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脑硬件评估

电脑硬件评估范文精选

电脑硬件评估

电脑硬件评估范文第1篇

认为因素在对网络信息安全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中,最为不确定,根据认为的性质及动机,可将其分为两大类:第一,无意行为。无意行为包括使用者因操作能力、专业素质较低或不熟练而造成的隐患问题。比如:管理者在进行日常维护、修改已存在用户账户信息、新创建账户时,不小心将管理权限交给了不恰当的用户,用户意外获取了不应享有的权限,这些拥有意外权限的用户可能会无意将数据篡改或破坏了计算机系统,给计算机的信息带来威胁。第二,故意行为。故意行为主要是指网络黑客的有意攻击,高校校网中行政办公、科研、教学所用的电脑中都存放有机密文件,比如教师信息、财务状况、科研成果、招生信息等,这些都可能是黑客们偷窃的目标,目的是非法使用、恶意破坏、窃取数据以干扰用户的正常工作;有些计算机使用水平较高的学生可能会尝试网上获得的各种黑客软件及攻击技术,他们冒充有效用户,对信息资源及网络设备进行越权或非法使用,甚至利用欺骗或假冒手段限制合法用户的正常使用权限,以实现非法占有信息资源的目的,这些都对计算机网络造成威胁。

2加强信息安全化管理的建议

针对信息化安全在高校计算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2.1加强网络自身建设

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包括软件及硬件。要维护高校校网的正常状态,必须保障电脑硬件能正常使用。一般情况下可实施的措施为:降低自然灾害对电脑软件及硬件的破坏。降低周围环境对互联网信息系统可靠性产生的负面影响。电脑软件是指互联网程序中的电脑系统程序,软件的安全管理主要是保障网络信息书籍的可用性、可靠性、完整性、保密性。软件的建设包含防火墙的控制、访问权限的控制、病毒及负面信息防护等的建设。

2.2规范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高校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内容包括: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一个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不断完善各种管理条例。将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纳入高校常规管理之中,健全安全教学普及制度、网络安全剂病毒监测制度、管理人员岗位制度、用户操作权限及使用登记制度、信息登记制度、内容审核制度等,尽力清除高校校网上的管理死角,保障校网的畅通及安全。要重视专业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高级人才的培养,提升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保证系统安全的前提条件。管理人员的紧急事件、安全培训的相应途径、系统评估标准,这都会为系统的安全提供保障,促使计算机网络系统处于安全状态。高校学生的科研成果、教务信息、学生档案等重要信息,都要有高端管理者亲自管理,对于特别重要的信息,需要做可靠的备份,以免意外发生时造成过大损失。

2.3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电脑硬件评估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政府政务

为了实现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使我国能够在新的世界竞争格局中积极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我国党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行政组织、政府管理模式等政府要素和过程深受信息化的趋势的影响。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公共服务型行政模式是与信息时代相联系的。在信息时代,应遵循人本主义、服务、参与、责任等理念来进行创新与变革政府管理方式方法。电子政务要实现在公共组织中的应用,而政府组织和非政府公共组织构成了公共组织。一个国家的最核心的部分是政府系统,它是中枢系统,是一个国家或社会整个资源优化配置的系统,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这个系统。全社会中拥有最大的信息者、最大的信息技术的用户是整个政府,为了建立一个勤政、精简、廉政、有竞争力的政府,那就可以借助利用信息技术来发力。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有89%的国家将实用信息技术处理政务列为部级的重要事项,都在不同程度上着手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因我国的体制、经济等特点,政府信息化是关系到我国体制转轨、经济转制、社会转型的一次严峻挑战。

1政府信息化的含义

政府信息化,简单地说就是时代的政府(即传统政府)向信息时代的政府(即现代政府)演变的过程。现在居民办事往往需要跑多个部门才能解决,有时还会因为各个部门信息沟通不到位、政策解释不到位等问题,导致百姓多次跑、反复跑。而政府信息化建设则可以将传统政府间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界限打破,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把为老百姓办事的效率提升了。其次,政府信息化的建设能把政府的工作透明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些部门人员暗箱操作,对决策随意更改,追求个人利益,使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大大减小。最后政府信息化可以使管理部门更了解百姓的需求,使百姓也可以便捷地了解政府政策、办事信息、办事流程、增强两者间的互相了解与支持。

2电子政务——政府职能转变的切入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点是政府向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放权。各级政府要在统一规划下,树立互联互通的观念,打破垄断和分割。政府可以用信息化的思路推动电子政务的建设,通过统一平台、统一标准,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来管理其管辖的公共事务,电子政务的建设要从政府的监管目标、服务目标和职能转变的需要出发,使大量频繁的公共事务管理和日常行政事务,按照设计的平台及流程在网络上开展工作,使政府部门的业务通过跨部门整合,通过无缝后台服务向民众提供优质的服务。从最基本的业务中把政府的管理职能从封闭的行政系统中拓展出来,实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目标。

3政府信息化在政府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建设要点

当前,在政府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政府信息化,这是对传统管理方式的一个转变。它是保证政府监管能力、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的有力手段。作为政府信息化的核心内容,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要对其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当前,政府信息安全存在着隐患,如:电脑硬件面临遏制和封锁的威胁;电脑软件面临市场垄断和价格歧视的威胁;国外电脑硬件、软件中隐藏着“特洛伊木马”;信息与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很差,许多应用系统处于不设防状态,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和危险性。由于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网络,存在大量网络黑客甚至黑客组织,出于不同目的,对各站点攻击并篡改页面的事件层出不穷。网上政府是政府在网上的形象,网上政府的一些重要新闻、重大方针政策、法规具有权威性,如果一旦被黑客篡改,将影响政府形象,甚至造成重大的政治经济损失。因此,在建设政务平台及使用过程中,要注重硬件、软件的建设,把行使的政府职能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延伸出去,在数字化设备和虚拟空间中轻松地进行。政府信息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技术革命,使当前的政府管理手段中使用的行重要硬件进行了更新。并且使现代的管理方法,如全面管理方法(包括全面计划、全面核算、全面质量管理和全面设备管理)、优选法、价值工程、网络技术、线性规划、计划评审技术、技术经济分析、预测技术等等,得到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并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之中。传统政府组织中是由固定的职位及起着“上通下达”信息的作用的中间管理层组成的,信息是层层传递的。而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政府管理所需要的一切信息避免了组织中间管理层次的传递,减少中间环节,使大量复杂的信息迅速、及时地传递给上级或底层接收者。使传统科层制得组织结构转变成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的联系、沟通与协作的扁平网络化,提高工作的效率。传统政务管理工作是静态、时滞的,一些成本过高和缺乏有效技术支持的动态管理的方式,也难以落实。但是在互联网的时代,任何阶层、行业、环节的管理活动都可以及时、全面的把握信息,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比如一条高速公路的监控和管理,可以利用监控设备全面、全天候的自动监测违章行车、车流量、公路损害状况及其他配套设施的保障情况,相关的管理部门通过网络获得信息后可以依据相应的解决对策及时地调整路况。大大增加政务工作的灵活性。在建设电子政务渠道的过程中,第一,要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不能不同级别的政府工作盲目地建设一样的平台,要从不同实际情况出发,根绝不同的级别建设务实的有实际效果的平台。第二,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小步快跑,突出重点,不能遍地开花的展开建设,要在取得成效后全面的开展。第三,要采取规范化的外包机制来建设电子政务,用市场化、社会化的思路使其与拉动产业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建设。第三,作为使用电子政务的管理主体的行政人员,若是不具备丰富的知识、多样的技能,是无法良好的运用这些设备的。同时,当前网络的发展中,有许多不良因素影响着管理者和使用者,因此,这些使用者的素质、自律性、自我组织能力和参与意识要特别强。这就要求要在政府部门中抓好基础性的工作,要在信息资源开发、人力培训、制度建设和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严抓,建立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使管理工作者胜任自身的岗位要求。第五,建立电子监督体制。信息时代的电子政务的使用,加大了网络中办公人员的自由性,在网络体系中办公,缺少了监督,政府部门可以设立电子民意信箱,让社会各阶层民众都有表达个人看法和意愿的机会,参与到政府部门的各种讨论中,使民众对一些关乎自身利益的和社会利益的重大决策或者、影响面宽的复杂政策都能随时与具体经管的行政部门或行政人员保持联络和相互监督,对部分提出的方案进行讨论,发表个人观点,使政务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的监督。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我国要在世界大国中站稳脚跟,必须从各方面顺应时代的改革,建立信息化的政务管理系统,创新行政管理模式,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廉洁、高效的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参考文献:

[1]朱加祥.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讨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01).

[2]柯婧凤.电子政务发展状况研究综述[J].财经政法资讯.2011(03).[3]刘中元.电子政务的内涵与特征[J].人才资源开发.2015(02).

电脑硬件评估范文第3篇

一、信息素养培养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

一般认为信息素养本质上包含意识、道德、知识与能力四个层面:一、信息意识情感。信息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即要求受教育者具有一种使用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意识;二、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同时也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三、信息科学技术常识。明白信息技术的原理、名词术语,了解其发展与作用,具有一定的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四、具有一定的信息能力。即操纵、利用与开发信息的能力,能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评价和分析所得到的信息,并且开发与传播信息。

纵观国内外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单独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但是目前由于各方面条件的不完善,如教师信息能力的缺乏,课程整合只能在小范围内实现,所以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担主要还是落在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上。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需达到以下要求:

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2)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3)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和与人协作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二、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如何教好这门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来提高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当前,各地中小学基本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高分低能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虽然知道计算机的组成、会用文字处理工具写作、能用网络进行信息的浏览,但却无法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

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还是采用一套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学生学习了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和工具后,仍然对如何将这些技能整合在一起用来解决难题和完成任务不知所措。目前信息技术课程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间隔式。理论课和实践课间隔,教师首先上一次理论课,讲解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然后下一次课由学生上机实践。这种方法教学效率不高,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但该方法在一些信息化条件不是很好的学校依然相当普遍。

2)填鸭放羊式。教师每节课先讲10-20分钟,然后让学生自由练习20-30分钟,这种教学方法无完整的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反馈和评估体系,教师无法控制活动进程甚至不想去控制,任凭学生“自由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无法体现。

3)讲练循环式。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先把每个知识点讲解并操作示范,学生再模仿操作练习,如此循环来完成整个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做到了讲练结合,但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忽视了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属于一种以行为技能训练为主的示范模仿学习的教学方法。

以上这三种方法,主要还是属于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偏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获得,忽视问题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认知能力,忽视学生情感的发展、社会技能和审美能力的养成;教学进程完全按教师预先设计的步骤展开,教学过程中很少给学生以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的空间;在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培养中,学生学到的是孤立、机械的知识,不能深刻领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任务大多依靠模仿,学生缺少主动的探索过程,能力得不到极大的培养和发挥。

三、基于探究型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程

在信息素养的培养中,要求学生在大量的信息面前能够自主地判断、选择、获取并应用信息;要求学生通过证实或证伪来获得知识;要求学生具有多渠道、多途径获得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要求学生具有主动的、多元的、开放的思维方面的品质;要求学生具有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都是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所不能给予的,只有探究型教学才能满足上述种种要求。

(一)探究型教学模式

基于探究型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以信息技术为学习工具,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激发的兴趣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实现课程目标。它强调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1、探究型教学实施的一般程序

探究型教学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表达交流阶段。在探究型教学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经常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探究任务,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探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建立探究性学习的小组,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学生要积极探索,搜寻相关的资料,进入探究问题的状态,在自我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归纳出准备探究的具体题目,形成最基本的目标和认识,确定具体的探究目标和探究方案。

进入这个阶段之前,教师首先要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即确定探究任务的主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应该采取单元设计的方法,即以一个主题为设计对象,设计一个单元,单元中可以包括多堂课。按照单元进行设计,有助于学习环境的设计,有利于信息技术学习的连贯性。教师先设计出要整合的任务,接着具体设计要让学生探索和领悟的内容。最后,教师应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呈现任务,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2)实践体验阶段

在确定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之后,学生要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和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在开发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主要以上网查询资料为主;小组合作及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与沟通;以科学的态度解决实际问题;从一定角度认识环境、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形成记录了学生自己或探究小组的实践过程的网页、幻灯等多种形式的作品。

3)表达和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把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通过开研讨会等方式加以表达。

2、探究型教学的操作要求

1)教师要发挥好“促进者”的作用

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为了促进探究活动的深入,教师一方面可以提出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提出不同的或反面的意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在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程序和方法还不熟悉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说明。比如教师可以提供探究活动过程的大致框架或提示清单,说明进行某种探究活动的大致过程,但不需要硬把学生的思维、理解、判断、行为纳入既定的轨道,而是更多地运用间接的、不明确规定的指导方式,要求学生围绕解决问题的主题,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策略。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将兴趣转化为适合探究的问题;创设情境引发、呈现矛盾现象及其不同解释,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兴趣,收集各方面的资料,促使思维不断深化;对已有资料做多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得出自己的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要学生去寻求这些问题预定的、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策略以及多种可能的解释。

3)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

确定小组学习的共同目标,进行角色分配,使每人的角色互补,建立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分组制定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开展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协作学习。

(二)探究型教学实施的一个实例

以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在上课时,最初是采用直接口头讲解的方式,这种方法常常容易使学生听得糊里糊涂,效果甚微。目前很多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通常采用实物直观法进行教学,通过计算机实物展示,直观介绍各种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以及硬盘、内存、主板等主机构件,这种方法虽然给了学生直观的印象,记住了各个零部件的名称、功能,但是很多学生依然对如何配置一台电脑不知所措。下面,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出发,采用探究型教学模式,对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首先,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假如你平时节省下来的零用钱加上你存折上的压岁钱合计有5000元人民币。要求你用这笔钱去配置一台电脑。”。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关于这个问题涉及到哪些问题要点或原理,如“新的电脑派什么用处?你需要什么型号的配件?如果你不认真考虑,会有什么结果?”。

然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本项目设计活动,提出一张电脑配置清单,并通过一张或几张购买电脑设备的发票或装机配置报价单,以证明希望购买的电脑配置方案、预算执行情况。

最后,给出学生具体的设计过程和步骤。本项目设计活动为时2周,其中集中活动时间3课时。信息来源主要以网络为主,结合去电脑市场实地考察。为避免学生盲目搜索,教师提供一些参考网站。

第一课时――提出问题、第一次网络信息搜索

第二课时――交流信息、考虑可能的方案、第二次网络信息搜索

周末课外活动――收集有关数据和证据

第三课时――交流各自的电脑配置方案,并接受同学的质询。课后提交作业报告

通过这次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识别基本电脑硬件,了解电脑的各个零部件以及它们的功能,有条理地说出自己所要配置电脑的主要用途,而且还加强了他们上网搜索信息和利用网络上的资源解决问题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此外,还使他们了解到如何根据需要和现有的条件设计一个解决方案,如何运用合理的购买原则来选择商品和服务等等。

小结

电脑硬件评估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语语音室;管理;维护;建议

随着英语语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英语语音室承担的教学任务越来越多,如英语专业及大学公共外语听力课程的实验教学,全国公共英语等级和ETS-TOPE职业考试任务。总的说来,英语语音室管理工作服务对象的层次、规格、范围提高,对服务质量和水平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提供的服务数量也越来越多,语音室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在现有条件下如何适应形势、搞好英语语音室的管理和维护,适应外语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提高服务意识、加强管理、搞好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一、英语语音室的管理与维护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深入发展,高校英语语音室建设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各高校从软硬件投入和人员配备方面加大建设和管理力度。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高校英语语音室管理和维护仍存在不少问题,还不完全适应新形势下英语教学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专职、专业队伍建设薄弱

与学科专业建设相比,英语语音室专职、专业队伍的建设显得相对滞后。语音室管理人员学历普遍偏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很少,且许多人专业不对口,往往缺乏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专业技术职务结构也明显不合理,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比例较大,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很少。不足10%,远达不到实验室评估规定专职人员中高级技术职务人员占20%以上的要求。还有一个问题是语音室管理队伍没有形成合理的梯队,基础好、业务精,受过专门训练的年轻管理人员十分缺乏,这也制约了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相对其他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有关英语语音室管理与维护制度就显得粗疏,有的高校几近空白。英语语音室管理与维护制度包括对仪器设备的管理、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管理等三个方面。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够完善,学校对英语语音室(当然也应包括其他实验室)的建设和教辅人员的培养、使用、考核等缺乏积极主动的措施,特别是对教辅人员的使用、职务津贴、外出进修、职称评定等方面问题不够重视,未能与教学人员同等对待,出现教辅人员待遇不公或偏低,缺乏激励机制,导致思想不稳定,缺乏进取心,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调动起来。

二、加强英语语音室管理与维护的几点建议

纵观我国外语教学,学生听说能力较差已成为外语教学的弱点和缺陷。以英语教学为例,过去传统英语教学“教育”出来的学生,尽管有些通过了四、六级考试,但他们当中有部分人仍然是“哑巴英语”。要改变大学生“哑巴英语”的现状,需要在英语教学方面行彻底的改革,而加强英语语音室建设则是极为重要的环节。

(一)加强英语语音室管理与维护队伍建设

要建设、管理好外语语音室,必须有一支工作认真负责、实验技术精、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队伍,这是科学管理外语语音室的根本保证。一是要充分认识语音室队伍的地位和作用。语音室队伍肩负着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只有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语音室队伍,才能管好、用好设备,充分发挥设备的效益,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语音室是与理论教学平行的教学实体。语音室管理人员的工作成绩,虽然不能表现为独立的成果,但在人才培养活动中同样融入了他们的辛勤劳动。二是加强语音室管理人员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修养。要通过政治学习、思想教育、典型引路等有效措施,使语音室管理人员切实树立起事业心、责任感,真正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充分认识所从事的工作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努力提高语音室人员的业务能力。制订语音室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对他们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要有计划地安排语音室管理人员参加各种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技术培训活动、参观考察活动等,达到激活思想、开阔眼界、学有专长、提高业务素质、促进自身发展的目的。四是引入激励机制,调动语音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学校领导要消除不重视语音室队伍的旧观念,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到语音室人员和第一线上的教师是平等的,在晋升职称、外出进修、职务津贴、科研经费使用上都要同等对待,并考虑外语语音室工作的特殊性,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与此同时,要定期评选先进外语语音室和先进个人,及时开展经验交流活动。五是构建合理的语音室人才梯队。鼓励在职进修提高,拓宽知识面,增强语音室工作的后劲:有计划地引进研究生、本科生充实语音室队伍。(二)加强英语语音室基础设备建设

对于英语语音室来说,如果说管理队伍建设属于软件,那么基础设备建设就属于硬件。在加强英语语音室建设中,不仅要抓好软件建设,而且还必须抓好硬件建设,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注重队伍建设,而设备跟不上,那就会出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窘况。在抓基础设备建设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注意设备先进,即性能良好,质量可靠,功能齐全,操作简易,安装维修方便。二是配套齐全,即除了语言教学装置外,还应配备足够数量的配套仪器设备,如监视器(电视机),幻灯机,录像机,投影仪,磁带复录机,计算机,无线(耳机)播放发射机等,只有这样才能为英语教学和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电脑硬件评估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问题;对策

一、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的现状

当前信息化已经成为时展趋势,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以及5G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各行各业当中,传统行业都在推动“互联网+”的转型。人事档案工作作为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推动数字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当前,大部分企业的人事档案工作都已经转化为线上模式,人事档案数字信息化建设改变了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内容和模式。以前的人事档案都是由入职者本人填写,然后进行整理、归档,当前人事档案多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者档案管理部门进行信息的收集、录入、整理、保存等。以前的人事档案比较难查找,而现在借助信息化数字技术,通过关键字的查找就可以快速查找到需要的人事档案,省时省力,因此,人事档案数字信息化既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也符合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目前,数字信息化主导下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成为档案工作的主要管理模式。

二、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面临的问题

1.容易发生数据丢失或者损坏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企业重要的管理工作,与企业的报税、保险缴纳以及企业的工资核算、人事调动具有多方面的联系,在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下,纸质成为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存储的重要载体,而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改变了信息储存的方式,人事档案管理主要存储在电脑硬盘或者移动U盘或光盘当中,人事档案管理的储存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由于U盘或者光盘存储介质容易受到温度、磨损等影响发生损坏,因此容易导致人事档案管理重要数据信息丢失,这样不仅影响企业信息资源的完整性,也容易增加企业管理的困难,特别是现在市场上存储介质类型多样,质量参差不齐,都容易增加人事档案信息存储的不稳定性,导致在存储过程中数据档案信息的丢失,给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

2.计算机软件更新速度较快

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刺激了信息软件供应商的繁荣,越来越多软件供应商开始针对企业的管理功能进行细化,并且有针对性地开发各类人事档案管理软件,这样不仅增加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性,还可以促进信息共享,打破了传统信息孤岛的情况,有助于增强人事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很多企业会借助相关的应用软件来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专业化和便捷化。由于软件供应商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软件更新换代较快,功能越来越完善,但是很多软件之间并不能兼容,或者软件在升级过程中容易造成原来数据损坏或者某些功能不能正常应用,甚至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出现了不能匹配的问题,不仅影响了计算机运行速度,还容易导致原有档案信息不能显示或者需要下载更多的其他软件进行展示,这样与人事档案管理软件的功能出现相悖性,因此这也是人事档案数字信息化管理次序要面对的问题。

3.人事档案信息容易泄密

人事档案工作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管理工作质量,也涉及员工的个人隐私,员工档案信息上一般包括家庭住址、身份证号、手机号等重要信息,个人信息泄露容易被用作其他违反个人意愿的一些操作,因此,数字信息化下的档案信息管理安全也成为档案管理工作应该面对的问题。通过对人事档案管理信息泄露原因进行调查发现,信息泄露主要原因:一是电脑中存在病毒或者密码、信息安全等级较低,被黑客攻击,从而导致人事档案信息的泄露,另外一方面是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将人事档案信息传递给相关部门或者人员时或进行一些公示时,由于缺乏网络安全信息知识,没有对重要的个人信息进行隐藏或者设置,从而在无意间泄露了企业的人事信息,操作人员没有对人事档案的信息进行及时备份,或者档案管理人员操作不当导致数据信息丢失等,这些问题也是数字化信息背景下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4.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较低

传统的档案信息管理人员更侧重对纸质档案进行分类和归档,数字信息化背景下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的档案信息管理知识,能够科学地对档案进行整理和归类,还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够满足企业日常管理中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维护档案信息安全,在人事进行变动时能够对档案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和完善。但是,当前既具有专业档案管理知识又具有信息素养的专业档案管理人员,仍然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虽然近年来,企业也逐渐认识到档案管理人员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并且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了较多培训,但是,都不能满足信息化下档案管理工作需求。

5.人事档案信息出现失真

信息化背景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虽然效率大幅度提升,工作更加便利,但是,对档案信息工作的变化难以辨认,增加了档案信息失真的概率。在传统的档案工作中,档案信息出现更改的痕迹,一般具有明显的修改痕迹,而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档案信息进行修改,没有明显的修改痕迹,容易导致人事档案信息失真。

三、优化人事档案数字信息化管理的策略

1.选择适当的人事档案存储载体

人事档案是企业重要的档案资料,数字信息化背景下改变了传统的档案信息载体,因此在档案储存过程中应该进一步重视载体的选择,在考虑载体时应该考虑其生产厂家,声明使用周期以及内存容量、注意事项等,必要时可以选择多载体组合进行人事档案信息的存储,必要时可以将人事档案资料进行打印以传统方式进行储存,防止因为储存介质选择不当造成人事档案信息损坏,影响企业正常管理或者影响企业正常信息获取等,应该注重档案载体介质的存储条件,尽量不要将档案信息放在靠近火源或者高温的地方,也不能放在湿润潮湿的地方,更不能将档案载体放在易磨损的地方,这样都容易造成人事档案数据丢失。应该将档案存储介质放在专门的办公区域内,注重对档案存储介质的妥善保管,必要时在放置的抽屉或者柜子增加智能锁或者密码锁,防止档案信息存储介质的丢失或者被人盗取等。

2.科学选择电脑操作系统

在选择人事档案的数字化信息系统时应该注重信息系统的稳定性,特别是要注重系统在换代或者升级过程中对档案信息稳定性、可识别性、数据安全性的影响,防止在数据转移过程中造成数据信息的丢失或者损坏,影响数据的完整性。要注重系统的兼容性和稳定性,防止在使用过程中频繁出现卡顿或者蓝屏等情况。再次应该注重使用的操作系统的技术性问题,尽量选择技术完善、漏洞少、安全性较高的系统,防止在使用过程中被其他用户攻击,造成信息泄露。数字化信息系统应该具备仿真安全性、软件基础高,防止在复制或者保存过程中被其他人轻易进行信息数据的获取,造成重要人事数据信息泄露,影响企业管理安全和个人隐私安全,日常注重对电脑系统的维护和保养工作,电脑使用者上下班注重科学关机,减少电脑信息系统的故障概率,特别是现在电脑软件系统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应该注重系统的运行环境或者运行条件,促进软件系统和电脑硬件系统的协调性。

3.重视人事档案的安全性

数字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但是信息安全是数字信息化背景下应该重视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档案信息泄露就会被其他企业挖墙脚,或者针对企业管理层的行为放大或者抹黑,影响企业的正常管理。因此,人事档案管理部门或者人员应该将信息安全作为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问题。在当前大环境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面临的内部和外部影响要素越来越多,首先,企业应该将信息安全作为重要的内容,将其纳入档案管理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内;其次,企业档案人员在向有关部门分享企业的人事档案信息时,尽量做一个分享记录,以便于在信息发生泄露时能更好发现问题。档案管理的电脑系统或者文件系统设置专属密码,防止被其他人无意间浏览企业的人事档案信息。再次,应该注重传输过程中的档案信息安全。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防止被黑客或者其他人员盗取企业档案信息数据。企业档案管理人员要定期对企业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使用专门的软件杀毒,及时下载补丁程序,防止电脑内存在病毒或者漏洞,导致电脑信息系统瘫痪或者电脑信息系统数据被其他人获取。定期升级企业电脑信息系统的防火墙,提高等级设置,防止电脑系统被攻击。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安全性和共享性辩证统一关系,尽可能参与到安全信息系统建设中,对一些必要的人事信息数据资料进行公开,促进档案信息共享,减少安全隐患。要定期对档案管理部门或者人员展开安全性教育,将信息安全纳入企业文化或者企业发展理念建设当中,将档案信息数据作为长效工作对待,增强档案信息管理的安全性。要定期梳理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对一般的人事档案管理信息需要进行日常备份,对一些重要的人事管理档案信息应该推动传统纸质保存的方式,减少信息跨时间或者跨空间访问的可能,增强企业信息安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安全是信息化环境下必然存在的问题,也是信息化背景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应该不断探索信息安全管理的新路径或者新方法,增强人事档案信息在存储,传输或者保存过程中的安全性,在此前提下增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便捷性,提升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

4.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

数字化信息背景下人事档案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新要求,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基本的人事档案管理知识,能够识别、整理和归类企业重要的人事档案信息,并且能够根据部门需求进行档案信息资料的查找等工作,还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有信息素养,能够具备基本的信息系统操作知识,将企业的人事档案信息资料转化为数据资料,还能够利用档案信息的相关软件进行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的归类和整理;其次,应该对人事档案信息进行定期备份,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因此要注重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促进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的素质提升。要推动档案管理人员转型,使他们由具备基本的档案管理信息知识逐步向具备档案信息安全、计算机基础知识、档案管理标准化等多方面的知识,由单一技能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再次,应该注重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门槛设置,提高人员招聘要求,对其档案管理专业知识、人事电子档案信息化建设、信息安全等多方面知识进行考察,使招聘的人员能够满足人事档案管理的基本需求。增强人事档案管理员自我提升的内动力和外动力,制定明确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工作内容,不断对工作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激发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再次应该注重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或者部门技能考核等,将考核结果与企业的激励措施联系起来,激发档案管理人员提升的外部动力,从而促进档案管理人员的提升。应该将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精神纳入考核范畴,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敬业、负责精神,防止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因为操作不当造成人事档案信息数据丢失或者造成人事档案信息泄露等问题。

5.加强预防,减少数据失真

信息化背景下增加了人事档案数据信息的失真性。在浏览过程中无意修改了企业的人事档案信息数据,或者在将人事档案信息传给他人的过程中也容易被篡改,增加了信息识别的难度,因此应该加强预防,减少档案数据信息的失真性。首先,应该定期对档案管理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尽量按照某些规律进行档案信息数据排序,例如:利用人员名字或者利用人员出生日期或者入职时间进行档案信息错误的查找或者变动,及时发现档案信息中的错误,减少人事档案信息的失真性。其次,分析其他部门对档案人员的需求,大多数部门需要人事档案信息只是进行获取信息,并不是要修改,可以对档案信息进行保护后再传送,防止人员进行档案信息的误操作。再次,应该设置档案信息系统的访问权限,对每个有权限访问的人设置账号和密码,哪个时间段有哪些人登录系统,进行了哪些操作,一目了然,防止人事档案信息被恶意篡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在日常录入档案信息时应该本着负责、认真的工作精神,在人事档案信息录入完毕要检查和审核,通过设定条件,是否能找到相应的人事信息,是否与人事的基本资料一致,排除信息录入错误的可能。在日常工作中不定期对档案数据信息进行浏览或者检查,查找人事档案数据的真实性,总结查找人事档案数据信息失真性的查找办法,从而增强人事档案信息的真实性,能够为员工或者其他部门提供真实可靠的人事档案数据资料。人事档案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不仅关系到员工的个人发展,也关系到企业能否对现有的人力进行最大程序地开发,增强企业的人力资源价值等方面。因此应该注重档案信息数据的真实性检验,为企业提供真实的档案数据信息参考。

四、总结

人事档案数字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时展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增强档案管理效率,但是,人事档案数字化信息建设也面临较多问题。档案存储介质容易损坏,档案管理系统兼容性或者协调性不足,人事档案数据安全性存在风险,档案管理人员素养有限等,因此,应该在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当中科学选择存储介质和应用系统,提高档案信息安全意识,增强档案信息工作安全性,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养,减少档案数据失真,增强人事档案数字信息化建设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乔灵敏.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知识文库,2016

[2]符白云.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佳木斯职业技术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