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关于职业院校教育工作状况汇报

关于职业院校教育工作状况汇报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安排,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就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

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职教大省”和我市打造皖中南职教基地的战略目标,近年来,我市结合《铜陵市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不断加大职业教育的统筹和投入力度,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全市共有职业院校10所,其中高职学院两所,分别是: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等职业学校6所,分别是:铜陵市工业学校、铜陵经济技术学校、铜陵县职业与成人教育中心、铜陵市铁路职业技术学校、安徽玉成汽车职业技术学校(民办)、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民办);技工学校2所,分别是:铜陵车辆厂技校、长江电子技校。

截止到今年9月,全市职业院校在校生共计22697人,其中,高职在校生13255人,中职在校生9442人。教职工1130人,其中高职641人,中职489人。从教师队伍结构来看,95%的专任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74.4%的教师具有中高级职称,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6.4%。同时,各职业院校共聘请了193名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或技术能手在校任教。

目前,全市职业院校共开设机电一体化、金属矿开采、数控技术等101个专业,其中高职开设77个专业、中职开设24个专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旅游管理”、“保安”等3个专业被省教育厅认定为“安徽省重点建设示范专业”,高职学校的“文秘”和“护理”两个专业被评为省级试点和特色专业。市工业学校和铜陵县职业与成人教育中心被教育部评为“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二、主要工作

(一)办学多元,拓展职教资源总量。我市始终把扩大职教资源总量作为发展职教的重点,千方百计吸引各方面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一是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投资兴办职业教育,并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和优惠。,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创办了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安徽玉成汽车产业集团投资创办了安徽玉成汽车职业技术学校。两校占地面积分别为320.7亩和315亩,建筑面积分别为8.6万平方米和1.5万平米。二是支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2007年批准个人独资创办了铜陵智通职校,学校现已发展到占地80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在校学生702人的规模。三是指导并扶持公办高中转办职教。批准了市第十八中学与车辆厂技校联办“铜陵市铁路职业技术学校”。四所职业院校的设立,有效增加了全市职教资源总量,形成了公办民办共同发展,高职中职互通共助,工科文科均衡发展的态势,职业教育办学体系日趋完善。

(二)整合资源,加快职教园区建设。按照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我市进一步调整了职教办学理念,明确了以铜陵职技院新校区和铜陵市中等职业教育中心新校区为主体的职教园区建设思路。目前,园区内高职校区建设工程已全面启动,新校区占地935亩,计划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可满足1.2万名学生办学需要。预计2010年第一期工程初步完成并投入使用,届时可满足5000名学生办学需要。

中职新校区也已进入实质性的建设阶段。按照“部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的标准,编制了《中职新校区修建性详细建设规划》,并通过了专家组评审。中职园区按照“前校后厂”模式,规划占地面积576.3亩,建筑面积19.5万平方米,可满足7000—8000人的办学需要,计划2011年8月底前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职教园区建成后,将实现职教办学的规模化,资源的集约化,优势的互补化和功能的多元化,增强我市职业教育的集聚功能、辐射功能和服务功能,将成为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全市教育事业发展的新亮点。

(三)强化措施,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一是切实加强职校招生宣传工作。一方面通过媒体广泛宣传职教,引导社会、家长、学生客观认识职教,理性选择职教;另一方面通过举办“铜陵市中、高考新闻会”,组织“中、高考加油站”大型广场宣传活动和编印《报考指南》并免费发放等方式,面向社会集中宣传和解读职校招生政策等信息,为考生及家长填报志愿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二是改进和完善职校招生办法。实施“五放开”和“五统一”的中职招生机制,落实中职学校招生工作激励办法,制定了《铜陵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奖励办法》,把职教招生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年度考核内容,努力营造有利于职校招生和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随着各项招生政策、措施的实施,我市近年来职业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以来,高职学院招生数分别为4177、4634、4444人;中职学校招生数分别为2878、3229、3335,创下了1996年以来中职招生的历史新高。

(四)深化改革,探索多样办学模式。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联合办学。打破学校、行业和地区界限,办学方式日趋灵活。铜陵职业技术学院与市工业学校联合开办五年制高职,实现了办学双赢;铜陵经济技术学校与市安监局合作,成立全市定点的“安徽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基地”,年培训达1500人次;市工业学校与有关企业合作,广泛开展“订单培养班”,使学生入学时就解决了就业出路,成效明显。二是依托专业办产业,产学结合初现成果。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安徽铜都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制动力波烟气净化系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变溢流回热性饮水站”和“低热惯性蒸汽消毒柜”两个新产品并投放市场,反应良好。铜陵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其医学专业优势,创办了“铜陵市护理院”,年接诊病人达2万人次,年营业额100余万元,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还拓展了服务功能,增强了学院自身的造血功能。三是中外合作和“高中后一年制中专”办学试点取得突破。铜陵经济技术学校与德国汉诺威中国中心在全省率先开展中德联合办学,招收中德合作班学生59人;市工业学校在省内较早实施“高中后一年制普通中专”的招生试点工作,三年培养了102名高中未升学毕业生,并全部安排就业。四是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在学历教育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各职业学校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校企联合培训”和“职工在岗培训”,年均培训一万人次以上。如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取得了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培训基地等8个系列培训资质,年培训规模近5000人次,该学院还承担了铜陵有色公司关破单位的“千人培训工程”,推动了企业转岗人员的技能培训与输出。

(五)提升内涵,打造优质师资队伍。一是坚持“引进、培养与培训”并重的原则,多渠道选派教师到企业培训,累计培训达到260人次,外聘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193人充实到教学、实训一线;同时,积极争取教师进修和外派培训名额,仅就外派47名职校教师参加了部级和省级培训。二是充分发挥职教教科研的引领作用,建立教师在职深造和骨干教师领头教科研课题机制,不断提高职校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三是每年组织开展职校教师优秀论文及精品课评选活动,促进教师提升师能。2008、在省级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5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28个。此外,我市职校教师主编参编各类职教教材140余本,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

职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迅速转化为教育质量的提升,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训能力。2008年4月,在铜陵市首届中职学校学生技能竞赛活动中,58名学生分获等级奖,其中21人代表我市参加全省职校学生技能竞赛,2人荣获一等奖,4人荣获二等奖,12人荣获三等奖;2名选手代表我省参加全国技能竞赛荣获三等奖。在安徽省举办的三届高职学生技能竞赛中,我市共获得两个一等奖,11个二等奖,20个三等奖,团体总分在全省均名列前茅。

(六)关注民生,扎实开展资助工作。2007年以来,我市把职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列入政府民生工程,制定了《铜陵市资助高职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办法》,确保资助工作规范、高效、有序进行。据统计,2007到(春季),我市分别资助学生5220人次、8058人次、6548人次(春季),发放资助资金分别为412.8万元、909.7万元和370.3万元(春季)。同时,根据政府《实施办法》,各职业院校也进一步完善了校级资助政策,通过学费减免、发放生活补贴和奖学金等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予以帮助,确保不让一名职校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资助政策的实施,得到了社会、家长及学生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七)做好服务,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是在学生就业前,全面开展毕业生就业准备教育,帮助学生及家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成才观。通过举办学生就业指导会、培训会的方式,增强学生自主择业和创业能力;二是主动联系市内外企事业单位,定期到校举办就业招聘会和供需见面会,积极为学生好就业、就好业创造条件。由于保障有力、措施到位,我市职业院校就业率稳步提高,学生的对口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逐年攀升。据统计,我市高职学生近三年就业率分别为96.1%、98.6%和91.5%(至8月底),中职学生近三年就业率分别为96.6%、97.6%和98.4%。

三、下一步工作

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虽取得较快发展,但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提前八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幸福铜陵”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仍存在一定问题和困难:

一是观念问题。受传统教育观、成才观的影响,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较为普遍,社会各方面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仍有待提高。

二是中职资源匮乏。由于我市把原有6所办学基础较好、办学实力较强的中等职校用于组建高职学院,形成我市高职强中职弱、高职大中职小,中职教育资源匮乏的矛盾仍较为突出。

三是运行机制问题。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无缝对接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职教的地方特色不够鲜明,职教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还不大,仍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是职教管理问题。我市职教数量不多,既有高职学校,也有中等学校、技校,既有政府办学,也有企办、民办和部门办学,条块分割、交叉管理,统筹乏力的现象仍然存在。

我们将遵循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趋势,进一步加强政府统筹力度,以两个职教园区建设为抓手,着力解决制约我市职教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职校的办学质量。优化教师队伍,贴近实际、贴近地方企业、贴近学生和家长的需要,设置专业,活跃办学模式,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改革,大力改善职校的实训条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多管齐下,以优质的职教破解社会对职教的片面认识。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发挥财政投入是职教投入的主渠道功能,确保职教财政性经费、职教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确保职教园区新校区建设性经费稳定投入,力争早日建成并发挥效益。设立市级职教专项资金作为职教专业发展和培育特色专业的引导性资金,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同时,积极开源拓渠,充分利用现代金融、信贷税收及社会各方面力量捐助等手段,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为我市职教改革与发展提供坚实、稳定的经费支持。

(三)进一步加大对现有职教资源的优化整合力度。推动市长江电子技校、车辆厂技校和铁路职校三校优化重组,充分发挥三校现有的专业、师资等方面的作用,盘活资源存量,有效增加我市中职教育资源总量,为全市职业教育事业下一步发展提供空间。

(四)积极创造条件,打造铜陵技师学院。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城市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型加工与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循环经济不断壮大,亟待职业教育提供大量高技能人才支撑。同时,我市现有企业也有众多员工需要通过高层次专业培训,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为此,我市将根据职教园区建设进展,借鉴外地,如马鞍山创办技师学院的成功经验,适时把创建具有我市地方特色、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铜陵技师学院工作摆上日程,解决我市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空白的矛盾。

(五)规范就业市场,建立健全就业准入制度。进一步研究制订和完善相应的管理监督办法,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进一步完善技术工种的就业准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加大专项督察力度,为我市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开通“绿色通道”,确保我市职业院校毕业生占我市企事业单位新增就业总量的比例逐年上升,切实增强职业教育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