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政局发展农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民政局发展农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位于我县*东部,与*夏集乡接壤。全村现有耕地5576亩,人口878户4450人,其中劳动力2339人。*人凭借创新祖辈相传的手艺、敢闯敢干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格,依靠“大麻花”这个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造的“宝贝”,闯出了一片新天地,走出了一条特色富民的成功之路。*年,全村“大麻花”经营户有800多户,经营人员2100多人,“昌河”运输车1200多辆,年销售收入1.5亿元,利润3800多万元,户均4.8万元,人均8600余元。家家“洋楼”别墅,室室装扮讲究,人人神清气爽,昔日“有女莫嫁*郎”,今天“‘麻花’、‘小伙’分外香”,*成为了颍淮大地上的“金凤凰”。

一、发展历程和特点

(一)贫穷,逼出来的富民之业。穷则思变。焦岗湖之滨的*,地势低洼,为全县“锅底”,“三年两头干,三年两头淹”,种植常规作物产量低、效益差,灾年甚至颗粒无收。老人们回忆70年代前的生活就一句话:“苦得没法过”。住的低矮破漏、穿的粗布“补丁”、天天食不果腹,“蛇皮袋”装上麦草当被盖,小孩老人病了没钱医……迫于生计,很多*人不得不外出闯荡,干些小本生意。炸馓子卖就是该村的一项传统,老人们回忆已有50多年的历史了。后来逐渐兴起“一根扁担两只桶”,四处叫卖臭豆腐卤。上世纪80年代初始,到处摸爬滚打的*人适应市场的变化又卖起了小麻花,“脚踏车托着两只篓”,叫卖到江苏、河南、山东等地。在叫卖小麻花的过程中,一些顾客提出能不能把麻花炸得大一些、好看一些。经多见广、头脑好使的*人从中嗅到了新的商机,90年代初,一些敢吃“螃蟹”的*人开始尝试炸大麻花。经过不断摸索、不断改进,由一两、半斤、一斤一个逐步炸到二斤多一个,*人炸大麻花的技术越来越成熟,炸出的大麻花越来越符合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人们的口味喜好,也有更多的人掌握了这门手艺,积攒了丰厚的家底。*年始,经营户们看上了安全舒适,能进城市的“昌河”车,越买越多,代替了原来的三轮摩托车,*人在脱贫致富的大道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快、越走越舒心。

(二)时代,催生出产业化经营。伴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大麻花也日益走向规模化生产与经营,适应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新期待和国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新要求。出于对“大麻花”的热爱和发展前景的关注,原村支书*同志毅然辞“官”下海,当起了“龙头兴业”的开路先锋,于*年底组建了“颍上县管仲大麻花食品有限公司”。公司*年初投产,日产4吨,年销售额500多万元,解决了村里20多人就业。由于产品质量可靠,证件齐全,便于外出销售,利于经营户们多卖多赚,来厂进货的络绎不绝,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目前公司生产份额不到全村总产量的40%(散户每日加工量约为7吨)。为进一步“强龙头、带产业、促增收”,县、乡两级政府现场办公,解决问题,提供资金和政策扶持,支持老宋的公司做大做强。

(三)诚信,打开全国大市场。开拓广阔市场,来源于风雨同舟、锲而不舍地奋斗。*人打开市场的诀窍就是两个字:诚信。他们虽然大多流动经营,却从不欺诈消费者,不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再去哄骗其他消费者的“一锤子”买卖。他们知道诚信是生存之本,消费者是上帝!只有赢得“上帝”的认同,才能赢得市场、赢得未来。他们竭力满足顾客需求,顾客喜欢什么样的就做什么样的,头天晚上提的要求,第二天就能把“量身定做”的大麻花送到顾客手中,始终做到质优价廉、不求暴利、送货上门、招手即停。他们自觉商定销售区域,交流经验教训,彼此关心照顾。比如,有时他们采取抱团销售的方法,几人结伴一起在路旁摆摊,但不管谁卖多卖少,最后平分销售收入,卖少的再把产品匀给卖多的。同时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人平时经常联系,互通信息。哪个地方的大麻花好卖了,在当地的亲友会及时通知其他地方销售不好的亲友赶过去,从不吃“独食”。他们一路走来,虽屡历艰辛,但凭借着血缘、乡情、友情结成销售网,使大麻花这朵特色经济之花越开越艳、越开越香。多年来,他们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除台湾外都留下了他们辛劳的足迹,甚至远销到中缅、中越边界,有的还手持边防证跨国经营。

(四)创新,赢得持久生命力。*人多年奔波在外,对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较为了解,有很强的适应性。特别是善于倾听顾客的意见和建议,“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能根据各地各类顾客如南方人、北方人,老人、儿童、青年人……的不同口味、喜好,创新工艺,不断更新产品结构和花色品种,推出令其满意的产品。能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选择销售地点,春天开始往北去,秋天来了往南赶。能根据市场的特点和自身的情况,创新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有自产自销的,有进货代销的;有在当地现做现卖的,有从村里加工厂买货到全国各地跑着销售,在当地好卖再通过物流企业从家乡厂家配送的;有常年在外经营的,有3-4个月回来一次的。敢于变通,如在受灾之年从家乡民政部门开上“灾民证”带着,以便得到当地市场管理部门的理解与照顾,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二、发展贡献和效应

(一)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增收。大麻花产业的蓬勃发展,有力促进了当地群众的就业,使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仅*不完全统计就有5000多人从事大麻花的生产销售,由其带动的其他产业也解决了很多群众的就业问题。*朱连清书记介绍说,有的经营大户一家就有3、4辆“昌河”车,一部车每年少的赚个4、5万元,高的能挣10万元。经营户张登元说,他家四口人,*年卖“大麻花”纯收入9.8万元,*年稍差些,也挣了8万元。香香脆脆“大麻花”真真正正成了群众的“金娃娃”、“聚宝盆”。*年*民人均纯收入8600余元,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190元的2倍多。当前我县165万人口中有农民近150万,如全县大多数农民都能象*人那样,通过特色产业发家致富,那将会是一个何等壮观的景象!

(二)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进现在的*,一座座别具一格、造型各异、错落有致的别墅彰显着主人的富有和幸福,令人赞叹。走进群众家里,室内装潢考究,家具时尚新潮,冰箱、彩电、太阳能一应俱全。原村支书*同志说:仅去年到现在全村就有70户农民喜建新房。现在上级党委、政府正帮我们修路建桥,建设体育、文化、科技等公益设施。现在群众手里有钱了,谁不想住好点、住舒服点。只要路一修好,全村95%以上农户都会建好自己的“小洋楼”。很快,一个村容村貌更加整洁,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农民群众自发自主创建的新农村将会为我们带来更好的惊喜与自豪。

(三)促进了农民观念的转变。一是农民不再把土地视为唯一的依赖与眷恋,真正摆脱了千百年来几亩薄田的束缚,不再羡慕“30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他们在更广阔的市场大潮里经风雨、见世面、长见识,磨练摔打成“有理想、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累了丰富的从商经验,信息多、人脉广、眼界宽、头脑活,所见所闻、所感所知的是一个飞速变化、充满生机的时代,其眼光早已不再仅仅聚焦于“麻花”之上。他们有的是资本和实力,有的是追求和梦想,只要条件允许,机会合适,他们当中一些人必将开拓新的产业,谋求更大发展。二是培育了农民婚育新风新观念。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儿女不再是养老的唯一依靠。大家是一门心思抓经济,少生孩子多富裕。三是培养了现代人居观念。他们长期奔走在祖国各大中小城市之间,强烈地感受到现代城市文明的气息和熏陶,对家乡的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

(四)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民想的是创业、想的是发展、想的是富裕,全村到处都呈现一派车来车往、修路建房、麻花飘香的动人场景,没有一个闲人。大家都在忙生意、数票子,社会安定祥和,群众精气神十足!昔日的穷争饿吵,变成了今日的见面问好。同时随着群众收入水平的上升,对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公益事业的关注与参与热情明显提高。他们关心家乡的发展,关心后代生存发展环境的改善,积极向党和政府反映他们的心声和建议,敢于呼吁党和政府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改善他们生产生活条件的动议,积极参与全村大事小情的谋划。这对于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理念,进一步改进亲民、爱民、为民的作风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大麻花产业是我县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艰苦打拼出来的成功创业典型,但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发展粗放,组织化程度不高。仍在沿用传统粗放的生产手段,生产过程技术落后,标准化技术的组装配套不够,没有引进高科技全自动麻花机,不能实现优质生产、集约经营。产业链短,导致产业经济效益和潜力难以很好发挥和提高。二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为主,难以做到户户制作考究、料精货实。生产环境差,没有实现全程全封闭无菌化生产,存在卫生隐患。三是品牌培育不够。自有品牌在市场上知名度低,品牌效应差,竞争力弱,影响产业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四是政府服务不优。群众反映在颍上、阜阳办理流动营业执照、灾民证和车辆年审、保险等事项繁、难、慢、贵(全村1200多辆昌河车大多挂*牌照,因为*的服务快捷方便)。五是新农村建设欠缺统筹规划,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及医疗、卫生、文体等公益设施不完善。虽有以上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克服,但它推动全民创业、带动群众致富的鲜活实践带给我们震动、启示与思考。*的实践证明,加快发展特色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富民强县的基本途径,是解决我国县域、镇域经济结构趋同,实行产业调整、优化升级的正确选择,是振兴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也是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最佳切入点。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要想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亮特色经济。

(一)要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业热情。21世纪什么最贵?创业精神最贵!*人那种不守穷、不抱怨、不怕难、不恋家,自力更生闯市场,艰苦奋斗建家园的自立自强精神,*那种全村一体、全员参与、全民创业的生动局面,是我们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热烈的渴盼。当前,我县正处在加速跨越的关键阶段,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来自民众、植根基层的不等不靠、敢闯敢干的内生动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宣传*经验、推动全民创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强化广大干群的致富欲望,激发人们的创业冲动。对比*,我县其他一些地方,很大一部分社会群体安于现状,心如止水,认为贫困是命运,富裕是梦想,从来不做创业实践的尝试,甚至从来就没有创业的想法和念头;还有一群人虽然已经走上创业之路,但容易满足,浅尝辄止,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只满足于好过邻居街坊。原因就是习惯于纵比朝后看,自我感觉良好,不愿意横比找差距自我加压,长此以往,就逐步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动力,错过了调整发展的良机,很多事情就始终做不大、搞不强,面临着困顿萎缩的严重危机。我县有些地方、有些产业也曾红极一时,但后来就凋零衰败,原因也在于此。因此我们要引导鼓励那些有志于创业的人敢于迈过创业第一道门槛,投身创业第一次实践,收获创业第一桶金,以此为起点,认准目标,奋发前行,成功创业;不仅努力做到创业有成,并且立志成就大业。

(二)要发挥致富能人的带动效应。当前,我县大部分农民养成的痼疾是,怕吃亏、不出头、不敢为先、“小农意识”强烈,对新鲜事物始终处于观望状态。他们一门心思想致富,但祖祖辈辈形成的习俗,使他们想富又找不着门路,天天巴望着有人带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农村,老百姓最信的就是身边的典型,尤其是那些摸得着、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的典型。纯朴的本性,使他们一旦认为某种事情是好事,或者一旦认准某人,他们会争先恐后地跟着干。面对这种情况,发展能人经济不失为引导农民致富的一剂良方。要通过能人的典型带动,让农民“跟风”致富。*大麻花产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成为我县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就是该村涌现的一批批能人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因为有这些致富能人,敢闯新路,敢开先河,开放协作,“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才引导着群众走上发展特色产业之路。今后,我们要结合创建行业协会,重点加强特色产业营销组织建设及经纪能人培育工作,进一步提高特色产业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要通过政策激励,鼓励“乡土专家”、“土秀才”、返乡创业人员、回乡大中专学生等致富能人在家乡创业,着力营造发展特色产业的浓厚氛围,使“能人带动农民富”的大戏越唱越红火。

(三)要创立安全放心的质量体系。质量就是生命,安全责大如天。将于今年6月1日实施的《食品安全法》为食品产业发展套上了“紧箍咒”:保障人民的健康安全义不容辞!我们要想把*大麻花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必须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首先要将质量工作贯穿于产品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各个环节,逐步壮大龙头企业,逐步减小难以监控的“家家点火”式的作坊生产,提高产业化水平,同时建立和完善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并予以制度化、标准化;其次要把增强全员质量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作为提升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采取多种方法,切实加强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教育;再次,在质量管理方面,要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质量监控机制,设立专门的质量监控部门,制定监控部门的工作职责、运作系统以及工作程序,从产品的设计开发开始就做到高起点、严要求,精益求精,使产品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四)要打造永续发展的品牌工程。*大麻花无论是花色、品种、口感、贴近顾客需求变化程度等都明显优于所谓的“正宗天津大麻花”,但因为我们的农民兄弟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知识,品牌意识淡薄,不懂得如何打响自己的招牌、叫响自己的特色,有意无意地充当了别人的义务宣传员,使自己在市场经营中处于被动地位,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市场经济下,品牌就是生产力、品牌就是竞争力,品牌就是经济效益。我们要汲取教训,别为别人“做嫁衣”,要全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主要着力于:一是加大创牌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介以及农交会、农洽会、农博会等活动,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黄壩”等自主品牌的市场知名度。二是加大用牌力度。加强与超市、农贸市场联系与合作,建立直销窗口或连锁经营。三是加大护牌力度。对品牌产品、知名商标要严格商标使用和管理,建立健全质量溯源制度,加大对假冒伪劣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品牌信誉。

(五)要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政府是群众发展特色经济最坚实的依靠。县委、县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特色经济作为第一要务,主要精力集中于为壮大特色经济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诚信环境,积极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特色经济的能力和领导水平。要帮助各乡镇从自身的历史传统、经济实力、资源状况、区位优势、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和劳动力素质等实际出发,做好特色经济的规划布局,加强技术指导,同时加强像*那样有一定产业基础、经济基础、群众基础的特色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其起跳之本,支持其做大做强。各级职能部门应上下一致,众志成城,共同形成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整体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