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子信息论文

电子信息论文范文精选

电子信息论文

电子信息论文范文第1篇

1.1传统电子产业人才需求减少随着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普通劳动力的短缺,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传统的电子行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被机器加工代替。比如,早先电子企业中有电子元件插件工,现在改为贴片机进行插装,企业就没有这个工种的需求了。智能机器制造的成本下降,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装备智能机器来取代人工,机器代替人是未来现代工业发展的趋势,《21世纪经济报道》曾经报道了富士康酝酿30万机器人计划的新闻。能够吸收消化大量职业院校电子类学生的岗位减少甚至消失,使得电子专业类学生的就业更加困难。

1.2传统维修行业的萎缩电子集成化、小型化的不断发展、成熟,生产加工水平的不断提高,大规模生产下的电子产品价格一路下滑。如液晶彩电、手机等消费类的电子产品价格一路走低,一方面使电子产品的生产消费呈现繁荣和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电子消费类维修行业的快速萎缩,从事电子消费类产品的大量维修技术人员转行。同时智能化集成化技术发展使得电子消费类产品电路复杂,维修困难,知识技能要求高,行业技术垄断,社会吸纳维修技术人员能力下降,都降低了维修行业吸收消化电子专业人才就业的能力。

1.3招生宣传导向不利于电子专业调查显示,初中毕业生受到父母、老师或者朋友、同学影响而选择专业的占60%以上。而水利院校以水利专业为特色,国家又对水利类中职生提供助学金的政策,导致学生扎堆于所谓的热门专业,冲击了电子与其它专业的招生。

2电子专业发展机遇

2.1开拓新产业传统的电子行业不断萎缩,产业的升级转型注定电子专业的发展要适应新兴产业。现在的汽车电子、LED照明、智能防盗、物联网技术等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些行业吸收消化职业院校电子专业学生的能力较强。因此我们要认准方向,与时俱进,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向上往这些方面靠拢。

2.2立足于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没有消亡,机器代替人工是一项高投入的行为,动辄上千万,并非是每个企业能够承受的,故机器代替人工目前仍然是大型企业才能做到的。中小型电子企业仍然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来满足生产需求。比如电子玩具产业,需要较多具有电子专业能力的人才。近年来,电子专业的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受企业管理层重视,岗位较好,有发展前景。打铁还需自身硬,提高自身职业能力完全可以在传统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2.3自主创业为支持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电子产业分工的精细化,产品加工成本的下降,使学生有机会在电子产业链中的一环立足,开创事业。一种电子产品从方案设计,项目推广,元件采购,电路加工,产品组装,产品营销一整套完整的生产链中,每个环节都孕育着巨大的商机,可以吸纳大量的学生自主创业。学生所学的电子技术知识完全可以胜任创业需要。在深圳,笔者调研过两个人的微型电子公司,该公司的经营模式是接收产品方案,根据需方要求设计电路板,采购元件,外包完成产品贴装,返回公司经过调试完成产品的初级加工,再销售给下游企业。这种模式投入小,见效快,对专业技术要求不高,非常适合学生创业。

3电子专业发展之路

3.1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本地、服务于水利行业电子信息业是全国五大支柱产业,在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地区及杭州、宁波等沿海地区广泛建设了电子产业群,吸引了大量的电子专业的技能人才。随着产业的转移,内地经济区引进一大批的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企业,使培养的人才更方便地服务于江西,服务于本地,能为本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电子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等水利领域。比如水土保持科研项目,水利枢纽建设中就大量应用了电子传感器、智能自动控制等电子信息技术。随着物联网的推广应用,未来在水利类专业开设电子信息课程将更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具备电子信息技术知识的水利人才。

3.2加强校企合作电子行业分工精细,每个企业对专业技术的需求都是不同的,对于学生来讲,在学校学习的课程广泛,在校学习时间短,针对性不强,会造成工作后专业技术不够用,满足不了企业对专业技术的需求。故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是专业发展的出路,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江西水利职业学院电子专业一直在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通过订单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形式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才,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对口就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3.3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笔者认为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应该是确定专业培养方法,提升学生职业能力。首先,教师要注意追踪产业革命带来的新技术新成果,更加努力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以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二是整理以往教学改革的成果,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改理论。三是形成一套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4引进高端综合性人才引进在电子技术硬件和计算机软件方面有一定造诣电子信息高端人才,可以满足未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这些人才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锻炼、成长为专业带头人,带动电子专业团队的发展。

4结束语

电子信息论文范文第2篇

密码是一个人的私有信息,通过设置密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在电子商务中会涉及到的银行账号的安全、交易信息的安全,都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密码来保护。在设置密码时可以设置不同的密码,增加所设密码的难度,定期修改密码,以及登陆密码和手机绑定密码等多种途径来保护账号的安全。有很大一部分人喜欢用同样的密码,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可能有人会说:“如果不设置相同的密码就记不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多种加密形式来保证账户安全。现在为了解决安全问题,不同的机构,包括电子商务公司、各大银行都推出许多加密设备,我们可以选用。

二、数字签名

在网络环境中,网络安全的最基本要求就是通信信息的真实和不可否认性,它要求通信双方能互相证实,以防止第三者假冒通信的一方窃取、伪造信息。在网络中实现通信真实性的方法是数字签名(DigitalSignature)。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掌握的是正确使用自己的数字签名,学生走上社会做的不是科学研究,是应用型电子商务,主要包括银行账号的安全、交易账号的安全,可以使用不同的认证方法保证信息安全,数字签名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作为商业机构可以选择一家公信度较强、通过国际认证的CA认证中心,CA认证中心会对于你每次交易中数字签名进行处理,证明交易中的身份,保证签名的不可否认性,加快交易速度,节省交易时间。

三、不轻易打开网站链接

在日常店铺管理中,交易身份的假冒和网站的假冒时有发生,为了防范这种骗局,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打开不信任的网站,不打开别人发来的链接。现在有一些骗子不仅是把自己伪装成购物网站去骗买家,从而盗取买家的账号、密码。也有一些骗子专门去搜索一些新开的网店去欺骗卖家,一是因为新卖家经验不足防骗知识薄弱,二是新卖家急于让店铺发生买卖,因此在交易时当这些不法分子告诉卖家自己进行的交易出现问题而发送链接时,卖家没有仔细查看确认交易就贸然打开了链接,给店铺造成了损失。

四、防火墙设置

近年来,作为保护计算机系统网络安全的重要措施,防火墙技术正日趋成熟。对于一些与防火墙相冲突的软件,需要关闭防火墙,有时网络安全有问题时,又需要启用防火墙。我们作为专业电子商务人员,要会对自己的电脑进行防火墙设置,设置时可以通过电脑的“控制面板”找到“防火墙”,打开“防火墙”自行设置。防火墙应该一直都处于打开的状态。

五、计算机病毒防范

电子商务强调企业与商家通过网络进行实时交流,安全防护的一点疏漏就可能使计算机病毒扩散到整个企业的网络,可能感染客户的计算机。因此应对计算机病毒进行防范。要想安全、可靠地防杀病毒,至少应该进行如下的工作:选择好的防杀病毒软件保护工作站、服务器;定期进行文件备份工作;定期对网络进行病毒扫描,异常检测;尽量多用无盘工作站;对远程工作站的登陆权限实施严格控制,尽量少用超级用户登录;定期更新病毒库;对网络设备的安全隔离。

六、结语

电子信息论文范文第3篇

1.信息化物流的定义

信息化物流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物流系统,在其理想状态下,这个系统中的各个主体(包括企业内部的不同主体以及行业中的不同主体)能够自主获得与资源配置、运营作业等相关的物流信息,以支持其作出最优决策。同时,在社会宏观层面上,该物流系统能够引导物流行业中不同的参与主体走向有序、协调、共生、高效的竞争格局。信息化物流与物流信息化的区别在于,物流信息化是相关主体在已有物流资源框架下,旨在通过应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并改善物流绩效,但当信息化应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信息流对原有物流资源配置、物流组织方式及运营方式的革命性影响便会逐步显现出来,并进而提出突破原有物流资源架构,以信息流转变原有物流方式的要求,即由物流信息化转型为信息化物流。

2.信息化物流的特征

信息化物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是开放性。开放性是指,任何参与物流分工协作的主体都可以自动加入或退出这一系统。在信息化物流系统中,各主体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与技术专长自主选择所从事的物流活动类型。不同于传统的行政审批制,信息化物流系统的监管模式更多体现为事后的法律追责。其次是社会性,也可称为公共性。信息化物流系统是物流信息及其相关服务共享的基础设施,任何物流参与者均可自由选择加入或退出。信息化物流系统不仅能够为系统内的参与者提供物流信息以帮助其决策,而且能够向参与者提供更多的技术、工具及配套服务,这使得多数物流参与者尤其是中小型物流企业,可以获得以较低成本参与更深层次社会物流运行分工协作的机会,即在信息化物流系统中,以往整合社会物流资源的技术门槛显著降低,信息化物流系统可为广大参与者尤其是中小参与者“赋能”。最后是生态性。在信息化物流系统中,各物流运作主体通过利用、处理、分享物流运作信息,彼此形成互助互利、协作共生的物流运作共同体。信息化物流以上三个特征使得其中的各物流运作主体形成了互助互利、协作共生的竞争关系。互助互利指的是,在整个系统中,各参与主体是物流信息的生产者、分享者和使用者。每个物流运作主体在参与信息化物流的过程中都会产生自身的运营数据,这些信息中具有市场价值的那部分可以通过统一的物流信息系统共享给需要这些信息的参与者,每个参与信息化物流运作的主体在日常运作过程中都会使用整个系统提供的,同时也是其他主体共享的物流信息,以方便各主体作出最优决策。协作共生指的是,各物流参与主体根据信息化物流系统中提供的物流运作信息,形成互相配合协作、互相依存的物流运行状态。此外,由于信息化物流系统具有开放性特征,如果系统内各运作主体之间存在效率差异,由开放性导致的资源快速流动将使这一差异得到快速消除,因此这一系统的参与者之间还存在竞争的关系。信息化物流对物流运作主体的另外一个明显作用是“赋能”。信息化物流系统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基础设施,它由于广大的覆盖范围以及低廉的信息和技术成本,使得参与其中的物流运作主体所面对的技术门槛下降,从而获得了比以往更加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获得了深入参与社会物流运作分工的机会。

3.信息化物流的要素

信息化物流的组成要素包括运营主体、支撑体系、信息平台和政策变量。具体参见图1。首先,运营主体包括物流供给方和物流需求方,这两类群体是信息化物流的主体和骨干。其中,物流供给方主要指与物流活动相关的仓储、分拣、配送等服务的提供方。物流供给方是物流运营的主体,同时也是信息化物流系统主要的参与者。而物流需求方是物流需求的来源方,它们的物流需求信息是物流供给方制定产品规划与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其次,支撑体系指由信息化物流重要利益相关者组成,支撑信息化物流发展的各类物流标准、配套服务等所有内外部资源的总和。支撑体系与物流运营主体、信息平台构成了信息化物流的价值网络。物流业是一个复合性行业,其价值来源于不同运作环节的有效组合,这些环节需要大量的配套服务进行支持。例如,物流设备的维修、信息系统的升级、库房的物业管理、人力资源的配备等。其三,信息平台是信息化物流系统的神经中枢,它是信息化物流系统中各主体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的载体。信息平台主要包括物流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两部分,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处理以及向系统内的参与主体物流运作信息。物流信息平台主要提供物流服务供给方面的信息,而电子商务平台则主要提供物流服务需求方面的信息。其四,政策变量主要指影响信息化物流系统运行的各种外部行政法规的总和。

4.信息化物流的输入与输出

信息化物流是一个社会物流系统。作为一个系统,笔者认为,其主要输入和输出分别是物流运作信息和物流基础设施服务。信息化物流理论要求将物流运作信息分为物流需求信息、物流供给信息、物流中间信息三类。其中,物流需求信息主要指物流需求的空间、时间等一系列物流服务需求方提出的有关物流服务要求的信息,这类信息包括物流过程中的各个地域节点、物流服务的时效性要求、货物的包装和运输要求、愿意支付的价格等;物流供给信息主要指物流服务提供者提出的涉及物流服务能力的相关信息,这类信息包括运输能力、仓储容量、服务水平、运费报价等;物流中间信息主要包括天气信息、路况信息、物流政策信息以及相关市场信息等。这些信息经过信息化物流系统处理,可以转换为供物流需求方和供给方利用的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本文中作为信息化物流输入的物流运作信息与其他学者提出的概念存在明显差异。其他学者对物流信息的概括重点关注物流运作的技术层面,即以物流环节或管理环节作为分类和区别的标准,而本文则将物流信息区分为供给信息和需求信息,侧重于突出这类信息的来源差异。之所以对物流信息进行如此划分,其主要原因在于,在电子商务时代,有效的信息生产者不再仅仅局限于物流服务供给方,①物流服务需求方所产生的数据也可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得到记录、处理和利用,因此以往基于物流运作技术层面和物流企业管理层面对物流信息进行的划分不能完全反映信息化物流系统中物流运作信息的全貌。而在信息化物流系统中,作为物流需求方产生的信息,特别是电子商务交易产生的物流需求信息,对物流服务供给方乃至整个物流行业运作绩效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信息化物流系统的输出不仅包括物流决策信息以及相应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包括线下物流渠道的选择推荐。具体来说,对物流服务供给方而言,信息化物流系统可提供综合性的物流商业情报以及数据处理服务,推荐物流渠道合作伙伴,甚至提供物流中介服务。首先,物流服务供给方可根据物流商业情报对自身公司战略进行调整,对现有业务范围进行规划,对物流网络进行优化等;其次,物流服务提供方可借助信息化物流系统提供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处理工具,有针对性地对社会物流信息进行挖掘,提炼出适合自身经营决策的决策信息;其三,物流服务供给方可通过信息化物流系统合理选择合作伙伴,专注于自身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物流领域;其四,信息化物流系统还能实现物流服务供给方与需求方的直接对接,这使物流服务供给方具备了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特殊物流服务的能力。对物流服务需求方而言,信息化物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推荐物流渠道,即需求方提出物流需求信息之后,信息化物流系统按照其要求,借助一系列算法来为之推荐系统内最合适的物流服务供给方与物流解决方案。因此,可以概括地讲,信息化物流系统的主要输出是物流基础设施服务。

二、信息共享问题的解决

物流信息在传统物流运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目前信息流对物流绩效提升作用有限,其主要原因是:物流运作信息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之一,深刻影响着企业物流运作的决策与实施,企业不能也没有动力分享自身所掌握的物流信息,因此分散的社会物流信息难以实现有效整合,自然也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利用。信息流的不完全性与分散性导致企业物流绩效与社会物流绩效难以得到大幅度提升。可见,由于物流信息共享缺乏,导致信息流对物流的引导与优化作用并不明显,物流绩效提高水平有限。导致物流信息利用不充分的原因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基础问题。物流信息化水平不足导致物流企业、物流行业对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利用能力不足。相较于物流供给信息,物流需求信息具有零散性、多变性、实时性等特征,对收集、处理、利用的技术要求更高。另一方面是利益机制问题。物流信息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单个企业缺乏与其他企业分享并向社会公开这一核心资源的动力,即缺乏一种有效的机制来协调各物流企业之间因开放物流信息而导致的利益得失。

1.技术基础信息化物流系统在技术基础方面改变了现状。首先,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物流信息收集、处理与利用扫除了技术障碍;其次,如前面所述,信息化物流系统提供基础设施化的信息服务,使得广大中小型物流企业对这些技术的利用变得经济可行;其三,最为重要的是,信息化物流系统所具有的开放性和社会性为单个企业对接广阔市场提供了机会,其中的参与主体可有效突破实体市场的时空限制,获得近乎无限的成长可能性。这种机会以往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至少对中小型物流企业而言成本是非常巨大的。

2.利益机制信息化物流理论同样为物流信息共享提供了一种现实的机制。信息化物流系统除了能够为企业提供各种物流基础设施服务外,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化物流系统中的电子商务平台掌握并积聚了海量的物流需求信息,这打破了以往物流需求信息为各企业分割垄断的局面,使得物流需求信息不再仅仅是单个企业所独有的核心资源。因此,以往能够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物流需求信息,在信息化物流系统存在的背景下将会“贬值”。如果企业加入信息化物流系统,那么企业在开放自身物流运作信息的同时,可以获取社会物流需求信息及其他企业运作信息,并且能够借助信息化物流系统提供的基础设施对其进行挖掘和利用,从而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相反,如果企业没有加入信息化物流系统,那么它将被排除在社会物流信息共享的“大饼”之外,无缘分享物流大数据所带来的绩效提升。这种由信息化物流所带来的信息资源价值的变化,将促使物流企业加入信息化物流系统,在共享物流需求信息的同时,开放自身的物流运作信息。此外,企业物流信息资源观念的变化更为重要。在信息化物流建立之前,多数物流企业受自身条件所限,收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的成本巨大,加之在宏观层面缺乏一个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导致大部分物流企业更多地把信息资源视为独占性的核心竞争资源,并对同行及社会实施严格保密。在这种情况下,对物流企业而言,信息的收集更多是一种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吸收,这时的物流企业是等待物流需求上门、采取被动服务方式的“坐商”;对物流系统而言,信息资源更多处于静止状态,无法在整个系统内充分流动;对整个社会的物流运作而言,物流信息被人为分割在各个企业中,这种物流信息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在这样的物流运作环境下,物流企业必然奉行独占式的信息资源观。信息化物流系统出现后,单个物流企业将获得与更广阔市场对接的能力,因此它们将不再拘泥于自身所拥有的物流信息,而是在市场中主动而自由地搜寻并获取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物流需求,于是原先的“坐商”转变成了高度灵活、主动寻求服务机会的“动商”。在整个物流系统中,信息资源将获得充分流动,因此信息资源不再是静止的,而是实时的、快速变化的。而在社会层面上,物流信息高度共享,并对系统内所有成员开放,同时能获得系统内所有成员的即时补充,这种物流信息是具有高度“活性”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独占性的信息资源观念就无法适应信息化物流企业的发展了。信息化物流中的信息资源观必然是开放的、共享的、互利的。

三、菜鸟网络

电子信息论文范文第4篇

2013年新一届政府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着力建设廉洁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是政府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政务与电子的有机结合,以及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电子政务必然要在廉洁政府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不仅有助于推进地方廉洁政府建设,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体来说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政务建设能够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客观要求,电子政务建设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天然的技术平台,它与政府职能转变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关系。首先,电子政务的实施重新界定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边界,促进了政府职能从大包大揽向更加注重服务与管理职能的方向转变。其次,电子政务的实施提高了政府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各种信息采集系统、完备的数据库、各种模型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的应用,为政府更好地实现经济调节职能提供了信息保障和决策支持;第三,借助互联网建立的市场监管体系以及各种政府门户网站,提高了政府管理及服务的能力,同时也树立起了政府的良好形象。

2.电子政务建设能够增强政府组织透明度。现代政府组织是一种“金字塔式”的封闭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腐败才得以滋生漫延。实施政务公开是打开这种“黑箱环境”,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有效政治手段,而电子政务为政务公开提供了更有效的技术平台。此外,通过电子政务实施政务公开实现了对政府权力运行的实时监督,不仅能有效预防腐败,还能增强政府组织的透明度,为老百姓提供更方便、快捷的监督渠道。

3.电子政务建设能够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政府部门的政务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息处理活动,政府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的高低既是衡量政府管理能力的指标,也是影响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政务信息的处理方式以纸质文件为主要载体,存在着传递速度慢、储存困难、信息查询不便等缺点。而电子政务的应用和发展为政府管理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技术工具,不仅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同时也降低了政府的运行成本。

4.电子政务建设能够提高政府公共决策质量。电子政务的应用和发展,为政府决策科学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传统行政体制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公众几乎没有参与政府决策的权力,决策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种特权。而电子政务的应用和发展,使政府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来源更广,信息质量更高,从而大大改善了政府决策者的有限理性,提高了政府公共决策的质量和水平。

二、阜新市电子政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阜新市在电子政务发展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廉洁政府建设和推进阜新市转型振兴的要求相比,更有相当大的距离。具体来说,目前阜新市在电子政务发展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电子政务建设总体上发展不平衡。个别地区和部门对电子政务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办公自动化、网络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仍相对滞后。

2.在发展电子政务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和错误认识。主要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为把一些政策、法规、条例搬上网络就万事大吉,只注重信息手段而忽视政府业务流程的改进,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同网络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缺乏和用户的交流沟通手段,政府与上网公民之间缺乏互动性、回应性。

3.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一些地方和部门的计算机、电信网络设施的建设普及率不高,无线互联网、数字电视和呼叫中心等数据通信设施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地方财力有限,致使资金投入不足。

4.缺乏顶层具前瞻性的设计和规划,专业人才匮乏。从全市来看,阜新市还缺少一个专门的高起点的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规划,面对未来电子政务发展越来越迅猛的趋势在总体上缺乏顶层设计,电子政务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还不足,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电子政务的需要。

5.已建成内外网络系统的的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建设亟待优化。目前,各地区、各部门网络体系功能仍比较单一,各自为政,标准各不相同,业务内容单调重复,在与全市网络体系搭接方面仍显不足,和相关部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方面还大有研究,各个部门的内外网建设资金投入不够,缺乏远景规划和全市性的有效整合和统筹。总之,网络体系优化的空间和余地还非常大,有待于做更多、更细的工作。另外,从客观上讲,我国电子政务立法滞后,整体的发展规划不明晰也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阜新市电子政务的更好发展。

三、阜新市电子政务的发展对策

廉洁政府建设与电子政务建设的良性互动从发展现状看,阜新市电子政务已经初步完成“系统建设”阶段,更需要探讨的是如何在电子政务应用中实现“电子”与“政务”的良性互动,亦即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推进廉洁政府建设。而事实上,在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问题是管理、组织和政治问题,是政务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从这个角度看,阜新市电子政务的发展策略可以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府职能的“一站式”、网络化。在网络载体上实现对政府管理的创新和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政府部门转变职能,增加执政透明度,对于建立一个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府职能的“一站式”、网络化,必将对促进阜新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以及推进阜新转型振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在行政体制改革框架下合理划分事权,分层次建设电子政务的应用体系。比如在市县两级,电子政务应用可以以内部网络建设为基础,整合业务流程,优化审批程序,形成网络化协同办公环境,并根据实际需要推进外网建设,建立信息收集、反馈分析、政策引导、政务公开等网络。乡镇街道作为基层组织,可以侧重政务信息公开和简化办事流程等应用,也可以通过畅通网络渠道,扩大公民参与,提高基层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3.强化组织领导,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健全原有的组织领导体系,加强全市统筹,对现有设施资源进行有机整合重塑,发挥群体效应,切忌重复建设。从阜新市的市情出发,采取专家论证的方式,顶层设计,组织制定面向未来的电子政务建设总体发展规划,既要具有前瞻性,又要适应时展的需求。

电子信息论文范文第5篇

电子信息管理平台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建立的系统,具有信息采集、信息传递、自动储存、分析处理、安全维护等功能。可实时掌握企业的运行状况,并根据采集的信息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在当前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构建电子信息管理平台的准备阶段

2.1决策分析某公司为进一步扩大规模,需建立一个现代化电子信息管理平台,决策者考虑的重点有两点,一是成本,二是效益。成本又涉及3方面:公司人员花费、咨询顾问和系统软件成本。公司人员负责联系咨询顾问公司,与其合作商量平台的各项要求;软件公司负责软件的研发工作。该公司用了近两个月引进了SAP系统,共花费50万美元。随着各种新技术和新元件的应用,成本投入可能会更高。

2.2宣传培训为保证系统研发工作顺利开展,需挑选一些高素质人才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并得到高层许可。然后积极学习新管理模式,通过与高级员工的交流,尽快掌握电子信息管理的有关知识。同时应在公司内部加大宣传力度,使各部门能接受新管理模式。新管理平台最终是由员工操作的,所以必须确保员工能够接受,如开展培训、召开会议等。

2.3数据处理公司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会产生大量数据资料,需及时进行统计处理,所以在新管理系统设计之前就应将各种数据清单主备齐全。在分析整理后,需确保数据不能混乱,应能够清晰明了地反映企业运行状况,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便利。

2.4内部调查现代企业规模较大,内部结构复杂,需对其内部展开详细的调查并整理成统计报告。如果企业内部过于混乱,有必要进行优化、重组业务流程。另外,在企业运行中,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若不处理则必将影响到后续工作。所以需在业务流程规范化之后才能开展新系统的研发工作。要想使电子信息管理平台更好地运行,必须提高企业业务流程效率,因此要重组业务流程实现高效化的流程。

3电子信息管理平台的设计研发阶段

3.1研发方法新管理平台几乎涉及到企业的每一项活动和每一个部门,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其研发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所以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指导计划,采用有效的研发方法。通常会选择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法,加工整个过程分为若干彼此相连的阶段。关于该方法,往往是对其几种类型的变体加以利用,而很少直接使用其过程。其变体可分为以下几个:

(1)基于生命周期的变体。其关键在于各阶段之间的顺序,某一阶段结束后决不能回头修改,如瀑布模型等。所以在设计时要提高计划的精确度,细心布置每一个细节。如此一来,能够精确地控制开发进度,使得完成时间也更加明确;

(2)基于迭代的变体。关键在于每阶段之间要保持高度的迭代性,设计中难免要做修改,迭代次数随之增加,直至接近最终目标,如蛛网模型等。在一些信息环境较为复杂且需经常性改变的环境才行;

(3)以用户为中心的变体。以社会技术系统为例,由社会和技术两部分组成,关键在于用户的参与。

3.2实际研发

3.2.1计划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的任务是确定新系统的作用域,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制定项目的开发进度表,分配资源并进行项目开发的预算分析。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确定新系统的作用域,即确定新系统将要解决的问题与这个问题所需要的解决方案的范围。下一步,确定项目是否可行。这将包括财务可行性、技术可行性与进度可行性等三个项目的分析。然后,制定出大致的项目开发进度表,为每个进度分配人员与资源,同时生成一份预算报告。最后,正式启动项目。

3.2.2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了解确定企事业单位的商业需求与处理要求,并整理出书面的文件。包含收集系统信息、确定系统需求、建立需求原型、划分需求的优先级、提出几个可以互相替代的解决方案、选定方案等几个步骤。

3.2.3设计阶段。正式进入系统的设计、编码阶段。其主要部分是设计工作:设计并集成网络、设计应用程序结构、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系统界面、设计并集成数据库、设计系统的细节部分、集成系统控制。

3.2.4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测试、安装最后的系统。但是,这个阶段的任务不仅仅是提供一个能够运行的电子信息管理平台,而是要确保培训所有的用户并使企事业单位得到切实的利益。具体包括构造软件的最后部件、检验与测试、整理文档、安装系统、确保与旧系统的切换等。

3.2.5支持阶段。这个阶段是在系统开始正常运营之后开始的,其目标是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营,这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对最终用户的支持与对系统的增强与维护。这个阶段将一直持续到系统升级为止。

3.3系统结构及其功能最终建立起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以下4个子系统:

3.3.1市场经营管理子系统。主要是为决策者提供必要的市场信息,具体可分为市场研究、销售分析、订货分配、顾客服务等模块。

3.3.2物资供应管理子系统。主要是为生产提供所需信息,同时也负责控制生产进度、计算资源消耗、产品质量控制等。具体又包括产品设计、库存管理、生产计划和控制等模块。

3.3.3人事资源管理子系统。主要是为合理分配人力资源而采集的各种有效信息,也负责处理人事管理中的奖罚问题。可分为人事计划、档案管理等模块。

3.3.4财务管理子系统。可提供并分析有效信息,帮助财务人员解决预算、融资、资产利用、降低成本等问题。直接关乎企业利益,具体可分为会计核算、总账维护、财务计划和财务报表等模块。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