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考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考

在我省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第二期泰豪论坛,围绕如何“解决突出问题、推动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交流思想,发表看法,我感到非常重要、非常及时。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人民政府的根本职责是为人民服务。作为领导干部,岗位是短暂的,事业是长存的,唯有历史和人民的评说才是根本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场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难,解群众之所困,努力在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重点、难点、薄弱点上求突破,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见成效。这既是我们的神圣职责,也是我们的价值所在。从*实际出发,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

坚持就业优先,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没有充分就业,老百姓就谈不上安居乐业,也就不可能有全面小康社会。近几年是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老百姓得益最多的年份之一。*7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98元。但也要看到,这几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扩大。*4年,城镇居民是农民人均年收入的2.56倍,*5年是2.64倍,*6年是2.66倍,*7年是2.74倍。分析农民收入结构,我们可以看到,纯农户的收入远远不如有人外出打工家庭的收入。*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2044元是非农收入,主要是打工的收入,占49.9%。有外出打工人员的家庭人均纯收入4376元,无外出打工人员的纯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在3400元左右。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省更不例外。

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没有改革就没有活力,没有开放就没有发展,没有项目就没有后劲,没有工业和有根产业就不能实现崛起。扩大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在于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机制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强动力不动摇,在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特别是要从我省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出发,充分利用*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开放,夯实产业基础,为扩大就业提供强健的产业载体,为将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优势打好产业基础。

扩大就业要创新工作思路,突出重点人群,实行分类指导,坚持省内与省外就业并举、省外增岗与工业园区就业并举、扩大就业与开展培训并举、促进就业与完善社会保障并举,切实提高指导和帮助扩大就业的水平。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认真总结推广上高经验,按照“两个合同、三个台账、四个对接”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两个合同就是,抓好工业园区、入园企业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签订就业合同,工业园区、入园企业与各类培训学校或机构签订定向培训合同。三个台账就是,各乡镇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动态登记台账、各工业园区建立入园企业用工需求台账、各类培训学校和机构建立对口专业培训台账。四个对接就是,建立和完善劳动用工对接机制、定向培训对接机制、资金资源政策整合对接机制和就业培训绩效评估对接机制。二是零就业家庭就业。通过建立投诉机制,凡是有就业愿望的家庭没有一人就业的,可以向有关部门投诉,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及时帮助他们消除零就业。三是“4050”人员就业。采取政府托底帮扶的办法,通过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第三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多渠道帮助他们就业。四是残疾人就业。通过大力发展福利企业,扩大残疾人就业渠道。五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通过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创业率加强考核,引导院校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通过努力,今年全省力争新增劳动就业45万人。“十一五”期间,力争新增城镇就业230万人以上,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左右。

从低收入者的根本利益出发,站在让人民群众公平享受公共资源的高度,积极有序规范发展保障性住房

凡市场规律能解决的事,政府坚决不干预;凡政府提供的公共资源人民群众应该公平共享,政府必须尽职。我们要遵循市场规律,履行政府职责,保护消费者利益和投资者利益,规范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努力形成高、中、低三种价位相结合,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微利商品房和普通商品房相配套的住房供应体系,真正让中低收入家庭享受到公共资源,享受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政策。这是我省规范发展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方针。一是廉租住房。城区凡是人均居住面积7平方米以下、县里6平方米以下的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实现廉租住房全覆盖。实行房租补贴与实物配租结合,并努力创造条件,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使廉租住房由房租补贴和实物配租相结合逐步过渡到实物配租。二是经济适用住房。合理确定低收入标准,合理确定房型、房价,坚决阳光操作,真正体现公开、公平、公正,让真正的低收入老百姓得到实惠。在*7年开工建设214.7万平方米、受益户数达到2.9万户的基础上,今年新开工建设162万平方米,受益户数达到2.3万户。三是微利商品房。按照政策引导、市场运作、保本微利(利润控制在3%以下)、集中建设、定向供应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销售、统一管理的方式,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有序推进。

坚持绿色立省、生态立省,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一流的生存环境和人居环境

生存环境质量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优化生存环境是对人民负责,对全人类负责。*的生态环境良好,1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达60.05%,有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到77.2%,11个设区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保护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最大的责任。*要崛起,首先要绿色生态崛起。如果没有一流的生态环境,即使经济发展得再快,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崛起。

优化生存环境,必须以系统的思路去谋划,以工程的办法来实施,从长效机制上下工夫,重点抓好立法、项目准入、“三同时”、一票否决制、领导问责制的落实。要突出“七个不准”,实施“十大工程”,推进“七个专项行动”,扎实推进绿色生态*建设工程。七个不准即:不准在江河源头核心保护区开办任何有污染的企业;不准在城镇生活饮用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有任何污水排放口;不准在城市主要生活区设有排放有毒有害气体、废水和高分贝噪音的项目;不准在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开山采石采矿;不准在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建设有碍景观的项目和建筑;不准在林区砍伐天然阔叶林;不准向鄱阳湖及主要大面积水体排放污水。按照保护生态、发展经济,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要求,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生态优良、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生活富裕、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经济区。

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

一是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扩大到510万,增长10%以上;提高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月人均增加105元;省财政新增安排2亿元,资助农垦企业正式务农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扩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争取被征地农民参保人数达到6万。

二是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三张网”,切实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参保居民达到638万人,低保人员和重度残疾人等符合政策条件的群众100%参保,所需资金由财政全额承担;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争取参保人数达到410万,省财政增加安排6500万元资助国有及国有控股困难企业职工参保;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40元增加到80元,参合农民住院一次报账率达到90%。

三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着力解决群众看病繁、看病贵的问题。财政适当补助,支持医院取消药品加价,全省统一公开招标采购药品,对重复使用CT、核磁共振等要建档立卡,记录考核,切实降低群众看病负担;优化工作流程,减少就诊环节,开通网络预约挂号,对急重病人开通绿色通道,切实解决群众看病手续多问题;建立公正、权威的医疗事故鉴定平台,维护医患各方的合法权益;完善医务人员的报酬分配机制,将其收入与工作量、服务质量、技术水平挂钩,多劳多得,优劳优得;适当拉开不同等级医院医疗收费的差距,引导小病到社区医院、乡村医院就医,让大医院集中力量、更好地救治疑难危重患者。

切实转换政府职能,着力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继续实行“四个倾斜”,新增财力进一步向群众、基层、农村、社会事业倾斜。二是加强公共教育、文化体系建设,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三是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制度、法规建设,不断健全市场规范管理体系。四是优化投资创业环境,着力提升观念、战略、诚信、效率、创业文化、人才为关键内容的“软实力”。