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诚实教育

诚实教育范文精选

诚实教育

诚实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改革与建立适合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师教育体系,是当前从事教师教育的师范大学十分关注的问题。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在师范大学普遍向综合大学转型的背景下,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以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当前对师范大学转型与教师教育改革的探讨只是停留在对改革的背景、思路和定位等宏观层面的讨论上,而极少涉及师范大学转型后的教师教育模式,以及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问题的探讨。其实在改革的宏观思路上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目前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把这些共识落实到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中。本文以一所正在转型的省属师范大学和刚刚组建的教育学院为案例,对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探索,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一、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师都是由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承担培养的,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是与中小学的课程设置相对应的。严格地说,师范院校只有一个专业即“师范专业”。教师的培养是混合式的培养模式,即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和教育实习,专业教育与师范教育混合在一起,在四年中完成。这一培养模式的弊端在于:1.师范院校各个专业、学科的结构单一,偏重基础学科,学科之间缺少相关性。由于强调与基础教育课程对应,忽略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新的学科增长点,影响了教师教育的水平;2.所有专业既要搞学科建设,提高专业水平,同时又要进行师范教育,这就形成了师范大学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关系问题。最终的结果是,几乎在所有的院系中,师范教育的课程与师资队伍建设都受到忽视,教师教育的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教师教育又成了学校学科建设不完善、学术水平不高的借口;3.师范教育在师范大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脱离基础教育实际,不能对师范生教师角色的培养与教学能力的提高发挥应有的作用;4.学生进入师范院校就注定要当教师,没有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发展,也不利于把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学生吸引到教师职业中。

什么样的培养模式才能克服上述弊端,与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吻合起来?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结构的学校采取的培养模式应该是不一样的。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的分离是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随着国家高等教育进一步改革,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界线逐渐淡化或取消,大学的专业设置更趋于多元化,专业方向也将不断拓展,专业也会随着社会需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不可能受制于基础教育的相关课程。未来的教师也需要基础深厚、口径宽广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专业人才。因此,高水平师范院校的转型与教师教育改革的基本模式就是“综合大学教育学院”[1]。综合大学是目前较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发展目标,每个学院和专业都应该按照综合大学的学科建设标准建设自己的学科,学科建设的综合化对于学校学科的发展、科研水平的提高、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以及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都是十分必要的。多学科、高水平、综合化与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师教育地位的加强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师范大学在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同时,要全面整合全校教师教育资源,组建教育学院。教育学院不是师范大学的教育系或教育科学学院的简单翻牌,而是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教育学院的主要功能有:为全校选择当教师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模块课程;培养教育类各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包括教育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以及为中小学教师的校本研究提供指导;承担所服务区域内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以及校长和教育行政人员的培训;为社会上愿意选择教师职业者提供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所需要的培训课程和考试。教育学院的师资队伍不仅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专业的教师,还应包括有不同专业学科背景的学科教学论教师。

师范大学转型和教育学院的组建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其一,我国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大学教育学院”的成功办学模式,目前在综合大学组建的教育学院,还不能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因此,我们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参照。其二,传统师范大学混合式的教师培养模式根深蒂固,师范性已经渗透在各个专业的办学理念和行为方式之中。各专业学院与教师教育分离,在短期内还难以适应。尤其是各专业学院原来从事学科教学法教学的教师进入教育学院后感到失去了专业依托和根基。其三,地方师范大学必须承担相当规模的高中教师的培养任务,新组建的教育学院还不能全部承担本科和教育硕士层次教师教育的任务。因此,师范大学的转型以及新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的建立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分离后采用什么样的教师教育模式,这是目前参与教师教育的师范大学正在探索的问题,也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一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因为不同的学校办学水平和层次不同、服务的区域不同、培养学生的规格也不同。即使在同一所大学里,学生的选择也会不同。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提出教师教育培养层次上移,

2]主要培养教育硕士和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因此4x的教师教育模式就是一个适合的模式。地方师范大学目前还受许多条件的限制,还不能完全做到。好的教师教育模式既要保证培养的质量标准,同时还应该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假如学生为了获得与其他专业相当的学位,而需要更长的修业年限,那么这个模式就没有吸引力。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从目前可行的角度而不是理想的角度来看,地方师范大学可以尝试选择31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二、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培养模式,都需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培养模式的目标。师范大学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仅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三门课程和一次教育实习。这样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无论从占用的课时比例,还是从课程的内在结构以及内容来看,都过分强调教育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教师教育类课程在师范大学普遍不受学生欢迎,也远远不能满足职前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从整体的课程结构来看,美国通行的教师培养模式有四种[3]:1.基础公共课程占总课程的25%左右,专业课程约占总课程的50%左右,教育课程约占总课程的25%左右;2.基础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含教育实习)、教育课程各占总课程的三分之一左右;3.41模式,前四年完成本科学士学位基础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后一年完成所有的教育课程(含教育实习),获教育硕士或教师资格证书;4.42模式,前四年完成本科学士学位课程(基础公共课和专业课程),后两年完成教育课程(含教育实习),获教育硕士及教师资格证书。我们可以看到,无论采取哪一种模式,教育课程的学时均占到了总学时的25%~35%,而目前我国各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含教育实习)仅占总学时的10%左右。教师教育课程不仅质量不高,而且课时严重不足。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发生冲突时,人们总是强调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常常会牺牲教育课程。我们长期以来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大学的职前培养教给学生的是可以享用整个教师生涯的专业知识,把教师的职前培养看作是一次性的、终结性的。这显然是一种过时的、与建构终身学习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目标不相符的观念。

41模式增加学生学习年限,是在严格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职业资格准入要求很高的国家中普遍选择的培养模式。42教育硕士模式在部分较高水平的师范大学有限制地推行,在未来我国高中教育加速扩张的背景下,教育硕士不会很快成为主导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因此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31模式是愿意做教师的学生主要选择的培养模式。31模式的涵义是学生4年完成占总课时25%的教师教育课程,包括教育实习和教育见习。教师教育课程从3年级开始介入,3—4年级的一半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课时比例比原来混合式培养模式的教育类课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31教师教育模式是职前教师培养模式,培养的对象是高中教师。这一课程体系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未来教师应该具有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专业伦理以及自我专业意识等方面,同时还要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生涯的终身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接受这一培养模式的学生是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的学生,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所讲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师专业能力。与培养目标相对应,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也包括培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态度与伦理、自我专业意识等方面的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学生至少要必修和选修3门专业方向的课程,这样可以使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之间有良好的衔接和过渡。

31模式中教师教育模块课程要能充分满足教师内在专业结构的要求,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师专业培养水平并为教师自身专业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的选择和设计还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要全面反映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2.要适应和满足教师专业和教师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需求;3.有一个合理的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技术、态度、情感和行为体系;4.要适应学分制管理背景下学生选课的需求,因此要有足够的课程门数。课程分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我们在考虑教师教育模块课程的结构时,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的工作实践需求为导向,而不是以教育科学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导向,充分考虑不同性质的课程在教师专业结构培养中的功能以及在每一课程模块中的分布。

三、课程体系建构过程

课程体系建构指通过哪些课程实现职前教师教育的目标,包括课程目标厘定、课程宗旨、结构与组织、教学科目、方法与时间分配等。教师教育课程从何而来,课程提出的依据是什么,这是教师教育课程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直接影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有学者对教师教育的取向进行了分类,主要有五大类。1.学术取向:这一取向强调教师要清楚知道所教授的学科内容知识,注重精确的学科知识传递。2.实用取向:强调教师应是具备熟练技术及艺术气质的从业人员,教师既是研究员又是从业人员。3.技术取向:主张教师应着重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施教者能熟练地执行教学工作。4.个人取向:强调教师在教育中能获得个人发展机会,教师教育课程注重培养教师个人心理发展,通过教师的个人修养、人格魅力、价值取向对教学产生影响。5.社会批判取向:认为教育具有改造社会的功能,理想中的教师是具有反省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公民。哈勃曼(Haberman1990)认为

教师教育应具备一套完整及确定的知识和技能,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共同拥有的、非一般大众所拥有的常识。专业教师的知识都是由理论、研究、一套专业价值和职业操守所衍生出来的。舒尔曼(Shulman1987)[5]把教师教育课程分为七大范畴。1.内容知识:学科本位的知识基础,学生必须对所任教的学科有专业的和深刻的认识。2.学科教育学知识:教授这些知识所需要的教学技巧。3.学习者的知识:认识学习理论和学习者的特征,如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学生辅导等。4.一般教学法知识:针对课堂管理与组织的理念和策略。5.课程知识:课程的基本理论以及对学校课程的认识。6.教育脉络知识:了解教师群体的文化特征,学校、社区及政府政策之间的关系。7.目的、价值、哲学和社会背景知识:即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价值的知识。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系统研究比较少见,他们更多是依据教师教育课程的问题,以及基础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而强调教师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能力的重要性。比如,强调教师的反思批判能力,强调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的自我监控能力,强调教师应具有立足校本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等。我们综合各种观点,把教师的专业结构归纳为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和自我专业意识等几个方面。

我们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研制过程中,课程的来源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中开发的一些比较成熟的课程,以及与新课程的理念比较吻合的课程。如“综合活动课设计与教学”、“研究性学习”、“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等等;国际合作项目开发的培训课程,如“教育公平”、“性别平等”、“学校发展计划”等等;国内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经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和美国、英国等国家综合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情况。与此同时对中学教师和校长作了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问卷调查,通过他们了解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育理论、观念、方法和专业发展的需求。我们还对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各学院从事教学法研究和教学的教师以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专题座谈、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模块结构。

课程模块确定后,要进一步确定每一个模块由哪些课程构成,这些课程是否能够实现每一个模块的功能。笔者首先以开放式问卷的方式向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学科教学论教师、中学教师、中学校长征集教师教育课程设想。对征集到的课程进行整合并在表述上进一步提炼,确定了50余门教育类通修课程,每个专业方向分别确定了8门课程。最后把这些课程再反馈给被调查者,让他们对这些课程应该是必修、限定选修或是任意选修作出判断。根据三类课程容纳的门数和所占的课时数,以及被调查者对每门课选择的频数,确定了24门教师教育类通修课程。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划分都考虑了对于教师职前培养的专业内在结构的相对完整性,即教育理论、教育理想、教育理念的相关知识和事实;教育技术、教育方法、教育控制的手段和操作性程序;教育体验、教育态度、教师的专业精神等三个方面。必修课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最低要求的教师职前训练课程体系。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是在必修课最低要求基础上的拓展,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不同性质的课程在教师专业结构培养中的功能与分布。

●教师教育通修课

必修课8门:教育概论、儿童与青少年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习理论与实务、教育研究方法、教学测量与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论、现代教育技术。

限定选修课8门(从中选5门):国际比较教育、品德心理与品德教育、课程与教学原理、实用教育统计学、学习与教学策略(案例教学)、学校心理辅导(案例教学)、综合活动课程设计与教学(案例教学)、网络教育资源及其利用(案例教学)。

任意选修课8门:简明中外教育史、教师修养、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运用技术、教育行动研究(案例教学)、问题学生诊断与干预(案例教学)、课外活动设计与组织(案例教学)、课堂观察与分析技术(案例教学)、研究性学习设计(案例教学)。

●专业方向课(以数学教育专业为例)

必修课2门:数学教学论、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限定选修课(从中选1门):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高中数学教科书研究、高中理科综合课程研究。

任意选修课:数学学习心理、初等数学研究、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必修)

教学实习8周,要求进入实习学校之前完成微格教室训练,并提交30分钟微格教室试讲录像带,教学实习应不少于8节课,并兼任不少于3周的班主任工作。课堂观摩与学校见习6次,并要求提交观摩记录和评课报告。

教师教育模块课程是基于学分制背景的,学生第4学期开始选修教师教育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师教育课程总学时(含实习、见习)约占4年总学时的20%。课程突出了案例教学,课程开发的形式也不完全是教科书,其中有教科书、活动指导书、活页、课件、光盘等,构成了一个教师教育课程包。在具体实施中,可根据各个学校和培养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1]钟秉林.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之路[J].求是,2002,(17):46-48.

[2]刘岸英.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的基本走向[J].教育探索,2002,(7):101-103.

[3]钟秉林.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师范教育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3,(6):23-36.

诚实教育范文第2篇

一、爱国守法。拥护党的领导,自觉遵守《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校敬业。热爱学校,勤于进取,精于业务,无私奉献。自觉维护学校荣誉,努力做到认真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查,切实改进教法,减轻课业负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工作。

三、教书育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自觉抵制封建迷信和邪教活动,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绝不以各种名义向学生罚款和摊派钱物,绝不擅自设立收费项目、超标准收费、扩大收费范围

四、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遵守社会公德。知荣明耻,身体力行、言行一致。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强迫或变相强迫学生订购学习资料,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不搞有偿家教。

五、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六、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克服简单粗暴、歧视差生的思想和行为,不得以任何形式体罚或变向体罚学生。

七、尊重家长。主动与家长保持正常联系,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不得训斥、指责家长,不得收受家长礼物。

希望来自于努力,成功来缘于奋斗,我深知身上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

我会将教书育人的职责,化于心头;我会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记于脑中、用于实践;我会将爱心奉献于学生。

诚实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养成教育;教师心态

一、责任意识与大局观念

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这里特别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应该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把养成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任务。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工作,更是学校环境下的每一个教职工的工作。任课教师不仅仅要从事学科教学,也肩负着养成教育的重任。学科教学只是教育活动的一个方面,“立德树人”才是根本任务,因此,作为教师就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和大局观念,跳出学科教学的狭小圈子,树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理念,把学科教学、日常工作、言行举止等都纳入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视野下,从而,给自己增添一份责任感和崇高感。每位教师都是养成教育过程中的一分子,都是教育活动系统中的一元素。要把自身的工作和行为举止都放在“立德树人”的大环境下来看待,从教育氛围的营造,到教育措施的落实,再到教育效果的观察与反馈,从学生当前学业的学习,到品德修养,再到未来发展等所有的环节,都必须进行宏观到微观的认识和积极参与。教育不只是教,更重要的是育,是“树人”。不能只把教学看作工作,只把学生的成长看作阶段性事情,而应该看作是大环境下的教育问题,生命发展过程中的素养提升问题。

二、细心观察与敏锐感觉

养成教育重在细节,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把每一位学生作为观察、研究和教育的对象,就必须对学生用心,用意,用情,就必须对学生的成长细节给予关注,认真观察他们的行为习惯,观察他们的交际环境,观察他们的品德表现,观察家庭及社会环境因素对他们的影响,从而,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熟悉学生的成长细节,把握学生的成长动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尚属于懵懂和好奇阶段,身体的发育、心智的发育处于变化迅猛的时期,他们的情绪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他们的行为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因此,教师必须从他们的各种细节之中,感受其成长变化的任何蛛丝马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敏锐的感觉,伸展的触觉和细致入微的洞察力,做有情感的关注,有温度的研究。在深入学生、熟悉学生、贴身感知学生的基础上,斟酌教育的策略和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养成教育,实现养成教育的“精细化”和“目标化”,从而为学生的成长护航,为学生的发展引路。作为教师,要把细心观察和敏锐感觉的能力上升为一种职业本能和教育习惯,如此,才能够更好地为开展养成教育服务。

三、专注执着与冷静耐心

养成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持续连贯的过程,贯穿学生成长过程的始终,实施养成教育不能忽冷忽热,甚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就意味着,作为教师的,必须有专注执着的精神,必须有持久恒常的心态,必须有冷静耐心的职业素养。专注执着,就是要把心思、精力等集中于学生的养成教育,心存一念,绝不旁骛。从教学活动上来说,就要在备课、授课、辅导的过程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习惯养成、思维品质培养等素质教育的内容,化有形为无形,悄悄“渗透”,持续发力,不松懈,不疲怠。从日常行为及教育环节上来说,要每天“三省吾身”,始终恪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箴言,严谨自律,克勤自守,秉承“教育无小事,事事有教育”的理念,将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要求化为自己行动的规范,进而,约束自己,提升自己,让自己成为学生成长的榜样。并且时时警醒,事事坚持。冷静耐心,就是用理性的思维、客观的姿态看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环节,带着包容、接纳、关注、欣赏、引导的理念应对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学生成长是不完美的,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对老师的冒犯,但作为老师,应该认识到这是教育中的必然现象,学生的问题具有随机性、偶发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应清醒认识,冷静应对,不浮躁,不气馁,不恣睢。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慢”的过程,如同腌制酱菜,要静,要慢,要有时间的浸润,养成教育的开展尤其如此。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慢功,养成教育尤其要慢,急功燥火是不能见效的,慢火细炖才是良方。要用“持久战”的心态面对学生的成长问题,要把养成教育的行为过程化,在长时间的过程中观察,梳理,矫正,提升。因此,作为教师,要有超出常人的冷静与耐心来与成长中的孩子们相处。

四、规范守正与灵活变通

养成教育是“塑造”人,是培养有良好素养的合格公民。这就意味着养成教育必须以规范为先,以守正为准。没有规范就没有教育,没有守正,教育就会偏离方向。但养成教育并不是守着刻板的教条一成不变,需要依据学生成长的实际,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及教育的目的及要求灵活处理,变通调节。学生的自由生长与养成教育必然是矛盾的,但不能因学生的“自由”来否定教育过程中的规范和规矩。教师心中首先应有规范和规矩意识,以规范为准绳,以规范作引领,以规范促提高。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原则,深入挖掘“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精神、正确的方式方法开展养成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定力,有准则,有落实规范不打折扣的坚定态度。坚守育人之本,绷紧育人之绳。但由于情景是千变万化的,学生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教育的方式、手段等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老师必须用尊重现实、灵活变通的心态来对待。要有平常心,要有同理心,要有同情心。要细心观察并研究相关背景,关注个性差异,从实际情况出发,来实施养成教育。规范与灵活同在,守正与变通并行,以达到切实有效的育人目的。

五、开放阳光与前瞻期待

诚实教育范文第4篇

小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

十几天后,"谢老师,你的电话能否给我留一个方便联系?"另一位家长问。

"有把老师电话告诉家长的同学请举手?"

小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

……

原本想我的学生应该是纯洁无暇的。我开始在心底下定决心,我应该让我的学生学会做人,做诚实守信的人。一个人没有知识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有了知识却心术不正的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给了我们明确的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

们的出发点也是归属。

从德育方面来看,"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道德教育,不断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

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加强教育研究,改进德育方法,探索德育新路,是提高德育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奠基工程

初为人师的我,不敢说对德育工作有深刻的研究,但是我一直积极努力地在探索着德育工作的方法和方式,下面就有关诚信教育略谈几

点,请大家指教。

一、以小见大。我所带的班级是四年级,教学时,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以"不说谎话"入手,我想这是诚信品格的最基本要求。不说

谎话,就要说真话,说实话。我认为诚信教育应该抓小事,抓点滴,如文章开头的情况,我是这样跟学生说的:"老师告诉你的电话是

不是忘了呢?老师已经把我的电话写在纸上了,就麻烦你今天回去务必拿给你的家长,并且让家长签名。还有记住纸是包不住火的,如

有下次老师也不知道怎么办,到时候你可能要自己跟你的家长说了我给了孩子一次机会,但并不是就这样就算了,我会跟踪观察该生平

时的表现,经常与该学生家长联系了解情况,甚至通过家访了解。再比如说,有些学生作业不想做,就告诉家长没有作业,针对这些学

生,我是让他们每天抄的作业都要让我签名才行,并请家长监督。

二、具体可行。道德本身具有抽象性,因此我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着眼于实际,立足于具体,用学生看得见、想得出的事例来激起共

鸣,求得认同,尤其是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以产生"亲近感"。比如说从最近的报刊杂志上找一些有关诚信的文章或报道,讲给学

生听(对这我们班的学生非常的感兴趣),让学生传阅。以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真正让"诚信"成为时时、事事、人人的行为准

则。

三、从远处着眼,近处入手。还要特别注意的是,要让学生的这种行为形成一种习惯,这就对我们老师也提出了要求,我们首先不能"

诚实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材料力学;信息化教学

“材料力学”属于固体力学、变形体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为设计工程实际构件提供强度、刚度、稳定性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材料力学”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工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工科院校本科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材料力学”的研究内容分属两个学科,即属于交叉学科。第一个学科是力学,研究杆件在外力作用下的应力、变形和能量。第二个学科是材料科学,研究材料在外力和温度作用下所表现出的宏观力学性能。2017年2月以来,为了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而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新工科专业的最主要特征[1,2]。因此,“材料力学”课程着重体现了新工科的建设特征,其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远程教育指使用互联网、电视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线,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了积极响应远程教育的建设与实施,我校一线教师依托各类在线教学平台,投入线上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方案制定、学习成绩分析与评价、教学质量评估等各项工作中,以全面保障新学期线上教学质量[3,4]。本文以“材料力学”课程在线远程教学工作为例,对我校“材料力学”课程组进行的远程教学实施以及教学反馈进行总结,以期为高质量完成“材料力学”课程线上远程教学提供指导。

一、线上远程教学实施

线上远程教学实施方案。2019年2月17日前已经完成“材料力学”线上课程的建设,并将所有的学习资源上传于智慧树,包括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电子版教材、PPT课件、校级精品课视频、优质的网络课程视频链接、实验视频、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等,学生可通过电脑或手机“知到”APP登录进行学习。课程组负责编制预习作业和课后作业,并提前一周将预习作业和课后作业上传于“作业考试”模块,学生需课前完成预习作业、课后完成课后作业,并按时上传于“作业考试”模块,任课老师也应及时、认真的评阅作业,并反馈给学生。2月20日对所在班级进行了在线远程试讲,着重强调以下几个内容:(1)上课时间严格按照教务处的新学期课表执行,任课老师将提前20分钟开启直播平台的实时课堂;(2)学习流程如图1所示,课前学习任务,包括预习视频、完成预习作业并及时上传。“材料力学”课程教学特点包括精准的概念、复杂的公式、严密的思维逻辑,同时必须辅以大量的例题以帮助学生消化吸收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讲解是不可或缺的。在线讲解以智慧树“见面课”直播的方式进行,主方案是PPT+语音直播,重点讲解概念、重点、习题、作业,完成点名、各种互动、在线答疑等。此外,提出三种备选预案,预案(a):如果老师网络出现问题、“见面课”语音出现卡顿、听不见等,则要求学生自学精品课视频、PPT课件等,稍后待问题解决后再完成重点讲解、考勤、各种互动、在线答疑等;预案(b):若智慧树平台无法登录,则通过QQ群“分享屏幕”的方式进行直播上课;预案(c):若部分同学由于网络或软件等问题没能及时进入实时课堂,可通过课后回放、与授课教师在线交流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课后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并且按时、按要求上传。课后,如果学生有疑难问题,可以通过“智慧树”中“问答讨论”模块或QQ群留言,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授课老师选择文字或语音留言、语音实时交流等方式及时答复;(3)线上远程教学的学时及成绩构成:“材料力学”课程学时为72学时(包括6学时实验),最终成绩由考试成绩(50%)、考勤成绩(10%)、作业成绩(20%)和平时成绩(20%)组成。线上远程教学过程中,要求授课老师精神饱满、积极投入,利用“学院教师群”“系工作群”“课程组群”等相互交流、相互鼓励、互通有无。授课老师课后需要及时反馈教学情况,包括是否启用备用方案、学生预习情况、教学效果、课程活跃度性、互动度、上课组织方案是否需要改善、哪些教学资源需要提升与改进等。“材料力学”课程组负责核查并教学进程,组织课后教学研讨会,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开课期间,学校和学院组成院校两级教学督导巡查组,对授课老师的课程建设、教学态度、积极性、课堂纪律进行督查。成立教学专家指导组,指导线上教学,重视教学质量实质等效。在线教学质量监控组负责对在线远程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录像,便于回溯教学过程,优选模范教学案例进行推广,提出教学改进措施以便帮助授课老师提升教学质量。“教学平台技术服务工作组”主要负责实时解决教师授课过程中遇到的软件平台问题。认真对比分析各种教学软件的优劣,最后推荐选择多个软件平台联合授课,如“智慧树+QQ直播”“智慧树+钉钉会议”“智慧树+腾讯课堂”等方式,以确保远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线上远程教学反馈

为了保证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必须从教学管理、平台服务、授课老师、学生等角度多维度反馈教学效果,不断优化远程教学管理质量、提升远程教学水平,线上远程教学反馈方案。授课老师课后认真填写线上远程教学反馈表,包括考勤情况、软件平台使用情况、学生预习情况、课后作业质量、教学效果、课程活跃性、互动度、上课组织方案等,并撰写教学体验。此外,任课老师需及时向学生不定时、多样化的征集反馈意见,包括教学模式、听课体验、预习和课后作业、课后答疑方式、满意度。“材料力学”课程组每周至少召开一次线上教学研讨会,汇报教学方案执行情况、作业完成情况、教学效果等。根据院校二级教学巡查和教学专家指导情况,讨论解决线上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分享好的线上教学方法和经验,集思广益,互通有无。二级教学单位根据教学督导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授课老师沟通并帮助解决。教务科实施日报、周报、月报,做好日常数据统计及状态分析。根据授课老师和学生的反馈情况,每日教学信息反馈结果,包括学生为老师的点赞率、老师和学生的教学效果反馈(分为非常满意、较满意、满意、一般、很差5个档级)、教学资源的提升与改进情况、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教学改进建议。每周开课前三天,要求教师个人自查、教学单位抽查,确保开课课程所有准备工作全部完成。教学督导组负责搜集好的教学案例,并在全校范围内。针对教学效果欠佳的教学班要提出改进建议。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在线上远程教学的课程建设、平台测试和实施过程中,随时听取授课教师、二级教学单位、教学督导组、教学专家指导组、教学平台技术支持组、广大学生等多方面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各项教学工作,及时修订教学执行方案,重视教学质量实质等效。为全方位客观反映我校线上教学情况,掌握师生线上教学感受及教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提升线上教学质量。

三、结语

由于近年来信息传输领域飞速发展,5G的到来以及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远程教育的建设与实施。技术的进步极大地缩小了其局限性。而远程教育的成功实施,以及一些积极地反响,也让人们看到了与传统教学相比远程教育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及优势。中国民航大学积极构建远程教育体系并展开了一系列线上教学活动。从学生反馈来看“材料力学”在线教学整体满意度较高,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据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教师要深入总结线上教学规律和特点,进一步加强线上教学方案设计,提高线上教学效率;(2)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直播或实时交互平台,增加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3)课程组教师要群策群力,不断丰富线上图书、教材、讲义、参考资料等电子资源,满足学生对线上优质教学资源的需求;(4)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线上学习反馈信息,关注学生对教学进程或教学内容的适应度,制定多样化的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复习以改善教学实施方案,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彭雅轩.新工科背景下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视界,2019,(32):159-160.

[2]邵瑞影,刘浩,葛伟伟,等.新工科背景下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风,2020,(7):48-50.

[3]王冬冬,王怀波,张伟,等.“停课不停学”时期的在线教学研究-基于全国范围内的33240份网络问卷调研[J].现代教育技术,2020,(3):12-1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