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政府报告

政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十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团结进取,圆满实现了市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十五”计划全面超额完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一个历史性跨越。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五年间,全市生产总值由99.56亿元增加到228.10亿元,年均增长1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7.28亿元增加到127.19亿元,年均增长49.1%;财政总收入由7.32亿元增加到23.79亿元,年均增长26.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4.34亿元增加到60.70亿元,年均增长32.3%,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55%。萍乡高新技术工业园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60多亿元,引进企业165家,成为新型工业的重要载体。萍钢2005年的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成为我省第5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萍矿形成多产业发展的格局。农业稳步发展,全市农业总产值由24.18亿元增加到40.39亿元,年均增长5.6%。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由3.65亿元增加到14.96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7%。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由31.16亿元增加到70.71亿元,年均增长16.0%。大型超市、连锁经营等新型商贸业迅速发展,消费品市场和各类服务业持续繁荣。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4.8亿元增加到66.1亿元,年均增长13.7%。旅游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武功山荣获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称号,安源景区被列为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景区之一。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各县区财政收入均突破亿元大关。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初步建立了国有资产管理监管机制。顺利完成了公路体制下放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向纵深推进。全面实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水利管理体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县、乡财税管理体系逐步理顺,基层发展活力增强。推进了市、县、乡机构改革,建立和完善了政务公开机制,全面实行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集中统一办理。协调推进了社会保障、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领域的改革。积极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开放型经济取得新进展。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81亿美元,年均增长43.0%;引进内资223.15亿元,年均增长115.3%;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实现出口创汇6269万美元,年均增长37.5%。

??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市中心城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2亿元,启动了安源新区、城西新区和玉湖新区的建设,建成了世纪广场、安源广场、金螺峰公园、文化路步行街等一批重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新增道路面积370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212.5公顷。中心城建成区面积由35平方公里扩大到52.7平方公里,人口由31.8万人增加到54.8万人,城市化率由39.18%上升到48.12%,2005年荣获省园林城市称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39.24亿元,沪昆高速萍乡段建成,319国道萍乡段改造全线竣工,乡村水泥(油)路改造完成2176.4公里,91%的行政村实现了通水泥(油)路。“十五”期间,完成了8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小城镇建设不断推进,呈现产业发展、功能完善、体现特色、有序开发的态势,2005年,全市有29个乡镇进入了全省百强乡镇。

??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与哈工大等高校的市校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科技部授予我市为国家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五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89项,其中4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立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十五”期间用于新建校舍和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的资金达2.57亿元。大力推行素质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安源学院筹建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创作了《去安源》等一批优秀影视、戏剧、文学作品。完成了全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进展顺利。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城乡社区建设日益完善,服务功能增强。人口和计生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巩固了人口低生育水平。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成效显著。不断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和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安全生产保持平稳态势。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恢复了中心城区牲猪定点屠宰工作。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确保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有序。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081元增加到8973元,年均增长12.0%;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435元增加到3922元,年均增长10.0%。五年来新增城镇就业9万多人,7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困难群体(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8500名。五年来全市累计为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81457万元,为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9818万元,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7563万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城乡特困群体救助机制,为6.1万名城镇低保对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4635万元,为9.83万名各类受灾人员和农村特困户发放救助资金11105万元,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提高了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70%以上。五年为44个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投入扶贫资金8966万元,莲花县6000名库区、深山区群众实现移民搬迁。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1.08平方米和43.10平方米。环境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城区空气质量由2001年的劣三级提高到二级,出境水质量由2001年劣五类提高到二至三类标准。以城乡社区为载体的群众性精神文化生活活跃,居民教育文化旅游休闲消费年均增长13.5%。

??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并向其报告工作,坚持向人民政协通报工作,密切联系各派和群众团体,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14件、建议226件,政协提案716件,办复率100%。努力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制定了《萍乡市关于推进依法行政的实施意见》,完善了《市政府工作规则》,规范了政府决策机制。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共清理取消行政许可事项172项,对保留的行政许可项目实施在册许可(审批)。建立完善了公共政务服务、会计核算、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的管理机制。加强了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行政效能监察。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开通了“12345”市长热线电话,设立了政府网站和市长电子信箱。政府勤政廉政建设加强,公务员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

在过去的五年里,统计、人事、编制、人防、粮食、国安、决策咨询、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机关事务、档案管理、涉台事务、参事、接待、老龄、残联、住房公积金、驻外机构以及妇女儿童工作都立足自身职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和发展。国税、地税、金融、保险、国土资源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邮电通讯、气象服务、无线电管理、稽征、供电、铁路、石油、烟草、盐务等中央、省驻萍单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位代表,随着“十五”计划目标的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一个新跨越,萍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些成就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一心、扎实工作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各级各类企业和广大纳税人,向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萍乡建设和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资源型的经济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科技含量高的大企业、大项目少;国有企业改革的制约因素增多,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较大;城市建设投入渠道不宽,社会事业发展任务繁重,城市整体形象有待提高;局部地区环境质量较差,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少数政府工作人员作风不实、效能不高、执行力不强,政务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依法行政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加快发展中逐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各位代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也是新一届政府的任期。“十一五”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转移加速,为我们加强和扩大国际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发展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中部崛起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决策,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十五”时期全市工业园区、城市建设、工业技扩改、交通、能源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为未来几年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目标迈进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站在新的起点上谋划今后的发展,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中共萍乡市委第十次党代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眼加快发展、兴工强市、总结过去、前瞻未来,在全面分析今后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描绘了萍乡发展的宏伟蓝图,展现了萍乡发展的美好前景,我们充满信心。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兴工强市主线,强化产业支撑,转变增长方式,高度关注民生,注重协调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提升经济综合实力,提高社会和谐程度,把萍乡建设成为赣湘边际区域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城市和文化旅游商贸城市,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目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010年突破400亿元;产业结构升级,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62:31;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2010年力争突破5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2010年力争突破25亿元,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2010年力争突破3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2010年力争突破1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2010年力争突破100亿元;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年均3%左右。

??社会进步目标。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建成现代教育体系,较好实现教育公平,支持和促进萍乡高专(安源学院)完成扩规升本。扩大中心城区,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提高城管水平,提升城市品位,城市化率达到56%,中心城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2万人。努力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全国园林城市,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积极创造条件。城乡公益事业明显改善,小城镇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民生改善目标。居民收入和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8%,2010年分别要达到14450元和5760元;社会救助体系更加规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困难群体得到有效救助;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城镇新增就业2.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环境保护目标。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重点地区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废弃物产生量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3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6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确保达到90%以上。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3%。

??安全稳定目标。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更加健全,安全生产设施装备更加完善,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全社会安全意识普遍提高,确保各类安全指标控制在省下达目标范围内。群众诉求渠道更加畅通,合理合法的诉求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更加健全,各类矛盾纠纷能得到有效化解;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完善,基层和谐平安建设扎实有效开展,社会秩序和谐安定。

“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全力主攻工业,建设经济强市

科学发展工业是建设经济强市的必由之路。要举全市之力主攻工业、支持工业、服务工业。依托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壮大经济总量,提高全市经济的发展力和竞争力。到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工业销售收入翻一番,力争实现1000亿元。

改造和引进并重,优化工业结构布局。充分利用有利基础和条件,加快运用信息化手段、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等现代技术改造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和管理流程,加快工业陶瓷、电瓷、水泥等传统工业向现代化生产形态过渡,提高市场竞争力。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口,发展替代产业,引进新型产业,到“十一五”末,逐步建立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发展后劲足的工业结构体系,推动全市工业经济速度与效益、质量与结构相协调。

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萍乡经济开发区要按照高水平规划、高效能管理、高速度发展和高效益产出的原则,大力创新体制机制,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水平高、带动作用强的工业项目,形成引领全市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成为新型工业发展的示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承接区,成为萍乡工业经济增长最快、效益最好、贡献最大的工业聚集区,成为萍乡经济的增长极。以萍钢为依托,扩大冶金产业规模,使萍乡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建筑钢材基地;以萍乡客车厂为龙头,抓好汽车发动机、汽车配件等项目,发展壮大机械制造业;以建设国家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为契机,发展以玻璃为主的新型材料产业;以引进医药新技术为抓手,发展医药制品产业;以高科技陶瓷为牵引,推动陶瓷化工产业升级换代。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产业集群。要以大型企业为主导,以中小企业相配套,发展既有专业分工、又能相互促进的产业集群。全力支持萍钢、萍矿、安源股份、萍乡电厂、萍乡铝厂等大型企业资本扩张,加快产业升级,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县区工业园和工业聚集区要立足发展特色产业,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增强对工业项目的吸纳能力,使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使园区工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撑。芦溪工业园的电瓷、莲花工业园的特种材料、生物制药和湘东的工业陶瓷,要扩大规模、扬优成势。上栗的花炮要依托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安全保障水平。

(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工业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用工业化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把工业化理念、生产方式、科学技术植入农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订单农业、合作制、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联接机制。到2010年,农业产业化总产值达到2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3%。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提高畜牧业水平。重点抓好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特种养殖、优质稻和水稻制种基地建设,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龙头产业,创国家、省优质品牌。发挥农业生态优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加快构建以市连镇、以城带乡的区域城镇体系。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完善市中心城区??县(区)中心城镇??乡(镇)一小时交通圈,促进城乡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良性互动,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作用,突出抓好20个重点镇的建设,增强聚集产业和人口的能力,引导投资创业者向城镇聚集。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到2008年,每个乡镇都要建立起集农资、药品、生活用品为一体的“三合一”连锁超市,就近就便服务农民,2010年,村级连锁店的覆盖率要达到60%以上。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公路改造、公共卫生建设、沼气建设、“少生快富”、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项目。以创建和谐村镇为切入点,开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进农家”活动,继续实施“科技示范万户工程”、农民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有知识、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快村庄、庭院的规划、绿化、美化,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繁荣城市经济,提高城市品位

“十一五”期间,城市工作要以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坚持规划先导,加强对规划的控制与管理。按照建设生态、宜居、和谐的赣湘边际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尽快完成2005?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送审,完成城市道路交通、污水处理、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加大对重点建设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力度,明确城市发展方向,谋划城市发展空间。要强化对规划的刚性约束,规划一经制定要严格执行,不符合城市规划的项目不得批准立项,没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土地不得出让、转让和开发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承载力。优先发展和完善便民利民的市政公共设施,完善路、桥、水、电、气、通讯设施,实现交通出行便捷通畅,供水供电供气保障有力。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安源区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合理划分事权和财权,推进城区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萍水河治理工程,贯通中环路,建设好高速入城挂线、安源旅游公路、洪山大道、师范北路、康庄路、山下路,抓好安源国家森林公园、虎形山公园、架子山公园、横龙寺森林公园等城市生态园区建设,尽快完成垃圾卫生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注重中心城区的协调发展,改造和完善老城区基础设施。

激活经营城市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挖掘城市资源潜力,盘活城市资产,实现城市自我积累、自我增值、自我发展,建立政府财政投入、银行信贷投入、企业投入、社会投入、经营收益二次投入等多渠道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收益,依法收回闲置土地。以改善市容环境和交通秩序为切入点,搞好城市管理。要引入市场机制,吸引市民广泛参与城市管理。要完善城市管理体制,依法加强城市交通、市政、环卫、绿化管理,实现城市净化美化、规范有序。

提高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城市建设要突出体现萍乡绿色园林特色,搞好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和设计,鼓励种树植绿,扩大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实现中心城区园林绿化和景观美观的高度和谐,努力展现园林在城中、城在园林中的江南绿色生态城市魅力。保护和挖掘城市文化,建设城市文化载体,组织城市文化活动,引导市民参与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城市发展的亲和力和创造力。

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城市活力。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服务业,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大型超市、电子商务,建立起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相结合、批发市场与零售网点相配套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法律、中介等现代服务业。把加快发展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标准制定旅游发展规划,重点抓好武功山、安源、杨岐山等景区的整体开发,加强景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挖掘文化特色,开发旅游产品,努力把武功山建设成国家4A级景区,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四)加大开放力度,突出项目建设

拓宽利用外资渠道,提高经济发展外向度。发挥萍乡经济开发区和县区工业园的优势,提高工业园区产业承接能力,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采取园区招商、产业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方式,促进招商引资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转变,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聚集和产业创新的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和奖励。大力发展外经外贸,“十一五”期间争取30%以上的出口企业有自主出口品牌,五年出口总额突破3亿美元。

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积极争取中央、省的资金支持,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着力抓好《“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新建和续建工业项目。完善城乡交通网络,萍栗高速公路2008年建成通车,完成320国道萍乡段改造,形成芦溪县城??萍乡??湘东城区的快速通道。建成武功山旅游公路,抓好吉衡高速莲花段开工建设。加强能源项目建设,开工建设萍乡发电厂2×30万千瓦机组扩建项目,抓好萍乡500KV变电站建设,以及新余??萍乡双回输电线路和区域变电环网配套工程建设。完成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力争建成白源水厂,实现对城区供水,让市民喝上甘冽清纯的山泉水。做好湘东碧湖水库和莲花寒山水库的前期工作,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全面放开城乡投资领域,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参与建设和经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益事业。全面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准入门槛,为民营经济创造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的条件。深入推进全民创业,支持经营管理和科技人员领头创业,吸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大力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推动广大农民致富创业。

(五)增强创新能力,走活“转型”之路

“十一五”时期,萍乡经济要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必须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转化应用能力,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以观念创新引领整体发展,以体制和制度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一是鼓励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改造提升主导产业。紧紧围绕增强全市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争取在冶金、工业陶瓷、玻璃精深加工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跨越发展,促进企业做大成势。同时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二是健全创新体系,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鼓励引导工业园区、大型骨干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积极扶持培育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行业的研发机构发展。利用我市与哈工大、中南大学等市校合作的渠道,围绕主导产业,开展更为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形成以市校合作为龙头,以企业为主体,以工业园区为重要载体,以多渠道投入为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新型材料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争取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由技术展示向产业支持转变。三是强化创新激励机制。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提高萍乡高新工业园聚集科技资源和创新创业的能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的创新载体。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引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力争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重大科技项目推广应用上有重大突破。

(六)营造优良环境,夯实和谐基础

努力创优政务环境。企业是市场的主体,纳税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贡献者,为纳税人服务是政府的天职,为企业排忧解难是政府的义务,为各类市场主体创优发展环境是政府的责任。要把创优政务环境作为加快萍乡发展的基础工程,用严格的纪律规范各类行政行为,用法治的手段铲除各种干扰破坏环境现象,努力营造一个服务高效、办事公正、诚实守信的政务环境,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环境差”。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压缩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行政审批环节,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人的自由裁量权。必要的行政审批收费项目要做到依据合法、标准一致、程序公开。建立涉政事务制度,搭建涉政事务平台,重点为外来企业提供涉政事务服务。要规范部门行政行为,防止行政权力被滥用和扩大化的倾向。政府工作部门和直属机构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凡是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收费项目,必须一律取消;凡是收费或罚没标准有幅度的,必须按最低标准收取。坚决查处行政执法部门对企业、投资者的乱收费、乱摊派、乱检查、乱罚款行为,坚决惩处利用公共权力巧立名目对企业、投资者进行索、拿、卡、要等违纪违法行为。要完善机制,从源头上堵住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等现象的发生,严格控制政府机构人员编制,尤其是要清理有行政收费罚没职能单位人员编制。今后不再批准行政事业单位集资建房。要整治重点工程、重点企业的生产建设环境,严肃查处各种强揽工程、强买强卖、强行阻工等干扰破坏行为,协调好周边关系,创造良好的建设施工和生产经营环境。要完善行政效能监察、发展环境测评和损害环境责任追究机制,形成“政府营造环境,环境促进发展”的良性格局。

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源环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市场竞争与政府调控、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坚持污染治理与生态建设并重,实现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协调发展。通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城市布局调整,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污染排放总量特别是固体废弃物的零增长。加大对湘东、青山等重点地区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支持萍乡浮玻二厂改造或搬迁,治理汽车尾气,确保城区空气质量在二级标准以上天数达到每年300天以上,出境水质继续稳定在三类标准以内。加强生态建设,搞好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提高生态公益林质量,使萍乡山青水绿天蓝。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严格执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规范矿产资源开采秩序,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节约利用水资源,加强饮用水源保护。

(七)注重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事业

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融合。针对我市产业特点,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整合科技资源,改革科研体制,提高科研机构技术研发水平和推广应用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新的保障机制,认真实施好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危房改造长效工程。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基本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普通高中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支持和促进萍乡高专实现专升本目标。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建设市博物馆、艺术中心、市青少年(少儿)活动中心、市老年活动中心、赣西人才市场等一批公共设施,修缮萍乡孔庙。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构建以基层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广播电视制作播出质量,实现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启动建设新的市体育中心,完善社区健身场地和体育设施,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群众体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公共卫生长效机制,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到“十一五”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力求达到85%以上。进一步整顿规范医疗和药品市场秩序,突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八)不断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凡是能利用市场机制办的事都要交给市场去办,凡是社会组织能做好的事都要交给社会去做,把政府职能真正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各行业协会要尽快与政府部门脱钩,真正成为服务经济发展的服务协调机构。理顺职责分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在稳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规范流转,鼓励农民采取转包、作价入股等方式发展规模经营。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拓展林业发展空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努力完成市属国有企业改制。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确保国有资产安全有效营运。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改进和规范投资审批制度,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概预算审查和全过程稽查。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所有行业和领域,并在融资、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切实享受平等待遇。整合教育、卫生资源,协调推进文教科卫、劳动社保等方面的改革。开展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新的社区发展与管理模式,把一部分政府可以不直接承办和企事业单位剥离的社会职能交由社区承担,完善社区功能,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治程度。

(九)做大财政“蛋糕”,建立公共财政

努力培植壮大财源,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不断改进财政运行管理水平,完善财政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提高财政融资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资金吸纳能力,做强财源的“点”,延长财源的“线”,拓宽财源的“面”。重点支持工业园区、第三产业、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优先支持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财税贡献大的重点工业项目和企业。要夯实财政基础,发展县域经济,把财政收入建立在实实在在的财源基础上,不下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搞华而不实“水份”财政和“空转”财政。加强税收征管,严格控制支出。坚持依法治税,做到应收尽收。强化非税收入征管,重点加大对土地收入、建设规费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非税收入的征管力度,确保各项非税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强化财政预算约束,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支出。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整顿市直机关财务秩序,严禁设立“小金库”,严格控制购车费、出国考察费、招待费等。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十一五”期间财政要向三个方面倾斜:向社会发展倾斜,市财政平均每年新增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支出1000万元以上;向环境保护倾斜,从2006年起,市财政将从国有土地出让收入、新增建设用地收入和排污费等渠道筹措更多资金,支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项目;向社会保障倾斜,全市财政将累计投入社保资金10亿元以上,重点支持就业和再就业,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困难群体救助等工作。

(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爱民生

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再就业领域。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鼓励自主创业,积极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用工管理、职业培训、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失业人员和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加快建立劳务输出信息、培训、维权服务体系。加强失业控制、劳动监察和劳动仲裁,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办法。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形成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民特困群体救助制度为主体,城乡特困家庭医疗、子女就学等相配套的救助体系。搞好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尤其是特困家庭的住房困难。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机制,切实把应保对象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建设好福利院、敬老院,提高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切实保障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权益。

妥善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高度重视处理好农村征地、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房屋拆迁、企业违法排污、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直接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进一步畅通民意诉求渠道,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

确保社会安全稳定。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切实推进创建平安县区、平安乡镇、平安社区工作。树立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政绩、安全就是福气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确保安全生产平稳态势。完善市县两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切实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有组织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犯罪等严重刑事犯罪行为,不断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改进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为“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面对新形势,组织实施“十一五”规划,各级政府及部门必须牢固树立对党负责、为民执政的理念,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切实转变政风,认真履行职能,努力建设务实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和谐政府。

坚持实干兴市,努力建设务实政府。各级政府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实话,办实事,查实情,求实效。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统一起来,把上级的要求部署和萍乡的发展实际结合起来,要多做群众急需的事,多做群众受益的事,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把财力、物力更多地用在推进经济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上,把时间精力更多地放在促进事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上。坚决反对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完善政府考核机制,分解政府工作目标任务,不断提高行政效能,推进工作落实,增强政府工作的执行力。要加强政务督查,以务实的作风取信于民,以出色的绩效造福于民。

切实转变职能,努力建设服务政府。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尽职尽责地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责任,尽心尽力地履行好公共服务的职能。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切实为企业服务、为投资者服务、为纳税人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完善政府公共信息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完善行政问责制,着力解决决策不当、作风不实、效率不高、效果不好、服务不优等问题。要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就业保障、环保、住房、医疗和社会治安等问题抓紧抓好。尽可能多地把群众最急需、受惠最直接、政府能办好的事办实办好。

依法履行职责,努力建设廉洁政府。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各级政府及部门领导要带头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确保权力公正透明运行。严禁违反规定插手和干预经营性土地出让、工程建设招标投标、产权交易等有碍公平公正的事,要教育管好自己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准其利用自己的职务影响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要严肃查处利用公权收受商业贿赂,滥用公权损害国家、企业和群众利益等违纪违法行为。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廉政监督机制,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

密切配合协调,努力建设和谐政府。市政府全体组成人员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观念,做到政治坚定,胸怀大局,团结协作,和谐共事。认真贯彻执行市委的决策部署,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自觉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听取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市政府各工作部门要严格按照《市政府工作规则》开展工作,维护市政府的权威,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确保政府的各项工作协调推进。要诚恳接受人民群众、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把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要求融入到思想感情里,体现在政策措施上,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中。

各位代表,今年以来,全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1?9月份,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80.48亿元,同比增长12.8%;1?10月份,完成财政总收入23.47亿元,同比增长18.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41亿元,同比增长2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8.55亿元,同比增长19.5%;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9.50亿元,同比增长18.8%;实际利用外资6013万美元,同比增长47.0%,引进内资(5000万元以上)31.67亿元,同比增长15.3%,完成出口创汇9864万美元,同比增长25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1.45亿元,同比增长1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21元,同比增长12.9%;1?9月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086元,同比增长14%。预计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可以完成。

目前已临近年终,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根据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逐项梳理,对照检查,及时发现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继续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元旦、春节即将到来,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组织全面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排查安全生产漏洞,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实抓好信访工作,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排查,及时处置,将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偷、抢、盗和地下、刑事犯罪等行为。切实关心群众生产生活,要组织好“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确保各级安排的救济救灾资金和物资,在春节以前全部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确保他们有足够的口粮、有御寒的衣被、有过冬的住处,确保群众过上一个安定祥和的节日。

在抓好今年工作的同时,要准备好、谋划好2007年的工作。初步确定2007年全市主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财政收入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实际引进内资增长7.1%;出口创汇增长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6‰。2007年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加速工业经济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抓好工业大项目的引进、建设、投产和达产达标,提高项目签约率、履约率、开工率和投产率,提高项目的质量。以重大工业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为突破口,实现工业经济新发展。二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努力调整农业结构,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是突出抓好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的衔接,摸准信息,搞好项目准备。积极向国家、省申报项目,尽力争取多上项目,尽力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四是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明年社会事业的重点是要启动建设一批公共文化设施。推进萍乡高专专升本工作,发展城市社区卫生工作,扩大农村新型医疗合作试点等。五是着力推进各项改革。完成江发政策性破产工作,加快其他国企双置换改制步伐。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六是切实关心群众利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抓好社会保障的扩面征缴。完善农村特困救助制度,提高农村特困救助标准。提高城市低保和农村“五保”的保障水平。妥善处理好涉及到群众利益问题的上访诉求,维护社会稳定。

各位代表,市党代会明确了新一轮的经济社会发展奋斗目标,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更具活力、更加繁荣、更加和谐的萍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弘扬“开明开放,求实求新”的城市精神,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全面实施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共同创造萍乡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