性,进而解答有关离子方程式、离子共存等问题。另有关元素化合价与和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初三已不作要求,高中阶段应在相关章节对此内容进行剖析,使学生在结构的层面对物质性质进行深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化学教材范文第5篇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应循序渐进,运用全新的数学理念跟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理念进行强烈碰撞冲击.本次课程改革的关键要点在于学生在积极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进行选修课程的自由选择,使得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兴趣与喜好进行知识学习,如此一来,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新型教育理念得以充分突显,在重视学生知识积累获取的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优化培养.由此可以知道,基于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能够积极突破传统封闭式课程教学管理形式,更加提倡学校需将学生健康发展作为主要的教学实施目标,因地制宜地进行开放式课程教学.

二、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化学教学进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

1.教材把握欠缺一定的创新性在实际的高中化学教学实施进程当中,有些化学教师难以真正掌握化学教学的本质性目的,常常忽视高中学生的获取知识途径及整个过程,仅仅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化学知识的单纯传授,学生未能从本质的角度出发完成相关知识点的真正理解,导致教育本性被忽略.与此同时,部分高中化学教师未能拥有相对较为明确的教学方式,近些年来,在新课程改革基础上,化学教材不断发生变化,新的化学教材能够突破传统观意义上教材单纯重视书本知识体系的理念,给予基础知识跟社会实践相互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关系更多关注,然而在日常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仍然只是关注传授书本知识,欠缺对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内容深入研究把握.除此之外,高中化学教学课堂欠缺一定的创新性,新课程改革为高中化学教师提出更高的教学观念要求,传统意义上的化学教学方式难以充分顺应当前教育体制的深化发展,然而化学教师所拥有的传统教学手段根深蒂固,仍然沿用旧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缺乏创新理念.

2.高中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欠缺热情纵观而言,高中生普遍存在有学习化学积极性较低的现象,在学识及年龄的直接约束下,高中学生的判断力及分析认知能力尚处于不成熟且不稳定的阶段,有些学生难以真正认识导致化学知识的未来价值,导致其难以提起热情进行化学知识学习.与此同时,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高中生常常欠缺化学学习的发散思维,然而,发散性思维在此进程中起重要的应用作用,可引导学生基于多个角度出发寻求多种问题解决方式,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中生只是注重书本知识学习,将大量学习时间应用于课后习题练习,严重缺乏对问题的深入认真思考.除此之外,由于学习目标不甚清晰明确导致高中化学学习欠缺积极主动性,其常常没有较强的化学求知欲望及上进心,缺乏学习紧迫感.

三、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和效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在新形势下,新课标对现代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的角色定位应当有所创新和改进,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尽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学习技能的以及主动探索意识培养之职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新形势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应当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非只是关注知识的灌输.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跳出知识传递者的定位,师生之间的关系应当发生转变和调整,应当以平等、合作和互助为标准.

2.有效运用化学实验将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将实验作为重要基础的自然科学,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当中,实验占据着相对较为重要的应用地位.一般来说,高中化学实验涵盖有教师演示与学生操作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具体而言,教师实施的演示实验积极鲜明、生动形象,能够将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促进学生饱含热情地完成化学课程学习,实验教学中,教师可进行相关实验问题的合理设置,择取适当的实验时机,引导学生针对出现的化学现象展开观察分析,历经一系列谈论之后获得深化的理性认识.譬如说,针对钠与水的反应性质进行教学的时候,将金属钠投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教师能够积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现象分析,并及时提出对应问题,将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通过激烈的讨论进而获取正确的实验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拥有较高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跟学生一起完成金属钠化学特性及物理特性的有效总结,进而获取满意良好的教学成效.

3.基于设疑基础上进行教学问题情境的优化设置在日常的高中化学教学进程当中,教师能够结合教材的相应内容,将来自于学生的心灵信息及时捕捉,合理进行悬念的适当设置,使得学生内心能够充满学习热情,自身学习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引导学生积极地完成问题发现、探究及分析、解决,基于此真正实现知识的优化获取,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有意义的问题能够提高相应的教学成效,进行各类型问题情境的优化设置,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使高中化学课堂充满激情.譬如进行《氮气》这一节课程的教学时,讲氮气的化学性质时,首先分析分子的键能,提出:氮气在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如何?当在高温等条件下,氮气分子获得足够能量后氮气的化学性质又怎样.从氮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来看,氮气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在此过程当中,学习是带着问题任务进行的,为此能够被具体的学习内容深深吸引,进而获取良好的教学成效;再者说,在《盐类的水解》这门课程教学中,可设疑问“盐溶液是显中性还是显碱性或显酸性?为什么?”而后经过一系列实验演示进行实验现象的有效说明,教师跟学生经过讨论之后获取相关结论.

4.运用先进的现代化科技手段充实教学过程伴随着时展,科学技术水平优化提升,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进程当中实现多媒体技术的优化应用,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教学活动更为生动直观、活泼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教学效率显著提高.譬如说,进行有机化学取代反应及加成反应等相关内容的讲述时,若是仅仅采用语言方式则会造成学生理解困难,若是运用制作的电脑课件进行微观粒子结构解析,则能够使学生在观看形象生动的动画基础上深入了解掌握整个反应过程.此外,高中化学教师能够使用相关电视资料以及化学课件、投影以及录影等多媒体,同时,构建相应的课件库以及习题库、实验录像等,认真实施高中化学教学活动,尽可能优化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努力创新,结合化学这门课程的自身特点积极完善相应的教学方式手段,营造良好的化学教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